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1、論語讀後感通用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16W

撰寫一篇讀後感能夠強化大家對書上知識的領悟,一本優秀的書籍是值得我們寫讀後感記錄自己的感受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1、論語讀後感通用8篇,供大家參考。

1、論語讀後感通用8篇

1、論語讀後感篇1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作文調皮的我自然對學習沒有太大的興趣,經常想辦法消遣時光,於是我"瞄"上了遊戲廳!它用雪花描繪着畫象。“小生年紀尚輕,若有什麼不合禮法之處,還望夫子見諒。而且這樣可以賺很多錢,因為這類華而不實的文字被青少年大肆追捧,並爭相模仿;爸爸説:“你這麼喜歡槍,長大了不如去當兵。

我想《論語》給予我們現代人的意義就在於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之下圓潤地融合成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的生命在智慧光芒的照耀下,讓我們每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無愧於自己的一生。

?論語心得》中共講述了七道,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天地人之道"。

天地人之道是《論語心得》中的第一道,讀這一道時,我的感觸也是最大的。

我們現在常説,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隆、事業成功的基礎。但人的力量如此強大的原因,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達到完美結合的程度,結成一個整體,所以,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的內心的時候,他的強大,無堅不摧。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就是大地上萬物和諧而快樂的共同成長,僅此簡單而已。讀到這裏,我想,在當今社會,競爭如此激烈,我們應該如何為人呢?只要你的胸懷無限大,許多事情就小了,原來如此,就是"忠恕"二字啊!簡單的説,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時要想到別人;拓展一點説,"恕"字就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應該寬容。但是,真正做到寬容,又談何容易呢?有很多時候,一件事情已經過去了,而我們還老是在那兒想,這麼可惡的事,我怎麼能原諒它呢?然後就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咀嚼中,一次又一次再受傷害。這就是孔子告訴我們的,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了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論語》告訴我們的,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的心中充滿幸福感。

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就這麼簡單。那麼,怎樣做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呢?孔子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要有所樹立,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別人有所樹立;你自己想要實現理想馬上也要想到幫助別人實現理想。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叫"仁義"。

讀完這一道,聯想起生活中的自己,不禁羞愧萬分。現實生活中的自己自私、蠻橫、無理、霸道,這跟書中相差了多遠啊!我仔細的考慮了,我以後一定要做到寬容、關心愛護他人等。這樣,自己的人生不是才會更完美嗎?

我想聖賢的意義就在於,他以簡約的語言道出人生大道,而後世的子孫或矇昧地,或自覺地,或痛楚地,或歡欣地,一一去實踐,從而形成以個民族的精神。

趙普曾説:"半部《論語》治天下,"而我此刻只是略知皮毛而已,但我的心靈卻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1、論語讀後感篇2

?論語》作為孔子思想的.精華,中華文庫璀璨的書籍,給人們帶來了許許多多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閲讀《論語》不僅使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精神的可貴,而且領悟到了了孔子精神在現實生活中的延續。

?論語》中記載的瞬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則是這樣説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樣的樂趣是最純真的,最自然的。相比於我們現實生活,那些玩遊戲後的熱愛,卻是非常的不自然的,不純真的,他們帶給人只是一種暫時精神上的快樂,而這種全身心的根源,卻是最本真的樂趣所在!

而且還有一則: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使我們不僅體會到這他的堅強樂觀,而且體會到對生活的熱愛、渴望和激情,從而使得他最後的成為孔子最得意的門徒之一,這樣的高尚品質又怎能不令我們學習呢?想想我們現在在衣食豐厚的社會裏,卻經常抱怨着各種各樣的不滿足,比比閆慧,這樣的樂觀,這樣的曠達大度,這樣的能把自己的胸襟籠罩世間的萬物,這種精神我們又怎能不學習呢?

閲讀《論語》,還是我還發現了許許多多在自己的不足。因為《論語》中孔老夫子對許多的生活中許多的“惡”,以及許多社會的不美好的一面都作了抨擊。比如: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所以,我以後也一定要最好遵守這些品質,成為一個高尚的有道德的良好的公民。收斂自己的不正當的行為,端正自己的思想,像孔夫子精神光芒發揚到我的生活中和學習中去。

這次閲讀《論語》的體驗,帶給我的不僅僅是一種精神震撼,而且是道德品質的提高,以及是各種各樣美好品質在我思想上的延續。

1、論語讀後感篇3

?論語十則》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在歷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趙普曾有半部《論語十則》治天下之説。《論語十則》不僅僅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而且在世界範圍內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被稱為東方的《聖經》。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裏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他的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着作,僅憑着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十則》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打開《論語十則》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這樣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涉及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等各方面,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的思想言論不必須與我們這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建國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就應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藴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於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藴藏着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於生命,用心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恆精神。人生,要有用心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1、論語讀後感篇4

“閉上眼用自己的道德與良心來感知這個世界,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夢想,做品德高尚的人。”

