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鴻門宴》讀書筆記8篇 歷史鉅變:鴻門宴讀書筆記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74W

《鴻門宴》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一段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講述了項羽和劉邦之間的複雜鬥爭。宴會上的暗殺陰謀成為中國文化中著名的典故之一。這本書是對這個歷史事件的深入探討,以及對戰國時期政治和文化價值的回顧。

《鴻門宴》讀書筆記8篇 歷史鉅變:鴻門宴讀書筆記

第1篇

?鴻門宴》讓人想到的是刀光劍影,險象環生,我們着實為劉邦捏一把汗,同時又為項羽這西楚霸王着急。最終形勢峯迴路轉,劉邦化險為夷。我們或許會認為,決定劉邦存活的是多人的保護,但我認為劉邦活命是必然,他不在項伯的維護,不在張良與樊噲的對策,不在項王與范增意識上的衝突,而在於項王對劉邦力量作出的判斷。“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力量對比之懸殊,一目瞭然,劉邦對項羽完全構不成威脅。他們之間的問題是:劉邦是否能放棄先攻入關中的大功。若能,則萬事大吉,項羽高枕無憂;否則劉邦性命凶多吉少。而劉邦去鴻門赴宴謝罪,清楚無誤地表明瞭他的觀點,由於劉邦選擇了前者,項羽也就沒有殺掉劉邦的理由和必要。雖然范增的存在也為情節提供了一定的變數,但劉邦的存活這是必然的。

在鴻門宴上,“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一副卑躬屈膝的模樣,怎麼能被項王視為勁敵?“項王項伯東鄉坐,亞父東南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鄉坐,張良西鄉侍。”這樣的排座,尊卑很清楚,項羽並沒有把劉邦當成對手,而是當作一個有自知之明來投降的小角色。宴後,劉邦的不辭而別,他的`懦弱讓項羽更加看不起他了。項羽的種種表現無不體現着他對劉邦的輕視,而令項羽起這種情感的原因,歸根結底,就是他們之間力量的懸殊。當然,日後劉邦的稱王和項羽的失敗就該另當別論了。

力量的懸殊沒有使項羽起防人之心,過於自負讓項羽失去了天下。追溯到根本,自負究竟能讓人喪失什麼,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該思考的問題。

《鴻門宴》讀書筆記8篇 歷史鉅變:鴻門宴讀書筆記 第2張

第2篇

本文主要塑造項羽的形象,集中表現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因為秦的主力被他擊敗,各路諸侯都聽命於他,承認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關後一聽説劉邦"欲王關中",觸犯了他的尊嚴,立即決定進攻;而在獲悉劉邦"籍吏民,封府庫",等待他來處理,便放棄了進攻打算。更由於自矜功伐,他不把劉邦視為主要對手,不想在席間殺死他,而劉邦又注意維護他的尊嚴,使他動了"不忍"之心,所以對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應",對項莊、項伯筵間舞劍也不表態。這種"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對樊噲採取了格外寬容的態度:樊噲沒有資格與會,本可以叱出,但他理解樊噲的心情,反而賜酒。樊噲陳詞,雖有指責的話,但又把他看得比懷王更高,有"求賞"之意,都合乎他自矜功伐的心理,他內心有愧而"未有以應",於是優禮有加,賜樊噲坐。自矜功伐而又"為人不忍",雖一時成功,最後終不免於失敗。

寫項羽聽了曹無傷告密之後的反應和聽了項伯勸解之後的反應,形成兩個極端,把項羽毫無主見,不辨忠奸,既易衝動又易受騙的性格勾畫得十分鮮明。寫項羽在鴻門宴上既不顧范增再三催促殺劉邦的暗示,又不制止項莊意在殺劉邦的舞劍,還把樊噲的憤激當作豪壯,對劉邦的逃席行為聽之任之,處處表現他的優柔寡斷。

司馬遷是把項羽當作悲劇英雄來描寫的,他曾這樣評論道:"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本文雖只寫出人物的一個側面,卻未嘗不能窺一斑而知全豹。

