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寫論語的讀後感7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32W

我們在讀後感時需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我們在寫讀後感時可以多聯繫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寫,,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關於寫論語的讀後感7篇,感謝您的參閲。

關於寫論語的讀後感7篇

關於寫論語的讀後感篇1

前陣子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論語》,帶着好奇,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論語》中有一句話是: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叛)矣夫!”意思是:孔子説:“君子要廣泛地學習一切知識,並且用禮來約束自己,這樣就可以不背離君子之道了。”為了幫助孩子理解,下面還有一個小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小孩很放縱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大家都以為他沒出息。一天,他聽見有人對自己家的孩子説:“你不要和他玩,他仗着自己家有錢不讀書,別跟他學壞了。”他聽了後收到深深的警醒,覺得很有道理,從此發奮讀書,做了一個有用的人。

是啊,我們要從小嚴格約束自己,廣泛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能放縱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這個暑假,我沒有能好好管理自己的學習,每次都是在媽媽的再三提醒下做作業、看書。我又想到,我的一個姐姐在常熟市重點中學1200名學生的入學考試會考到了第2名,而她媽媽卻向來不太管孩子的學習,我對姐姐的聰明絕頂佩服不已。而媽媽卻説,姐姐能取得好成績,都是靠自己的勤奮與自覺。她沒有參加任何輔導班,媽媽也只讓她自己學習,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姐姐自己抓重點、做練習,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優秀成績。我想,如果我也像姐姐一樣學習,我會不會也會有她那麼好的成績呢?

故事裏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遠近聞名的學者,姐姐通過自己的勤奮、自覺取得好成績,而我卻仍然事事靠老師,靠家長,總希望別人推着自己前進。可現在我明白了,在激烈的競爭中,我們不能靠老師、靠家長,只能靠我自己,靠我的努力,靠我的勤奮。我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樣,及時改正錯誤,自我約束,奮發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

關於寫論語的讀後感篇2

?論語》首創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發源於此。《論語》一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論語》以記言為主,故稱語。論是論纂的意思。《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 子,有孔子的再傳弟 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 子為主。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 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又善於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徵聖》);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 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淵的温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脱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載,同是弟 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務施於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訒”。

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 子的高度的責任心。《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依據,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注》,是為今本《論語》。《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共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 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 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

關於寫論語的讀後感篇3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一直統治着中國人的思想。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搖。

?論語》究竟是什麼內容?為什麼他被古人視為經典,而後又成為所謂“封建統治者的工具”呢?懷着這些疑問,我漫步於《論語》的花園,嘗試着去感受其中的奧祕。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裏行間。《論語》裏最常見的詞彙,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裏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度”。這種思想體現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保持中立。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體現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説什麼“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儒家學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鬥”,都體現了君子的優良品質。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並非是壞人,只是素質沒有君子高罷了。《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質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

禮,表現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孔子生活在動盪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孔子的禮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孔子致力於維護三綱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當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於庭”時,孔子憤怒地説:“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後來發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剋制自己,遵循“禮”,這就便是“仁”了。“仁者愛人”,這裏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説明孔子對“禮”的尊重。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的標準:“仁者,人也。”

縱然,《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並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經典永遠不會過期,我們要批判地繼承這些中華傳統文化,讓《論語》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總之,《論語》是我們必讀之經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關於寫論語的讀後感篇4

?論語》是一本樸素的書,它沒有浮華的辭藻,華麗的語句,它只是用樸素的語言告訴我們一個又一個樸素的道理。--題記

我們都知道百善孝為先,一個人想要成為君子,就要先對自己的父母,兄弟恭敬。孔子認為,一個人除了生病一定會讓父母操心之外,其他都不能讓父母操心,這樣才是真正的孝。這使我感觸頗深,自己幾乎沒什麼事能讓父母不操心,我還是需要盡更大的努力才能做到孝啊。

一次, 孔子給他的學生們上課,他問曾子説:“曾參,你知道我一貫的作風是什麼嗎?

