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國中地理教案7篇 走遍中國,探索神奇地理世界:國中地理教案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11W

國中地理教案是指供國中學生學習地理知識使用的教學教案。通過研究地理教材和學生實際情況,精心編寫的地理教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效,促進地理教學的有效實施。本文將為您提供一些優秀的國中地理教案,幫助您更好地教授地理課程。

國中地理教案7篇 走遍中國,探索神奇地理世界:國中地理教案

第1篇

1.通過閲讀各種示意圖、圖表,記住當前世界人口總數,瞭解當前世界人口有不斷加快的趨勢,掌握人口增長的地區差別;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主要形式;學會計算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密度;掌握世界人口分佈的特點。

2.通過讀《世界個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圖》、《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世界人口分佈圖》和《世界地形圖》等地圖培養學生分析 地理圖表的能力,初步學會從圖表上獲得 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過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計算,培養計算能力。

4.提高對本節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樹立科學的人口觀和人地觀。

關於人口的密度問題,首先,教材給出一道計算題,甲、乙兩城市,面積20xx平方千米。甲城市人口500萬,乙市人口250萬,要學生算出甲、乙兩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多少人?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即算出兩城市的人口密度。配上甲乙兩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較圖,有助於學生深刻、直觀的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通過列表計算中國和加拿大兩國的人口密度,使學生對人口密度分佈的差異之大有了更深的認識。為學習世界人口分佈圖,理解圖例上的人口密度打下良好的基礎。

世界的人口的分佈的情況,主要是通過閲讀世界的人口分佈圖獲得。從圖中可以看出,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北美東部地區人口最稠密,進一步參考“世界地形圖”讓學生思考,為什麼人口集中分佈在這些地方,這些地區從自然條件上和社會經濟發展上有什麼特點?從而得出,世界人口的分佈是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開發時間長短等綜合作用的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不能用遷移人口的辦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佈。

人口的遷移,主要從三方面講述,一、人口為什麼會遷移?(為了生存和發展)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的主要人口遷移方向?(美洲大陸發現之前,古希臘和古羅馬征服並移民歐洲和地中海;阿拉伯人移民北非;美洲大陸發現後,主要從歐洲向美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移民;非洲向美洲移民和亞洲向外移民)三、第二次大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技術移民、勞動力輸出、國際難民移動。通過“想一想” 提出問題,(大批科技人才流向發達國家的原因?會對人才輸出國產生什麼影響?勞動力輸出對發展中國來説是一件好事還是一件壞事?各有什麼特點?

關於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的這個結論,學生已瞭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 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佈的不平衡,分析為什麼存在這麼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

引導學生積極活動,讀課文轉載的一篇報道,瞭解什麼時候地球上的人口突破60億。通過讀圖計算,“世界人口從1830年的10億到1999年的60億,每增加10億用了多少年?用讀出的數據,説明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如何?量化人口增長的速度?引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 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讀世界各大洲口增長率圖,哪個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哪個洲的自然增長率最低。通過以上的讀圖計算,使學生更深刻的認識人口增長和分佈現狀。

人口的遷移,可用通過提問、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的形式講授。對於科技移民和勞動力輸出對我國經濟和文化發展有重要影響這部分問題,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討論。

最後,通過計算題,算出甲乙兩城市的每平方千米的人數,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閲讀“世界人口分佈圖”讀出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最大?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結合世界地形圖,做對比,展開討論,找到影響他們分佈的自然條件、經濟、社會、 歷史等因素。

人口問題是當今世界人們共同關心的問題。人是自然的產物,人類活動不斷改造自然;人是社會的產物,人口的發展受社會政治、經濟的制約,同時它對社會發展起促進和延緩的作用。本節中講述了人口 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識:人口的增長、人口的遷移和人口的分佈。人口增長是認識人口數量動態的重要指標,人口增長的快慢直接影響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塑造着人口分佈的面貌;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密度是為了定量説明熱口增長狀況和人口分佈情況。

人口的增長,教材先用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報》的一段報道,點明世界的人口數量。用“世界人口的增長示意圖”顯示,每增加10億人所用的時間。使學生通過閲讀這個示意圖明確,世界人口每增加10 億人,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也就是説,人口的增長速度是逐漸加快的。然後提出人口增長是如何算出來的,提出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是出生率減去死亡率,最後用 “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上各大洲的柱狀圖,説明人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各洲的差異,非洲最高,拉丁美洲次之,歐洲的人口增長速度最慢。用“讀一讀”的形式,説明世界人口增長的趨勢和極限。

(導入)請同學們閲讀課文上刊登的報道,請回答:1999年幾月幾日,世界人口達到多少億?(1999年10月12日,60億)

請同學們計算世界人口從50億增加到60 億用了多少年?(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請同學們計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億所用的時間?

