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7篇 從教與學的角度看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與探索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1W

本文反思了七年級地理教學的現狀和問題,並探討了如何提高教學效果,加強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和思路。旨在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7篇 從教與學的角度看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與探索

第1篇

本週是開學第六週了,地理課剛剛上完一章,剛開始由於教材不熟練,課本掌握的深度不夠,上起課來總覺得前後銜接不起來,總覺得學生對內容的理解不深刻,學習的興趣很高,但是總覺得練習沒有時間去檢查,去鞏固,這樣只好讓小組長代勞,讓組內去吧問題解決好,把解決不了的問題,課堂上老師再去解決。

上課時,以練習為主,把學生引導知識中去,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這一點我儘量去做,可是有時感到有些知識很是抽象,學生根本無法合作完成,只好自己講解,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有時面對反應慢三拍的`學生,老師讓他做的題目他總是不以為然,有時發現就是學到了那一頁他都跟不上,面對全部學生,面對每一個問題,面對有限的時間,在課堂上有時感到力不從心,想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都投入到學習中去,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穫、讓每一個學生都由自主的學習引發到自發的去學習,自覺地去學習,這確實也是一個境界。雖説教無定法、學無定則。面對知識的殿堂,不論什麼法,只要學生的成績有提高,這就是好的方法。只要老師們都認可的方法這就是好方法。

總之,要想提高成績就要下功夫,從教學方法上要做好,從學習方法上要做好,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要做好,從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上做好。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7篇 從教與學的角度看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與探索 第2張

第2篇

教學應當來源於生活,還原於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是帶着學生走向知識,還是帶着知識走向學生。怎樣做到教師少動,學生多動;教師引導,學生實踐;這是我設計“地球和地球儀”這一節時一直思考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基本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以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地球和地球儀”一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確立課堂教學的設計理念;以學生為主體,設計符合學生的實踐活動;貼近學生生活,挖掘學生身邊的教學素材。這節課沒有沿襲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的教學方式。而是採取學生探究活動、小組合作及教師啟發性教學,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初步建立經緯網的空間概念,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合作中培養分工協作的意識。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認知過程,也成為學生學習交往和合作的過程,學生主動學習的意願得到極大的提高。

第3篇

有目標的教學,如百米賽跑;無目標的教學,如飯後散步”。制定恰當準確地教學目標,就能有效地避免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在確定學習目標時,認真把握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特點,整體考慮了教材的編排、教參的建議,從實際出發,將課後思考題、《隨堂檢測》、單元過關等相關的練習內容進行有機地整合,讓學習目標“簡”卻“精”,“少”而“實”。而且學習目標制定要合理、科學,針對教學重點和難點進行設計。明確學習的'具體內容、方法及時間,使學生學有目的,思考有方向。課堂上教師要訓練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進行方法的指導。在日常教學中重視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我們首要解決的問題。

另外,教師在課堂上要少講、精講,講練結合,當堂訓練,檢測目標實施情況,以便於及時掌握學生學習的情況。教學環節要設計合理,環環相扣,教師講解時語言精練,不拖泥帶水。課堂上講練結合最大的好處是做到了堂堂清,能夠從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入手,提高課堂效率。

