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蜀相》教案7篇 《蜀相》教案:探尋課堂中的歷史智慧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6.93K

《蜀相》教案是一份針對《蜀相》這一文學作品的教學指導,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部經典之作。該教案由資深教師編寫,內容包含了文學背景、作品分析和教學思路等多個方面,是教師備課和學生學習的優秀參考資料。

《蜀相》教案7篇 《蜀相》教案:探尋課堂中的歷史智慧

第1篇

以學生誦讀為主。教師適當講解,幫助學生理解詩句,主旨,體會意境,並指導背誦。

教師用散文式的語言描述“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激發學生想象,總結環境特點。

然後教讀這三句詩,告訴學生這描繪的是一個人的長眠之地,這個人是蜀相——諸葛亮。

2.要學生根據《出師表》,簡單談談後人眼中的諸葛亮。

讀詩,找出“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詩句,它高度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功勛。

5.品讀“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討論理解上一問題。

感歎人世滄桑,詩人杜甫表達了對諸葛亮永遠的崇敬讚佩及深深的緬懷惋惜。

《蜀相》教案7篇 《蜀相》教案:探尋課堂中的歷史智慧 第2張

第2篇

唐詩是古典詩歌發展史上的又一高峯,李白和杜甫各領風騷,繼承了中國詩歌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兩大傳統,在學生充分的學習解讀這兩首詩之後,再次讓學生走進這兩首詩,利用本節課的比較閲讀,更加深入的從四個角度去理解李白豪放飄逸的風格和杜甫沉鬱頓挫的風格的不同,並通過寫作交流呈現自己的理解。

【教學目標】1、品味涵詠詩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詩歌的不同風格

【教學重難點】1、探究理解李白和杜甫詩歌的不同風格

導入:唐代是一個詩人輩出的時代,其中出現了兩位偉大的詩人,他們是(學生齊聲回答)李白、杜甫。韓愈在他的詩中寫道“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給予他們的詩歌以的高度讚揚,今天我們再次走進他們的詩歌,感受他們不同的.風格,不一樣的情懷。

(過渡語:首先我們看一下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大家齊讀一下)

1。品味涵詠詩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詩歌的不同風格二、合作探究涵詠詩歌就需要朗讀,古人云“三分詩靠七分讀”,包含情感的吟誦,可以加深我們對詩歌的理解,然我們再次聆聽關於《蜀道難》和《蜀相》的朗誦

1、誦讀品韻味(設置朗讀情境)找四名同學分別跟着音樂來朗誦這兩首詩。朗讀結束之後同學們談出聽後的感覺總結出李白和杜甫不同的風格。

老師板書:豪放飄逸沉鬱頓挫老師提問:那麼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區別他們的這種不同風格呢?學生思考回答出四個方面。

老師板書:意象手法情感意境老師佈置任務:下面我們就分成四個分別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討論。一組分析意象,二組分析手法,三組分析情感,四組分析意境。相互討論完成下面的表格

2、細讀文本,多角度分析李杜詩歌風格的不同,完成表格

1、一組同學聯繫詩句,找出意象,分析李白筆下的意象“吞吐山河,包孕日月”,體積巨大,而杜甫的詩句寫了平常細微的事物。老師總結“象由心生”,意象解讀對理解詩歌很重要。

2、二組同學聯繫詩句,找出手法,分析出李白善於運用大膽地誇張和想象來表達他的情感,而杜甫卻借樂景寫哀情,借古傷今含蓄、迂迴的傳情達意。老師做出評價。

3、三組同學聯繫詩句,分析出李白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強烈的讚美,熱愛,對國事的擔憂而杜甫則是仰慕、傷感和壯志難酬。老師做出評價“詩者,吟詠性情也”。

4、四組同學分析出李白詩歌的意境雄奇壯觀,大氣磅礴,而杜甫詩歌的意境卻是幽靜、寂寞和陰冷的。老師做出評價“呈於象,感於目,會於心”,意境需心領神會。

老師總結:在充分的交流之後,我們更加明確了李白和杜甫詩歌的不同風格。老師提問:你們能再回憶幾首李杜的詩歌來展現他們這種不同的風格嗎?學生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三、回顧所學,加深對李杜詩歌不同風格的理解學生回顧背誦李白、杜甫的詩歌並分析,老師指導學生依據風格去朗誦。用聲音去傳達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大約七八人展示)過渡:從大家朗讀中可以看出,李白杜甫的詩歌已深入人心,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對李白和杜甫有了更深厚的情感和認識,下面我們就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為題寫寫你對他們的認識。進入下一環節四、表達感知,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為題,寫寫你對他們的認識。學生寫作然後交流,小組推薦優秀作品展示,學生點評。老師展示作品並朗誦:在我的心中,有一個長長的影子,縱跨上下千餘年,青衫長袖。持劍把酒,他,就是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在我眼中的李白,一身傲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在我眼中的李白,滿心情誼;“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在我眼中的李白,灑脱豪放。李白,一代詩仙,盛唐狂人,用豪情作巨筆,寫下了錦繡大唐。

五、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從四個方面分析了李白杜甫詩歌風格迥異的原因,希望同學們從中也能學到一些解讀詩歌的方法。六、佈置作業:課下背熟這兩首詩,並整理好本節課的學習筆記。

第3篇

把握關鍵詞語及詩句的內涵,瞭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聯繫詩歌創作背景及詩人的人生經歷欣賞詩歌。

從陸游和杜甫兩位詩人的一生經歷和愛國情懷導入,引導學生理解作者與作品的關係。

先賞詩題,引導學生明白詩歌大意,弄懂感情基調。請一生初讀,達到讀準字音、讀懂大意的境界。

重點介紹中間兩聯,頷聯六意象連用,創雄壯豪邁之意境;頸聯塑造自己壯志未酬、衰鬢先斑的愛國者形象。

補充詩眼的作用。答案可能豐富多彩,讓學生課後探討。老師概説。

哪一聯最能體現作者的抑鬱、悲憤之情?讓學生用原文詞句或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

板書:憤——空自許(壯志未酬)、鬢先斑(英雄老邁)