曾子説,我知道。孔子於是高興的走了,其他人問他孔子的一貫作風是什麼,曾子説,是忠恕之道呀。忠與恕,便是孔子的作風。中心為忠,如心為恕;一個人只有把別人放在自己心裏的中心才能做到忠,一個人只有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思考才能做到恕。很多人一生都揹負着仇恨,是因為他一直無法寬恕別人的過錯。在古希臘,有這樣一個神話,大力神赫利克勒斯發現山路上有一隻袋子,於是想打破它來顯示自己的力氣大,但是它一直沒能成功,而那個袋子反而越來越大。這時,一為哲人告訴他説:“這是仇恨袋,你越擊打它它就會越大。而生活中的我們是不是也在不停的擊打着放在自己面前的那一個個仇恨袋呢,最後我們不但沒能擊敗它,卻使自己的心情更加糟糕,這就更加得不償失了。

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當中也告訴我們許多治世的方法,孔子認為,執政者只有先做出榜樣,他所下發的政令官員才會執行,百姓才會順從。這也提醒我們,一個人如果自身不夠優秀,又怎麼能去領導別人呢。

論語能告訴我們的還有很多,我所感悟到的只不過是冰山一角罷了。我就用孔子的學生子路的話來結束本文吧,孔子的學識好象高牆中的華麗宮殿一般,我們又如何與他相比呢。

關於寫論語的讀後感篇5

我國曆史久遠,地大物博,而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孔丘,一直以來被人們當作聖人來崇拜,原因就是因為他的《論語》。那是中華民族的精萃。雖然全書只有一萬多字,並且該書是孔子的弟子所記錄的他的學述思想,深刻地體現了這位教育家“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育理念。是隔二千多年,,一直是人類教育事業的靈魂。

我看過這本書,雖然理解還不夠透徹,但手捧這本書,感覺非常的樸素和温暖,裏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一直被普通百姓作為人類道德的準則。

他提倡“孝道”,主張要以德為原則,去尊敬長輩,這在我們現在社會,猶其應該引起重視,不能以工作壓力大,而忽略了自己的長輩,免得後悔莫及。孔子也提倡“仁德”,主張用發自內心的善意去對待別人,如果現今社會,我們都能以此為準則,那麼我相信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孔子還提倡“誠信”,他説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就是一個人要是沒有信譽,真不知道他怎麼在這個世上度過一生。道理很通俗,但真正能做到的人並不多。,他更提倡“學習”之道,人的智慧是靠後天的學習積累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學習的心願,但可能方向和質量會有所不同,孔子當時就教育他的弟子“三人行,必有我師”,其實知識無處不有,就看我們是不是用心去學。當然他提倡的東西還很多,一直為人們作為一種美德。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當今社會,各方面都在飛速發展,但孔子的思想一直引導我們中華民族走向寬闊的大道。

關於寫論語的讀後感篇6

孔夫子曾經説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説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説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説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説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關於寫論語的讀後感篇7

近日拜讀了于丹的《論語心得》後,感觸頗深……

我想《論語》給予我們現代人的意義就在於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之下圓潤地融合成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的生命在智慧光芒的照耀下,讓我們每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無愧於自己的一生。

?論語心得》講述了七道,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天地人之道”。

天地人之道是《論語心得》中的第一道,讀這一道時,我的感觸也是最大的。

我們現在常説,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隆、事業成功的基礎。但人的力量如此強大的原因,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達到完美結合的程度,結成一個整體,所以,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的內心的時候,他的強大,無堅不摧。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就是大地上萬物和諧而快樂的共同成長,僅此簡單而已。讀到這裏,我想,在當今社會,競爭如此激烈,我們應該如何為人呢?只要你的胸懷無限大,許多事情就小了,原來如此,就是“忠恕”二字啊!簡單的説,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時要想到別人;拓展一點説,“恕”字就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應該寬容。但是,真正做到寬容,又談何容易呢?有很多時候,一件事情已經過去了,而我們還老是在那兒想,這麼可惡的事,我怎麼能原諒它呢?然後就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咀嚼中,一次又一次再受傷害。這就是孔子告訴我們的,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了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論語》告訴我們的,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的心中充滿幸福感。

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就這麼簡單。那麼,怎樣做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呢?孔子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要有所樹立,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別人有所樹立;你自己想要實現理想馬上也要想到幫助別人實現理想。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叫“仁義”。

讀完這一道,聯想起生活中的自己,不禁羞愧萬分。現實生活中的自己自私、蠻橫、無理、霸道,這跟書中相差了多遠啊!我仔細的考慮了,我以後一定要做到寬容、關心愛護他人等。這樣,自己的人生不是才會更完美嗎?

我想聖賢的意義就在於,他以簡約的語言道出人生大道,而後世的子孫或矇昧地,或自覺地,或痛楚地,或歡欣地,一一去實踐,從而形成以個民族的精神。

趙普曾説:“半部《論語》治天下,”而我此刻只是略知皮毛而已,但我的心靈卻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Tags:讀後感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