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核舟記》教學設計4篇 "探究創新之路——《核舟記》教學設計"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23W

《核舟記》由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所著,是一篇緊扣環保主題的科幻小説。該小説以虛構的方式探討人類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並提出了極具啟示性的生態保護觀念。因此,《核舟記》成為許多教育機構進行生態教育的重要教材之一。本篇文章將簡要介紹如何設計基於《核舟記》的教學方案。

《核舟記》教學設計4篇

第1篇

1、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發現精神,注重質疑和交流。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做到觀點明確,言之有理。

1、學習以空間方位為序介紹事物,語言簡潔、周密、生動。

2、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卓越技藝。

教學設想:通過讀、説、品、評,師生互動合作來研習課文內容;抓住雕刻技藝的“奇巧”來設計本堂課,突破重點難點,培養語感。

(解説:語感的培養和提高離不開口誦心維。鑑於國中生接觸文言文不多,不宜作過高要求,但求能讀準字音、讀準句讀。)

(解説:探究是為了發現,需要方法,但更需要積極的態度。)

(解説: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不必字字落實,句句講清,只要在必要時點撥引導。)

請同學們準備好一張白紙、一支鉛筆、一把直尺。畫一個長為3釐米、寬為2釐米的長方形。畫好後請在長方形內再畫一個橢圓,然後可以把這個橢圓看作一隻船,請你在船頭畫三個人,船尾畫兩個人,船頭三人中,中間一個戴着高高的帽子,左邊一個人和中間的人在共同閲讀一幅手卷……不少同學説地方太小,畫不上。確實是這樣的。不過,我卻知道一個人,他不但能在方寸之間安排這麼多人物,而且可以把每個人物的神態都表現得栩栩如生。同學們相信嗎?如果不信,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明朝人魏學伊的《核舟記》。學習以後,你自己會找到答案。

《核舟記》教學設計4篇

第2篇

1.這篇文章語言十分簡練。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紹了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更具體地説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蘇軾、佛印、魯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態,核舟上的船艙、窗户、對聯……,歷歷可見;層次分明,先概括介紹,然後具體加以説明,在具體説明中,先言船艙,再依次言船頭,船尾,船頂,最後歸納小結;重點明確,核舟刻的是“大蘇泛赤壁”,文章以寫蘇東坡等三人坐在“船頭”的情景的第三段為重點,這段用了131字,佔全文總字數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讀懂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詞句的含意。教學中可逐句逐段講解,搞清文意,最後歸納小結。

要求:一、藉助註釋、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寫什麼。三、閲讀中有不懂之處可隨時舉手發問。

叫三個學生各朗讀一部分。朗讀中出現的問題,可當即解決,也可留待串講時解決,如何為好,酌情定奪。

講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奇巧”,技藝高明超凡。“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為”,制,這裏指雕刻。“木石”,“木”,樹。“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wǎng,沒有;“因”,根據;“具”,具有。”嘗貽餘核舟一”,本句謂語“貽”(yí,贈)後的賓語是“餘核舟一”,是個雙賓語。“蓋大蘇泛赤壁雲”,“蓋”,承上文作解説,可譯為“是”;“泛”,泛舟,“泛”作飄浮講;“雲”,語氣詞,無義。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概略介紹明代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超凡,並交代核舟的來歷。

提問二;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説明匠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講解:從兩個方面説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一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麼像什麼,無不“各具情態”。

講解:“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yòu,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奇”,jī,零數,餘數。“中軒敞者為艙”,“軒”,高起;“敞”,開闊;“為”,是。“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望”,通“方”,比,這裏的意思是正對着。“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是如何具體説明的?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説明這個小小核舟的船艙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東西。船艙的艙頂有篛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户,這八扇小窗户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杆左右相對,關上後那就能看見右邊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户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1頂船篷(能看出是用什麼東西做的)、8扇窗户(能開能關)、左右欄杆(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講解:這段主要採用數字説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3.本文簡練精緻。先分説後總説。學習文言詞語、句式。

先叫學生朗讀3—6段;再叫學生回答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畢,酌情講評。

講解:“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峨”,é,高聳;“為”,是。“佛印居右”,“居”,位於。“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執”,拿着;“端”,頭;“撫”,按,搭在上面。“魯直左手執卷末”,“末”,尾部。“其兩膝相比者”,“比”,緊靠;“者”,表定語後置,定語還原即為“相比之兩膝”。“各隱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隱”後省略“於”。“佛印絕類彌勒”,“絕”,極度;“類”,相似。“左臂掛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歷歷數也”,“歷歷”,分明可數。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説明小小核舟的船頭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麼。船頭坐着蘇東坡、黃魯直、佛印,三友聚會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氣質不同而情態各異。“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蘇東坡坐在中間,他正與緊靠左首而坐的黃魯直“共閲”。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賞玩品評,神情專注。“佛印極似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一幅超凡脱塵的神態,他右膝卧地,曲右臂支船,左膝豎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還掛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數。

