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精選孔乙己讀後感四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79W

一篇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要有真情實感,你有寫讀後感的經歷嗎?你知道怎麼寫出一篇優秀的讀後感嗎?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精選孔乙己讀後感四篇的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精選孔乙己讀後感四篇
精選孔乙己讀後感1

孔乙己低聲説道:“跌斷,跌,跌……”他的眼神很像懇求掌櫃,不要再提。——題記

假期裏,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孔乙己》。主要內容是:在魯鎮的酒店裏,除了常來的長衫主顧外,還有一個人,雖穿着長衫,但卻很舊,那就是——孔乙己。每次他到酒店,別人説他又偷了書,他就爭辯説自己是讀書人,讀書人竊書不能算偷。後來過了好久,孔乙己都沒來酒店,原來他偷到舉人家被打斷了腿。過了一段時間,孔乙己拖着斷腿蹭着來到酒店,掌櫃説他偷書時,他沒有再爭辯,只是懇求掌櫃不要提。後來,孔乙已就再也沒有來,死了。

這篇文章真實地反映了清朝末年最底層平民的生活。在那個時代,有很多像孔乙己一樣的窮人,他們受封建社會的剝削壓迫卻不敢反抗,命運十分悲慘。我覺得魯迅先生文中表達了對他們的同情,同時對腐敗的清政府進行了批判。

魯迅先生的文章都很深奧,這篇文章我也不是很懂。不過有的描寫我覺得還不錯,我多讀幾遍就能慢慢理解一些了。大家也可以試一試,讀一讀。

精選孔乙己讀後感2

穿着破舊長衫的高大體型,青白的面色,深陷的帶着傷痕和蓬亂的白色鬍子,這就是魯迅所描繪的孔乙己的樣貌了,一口的之乎者也和愛面子就是它的特點,孔乙己就是孔乙己,不會把他和別的長衫文人混為一談,個性鮮明,喜歡在別人面前顯擺自己,好吃懶做,死要面子,這似乎也跟別的文人沒什麼兩樣,但卻似乎沒有其他文人如此高傲

那個時代人的冷漠讓我感到震驚,無法想象那個時代的人可以對死亡這麼的輕描淡寫,就連孩童都如此的自私,而人們關心着的是自己的腰包,從不會關心到別人,就像老闆想起了孔乙己,也只是因為那十九文錢罷了。孔乙己是一個不幸者,他生活在一個麻木、冷酷的社會環境之中。孔乙己精神上的痛苦要超過肉體上的痛苦。

在長期封建文化教育薰陶中,也和一般士大夫一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會營生,養成好喝懶做的惡習。有時免不了做些偷竊的事,最後落到被打折了腿的慘境。他迂腐可笑,麻木不仁,至死不覺悟。封建文化教育和科舉制度不僅毒害、摧殘了他的靈魂,而且也摧殘了他的肉體。

精選孔乙己讀後感3

我讀了魯迅先生所寫的小説集《吶喊》中的《孔乙己》。這篇文章使我略有所思。

當時的科舉制度殘害了一個封建知識分子。孔乙己的科舉道路沒有走通,這就意味着他數十年的寒窗苦讀,沒有絲毫成果。他只會死讀書,讀死書。又不會“營生”,成了一個徹底的廢物,等待他的,只有滅亡。相反,文中的“丁舉人”,僥倖通過科舉,獲得了社會地位,同為讀書人的他,便可以肆無忌憚的“嚴懲”一個“偷書賊”他私設公堂,將孔乙己吊打了大半夜,導致孔乙己在悲痛孤獨中死去。晚清的科舉制度,只會把更多的讀書人,變成一個又一個“孔乙己”,而把少數的“成功者”變成“吃人的惡魔”!