第4篇

今天講課的章節是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一節——大洲與大洋。在剛結束難度偏高的第一章後,由於本節課內容較容易,本節課的設計理念是輕鬆地學習,在樂趣中學到知識。首先我以加加林的故事導入本節課,引出“人類真的給地球起錯名字了嗎?”激發學生的興趣。緊接着觀察世界海陸分佈圖,回答海洋麪積是否真的比陸地面積大。得出答案後接着回答海洋麪積與陸地面積的比例分佈,得出“七分海洋,三分陸地”的.結論。由結論再提出疑問“既然海洋麪積如此大,為什麼古人給地球起名為地球而不是水球”(ps:本環節節節相扣,前後聯繫緊密),同學們各抒己見,自由發揮答案。提出疑問:人類是如何瞭解海陸分佈的?簡單介紹人類認識世界的歷史,增進同學們的見聞,同時也增加同學們學習地理的興趣。(ps:在介紹歷史時,欠缺生動,提不起同學們的興趣)觀察地圖,得出海陸分佈。在講七大洲之前,先給同學們講解大陸、島嶼、半島、大洲之間的區別,並舉他們熟悉的例子——雷州半島。接着引出全球分為哪幾個大洲?並簡要介紹七大洲命名的來源。讀圖思考:1.東半球主要有哪幾個大洲? 2.西半球主要有哪幾個大洲? 3.南半球主要有哪幾個大洲? 4.北半球主要有哪幾個大洲? 5.赤道橫穿哪幾個大洲? 6.各大洲的面積大小關係如何? (ps:口訣記憶: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完成教材31頁活動3,瞭解七大洲的輪廓特徵。 (ps:本環節同學們難以獨立完成,教師引導並板圖) 觀察地圖冊第5頁,找出大洲分界線 在講七大洋之前先講解海峽、海、洋之間的區別 引出四大洋極其分佈和麪積大小關係 (ps:口訣:太大印北,四洋貫通) 在七大洲的輪廓圖上標出四大洋的位置 最後介紹海洋對人類的影響,增進趣味性。 (ps:在講解貿易的通道——馬六甲海峽時,缺乏都地圖的指引) 存在問題:教師聲音過小,師生間缺乏互動。

第5篇

本週在講授經線和經度時,學生碰到了第一個難點是某個地點經緯度的判讀,在教學中從經緯度的劃分入手:0度經線以西為西經,以東為東經;0度緯線以北為北緯,以南為南緯。如果給定的圖中有0度經線和0度緯線,學生不會有太大的困難。若圖中沒有出現0度經線和0度緯線,則要推斷0度經線和0度緯線會出現在這個點的什麼方位,那麼這個點就位於0度經線和0度緯線的相反方位,以此得出該點到底位於東經西經還是南緯北緯。

判讀某地所處的東西半球位置是學生遇到的又一個難點,教學中我仍然是從定義着手,讓學生明確20w以東至160e以西為東半球,此範圍以外為西半球。不論給定什麼地點,先在它的`附近劃出20w和160e這兩條經線,再觀察這個點是否在20w以東至160e以西的範圍內,若在,則該點位於東半球,反之,則位於西半球。

此外的一個難點是南北極附近經度的判讀,我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在0度經線上選取一點,如果給定的圖中極點是南極,則向南極的方向為南,其相反方向為北,再以此點為中心,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原則,即可判讀出東經和西經。學生在遇到南北極為中心的圖時,往往會出現方向的混亂,原因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原則對於以極點為中心的整圖不適用,但對於除極點外的各點依然適用,只不過此時的“上下”一定要和“北南”相一致,必要時可把作業本或試卷旋轉一定的角度。

第6篇

本節課的情感教育隱含在活動中,默化在細節裏。從想方設法創設情境,到為降低難度將問題分級分類;從活動前的温馨提示到活動中錦囊妙計;從豐富多彩的資料選取到激勵有加的特色評價等等許多環節的設計,都飽含了教師對學生的殷殷期望,而這整個過程中,教師沒有一絲一毫的説教。

教師始終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年齡特點出發,想方設法使抽象知識形象化。例如,在“探究發現”活動中,教師自制教具,使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過程中,體驗科學發現的過程,感知科學論證的.方法。又如,在“慧眼識圖”時,教師利用自制的“信息條”給學生以方法提示。最後,在“地理測試”中,教師主要根據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將傳統的“知識反饋題”設計成“地質學家的潛質測試”,看似簡單的形式轉變,對學生來説,卻是最好的禮物。

