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教育的細節》讀後感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6.95K

讀後感是我對作品中的語言運用、結構安排等方面的評價和思考的體現,讀後感是對作品中的藝術風格、創作手法等方面的評價和思考的體現,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教育的細節》讀後感5篇,供大家參考。

《教育的細節》讀後感5篇

《教育的細節》讀後感篇1

今天,孫老師向我們介紹了一本《教育的55個細節》的書。老師剛剛説完,班級裏就亂轟轟地討論起來:“咦,孫老師為什麼讓我們讀這本書呢?這本書應該是老師們看的,而不是學生看的嘛!”於是孫老師急忙解釋道:“今天要讀的5篇文章可是我從羅恩克拉克寫的《教育的55個細節》中精挑細選出來的哦!”我們仔細一看,原來老師選的那5篇是《吃飯時保持良好的禮儀》、《主動幫他人撿起掉下的東西》、《餐後要負責清理自己的垃圾》、《接到別人遞的東西要説“謝謝”》、《與人相碰應主動説對不起》。這還真和我們國小生有密切的關係呢!

這幾篇文章中我最喜歡的是《吃飯時保持良好的禮儀》。因為裏面介紹了26種吃飯的禮儀,對我們很有幫助。比如説吃喝的時候別出聲,別把食物拿在手中完,不要舔手指頭,給你餐巾的目的就是讓你擦手指頭用的等等。

我回到家一定要好好看一看另外的50個細節。

《教育的細節》讀後感篇2

今天,孫老師讓我們讀美國羅恩。克拉克寫的《教育的55個細節》一書。我想:這本書應該是老師讀的,為什麼要叫我們讀呢?於是,我就帶着好奇的心情,讀了《吃飯時保持良好的禮儀》、《主動幫他人撿起掉下的東西》、《飯後要負責清理自己的垃圾》、《接到別人遞給的東西要説“謝謝”》、《與人相碰應主動説“對不起”》這5個細節。 其中令我最感興趣的是《吃飯時保持良好的禮儀》一文。裏面有“吃飯時不能把手肘放在桌上”、“不能用兩隻手吃飯”……讓我懂得了吃飯時的很多文明禮儀。我一定要做到這5個細節,同時,我還要到網上查閲其他的50個細節,我要成為一個講文明禮儀的好孩子!

《教育的細節》讀後感篇3

簡潔的封面,只有一幅黑白的漫畫,枯樹下,落葉飄零,一隻鳥蹲在鳥籠上沉思。它在想什麼呢?是不是也在思考沉重的教育問題?

其中封面上的兩句話讓我不解和好奇:“警惕細節中的魔鬼,讓天使常駐教育的細節”,何為魔鬼?何為天使?

帶着這樣的疑問,我打開了這本書。全書共有六輯,分別是“四個序”“活在觀念裏”“守住教育的重心”“一釐米之變”“教育裏的習以為常”“過有思考的教書生活”。一本書有四個人給他寫的序:有周國平的《從觀念到細節》、張文質的《自明的火種》、陳心想的《細節裏藏卓見》和陳大偉的《先睹為快》。真的忍不住,趕緊找個沒有課的下午,美美的沉浸在書中。

一口氣讀完,有種酣暢淋漓的感覺,一邊是深入淺出的理論知識,一邊是生動靈活的案例;一邊是熟視無睹的經驗之談,一邊是細微之處的驚豔和驚喜;一邊是批判束縛的各種宂繁的事務,一邊是盡顯教師的人性情懷;一邊是敢於發聲的拒絕之美,一邊是超越功利的至美大愛。