然後進入自由討論探究環節,時間三分鐘。請學生探究這種抑鬱、悲憤之情還在那些地方體現出來,找出來,並説説理由。

讓學生知其人(看作者,明風格)和論其世(看註釋,明緣由)。

讀得好,是因為解得妙,是因為不自覺地運用了“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法。

(一)先了解什麼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法,再指出其作用

(二)小結:“詩鑑五看五明”與“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關係。

(二)自主賞析四問——自由組合小組,討論探究,暢所欲言,三分鐘後每小組推舉同學代表發言。

請同學們齊讀此詩,不僅要音讀,意讀,更要情讀,用聲音來表達美。

千秋詩聖惟子美,亙古男兒一放翁。倡導讀其詩,品其文,懷其人!

(二)通過比較的方法進一步深入理解《書憤》和《蜀相》這兩首作品。

(三)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法賞析《臨安春雨初霽》的內容和主旨,並比較《臨》和《書》在表達重點和詩歌風格上的差異。(後兩題見“鞏固練習”。)

第4篇

2.通過對比閲讀探究有相同因素的詩歌的情感手法的不同。

1.律詩的起句、結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詩的主旨和意境有關。請你結合《書憤》起句和結句的意思,並説説它們好在哪裏。

這是一道探究詩 歌的的結構章法的題目,律詩十分講究起承轉合,注意和意境主旨的聯繫。

?書憤》的起句,“世事艱”,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為下文“空自許”作鋪墊。從章法上説,點明瞭詩題中 的“憤”字,這“憤”是貫穿全詩的意脈。結句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詩人以《出師表》中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 放棄恢復中原的大志。詩人悲憤而不絕望。把全詩感情推向高潮。

1.《臨安春雨初霽》(參見“相關鏈接”)與《書憤》作於同一年,詩中也有對“世事”的感慨,請結合詩歌的創作背景,談談這兩首詩在表現重點和詩歌風格上的差異。

這是一道探究詩歌的異同的題目,所給的材料基本有相似的地方,或是題材相近,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似之處,答題時要抓住詩歌的 側重點進行分析。

這兩首詩都寫於1186年,陸游在被罷官六年後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權(代理)知嚴州(現在浙江建德)軍州事。《書憤》這首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雙重感 情。全詩以“憤”為意 脈,沉鬱頓挫,深沉藴藉。《臨安春雨初霽》這首詩就是在這種心情支配下在臨安寫的。這首詩的首聯表示對仕途的厭倦與失望,並透露客居京華的懊悔;頷聯用明媚的春光作背景,表達自己的鬱悶與惆悵;頸聯呈現一個極閒適的境界,卻在背後,藏着詩人壯志未酬的感慨與牢騷;尾聯是自我解嘲,悲憤之情見於言外。可見,在內容上,這首詩借寫江南春雨和書齋的閒適生活,表達了詩人對京華生活的厭倦和不得志的悲憤 與牢騷,在風格上,如果説《書憤》近似杜甫的話,這首詩更近似蘇軾的一些作品,寫得優美動人,富於情趣。

聯繫社會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較陸游此詩和杜甫《蜀相》,説説它們在歌詠諸葛亮功績、抒發個人感情和表現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這是 一道探究詩歌的異同的題目,所給的材料基本有相似的地方,或是題材相近,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似之處,答題時要抓住詩歌的側重點進行分析。

?書憤》和《蜀相》有相似之處,要説不同,在歌詠諸葛亮功績方面,《蜀相》着重諸葛亮的“功蓋三分國”,“天下計”和“老臣心”;《書憤 》着重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表現出的精神品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抒發個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達對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壯志未酬的`痛苦;而陸游則以諸葛亮自況,渴望北征復國,建立功業。在表現手法上,《蜀相》先寫景,在景中融情,然後抒發感慨,全詩寫祠堂與寫人和諧結合,寫景與抒情融合無間,憑弔古人與悲 歎自己渾然一體,內涵豐富,感情真摯,格調沉雄。而《書憤》先回憶自己過去,然後寫自己現在,最後以諸葛亮自況,全詩着重寫自己的“憤”,寫得大氣磅礴,筆力雄健。可見,兩詩風格有相似之處,但也有一 些區別。

[注] ①韋莊(約836-910):字端己,長安杜陵人(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曾流離吳越等地。②郭震:字希聲,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詳。

1.韋莊在詩中是用什麼方法表現感情的?請簡要分析。(5分)

?答案】韋莊在詩中用襯托的方法來表現自己的感情。詩人雖然到處漂泊,但好像對此並不在意,認為這是“等閒”之事;而客中一覺夢醒,死家鄉、念親人的惆悵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2.兩首詩都寫到“燈前”,這兩處“燈前”各自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6分)

?答案】雖然兩首詩都寫到“燈前”,但是,這兩處“燈前”所表達的詩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韋詩的 “燈前”表現了詩人旅途漂泊的悽清、失神、悵惘之情。郭詩的“燈前笑説”表現了詩人在漁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第5篇

這是一首憑弔古蹟、頌揚諸葛亮的詠史詩,膾炙人口,感人至深。作者借歌頌諸葛亮的過人才智和豐功偉績,惋惜諸葛亮的壯志未酬,抒發了自己功業未就的深沉感慨。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自比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亂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肅宗,不久又被放還,從此鬱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後他便懷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藉此抒發自己的懷抱。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這是寫詩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況,他一邊走一邊問路,終於看到了一片蒼松翠柏,有人告訴他武侯祠就在那裏,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寫入祠後所見所聞“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這已經包含着詩人的感歎了,意思是:階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綠,年年如此,可它為誰而綠呢?隔葉的黃鸝叫得那麼動聽,可有誰聽呢?時間已過了五百年,像諸葛亮那樣的人再也沒有出現過。由此自然地轉到寫諸葛亮的才智和功業上:“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上句看起來是説劉備,其實是從側面烘托諸葛亮的才智和抱負;下句則是諸葛亮一生功業的最精闢的概括。然而諸葛亮並沒有完成他的.事業,這就不能不使人為他惋惜了。至此,詩人水到渠成地將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歎惋之情跟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熔鑄成為千古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一千多年來,這個名句震撼着千千萬萬志士仁人的心。宋朝抗金名將宗澤臨終前誦讀了這兩句詩,又大呼三聲“渡河”,才離開了人世。