講解:有三個特點:一、以形顯神。蘇東坡“峨冠而多髯”,飽經世事而所好執着,“左手撫魯直背”,與之“共閲一手卷”,多情的蘇東坡鍾情詩畫,篤於情誼;黃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與友同讀,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矯首昂視”,“卧右膝”,豎左膝”,“掛念珠”,現出超塵脱世的神情,宛然彌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氣質各呈其態。二、對照鮮明。蘇東坡和佛印,一為才高情篤的詩傑,一為超塵脱世的名僧,情態迥異,鮮明的對照更顯出雕刻之工。三、筆觸細微。“卷底衣褶”之縐紋都可見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歷歷數也”。微細之處都如此清晰明白,顯示了刻工之不凡。

講解:這段的內容緊扣核舟刻的是“大蘇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這段當作全文的一個重點來寫,寫得比較多些。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説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這句的主語是“左右”,不是“楫”,謂語是主謂結構“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於。“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攀”,抓着,拉着;“狀”,情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蒲葵”,也叫扇葉葵,棕櫚科常綠喬木;“撫”,摸着。“其人視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

提問:從這段文章看,這條船是在行進呢,還是已經停下了呢?從何見之?

講解:這條船已經停下了。這從兩個方面可以見到:一是“舟尾橫卧一楫”,船槳已經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兩個“舟子”之所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橫木上,右手扳弄着腳趾頭,口中還在隨情嘯叫,他沒有操槳駛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個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沒有操槳駛船。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説明核舟船頂部位的雕制。“則題名其上”,“則”,就;“題”,書寫,這裏解為刻上;“名”,字。“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啟壬戌秋日”,即明熹(xī)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蘇軾《前赤壁賦》作於“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見,王叔遠在核舟頂端刻上這個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蘇軾作《前赤壁賦》後540年的“秋日”有感而為之以作紀念的;“甫”,指男子的字。“鈎畫了了”,“鈎畫”,字的一鈎一畫。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小結總計核舟上都刻了些什麼,最後作者直抒對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巧”的讚歎以結束全文。“通計一舟,為人五”,“通”,全部,整個;“為”,有。“為篛篷,為楫……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單是念珠。“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選擇;“為”,製作。“嘻,技亦靈怪矣哉”,“嘻,xī,讚歎聲;“靈”,善,好;“怪”,奇異,罕見。

1.提問: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好在什麼地方?有哪些優點?

講解:這篇文章有四大優點:簡練精緻,形象逼真,層次分明,重點明確。(詳見“教學設想”)

為:①制,做。“為宮室、器皿”,“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②是。“中軒敞者為艙”,“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③有。“通計一舟,為人五”。

奇:①奇異。“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數,餘數。“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有:①動詞,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爐上有壺”。

②yòu,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八分有奇”,“為字共三十有四”。

省略句式“各隱卷底衣褶中”,“隱”後省略“於”。“則題名其上”,“名”後省略“於”。

定語後置 “其兩膝相比者”,定語“相比”在中心詞“兩膝”之後,“者”,標誌定語後置。

此外,文中有一個帶雙賓語的句子:“嘗貽餘核舟一。”雙賓語是“餘、核舟一”。

1.這篇文章語言十分簡練。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紹了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更具體地説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蘇軾、佛印、魯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態,核舟上的船艙、窗户、對聯……,歷歷可見;層次分明,先概括介紹,然後具體加以説明,在具體説明中,先言船艙,再依次言船頭,船尾,船頂,最後歸納小結;重點明確,核舟刻的是“大蘇泛赤壁”,文章以寫蘇東坡等三人坐在“船頭”的情景的第三段為重點,這段用了131字,佔全文總字數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讀懂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詞句的含意。教學中可逐句逐段講解,搞清文意,最後歸納小結。

要求:一、藉助註釋、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寫什麼。三、閲讀中有不懂之處可隨時舉手發問。