“活在觀念裏”的《平等觀念在哪兒》,這篇文章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身上的陳舊和腐朽。記得學生每次都揚起笑臉和我歡喜地打招呼,我有時候由於走得急,或者忙,都只是簡短的一聲“嗯”就過去了。那天在廁所,一個女生對另一個女生説,我再也不和某某老師打招呼了,因為我每次打招呼她都沒有回答。那一刻,我讀懂了孩子內心的沮喪和失望,我想這會不會影響她以後的交往和成長呢?自此以後,學生只要和我打招呼,我必笑臉相迎,甚至我也主動和他們打招呼。如果一羣孩子中的其中一人喊“老師好”,我的回答不是“你好”,而是“你們好”。我要讓和我打招呼的學生們,都收穫問候的喜悦,而不是隻有一個孩子得到回答。

教育的細節含笑在師生的問候裏。

在“守住教育的重心”這部分的《頭髮上的教育學》這篇文章裏,我也讀出了感同身受。我們學校經常檢查學生的奇裝異服、奇異髮型、染髮燙髮、穿戴首飾等現象,我們也遇到過男生不願意剪短髮的。那時候都是我們一個班主任帶着一羣學生直奔理髮店,和老闆説明要求後,就讓老闆直接給學生理。儘管學生們有一百個不願意,但大多還是默默地忍受了。還記得有一次,我們四個班主任聯合起來把校外的一個理髮老頭請到教室,讓髮型不過關的學生一一排隊理髮,學生們雖然不敢吱聲,但那天的晚飯好像都沒有吃。

而在《頭髮上的教育學》這篇文章中,賈老師並沒有強制學生改變,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採用教學智慧來矯正學生的心理,美化學生的心靈。賈老師先是開“做一個合法公民”的主題班會,特別強調“三不許”,可是學生照樣我行我素。如果是我,這時候早就着急了,肯定強迫學生立馬照辦,但是賈老師並不着急,而是逮住這位學生來辦公室的機會和她比美。

賈老師的這個“比美”的中介,過程自然,語氣親切,既照顧了學生的情緒,又引導學生“看到”了什麼是真正的美,讓我由衷的佩服。

當然,風格即性格,賈老師的方法不能簡單複製,但我卻看到了教育的美麗和溝通的藝術。

教育的細節綻放在髮絲裏。

在“一釐米之變”中有一篇《潤澤的座位》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最近我也被學生的座位問題弄得焦頭爛額,有個學生已經換了三次座位了,可是她好像還是不滿意。而文中的張老師苦思冥想了兩天後,設計了一個班級活動——挑棋子,巧妙地解決了這個難題,也讓那個屢屢換座位的學生受到了教育和心靈的震撼。

文中的作者説:當學生換座位的要求變得“無理取鬧”時,老師此刻的遷就則是冷漠的代名詞。但是老師的積極干預必須基於免於給學生造成傷害的原則,這個原則其實給老師提出了不小的挑戰,它要求老師要有寬廣的同情心,而這當然也要求老師要有豐富的人性知識。同時,它還要求老師具備創造性工作的素質和能力,能夠“藉機”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並與他人建立諧美交往的能力。

所以教育的細節躲藏在座位裏。

細節決定成敗,而教育的細節更是關乎一個孩子的成長和自尊,慎言慎行,巧言巧行,《教育的細節》在細節中教育。

《教育的細節》讀後感篇4

書通過講述88個真實的小故事,從而向幼兒教師提供了88個在日常工作中與幼兒、家長相處的細節。內容從兩大方面講述:一方面是培養幼兒的社交能力,筆者從三個小層次講述,有效的與幼兒交流、管教與懲罰是不一樣的、培養幼兒積極健康的自我形象,幫助他們掌握與別人相處的藝術;另一方面是建立良好的家園關係,筆者也是從三個層次來簡述,從幼兒入園時幫助家長做好幼兒上學的思想工作開始,逐步與充分利用好時間積極溝通,到有團隊合作意識,幫助自己的幼兒工作有序、更好的開展。

