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讀張愛玲作品有感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52W

在讀張愛玲作品前,相信大家一定都瞭解張愛玲吧!那麼讀完都來寫寫讀後感。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讀張愛玲作品有感,供大家參考。

讀張愛玲作品有感

讀張愛玲作品有感

讀這篇中篇小説之前,看人評價《第一爐香》訴説了張愛玲的愛情觀。倘若真是這樣,作為讀者,作為張愛玲才華的粉絲,先是要罵胡蘭成幾句的。之前也瀏覽過胡蘭成的《今生今世》,他的薄情給我留下較深的映像。如今,把胡蘭成帶入到《第一爐香》男主人公喬琪上,倒有幾分相似,感慨張愛玲愛情不順的同時,也對女主人公葛薇龍多了幾分憐惜,更厭惡喬琪了。書評最好不要加入個人情感色彩,讀書筆記則不然,我也開始信口開河了。

讀《第一爐香》,首先是歎服張愛玲的文筆,她汲取了女性作家善於描寫感情、善於描述細節的長處,又毫無女性作家敍事過於繁瑣的習慣。小説裏處處是看似不經意的神來之筆,其實大多出於張愛玲用心的構造。例如她寫樑太太勾搭盧兆麟這兒,“樑太太雙肘支在藤桌子上,嘴裏銜着杯中的麥管子,眼睛銜着對面的盧兆麟”;又比如“薇龍向東走,越走,那月亮越白,越晶亮,彷彿是一頭肥胸脯的白鳳凰,棲在路的轉彎處,在樹椏叉裏做了巢”等。小説細節越是有趣生動,越體現張愛玲對文字的駕馭爐火純青。

其次是小説篇幅雖然小,但構造嚴密,情節相互呼應,讀者在行雲流水的閲讀中,能停下來深思。同時小説既寫出戰前香港大的社會環境,又對人物心理描繪細緻入微,讓我想起氣勢恢宏的《清明上河圖》中,也有栩栩如生的人物眼神刻畫。傑作必精於細節,推敲細節也常有物外之趣。

故事寫的是一位名叫葛薇龍的“極普通的上海女孩子”,一步步走向物慾洪流的過程。看完小説,回想起第一次看到滿櫥櫃的衣服、會想“一個女學生哪裏用得了這麼多?”、“連忙把身上的一件晚餐服剝了下來,向牀上一拋,人也就膝蓋一軟,在牀上坐下了,臉上一陣一陣的發熱”純真的薇龍,唏噓不已。彼時的她,先是替姑媽招待她的情人們,後來愛上了浪子喬琪,最終成了一名為了金錢自願出賣自己的女人,再也不是那個心裏吶吶“試試就好”的薇龍了。

如果張愛玲把薇龍的墮落原因寫成環境所逼,那麼這篇小説便會落入俗套。張愛玲的高明在於,她塑造了一個複雜的薇龍,一方面是她賺錢養家的不得已原因,另一方面則是她心甘情願進入了姑媽的花花世界,並心安理得嫁給浪子喬琪,最終成為姑媽、喬琪的斂財方式。正如薇龍説:“我愛你,關你什麼事,千怪萬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薇龍自始至終都是獨立的,讀者看到了她的思想從面對華服“看看就好”的純潔到“自願賺錢”的無下限,如同看到一朵白蓮凋零,是展現給讀者的悲劇,讓讀者生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絕望感。

同時,張愛玲在小説中體現了對愛情的諷刺。心軟的薇龍飛蛾撲火般愛上浪子喬琪,反觀喬琪,在“幾分猶豫”和薇龍結婚後,還與姑母謀劃,過了七八年等薇龍收入減少,便離婚。薇龍的情真意切在喬琪的薄情面前化為烏有,也包含了作者對愛情巨大的諷刺。

讀這本小説,不免想起張愛玲那張孤傲的側臉,瀰漫在小説中的,是對時代的拷問、對愛情的深思、對世俗的不屑。作為男性讀者,我自然不能體會薇龍在面臨滿櫥櫃華麗衣裳的欣喜,不能帶入感情中女性的視角,寫下的讀後感也欠深刻。只是在葛薇龍身上,彷彿看到風華絕代的張愛玲,那個能寫出“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裏。但她心裏是歡喜的,從塵埃裏開出花來”的女子。