短短的八句詩當中,有敍事,有寫景,有議論,有抒情,筆墨淋漓,感情深摯,統體渾成,充分體現了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碧草照映台階呈現自然的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第6篇

語言建構與運用理學會誦讀詩歌,掌握誦讀技巧;結合優美的詩歌作品進行賞析指導,理解詩歌中情與景的關係,掌握大學聯考中詩歌鑑賞試題中煉字型試題的答題方法。

思維發展與提升理解詩歌意象,把握詩歌意境,梳理作品脈絡,把握作品的內容和主旨;學會聯繫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及詩人的人生經歷欣賞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詩人的代表作品;培養學生自主賞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對詩歌進行多元化的富有創意的解讀。

審美鑑賞與創造通過閲讀中國古代優秀詩歌,感受其思想和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把握關鍵詞語及詩句的內涵,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通過諸葛亮的英雄事蹟,體悟杜甫對諸葛亮懂的仰慕和敬佩之情。

體悟頷聯裏“自”“空”的涵義,初步掌握大學聯考煉字型試題的答題技巧;理解杜甫對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把握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

第一副:扶古柏,碧水春風,賤兒無家別,安得廣廈萬千,草堂美譽留後世;過潼關,朱門酒肉,夔女負薪行,但聞夷歌數處,詩聖文章著千秋。

第二副: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裏,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杜甫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想為祖國和人民效力,才華卻得不到施展,當他站在深受重用的諸葛亮的祠堂前,會有怎樣的感觸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蜀相》,感受這位詩人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

2、讀懂一首詩,應該瞭解詩人,瞭解詩歌的寫作背景,做到知人論世。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⑵思考;如果讓你用“一個()的杜甫”介紹作者,你會填什麼詞?為什麼填這個詞?

示例:一個可憐的杜甫。因為他才華橫溢,卻沒有得到重用,英雄無用武之地。

一個有才氣的杜甫。因為他寫了許多有名的詩作,被人們稱為詩聖。

一個歷經磨難的杜甫。因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經歷了安史之亂,親歷了戰爭,瞭解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自己也在戰爭中東奔西走。

一個憂國憂民的杜甫。有詩句為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寫過《三吏》《三別》等反映殘酷兵役給人民帶來痛苦的詩文。

⑶填空:杜甫,字(子美),河南鞏縣人,自號(少陵野老);因他做過工部侍郎,又稱(杜工部);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被後人冠以(詩聖)的美稱;評價杜詩的名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詩歌(“三吏”)(“三別”);詩作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為主。

3、根據課本註釋和《學法大視野》提供的材料,請學生介紹本詩寫作背景。

示例:此詩作於唐肅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亂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亂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東都洛陽,自立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產遭到大破壞;尤其嚴重的.是唐肅宗的昏庸,唐肅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這樣真正憂國憂民的文人。

杜甫經歷了一系列仕途打擊,其“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徹底落空。詩人流落蜀地,寄人籬下,困厄窮途,家事、國事均憂心忡忡,苦悶彷徨。目睹國勢艱危,生民塗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詩人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特別是他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劉備君臣二人之間那種魚水相得的關係,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滾,以至淚流滿襟,因而寫下了這首詩。

1、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古代詩文,尤其要重視誦讀。教師範讀(特別注意好字的讀音),體會本詩的感情基調。

本詩的感情基調是傷感、歎惋。所以要讀得稍慢,讀得深沉,讀出點感傷。

3、學生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韻味、感情。

4、詩言志,我們讀詩,要學會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你覺得詩中的哪個字最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尋”字。因為作者表達的是對諸葛亮的景仰之情,尋——有目的的專程來訪,不是漫不經心地信步由之——對諸葛亮的強烈景仰和緬懷、顯訪廟弔古心思的急切。因為心思其人,而斯人已逝,所以才要尋訪其廟。“尋”能表達這種感情。

“淚”字。因為全詩表達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為諸葛亮出師未捷而惋惜,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5、小結:這首詩中作者表達的正是這兩種情感:對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對他和像他一樣的英雄壯志未酬、功業未就的惋惜之情。

1、此詩寫詩人在諸葛祠弔古,但是標題是“蜀相”,而非“諸葛祠”,標題改為“諸葛祠”好不好?

不好。本詩表達的感情是對諸葛亮的敬仰而不是諸葛祠。全詩着眼點在諸葛亮這個人不在諸葛祠這個地。如果用諸葛祠就偏了。

2、開頭兩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柏森森”突出了什麼情感?

設問,自問自答,點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從“丞相祠堂”寫起,而題為“蜀相”,寫祠堂是為了寫人,表達了對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欽敬。一個“尋”字突出了這種感情。

“柏森森”一詞,“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柏森森——自問自答,記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謐、肅穆的氣氛。一是寫出武侯祠的歷史悠久,靜謐、肅穆的氣氛,適合追奉先人;二是襯托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現了歷代人民對諸葛亮的愛戴,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

3、詩人心思其人,才尋訪其祠堂,先敍事點明祠堂的位置,表達他的仰慕之情,全景式描述外景,接着又開始描寫祠堂春色,我們來分析頷聯。

⑴王國維説:“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參考此説,説説“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一聯裏哪兩個字跟境界的關係最為密切。

⑵頷聯能否改成“映階碧草盡春色,隔葉黃鸝皆好音”?

