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發言稿

區教育工作會議講話稿

欄目: 發言稿 / 發佈於: / 人氣:3.26W

  區教育工作會議講話稿

以爭攀“狼山第一峯”、逐浪“江海第一潮”的精神狀態,奮力開啟建設“新時代教育之鄉、現代化教育高地”的嶄新篇章,用立德樹人的卓越成績向黨的100週年華誕獻禮!以下本站為大家整理的區教育工作會議講話稿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閲讀。

區教育工作會議講話稿

同志們:

今天我們召開全區教育體育工作會議,主要任務是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全面落實區委十四屆十一次全會部署,回顧總結去年及“十三五”工作,研究部署“十四五”和今年工作,動員全區教育體育系統承前啟後、繼往開來,以建設“新時代教育之鄉、現代化教育高地”的使命擔當,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奮力開啟全面建設“全國一流教體強區”的豪邁征程。下面,我代表區委教育工委、區教育體育局黨組、局長室講四個方面意見。

一、聚焦特色文化、品質提升主題主線,教育體育各項工作實現圓滿收官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是海門教育體育發展史上極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我們擔當教育體育民生之責、加大資源供給之力、打贏學校疫情防控之戰、高揚教育品質提升之勢,教育體育高質量發展在“負重前行、頂風逆行”中邁出了關鍵一步。

這一步,我們找到了“化危為機”的關鍵法寶。面對複雜多變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堅決把黨的領導作為“應對變局、化解危局、開闢新局”的關鍵法寶。

一是建強了學校黨組織的戰鬥堡壘。區委巡察反饋的20項問題全部整改到位,5所高中接受區委巡察,完成7所學校的黨風廉政建設督查,整改問題118個,實現了合格黨支部的全覆蓋。創新黨的組織建設,將黨小組建到年級組、學科組和備課組,組建黨員先鋒隊200多個,集中表彰各類先進黨組織和個人70個。召開教育系統融合創新黨建現場會,領辦“書記黨建項目”76個,獲評省市級黨建品牌6個,確立優秀黨建品牌15個。16名基層黨組織書記被評為南通市學校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標兵。

二是激發了靠前在前的英勇氣概。出台《關於進一步發揮黨員教師先鋒模範作用的實施意見》,開列黨員教師“八個先鋒模範”和“十條底線紅線”,充分激發起廣大黨員幹部、校長教師衝鋒在前的戰鬥意志。疫情期間,各學段共計研發、編制、推送線上教育教學資源1500多節。各類師資培訓迅速轉入線上,組織語文統編教材、整本書共讀、新德育、構築理想課堂等七大線上公益開放活動,累計吸引參訓人員達78萬人次。對全區472名家庭困難學生、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學生進行了兜底摸排和精準幫扶,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技術、有成效的行動答卷。

三是守住了校園疫情防控的前沿陣地。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第一時間專門成立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學校防控組,建立了公安、衞生、市監、城管、消防等多部門聯合駐點指導的長效機制,抽調各類專業防控人員79人,調配口罩、消毒液等防控物資50多萬件。建立了“以校管人”機制,構建學校、年級、班級三級防控網絡,完成了對全區13萬師生員工及其家人的每日排查。出台學校疫情防控“兩案九制”,創新部署“三張清單”和每日駐校督導,148所學校和278個校外培訓機構如期平穩復學,南通疫情防控指揮部全文推介海門經驗。

這一步,我們取得了“品質提升”的決定成果。矢志不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定特色文化發展路徑,教育品質提升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全面育人格局加速形成。百餘名機關幹部、校長書記進課堂講思政,各學科課堂革命常態化開展,召開勞動教育、“制止餐飲浪費、培養節約習慣”兩個現場推進會,證大中學探索建立了“藝術賦能、學科介入”的思政新模式,四甲中學、第一中學突出資源稟賦,獲評教育部國防教育特色學校。海門中專深化“訂單式”培養,與中南集團聯合建立中南建築產業學院,在育人方式改革上大膽先行,取得顯著成效。

二是學生綜合素養顯著提高。各學段學業質量全省領先,海門中學邱天澤、杜予碩2名同學進入全國奧林匹克競賽冬令營,海門中學代表隊獲省金鑰匙科技競賽特等獎第一名、開發區國小獲團體一等獎。實驗國中顧嘉琦同學榮獲第十四屆宋慶齡獎學金,三廠國小培養輸送的運動員黃露露獲全國擊劍冠軍賽團體金牌;實驗附小戴嘉妮同學獲評“江蘇省優秀少先隊員”稱號。海中附校張嫻琳同學獲省“學憲法、講憲法”比賽特等獎、國家級三等獎。

