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谷愛玲的讀後感推薦7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16W

讀後感也是一種分享,我們可以將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與他人分享,促進交流和討論,通過讀後感,我們可以感受到書籍的魅力和力量,堅信知識改變命運,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谷愛玲的讀後感推薦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谷愛玲的讀後感推薦7篇

谷愛玲的讀後感篇1

這次讀書,我盡力不讓自己強求能收穫什麼,粗粗讀完了一遍,以為不會有什麼感觸,卻不自覺地又翻回去,看了好幾遍那些讓我留戀的幾個段子,幾個情節,慢慢地便像是心裏湧出了什麼似的,卻又有些朦朧,説不太出來。現在也只是粗略地談談感受,在寫的過程中再逐步提煉,總結感悟與所得。

?半生緣》中不乏名門貴族,然而給我的感覺卻遠遠不止富麗堂皇,更多的是那隱藏在金燦燦的名利下的一股子莫大的悲哀。

曼璐這女子,便正是如此。起初我對她頗感同情與崇敬,為了家庭,才做了舞女,放棄了尊嚴,嬌豔做作,只為討那千萬男人歡心,撈了他們鈔票好維持全家生濟,她為全家付出太多,最終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幸福為代價。我的確欣賞曼楨的高雅天真自尊自愛,也為曼璐的擦脂抹粉,瘋瘋顛顛的行為感到不適,但一開始我始終覺得她雖會與鴻才撕打,會豔粧濃抹企圖遮掩漸蒼老的容顏,卻仍是美麗而偉大的,她寧願付出自己的幸福,來換取全家的幸福,那時,曼楨世鈞甚至還不及她給我的印象深刻。

但當她嫁進了鴻才家,在華麗的房子裏,獨自忍受病痛,沒有丈夫的疼愛,甚至還要拖着病體與醉酒的丈夫撕打吵鬧一番,這日子裏滿滿地儘量悲涼,雖有再多的財產名利,生活卻徒有止不盡的空虛,甚至受盡了侮辱,又同謀害慘自己的親生妹妹,也難怪最終年紀尚輕便鬱鬱而終,雖然越到後來,越厭惡她,最終她死去了,也隱隱地有些同情這女子了,她也曾有過青春,有過豫瑾,但最後卻成了淒涼虛弱狠毒的女人,以病死退出了舞台。

仔細回味,彷彿結婚什麼的也不再重要了,曼楨把事實告訴世鈞,雖然回不去了,其實説不定也是可以回去的,但這樣便夠了,不需再結婚,在一起白頭偕老,那個時刻,只要説出這經歷,解開了心結,便知足了,將一輩子戀着對方,再沒有遺憾,曼楨曾想着出去以後一定要把這一切都告訴世鈞,可真正面對面坐着,訴説了,卻彷彿在説一件很遠很遠的別人的事,平靜得讓人心疼,世鈞知道了這一切,就足矣。

這樣的結局,的確摻着絲絲的苦意,但更多的讓人回味,讓人留戀這份感覺,或者説,正是這絲絲苦意,讓人不禁含淚微笑,享受着苦盡後的澀澀的甜意。

在都市中,豪宅裏,卻住着無人理解的悲傷孤獨的人,人前像小丑強裝歡笑,背地裏暗自撫弄傷痕累累的心。

半生緣,僅僅只半生而已,緣份至半生便已盡矣。

半生緣,卻又遠未至“半生”,以為經歷了大半人生,卻只是匆匆幾年光景。

谷愛玲的讀後感篇2

最近心血來潮,又開始讀人物傳記。

其實我個人總覺得,讀人物傳記總有那麼點光明正大的窺探隱私和比對生活的人性弱點在裏面。

讀到張愛玲,完全是在蝸牛上隨機而為之的行為,但讀完之後,居然覺得這本是我看過所有版本中最好的一版,有一種撿到寶的感覺。

第一次讀張愛玲的傳記是在大學,完全出於偽文藝青年的需要;第二次讀張愛玲是在工作最為忙碌和無聊的時候,因為要去跟片做後期,這是絕對無聊但耗時的工作,當時香港後期公司工作室的茶水間擺着一本張愛玲傳,還是繁體,於是成了打發時間的好物。

兩本的作者我都不記得了,但讀罷,絕對可以肯定兩位的立場和生活境遇絕對不同,儘管傳記的素材都是一定的,但用不一樣的語言和立場去描述,自然結果是不同的,依稀記得,特別能分辨出一種是社會主義情懷,一種是資本主義視角。