比較理解:“映階碧草盡春色,隔葉黃鸝皆好音”與“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示例:“映階碧草盡春色,隔葉黃鸝皆好音”有兩層含義:①春意盎然、賞心悦目的景色;②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映階,映照着台階。自,獨自。空———白白地。好音,悦耳的聲音,這裏指鳥鳴。萋萋碧草依然映階,聲聲黃鸝隔葉啼囀,本是種賞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飾,則所含之情便大有轉折:青草自綠,無人光顧;黃鸝好音,無人傾聽,就像《荷塘月色》中所説:“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歎碧草嬌鶯無人賞玩,更顯英雄長逝、遺蹟荒落。這是何等淒涼傷感。營造出“冷寂悽清”的氛圍。就像《杜詩解》中所説“碧草春色,黃鸝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悽清之極。”景愈美,愈見淒涼。這種寫法古詩中很多,如唐代詩人李華《春行即興》:“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鳴。”李清照:“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陸游的《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它們都能取得同樣的表達效果。這是反襯手法,以樂景襯哀情。而作者看眼前景,思祠中人,想到自己如今遭逢亂世,卻沒有像諸葛亮那樣的濟世英才,匡扶救國,心中更是湧起無限的落寞與感傷!

第一步,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或指出這個字特殊的語法現象或修辭手法(釋字義);

第二步,展開聯想和想象,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繪景象);

第三步,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有什麼藝術效果(點作用);

第四步,分析該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析情感)。

例題:“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此聯中“自和空”兩字一用,境界全出。試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自的意思是獨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釋字義)。台階旁的綠草獨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葉下的黃鸝儘管叫聲悦耳,卻無人傾聽,是一幅冷寂、淒涼的春日圖(繪景象)。作者寓情於景,以樂襯哀,(點作用)表現了心中的落寞與感傷,為下文感歎諸葛亮的壯志未酬作鋪墊(析情感)。

4、賞析頸聯:杜甫用這兩句來概括諸葛亮一生的功業,你認為準確嗎?你最佩服和崇敬諸葛亮的哪一方面?

⑴諸葛亮的功業:三顧——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時,劉備三次登門拜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天下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統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吳抗曹的道路,也稱“隆中對策”。

老臣心——盡忠蜀國,不遺餘力,死而後已的精神。(此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⑵以上事蹟裏作者主要從諸葛亮哪些方面在塑造諸葛亮?

⑶對於諸葛亮的一生的雄才大略和生平業績,作者言語間帶有何種情感?

5、尾聯“英雄”具體指哪些人?為什麼諸葛亮的結局“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裏的英雄指的是像諸葛亮一樣壯志未酬而含恨終身之人,為國為民而赴湯蹈火之人,許身社稷、志在匡國之人。當然也包括杜甫自己。他們中的許多人也壯志未酬,鬢已先斑,甚至身已先死。他們甚至還不如諸葛亮,未能出將入相。如陸游,只能“夜闌卧聽風吹雨”,只能“塞上長城空自許”,因此必然會“泣淚沾襟”。

志向抱負北定中原,興復漢室致君堯舜上,更使風俗淳

輔佐兩朝,六出祁山,遇到名主,知遇之恩早年仕途坎坷

6、總結:《蜀相》不是為詠史而詠史,為歌頌諸葛亮而歌頌諸葛亮,而是借諸葛亮的功業未成而身已先死,來慨歎自己的壯志未酬而鬢已先斑。作者位卑未敢忘憂國,以飢寒之身而懷濟世之心,處窮迫之境而無厭世之想。胸懷祖國,心繫百姓,他不是為了作詩而作詩,他是用生命在書寫人生。

1、結合《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登高》探究杜甫詩歌風格。

沉鬱頓挫。“沉鬱”指詩歌的情思特點:“沉”,深沉,沉厚。“鬱”,鬱陶,即許多的情感、憂憤蓄積於胸中。是感情的悲慨,壯大,深厚,表現國家安危,關心民生疾苦的主題。“頓挫”指詩的結構與語言聲律等表現形式。它是為表現“沉鬱”服務的,二者相輔相成,渾然一體。“頓挫”即抑揚,這裏不僅指語言聲調的停頓、轉折,有輕重、徐急之美,而且還能指感情表現的曲折跌宕,迴腸九轉,含蓄深厚,反覆低迴,感情深沉闊大。

2、學習了此詩,你內心湧動着很多話想對杜甫説,請你以“杜甫,我想對您説”開頭,穿越時空隧道,寫一段文字勸慰他。

第7篇

瞭解常見的藝術手法並運用其解讀古代詩歌、體味意境。

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藴。

瞭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詩的誦讀。

反覆吟誦,細細品味詩歌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採用講析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點撥法。對於詩歌,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三聽三讀,層層深入地把握誦讀;讀中有品,以品帶讀,品讀結合。

1、聊聊流行歌曲,帶出唐朝樂隊,説《夢迴唐朝》,介紹大唐盛世和寫作背景,明確教學任務。

同學們知道老師剛才給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嗎(緩解緊張情緒)想讓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們一樣的年輕,不過現在老了;我也很喜歡流行音樂不過老師比較喜歡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藴的。所以老師很喜歡唐朝樂隊的歌。唐朝樂隊是中國當代最著名的搖滾樂隊。老師最喜歡他們的成名曲《夢迴唐朝》。喜歡這首歌,不僅僅是因為它好聽,更重要的是這首歌總能將我帶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這時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政治開明,文化發達,對外交流頻繁,社會充滿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氣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無不呈現出活躍的狀態。其國勢之強盛,氣象之恢宏,確是令人歎為觀止,她不但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亮點,放到世界歷史上也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一片輝煌。然而,遺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維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大唐盛世便像紐約的世貿大樓一樣轟然倒塌了,而且,從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歸路。因此生活在那時的人們就彷彿一下子從天堂掉到了地獄一般,他們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人,他們的感受就更強烈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詩《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這樣一個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有極大抱負卻壯志難酬的人。這首七言律詩《蜀相》就是他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寫就的。當時正處於安史之亂。

