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國中地理教案教學反思7篇 國中地理教案反思:提升教學效果的實踐方法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68W

國中地理教案的教學反思旨在幫助教師回顧和總結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通過不斷反思和改進,教師可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和方法,有效地促進學生地理知識的掌握和應用。

國中地理教案教學反思7篇 國中地理教案反思:提升教學效果的實踐方法

第1篇

在現代的教學中,我覺得現在我體驗最深的一條是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嘗試創新的教育理論,做到教、 學、 做合一的教學,重視對學生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標誌性體現。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本人從事地理教育教學近12年,經歷了幾次的課改,這次的課改,讓我感受很多,下面僅從地理教學方式上進行反思。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本人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師生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蔘與,意味着平等對話,意味着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僅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閲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潛能?……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 。

學習的興趣和願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學生具有好奇心,這正是追求知識的原始動力,是求知慾的嫩芽。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會對某一事物特別感興趣,並由興趣發展為熱愛,由熱愛進一步發展為對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會提出各種各樣看似無稽實有深意的問題。這時,作為教師應順應學生的心理,正確地引導他們多問的習慣,教師可作饒有風趣的講解,並以豐富的感情色彩去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切不可因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符合教師的意圖或教師一時難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壓制。

九年制義務教育教學大綱提出的“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其實也就在於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讓學生“聽”科學。片面追求升學率,追求高分,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只能束縛學生的行動。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實際中去加以應用和發展,這樣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創造力呢?明科此理,身為人師者,切莫把“好動”視為缺點,就把學生從“靜”中解放出來,並熱情鼓勵,耐心引導他們動手,使他們在“動”中去增長知識,去形成能力。

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理論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學生心理動態的發展,是否想探究構建適應新課程的地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等。

國中地理教案教學反思7篇 國中地理教案反思:提升教學效果的實踐方法 第2張

第2篇

重新來到高一年段教學,讓我有了想要突破以往模式的慾望。第一年是懵懵懂懂的,不知所措的,那麼經歷了兩年教學和一次會考後,我會有什麼不同了?我自信了,想改變,想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想知道不同教學的操作方式和效果會有什麼不同。為了改善教法,我積極向有經驗的前輩學習,借鑑他們的教學成果和多年的經驗,從課堂的把握,語速、時間的安排,作業佈置,批改到平時的抽查,努力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力爭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時刻反省自己的不足,並提出改善方法,如:上課時,語言不夠精煉,話過多,容易導致聽力疲勞,也容易聽力混淆,所以我應注意語言儘量簡練不過多重複,不過多解釋。學生不會太笨,只要有看書沒什麼大問題。重點集中在課堂的前半段時間,而把次要的知識點放後面,還可以穿插些幽默的片段和基礎練習。這些其實以前就有經常提,但總以為課程內容較多,沒多少時間剩餘。而事實上,講多講少其實沒多大差別,學生在一定時間內能吸收的就那麼多,講多了也沒用,還不如把重點講清了,其他的略講,或練習時再講。語速放快,簡練,清楚了就可以了,也不用擔心剩太多時間,可多些課堂練習,讓學生學得輕鬆,他們才願意學,這才是最重要的。作業佈置方面,題量不要太多,應適量刪減,留時間給預習作業。抽查方面,可利用每節課前十分鐘小測。利用本身的自習,在走動時,主動給學生解答疑問,提點方法等。如果要使教學更加行之有效,除了教學有度外,教師課外也需要做許多工作,如整合習題,提綱,,材料,課件等等,迴歸到最原始的一句話就是:勤能補拙。

工作之餘,我也沒放鬆個人的學習。積極參與聽課、評課和教學研討學習,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採眾長,提高教學水平。不斷的閲讀教育教學著作。不斷擴寬知識面,為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通過網絡學習,培訓交流等不斷 學習教育教學理念,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來組織教學。

回首這即將過去的一學期,收穫頗多,讓我倍感欣慰;但看到結果,差距仍然存在,又頗感路途漫漫,其修遠兮。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需要努力,希望下學期會有更大的進步。

第3篇

1、俗話説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本節課通過“太空之旅”圖片設問:“加加林為什麼説他看到的‘地球’更象‘水球’”引入新課,較好地創設了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

