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學習論語仁的讀後感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41W

讀後感是我們與文字的對話,是心靈與智慧的碰撞,讓我們在閲讀中收穫滿滿的感悟,讀後感如同心靈的傾訴,讓我們與作者情感相通,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學習論語仁的讀後感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學習論語仁的讀後感8篇

學習論語仁的讀後感篇1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説;“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説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學習論語仁的讀後感篇2

在吃的問題上,孔子曾有這樣一些議論:“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割不正不食”——時隔兩千多年,我們再來品味這些話,會感到它談論的不僅是一種飲食習慣,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閲讀品味,一種審美傾向,一種人生追求。——寫在前面的話

與《論語》相識

初讀《論語》是在九歲,那時是在父母的要求下無奈地閲讀,但是在睡前的半小時仔細品讀中,發覺《論語》既樸實無華有秀色可餐,白紙黑字,片言隻語就勾畫出美好圖景。“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道出治國真諦;“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醖釀壯志凌雲;“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描摹堅貞意志;“仁者愛人,親親愛人”,呼喚人間温情。這些樸素而又睿智的言語使我的心靈乾淨明澈,引我走進了一個充滿智慧的世界。

與《論語》相知

在時光與歲月的見證中,我慢慢咀嚼《論語》,規範我的言行與學習方法。其中,改變了我的方法與選擇的要數那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還記得剛步入九年級時,我急於求成,卻忽略了對概念定理的理解,這使我學得並不紮實,各種教輔書上的方法使我眼花繚亂,不知所措,成績是忽高忽低,不能穩定。無意中,我讀到了“温故而知新”,如同在黑暗中找到了指路的明燈。從此,我開始勤于思考、努力學習、階段複習,終於我考上了實驗班、實現了長久以來的夢想。而反覆品讀《論語》,如在品讀香茗中嚼出絲絲甜意:做事不能違背原則,否則必然失敗。我豁然開朗。

與《論語》相悟

讀《論語》至今六年,回味起來,最沁人心脾的是《論語》所藴含的思想馨香,印象最深的是那一篇《待坐》:孔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思想有悖與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但這種平凡的理想源於生活、源於心靈的根本,讓我們的心靈和諧飽滿,讓我們對生活有熱愛、有嚮往,這種理想也是我們所追求的。

?論語》伴隨我走過了六個春秋,無論我面臨困難還是身處險境,無論我哭泣悲傷還是吟詠感歎。它就像一位忠實的朋友,為我指引迷途,幫我改變人生軌跡:它就像是一葉輕舟,帶我飄過知識的海洋、智慧的溪流,駛向誘人的港灣、神祕的小島、未知的地方。驀然回首,我與《論語》相識、相知、相悟,仿若“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換的今世的相遇,我與它應該是兩千年前註定的緣分吧!

一句句警示哲理,一次次仔細咀嚼,匯成了浩瀚無垠的書海,暢遊其間,採擷下多少?不多,但很有益,就像風塵僕僕的歸人接受了家的洗禮,煥然一新。而我還會品味生活,研讀《論語》,一點一滴,通透其靈魂,使我的心靈芳香馥郁。

學習論語仁的讀後感篇3

古人云,今人説:“半部《論語》治天下。”果不其然,于丹僅僅是寫了讀完《論語》後的一點心得,就在整個中國好好火了一把!這個暑假,小生有幸能去詳盡的閲讀一番。

?心得》裏的字裏行間無不説明——《論語》是為這個世界而生的,其告訴人們的每一個道理,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

暑假前夕,老師向全體同學下發了一張“暑假讀一本好書”的宣傳單,我接過宣傳單,仔細的將各類推薦書籍目錄掃視了一遍,遂即一眼便看上了《記得純真少年時》,因此這本書也就被順順當當地選入了我的暑假讀書計劃中。

暑假到了,媽媽通過網上購物給我購買了這本《記得純真少年時》,我第一次接到這本書,便急急忙忙地打開書本,通過前言的介紹,我瞭解了書中所選的是作家徐魯所着的美文和勵志故事,大致涉及到了成長感悟、少年友誼、自尊自信、鄉村懷念、珍惜親情、享受大自然、親近閲讀等等主題。就這樣,《記得純真少年時》陪伴我度過了半個月的時光,終於被我完完整整地品讀一遍,我很讚歎作者的文筆,他的文字清麗、雅潔、純正,字裏行間有一種淡淡的詩意和濃郁的書卷氣息。無論是他描述別人的故事還是他親身經歷的故事都顯得很生動有趣,給人一種親切感。而且他筆下的故事本意都是教育和開導兒童和青少年,從一件件童年的回憶中找回最純最真的自己,做一個自尊自信、團結友愛、珍惜親情、熱愛自然的人。