三是學校辦學品質實現跨越。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市、區)創建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創成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範縣。完成校舍加固3.6萬平方米,實驗學校體育館、海門中專實訓工場、東洲幼兒園擴建及海南中學等3個食堂建設項目順利建成交付,教育裝備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全面完成,區鎮村三級健身設施提檔升級實現全覆蓋,成功獲評2項省級體育產業基地。全國足球特色幼兒園再增9所,成功摘得全省唯一一個“全國幼兒足球工作優秀縣(市、區)”榮譽稱號。海門中學榮獲“全國文明校園”,海門中專榮獲中等職業學校“領航計劃50強”建設單位。

實驗學校創成省四星級普通高中,包場中學通過省四星級複審,第一中學完成省四星級現場驗收,實現省四星級高中全覆蓋。第一實驗國小等31所學校獲評省智慧校園,樹勛國小等3所學校入選南通市義務教育“新優質學校”建設名單,東洲中學等5所學校入選南通市學科德育基地學校。通源國小、能仁國小、東洲中學獲評省課程基地建設項目。完成湯家幼兒園回購工作,創成南通市優質幼兒園5所。

這一步,我們厚植了“人才強教”的長遠優勢。出台《海門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彩虹行動》,配套建立了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和督導機制,達到了整體推動、全面開花的效果。

一是名優教師培育實現“不敢想”的突破。新增國家萬人計劃2人、正高級教師2人、高級教師73人,海門中專崔志鈺老師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建成2個省級名師工作室,成立8個名校長工作室,獲評南通市首屆領航校長2人,省“四有好教師團隊”2個。東洲國際學校樸燁老師獲省英語基本功大賽一等獎,第一中學高衞燕老師獲省美術優課評比一等獎,實驗國小侯春燕、沈豔老師分別獲評“領航杯”省信息化教學能手大賽特等獎和一等獎。

二是教科研摘得了“一直想”的成果。新增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改革項目4項,省重點資助課題3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18項,海門中學、海門中專、東洲國小獲省教科研先進集體。我本人的《變革的力量——海門縣域教育生態的蜕變》、新教育國小俞麗美老師的《國小“情趣語文”的實踐研究》兩項著作獲評省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海門中專崔志鈺老師的《積極遊戲教學的研究與實踐》、東洲國際學校陳鐵梅老師的《建構思維、能力與素養:百幅名畫欣賞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東洲國小樊健老師的《班級家庭教育共同體建設》等3項研究成果獲得二等獎,獲獎層次和項次均列南通第一。

三是新教師招聘取得了“想不到”的驚喜。招聘新教師226人,創新優秀人才從教渠道,首次赴清華北大招聘,簽約國內頂尖高校優秀畢業生6人,出台《東洲雁歸海門優秀學子回海從教激勵辦法》,與15名“雙一流”高校學子簽訂回海從教協議。

另外,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教育脱貧攻堅、普法宣傳、人大建議政協提案辦理、安全生產“一年小灶”、教體系統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等多項工作也都取得了突出成效,獲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卓越貢獻獎、省學生資助績效評價優秀單位、南通市“七五”普法宣傳先進單位、區建議提案辦理先進單位。

2020年各項工作的順利完成,標誌着“十三五”的圓滿收官。回顧過去的五年,我們發現這是海門教育體育歷史上“最好的五年”。

五年來,我們擁有了“優先發展”的最好環境。全區教育總投入超過100個億,佔全區財政總支出近三成,新建改擴建學校24所,改造加固校舍71.92萬平方米,年均教育類投入全區第一、年均教育類項目全區第一。在全省率先開展“崗位集中統籌、集中管理”機制,出台《關於提升教育人才隊伍建設保障水平的實施細則》,加大了專項績效、延時津貼、優秀教育人才考核、教師學歷提升等方面的獎勵力度,全區教師待遇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五年來,我們創造了“教育名市”的最好品質。先後獲得省級以上榮譽60多項,成功創建省高品質示範高中建設學校1所、省四星級高中3所、南通新優質學校21所、省優質幼兒園10所、省現代化職業教育示範校1所、省教師發展示範基地校4所,實現了全學段優質教育資源全覆蓋。中大學聯考實現連續突破,本一上線率從2011年的25.5%,提升至66.3%,本二上線率穩居98%以上,對口單招本科上線率蟬聯全省第一,體衞藝科技、課外閲讀量、義務教育學業質量等各項監測指標全面領先,斬獲全國性獎項1200餘項,“學在海門”成為了人民羣眾的普遍嚮往。

五年來,我們刻畫了“強毅力行”的最好狀態。大刀闊斧整合優化全區教育資源,在全省範圍率先開展了集團化辦學體制機制改革。從無到有抓校園足球“龍頭工程”,代表江蘇亮相教育部新聞發佈會,奪得省級以上賽事冠軍25個,創建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72所,列全國第一。榮獲全國羣眾體育先進單位,足球小鎮建成省首批唯一體育類特色小鎮。久久為功全方位推進新教育實驗,成為公認的“全國新教育實驗”重鎮,先後與南京棲霞、蘇州崑山、徐州開發區、南京溧水、雲南騰衝、陝西勉縣、新疆伊寧、上海靜安區等開展合作,累計接待來海培訓11萬人次,素質教育“學問海門”成為時代風尚。