叫三個學生各朗讀一部分。朗讀中出現的問題,可當即解決,也可留待串講時解決,如何為好,酌情定奪。

講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奇巧”,技藝高明超凡。“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為”,制,這裏指雕刻。“木石”,“木”,樹。“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wǎng,沒有;“因”,根據;“具”,具有。”嘗貽餘核舟一”,本句謂語“貽”(yí,贈)後的賓語是“餘核舟一”,是個雙賓語。“蓋大蘇泛赤壁雲”,“蓋”,承上文作解説,可譯為“是”;“泛”,泛舟,“泛”作飄浮講;“雲”,語氣詞,無義。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概略介紹明代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超凡,並交代核舟的來歷。

提問二;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説明匠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講解:從兩個方面説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一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麼像什麼,無不“各具情態”。

講解:“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yòu,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奇”,jī,零數,餘數。“中軒敞者為艙”,“軒”,高起;“敞”,開闊;“為”,是。“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望”,通“方”,比,這裏的意思是正對着。“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是如何具體説明的?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説明這個小小核舟的船艙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東西。船艙的艙頂有篛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户,這八扇小窗户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杆左右相對,關上後那就能看見右邊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户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1頂船篷(能看出是用什麼東西做的)、8扇窗户(能開能關)、左右欄杆(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講解:這段主要採用數字説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3.本文簡練精緻。先分説後總説。學習文言詞語、句式。

先叫學生朗讀3—6段;再叫學生回答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畢,酌情講評。

講解:“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峨”,é,高聳;“為”,是。“佛印居右”,“居”,位於。“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執”,拿着;“端”,頭;“撫”,按,搭在上面。“魯直左手執卷末”,“末”,尾部。“其兩膝相比者”,“比”,緊靠;“者”,表定語後置,定語還原即為“相比之兩膝”。“各隱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隱”後省略“於”。“佛印絕類彌勒”,“絕”,極度;“類”,相似。“左臂掛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歷歷數也”,“歷歷”,分明可數。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説明小小核舟的船頭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麼。船頭坐着蘇東坡、黃魯直、佛印,三友聚會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氣質不同而情態各異。“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蘇東坡坐在中間,他正與緊靠左首而坐的黃魯直“共閲”。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賞玩品評,神情專注。“佛印極似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一幅超凡脱塵的神態,他右膝卧地,曲右臂支船,左膝豎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還掛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數。

講解:有三個特點:一、以形顯神。蘇東坡“峨冠而多髯”,飽經世事而所好執着,“左手撫魯直背”,與之“共閲一手卷”,多情的蘇東坡鍾情詩畫,篤於情誼;黃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與友同讀,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矯首昂視”,“卧右膝”,豎左膝”,“掛念珠”,現出超塵脱世的神情,宛然彌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氣質各呈其態。二、對照鮮明。蘇東坡和佛印,一為才高情篤的詩傑,一為超塵脱世的名僧,情態迥異,鮮明的對照更顯出雕刻之工。三、筆觸細微。“卷底衣褶”之縐紋都可見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歷歷數也”。微細之處都如此清晰明白,顯示了刻工之不凡。

講解:這段的內容緊扣核舟刻的是“大蘇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這段當作全文的一個重點來寫,寫得比較多些。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説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這句的主語是“左右”,不是“楫”,謂語是主謂結構“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於。“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攀”,抓着,拉着;“狀”,情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蒲葵”,也叫扇葉葵,棕櫚科常綠喬木;“撫”,摸着。“其人視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

提問:從這段文章看,這條船是在行進呢,還是已經停下了呢?從何見之?

講解:這條船已經停下了。這從兩個方面可以見到:一是“舟尾橫卧一楫”,船槳已經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兩個“舟子”之所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橫木上,右手扳弄着腳趾頭,口中還在隨情嘯叫,他沒有操槳駛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個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沒有操槳駛船。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説明核舟船頂部位的雕制。“則題名其上”,“則”,就;“題”,書寫,這裏解為刻上;“名”,字。“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啟壬戌秋日”,即明熹(xī)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蘇軾《前赤壁賦》作於“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見,王叔遠在核舟頂端刻上這個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蘇軾作《前赤壁賦》後540年的“秋日”有感而為之以作紀念的;“甫”,指男子的字。“鈎畫了了”,“鈎畫”,字的一鈎一畫。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小結總計核舟上都刻了些什麼,最後作者直抒對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巧”的讚歎以結束全文。“通計一舟,為人五”,“通”,全部,整個;“為”,有。“為篛篷,為楫……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單是念珠。“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選擇;“為”,製作。“嘻,技亦靈怪矣哉”,“嘻,xī,讚歎聲;“靈”,善,好;“怪”,奇異,罕見。

1.提問: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好在什麼地方?有哪些優點?

