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申論範文:民族復興需要文化自信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23W
本站為你帶來[申論範文精選:民族復興需要文化自信],範文指出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民族的血脈。沒有靈魂的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沒有血脈的民族不可能發展壯大。
申論範文:民族復興需要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在提出“三個自信”之後,習近平總書記再次突出強調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認同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曾經指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並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換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
文化自覺的前提是文化認知,文化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5000 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對於這樣的精神財富,近百年來,一直有人不以為然。既有否定中華文明的歷史虛無主義,也有否定馬克思主義的自由化思潮,還有唱衰中華民族偉大崛起的各種崩潰論。這些問題歸根到底是對中華文化缺乏認知,缺乏正確的觀點,從而在文化認同上出了問題。在文化認同上出問題是很危險的。清代思想家龔自珍在《古史鈎沉論二》中説:“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欲滅其國,必先滅其文化。遼國滅亡後,由於金朝下令清剿流散的契丹人,契丹人開始融入其他民族,並且逐步放棄其民族文化。僅僅幾十年以後,失去文化之魂的契丹最終失去文化認同,連耶律楚材這樣的契丹才子都需要重新學習,才能認識契丹文字。這是一個比亡國更加可悲的故事。
無庸諱言,我們今天談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認同,是在一個西方話語權主導的全球語境下進行的。所謂的全球化,實際上是西方化。基督教文明之外的世界其他民族,尤其是東方民族,在走向全球化進程中必然面臨身份認同的困境。
中國模式提供的一種可貴經驗在於,如何在差異性中尋求共存的空間,這是由中國傳統文化道法自然、和合中庸思想發展而來,是中華文明特有的精神財富。
文化是旗幟,是共同的精神家園,也是民族精神最強有力的粘合劑。指望沒有文化認同的“黃皮白心”來為民族復興大業而奮鬥,無疑是緣木求魚。只有文化認同,才可能凝聚人心。而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革命文化和先進文化共同交織成的偉大文化,正是我們最可寶貴的財富。
文化自信來自於健康的文化機體
自信總是來自健康的軀體。文化自信的根本,來自於文化本身的健康與活力。健康的身體是能夠與外界進行物質和熵的交換的,不是自以為是,更不是抱殘守缺。
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延續5000年沒有阻斷,而且至今仍然煥發生機的文化。其重要特點就是能夠包容和吸收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這種一以貫之的文化正是維繫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我曾經訪問過埃及,當人們介紹金字塔和古埃及文化時,我非但沒有太多的崇敬之心,反倒感覺是在聽征服者在向世人炫耀他們的戰利品。文化自信是自我揚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文化自信來自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結合。這種兼容幷蓄的能力,實際上是一種新陳代謝的生命本質,這也是中華文化最為可貴的品質。中華文化經過5000年的積澱,以及近代以來對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吸收和對西方先進文化的揚棄,形成了具有時代活力的新型中華文化。這種文化是根植於現實生活的、生長的、鮮活的。
費孝通先生曾説:“文化自覺是一個艱鉅的過程,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並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裏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後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連手發展的共處原則。”他還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來描述人類文化交流融合的四個階段,憧憬世界大同的美好前景。
因此,“現代化”是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交融,而不是“西方化”。
在與西方交流過程中,如果數典忘祖,曲意迎合,可以換取對方的接納和獎勵。但是,代價卻是巨大的,丟掉的將是自己的靈魂。就像歌德筆下的浮士德和魔鬼簽署的協議:魔鬼將滿足浮士德生前的所有要求,但是將在浮士德死後拿走他的靈魂作為交換。在好萊塢的影像中,華人往往是一種貶義的形象,如小偷、妓女、打手,好一點也只是開餐館的、修鐵路的。這種帶有明顯的白人主體視角的刻畫,其實一直在損害中國的文化形象,也引起了海外華人的強烈不滿。但是,十分可歎的是,中國的一些文化人,為了換來西方的獎盃和票房,竭盡逢迎討好之能事,不惜犧牲本體文化,甚至自我揭短亮醜,裝傻賣乖,“結與國之歡心”。這種為了一己之私利,損害中國形象的“藝術家”無疑是民族的叛徒和敗類。當他們穿着燕尾服,打着領結,捧着獎盃享受掌聲和鎂光燈時,他們看到的,不是別人的尊重,而是招降納叛後的鄙夷。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價值觀的自信
文化的定義,學者們有着不同的觀點。但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背後,最重要的是價值觀。這是維繫一個民族繁衍進步的精神血脈。在這些價值觀中,包括了公平、正義、忠誠、敬業等人類共同價值。但是,我們不得不指出,由於歷史的原因,各民族之間在主流價值觀上,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2014 年5 月4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説,“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説,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着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價值觀是一切民族文化的核心和基礎,所有的物質產品、精神產品乃至制度產品,都是價值觀的載體。當代中國,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民族的立足之本。管子説,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其從一個側面説明了價值觀對一個國家的極端重要性。
文明的衝突,説到底是價值觀的衝突。西方鼓吹的普世價值,實際上是經過包裝和營銷的西方個人價值觀,或者説是新教倫理。其形成有自身的特殊原因,這並不是也不可能是人類發展的唯一選項。台灣著名作家白先勇在北京大學講崑曲時曾經説過:“從19世紀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遭列強入侵,我們最大的傷痕,是我們對民族的信心失去了,不懂得什麼叫好,什麼叫美,什麼叫醜,這個最糟糕。”也就是説,我們民族自身的價值觀被顛覆、被擾亂了。今天,談文化自信,其核心就是要重建我們民族的價值觀。保衞一個民族的文化,從根本上講,就是保衞一種獨特的價值觀。
好萊塢電影、莎士比亞的戲劇,承載的都是西方民族的價值觀。其中有些是人類共通的價值觀,也有一些是其特有的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比如個人英雄主義,以暴制暴,贏家通吃等,並不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在國際交往中,我們應當敢於堅持自己,才能贏得尊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