五年來,我們取得了“追求卓越”的最好成績。擁有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3人、省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5人、省特級教師26人、正高級教師18人、南通骨幹教師以上158人、海門骨幹教師以上807人,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80多人次在省各類教學比賽中獲一等獎。4人次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接見和表彰,校園足球獲得時任國務院劉延東副總理重要批示,這些都極大鼓舞了我們辦好人民滿意現代化教育的信心和決心。

五年的奮鬥實踐充分證明:全區教體系統上下一心、以鮮明的目標導向凝聚共識,是我們事業取得勝利的前提;廣大校長教師強毅力行、追求卓越、敢於擔當、勇於奉獻的精神是我們事業取得勝利的關鍵;區委區政府“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舉全區之力辦教育”的堅定決心,各街鎮部門及社會各界人士的長期關心支持是我們事業取得勝利的保證。在此,我代表區教育體育局向你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謝!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我們的工作還客觀存在着一些問題和不足。從系統層面來看,黨建工作仍有很大提升空間,黨建業務融合不緊的問題比較突出。教育資源配置不夠均衡,學校建設的速度與城市發展的進度還不匹配,“城區緊、鄉村弱”的現象尚未得到根本改變。師資隊伍結構性矛盾亟需解決。

從業務層面來看,學校後勤管理相對薄弱,財務、食堂、固定資產管理等制度建設不規範、體系不完善、執行不嚴格、監督不力的問題比較突出。

從學校層面來看,少數學校重智育、輕德育,重教書、輕育人的現象依然存在,部分教師對“新課程、新教材、新課堂”還僅僅停留在認知層面,灌輸式、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方式還比較普遍。少數學校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關注不夠,個別校長依法治教能力、駕馭風險能力不強,特別是面對教育前行中的種種矛盾,不敢抓、不敢管、不敢動真碰硬。

從社會層面來看,協同育人的合力不強,在育人理念、育人方式上還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軌脱節,“學校減負、家長加壓”等現象時有發生。師德失範現象依然存在,個別教師參與賭博、從事有償家教、收受家長禮品禮金、體罰變相體罰學生,影響了海門教育整體形象。對此務必高度重視,下大力氣加以解決。

二、把牢教育強國、體育強國戰略方向,奮力擘畫新時代教育之鄉宏偉藍圖

過去的一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勝利召開,系統謀劃部署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擘畫了我國未來五年以及十五年的發展新藍圖,並旗幟鮮明提出了教育強國、體育強國戰略目標。十九屆五中全會閉幕不久,總書記視察江蘇提出了“兩爭一前列”的目標要求;11月12日,總書記第一站來到南通,在參觀張謇“實業救國、教育救國”事蹟展後,高度評價海門先賢張謇是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在這樣一系列宏大敍事的背後,我們都應該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未來一段時期如何精準定位海門教育的發展。

歷史總是給人以啟迪。回顧歷史,百年前的今天,面對“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海門先賢張謇在江海平原上創辦各類學校近四百所,開啟“教育救國”的探索之路,也成就了海門作為“教育之鄉”的百年底藴。百年後的今天,中華民族終於實現了“全面小康”的奮鬥目標,並順勢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

然而,環顧當今世界,現代化強國無一不是教育強國。“強國必先強教,沒有教育強國就不可能有現代化強國,就不可能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發展的重要論斷,也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既定戰略。時代儘管不同,但教育肩負民族振興的使命卻沒有改變。作為“教育之鄉”的海門,就是要將先賢張謇的“教育救國”精神,融入到“教育強國”的時代脈搏,將“兩爭一前列”的殷切囑託轉化為“爭當領跑”的動力源泉,在歷久彌新中、在擔當作為中,奮力開啟建設“新時代教育之鄉”的豪邁征程。下面,我結合教育“十四五”規劃,就“新時代教育之鄉”的內涵和意義談幾個方面的內容。

新時代教育之鄉,“新”在發展階段。需求決定市場,品質決定競爭。在受教育機會得到充分保障、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後,人民羣眾對教育“好不好”的關注更為迫切。要深刻把握新發展階段人民羣眾美好生活嚮往發生的深刻變化,着力解決好教育發展的品質問題。要大力發展優質普惠的學前教育、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優質多元的普高教育、優質融通的職業教育、優質融合的特殊教育、優質協同的高等教育、優質惠民的社會教育,形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力爭到“十四五”末,全區學前三年毛入園率、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均達到100%,省、市優質幼兒園覆蓋率保持在90%以上,義務教育學校資源配置校際差異係數控制在0.2以內,建成適應產業升級需求、產教深度融合、靈活開放的現代職教體系,形成學術高中、特色高中、綜合高中、民辦國際高中多樣發展生態,全區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延長至13年。