劉邦的形象也寫得很生動。去鴻門"謝罪",雖有項伯居中調停,其實是身入虎穴,命運難卜,但非此不足以平項羽之怒,仍如約而往;回到軍中,"立誅殺曹無傷",從這些事能看出他的堅決果斷。他一向待人傲慢,這一回又是"先破秦入咸陽",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項羽面前謙詞卑禮,惟恐有所不至——在宴會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辭也覺得於禮不合,這又表現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至於他的狡詐多端,從罵鯫生、拉攏項伯、罵告密人等細節中,都表現得很明顯。

第3篇

讀了這篇文章,我陡然產生一種悲憤之情。項羽,真英雄也!這可惜他性格中的缺陷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

驍勇善戰的'項羽有勇有力,但謀略遜於劉邦十萬八千里。倘若以項羽為將,必定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可他的剛愎自用,過於重義和重情,導致他少了那麼幾分運籌帷幄的帝王之氣。照理説,謀士范增的眼光與膽識都不在劉邦謀臣張良之下,但生生被項羽氣死。鴻門宴那麼好一個局,偏就放虎歸山,終究釀成大錯。

唉,項羽要是多幾分知人善用,多幾分劉邦的隱忍,多幾分心機謀劃,怎麼會落得最後自刎烏江的下場!

第4篇

小時候下中國象棋時,看到棋盤上有楚河漢界,向大人們詢問後,我知道了項羽與劉邦的故事。上國小時,老師在講越王勾踐是曾引用過一副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從此,破釜沉舟的故事和項羽那勇敢的氣魄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後來,隨着知識的增長,我瞭解了越來越多與項羽有關的故事。而在讀了《鴻門宴》與《項羽本紀》後,我對項羽的認識變得更加深刻了。

項羽是楚國人,名將項燕之後,二十四歲便隨叔父項梁起兵。“楚雖三户,亡秦必楚”,也許是因為身為名將後代與楚國人,項羽擁有了一份異於常人的自信,勇猛,與那天生的神力。或許正是因為身為楚國人的那一份不服輸的精神,項羽與他那八千江東子弟迅速崛起,走上霸王之路。

但在《鴻門宴》中,項羽卻暴露了他人性中的弱點,他有着婦人之仁,而且剛愎自用,輕敵自大,這使得他錯失了誅殺劉邦的絕好機會,這也為他以後的垓下之敗埋下了禍根。而且,項羽不懂得用人,沒有廣納良言,不聽人勸告,最後使陳平、韓信等人才轉而投劉邦,並且氣走了亞父范增。這一切的一切,也許就是他自刎烏江的悲劇的根源。但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項羽身上的這些缺點並不能掩蓋他的優點所散發出的璀璨光芒。

與劉邦相比,我更偏愛項羽。“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項羽他不喜歡玩弄陰謀權術,而喜歡光明正大地與敵人對決,他是一個真君子,大丈夫。至於劉邦,他奸詐,而又有點無賴,心中多的是鬼點子與花言巧語,缺乏的'是政治謀略,碰到問題總是要依賴謀臣,一句“為之奈何”彷彿已成了他的口頭禪。這樣的劉邦,單憑他個人的力量,是絕對難以與項羽抗衡的。劉邦當初能夠先入函谷關,全靠項羽擋住了秦軍的主力部隊。可以説,劉邦奪得漢家天下,項羽也是功不可沒啊!