2、 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知識與運用知識的能力。在學生觀察完“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的立體圖後,展示“世界海陸分佈”的平面圖,讓學生充當小老師進行講解, 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與圖象遷移能力。在學習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時,再次讓學生判斷哪個“海” 其實是“湖泊”,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強化了對地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培養學生讀圖能力。本節課能充分利用地圖進行教學活動,通 過師生活動、生生互動,瞭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分界線、輪廓、面積和分佈特徵,形成教學問題場與教學情景場的疊加,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 學生的主體作用,併為以後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上內容源自小精靈兒童資訊站

4、注重學法指導。本課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認識七大洲和四 大洋的位置,我在教學中,先以“亞洲”為參照,引導學生説出與亞洲相鄰的大洲和大洋,然後利用“分半球記憶”和“特殊緯線記憶”法,讓學生合作交流了解各 大洲和大洋的相對位置,最後,讓學生練習 “一筆畫世界”,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參與記憶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使這節課的難點迎刃而解。

5、培養了學生研究問題與協作學習的能力。通過分組討論學習,改變了應試教育模式下“灌輸——接受”式的傳統學習方式,在合作中感受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體會協作學習帶來的成功,激勵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6、 條理清晰,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課堂上,有目的地設計一系列問題,由淺入深,環環相扣,採取討論、探究、搶答等多種方法,不斷地讓學生去質疑、探索、發 現。給學生提供展示各種能力的機會,並使用鼓勵性語言,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整個課堂氣氛生動而有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 課堂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好。

1、本節課難度不大,但讀圖較多,內容豐富,教學容量大,時間略緊,有些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2、受時間限制,對於部分學生的質疑不敢放開討論,如“大洲和大洋名稱的含義”和“英文解釋”,學生顯得意猶未盡。

3、由於老師引導的太過到位,反而遏制了一部分學生的思維,好像一切都水到渠成。

第4篇

1、觀念轉變不夠,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在教學中多數的課堂學生能夠參與到課堂之中,但學生參與的時間、程度是遠遠不夠的。以自己的講敍,佔據了課堂大部分時間,結果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太少,甚至練習時間都很少,學生的主體性也就沒有充分地體現出來。

形式為內容服務,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的不同,以及在教學中所處的地位不同,都可以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如果一味地採取同一種教學方式,使學生喪失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也會使教學目標難以很好地實現。學生的思維受到抑制,發揮不出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能力培養不夠,或者不夠準確。

忽視教學過程本身的含義,平時缺少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因而遇到問題總想包辦代替。如在做課後複習題時,不是去引導,讓學生去思考,而是把答案直接呈現給學生。使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降低,同時也會使學生養成上課不注意聽講,不積極思考的不良學習習慣。

認真學習現代的教育教學理論,學習新課改思想和新的教學理念。要將學習與我們的教學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不能將學習只停留在表面上和口頭上,要深刻理解其內涵和精神實質,且不可生搬硬套。通過學習要使我們的思想統一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同時逐步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學生觀,使自己的教學行為與新課改思想和新的教學理念保持一致。

2、注重教學過程中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採取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讓學生有更多地參與教學的時間,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得以更充分地發揮。

3、在探究教材的基礎上要勤思考、多觀察,注重知識素材以及案例的積累,

把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這樣才能使們的地理教學更加生動,富有生活色彩,使學生容易對地理產生濃厚的興趣。

4、要為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創造時間和空間。要解放學生的口,讓學生自己去説,解放 學生的腦,讓他們自己 去想,解放他們的手,讓他們自己去做。也不能包辦代替,更不能把課後問題的答案全部呈現給學生。

5、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地學習。主動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首要特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幾千年來的經驗已經得到證實,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

第5篇

從歷年大學聯考的命題來看,能夠説是“無圖不成題”,對考生的讀圖潛力要求比較高,要求學生判讀、填繪各種比例尺的地圖和地形剖面圖,熟練使用各種示意圖、景觀圖、統計資料圖表等,要求學生靈活地進行“圖圖轉換”和“圖文轉換”。能夠説學生讀圖潛力的高低,在必須程度上決定了地理考試的成敗。為了適應考試命題的需要,提高地理教學的效率,教師務必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讀圖潛力。

高中地理的學習是對國中地理課程的繼續和深入,學習資料上由感性認識逐漸進入到理性認識,偏重於研究地理學中的本質資料,高中地理中的地圖在資料和形式上更加複雜和多樣化,除了國中地理常見的區域地圖之外,還有一些等值線圖、剖面圖、數據分析統計圖表等資料,在學習的方法上除了識記之外,還需要進行理解分析。