而這一版,卻少了些立場性的東西,讓我很喜歡。因為活到現在這個年紀,我們也是在努力從非黑即白的價值觀中慢慢掙脱出來,個人認為平和和真正辯證的開始看待問題,是人成熟的標誌,而可能有些人一輩子都沒有成熟,始終處於黑白分明的掙扎階段。

首先文章的語言真的好細膩,而且有一股子張愛玲文章的語言意境,不知作者是故意而為之,還是本身就習慣於這樣的筆觸。因為我google了一下作者的資料,實在不多,便無從知曉了。

第二就是在描述張愛玲的童年,她的父母,她的愛情,她的寫作,始終想秉持着更加中立的視角,我覺得這個尤其難得吧,畢竟我們寫文章,總是希望最終表達自己的觀點,當然,其中的仰慕之情還是完全可見的。

如此一來,傳記給了讀者更多自我想象的空間,諸如張愛玲對母親的情愫,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愛情,張愛玲對自己作品一定要自己翻譯的堅持,張愛玲對紅樓夢的痴迷,張愛玲晚年始終不想回訪上海的決絕。

當然,同一本書,不同的人讀,或者同一個人不同時期去讀,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觀感,在當下這個階段,我覺得是我讀過最舒服的一版《張愛玲傳》。

谷愛玲的讀後感篇3

很少有特別吸引人的喜劇,因為生活多數是悲劇,悲劇也更加刻骨銘心,喜劇的結局反而讓人覺得做作,不過在我看來張愛玲的《傾城之戀》算是一個例外吧。

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的。起初,男人和女人都愛自己多於愛別人,都是精明的人,知道沒有人可以許自己一個未來,只有自己和自己永遠在一起。就像流蘇説的:

“他愛她,這個毒辣的人,他愛她,然而他待她也不過如此。”

一直都覺得人類理智一點是應該的,動輒放棄一切,善始善終當然最好,若有一天曲終人散,怎麼對得起曾經那些龐大的犧牲呢。可是又不得不承認太理智真的會錯過很多原本可以美好的東西。

他們是幸運的,這個城市的沉淪,成就了他們。驗證了柳原原本無心的一句話:

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地被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塌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牆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

可不是麼,在這種關鍵時刻,顧不上理智的考慮問題,只是真實的做最原本的自己:原來大家都把自己藏得很深,原來大家都是感情動物。在這樣的亂世,經歷着這樣的傾城之戀,那一剎那的動情,足夠他們和諧的活個十年八年吧。

愛受了些苦,才變得銘心刻骨。

谷愛玲的讀後感篇4

初讀她的書便被她所描繪的語言、情節、文章的脈絡深深吸引,看着她寫的書就好像在聽她講述自己悲涼的一生,這有着一世才華一世悲涼的才女,精妙的語言技巧讓我猜不到結局只能跟着她向前走…向前走…於朦朧之中揭開神祕的面紗,於情節之中觸感傷懷。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 於千萬年之中, 時間無涯的荒野裏, 沒有早一步, 也沒有晚一步, 剛巧趕上了, 沒有別的話可説, 惟有輕輕地問一聲: “噢, 你也在這裏? ”她筆下的愛情故事的開頭就是這樣可以帶給人無限美好的遐想與萌動,就這樣用文字寥寥數筆撥動你的心絃,聽她娓娓道來,跟着她去品味這愛恨情仇、這傷別離、無限心酸悲涼匯聚交織的一生。

最喜歡她筆下的那個叫家茵的女孩兒也喜歡她筆下每個人物的姓名,驚歎於她所勾勒的人物形象並展現出來的赤裸裸的人性。莫楨和世均、翠竹和叔惠、莫璐和豫瑾…明明情投意合琴瑟和鳴的兩個人卻因為姐姐姐夫設計的圈套一次又一次的錯過,抱憾終生,知道了結局又怎麼樣呢?終究還是回不去了,翠竹和叔惠也是彼此愛慕互為知己的兩個人,但因為世俗的觀念陰差陽錯也沒能在一起,莫璐的冷漠與人性的喪失、豫瑾的善良無疑被她刻畫的淋漓盡致,每個人物的出現都在為後文作鋪墊,一環扣着一環推動着情節的發展,小説里人物的相遇大都以美好開始又以悲劇收尾,命運裏的兜兜轉轉也和她們每個人都開了一場玩笑,每個小人物的命運都與那個時代擺脱不了干係,封建舊社會的腐朽與壓制、不平等的社會觀念、當時的政治形勢都是造成悲劇的源頭。