2、《蜀相》是一首古詩。學習古代的文學作品,誦讀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又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今天雖然不提倡寫古體詩,但是經常誦讀,對提高閲讀古詩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無疑會大有好處。今天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從基調、感情、格律三方面來學習古詩的誦讀。

1、基調就是指詩歌所抒發的基本感情,我們通常都是根據詩歌的寫作背景和主要內容來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請同學們結合剛才老師介紹的寫作背景,迅速瀏覽詩歌,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杜甫在這首詩中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情感(或:那麼,有誰能結合剛才老師介紹的寫作背景來説説這首詩歌的感情基調嗎)

明確:抒發的是感傷、歎惋的心情,這也正是全詩的基調。

2、誦讀指導:詩歌的感情基調是感傷的、歎惋的,那我們在誦讀時該怎樣來表現呢是讀得快還是讀得慢,是讀得激昂還是讀得低沉,是讀得如奔流瀑布一瀉千里,還是讀得如百尺深潭潛流暗湧;是讀得如“間關鶯語花底滑”,還是讀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難”

3、請一個學生,再請學生評,再讓評的學生讀,再評,再聽誦讀錄音,再集體朗讀全詩。

4、學法指導一:結合背景,整體感知,把握基調,讀出感情。

1、剛才同學們誦讀時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詩句中的停頓。停頓在誦讀時是非常重要的,古詩中的停頓和它的格律有關。《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詩,律詩的句式一般是每兩個音節構成一個節奏單位,每一節奏單位相當於一個雙音詞或詞組,音樂節奏和意義單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節拍有兩種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和x x一x x一x一x x。

3、誦讀指導:要讀準節拍,誦讀時每拍的後一字遇平聲可適當延長,遇仄聲宜作一頓,這樣誦讀會有抑揚頓挫的聲調。

四、具體分析詩句的感情,根據感情深入把握詩歌的誦讀。

1、剛才,我們通過了解詩歌的基調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詩歌的誦讀,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分析詩歌中最重要的內容——感情,並據此更深一步的來把握詩歌的誦讀。

2、詩歌中最能表現出詩人感情的是哪些詩句是前半首還是後半首

明確: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明確:三顧茅廬,定天下計,東和孫權,北拒曹操,西取四川,開創蜀漢,濟助後主,平定叛亂,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師未捷,身死五丈原。

4、該怎樣來理解兩句詩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詩句表達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

點撥:“天下計”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兩朝開濟”寫出了諸葛亮的宏偉業績,“老臣心”寫出了諸葛亮的忠心報國。)

(或者點撥:根據這些內容,你們可以怎樣來形容諸葛亮在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詞該怎麼加該加褒義詞還是貶義詞如:雄才大略、謀略過人、業績宏偉、忠心報國、忠心耿耿等。)

5、諸葛亮雖然雄才大略,功業昭著,最終卻沒有完成自己的事業,這就不能不使人為之歎惋了。至此詩人水到渠成的寫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樣的呢

點撥:這句詩描述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這是他一生中最為感人之處。正是因為“出師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歎息,才“長使英雄淚滿襟”。

明確:“天下計”、“老臣心”“身先死”“淚滿襟”該讀重。“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要讀得放一點,帶讚頌的語氣。“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前句要讀得稍快,帶惋惜的語氣,“死”字要讀得沉痛;後句要讀出感傷的語氣,尤其是“淚滿襟”三字要一字一頓,有泣而涕下的感覺。

(二)、分析首聯、頸聯,體會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誦讀。

1、這裏的“英雄”是指怎樣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還是失敗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業的英雄還是指壯志未酬的英雄

明確:是指失敗的英雄,所以説這句詩寫出了歷史上一切事業未竟的英雄人物對其壯志未酬的深深遺憾和共鳴。(四十多年後,中唐時革新派首領王叔文在“永貞革新”失敗時就曾吟誦這兩句詩抒懷;幾百年後,南宋抗金名將宗澤,因國事憂憤成疾,臨終時也是吟誦這兩句詩,三呼“渡河”而逝。這些都説明了杜甫這首詩的成功,顯示了杜詩的魅力。)

明確:有,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有遠大抱負的詩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懷着“致君堯舜上,更使風俗淳”(讓帝王成為像堯舜一樣聖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負,卻始終沒有機會。遠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價值取向就都無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終一事無成,但,即便如此,他卻依然憂念國事,掛懷天下,所以他的內心是非常苦痛的。這苦痛是老杜心頭永遠的傷口。為此,我們可以説,“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寄託了自己“致君堯舜上”的理想難得實現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和對諸葛亮的仰慕、歎惋之情熔鑄成的千古名句。那麼,老杜這兩句詩中所表達的感情是由來已久的還是來遊諸葛武候祠後才有的

3、這種由來已久的感情在前兩句詩中有沒有表現出來如果有,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丞相”:(能否改為“蜀相”為什麼) “丞相”更能體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尋”:特意去找,“尋訪”武侯祠,也表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聯想到《詩經》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對丞相的敬愛;同時還可以理解為以“柏”襯托蜀相諸葛亮的形象,表達出詩人對蜀相的崇敬之情。

用“盡”和“皆”寫出的是春意盎然、賞心悦目的景色,顯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滿院的碧草映襯着台階,黃鸝在濃陰密葉中發出婉轉的鳴叫,卻空蕩蕩無人欣賞。春色無限,本是賞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卻使詩意逆轉,“階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綠,年年如此,可它為誰而綠隔葉的黃鵬叫得那麼動聽,可有誰聽呢”春色雖然無限與詩人無關,“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寂寞和感傷。雖是寫景,字裏行間卻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懷,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詞的妙處在於溝通了情與景之景的聯繫,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謂是“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説:“‘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這裏“自”“空”兩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體會意境:這是一幅帶着濃濃的寂寞和悲涼的春色圖。正所謂是見滿院萋萋碧草,卻覺寂寞之心難言;聞數聲嚦嚦黃鸝,倍感荒涼之境無限。