讀張愛玲作品有感

張愛玲是我國上海孤島時期的著名作家,晚年從事《紅樓夢》研究,寫出了《張看》、《流言》等作品。張愛玲的散文內容比較博雜,情感流露自然,給讀者以酣暢淋漓、汪洋姿肆的感覺。因為張愛玲筆法細膩,內容瑣碎,讀她的文章得需要心情,需要耐心,特別是要心平氣和,不求快,求情調和意韻,不這麼做,怕是參不透她的散文的深意的。

散文《談跳舞》便是一個極好的範例。我閲讀《談跳舞》時,起初總想看到張愛玲對跳舞的觀點,結果文章讀完,也沒有找到什麼具體明確的觀點和看法。回過頭來想,張愛玲的觀點顯然就在文字裏面,那些優美細膩的描述,已經明顯地説出了她對跳舞的看法和認識。其實閲讀這篇散文,我感覺張愛玲的散文寫的很隨意,也很從容,洋洋灑灑,枝枝蔓蔓,文章內容很豐富厚重。《談跳舞》中,張愛玲開篇從中國是沒有跳舞的國家談起,先説了唐詩裏“舞低楊柳樓心月”的潑辣姿態,接着又敍述了明清歌舞形態,感歎浩浩蕩蕩的國土,沒有山水歡呼拍手的氣象,千年萬代的靜止,想起來是可怕的。並且張愛玲進一步戲言:中國女人的腰與屁股所以生得特別低,背影望過去,站着也像坐着,這恐怕也與不善跳舞不無關係。

正當讀者的思緒隨着張愛玲的描繪走到宋朝林升的《題臨安邸》,苦吟“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時候,張愛玲筆鋒一轉,又寫起了當下中國人很普遍跳着的社交舞,她形象地説,社交中除了麻將、撲克式的“手談”而外,就是唱歌跳舞式的“腳談”,這雖然比麻將、撲克好優雅些,高貴些,但是這“腳談”畢竟還是出於社交的目的,就跳舞而言,還是缺乏“寫意相”,缺乏情調,缺乏跳舞的真味道。所以,張愛玲感歎中華的文明很淡薄。

感歎之餘,張愛玲又把跳舞的美好回憶引到了國外。在她看來,跳舞的真正情調是浪漫。在張愛玲的心裏,寫跳舞最好的文章是在契訶夫那裏,她不惜筆墨地引入了二百多字的關於跳舞的描寫文字,讀後確實讓我們心動和佩服。因為在契訶夫的筆下,跳舞是深豔的情感的交融,是舞者在雙方心目中國王和王后角色的轉換,是心情與性情的和諧樂意。走出契訶夫深豔的舞美,張愛玲又談起了來源於西班牙的探戈舞、美國的吉特巴舞、印度的狂舞,在這三種舞的介紹中,張愛玲不惜筆墨,洋洋灑灑,用細膩的筆法,在描寫中分析,在分析中點評,非看文字才理解體會到三種舞的特點。

説完了國外舞,張愛玲的目光又回到了她熟悉的香港和上海。在香港,張愛玲先寫了一羣修道院附屬國小上學的女孩子在他們宿舍裏歇夏的生活故事,那些女孩子天真活潑、無理散漫,使他們的生活裏充滿了喜怒哀樂。加上來自馬來西亞的女同學金桃、月女的曲折故事敍述,使文章看點增多,內容更加飽滿而豐富。而在上海的回憶裏,張愛玲談起了上海跳足尖舞的情景和感受。既而又談到了根據拜論長詩編排的舞劇《科賽亞》和話劇《海葬》。隨後張愛玲又漫不經心地談起了她看中歐女孩陰蒂拉•黛薇表演的兩支印度舞的詳細經過和感受,回憶中穿插着議論。特別是關於“母愛”的議論,借題發揮,點到為止。從從容容的六千多字,使我們的視線從國內跳到了國外,從跳舞説到了跳舞人背後的故事。

本來散文大多是以精短為佳的,可是張愛玲的許多散文卻是非萬餘字不盡興的,不過這倒沒有影響她的散文質量,許多的讀者閲讀她的散文是想離開又想聽的感覺。在《談跳舞》末尾,張愛玲還是用了1600多字的筆墨,把讀者的視線又引到了與跳舞唱歌相關的劇團及舞劇表演上,她輕鬆自如地介紹了她熟悉的日本東寶歌舞團的跳舞表演,品味了日本電影《狸宮歌聲》和《舞城祕史》,使我們對跳舞的感知和情緒達到了高潮,推向了極致。