新時代教育之鄉,“新”在發展理念。“培養什麼人、為誰培養人”,是習近平總書記一再提及的問題,更是教育的理念問題、方向問題。新時代教育之鄉首先應該定位在“教育的報國之鄉、人才的強國之鄉”,而不是“只顧分數、不顧其它”的考試之鄉,更不是“中國月亮國外圓”的烏有之鄉。必須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定不移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統領全部工作,理直氣壯將愛國主義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生培養全過程,牢固樹立起“心之所繫、情之所歸、立志奮鬥、無私報國”的厚重情懷。必須加快轉變育人方式,積極構建“五育融合、三全育人”工作體系,為每個孩子提供合適的教育,做到不以競爭替代培養,不以分數代替評價。要牢牢把握創新是第一動力、協調是內生特點、綠色是普遍形態、開放是必由之路、共享是根本目的,把新發展理念貫穿於教育改革發展的全過程、教育教學的各環節,奮力提升教育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和治理水平的現代化。

新時代教育之鄉,“新”在發展格局。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當前,無論是“高質量對接滬蘇,打造滬蘇通核心三角強支點城市示範區”,或是“高質量優江拓海,打造南通跨江融合先行區”,亦或是“高質量融入南通主城,打造大通州灣建設核心區”,教育都應該更好地發揮作用。要堅持把構建新發展格局作為建設新時代教育之鄉的邏輯起點,堅決落實區委郭書記關於“城市發展到哪裏,產業升級到哪裏,老百姓的需求到哪裏,教育就要推進到哪裏”的重要指示精神,自覺重塑教育發展格局。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發展,創新職教“產業學院”訂單式培養新模式,促進教育鏈與人才鏈、產業鏈的緊密融合。進一步優化資源佈局,新建、改擴建10所幼兒園、13所義務教育學校、3所普通高中,提升教育對產業集聚區、城市發展區的支撐力度。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加強國際國內教育交流合作,建成1-2所獨立建制應用型高校,實現教育的自身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相結合。

新時代教育之鄉,“新”在發展能力。制度的生命在執行,落實的關鍵在能力。面對複雜形勢和艱鉅任務,必須把能力建設特別是現代化教育治理能力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規劃藍圖”到“美麗現實”的轉換進程。要善於用好“依法治理”這個最可靠、最穩定的治理手段,用法治的思維、法治的精神、法治的方式化解矛盾、抵禦風險。要樹立“綜治”的意識,堅決避免“頭痛治頭腳痛醫腳”的機械化治理,堅持聯合問診、精準開方,變“治標”為“治本”,變“單一”為“綜合”,最大限度從源頭上破解教育生態難題。要突出“共治”的方式,從制度層面入手,建成暢通有序的社會參與教育治理渠道和網絡,激發學校活力、提升家長動力、凝聚社會合力,形成共同參與、共同治理、共同分享的教育發展新局面。

三、錨定高質量發展、高品質提升目標,全面開啟建設現代化教育高地新徵程

開局關係全局,起勢決定後勢。今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的起步之年,也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週年。2021年,全區教育體育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區委十四屆十一次全會部署要求,聚焦“新時代教育之鄉、現代化教育高地”總目標,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高品質提升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兩爭一前列”的領跑姿態,奮力開啟建設“全國一流教體強區”新徵程,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週年。

(一)立足終身學習需要,打造體系完善的供給高地

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滿足全民終身學習需求,是教育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必須着力優化資源供給,提升各學段、各類型教育辦學品質,實現“全區皆名校、個個有特色”的發展局面。

一是發展優質普惠的學前教育。全力做好月亮灣幼兒園、能仁幼兒園的改擴建工作,完成民生幼兒園教學樓改造、龍信第二幼兒園裝修工作,加大紅海、上悦城、天璽等新建小區配建園推進力度,切實提高幼兒園配置比例。系統梳理新建小區配建園“公辦管理、三年創優”的經驗成效,根據服務區域人口變化趨勢和實際辦園需要,堅決守住9-12班的適度規模底線。下大力氣推進街鎮薄弱民辦園回購工程,力爭讓公辦普惠的“觸角”延伸到每一個非建制所在鎮。加大“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市、區)創建”和幼兒園“升等創優”力度,再創3所省優質幼兒園,實現建園滿3年的幼兒園全部創建成為南通市優園。深化學前教育集團和幼教共同體建設,完善民辦幼兒園辦園條件和辦園行為監測指導機制,整體推進集團共同體的文化建設、品牌創建和管理創新。繼續做好課程遊戲化和保教質量評估體系建設,用好《幼兒園新教育行動操作手冊》,賦予課程遊戲化更多活動內涵。加強早期教育研究,建立0-3歲家庭教育指導制度,助力擴大托幼資源供給。