這本書給了我許多啟發,因為每一個章節我都會獲得了不同的收穫,從“暴風雨中的夥伴”中我懂得了珍惜難得的友情,從“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中我看到了偉大的親情;從那一首“校園朗誦詩”中我被帶進了美好的校園生活,從那一片“鮮花的洪流”中我被衝進了滿懷理想的世界;傾聽那“遙遠的風琴聲”,將一位位小人物的大精神傳承與讚揚,相約於“一生的邀請”,將一位位偉人的美德與魅力傳頌和崇仰;“用美麗的漢語演講”來表達我們心中對母語、對祖國的讚美之情,用“甜美的讀書聲”來表達我們心中對書籍、對知識的渴望之情;“迎接十六歲的太陽”正緩緩升起,它耀眼奪目的光芒照射出青春的色彩,體現了青春所具有的堅定的理想和信念,也暗示了青春散發的無限的激情與活力,“大自然的美”是屬於世間萬物的美,我們不要去傷害它、破壞它,也不要去疏遠它和冷落它,而應該像對待我們的生命一樣,去善待、珍視和保護它,並且去親近自然、感受自然,那時你會發現,其實大自然的美也是世間的一筆永恆而寶貴的財富。

雖然《記得純真少年時》我很早就讀完了,但書中感動、痛恨、歡喜、悲傷的情節仍時刻繚繞在我心頭,確實讓我感受萬千,頗有受益,這本書的出現,也再一次勾起了我對那些童年往事的記憶,勾起了我對美好童年時光的懷念之情。

學習論語仁的讀後感篇4

然而着眼於現世,卻並不意味承認現實。

東方的讀書人,總是懷有類似“勸世”的情結。所以孔子長久擔當的真正角色是教育者。在他本人的時代,儒學倡導的是人的自制,上至君王,下至草民,人應該使自己向一種理想人格趨近。孔子將之定義成為“君子”。通過強調人的修身與自省,孔子宣揚當一個君主的自我修養達到完善,那麼他的權力就可以通過最和平高貴的方式來保證。這不能不説是一種天真,因此我們看到後世雖將孔子本人拜為先師,卻沒有幾個強大的君王是按照他的理念在經營他的政權。儘管如此,那些對於理想人格的設定卻並沒有被輕賤。今時今日,中國人的道德標尺也依然圍繞着它們,謙遜淡定博學慎行的君子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始終被嚮往,但它一直以來被推崇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誰也還沒見過它的完成。那些勸誡簡短如“不遷怒,不二過”,如“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卻無一不是包含了對於自身情緒與意識的雙重控制,“君子”是一羣有着絕對精神力的人,從這種意義上看,孔子相信個人意志的力量勝於環境的影響力,因為在他的描述中,“君子”無所謂貧富職業境遇,他們從不慌張,從不刻意爭取,永遠只是物來則應隨遇而安,泰山崩於前而面不變色,而一旦被委以大任,他們又能把一切都做得很好。

這是一種理想主義的悖論。

儒學的本末,都成為這個悖論之下的一個圈套。這個圈套的根基是一個絕對正確的假設,它決不可能實現,同時任何理論又都不可能推翻它,結果就是連它的創造者本人也被它套了進去。諷刺的是現實之中,孔子並沒有像他所説的那樣應該只是做好全部的準備來等待時機的降臨。眾所周知,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試圖説服那些絕不可能——按照他所説的,去重現一個絕不可能回到的美好過去——的君王的努力中。這是非常悲哀又奇怪的事。我們看到過最標準的智者形象,是像老子那樣遁世於飄渺的。因為如果看清了全部的現實,就會明白要改變已成規矩的方圓只能是種妄念。我很難相信孔子真的認為他所理想的世界可能到來,他所留下的形象也從來不是這樣一個野心而自負的人。在他所留下的關於自己理想的敍述中,我們看到的是和所謂“治國平天下”截然不同的方向。他喜歡音樂,嚮往沐風逐月的清逸閒悠,崇拜老子,直言見老子猶見真龍。但是最終他一天也沒有真正去落實過他的憧憬,他捨棄了清高與優雅,以卑微的姿態投身於時代的洪流中,試圖用老邁的身軀擋住滔滔的江水。而這一切的理由,也許只是出於一種悲憫與責任感。他揹負了整個時代的理想與現實。他的智慧一定使他看到了未來只會是現實的不斷重演,被遺忘的美德從不會被喚醒,就如它們從來不曾真的存在過。帶着這樣的矛盾與感傷,他一生都在做一件明知不可為的事。如同一句古老的箴言所説:巨大的悲憫,超越了善。他註定會失敗。他成為了不可被戰勝的人。

學習論語仁的讀後感篇5

今天,我看了《論語》,明白了許多道理,比如“欲速則不達”。

説到欲速則不達,《論語》是這樣記載的:

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看到這兒,大家肯定會想到《拔苗助長》這個故事吧?對,故事裏的主人公就是因為貪快,所以讓禾苗枯萎了。我們覺得主人公很可笑,但在笑話之餘,我們想想自己也幹過此類“傻事”嗎?

我們班的吳金霖同學就是這樣一個幹“傻事”的例子。為了早點做完作業,她寫字時亂塗亂畫,結果老師罰她“重寫”,還要“翻倍”。就這樣,吳金霖非但沒有獲得更多的娛樂時間,反而又增添了許多學習時間。你們説,她達到原先目的了嗎?