既然劉邦如此,為什麼他還能在楚漢之爭中贏得勝利呢?我認為是因為他善於利用人才,集合眾人之智,這一點是項羽所不具備的。

在項羽短暫的一生中,除了他那些輝煌的戰績,值得人品味的恐怕還有他與虞姬間感人的愛情。虞姬雖然是被項羽所俘虜的,但她也一定被項羽的英雄氣概所震撼所吸引吧,不然怎麼會有“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的悲壯?虞姬的自殺成了羽虞愛情的悲劇。“項王泣數行下”,足見其用情之深,這也是他的人性中最真實、最感人的一面。

自古以來,“兒女情長,英雄氣短”是連在一起的,大抵人們認為要成就大業,要成為英雄就容不下兒女私情。其實不然,一個英雄,倘若沒有愛情的烘托,他的生命就是不完美的。而在項羽身上,英雄氣概和兒女私情正很好地結合。

項羽在我眼中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有勇、有情、有王者之氣,是一個當之無愧的英雄。

第5篇

眾人皆知,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善帶兵打仗,乃一代梟雄。他身上無處不透露着懾人心魂的威嚴、虎虎生風的氣勢和與生俱來的英雄魅力。他一出現,似乎其他人立刻變得渺小了。而劉邦,出身寒微,舉止粗俗,為(是)公認的地痞無賴。想當初,西楚霸王項羽無敵於天下,有誰能想到劉邦會這麼快地戰勝他呢?但這就是活生生的現實。如同一盤棋局,項羽善於勇往直前,大砍大殺,當他把劉邦逼得就要滿盤皆輸的時候,劉邦突然妙手轉動,最後竟反敗為勝。

鴻門宴被認為是楚漢戰爭的轉折點。正如宴後范增碎玉所言:無知短視之輩,不足共謀大事。天下,終歸要落入劉邦手中。天意,這是天意!正所謂“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古往今來,多少人感歎:如若鴻門宴上項羽狠下心來置劉邦於死地,哪裏還會再有後顧之憂;如若戰敗時項羽橫渡烏江東山再起,哪裏還會落得如此下場;如若……可我想説的是,如若這一切統統實現的話,那他就不是項羽了,而是另一個“劉邦”。沒錯,比起戎馬一生的大英雄項羽,劉邦是個十足的小人,陰謀家。但他卻有着精明的政治頭腦和籠絡人心的技巧,這恰恰是項羽所不具備的,而這又恰恰是在亂世爭雄中獨佔鰲頭的鋭利武器。

所以,劉邦最終獲得了勝利,用他自己的方式,不是禮義廉恥,不是道德説教,而是陰謀詭計、權術厚黑。這也正詮釋了馬基雅維裏在《君主論》中最為著名的一句話:“只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即使是這樣的結果,後人還是一味地敬佩項羽的一身正氣,而將劉邦視為陰險狡詐的反面典型,但是,作為開創西漢王朝二百多年霸業的帝王,令人敬佩不如令人畏懼。

再看這最後的`失敗對於項羽未嘗不是一種公平。以他的性格,註定不會成為真正的王者。然而踏上了這條不歸路,項羽必須為自己的婦人之仁和自大狂妄埋單,就算代價是死亡。可憐項羽和虞姬的生離死別,也不過是其悲壯結局的序曲!而項羽的傲骨和正氣必將流芳百世,只不過,是以一種失敗者的姿態。

第6篇

八年征戰,他,在沙場上肆意揮灑自己的萬丈豪情,一個怒目,一聲呵斥,造就了一個時代的霸王。今夜,四面楚歌,昔日的霸王在軍帳中慷慨悲歌,英雄無奈,流下男兒淚。他並不孤獨,在他痛飲悲歌之際,虞姬,在他身邊抱着琵琶輕輕彈唱,內心早已如眼前的江山一樣,支離破碎……

“虞兮虞兮奈若何”,短短的七個字,虞姬又怎會不知大王的不捨與內疚呢?昔日你叱吒風雲,是妾心中的英雄;今日楚軍氣數已盡,江山落入他人手中,大王大勢已去,雖已不是一方霸主,但還是妾心中的英雄。於是她輕撫琵琶,和聲唱道:“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往事歷歷在目,虞姬本是一名歌姬,再出色,也只是萬花叢中的一朵,什麼時候才能遇到真正欣賞自己的人?