明確:“丞相”要讀出親近的味道,“尋”讀升調,讀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讀得平緩,讀出欣慰的語氣。後句讀出惋惜的語氣,前四字稍快,後三字則要慢,“自”“空”要重讀,體現出詩意的逆轉。

聯想和想象是解讀詩歌的重要方法。聯想社會背景,聯想相關的歷史,聯想相關的作品,想象詩歌的意境。(聯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諸葛亮的事,壯志未酬的英雄,《詩經》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圖》)

瞭解詩歌常見的表現手法,景物描寫對揭示詩歌主旨的作用。

二、我們剛感受了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風格,其中大膽的想象和誇張所塑造的華麗神奇的景象給我留下了深刻得印象,接下來我將要認識的是一位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時期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通過他的作品,去解讀他的思想。

杜甫,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杜工部,自號“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趕上了安史之亂,備嘗了人生坎坷的艱辛。這也使他形成了憂國憂民的思想,並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體現。可以説他把自己的生活狀態都寫進了詩歌,所以他的詩歷來被稱為“詩史”,而他則被稱為“詩聖”。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是安史之亂期間作者在成都時所寫的一首《蜀相》。

三、確定《蜀相》一詩的形式,七律詩,有八句,四聯,即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詩歌的學習,誦讀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又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今天雖然不提倡寫古體詩,但是經常誦讀,對提高閲讀古詩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無疑會大有好處。今天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從基調、格律等方面來學習古詩的誦讀。

四、誦讀指導:如果詩歌的感情基調是感傷的、歎惋的,那我們在誦讀時讀得慢,低沉些,讀出點感傷。反之則相反。就如剛剛學過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應該要輕快些。

請一個學生,再請學生評,再讓評的學生讀,再集體朗讀全詩。

五、《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詩,七言句的節拍有兩種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和x x一x x一x一x x。請同學們據此給《蜀相》的詩句劃分節拍。學法指導二:要懂點格律,讀準節拍。集體朗讀。

記得在學《威尼斯》的時候,我們重點分析過其中的景色描寫,透過這些景色描寫我們體會到了作者的心情,還記得王國維對此概括的一句話嗎在寫作中,景色的描寫很重要,他能揭示文章的主旨,我們寫作個簡單的練習,大家來寫寫“雨”。

中國古代的詩歌中也十分注意景色的描繪,以此寄託作者的情。我們説詩歌中寄託了作者感情得景物叫意象,而這些意象所形成的氛圍就是意境(以《沁園春長沙》作示範)。所以我們發現要理解一首詩歌對於對於意象的把握很重要。

七、接下來,我們看這首詩,很明顯也有景的描寫和主旨的揭示,哪幾聯在寫景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簡要分析,“自”“空”:該怎麼理解改為盡,皆有何不同)

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寂寞和感傷。雖是寫景,字裏行間卻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懷,這就叫情景交融。奠定了本詩的感情基調)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明確: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偉大功績(三顧茅廬,定天下計,東和孫權,北拒曹操,西取四川,開創蜀漢,濟助後主,平定叛亂,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師未捷,身死五丈原。)

2、該怎樣來理解兩句詩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詩句表達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

九、以此類推,用詩歌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的方法,分析兩首杜甫其他的兩首詩。《春夜喜雨》《春望》

公元二二一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蜀,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詩題《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曾經為劉備制定了一系列統一天下的方針、策略,輔佐劉備振興漢室,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與曹魏、孫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又輔佐他的兒子劉禪,多次出師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最後死於軍中,實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鏗鏘誓言,贏得了後世人們的景仰和推崇。

杜甫雖然懷有“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負無法施展。他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目睹國勢艱危,生民塗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為時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丞相祠堂”,今稱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國時期蜀國的都城,諸葛亮在這裏主持國政二十餘年,立下了勛業。晉代李雄在成都稱王時為他建立了祠堂。後來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只有武侯祠完整無損。“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別稱。成都產蜀錦,古代曾經設有專門的官員管理,他們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舊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稱成都為錦官城、錦城或錦裏。另一種説法是因為成都地近錦江,這裏山川明麗,美如繡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樹和得高大而茂密。據《儒林公議》、《太平寰宇記》等書記載,武侯祠前有大柏樹,相傳是諸葛亮親手栽種。

這首聯兩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處尋”是自問。這裏不稱“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親切。特別是其中的“尋”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專程來訪,而不是漫不經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環境生疏,所以才下了這樣一個“尋”字。這個尋字有着豐富的含義,它還有力地表現出杜甫對諸葛亮的強烈景仰和緬懷之情,並因人而及物,同時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詩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後一句“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這是詩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點明祠堂的所在地,用來呼應前一句。“柏森森”三個字還渲染了一種安謐、肅穆的氣氛。這兩句直承“蜀相”的詩題,起得很得勢,用的是記敍兼描述的筆墨。

“映階”,映照着台階。古代的祠廟都有庭院和殿堂。人們要進入殿堂,要拾級而上。“好音”,悦耳的聲音,這裏指鳥鳴。

這頷聯兩句,有如特寫鏡頭,由遠寫到近,從祠堂的外部説到祠堂的內部,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內景。“映階碧草自春色”,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碧草映階,足見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遊人也很少來到這裏。“隔葉黃鸝空好音”,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黃鸝隔葉,足見樹茂;黃鸝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嘔心瀝血所締造的`一團糟,已被後人遺忘。這兩句詩襯托出了祠堂的荒涼冷落,並含有詩人感物思人、追懷先哲的情味。它同時還含有碧草與黃鸝並不理解人事的變遷和朝代的更替這一層意思。特別是詩句中的“空”和“自”兩個字的巧妙運用,使這一聯的含義更加豐富。對於這兩句,杜詩的評註者們有的認為是寫景,有的認為是“真正抒情,而非實在寫景”,這兩種説法當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更確切些説,應當把這兩句看成是“景語含情,情語寓景”。這正如宋代範晞文在《對牀夜語》一書中所説的“情景相融而莫分也”。這樣的例子在杜詩中是屢見不鮮的。如杜甫在夔州時所寫的《武侯廟》一詩,開篇兩句:“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寫出了廟外景色的荒蕪,寄託着詩人對諸葛武侯身後淒涼的哀惋,就是生動的一例。清代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説“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分。神於詩者,妙合無限。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的寫景抒情詩句,可以説是真正達到了這種境地。