青春,是與七個自己相遇,一個明媚,一個憂傷,一個華麗,一個冒險,一個倔強,一個柔軟,最後那個,正在成長。《論語》就如我成長路上的明燈,給在黑暗中徘徊的我一點光亮,給心靈一點開闊。

我總是憂慮、困惑、不安,於那複雜的人性、交際,於那社會的黑暗與光明,於那前途的未知渺茫,我在尋找一種真理,抑或是信仰,為了一種不流於俗的人生。這太詩意。物慾橫飛的年代,普遍趨同的價值觀,追求效益的生活方式,金錢至上的成功學,人們的精神家園荒蕪一片。我未踏入社會,身在校園也深感這一趨勢之猛,覺得也終將不會免於隨波逐流。因為不安,獨樹一幟就有危險感,本就沒有安全感可言,因此獨步之日艱難又漫漫。

儘管現實險峻,但還是不想放棄,就像孔子面臨當時道德世風同樣不好的社會,即使各國都不接納、認可自己的政治主張,他還是以一顆海納百川的心去包容這個世界,用愛和這個世界和解,不管他人怎樣,以一身正氣去做一名正人君子。“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從開始學習論語到最後,我一直深有感觸: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自己的心太狹小。孔子對待一切不仁不義之人之事,縱然生氣,但都不至於將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淵,而是用寬容的心,仁厚的愛去和他們和解,這也就是為什麼他是教化無數人的先聖的原因。

1、論語讀後感篇5

?論語》首創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發源於此。《論語》一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論語》以記言為主,故稱語。論是論纂的意思。《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又善於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徵聖》);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淵的温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脱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務施於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訒”。

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依據,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注》,是為今本《論語》。《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共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

1、論語讀後感篇6

?論語》,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語錄體。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為四書。

新的學期,我們學習了它其中的十二章,通過老師的講解,我明白了它們的意思,當我再次讀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時,想起了以前寫作業時的場景:放假了,老師總會留一些作業,一開始還認真的在寫,過了十幾分鍾,我就摸摸這兒,摸摸那兒,當我拿起課外書要看時,還在心裏對自己説:就看十分鐘。可是十分鐘過去了,我仍然還想看,我心想:再看十分鐘吧!反正作業也不多,我半天就能寫完。五分鐘,十分鐘,十五分鐘……半個小時過去了,我還是沒放下手中的書。直到書的最後一頁被我翻過,已經過了兩個小時了,我抬頭看看牆上的鐘表,才發覺已經過了兩個小時了。我才埋頭奮筆疾書,但作業還是沒有在一天之內寫完。第二天上午,我又坐到書桌前,下定決心要在上午之前把作業寫完,可是我寫着寫着又想起昨天晚上吃飯時看的電影,裏面的搞笑情節讓我不禁笑了起來。過了一會兒,我才認真地埋頭寫作業,當我寫完作業時,已經是晚上了,本來今天可以痛痛快快的玩一天的,可是因為我寫作業時的不專心,這個計劃才泡湯的。就這樣,週末過去了。當我學了《論語》中的這句話時,恍然大悟:時間如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我們浪費掉的時間,永遠也不會回來的。想想我看課外書,想電影裏的情節時,那些時間用來寫作業該多好啊!這樣的情況每天都會有,都是因為我不知道時間的寶貴,做着這件事,想着別的事,時間就是在這不知不覺間流逝。

?論語》,這部書中的一則就可以給我們這麼大的啟示,別説整部《論語》了!有人説: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讀《論語》的好處是多麼大啊!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讓我們一起珍惜時間吧!

1、論語讀後感篇7

從前陣子開始,貌似於丹就很紅的樣子,學論語也就變得很紅的樣子。其實上中學的時候語文課就學過一點論語,不過大概是我比較愚鈍,學過了也沒啥心得。最近機緣巧合地拿到這本書,就趁勢讀了一下想看看于丹教授有啥心得。現在讀完了,在此胡亂講幾句。

孔子有“聖人”之稱,這個稱謂令人肅然起敬。不過孔子的學説給我的感覺也就是:不過如此。老爺子整天唸叨些做人要厚道知足、謙遜知禮、尊老愛幼、五講四美三熱愛之類的,雖然説得都沒錯,但我以為不算什麼了不起的學問,起碼和“聖人”的名頭不相符。我接觸過一些老太太,當一輩子家庭婦女,打小沒上過學(更沒學過孔子),但也能講出些做人的道理,這些道理都是從生活中來的。從這一點來説,我沒覺得孔老先生和這些老太太相比有什麼過人之處。孔老先生是一個好人(這一點應該沒什麼問題),心思也比較細膩(站在河岸上就能心生感概),但作為一個思想家,他沒有值得我崇拜的獨特的思想。理由很簡單:做人要做好人,不要做壞人,類似這樣的話人人會説,故不足為奇。