二是發展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以“創則必成”的決心,推進全國、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市、區)創建工作,力爭2021年通過省級驗收,2022年通過國家督導評估。對照“90萬城區人口”的發展規模,進一步優化學校布點,建立完善學額預警機制,開工建設能仁中學新校區、實驗附小聚賢校區,啟動新教育國小、第一實驗國小、海師附小和聚賢國中的新建擴建項目,建成啟用東洲仁恆學校、新城國小、海南國小食堂。全面提升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水平,力爭100%達到省定辦學標準。實施《義務教育特色文化高品質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堅持以新教育實驗“1+N”項目深耕、校長教師“1+N”組團交流、機關幹部“1+N”蹲點幫扶三大抓手,推進鄉村教育“振興”和國中教育“崛起”兩大行動,助推義務教育學校整體邁入“高品質”發展階段。深化集團化辦學改革,推動教育管理集團向緊密型、多元化轉型,不斷放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裂變之勢。

三是發展優質多元的普高教育。深入研究《中國大學聯考評價體系》,在吃透新大學聯考方案及大學聯考評價理念的基礎上,結合大學聯考“一核四層四翼”要求,進一步細化高三複習教學、基礎年級新課教學應對策略,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綜合素質評價、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在日常教學中落實落地,確保教學質量平穩過度,繼續領跑。完成海門中學綜合樓等在建項目,繼續實施第一中學、實驗學校校舍改造加固工程,改擴建證大中學,開工建設北部新城高中。積極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海門中學要扛起“第一學府”的責任擔當,加快省高品質示範高中建設步伐,把更多可以勾畫的目標變為現實,成為展現教育高質量高品質的最美窗口。

實驗學校、證大中學、第一中學要“乘勢而上”,加快凝練高品質高中辦學路徑,力爭在辦學品質、教育質量等方面以領跑者的姿態走在省市同類學校的最前列;包場中學、四甲中學要“迎難而上”,在“特”的方面做足文章,探索建立特殊潛質學生髮展直升通道,成為南通轉型驅動、特色發展的一面旗幟;中南國際學校要發揮資源稟賦,加大國際合作辦學力度,豐富高端教育資源供給,讓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學校”好上加好、越來越好。大力推進分層走班和生涯教育,積極引導學生處理好個人興趣特長與國家社會需要的關係,提高選修課程、選考科目、報考專業和未來發展方向的自主選擇能力。

四是發展優質融通的職業教育。堅持以建設省中等職業教育“領航計劃50強”為契機,積極加強區域產業結構和技術革新調研,健全對接產業、動態調整、自我完善的發展機制。大力推進省級現代化專業羣和省級現代化實訓基地建設,主動服務地方大項目建設,打造更多“地方離不開”的專業。弘揚工匠精神,樹立標準化辦學意識,將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關鍵環節的標準化建設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和“突破口”,參照省定標準,建立健全標準體系,爭做標準落實的“示範者”。繼續深化職教集團建設,積極謀求與中天鋼鐵、正餘機器人小鎮聯合開辦現代產業學院,推行現代學徒制,讓產業升級的“紅利”與產教融合的“福利”惠及更多學子。抓住省“十四五”應用型高校擴軍的重大機遇,爭取在辦學層次上實現歷史性跨越。充分發揮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戰略優勢,吸引以綠色鋼鐵、智能裝備、生物醫藥、船舶海工、建築材料等應用型專業為特色的高校落户海門,積極推進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升格為本科院校,並爭取主校區設在海門,為海門經濟轉型、產業升級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支撐。

五是發展優質融合的特殊教育。堅持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幹、以送教上門和遠程教育為補充,全面推進融合教育。加大力度發展殘障兒童學前教育,加快發展以職業教育為主的殘障青年高中階段教育,鼓勵普通學校接受隨班就讀殘障學生。加快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建設,實現街鎮“融合教育資源中心”的全覆蓋。突出“建用一體”,加大資源中心設備使用培訓力度、將融合教育課程研發納入學校課程體系,進行整體設計、整體推進。充分發揮特殊教育指導中心作用,加強診斷評估、制定IEP計劃、組織師資培訓、開展教研活動,切實提高“融”的水平。繼續實施“康教上門”實踐,深化醫教結合,加強教育、心理、康復、社會工作人員的配備,建立多部門協作機制,形成教育+康復+職業培訓為一體的辦學模式。

六是發展優質惠民的社會教育。聚焦全民終身學習的需要,加快形成覆蓋城鄉、機制完善的開放大學與社區教育辦學體系。因地制宜開展各類教育培訓活動,建立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強化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轉換和認證制度,滿足各類居民學習提高和修身益智需求。實施“健康老齡化”戰略,倡導在學習中養老,加大老年教育課程資源供給,着力解決“一票難求”問題。落實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加大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力度,嚴格學科類培訓機構准入機制,對“唯利是圖、虛假廣告、品質低劣”的一律清退,絕不手軟。落實“雙隨機一公開”各項工作,推動建立“校外託管機構多部門聯合整治和聯席會議制度”,形成教育、市監、民政、發改、消防、公安等多部門、全方位、無死角的治理格局。繼續做好校外培訓機構星級評估,將黨建參與率、公益覆蓋面、家長滿意度列入最高星級的必評環節,抬高行業標準,築牢育人陣地。

