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精彩的讀後感參考7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59W

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發現作品中的細節和隱含的意義,從而更加全面地理解作品的內涵,讀後感可以展示讀者對書籍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能力,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精彩的讀後感參考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精彩的讀後感參考7篇

精彩的讀後感篇1

前幾天,我閲讀了語文課本上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文章。讀後心有所觸,思緒起伏,感受良多。

看着文章的題目,我被那奇特的命題深深地吸引住了。什麼是精彩極了?什麼又是糟糕透了?我帶着這些疑問,仔細地閲讀起來。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巴迪在七八歲時寫了一首詩,父親評價糟糕透了,母親評價精彩極了。多年來,這兩種聲音一直交織在巴迪的腦中。它們像兩堵牆,把巴迪夾在中間,使巴迪始終沿着正確的方向前進,最後終於成為了一名優秀的文學作家。

讀了這篇文章,我感到巴迪是一個十分幸運的孩子。因為,他既有一個慈祥的母親,又有一個嚴厲的父親。有了母親的鼓勵,他不自卑,增加了寫作的信心;有了父親的嚴厲,使他不被表揚衝昏頭腦,於是,不斷地寫出一篇篇出色的作品。這説明,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既需要鼓勵,又需要批評,才能不斷提高自己。設想一下,如果巴迪的父母或是一起稱讚精彩極了,或是一起批評糟糕透了,那巴迪後來能寫出大量的好的作品而成為作家嗎?所以,巴迪父母教育孩子的做法是明智的。只有像巴迪父母那樣的家長,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是優秀的、出色的。在當今社會裏,我們又何嘗不希望所有的家長都像巴迪父母那樣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精彩的讀後感篇2

今日,我和爸爸讀了一篇魯迅先生的雜文《拿來主義》。這是魯迅於一九三四年六月九日發表在《中華時報.動向》上的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寫了中國人從“閉關主義”到“送去主義”。開始,中國人自我不去,別人也不許來,整個封閉了自我。再到把東西送出去,但不根據禮尚往來的規矩,説:“拿來!”中國人怕了“送來”的東西,先是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之後是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直到印有日本“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

在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我們要運用腦髓,放開眼光,自我來拿!

我們要有選擇地拿。要拿到好的,首先,要挑選、辨別。如果班裏有個同學,十件有九件不如你做得好,但有一件比你強,你要不要向他學習呢?如果你要讓自我更優秀,顯然是要向他學習的。而學習的前提就是虛心,不能因為你其他方面比他強就看不起他。

在寫作文時,應對作文題目,你也許有許多素材可供選擇,然而,這時你應當想想,什麼素材寫起來更有新意,更合題意。你要迅速地做出最有價值的選擇,最終選定一個,把它“拿來”!

可是有些東西是否拿來就要研究了。一個同學玩電腦遊戲十分入迷,水平極高,常和一羣玩友吹牛,他似乎有了人氣市場。當你於一旁“隔岸觀火”,你是否感覺自我被冷落了?你要不要也加入他們玩遊戲的行列,從而和他們一齊交談呢?再則一夥人在一齊吸毒,你會加入嗎?應對如此誘惑,到底是該“拿”還是該“舍”,相信聰明的你會做出合理的選擇。

讀罷此文,爸爸也是感慨頗多:如果我們想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真正實現富民強國的目標,我們就必須向其他國家、民族認真而有鑑別地學習精華。同時還應當有自信。在學習過程不忘自我,不失自我。同樣應當不自私,學習不是為一已、一家、一集團的利益,是為了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總之,我們應堅持清醒,既不為取得的提高和成績沾沾自喜,也不因別人真誠或故意的稱讚而麻痺。

學習其他國家、民族優秀的東西,發揚我們國家、民族歷史上優秀的東西,努力創造更優秀的東西--包括制度、經濟、文化、道德等,這應成為我們共同的使命!