另外孔子對於禮的重視也是我不以為然的。禮這個東西稍微有那麼一點就可以了,太講究就會導致形式大於實質,看上去很美,可沒什麼實際的好處。形式大於實質正是一種“中國特色”,但我以為這不是個好東西,由此產生的一些古怪現象更是讓人喜歡不起來。雖然現在很流行“傳承傳統文化”的説法,但“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很多時候不過是拒絕改變拒絕進步的藉口。

有人説“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好像沒有孔子這盞長明燈,我們中國簡直麻麻黑不成樣子。對此我挺不認同的。西方世界就沒有孔子(就算有也一定對西方世界沒有很大的影響力,不然我早該知道他了)——西方古代也有哲學家思想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什麼的,但人家不是研究文明禮儀的——照理説西方世界該是麻麻黑伸手不見五指、道德淪喪文明荒蕪才對,可人家照樣文明發展得挺好的,老百姓也遵紀守法也文明禮貌也敬老愛幼,

人家還不會隨地吐痰亂闖紅燈哪。我就不信了,要是中國沒有孔子,中華文明會建立不起來。中國人民是勤勞智慧的(連不識字的老太太也能説出做人的道理),沒有長明燈,我們還能自己鑽木取火呢不是。

大概有人要覺得我是故意和孔子抬槓了,其實不是的。我不崇拜他的學説,但他有兩件事是我所敬佩和欣賞的。

一是開辦學校,教書育人,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作為中國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家,孔子無疑是了不起的。我要是生在那個年代,也會想去他老人家的學校聽聽課、參與參與討論什麼的,那種學習的過程和課堂的氛圍應該是挺有樂趣的。不過老先生多半不願收我這個女學生,否則男女學生共同學習實在是太違禮了,於是我只好女扮男裝去上學,比後來的祝英台同學早了不知道多少年……不過話説回來,對他老人家的學説我不能像孟子他們一樣學到骨頭裏去,所以我也就是去參合參合找個樂子,成不了優等生。

孔子第二件做得精彩的事,是符合了後世皇帝治國施政的需要,因而得以被推廣獨尊。我以為這一點才是孔子由人變聖,與同時代的其他思想家拉開差距的關鍵。如果孔子早早地就能預見到後世皇帝的心思,那豈止是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簡直是能掐會算未卜先知,對此我肯定要膜拜得五體投地;如果不是預見只是巧合,那其走運程度也足夠讓我羨慕了。

説到底,我認為孔子的學説本身沒有太多可令人崇拜的東西,但我沒有攻擊其本人的意思。

我要是生在宋明理學盛行的時代,説出這樣“褻瀆”聖人的話來,就該拉出去吃槍子。幸而我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雖可能受些批評但罪不至死。既然沒有吃槍子的危險,我就得寸進尺地再多説兩句。

于丹教授試圖用孔子的學説來解決當下的一些社會問題(你要説這是為了迎合“建設和諧社會”我也沒意見,孔子的學説不也是迎合了漢武帝才有今天的嗎),我認為這個初衷相當好,但我對能產生多少實際作用抱懷疑態度。於教授看到的社會問題我也看到了,那就是:為什麼我們比過去有錢了,卻不幸福

於教授認為解決的方法就是:學學孔子的學説,修煉自己的思想,就會幸福。我卻認為,不幸福是因為我們做得還不夠,而不是修煉(想)得不夠或者做得太多。

舉個眼下現實的例子:諸如就醫、就學、就業等基礎民生問題得不到解決,人民就很難覺得幸福。你可以要求人們像孔子那樣修煉自己的思想境界,看不起病、上不了好學校、找不到工作仍然要心情平靜快樂——姑且不論這是否實際,我懷疑孔子本人都做不到——這樣固然可以使人們獲得一些幸福感,但我以為這與阿q的精神勝利法沒有本質區別。要我説,要想解決問題,就要好好幹點事出來:你要是政府官員和醫療、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領導)什麼的,就要琢磨一下怎麼解決這些問題——我敢保證,你要是解決了困擾整個社會的問題,一定會獲得莫大的幸福;你要是幹別的的,也好好做你的工作,為社會為自己創造財富——實踐了自身價值,人也會覺得幸福。有句話孔子沒説過,但我以為是真理,那就是:幸福是靠自己雙手創造的,不是坐着憑空想出來的——當然也不是修煉思想境界煉出來的。

1、論語讀後感篇8

論語,是記錄聖人孔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後,你能夠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僅教會人們應當如何接物待事,並且十分嚴謹的規範自我,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後人成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譯成現代文,可是在註釋的幫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為什麼那麼多的人到此刻都還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我,只憂慮自我不理解別人。是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人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繫心靈的橋樑。大家都期望人與人的相處應當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可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複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為,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一樣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裏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我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於是我們之間有了“牆”,於是你苦惱,我也苦惱。可是,人們有沒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為什麼必須要他人明白,必須要他人理解?其實,應對種種的不理解,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應對,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屍”的結局;達爾文在説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峯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樣i衞真理?他們最初不被理解,是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因為他們敢於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能夠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為自我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我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我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明白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理解別人,並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