通過梳理《談跳舞》一文,使我們不難看到,張愛玲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或者説是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她的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內容多以日常生活為主,行文就像平時人們逛公園一樣,走到那裏算那。她的語言文字是酣暢淋漓,從頭至尾都是嘟嘟嘟地嘮叨不已,又風趣,又刻薄,説到盡興處為至,使人要離開又想聽(賈平凹語)。她的散文風格是平俗,俗得好看,俗中見雅,俗得耐人尋味。特別是在散文構架,總體上是一根線,但這根線從來都是波浪起伏的,而每個波浪則採用的是移步換形的手法,時空交錯,古今結合,中外穿插,人事交融,敍議推進,旁徵博引,如嘮家常,令人不能不為她的博聞強記和津津樂道所折服。

古今中外,文藝不分家,在張愛玲身上尤其突出。從《談跳舞》中不難看到,只要是與跳舞有關的,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不管是生活中的,還是藝術作品中的,不管是普通百姓還是著名大家,張愛玲都記憶猶新,如數家珍,方方面面體現着張愛玲深厚的藝術素養。如果沒有良好的藝術素養,張愛玲談穿衣,談美術,談音樂,談唱歌等等,將是無從談起的事情。所以,想寫出有深度厚度的文字,非熱愛生活不可,非藝術的修養不可。

讀張愛玲作品有感

那個年代,這是一個故事,悽美而感人,無須過多言語的詮釋:這又是一首情歌,潛在的情感穿越各種迷離,一生永不褪色。一生中,只有那句刻骨銘心的話維繫着兩顆跳動的心,心與心的感應,心與心的默契,如黑夜裏的一個亮點,支撐着一個人的理性靈魂。這種寓平靜中的“轟轟烈烈”,也許,這就是張愛玲散文《愛》的魔力。

“這是真的”,我的情感隨作者的坦言而觸動。她該是一個愛做夢的女孩吧!我喜歡有月的夜,月光可以柔柔地瀉在月白的衫子,她愛在春天的晚上,輕輕地靠在桃樹下,攀着發青的嫩枝,讓情感從這裏延伸,初春是美的,無奈冬意還未褪盡,她的目光一直停佇在桃樹對面的那扇門,彷彿門的開啟與閉合緊緊聯繫着所有的驚喜與感動,今夜無月,黑夜中,她已忘記了自己的美,她的執着已忘記了自己是位小康之家的女兒,她忘記這是一種叛逆,她在乎的是那份感動。

“噢,你也在這裏嗎?”輕輕的,話語簡潔得連一個字也容不下去。是男性特有的女性羞澀?是驚奇發生的激動?彼此的無言,生怕更多的言語,都會驚動周圍的小生命,破壞了無聲的美。彼此固守着那一段距離,那一份清泉般的美麗。他會發現她今夜的美嗎?他為何要保持着那段短短的距離,相識而無語,那份最真摯的情感、最純真的愛戀為何深藏心底不敢輕易地表露!也許是家庭的緣由,也許是無形的網,也許這是對傳統無聲的背離。春天的晚上,桃樹之下的邂逅,無言的默契,那一份寂靜的黑色掩飾不了內心的狂熱,靜與動的比照,恰恰給我們留下如詩的空白。想象也因此而美麗,張愛玲正是用真實的粗線條描繪出

她的理想主義。

“就這樣就完了”無聲的美讓人感到缺憾,以至於歷盡種種苦難之後,這種美變成生命唯以回味的愛戀,現實的無奈同時讓這份愛戀倍受時間無情的煎熬。

“沒有早一步,也沒晚一步,正好趕上了。”就是那句話構成一段美麗而沒有結果的緣,張愛玲跳躍的筆觸時刻捕捉着情感的觸動與兩極感受的隱性描寫,蒙太奇的畫面、理想與現實中的碰撞,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美的無奈、美的缺憾,也許山盟海誓能代表轟轟烈烈的愛,但這比不上為愛無聲守候的美。

我要一片藍天,自由地飛;我要像一陣雲煙,無聲無息的美。也許精神之戀是不完美的,那個年代,愛無須表白,無聲的缺憾也是一種美的演繹。

Tags:張愛玲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