讀着讀着就發現這滿紙都是蕭索,滿篇俱是悲涼,該是怎樣的人生?能讓人寂寞到如此的地步,只能遁進回憶中尋找已逝的温情在文字中訴説這滿世荒涼。她的文字讓我驚歎於她的傾世才情,又感歎她的悲涼人生。生活在如今歲月,現世安穩,沒有舊思想的束縛,每個人都渴望早日得到屬於自己的愛情,感覺部分現代人對於感情的觀念過於激進化,總是腦袋裏天天想着盼着自己理想中的愛情,但那畢竟可遇不可求,不如好好生活用心生活,好好感受自己未知的生命,對未來抱有無限的期待,説不定在感知美好的瞬間就能遇見一個合適的人,沒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就恰好地問一句:“咦,你也在這裏。”從前慢,一生只愛一個人,所以慢慢來,我們又不趕時間。帶着愛去生活並學會去感知愛,因為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終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谷愛玲的讀後感篇5

讓我們還留着盡倖存真性情的愛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説,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裏嗎?”

你問我愛你值不值得,其實你應該知道,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裏。但她心裏是歡喜的,從塵埃裏開出花來。

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那麼你就會原諒現在的我。

人總是在接近幸福時倍感幸福,在幸福進行時卻患得患失。

説好永遠的,不知怎麼就散了。最後自己想來想去,竟然也搞不清楚當初是什麼原因把彼此分開的。然後,你忽然醒悟,感情原來是這麼脆弱的。經得起風雨,卻經不起平凡......

對於三十歲以後的人來説,十年八年不過是指縫間的事,而對於年輕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回憶這東西若是有氣味的話,那就是樟腦的香,甜而穩妥,像記得分明的快樂,甜而悵惘,像忘卻了的憂愁。

每個人都是一個國王,在自己的世界裏縱橫跋扈,你不要聽我的,但你也不要讓我聽你的。

谷愛玲的讀後感篇6

張愛玲,這一廓在我心中沒有多少月光的月亮,讀她的作品,就如在原本漆黑的夜裏更品其平添的一份淒涼。她在蒼涼的基調中刻畫一個個悲哀的女性。她極度不滿“過渡階段新時代”女性的生存狀況,於是,基於對文化敗落命運的思考,把筆下的女性推向絕望。別人評價她做為一個職業女性,思想尚停留在“舊制度”間,認為結婚找個安樂窩比在社會上打拼更適合女性。而我認為,是當時的社會逼她產生無奈的思想,於是,她逼筆下的女主角一個一個看似自願其實無可奈何得往火坑裏跳。

很多人以為《傾城之戀》中白流蘇想依靠範柳原的婚姻關係擺脱白公館的時間。甚至有些人取笑白的彌頑不靈。在我看來,她是迫不得已的,她除此出路外無從選擇。

白流蘇已經結過一次婚,已經從白公館逃出過一次。張雖然沒有直接描述白與前夫的生活狀況,但從眾人口中旁敲側擊。當得知前夫逝世時,大家勸她回去,白先是淡淡道:“離過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婦,讓人家笑掉了牙齒!”三爺勸説:“六妹,話不是這麼説。他當初有許多對不起你的地方,我們全知道……”從着裏可以看出,白在前夫家是不幸的,這中不幸不僅僅自己感受到,而是“大家都知道”的。在三爺的另一段話中加以追究:“想當初你哭哭啼啼回家來,鬧着要離婚,怪只怪我是個血性漢子,眼見你給他打成那個樣子,心有不忍……”中更證實了所謂的婚姻安樂窩實際上雞犬不寧。我們暫且不追究白在夫家為人處事如何,從“她一嫁到婆家,丈夫就變成了敗家子。

回到孃家來,眼見得孃家就要敗光了——天生的掃帚星!”可以看出前夫的品性惡劣。那麼,這段婚姻的失敗不是不幸,而是脱離虎口。回孃家也是理所當然的依靠。但親人並沒有給她多少安慰,甚至把她當作恥辱的典範,把她捻出去都嫌浪費工夫。文中道:“白公館裏對於流蘇的再嫁,根本就拿它當一個笑話,只是為了要打發她出門,沒奈何,只索不聞不問,由着徐太太鬧去。”可見,她在孃家中已經絲毫沒有地位,這些情人比陌生人還要可怕。女人最苦莫過於在外面受了傷害投靠最親的人卻遭到拋棄,而且把她當作笑料。其實孃家人也有苦惱:既想着把她轟出去,又苦於沒地方着落。好在,出現了性格怪癖的範柳原。