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讀圖潛力,首先要求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科學合理地運用地圖,利用地圖在地理學中的核心作用進行地理教學,潛移默化地營造用心應用地圖的氛圍和習慣。同時,教師也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讀圖學習,透過讀圖來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對地圖的學習興趣的良好習慣。如蘇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地球的運動”一節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利用教材中的地球自轉、公轉示意圖和地球時區圖來直觀地講解地球運動的規律,利用讀圖來更好地理解日夜更替、四季更替、時差等現象的根本原因,調動學生學習地圖的用心性,養成良好的用圖習慣。

讀圖潛力建立在對地圖的基本知識融會貫通的基礎之上,教師應首先讓學生了解地圖的基礎知識,掌握基本的讀圖技能。首先,教師要讓學生了解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標註三大要素在地圖中的應用,其次要根據地圖上的圖名及主要因素把握住地圖的主要資料,引導學生利用地圖來形象記憶、歸納分析、直觀表述地理知識,逐步培養學生的讀圖潛力。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利用地圖進行地理知識的遷移,將多付地圖進行綜合處理分析嘗試進行圖圖轉換、圖文轉換、文圖轉換、圖表轉換,進而推導出地理規律與原理。例如在必修1中講解亞洲的季風構成原因中,能夠將亞洲1月海平面等壓線分佈圖與亞洲1月季風圖結合起來,理解季風與氣壓之間的關係,從根本上把握住亞洲冬季風的構成原因。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利用圖中的顯性信息去分析和挖掘隱性的信息,總結提煉對解答問題的有利信息,提高學生的讀圖潛力。

透過對已有地圖的觀察、理解和分析,能夠提高學生識圖、析圖潛力,而填圖和繪圖的練習則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眼、手、腦的通力合作,把握住地圖的更多信息並進行表現,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讀圖潛力。例如,在蘇教版必修3第三單元《區域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中第三節“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中關於我國水資源的區域分佈教學中,教師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水資源區域分佈的地圖,從而加深對水資源南北差異的理解,為水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在地理教學對學生進行填圖、繪圖的訓練,透過學生對地理事物的勾畫描繪,能夠加深認識,同時能夠鍛鍊學生的動手潛力,有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

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讀圖潛力至關重要,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用圖習慣,透過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授和合理的讀圖、繪圖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讀圖潛力和地理學習潛力,從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學質量。

第6篇

本節課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節《地球的運動》的第一課時,這節課的內容知識性極強,重難點內容很多,同時還涉及到了很多較抽象的看不見,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於七年級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難點較難突破,所以在上這堂課時,我採取了教師聯繫實際舉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類比分析、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教師演示啟發分析説明等方法,充分發揮“學為主體,師為主導”的作用。現簡單地談一下感想。

一、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巧妙導入,激起學生的興趣

在導入時,通過向學生提出兩個問題:同學們觀察到的太陽從哪個方向升起,又從哪個方向落下?小時侯你們認為是太陽轉還是地球在轉?現在呢?然後再通過播放視頻“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過程”,輕輕鬆鬆地就把地球的兩種運動形式展示給了學生。

二、利用類比的方法,引導學生或分析生活實例,或聯繫生活實際經驗,類比分析推理獲得地理知識。

比如:針對我們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動,而我們為什麼感覺不到的研究,就採用類比的方法——根據坐汽車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駛的感覺類比分析得出結論;再如:在地球自轉引起的時間差異時,我引入了今年夏天倫敦奧運會時,北京和倫敦觀眾觀看賽事的時間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關結果。

為更好地上好這堂課,我們對課件進行了精心設計。一是插入了視頻和音頻文件,加強了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刺激; 二是將flash動畫插入到課件中,使運動的演示過程更細膩、更生動。如在二分二至圖中,地球的公轉、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地球自轉中從北極、南極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動畫的形式播放出來,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課堂上學生人手一隻小地球儀,自已動手演示自轉和公轉,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濃厚了;在説明地球自轉引起的現象時,我先在大地球儀上沿經線貼一張紅色紙條,再沿方向慢慢轉動地球儀,讓學生分排觀察紅線轉到的位置,並説出是早晨、中午、還是晚上,既直觀又形象。