也許這就是命運吧,誰也沒想到正是這名歌姬,接到刺殺敵人項羽的任務。兩人的相知就在這一場驚險的.刺殺中開始,在虞姬眼中,項羽是個真英雄,也只有他,能用心欣賞自己,這也是一個歌姬夢寐以求的,於是,她放下武器,望着眼前的君王,不忍殺之,願當他的紅顏知己。如今,江山不復,楚,註定要被滅亡,今生能有幸在大王身旁排憂解難,能聽到大王深情的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對虞姬來説,足矣。於是她拔劍自殺,斬斷所有的不捨與回憶,倒在英雄的懷中,含笑而去……

純潔的愛在亂世中是罕見的,但亂世裏又能出現多少個虞姬呢?義,不是男子的專利,在她完全能夠逃跑,以她的姿色和才情轉投他人懷抱,享受更好的物質生活時,她不動聲色地拔劍自殺,向後人詮釋了女子的“義”。她悲,因眼前的英雄走入末路;她喜,因自己今生只做他的虞姬。

如果説虞姬是亂世中不被污染的一朵芙蓉,一點也不為過。戰爭能使人變得麻木,人性、道德觀也會經受巨大的考驗。楚軍部將呂馬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見風使舵,背向項羽,其小人之為實在可恥,還不及一個柔弱女子。我欣賞虞姬,因她對愛情的忠貞,因她對名利的鄙視,因她的有情有義!

每每看到“霸王別姬”這一幕,內心都會被虞姬的勇敢深深打動。虞姬這個形象儘管已被舞台上的演員演繹過無數遍,但她的故事,仍能穿透歷史的隧道,傳唱至今。

“虞兮虞兮奈若何”,啊!有你這一句,足矣,我已得到太多的恩寵,太多的幸福,今夜,就算有再多的不捨,我也願意放下。籍,若來世能做你手中捧着的落英、圍繞你飛舞的彩蝶,也就夠了……

第7篇

?鴻門宴》所敍述的是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後,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準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麼的威風,多麼的不可一世!但因為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歸根結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麼的可悲!多麼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於小節”。

曹操,歷史上的奸雄。這是基於人們個人愛憎基礎上給予他的名字。讓我們正視歷史:“曹操,字孟德,詩人,軍事家……”這些是什麼?——這沒有什麼,僅僅是因為他當斷則斷,遇事有魄力,當他誅殺孔氏後人時,正是因為他的鐵血,後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統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詩篇。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為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曹操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招賢納士,讓他們統帥三軍,讓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第8篇

?鴻門宴》描述項羽和劉邦。他們一起死在秦國後,范增見劉邦有很強的世界觀,就舉辦了一個有隱患的宴會來除掉劉邦。劉邦最終在張亮、項伯、樊噲的幫助下逃出楚營。

昔日楚霸王項羽,如此威武!但因為與劉邦爭天下,被打敗,最終落到烏江自殺的結局。説到底,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決的性格讓他錯過了鴻門之上刺殺劉邦的絕佳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相讓。多可悲啊!好殘忍!項羽萬萬沒想到他看到的是劉邦之計。所以,“古為大事者,不可拘泥於小節”。

歷史上的漢奸曹操。這是根據人的個人好惡給他起的名字。讓我們正視歷史:“曹操,字孟德,詩人,軍事家……”“這些是什麼?——沒什麼,只是因為他破就破,遇到什麼事就有勇氣。他殺孔子後人,正是因為他的鐵血,後世才有“巢下,卵無終”的典故。如果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為什麼三大支柱站在一起,主宰國家;為什麼你會有他“任重道遠,烈士暮年,內心強大”的英雄詩篇?

項羽之所以輸,劉邦曹操之所以贏,恰恰是因為他的個人性格。項羽的抗命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勇敢而又失敗;而劉邦和曹操正是因為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招募人才,讓他們指揮武裝,讓他們“該開槍就開槍”。當然,結局肯定是不一樣的,一個失去了國家,失去了美好,一個建立了成功的事業。

就個人觀點而言,項羽——我佩服,但只有一個感歎——英雄短命;我尊重劉邦和曹操——,但他們對寫歷史只有一個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