谷愛玲的讀後感篇7

“世事無常,若相遇情深緣淺,憶往昔你儂我儂,再回首隻歎十八春後物是人非,悔當初不明不白,不堅不恆,烙得如今肝腸寸斷,思緒萬千。真叫那一個半生緣一生情啊”

這是剛看完那天晚上自己在微博上發的感想。但想着應該寫一篇文章,不管是以筆記,隨筆,還是散文的方式,總想找個地方用某種形式記載自己的讀後感。

從人物説起,無視世鈞,同情曼楨,理解曼璐,欣賞翠芝,最愛許叔惠。

雖然世鈞是故事裏的男主角,可總覺得他在書裏的存在感很低。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讓我感覺可有可無,在他身上用的一字一句,一筆一墨都是為了承託曼楨。他的優柔寡斷,她的堅決;他的粗心大意,她的細膩;他的輕言放棄,她的執着。他不是不愛她,是愛得不夠徹底。他不是沒有努力去找她,是找了沒找到就聽信旁言而放棄了,他不是沒有等她,只是沒有堅持到底。

他為她做了許多,可是真的沒有做到位,是她太知足了。他大學畢業,選擇不繼承家裏的事業,在廠裏工作,做自己喜歡的事,本該前途無量。況且他又有曼楨如此之好的戀人相伴,卻因為父親的病危和曼楨的失蹤,然後放棄了原本堅持的一切,人生從此也走回到了原本設定好的框架裏;繼承家裏的產業,放棄了自己的愛情,最荒謬的是因為空虛和寂寞,和一個原本就不相愛,到最後也沒愛過的人結婚,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就是他這種懦弱,任人擺佈,毫無個性的性格,讓人無奈曼楨為什麼愛上的偏偏是他。

曼楨像是冬天裏的那支梅花。它的色,豔麗而不妖,它的香,清幽而淡雅,它的姿,蒼古而清秀。曼楨就是這樣一個人。她並沒有絕色佳人的外貌,卻實谷不華。她的氣質至言不飾,一姿一態雖不是名門望族出身,但言行舉止也有條有理。同情曼楨是因為她的命運如此坎坷和無助。姐姐出嫁後,家裏一家5口人的開銷都指望在她一個弱女子肩上。

她並沒有抱怨自己的處境,她唯一欣慰的是她身邊至少還有世鈞,可偏偏世鈞並不完全懂她。她在艱難的環境下生存着,和世鈞的愛情對於她來説奢侈的,因為他們的見面更多的是在她從下班到去另一個地方上班的間隙裏。可偏偏是因為她的獨佔枝頭,讓她的姐夫一直存有邪念。被自己最親的姐姐陷害,在被軟禁的那幾年裏,她失去的並不是只有親人和愛人,還有自由和尊嚴。唯獨支撐她活下來的是一絲對於逃出這個牢籠的信念和對世鈞的一絲期待。命運總是捉弄人,或者説這才是命,曼楨的宿命。偏偏她最後嫁的是自己當初最看不上,傷自己最深的姐夫,可她付出那麼大的犧牲,也全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沒有什麼力量比母愛更強大的了。

最後也走上了曼璐的軌跡,為了這個家,苟且的過着活着,失去了對愛的追求和自由。她本不該擁有這樣的悲劇,可為了生存又能怎麼辦呢。那一句“我們回不去了”實叫人感慨萬千,不得不歎息。

大多數人在同情曼璐的時候,都會憎恨為什麼她會有這樣一個惡毒的姐姐,這其實是不公平的。如果不是曼璐,或許曼楨她們一家早已經餓死了。想起一句話,偉大光榮的一輩子會因為一個污點而毀掉你的所有榮譽和成果。無論曼楨曾經付出過多少,犧牲了多少,就因為她把曼璐害了,所以她就需要揹着“罪人”的名字一輩子,可又有多少人為曼璐考慮過呢。

她為了讓這個家能開火,讓弟弟妹妹能讀上書,她放棄了自己的愛情和尊嚴去做舞女,這個時候又有誰同情她呢,又有誰幫她呢。沒有,與其説是生存逼的,不如説是對於家人的責任逼的她不得不走這條不歸路。設計陷害自己的親妹妹,強迫和軟禁她固然是錯的,但是出發點是因為自己的私心,為了留住自己的老公,為了維持自己的家。比起曼楨,曼璐的人生更坎坷,只不過張愛玲沒有花太多的筆墨去描述她罷了。她內心所承受的不比曼楨少。即使她是以讓反面角色,一個讓人討厭的姐姐,但是誰又有資格去説她對她錯呢。