小組合作探究有助於培養學生勤於動手、勇於創新,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概括總結的能力。在本節課中,有很多地方小組合作都運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圖時,分組完成四個節氣的填寫;在地球公轉時,小組成員利用自已的生日討論地球運轉在公轉軌跡中的哪個地方?這一天的晝夜長短情況如何?這些活動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鞏固。

六、充分利用學生的演示活動來糾錯,達到邊學習邊反饋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轉時,找兩名學生分別扮演地球和太陽來演示地球與太陽是怎樣運動的,其他學生觀察判斷他們演示的是否正確,對有錯誤的地方,再找學生下來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確為止。這樣,既激活了學生的興奮點,又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總之,本節課在設計上突出了新課改理念,在實施上也注重運用了新課改的精神實質,而且較好的完成了預計的教學內容,學生反饋的很好,對知識達到理解的程度,並突破了難點,在分組探究實驗中,增強了小組合作能力,提高了學生實際動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個環節之間的過渡還比較生硬,個別活動沒利用好,應該給學生做出相應的講解讓學生理解。

2、 時間掌控不太好,本節課的兩個目標都是重難點,但給學生記憶掌握的時間過短,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我講的太多。

總之,還是磨練的少,經驗不足。希望大家能多提寶貴意見,讓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更上一層樓。

第7篇

一學期又過去了,回顧一學期的地理教學,我覺得對學生地理學科興趣的培養非常重要,下面重點來説説個人對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的反思心得。

地理學習興趣培養與成功的教學過程互為因果。興趣是地理教學過程的強大動力,它促成教學過程的良性循環。一個分數的出現受多種因素影響,而興趣的形成和發展只決定於學習的成功,而且是反覆的成功,因此,進行教學評價,興趣狀態比分數更為可靠。教師應該經常注意瞭解學生的興趣狀態,作為自己改進教學的基本依據。

學生的興趣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形成和發展,教學系統的要素:教材(教學內容及其載體,教學手段)、學生、教師都與學生興趣的形成、發展息息相關。

地理感性知識鮮明地體現着地理興趣培養的趣味性特點。由於地理環境的空間廣大性,直接觀察必須走出教室,大量的間接感知又須藉助特定的教學手段、地圖等圖像和教師、教材的直觀性描述,以形成再造表象。正是由於感知困難,使地理事物總是顯得那樣新奇、生動。地理感性知識是興趣源泉的源頭,它既是地理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獲得理性知識的基礎。面對學生缺乏表象的頭腦,不可能喚起探究的熱情。滿足了學生感知的需要,就在培養興趣的道路上邁出了有力的第一步,並且往往由此直接產生探究理性認識的需要。因此,感知教學對於興趣培養乃至整個教學的成敗至關重要。

地理理性知識以綜合性為其特點,藴藏着地理環境中形形色色的奧祕。對其趣味性的體驗在於進行成功的思考。地理概念是概括而來的,區域特徵是比較而來的,規律和成因是分析綜合而來的。如果要求學生在思考失敗的情況下去死記硬背結論,勢必抑制興趣的形成。

知識的意義在於運用。只有通過運用,才能進一步獲得對知識需要的體驗,"感到知識具有使人高尚起來的力量—很難找到比這種感覺更強烈的刺激來推動求知的興趣了"。

地理技能使地理操作活動(智力的、動作的)進行的又快又好,令人欽羨。例如,當學生看到軍人、探險者或考察隊僅憑地形圖即可在陌生的地區活動自如時,自然要激發出掌握讀圖技能的需要。熟巧的技能又往往是學生學好新知識的條件,使學生在獲得順利完成操作的滿足的同時,獲得新知識學習的成功。

滲透在知識教學中的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使學生經常獲得能力增強的體驗,不斷感受思想感情意外的豐富和滿足,從而推動着學習興趣的發展。

地理教學手段包括地理教具(掛圖、模型、標本及視聽軟件)、地理學具(課本、地圖冊、作業冊、顏色筆等)與視聽設備、地理專用教室、地理圖、地理室外觀察點等是地理知識內容的載體,是地理教學內容——興趣源泉流向學生的"渠道"。它直接刺激學生的感官,引起注意,激發學生對知識、技能的需求,提供相當一部分地理感知,幫助學生理解地理問題,運用地理知識,在激發學生學習需要與幫助學生成功地進行學習方面有着不容忽視的作用。