精彩的讀後感篇3

讀過《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心中不由一怔,頓生感慨。

文章大致講了“我”七八歲時,寫了第一首詩,母親認為精彩極了,父親卻認為糟糕透了。兩人爭吵起來。在這兩種不斷的極端斷言中,“我”健康成長,最後登上了文學的殿堂。

在生活中,不少人只會接受讚美和誇獎,討厭警示、批評。不錯,讚美是人人都愛的,它會令人有種自豪感、成就感。但是,接受過多讚美的人,往往聽不進忠言,會驕傲自滿,一意孤行,自認為不可一世。這種成就了一點就飄飄然的人,最終會失敗。

而過多地接受責備,也不好。受責備過多的人,他們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事事優柔寡斷,不敢嘗試,生怕自己不行,會把事情做砸。離成功就算只有一步之遙,他們不會昂首向上,而是再三懷疑自己,思量着自己是要還是不要,然後在思量中坐等機會消失。若文中的作者寫出的每篇文章他父母都説“糟糕透了”,那他還能繼續寫作嗎?他還能成功嗎?

所以,讚美和批評都必須有,形成互補,良性循環。我們不能嫌棄批評,也不能依賴讚揚。雖然批評會讓你沮喪,但忠言逆耳,你會發現有時也很有用;雖然讚美會讓你開心,堅定信心,但太多的讚美會讓人安於現狀止步不前。

很好地接受批評和讚美吧。這樣,成功就離我們更近了。

精彩的讀後感篇4

拿起這本也許並不太重的書,卻覺得沉沉的。

瞭解過傅雷,為他的含冤自殺而感到同情,傅雷在學術上是一位學者,在家裏是一位嚴厲、盡責的父親。這些家書,有三層資料,第一層是傅雷作為一位普通父親對遠在異國他鄉的兒子表達四年、關懷之情;第二層是傅雷與兒子如同益友,知己般傾心地交談,討論藝術;第三層就是傅雷作為一名品德高尚、學識豐富的知識分子,認真引導兒子要具備高尚人格和藝德,啟發兒子的愛國情、民族情。

?傅雷家書》能夠使我們更好的提升自身修養的一本好書,在風雲暗湧的年代裏,傅雷經過書信親子愛子,傳達出一種高尚的品質。

愛子之情本是人間常情,而傅雷卻始終把道德與藝術放在第一,把親情放在第二。讀了《傅雷家書》,能夠看到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深愛,也更突出了傅雷在藝術造詣高深,在生活對朋友愛惜尊重,政治上關心國家發展,又如益友、知己般與兒子平等探討藝術的多個方面的個性特徵,並且還能從傅雷對孩子的教育中獲得做人的道理,讓孩子體會父母之愛。可能如傅雷那樣,對我們有着一顆期盼之心,期望我們成人成才,有一份濃濃的、毫無保留的愛。明白了父母的愛心,我們就會努力學習、成人成才。

這是一本“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藝術學術修養讀物”,更是平凡又典型的“不聰明”的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深刻寫照,我們能夠像傅雷一樣從中體會做人、學習的道理。

認真品味這本好書,你會發現不一樣的親情世界,理解不懂得的人情世態。

精彩的讀後感篇5

今天,我讀了一篇名為《“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文章。雖然我只讀了一遍,但讀完之後,我卻深深地體會到了這兩種不同的愛有多麼偉大,使我受益匪淺。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小作者巴迪寫了一首詩,他的母親看到後,一直鼓勵巴迪,並驚呼道:“這真是你寫的詩嗎?多美呀,精彩極了。“所以,小作者一直驕傲地等着父親從公司回到家,認為父親會更加讚賞他的詩,但父親回來後看了這首詩,卻嚴肅地説道:”我看這首詩糟糕透了!“小作者非常傷心。幾年後,小作者醒悟併成長後,他感到無比的幸運,他能有這樣的父母。

是啊!媽媽的愛就像水滴一樣滋潤着花朵,爸爸的愛就像一把剪刀,剪掉小草中的枯葉。而成長過程中,這兩種愛缺一不可。鼓勵讓我自信,批評讓我更加努力。這不禁令我回想起在家中發生的一幕,酷似這位小作者的經歷。