封建社會通過八股取士。讀書人為了通過科舉,他們費盡心血,但所研究,所掌握的都是些毫無用處的、酸腐的東西,他們還如獲至寶。諸如茴香豆“茴”的四種寫法。晚清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異常冷漠。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都自私麻木,孔乙己這樣一個被科舉制度所摧殘的知識分子,境遇是如此悲慘,不但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相反,被眾人所挖苦嘲笑。

《孔乙己》這部短篇小説,寫成於1919年三月份,離著名的五四運動僅有兩個月之差,當時中國孕育着巨大的社會變革,作為新文化運動先行者的魯迅先生,他的這篇文章振聾發聵,敲響了封建社會制度的喪鐘,用之鋒利的筆刃刺下了致命的一擊!

精選孔乙己讀後感4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大家都很熟悉。

在魯鎮的酒店裏,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唯一的人”,顯示多麼的另類!喝櫃枱酒,都是一些平民百姓,按現在的語言叫“草根”,無論怎麼説,你孔乙己也是個有文化的人,怎麼就與那靠出賣苦力的“短衣幫”一樣,站着在櫃枱前喝酒?豈不是有辱了“文化人”的斯文?

現在的“文化人”比孔乙己斯文多了!

女者,戴一副眼鏡——雖然有些與近視、遠視什麼視的無關,留着長長的頭髮,嗯,一定要長長的,方顯飄逸與俊美,戴一頂小帽,雙肩包是必備——雖然是徐娘半老,在一羣老男人眼裏,還是可以糊弄成“小可愛”的,雖然聲音已是出賣了年齡,臉上仍是厚厚的一層抹上,如同《小二黑結婚》裏三仙姑的臉:象驢屎蛋上下了一層厚厚的霜。打扮的的確象一根葱,至於被誰用來蘸醬或如何蘸醬,且與“短衣幫”們無關。

男者,頭髮必須另類,方顯“英雄本色”:頭髮長到紮成一束馬尾,與人講話時,之乎者也可以沒有,卻一定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

留幾根鬍鬚也未嘗不可,卻一定要弄成亂糟糟的模式,顯示不與凡眾,出“淤泥而不染”,不注重生活細節,只看重文學藝術。此等大師,往往讓“短衣幫”們望山仰止,心裏惶惶不安。

此類的“文化人”往往頭銜都很嚇人:當不了什麼協會的會長、副會長,也要弄一個什麼名譽祕書長或副祕書長之類,官癮之大,令人咋舌,至於如何做到,短衣幫們定然是不知道的,也不需知道。

更有甚者,再搞一些網絡平台,轉載或製作一些“高大上”的東西,或者狗尾續貂,東發發,西發發,短衣幫們伸長了腦袋也看不到她的作品,惶惶之下,輕問:孔乙己,你怎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此時的孔乙己決不會抬起月白色的臉,來幾句“之乎者也”,只會漲紅厚厚的臉皮反嗆道:你是哪根葱?誰拿你蘸醬帶?

此時定會引起鬨堂大笑:店內外充滿了快樂的氣氛!——短衣幫們當然知道,孔乙己的這根葱會如何的蘸醬,蘸了誰家的醬。

雖然孔乙己的事與短衣幫無關:不發給工資,也不給短衣幫買保險什麼的。既然看不起短衣幫,可以另攀高枝啊,卻又偏偏站在櫃枱前和短衣幫們喝酒——喜歡在短衣幫面前裝裝清高與純潔,將脖子扭幾扭:自己認為真的是上大人孔乙己了。

還有甚者,窮自己所學,唬不住短衣幫時,就會搬出洋人來:什麼馬丁什麼約翰之類,彷彿洋主子的話方為正道,會幫她作主,然而,短衣幫也是有些見識,往往奮力一棒:何方妖孽,吃俺老孫一棒!洋人往往落荒而逃——在中華文化的巨輪之下,小小洋人的隻言片語,如一片小小的烏雲,如何遮住太陽的萬丈陽光?

魯迅先生當時明明把孔乙己寫死了,他老人家怎麼會知道“死灰復燃”?

此時,唯願那些“上大人孔乙己”一路走好,到隔壁的房間裏好好喝酒,別在“排出九文大錢”,穿着破舊的長衫,在短衣幫前裝大師喝酒了,免得又在短衣幫的鬨笑中,一邊説着什麼“者乎”之類,一邊狼狽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