(二)強化融合推進策略,打造創新人才的培養高地

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根本命題,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六個方面下功夫”,對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提出了系統要求。要建立完善“五育並舉”的融合推進機制,形成基於“全人”的培養體系。

一是堅持“立德”與“立志”相融合。抓好《中國小德育工作指南》《中國小守則》貫徹落實,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構建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繼續推進品格提升工程項目實施和現代班集體建設,細化“八禮四儀”養成教育,推行“每月一事”區級觀摩。加快市區兩級學科德育基地學校建設步伐,大力開展“新德育微課程羣”建設,開發學科德育系列經典課例,不斷強化德育的有效支撐。全面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繼續堅持班級懸掛國旗、每週面向國旗宣誓與重大活動奏唱國歌制度,用好疫情防控“活教材”和《海門烈士地名傳》“活歷史”,充分發揮愛黨、愛國教育對“立德樹人”的導向性和引領性作用。創建以“弘謇精神”為主題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泛開展“弘謇”系列活動,讓學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與豪邁中,在家國情懷的激盪與感動中,懂得“鑑古方知今,愛國需愛鄉”的道理。大力開展各類志願者活動,將參加志願服務、社會公益活動作為學生評獎評助的必要條件,用制度引導學生感恩社會、國家和他人。堅持把班主任隊伍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啟動班主任專業素養提升計劃,加大班主任工作在各類評比考核中的比例權重,充分激發起優秀教師長期擔任班主任的行動自覺。

二是堅持“教育”與“體育”相融合。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樹牢健康第一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程,確保校園體育百分百鍛鍊等要求落到實處。加大體育練習、大課間活動的強度與密度,注重耐力和力量訓練,確保學生每天在校參與不少於1小時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讓“出汗”成為一種常態。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繼續深化1+X、校園足球等專項體育建設,規模較大學校要建立完整的“五大球類”俱樂部,完善競賽體系。深化“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體育教學模式改革,力爭讓每個學生都能掌握1-3項體育技能。

深化推進青少年業餘訓練“621”項目佈局,加快建立社會體育與學校體育相銜接的發展體系,將“參與學校體育教學、豐富學校體育活動”納入社會體育社團考核標準,鼓勵在學校設點,開展公益助教活動,變“進校園”為“在校園”。加快體育中心建設步伐,確保年底前基本完工。積極推動體育公園和智能健身步道建設,開展多種形式全民健身活動,不斷提高國民體質監測水平。高度重視青少年視力健康問題,實施綠色護眼“明眸”工程,完成中國小教室光源改造,確保中國小生整體近視率在2020年的基礎上下降一個百分點。

三是堅持“美育”與“心育”相融合。要全力打好美育攻堅戰,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根據南通市《國中生藝術素質測評方案》《國中生藝術素質過程性測評指標體系》要求,完善中國小生藝術素質評價制度,全面做好“藝術進會考”的各項工作。繼續開展“美育浸潤行動”,完善課堂教學、課後活動、校園文化、藝術展演“四位一體”美育推進機制,辦好學校合唱團、器樂團、舞蹈團等高雅藝術團隊,着力讓每位學生學會1-2項藝術技能。鼓勵學校因地制宜研發以海門山歌、通東民歌、紅木雕刻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特色的校本課程,不斷豐富美育資源供給。堅持以建黨100週年為契機,組織開展“童心向黨”師生合唱、書畫展評等系列活動。要充分發揮美育“成人之美”的獨特價值,在學科滲透融合中,積極引導學生感受和欣賞“生活之美”“生命之美”。要加大心理課程專業化建設力度,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和基礎輔導技能全員輪訓,完善心理健康預防和干預機制,嚴格執行師生心理篩查和檔案記錄等制度,做到一年一度、一生一檔、檔隨人走、跟蹤管理。全面落實好生命教育開學第一課,繼續鞏固疫情期間困境學生幫扶成效,常態化推進1對1精準幫扶,讓學生學會“積極向上”的生命表達,培塑起“滿懷希望”的生命態度。

四是堅持“勞心”與“勞力”相融合。要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國小勞動教育的意見》以及教育部《大中國小勞動教育指導綱要》兩個文件精神,補齊勞動教育課程短板,優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構,確保課時佔比不少於二分之一,保證中國小每週1小時勞動時間。創新建立具有時代特徵的課程完善、資源豐富、模式多樣、機制健全的勞動教育體系,組織學生參加多種形式的勞動實踐,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綜合育人功能。國小低年級要以個人生活起居為主要內容,注重培養勞動意識和勞動安全意識,使學生在力所能及的勞動中感知樂趣、懂得道理、愛惜成果。