“三顧”,這裏指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是,劉備三次登門拜訪的事。諸葛亮《出師表》上説:“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頻煩”,多次地煩勞。另一説見清代汪師韓的《詩學纂聞》,汪師韓認為“頻煩”是唐代俗語,意思與“鄭重”差不多。“天下計”,是指統一天下的謀略。具體地説,這裏指諸葛亮所制定的以荊州、益州為基地,整飭內政,東聯孫權,北搞曹操,而後統一天下的策略。“兩朝”,指蜀先主劉備和後主劉禪兩代。“開濟”,“開”指幫助劉備開創基業;“濟”是指輔佐劉禪匡濟艱危。“濟”,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為守成、成了事業。“老臣心”,指諸葛亮盡忠蜀國,不遺餘力,死而後已的精神。

這頸聯兩句寫得格外厚重,含義十分豐富,既生動地表達出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報國苦衷和生平業績,也生動地表現出他忠貞不渝、堅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時還鄭重地道出詩人所以景仰諸葛武侯的緣由。因為這一聯是全首詩的重點和核心,所以詩人從開篇起便暗運斧斤,不斷蓄勢,一路盤旋,到此才着力點明,並用了濃重的筆墨。這也正合乎律詩中間二聯“宜乎一濃一淡”的寫作法則。這一聯同時還是杜甫以議論入詩的範例。本來,以抒情為主是詩歌的顯著特徵,一般並不夾有議論。但是杜甫在這方面卻打破了常規,而常以議論入詩,這不僅使他的詩歌內容有了特色,還體現了杜詩的一種技巧。清代沈德潛曾經説過:“人謂詩主性情,不主議論。似也,而亦不盡然。 ……但議論須帶情韻以行。”杜詩的議論正由於有情韻,不僅沒有沖淡詩的氣氛和完整形象,反而使詩的抒情氣氛更為濃重,形象更為豐滿。仇兆鰲説這兩句詩寫得“沉摯悲壯”;浦起龍認為這個聯語“句法如兼金鑄成,其貼切開侯;亦如鎔金渾化。”都是很有見地的。

“出師”句指的是諸葛亮為了伐魏,曾經六出祁山的事。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他統率大軍,後出斜谷,佔據了五丈原(今陝西省縣西南),與司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軍中。“英雄”,這裏泛指,包括詩人自己在內的追懷諸葛亮的有志之士。

這尾聯兩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獻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對他事業未竟的痛惜心情。這兩句詩是敍事兼抒情;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鋪墊,使讀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餘味。清代王漁洋曾經説:“為詩結處總要健舉。”沈德潛也認為“宕出遠神”是詩歌結尾的一種好方法。所有這些妙處,都在本詩的結句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憑弔古蹟的作品非常多,有的人到一處名勝古蹟,照例做一首詩,裏面有沒有感情呢多少有一點,但談不上深厚。我們説杜甫是抒情的對手,在憑弔古蹟的詩中,雖然説的是古代的事,但也抒發了他內心的情感。《蜀相》就是很典型的例子。這首詩前半首寫景,後半首抒情。前後兩個部分以一個“自”字,一個“空”字為紐帶。詩人看到這樣一個值得紀念的偉人的祠廟竟變得如此破落,荒涼,從而引起種種感慨。些詩看似抒的弔古之情,實際上也是作者抒發自己內心的感慨。

古代詩歌跟古代散文一樣,很講究起承轉合的章法。所謂“起承轉收,一法也”。《蜀相》這首詩的第一、二句,緊扣詩題,寫專程尋訪丞相祠堂,這是“起”;第三、四兩句,直承上文,寫祠堂內的春色,這是“承”;第五、六句,推開一層,寫對諸葛武侯評價,這是“轉”;第七、八句,收束全詩,寫對諸葛武侯的悼念,這是“合”。在短短的八句當中,有敍事,有寫景,有議論,有抒情,筆墨淋漓,感情深摯,統體渾成,充分體現了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

這着詩的另一個寫作特點是:成功地寫出了丞相祠堂的特定情境,準確地攝取了森森的古柏、映階的春草和隔葉的黃鸝這些最能表現典型環境特徵的景物,用來烘托一種寂靜、肅穆的氛圍,藉以表達在這種氛圍中詩人所產生的憑弔古人的特定心境。此外,詩句還具有非凡的概括力,這突出地表現在第五、六句對諸葛亮的為人和一生功業的表述上。

“李杜文章萬丈高,就中詩律杜陵豪。”杜甫的律詩的確取得了他人難以企及的成就,尤其是夔州以後的詩作,更加成熟。他的律詩對仗工妥,用字精當,聲音和諧。正如他自己所表白的那樣,“晚節漸於詩律細”、“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律詩的這些長處,我們在細讀《蜀相》這首詩時,是能夠領悟得出的。