記得有一次,我數學考試得了98分,我的心像吃了蜜一樣甜,興高采烈地回家給爸爸媽媽看。“呀!98分,閨女你太棒了,一會兒媽給你買巧克力吃。“媽媽滿面春風地説。這時,爸爸從書房走了出來,大聲説:”外面怎麼這麼吵。““閨女考了98分!”媽媽再次激動地説。爸爸先是愣了一下,然後皺着眉頭走了過來,嚴肅地説:“98分?那2分去哪了?肯定又是馬虎錯的。“這時,媽媽衝着爸爸挑了挑眉,説道:”行了,行了,考98分已經很不錯了,你就別批評她了。“爸爸十分嚴肅地説:”我只是覺得她還有提升的空間,不能得98分就驕傲。“我聽了爸爸的話,衝進房間,氣得嘴巴都要撅到天上了。

幾年後,我才明白爸爸這麼做都是為了我好,讓我不要因為驕傲而翹起小尾巴,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在嚴厲的愛中,我明白了什麼事都不要驕傲。在温柔的愛中,我明白了要增長自信,勇敢地去面對生活中的任何挑戰!

精彩的讀後感篇6

讀《“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有感疑問,我深有感觸。

這篇文章寫了作者巴迪在七八歲時,寫了一首詩,母親看了覺得很精彩,巴迪臉上露出了微笑;但他的父親不那麼認為,他覺得這首詩糟糕至極,他讓巴迪充滿希望的心一下子墜落了下來,而正是母親的一如既往和父親的一味堅持,讓巴迪走上成功的作家道路。

其實,愛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有時候,愛是嚴格要求;有時候,愛是慈祥鼓勵;還有時候,愛只是微微一笑……

我的父母,我認為他們在這方面很善變。他們不像巴迪的父母一味堅持。他們總是到該鼓勵時鼓勵我,到該批評時批評時批評我,但是我覺得,我會有這樣的家長很幸福,很快樂。因為他們讓我懂得什麼是愛。

雖然愛的方式不同,但是父母對我們的愛很重要。難道這世上還有什麼比父母的愛更偉大呢?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千人千面,愛的表達方式也各有千秋。愛在我們的生活無處不在,我們每天都沐浴在愛的陽光中。

記得在我八歲時,畫了第一張人物畫。母親看後,嘴巴張成了o型,她用那雙混雜着吃驚,喜悦與不可思議的眼光望着我,彷彿我是世界第九大奇蹟。母親問:這是你畫的嗎?它真是精彩極了!我低下頭,紅了臉,害臊地吐吐舌頭,既害羞又驕傲地説:這的確是我的作品。她彎下腰緊緊抱住我,在我通紅的臉頰上親了一下。我高興極了,問:媽媽,爸爸什麼時候回來?他晚上六點半回來。母親笑笑,摸摸我的頭説。

整整兩個多小時,我都在為這件傑作自豪不已。我真想立刻就讓父親看看它。我用剪刀在周邊剪出波浪的花紋,然後用彩筆把小人的衣服塗得花花綠綠。最後,我拿黑筆仔細地描上了小人兒的眼睫毛。晚上六點,我滿懷信心地將這張畫兒粘在父親一進門就可以看到的位置上。

時間緩慢地流動着,像沙漏墜入我迫不及待地心房。六點十分,六點二十,六點二十五。我一分鐘也等不及了。

六點三十五,父親推門而入。他一眼就看到了牆上的小作文人兒。

這是什麼?父親細細地端詳着。

親愛的,思言畫了一張人物畫,精彩極了……母親上前説道。

對不起,我自己會判斷的。父親陰着臉道。他把這幅畫兒從頭看到了尾,眉頭緊緊地絞在一塊兒。我的頭也隨之越來越低,幾乎都要埋進衣服裏了。

我看這張畫簡直糟糕透了。父親這樣評價。我的眼中閃爍出了幾朵晶瑩的淚花。母親大聲地斥責道:親愛的,思言還小!她只有八歲!她需要鼓勵!