國小中高年級要全面參加校園勞動和家庭勞動,初步養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生活態度。國中階段要兼顧家政學習、校內外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在勞動中體會美好、養成品質,增強公共服務意識和擔當精神。高中階段要注重圍繞豐富職業體驗,讓學生在利用所學知識服務他人中,培塑起社會責任感和勞動自豪感。海門中專要重點結合學生專業特點,開展實習實訓,讓學生真實參與其中,提升創意物化能力,形成工匠精神和品質意識。要建立勞動教育支持系統,依託區域資源,重點培育一批勞動教育實踐基地。

五是堅持“學科”與“素養”相融合。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堅持正確的育人方向,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多樣化人才培養體系。全學科推進五育融合。聚焦學科核心素養,着力完善“課堂教學育人、校本活動育人、社會實踐育人”相結合的育人模式,形成以一門學科為主軸、其它學科相互聯接的“跨學科”體系,不斷拓展學科育人的多維邊界。要堅持以“情境”“主題”“項目”“任務”“問題”為核心,組織學習,着力破除學科壁壘,用綜合地帶和具體問題,打通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多元通道,實現“融學科”培養。全學科推動階梯閲讀。

常態化落實新教育“晨誦午讀暮省”的生活方式,實施中國小生閲讀素養提升計劃,加大整本書共讀和全學科階梯閲讀推進力度,豐富整本書共讀、全學科閲讀推薦書目,根據各年級段、學科特點,形成語言與文學閲讀、人文與社會閲讀、數學與思維閲讀、科學與技術閲讀、藝術與審美閲讀、體育與健康閲讀等不同領域學科閲讀的推進策略和測評體系,將閲讀切實從單純的語文素養範疇、文學文本閲讀中解放出來。繼續加大學校圖書館開放力度,建立健全教師讀書會、班級讀書會、親子讀書會等讀書組織,讓“書香校園”之美、“書香門第”之風蔚為大觀,為建設“書香海門”貢獻更多“領讀者力量”。

(三)突出優美純粹導向,打造名師薈萃的人才高地

學術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講。打造名師薈萃的人才高地,就是要塑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道德優美、學術純粹”的新時代教師隊伍。

一是要向師德要高度。師德是教育的“天際線”,師德的高度決定了教育的高度。要秉持張謇“道德優美、學術純粹”的教育思想,堅定不移把師德師風建設放在首位。繼續實施師德涵養工程,着力推進每年9月份的師德建設月及開學第一週的師德主題教育周活動,精心組織策劃師德“三十講”系列微課,擴大師德宣誓公開面,切實將教師的“自我承諾、自身要求”轉化為“對外宣佈、共同監督”。

突出“榜樣示範”作用,繼續做好百名美麗教師、新教育榜樣教師的推介展示活動,集中選樹一批師德典型、表彰一批先進楷模,形成校校有典型、榜樣在身邊的良好局面。持續深入抓好《新時代中國小、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的貫徹落實,從嚴執行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和教師個人信用記錄制度,加快建立師德檔案制度,在教師准入、交流調動、職稱評定、崗位晉升、評優評先等方面,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從嚴落實省教育廳《關於師德失範行為處理實施細則》等規定,加大對教師有償補課、體罰變相體罰等行為的監督和查處力度,系統整治教師“微權力”腐敗問題,堅決清除學生和家長有苦説不出、敢怒不敢言的“眼中釘”和“心頭痛”。建立問責制度,對教師嚴重違反師德行為監管不力、推諉隱瞞,造成不良影響或嚴重後果的,追究學校主要負責人的責任。

二是要向名師要效益。大力實施《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彩虹行動”計劃》,建立完善教師全職業生命週期成長體系,通過平台聚力、項目推進的方式,着力破解“青年教師基本功不夠、中年教師職業倦怠、鄉村教師平台不足”等問題,開展弘謇杯“技能大比武、課堂大練兵、風采大展示”系列活動,因人制宜,聚焦不同羣體教師實際,創新比賽方式和評價標準,讓不同羣體的教師綻放彩虹一般的光彩。進一步優化名師工作室管理機制和考核細則,重組名師導師團,充分發揮導師團的示範指導、引領輻射作用,不斷放大名師工作室的孵化功能,助推形成更多“高原”崛起之勢、“高峯”凸顯之秀。健全優秀教育後備人才培養體系,完善教師研修中心(區級名師工作室)—集團學科工作室—校教研組三級教科研體系,突出以教師為主體、團隊為載體、實踐為取向、校本為特色、反思為主要研究方式的校本教研特點,加速形成教師成長共同體。繼續實施中國小校長領導力提升工程,完善校長後備人才選拔制度,開展校長俱樂部、校長論壇、校長沙龍等活動,引領校長學習新理念,踐行新理念,打造專家型校長隊伍。加大城鄉校長交流制度力度,選拔一批集團總校中層以上骨幹到鄉村學校掛職鍛鍊。