這首詩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時,為追懷諸葛亮所作。這首詩在藝術上頗具特色: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環境的特徵,來渲染寂靜、肅穆的氣氛,把詩人對諸葛亮的懷念表現得十分真切。二是對諸葛亮的政治活動作概括的描述,勾畫出了一個有為的政治家的形象。結尾兩句,更從諸葛亮功業未遂留給後人無限懷念,表達了對諸葛亮的讚美和惋惜之情。這兩句蒼涼悲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偉大形象,成為後世忠君愛國的士大夫們崇拜學習的榜樣。每逢國家動盪之秋或偏安之時,總有一些詩人們將諸葛亮形諸筆墨,通過熱切地呼喚英靈來寄寓自己希望當代英豪站出來平定天下的理想。杜甫此詩作於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時。這時持續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命運仍在風雨飄搖之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憑弔,寫作此詩,自然不單是發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憂時憂國的深心的。讀着這首詩,我們腦際浮現的,決不只是往古英雄諸葛亮的形象。還有抒情主人公傷時感事、歎息哭泣的熒熒淚光。這是一首感情極為濃烈的政治抒情詩,它的悼惜英雄、感傷時事的悲痛情緒滲透在每一句每一字之間,但表現手法卻頗有奇特之處。它既不直言抒情,也不婉轉託意,而是採取前半描寫景物,後半純乎用事與議論的辦法,以寫景時的心理活動線索開啟出對於憑弔對象的精當評論,從中自然透發出詩人滿腔的激情。詩的前四句,描寫祠堂之景,在描寫中隱然流露出同樣是忠君愛國者的杜甫對於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首聯二句,自為問答,記祠堂之所在,但目的不是為了交代地理位置,而是為了寄寓感情,故用“何處尋”以顯訪廟弔古心思的急切。次聯二句,寫祠廟荒涼之景,“自”、“空”兩個虛字是此聯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歎碧草嬌鶯無人賞玩,顯出英雄長逝,遺蹟荒落;二是惋惜連與英靈作伴的草木禽鳥不解人事代謝,不會憑弔那位偉大的古人。“白春色”“空好音”的歎息,流露出對諸葛亮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寫,過渡到後半篇作者自己站出來對諸葛亮進行評論與哀悼,便顯得前後緊密呼應,感情十分真摯強烈。宋代以後,有不少詩話家不主張詩中發議論。認為詩以不犯本位為高,議論便落言筌,不是詩的本色。明清有些論者,甚且以為老杜的包括《蜀相》在內的許多名篇是“純乎議論”之作。我認為,詩既然要表達作者喜怒哀樂之情,就免不了有時要議論,問題不在於能不能議論,而在於議論得好不好,有沒有分寸,是否有助於深化作者的感情和篇中的意境。此詩後半的四句議論,就是可為後世詩人效法的成功範例。首先,這段議論從生動的寫景中自然地引發出來,絲毫也不生硬枯燥,而是飽含情韻。既切合吟詠對象的形象內涵,又帶着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強烈感情,它精闢而凝鍊,將全篇的主題思想昇華了。其次,議論中用的就是諸葛亮本人的故事,它們具有極高的概括性,本身便含有形象思維,能夠喚起讀者對於渚葛亮一生的聯想。“三顧”句令人想起三顧茅廬和隆中決策,“兩朝”句與“出師”句更令人懷念諸葛亮輔佐先主劉備、後主劉禪兩朝,取兩川、建蜀漢,白帝託孤、六出祁山和病死五丈原等等感人事蹟。這與一般抽象議論絕然不同,是既能寄託作者感情、又能啟發讀者激情的詩化的議論。從全詩抒情層次來講。“天下計”推崇其匡時雄略,“老臣心”讚揚其報國忠忱。老杜本人的憂國之心也隱隱然寄託其中。有這兩句的沉摯悲壯,末聯再作痛心酸鼻的哀哭之語,才顯得全篇精神振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末聯二句,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唐代永貞革新的首領王叔文、宋代民族英雄宗澤等人在事業失敗時都憤然誦此二語,可見這首詩思想內容與藝術技巧所鑄成的悲劇美是如何歷久不衰了。

詩作於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詩人初遊成都武侯祠時。詩前四句寫祠堂之景,“碧草春色,黃鸝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悽清之極”(《杜詩解》)。後四句議丞相之事,“就公始未以寓感慨”(《唐詩摘鈔》)。前四句寫得疏灑,後四句議得沉鬱。

詩句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輔國功業,大筆如椽。三顧,三次拜訪,指諸葛亮隱居隆中(今湖北省襄陽縣西20裏)時,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已打天下。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頻煩,屢屢,多次,指劉備屢屢跟諸葛亮商討。天下計,統一天下的策略。兩朝,指劉備、劉禪兩朝。開濟,指輔劉備開創基業,佐劉禪匡濟危難。《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先主病篤,謂亮曰:‘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初,亮自表後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這就是“老臣心”。“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終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方面付託之重,一方面圖報之誠。”(周汝昌語,見《唐詩鑑賞辭典》)天下計,可見諸葛亮的匡時雄略;老臣心,可見諸葛亮的報國苦衷。詩句屬對工緻,沉鬱頓挫,反映了詩人對這位蜀漢丞相的無比崇敬而又無限惋惜的感情。“有此二句之沉摯悲壯,結作痛心酸鼻語,方有精神。宋宗簡公歸歿時誦此二語,千載英雄有同感也。”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卧龍,漢末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父諸葛珪曾為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為當時名士。諸葛亮兄諸葛不共戴天瑾仕於吳孫權,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亮從弟諸葛誕仕於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吏、鎮東將軍、司空。兄弟三人“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説新語。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雖非龍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並有盛名。)。

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為志向所屈,故結廬於襄陽城西隆中山中隱居待時。公元207年,思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計於諸葛亮,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統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吳抗曹的道路,也稱“隆中對策”。這是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相軍事路線,也是諸葛亮一生的行動綱領。從此,劉備的事業才出現了轉機。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萬大軍南下荊州,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東吳,説服東吳抗擊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為劉備取得立足之地。劉備稱帝后,諳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係,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葬於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

諸葛亮的一生共兩個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養性立志用世的準備階段。他學有所成後沒有北走曹操,也沒有南歸孫權,而是輔佐了“名微眾寡”的劉備,這固然有客觀原田,但也並非出於偶然。他之所以要選擇興復漢室的道路,説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諳葛亮盡忠蜀漢的階段。無論先主、後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沒有恪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吳、治軍,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的忠公體國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後更長期受到後人的敬仰,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份遺產。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階呈現自然的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囀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長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