我不明白,父親把那幅傑作扔到飯桌上,難道這個世上糟糕的畫還不夠多嗎?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跑進自己的房間,砰!一聲關上房門,把臉埋在枕頭裏失聲痛哭。耳邊仍可以依稀聽見父母的爭吵聲。

這些年來,我少年時代聽到的兩種聲音一直交織在我的耳際:精彩極了,糟糕透了;精彩極了,糟糕透了……它們像兩股風不斷地向我吹來。我謹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風颳倒。我從心底裏知道,精彩極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這兩個極端的斷言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在愛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駛去。

精彩的讀後感篇7

在最紛繁嘈雜的都市之中,史鐵生覓得了地壇,從此便有了份寧靜;

在最輕薄浮躁的當今社會,我邂逅了《我與地壇》,自此便多了份思考。

思考一:生存還是毀滅?

這是史鐵生最初的思考,更是困擾人類千年已久的問題!幸好,他用殘缺的身體給出了最完美的回答。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慘痛的災難使他“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在經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決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下了第一把種子。然後,是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弱智的女孩……無數次給作者鼓勵和感動的人無心地創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這裏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堅強地走了過來。

然而,面對挫折和苦難,有些人卻選擇了親手扼殺自己的生命: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西班牙作家馬利亞諾在住宅裏響起了沉悶的槍聲;中國當代詩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後,卧軌自殺……這些事實讓人觸目驚心,追其根源是對生命的不負責,對生命的不重視,其留給世人的只有感歎和惋惜。 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説,都只有一次,值得我們好好把握。誠然,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呢?與其悲傷痛苦,草率結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將它看作是生活賜予我們磨練自己的機會呢?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正是有了這些磨練,才使我們體味到人生的樂趣。我們應該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活的磨練,體驗友愛、負責、學會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思考二:如何更好地活?

孔子曾言“未知生,焉知死”,餘華説“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可他們並沒有告訴後人應當如何去好好地活。史鐵生也知道其問之難,“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於是他仍然到地壇中去,希望這位靜邃淵沉的老人能夠指點一二,使其最終醍醐灌頂。然而在這一點上,地壇沒有明確回答,只是在以處變不驚的態度暗喻着一切,她安排了眾多的人出現在史鐵生那時的生命之中,雖然都是過客,卻隱含着問題的答案。一對十五年後步入老年的中年情侶,他們相濡以沫共度一生;一個熱愛唱歌的小夥子,不知是否在後來交上了好運;一位喝酒的老人,姿態隨意放浪不羈;一位捕鳥的漢子,痴等着一種可能再也捉不到的飛鳥;還有素樸優雅的女工程師,被埋沒了的長跑健將,以及弱智姑娘和她的哥哥。

這些人的生活或喜或悲,或平靜或跌宕,或有激動的際遇,或有遺憾的歎息,但他們都坦然地應對,過去的一笑了之,只在地壇裏享受一時半刻的寧靜清幽,最後就像雪泥鴻雁一般杳無蹤影,只為史鐵生增添了一份記憶的盛筵。 他們雖然消失在無涯的時間荒野之中,但終究還活在這個世上,每個人都有他們活的方式,他們活出了他們的滋味,更引領着史鐵生找到了救贖的道路,即“該怎樣活”的答案:“每一個乏味的演員都是因為他老以為這戲劇與自己無關。每一個倒黴的觀眾都是因為他總是坐得離舞台太近。”是的,自覺生活與己無關,當然無法進入生活;而過於進入生活之中,則像名人所説的“住色生心”一般,難以逃脱心中的罣礙。與生活保持若即若離的姿勢,這,就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思考三:母愛有多偉大?

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裏都是加倍的。”這讓人的.腦海裏立即湧現出朱自清散文裏父親去買橘子的背影,也讓我想到母親戴着花鏡坐在燈下為我織毛衣,深夜裏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們應該懂得親情。母親深深地愛着我們,為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獻着自己的一生,她為我們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們又能為母親做些什麼呢?即使我們不是為了自己活,也算是為了愛我們的母親,報答我們的母親而活下去,否則會把她的心傷透的。 哪個母親願意看到一個年輕的生命慢慢凋零?但是有時,她也不敢直説出來,怕刺激了孩子。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着,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裏消失了。

我們也應該為這一細節而感動,那是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走了過來,文壇上多了一個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髮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麼雋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誨,只是讓他活下去,簡簡單單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作者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而這種愛鼓勵着病痛中的他好好地活着。

為了母親,為了親人,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自己未盡的責任,讓我們都好好活着。相信,我們一直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