筆者是個有心人,平時注重觀察與反思,每一個小故事都是真實的存在,這些故事情景也都會如出一轍的在我們身邊出現,可能我們是看看就過去,對事情采取的方法措施也截然不同,但筆者卻能在每個小故事裏,細心的反思,找到合適的,有用的應對方式,從而讓我們閲讀的人,也能夠學習到合理的應對方式。每個故事後的“小貼士”都是很好的建議。筆者都能運用小故事開頭,再通過小貼士的總結,這樣的記述方式,使得每一篇內容都很生動形象、真實存在、貼近工作實踐,引導我認真品讀,掌握各個小技巧。

在第一章中,我瞭解三個有用的技巧:一是有效的與幼兒交流,我們作為老師必須首先能夠與幼兒進行良好的交流。我們與幼兒的溝通、交流不僅僅是語言上的交流,有時也需要一些其他的交流方式。例如身體的接觸碰、目光交流或是其他肢體語語言。幼兒失落時輕輕的撫摸,哭泣時老師的抱抱,操作成功時一個肯定的微笑等等。要充分運用各種交流方式與幼兒進行交流。交流中,老師多用肯定的語氣,鼓勵幼兒開口説話。回答幼兒的問題的時候要先搞清楚幼兒問的是什麼,同時儘量用簡潔的話語來解釋。我們班級中有一些內向、害羞的幼兒,姜雪就是其中一個,她文靜、內向,平時很少與我們交流,有時和她説話,她也會害羞的低頭不語。在一次講述兒歌的活動中,她小聲的在説着兒歌,當她發現我在看着她,並對她露出微笑時,她的小臉上也有露出微笑,對於我的肯定,孩子還是欣然接受的。二是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教師首先要注意剋制自己的情緒,與家長統一説話,從正面關注幼兒。有時看到孩子們吵吵鬧鬧,不聽自己講述是,會採用比孩子更大聲的方式來吸引他們的注意,但往往會適得其反。我們可以融入到他們一起,和他們一起嚷,讓自己身處其中,獲得主動權,引導他們學會説悄悄話。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掌握主動權,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讓幼兒在學習中,學會輪流,學會友好相處、學會認真對待每件事,學會自己解決問題等。班級裏孩子多,總有吵吵鬧鬧的時候,有時你和另一位老師説上幾句話,回頭一看,頓時就已經吵翻天啦,往往我會採用比他們更響的聲音來制止,但是效果不好,也對自己的嗓子是個負擔。這裏我知道我可以和他們一起嚷,在一起嚷得時候,掌握主動權,引導他們來學説悄悄話,學會安靜。三是給予幼兒自主性,讓其形成積極、健康的自我評價,對每個幼兒,我們要做到都能夠表示讚賞,發現他們的長處,發揮自己的優勢,避免給幼兒不好的評價。尊重幼兒得自由空間,既要引導,也要學會及時退出。

第二章,主要是注重家園得關係。在新生入園前,我們老師就要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不僅幫助家長學會放手,也讓家長對自己信任。在工作中,多注意與家長得溝通,知道他們生活特點,瞭解他們的工作時間,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時間。在與家長溝通時,要有針對性。認真對待每位家長,熱情的接待,耐心的接受他們的委託。對於家長的支持也要學會感謝。當然也會遇到難説話的家長,這也是比較棘手的,對於這些幼兒,要多觀察留意,對家長的提問,能夠從容應對。

《教育的細節》讀後感篇5

本學期,我有幸讀了朱永通老師的《教育的細節》。他在書中直面教育現實中司空見慣的種種問題,切中要害,思想深邃。書中沒有對宏大敍事的理論闡釋,只有面對一個個教育細節的理性思考,既啟迪智慧,又滋養心靈,是追根溯源、探尋教育本質不可或缺的“活的範本”。