根據計算結果,提問:世界人口每增加10億所用的時間是怎樣變化的?説明了什麼問題?(每增加10 億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説明人口增長速度逐漸加快的。)

18世紀以前,人口增長十分緩慢;18世紀以後,人口增長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別是1930年以後,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更快。

(過渡)人口增長的速度有快有慢,應如何量化呢?用人口自然增長率表示。

(展示)《世界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柱狀圖》請大家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由高到低排列起來,(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州、北美洲、歐洲)説明世界人口的增長地區差異存在

哪個大洲人口增長的最快?哪個大洲人口增長的最慢?

(非洲是增長速度最快的大洲,歐洲是人口增長速度最慢的大洲)

(講述)目前許多大家熟悉的明星是混血人種,比如球星薩爾瓦多、影星金城武等。混血人種是不同種族融合的結果,他的前提是不同種族之間存在着遷移。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看教材“世界人口的遷移”部分內容中的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2、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遷移?

3、第二次大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各有什麼特點?

國中地理教案7篇 走遍中國,探索神奇地理世界:國中地理教案 第2張

第2篇

2掌握熱帶氣候類型的氣温年變化曲線和逐月降水量分佈圖的判讀方法,能根據這些資料對一個地區的氣候進行簡潔的描述。

重點 1.用世界氣候分佈圖指出熱帶氣候類型特點及分佈。

2.利用氣温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出氣候類型的特點。

如何讓學生掌握利用氣温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氣候類型的特點。

播放一段景觀錄像,包括熱帶雨林、熱帶沙漠、温帶海洋、苔原帶等景觀。學生觀察討論景觀差別,教師總結:世界各地氣候千差萬別,今天我們一起來領略世界各地的氣候差異。

教師總結:熱帶雨林景觀:樹木高大茂密,樹林陰暗潮濕,葉尖經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實這裏也有善於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還有河馬.大象.

熱帶草原景觀:樹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動物有斑馬.長頸鹿.獅子等肉食動物.

教師總結:這種差異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葉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葉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師活動:我們剛才考慮的都是這些氣候類型的不同點,那麼它們還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從氣温角度來分析。

不同點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熱帶雨林氣候,最少的為熱帶沙漠氣候。而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為旱雨兩季,而季風氣候是旱雨兩季明顯,降水總量大;草原氣候也有旱雨

2、 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氣温、降水資料圖完成下表

那麼這些氣候類型各分佈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個地方氣候類型分佈最廣

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佈在赤道附近,最廣的是南美洲的亞馬遜平原。

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佈在雨林兩側,最廣的是非洲。

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佈在亞洲的印度半島.中南半島,最廣的是亞洲。

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佈在南北迴歸線的內陸及大陸兩岸地區,最廣的是非洲的北部。

現在,請大家把書合上,我們來回憶一下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

第3篇

掌握水資源時空分佈的特點,知道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佈不均的原因及相應的解決途徑,瞭解南水北調工程。

(1)通過閲讀各類圖表,逐步培養和提高讀圖、用圖和析圖的能力。

(2)通過學習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佈特點、原因及解決途徑,培養分析、歸納、推理等思維能力。

培養節水意識,教育學生樹立十分珍惜、倡導節約的.資源觀。

1、導入:視頻《我國東部地區今夏南澇北旱》,引出我國水資源分佈不均勻。

?情景一】住在南方的農民伯伯,搬到北方種糧食,由於他對北方的水土情況不太熟悉,在種植的過程當中遇到一些問題,需要同學們為他分析情況,並出謀劃策解決問題。

(2)為什麼要種植這種糧食作物?你可以圖文並茂告訴農民伯伯嗎?

?情景二】當農民伯伯種植小麥的時候,他發現這裏的地形平坦有很多耕地可以利用,可惜的是水資源不足,乾旱嚴重的時候,農作物甚至無法生長。

?小組討論】(1)1、請結合右圖為農民伯伯分析我國南北方水土配置的情況?並分析這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思維拓展】為什麼要把水主要調到華北地區而不是西北地區?

?情景三】春天來了,當地流傳着這麼一句話:“春雨貴如油”,農民伯伯準備播種的時候,剛好遇上了乾旱,小麥遲遲不能發芽。

(1)為什麼春季會遇上乾旱呢?(通過看圖指出我國水資源時間分佈的特點)

(2)這種分佈特點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有利和不利方面)

(3)請為農民伯伯想想辦法,並且説説你是怎樣操作的?

4、結束:“節水比調水更重要”(為後面“保護水資源”作鋪墊)

第4篇

3.結合圖文資料,瞭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徵形成的原因。

結合圖文資料,瞭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徵形成的原因。

説起黃土高原,人們眼前總浮現厚厚的黃土和千溝萬壑的大地景觀,那麼黃土的由來和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呢?