講解:這篇文章有四大優點:簡練精緻,形象逼真,層次分明,重點明確。(詳見“教學設想”)

為:①制,做。“為宮室、器皿”,“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②是。“中軒敞者為艙”,“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③有。“通計一舟,為人五”。

奇:①奇異。“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數,餘數。“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有:①動詞,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爐上有壺”。

②yòu,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八分有奇”,“為字共三十有四”。

省略句式“各隱卷底衣褶中”,“隱”後省略“於”。“則題名其上”,“名”後省略“於”。

定語後置 “其兩膝相比者”,定語“相比”在中心詞“兩膝”之後,“者”,標誌定語後置。

此外,文中有一個帶雙賓語的句子:“嘗貽餘核舟一。”雙賓語是“餘、核舟一”。

第3篇

3、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究主體部分的説明順序。

【課時計劃】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步驟一、二,第二課時完成步驟三、四、五。

1995年10月27日《文匯報》上刊登了這樣一則新聞:稀世珍寶明代桃核舟“蘇東坡夜遊赤壁”驚現寧波,消息傳出後,文物界、收藏界紛沓而至。據專家鑑定,這是迄今發現的世上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今天,我們有幸一睹芳容,讓我們一同走進魏學洢的《核舟記》去開開眼界。

①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奇妙)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零數)

②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與“無”相對)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

③為為宮室、器皿、人物(做。這裏指雕刻)中軒敞者為艙(是)

④端東坡右手執卷端(頭,右端,名詞)其人視端容寂(正,端正,形容詞)

魏學洢(約1596-約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興)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記》選自清代張潮選編的《虞初新志》。

1、聽錄音範讀課文(多媒體播放)。學生思考:能概括全文,總括王叔遠技藝高超的詞是什麼?表現核舟主題的句子是什麼?

?交流點撥】課文通過介紹王叔遠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藝,反映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偉大成就。

1、這是一篇古代的説明文,它的説明對象是什麼?説明對象有何特徵?

?交流點撥】核舟。奇巧(體積小,構思巧,雕刻的人物、字數量多)。

?交流點撥】①空間順序:中——頭——尾——背。②邏輯順序:先整體後局部——先寫舟的尺寸大小,後寫船艙、船頭、船尾。先主後次——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寫正面,後寫背面;船艙是主,船頭、船尾是次;船頭是主、船尾是次;蘇東坡是主、黃魯直、佛印是次。

1、課文如此細緻地介紹核舟這一雕刻品的藝術形象,説明了什麼?

?交流點撥】説明雕刻家構思的巧妙,顯示出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者的高超技藝。

?交流點撥】一是用料體積極小,二是所刻事物繁多,三是刻物情態畢備。課文原句: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3、核舟上為什麼要雕刻蘇東坡《前後赤壁賦》中的文字?

?交流點撥】是為了突出工藝品“核舟”的內容是“蓋大蘇泛赤壁”。

?交流點撥】作者的構思極為巧妙,如藉助“山高月小”等十六個字,很容易使讀者想象散文《赤壁賦》《後赤壁賦》裏的意境。再如“如有所語”“若聽茶聲然”等神態畢現,使人回味無窮。

5、本文題目有“記”字,是否意味着是記敍文?它與《桃花源記》是不是同一種文體?

?交流點撥】這是一篇介紹事物的説明文。題目中的“記”在這裏是描述、摹寫的意思。文章全面而真實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靈活現,使人能領會神奇的雕刻技巧。從對象看,《桃花源記》記的是事,是記敍文;而《核舟記》記的是工藝品,是説明文。從語言看,《桃花源記》多用描寫,而《核舟記》則多用説明。

本文所寫的“核舟”是明代果核雕刻珍品。原材料只是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卻生動地再現了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典故——“大蘇泛赤壁”。它構思巧妙,形象逼真,顯示了我們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核舟”本是靜物,卻被作者表現得形神兼備,栩栩如生,這有賴於作者對事物的細緻觀察和準確刻畫,由此看來,《核舟記》與“核舟”可謂雙璧交輝,相映成趣。

聯繫課文,探究古漢語中數詞使用與現代漢語的差異。

?交流點撥】八分有奇。左右各四,共八扇。船頭坐三人。橫卧一楫。為字共三十有四。蘇黃共閲一手卷。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直接修飾名詞,也就是説,數詞+名詞。而現代漢語中則有較嚴格的數詞+量詞+名詞形式。