本節課從一個小小的島嶼開啟了孩子探索、發現之旅,一個忽隱忽現的幽靈島,讓孩子明白了滄海桑田的鉅變。“難道世界上真的有幽靈島嗎?”引發孩子好奇的導入,實驗的探究讓孩子們明確了海陸變遷的原因,虛擬實地的考察,如荷蘭的圍海造陸工程、喜瑪拉雅地區的發現、海底古河流三角洲的發現給學生探究問題得出結論一個有力的支撐,讓學生在問題中、在情景中去發現、去分析、去綜合。在講述大陸漂移時,讓學生去動手、探究、發現;利用自制教具拼圖,讓孩子得出哪兩塊最有可能是一塊大陸,你是怎樣判斷的,層層遞進,而後再引入到“如果你是魏格納,你會從那些方面進行嚴密的論證?”從動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層的相似性得出大陸漂移説的全部內容,由此再導入板塊學説,讓學生慧眼讀圖,讓學生在圖中進行大膽發現,讓學生一一的判斷、分析、總結,從而得出了板塊學説的內容,將難點的知識化解為通俗易懂的內容。課堂中創新性的設問時時再現,如“板塊碰撞運動,地表會產生什麼現象?”“板塊張裂運動地表會產生什麼現象?”“幽靈島為什麼會多次出現和消失呢?”“你有地質學家的潛質嗎?”教學做到圖文並茂,讓學生聽起來輕鬆、好奇,學生聽起來感知意猶未盡。

縱觀本節課,教師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教師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讓學生在探究、發現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體會到地理課給他們帶來別樣的快樂。

第7篇

一、課前準備:兩極地區位於地球的南北兩端,都是冰雪覆蓋的寒冷世界,自然條件特殊,對學生而言遙遠而陌生,感覺神祕而好奇。因此,在課前請學生查找相關內容(極地地區的位置、範圍、氣候、資源及我國極地科學考察站等),為本節課作鋪墊。課堂上主要採用讀圖分析和探究性討論的教學形式。

二、教學過程中的片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根據地圖判斷(根據極點和緯度變化,主要是南北極圈判斷)所示圖是屬於南極地區圖還是北極地區圖。兩級地區的緯度位置、範圍、周圍海洋和陸地等內容在書上已敍述,學生都能順利掌握。

南北極地區判斷方向是學生比較難以理解的問題,因為它要求學生有豐富的空間想象力,還要結合曾經學過的地球和地圖知識來認識,可以説這是一個比較綜合地體現學生讀圖分析能力的內容。

(1)通過識別經緯線和經緯度得出結論:北冰洋和南極洲是世界上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洋和大洲(該知識點已在七年級上冊中學過,在此欲鞏固)。

(2)結合曾學過的知識及通過地球儀直觀演示,標出南北極地區地球自轉的方向(南極上空是呈順時針方向旋轉,北極上空是呈逆時針方向旋轉)。

(3)根據南北極上空地球自轉方向,明確順着地球自轉的方向為向東,逆着地球自轉的方向是向西,然後,判斷某一點的東西南北。這樣,學生一步一步循序漸進的來學習如何判斷方向,就容易掌握了。

(4)瞭解極地地區自然環境特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兩極地區氣候寒冷的主要原因(從緯度位置,海拔高度、冰雪對陽光的反射作用等方面分析南極地區氣候寒冷的成因)。

(5)我國在兩極地區建立的科學考察站的地理位置、相對方位及東西半球的位置等內容的學習,也需要學生通過讀圖來完成。特別是幾個科考站的相對位置,在東西半球的位置等,需要較強的讀圖能力(極地地區方向的判別和根據經緯度確定東西半球的位置)才能正確判斷。

三、本節課教學的成功之處:從課題研究的目的出發,將學生讀圖分析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把地球知識和地圖知識系統地通過南北極圖來加以綜合,並結合特殊的南北極地圖重新認識經度和緯度,以及如何判斷極點地區的'地圖和地球自轉的方向,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在地圖上識別地理事物及其方位的能力。

四、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有些地方設計的還不夠細緻,如在方向的判斷上,在地圖上還存在一個距離遠近的問題,要讓學生注意一定要選擇距離最近的兩點來判斷。總的來説,整堂課有些“趕”,學生討論還是在老師設置的框內,思維得不到發揮和擴展,與新課改的教學理念還有些差距。讀圖能力弱的學生在判斷極地地區方向上還存一定的困難,還有待提高。

(1)認真研讀課標和教材,深入瞭解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充分利用地球儀、地理教學掛圖等教具,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3)製作多媒體課件,通過大量圖片和動畫演示,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生動地掌握極地的基本知識及讀圖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