學生是學習興趣發生發展的根據,興趣培養必須遵循學生興趣發生發展的規律。

⑴學生對處於自己"最近發展區"的知識最感興趣,因為用力跳夠得着的果子不僅能使他體驗到需要,而且能使他體驗到成功的可能,從而產生躍躍欲試的興奮,獲得果然成功的快樂。

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是我們確定其"最近發展區"的依據。如果不瞭解、不顧及學生的基礎,盲目地照本宣講教材,就往往要在教學失敗的同時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存在着個別差異。基礎不同,形成興趣的興奮點也不同。有的學生興奮點在課內知識向課外的延伸上,有的學生則會在努力獲得了及格分數後高興得跳起來。承認並照顧到這種差別,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興致勃勃地學習。

⑵學生對掌握着主動權的學習感興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成功歸根結底要靠學習者自己對學習活動的主動調節。學生的學習不僅需要教師的指導,還需要閲讀檢索、獨立思考、相互議論、向教師質疑、發表見解等主動方式的活動。這些活動能使學生感到自己能力的意義,增強自信心並提高學習成功率。

⑶學生對地理野外觀察、地理觀測、參觀訪問等室外教學活動感興趣。室外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采的最直觀的感性知識,激發出多方面多層次的探究需要,解答許多在教室內難以徹底解決的問題。

⑷學生對具有遊戲性質的教學活動感興趣,這是由他們的年齡特徵決定的。

⑸過重的負擔抑制學習興趣,它使學生把地理課與疲勞、煩燥聯繫在一起。

⑹地理學習的反覆失敗能引起學生對地理課的厭惡,會使學生把地理課與枯燥的死記硬背和糟糕的成績聯繫在一起。

⑺對成功的學習進行恰如其分的鼓勵、表揚,能使學習興趣得到強化。

教師既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領導者、控制者,又是知識信息的提供者。教學內容靠教師去發掘、駕馭,學生的學情靠教師去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靠教師去激發,學生的進步、發展靠教師去啟發、誘導,教師掌握着激發和滿足學習需要的手段,因此教師作用的發揮是學生學習興趣形成與發展的主要條件。

⑴教師本人的思想、情感、學識、能力素質包括進行興趣培養的意識是教師進行興趣培養的內在根據。

⑵教師對多種教學方法的掌握與靈活運用的能力。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引起多角度的心理興奮。

⑶教師進行指導的生動性。生動、幽默的講課使學習的緊張寓於活潑之中,使學生易於學懂、學會、記牢。

⑷教師的教學激情。興趣靠興趣來培養,激情靠激情來感染。教師帶着對學科、對事業、對祖國、對人類、對自然的熱愛融匯而成的激情,神采奕奕地進行教學,不僅能即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長期的感染對學生個性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⑸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教師對學生的尊重、理解、關懷、幫助、鼓勵反映着對學生真摯的感情,對學生興趣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一方面這有助於學習的成功,另一方面使學生把學習與對教師的感情聯繫在一起,產生相應的興奮狀態。

上述四個方面的分析揭示了進行地理興趣培養的根據。四個方面互相聯繫、互相制約,是統一的整體,發揮着教學系統進行興趣培養的功能。綜合四個方面因素,地理興趣培養的途徑應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從地理學科特點出發,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水平出發,充分發掘教學內容本身的趣味性,完善並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合理運用多種方法,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並進行成功的學習。

1.加強備課,優化課堂結構。教學方法應該在傳統教法上有所創新,以促進學生的全程參與,教師應善於換位思維,知學生所思所想,從學生的角度提出問題,對學生在課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超前的預測,準確的判斷。同時應瞄準知識的發散點,能力的發展點,問題的關鍵點,教材的重難點,創設問題情境,順着學生的學習思路,因勢利導。

2.創新訓練方式,促進主動應用。學生中普遍存在知識遷移能力差,知識運用不靈活的現象。因此,地理知識要儘可能圍繞問題展開,多層次、多角度進行提問,並通過變換條件,甚至變換題型或設計新題型來訓練學生的應變能力,知識整和能力,改變思維方式。

3.創新教學手段。課堂教學中教材內容能否被學生接受和理解,必須通過一定的物質媒介才可能順利進行。搭配和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會使教學產生不同的效果。

總結經驗,認識不足,揚長補短,要使自己的業務水平再上一個新台階,應該努力做到:從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都給我很大的觸動。經過認真的思考,我認為:領悟大綱是教學的基礎,把握教材是教學的關鍵,巧用媒體是教學的手段,發展能力是教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