(2)説説文言文數量詞的翻譯並解釋上面句中數量詞。

?交流點撥】文言文中數量詞翻譯時:①省略的量詞應補出。②數詞用在名詞之後,翻譯時調整到名詞的前面。

核舟記船身中間:上有箬篷,旁有小窗,刻有十六字船頭:佛印(右)——蘇(中)——黃(左)船尾:一人仰面,一個聽茶聲船背:頂部——題名(十四字)——篆章(四字)

第4篇

1、在教師引導下探究:疏通課文的字詞句,理解全文。

2、合作學習的過程: 主要通過一些有關課文問題的討論解答,學習以空間方位為序,用簡潔、周密、生動的語言説明事物。

1、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的卓越技藝。

2、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振興中華而讀書。

1、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培養文言語感。

2、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徵的方法。

3、 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一、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學習文章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徵的方法。

同學們,如果有人告訴你,在一根頭髮上可以雕刻—部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你—定覺得很驚奇吧?這就是我國最令人歎為觀止的微雕藝術。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核舟記》,就是遠在幾百年前我國民間藝術中精湛絕倫的微雕技藝的精彩展示。

2.查字典,給文章的生字詞注音並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三)、巡視課堂,掌握學生自學情況,以便為下面的課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據。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後,由其餘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讚其成功之處。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為,制,這裏指雕刻。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沒有;因,根據;具,具有。

嘗貽餘核舟一:本句謂語“貽”(贈)後的賓語是“餘核舟一”,是個雙賓語。

蓋大蘇泛赤壁雲:蓋,承上文作解説,可譯為“是”;泛,泛舟;雲,語氣詞,無義。

明確: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核舟的主題——“大蘇泛赤壁”。

(2)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説明匠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明確:從兩個方面説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二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麼像什麼,無不“各具情態”。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奇,零數,餘數。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比,這裏的意思是正對着。

明確:説明核舟的大小和船艙的格局。船艙的艙頂有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户,這八扇小窗户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杆左右相對,關上後就能看見右邊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户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1頂船篷(能看出是用什麼東西做的)、8扇窗户(能開能關)、左右欄杆(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明確:這段主要採用列數字的説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一、教學重點:在上節課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徵的方法,從而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語 其兩膝相比者 絕類 矯首昂視

3.思考討論: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主要説明了什麼?

4.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軾、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説説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麼樣的心態?

明確:從“蘇、黃共閲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要表現他們豁達的胸襟,説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裏。

5.作者在説明船頭三人時,着墨較多的是誰?為什麼?

明確:這當然是“東坡”。三人中,蘇軾居中,作者起筆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為刻得用心刻得仔細,作者也就説得真切細膩。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説明者當然不能違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這樣説明,才能與其主題吻合。否則,鬆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無微不至呢?

明確:表現這—點的地方較多,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説明“珠可歷歷數也”。

1.考察古漢語中數詞使用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先聯繫前面部分看一些實例:

(1)長約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頭坐三人。(4)共閲一手卷。

(5)橫卧一楫。 (6)倚一衡木。 (7)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這與現代漢語中較嚴格的“數詞+量詞+名詞”的格局不同。

明確: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説“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後分説,從“居右者”説到“居左者”。

4.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麼氛圍?

明確: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彷彿是在那裏呼喚清風,顯得悠閒自在;一個“視端容寂”,彷彿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的氛圍,這就是愉悦、輕鬆、活潑自樂。再加上船楫的“橫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於無楫,有舟子等於沒有舟子的一種放任自流的境界。

則題名其上:則,就;題,書寫,這裏解為刻上;名,字。

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啟壬戌秋日,即明熹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蘇軾《前赤壁賦》作於“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見,王叔遠在核舟頂端刻上這個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蘇軾作《前赤壁賦》後540年的“秋日”有感而為之以作紀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嘻,技亦靈怪矣哉:嘻,讚歎聲;靈,善,好;怪,奇異,罕見。

第六段的主要內容是小結總計核舟上都刻了些什麼,最後作者直抒對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巧”的讚歎以結束全文。

⑼詘右臂支船( ) ⑽其船背稍夷( ) ⒊給下列句子用“/”劃出朗誦節奏。

⑴虞 山 王 毅 叔 遠 甫 刻。 ⑵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為 東 坡。

⑴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⑵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⒍對下列幾句“之”字的指代對象分析正確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