陝西省、山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

(3)黃土高原東起 山脈,西至 ,北連 高原(大致以 為界),南抵

(4)黃土高原因覆蓋着深厚的 而得名,地表 、,水土流失嚴重。

(1)在黃土高原上,流淌着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2)黃土高原土質肥沃,便於耕種。早在六七千年前,這裏的平原就出現了原始的農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園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禱豐年的場所;位於陝西省黃陵縣的,相傳是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

3.黃土風情:黃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民風民俗。

(1)黃土高原特有的傳統民居是 ,原因是黃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較 ,容易開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陝北民歌是 ,其歌腔高亢而悠長,具有濃郁的“黃土風情”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1.下列現象被認為是支持黃土“風成説”的證據,寫出它們分別説明了什麼問題。

歸納:關於黃土高原的成因,科學家提出了很多假説,其中得到廣泛認同的是“説”。該學説認為,黃土是由風從、和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吹來的

黃土高原的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_的地區之一。這裏的遭到破壞,疏鬆的黃土缺少了保護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別是每遇,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為嚴重。結合教材圖6.32,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①黃土土質 ,多 ,許多物質易溶於水;②地表裸露,缺乏 保護;③夏季降水,且多 。

①人多地少,開發歷史悠久,長期的 導致生態環境惡化;② 等活動破壞地表。

(4)合作探究:討論完成教材29頁“活動”2,得出結論是:①土質:(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②坡度:(陡坡或緩坡)更容易水土流失。降水強度越,水土流失越嚴重。

(1)帶走地表肥沃的,破壞了和,使得自然災害加劇,惡化

(2)泥沙下泄導致河流劇增,淤塞下游河牀、水庫,給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難。

(1)採取 等生物措施與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結合教材,30頁“活動”題的圖文資料,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讀教材圖6. 37 ,討論“打壩淤地”對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溝谷中修築 攔截坡地流失的 ,堆積形成肥沃的 (2)讀教材圖

6. 38,林草護坡的作用:植樹種草,建設 ,能夠有效減緩暴雨和流水對地表的侵蝕,減少表土流失,起到 、 的作用。

(3)退耕還林、還草是國家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大舉措:①陡坡地應全部退耕,緩坡地應修建 耕作。

②退耕結合 ,發展林、牧等多種經營,解決好農民的生活出路。 ③退耕的同時要控制 的增長,減輕其增長過快對土地的壓力。 ④退耕是一項綜合舉措,黃上高原的 和水土保持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仕務。

讀圖6.29,試解釋由“塬”到“樑”再到“峁”的原因。

明確:源的頂部平坦開闊,四周被流水侵蝕形成;源面受流水侵蝕,溝谷發育,分割成長條狀的;樑進一步被溝谷切割分離,形成孤立的饅頭狀山丘;溝谷進一步發育形成,它是黃土高原農業發達、人口集中的地區。

第5篇

1、本章是從教學的整體出發,介紹了我國地形的總體特點和宏觀分佈情況,我國的主要地形區,地形對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2、本節教材主要包括3個內容:地勢西高東低,山脈縱橫交錯,地形複雜多樣。

3、地形是組成地理環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同時有嚴重的影響着別的要素,如氣候、水文、植被、農業生產、交通運輸等,因此,認識我國的地形特徵,將為學習以後各章節知識奠定基礎。

對中學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國中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同時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發展。從年齡特點上來看,國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從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的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觀察法、討論法、綜合分析法 ,列表比較法,空白圖指認法等

(1)能運用地形圖,總結出我國地勢特徵以及各級階梯的主要特徵,並能識記各級階梯分界線的名稱。

(2)理解山脈走向的概念,能確認幾條重要的山脈走向和位置。

通過學習,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信息、團結協作、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學生討論地勢特徵對氣候、河流、交通以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使學生初步掌握評價地理事物的方法。

通過對本節的學習,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同時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決心為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學習的思想。

本節課的核心是讓學生認清中國地形的整體特徵和我國的主要山脈,因此中國地形的特點和山脈分佈是本課的重點。

而中國地勢西高東低這樣一個特點對氣候、河流、交通等的影響是本課的難點,因為學生年齡偏小,對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經歷的現象不能很好的與理論知識相連接,因此對於這些問題需要老師進行指導,從而讓學生能夠總結出來。

第6篇

1、認識兩極地區的位置範圍、氣候條件、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等。

2、會用地圖、景觀圖片和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出兩極地區的環境特點。

1、掌握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説明某一地區位置特點的方法。

2、掌握使用兩極地形圖和景觀圖片,總結歸納兩極地區氣候特點的方法。

4、掌握利用經緯網在以兩極地區為中心的地圖上判斷方向的方法。

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家熱愛科學、不畏艱險、勇於探索的精神,並增強他們保護兩極地區環境的意識和熱愛祖國的情感。