慢工出細活,欲速則不達。爸爸就是一個喜歡慢工出細活的人。一天,爸爸在寫材料,柔和的月光灑進屋子裏。“爸爸,吃飯了!”我大叫。“等一下。”爸爸回答。過了一會兒,見爸爸仍沒出來,我便推開緊閉的門,看見爸爸正在聚精會神地寫材料,又一邊核對資料。我向爸爸抱怨道:“爸爸,您幹嗎寫一遍對一遍呢?直接寫吧!”“慢工出細活!”爸爸説,話語裏帶着點嚴肅。果然,爸爸把材料交上去後,得到了領導的認可,工作迅速完成了。

在現實生活中,快,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有時,慢才能解決問題!

沒有質量地貪快,會讓你很後悔。因為欲速則不達!

學習論語仁的讀後感篇6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

還記得第一次接觸《論語》是在剛上國中的時候,它是一篇需要背誦的課文,可是背起來甚至沒有接觸最多的現代文那麼拗口,反而更加易懂其中所藴含的道理,比現代文更容易背誦。雖然僅僅只有十則出現,但是就只默唸過幾次,我似乎就已經感受到了書裏所藴含的博大精深的奧妙,它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就是這一次的“遇見”,激發了我刨根問底的內心。我便買了一本全本的《論語》,細細品讀其中所創造出的“文明世界”。

?論語》裏面講述的是關於如何做人、關於君子人格的塑造、關於學習、關於教育、關於政務、關於治國與安邦以及關於中醫的一些知識。其中便有一些膾炙人口的名句,例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等等名句,都是出自其中,甚至可以在裏面悟出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和方法。

有一天我和朋友去一家餐廳吃飯,我洗完手出來沒有烘乾,無意地甩了甩,沒有想到,原本看似高尚的兩名婦女貿然擺着兇惡的面目對着我破口大罵:“你們在幹什麼!一點文明禮貌的美德都沒有,看把我的衣服弄髒了,一點家教都沒有!”她們説得很粗暴。我剛想發火。這時,我突然想到《論語》中的一句話:“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這句話是指有一次孔子對季氏説過這樣一句話:“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裏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畢竟,容忍也是一種美德,更何況是我的不對呢。想到這裏,我連聲道歉:“對不起,我不是有意的。”她們可能沒有反應過來,過一會兒也紅了臉,似乎為剛剛的言行感到不妥。“呵呵,其實我們也不應該那麼兇的,再説你可能也是無意的。”説完,我們都相視一下,露出了笑容。回到座位上,想到剛剛的一切,又想到《論語》教給我的道理使我避開了那無謂的爭吵,能互相諒解,不引起糾紛,真的是像書中講的那樣,只有遵守文明美德,人與人之間才能相互容忍,做一個“君子”,世界才能“和平”。這便是閲讀帶給我的快樂啊。

談論一個人是否真正有素質、有良好的道德修養,不在於那修飾的外表,真正在於內在,發自內心所表達出來的氣質。做一個像孔子那樣注重內在修養,有文明美德的有素質之人,何嘗不是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樂趣和分享。

學習論語仁的讀後感篇7

?論語》中藴含的道理,是數之不盡,用之不完的。孔子的思想和境界,是我們現代人所最需要借鑑的。然而現在所處商品經濟世界的我們,卻絲毫注意不到讀《論語》的重要性。

我在爸爸的督促下,開始了背《論語》馬拉松。在背完第一章後,我深刻意識到了讀、背《論語》的重要性。第一章中,不少是教我們賢人、君子、孝子該怎樣去做,還有是教我們仁德的。比如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一句的意思就是説:“孔子説:‘父親活着時,兒子不能獨立行動,便觀察他的志向;父親去世後,就要觀察他的行為;如果他長期不改變父親的準則,就可以説他是孝子了。’”

?論語》中有的是用來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它們對當今的治國,甚至是治家都對我們有着很好的啟發呢!雖然我現在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應用《論語》中的知識,但是我相信,是好文章、大道理,終會對我的人生有很大的啟示,使我走上燦爛的人生大道,並且笑得更燦爛。

而我,也會因為有了《論語》的基礎,從而獲益匪淺。

?論語》是一本好書,一部經典,是中華民族的古典智慧珍品。而經典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用它無盡的光輝,指引着無數無知的人們在茫茫歷史的長河中前進,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

我背《論語》,我在它的字裏行間中找到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我希望更多的人來學習《論語》,把它的精神傳播下去。

學習論語仁的讀後感篇8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統治中國近2000年。《論語》當然也就穩坐了2000年的寶座。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搖。深刻的“批林批孔”,更進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論語》從此埋沒人間。

?論語》究竟是什麼內容?為什麼他被古人視為經典,而後又成為所謂“封建統治者的工具”呢?懷着這些疑問,我漫步於《論語》的花園,嘗試着去感受其中的奧祕。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裏行間。《論語》裏最常見的詞彙,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裏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度”。這種思想體現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保持中立。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體現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