剛開始是不喜歡翠芝的,因為覺得這位大小姐有些做作,但是既然不是主角,沒有太多的橋段,自然也無所謂。真正開始對她刮目相看是從她退婚開始。在那個年代,那樣的家庭背景下,能有勇氣和決心做那樣的事情是相當有魄力的。正是這種魄力,讓人覺得原來她也是那麼的有魅力。即使她和叔惠的曖昧總是斷斷續續,不清不楚迷迷糊糊的,但她居然不委曲求全,敢於挑戰世俗和追求自己的生活,不管是不是為了叔惠而退的婚,至少她對和自己不愛的人的婚姻説了“不”,光憑這一點就足夠欣賞她了。

即使後來還是和世鈞結了婚成為了親人,但是他們彼此之間或許從來沒有有過愛情,有的是像兄妹一般的依賴和陪伴,所以最後他們的關係也只是孩子的父母,而不像一對夫妻。翠芝和叔惠的再一次相逢,彷彿又將翠芝內心已經快熄滅十幾年的火苗燃起,她還是放不下,她還是想證明,雖然她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她就是想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現在他面前,她對他的關心無微不至以至於自己都沒覺得異樣,她和他單獨吃飯時的暢談讓自己情不自禁的哭泣,是感動還是遺憾,是曖昧還是真愛,是過去還是未來,總之那段感情是讓人羨慕的,那一刻是幸福的,即使不是圓滿的。

許叔惠,能言善辯,豁達幽默,英俊瀟灑,但也優柔寡斷,口是心非,缺一絲勇氣,面對自己喜歡的人,礙於翠芝的門第背景而無果,最終離開遠赴大洋彼岸。在美國又偏偏找了一個富家女結婚,只不過征服了過後就又放手了,或許他只是想證明家庭背景不是問題,他有能力,也配的上翠芝。可惜一切太晚,十幾年的時光太長了,當她已是他最好朋友的妻子,他又該做什麼呢,人生至此繁華已看透,真要做什麼早該在他們結婚前就做了,何必忍到現在呢。只不過那麼多年他是否放不下,也沒想過放下,他離開了,逃跑了,但最終發現還是要回來面對的,當再次見面時,他的內心又蠢蠢欲動了。

他那一句“我是説,我給你害的,彷彿這輩子只好吃這碗飯了,除非真是老得沒人要了。”多麼委婉無奈的表白啊,有些人物註定是悲催的,但是他們卻不可憐,他們高傲瀟灑,盛氣凌人,卻也會因為一個過路人,一段瞬間情而糾結一輩子,彷彿是自己在和自己糾纏着,誰不知道該放下,該退一步海闊天空,不該為了一棵樹放棄一片森林,誰不知道這些道理呢,但是知道又能怎樣,人總是跟着內心的想法走的,我們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叔惠也好,翠芝也好,還是世鈞和曼楨,他們都知道自己內心真正愛的是誰,只不過他們都輸給了自己罷了。

小説寫的本就不是那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愛情,而是滾滾紅塵世俗中的都可能經歷的故事。曾經是最好的,曾經有過真愛,但終歸於平淡,只有在重逢的瞬間,才悔恨起錯過一生的最愛。“世事人生之蒼涼不在於過程,而在於回首的剎那。”半生的錯,一生的惑,感慨原來造物可以這樣弄人,漸漸讓自己相信原來可以進入那樣無孔不入的蒼涼中。半生緣,其實就是一生。或許多年以後,無敵的歲月磨平了一切,但抹去不了痕跡。

感情是通過感覺的積累,通常是因為某一個時間和地點;某種環境氣氛之下,因某一件細小瑣碎的事打動了我們,就像王家衞的台詞一樣,“一個事件+一個繞口的時間+一個無聊的事件”接着故事就開始了。這些看似刻意特定的東西往往都因“緣和運”而變得奇妙。人生太長,我們怕寂寞,人生太短,我們又怕來不及。

千萬不要放棄,永遠不要,一旦放棄你就輸了,堅持不一定能擁有,但是堅持至少不會騙自己,認定的事,認定了的人就應該執着的堅持,因為即使放下了,無論過了多久,再回首或是相遇,依舊會勾起心中的慾望和真情,那種傷痛比堅持了得不到還要揪心。半生緣一生情,我願在竹下攸亭等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