1、分別用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地圖,説明兩極地區的位置。

2、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用經緯網辨別方向和周圍的環境

3、利用兩極地區氣温圖,區分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差異。

4.利用圖片等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

北極地區圖、南極地區圖、兩極地區氣温比較圖、有關閲讀資料、圖片、課件等。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是哪兒的景象?(播放極地區的景象錄像)

總結:這就是神祕的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今天我們進入到這兩個特殊地區,去解開它們神祕的面紗。

2、兩極地區都是被冰雪覆蓋的地區,為什麼呢?我們來揭示這一問題。

請同學們從圖中查出兩極地區的位置範圍和周圍的大洲或大洋。(北極地區:位於北緯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圍被亞洲、歐洲、北美洲環繞。南極地區:位於南緯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極大陸,周圍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環繞。)

3、引導:從緯度位置看,兩極地區接受的熱量多嗎?試從這個方面解釋兩極地區冰雪覆蓋的原因。(兩極地區緯度高,太陽斜射,所得的太陽光熱少,氣温低,大部分地區冰雪終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蓋着陸地和大洋。)

總結:由於太陽斜射,兩極地區氣温很低。都有極晝、極夜現象,這是由地球公轉引起的。

讀圖對比一下兩極的氣温值,結合課本102頁有關材料,探究:在兩極地區不同的氣温影響下,氣候和自然景觀會有什麼差異?(南極氣候:酷寒、乾旱、大風。南極景觀:厚厚的冰層,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稱為“白色沙漠”和“風庫”。北極氣候:氣温高於南極,降水多於南極,風速小於南極。北極景象:終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書:緯度高,氣温低,冰天雪地,南極酷寒、乾旱、大風。

5、引導:儘管兩極自然條件惡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圖10.3和圖10.4,説説最能代表兩極的動物各是什麼?(南極:企鵝。北極:北極熊。)

6、怎樣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站在南極點上,前後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極點上,前後左右都是南方。)

7、過渡:南極遠離人類的.居住地,自然條件又非常惡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學家前去考察,出於什麼目的?帶着這一問題,我們探究下一個問題。

1、閲讀自學104—106頁教材內容,歸納總結:南極地區有哪些自然資源?((1)有煤、鐵等豐富的礦產資源。(2)儲存着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3)沿岸棲息着無數的海洋生物。(4)還有原始的自然環境,成為天然實驗室。)

總結:科考環境也是一種寶貴資源。為什麼把南極地區稱為“天然實驗室”?

原始的自然環境為科學家們進行氣象、冰川、地質、海洋、生物等學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據大陸漂移學説,南極大陸原來並不在南極位置,而是位於温帶地區,生長着茂密的森林,經過地質變化形成煤層。

2、展示我國科學家在南極地區考察的照片,看到這些圖片,我們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個國家在南極地區建立了140多個科學考察實驗站。

從南極地圖上,找出中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們所在的位置。(長城站在西經60,南緯60附近。中山站在東經70,南緯70附近。)

長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時間為什麼都選擇在2月?(2月是南極地區氣温最高的季節。)

小結: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用經緯線來確定,南極的氣候與北極相反。

3、自學105頁閲讀材料《穿越南極》,體會南極考察隊員勇於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南極考察如火如荼,自讀課本106頁內容,説説北極科考為什麼越來越頻繁?(北極與南極一樣,都有重要的科考價值。二戰之後,又在北極地區發現和開採了石油、天然氣、煤、鐵等資源。)

5、總結: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不久的將來,兩極地區必將為人類提供寶貴的財富。

1、展示日本南極捕鯨的資料。兩極地區都有大量的生物資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濫捕和濫殺,使兩極地區的鯨魚資源已陷於危機之中。該怎樣對待兩極地區的資源呢?我們以展示的資料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國際社會方,兩方進行辯論,在辯論中達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國際方各分成幾個小組,然後以小組為單位,準備辯論材料。各組派代表發言、辯論,氣氛熱烈,精彩之處鼓掌歡迎。日本方的辯論中心:捕鯨是為了搞科研,鯨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國際社會方的辯論中心:進行科研並不需要每年大規模捕鯨,況且,現代科學技術並不需要殺死鯨魚來搞科研。)

2、總結:人類再也不能失去最後這片淨土了,各國要引起重視,務必用條約的形式束縛各國。旨在保護南極環境的《南極條約》於1959年12月簽訂,我國於1983年正式加入。

通過本節學習,我們認識了兩極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我們瞭解極地地區,就是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護它,為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

第7篇

2、學會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3、通過了解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過程,初步培養科學探索的精神

1.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漫長曆史,主要的理論和人物介紹

2.由於科技的進步,人類對地球形狀和大小有了充分了解。

麥哲倫環球航行用三年,今天飛機航行用兩天,地球到底多大?

可以分別從地球的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地球的表面積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