教育無大事,細節見功夫。細節的力量在於捍衞常識。書中對很多教育細節的思考,喚醒了我們對常識的尊重和敬畏。閲讀品味中,我們會不自覺地和朱永通老師一同進行深層次的拷問,繼而反觀自身,或頷首稱讚,或汗顏不已。如《潤澤的座位》一文中,他從女兒受傷的經歷中發現了一個經常被忽略的細節:如果班級學生數為奇數時,怎麼安排那一個單獨的座位?在慣性思考中多是消極懲罰的答案,而福建清林國小卻把這樣特殊的座位變成了“表揚的座位”。在鄭也夫先生《後物慾時代的來臨》中,我們看到了這一做法和“喜新厭舊”背後的理性分析:“追新”構成的適度刺激,變成了激勵學生的媒介,暗合了人性炫耀的本能,激發了潛在的正能量,體現了潤澤人性的價值和意義。

再如:公開課借班上課時,面對陌生的學生如何進行稱呼?朱永通老師為我們介紹了台灣教師的做法:在課前發給每個學生一張白紙(往往是一面已經使用過的),讓學生對摺起來,做成姓名牌,然後寫上自己的名字,放在課桌的前面。多麼巧妙的舉措啊!可是,日常我們有過這樣的思考嗎?有過類似別具一格的舉措嗎?更如《頭髮上的教育學》,書中針對山東某學生因受不了學校要求其剪髮而跳樓身亡的事件提醒我們不可忽略的兩個基本常識——一是面對“個案”事件,不要動輒就把矛頭擴展到學校甚至整個教育的抽象目標上。只有回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基本常識,才會於事有補,於人有益;二是對於學校“統一要求”的規範,我們要回到“人們認可的規範和他們合理的基本禮儀是有關係的”這一基本常識上來思辨。這種對常識的捍衞,無疑能避免全民陷入唯恐天下不亂的“新聞化”狂歡。

細微之處多常識,細微之處藏卓見。捍衞常識,大而言之就是捍衞未來;小而言之,就是對規律和人性的尊重。細節的力量在於理性的批判和建設。縱觀全書,朱永通老師以敏鋭的視角不動聲色地真實記錄了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見所聞。審視之中難免憂思,也不乏批判,但他不囿於一時情緒上的發泄和憤慨,更多的是客觀省察後的理性思辨。讓我們在“自我發現”的同時,還能增強“自我變革”的行動力。在《你有傳播意識嗎》中,朱永通老師又語重心長地提醒管理者一定要注意三種傳播方式:一是鏡像傳播(包括圖片、文字説明、視頻等)——切記要有原創意識和消毒意識。剔除有違教育原理或現代文明的元素;二是現象傳播(有些事情或事故在學校裏發生的概率難以控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定要堅守住一以貫之的原則和底線,避免死纏爛打後的麻煩;三是故事傳播——對學校裏面發生的富有教育意義的事情應及時捕捉,提煉故事,助其成為美談,為學校加分。尤其是傳播工具的管理,如微信、qq羣等要規範化和藝術化管理,讓學校多一些正能量的故事,少些負面的事故。類似的思考和提醒比比皆是。在逼仄的教育現實面前,人性難免會在種種權衡中被迫萎縮。但是教育一定要直面現實的問題,直麪人性的善惡,不逃避,不偽裝。一味的批判會贏得羣情的迴應,但這種非理性的情緒宣泄於事無補,於人無益。正如朱永通老師倡導的“一釐米之變”——“從能改變的地方開始,一釐米一釐米地努力去改變。小如一釐米的改變,如果它挑戰了習以為常的教育行為中反教育的‘習慣無意識’,積少成多,就能引發更大的改變。”的確如此,在仰望星空的時候,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建設之路如何根植素樸的大地,哪怕有暫時的彎路,但拐角處總有會有驚喜,有亮光,哪怕很微弱。微,也是一粒種子,一份力量,一種希望……

朱永通老師在《教育的細節》一書後記中説:一本書物理意義上的重量輕如鴻毛,但“化學反應”意義上的重量卻有無窮的意味。豈止如此呢?於他,或許只是個體的“精神側影”,但於讀者而言,這種潛藏的富足卻是一種莫大的“正向力量”,它如精神暗夜裏“自明的火種”,將鼓舞千千萬萬個你我不斷匍匐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