三是要向結構要質量。結構就是質量,結構就是品質。要下大力氣深化師資隊伍供給側改革,加大編制統籌調配力度,着力化解大學聯考新方案實施以及部分學校生源劇增所引發的師資供需矛盾。深入推進“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優化學前教育共同體、義務教育管理集團、高中校際聯盟、職教集團等辦學機制,完善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城鄉交流制度,實施“1+N”組團交流精準幫扶機制,重點引導優秀校長和骨幹教師向鄉村學校、薄弱學校和缺員學校流動,促進師資均衡配置。積極推進校長、教師集團內定期輪崗機制,繼續實施“銀齡助教計劃”。創新教職工編制管理方式,建立編制“週轉池”。完善師德為先、注重能績、多元評價和向一線教師、鄉村教師傾斜的教師評價機制,堅決維護“一線教師”權益。拓寬優秀人才引進渠道,綜合用好“東洲雁歸海門學子回海從教”“鄉村定向師範生”等政策,推廣海門中學“高層次優秀教育人才招引”經驗,通過進校招聘、一事一議等辦法,選拔更多優秀人才進入教師序列。

(四)堅持以學以生為本,打造多元協同的生態高地

學生是課程的主體,是課堂的主角,是家校共育的主題。必須牢固樹立以學為本、以生為本導向,建設形成多元協同的育人生態。

一是打造“學習中心”課程形態。李希貴説,人的潛能猶如礦產資源,埋得很深。如何發現他們身上“沉睡的可能性”?課程就是這樣的試金石。以“學”設計課程規劃。各校要依據十四五發展目標,進一步審視學校課程體系,加以建構完善。整體規劃,分層推進,重點實施,做到“五個明晰”,即明晰原則、明晰思路、明晰目標、明晰實施的內容與路徑、明晰責任人及激勵評價機制。學校應成為課程重構的覺醒者,把以學習為中心作為統整學校課程設計各要素、課程開發全過程的價值引領,並以“學習”視角觀察學校課程理念的價值走向、主體參與、環境改造、目標設計、內容開發、實施改進以及評估革新。以“學”構建課程體系。以提供多元豐富的教育資源為目標,整體優化課程結構,構建基於學生學習的“全景式”課程框架,為每一個學生的成才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圖景。

十四五期間,各校要優化學校課程圖譜,開設課程超市,將基礎課程、拓展課程、探究課程、德育課程、社團課程、綜合實踐課程等統整在核心素養之下,建立課程之間縱向與橫向的關聯,形成完整的學校課程體系。堅持以選課走班為基本模式,按年級、分層次進階式設置,形成適應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課程階梯。以“學”轉變課程供給。積極探索課程資源中心向“學習中心”的轉化路徑,每年重點培育打造1-2個“學習中心”區級樣板,完善“學習中心”和省級課程基地面向全區中國小開放、交流、共享機制。突出“學”為導向,改變學校圖書館、體育館、實驗室、影視中心等資源的配置和管理方式,為多元學習、自主學習的發生創造更多條件。堅持課程與環境相融合的原則,深化學校場所場景文化建設,力爭將每一處校園空間都打造成學生學習的場域,形成處處指向學習目標、無邊界有秩序、科學且平衡的教育生態。

二是塑造“學為中心”課堂樣態。把脈課堂“學”的危機。近年來,我們在各學段大力推進課堂革命,校長和教師的課堂理念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整體課堂的生態和課堂質量也在不斷優化,但“學習缺乏動力、課堂缺乏活力、師生缺乏能力”等問題依然亟待解決。美國著名的教育家西爾伯曼在著作《課堂的危機》中曾提出,課堂要做到真正轉型,必須體現兩個要素:課堂氣氛是否轉變?學習方式是否轉變?要優化課堂教學各要素和流程,注重教學定位的精準與厚度,褪去教學行為的功利與缺位,改變教學評價的單一與孤立,追求“課堂有温度、知識有密度、學科有深度”和教學“有效率、有效益、有品質”。

追尋課堂“學”的深度。深度學習就是基於學習者自發的、自主性的內在學習動機,並依靠對問題本身探究的內在興趣維持的一種長期的、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學習力。其重點就是要追求學生在學習中的深度捲入,追求學習內容與學生生命處境的深度聯繫,追求學生思維的萌發和登攀。要讓學生通過深度學習獲得傾聽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協作交流的能力、學會學習的能力、遷移應用的能力,同時在能力提升中實現積極情感的體驗。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可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課堂教學也是如此,要勇於突破舒適區,破解課堂容量小、思維強度低的困境;善於探究學習區,讓學生通過努力達到可以抵達的區域;全力避免“恐慌區”,避免學生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抵達目標的恐慌感。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存在感、獲得感和意義感,這樣學生才會參與學習、樂於學習。引領課堂“學”的變革。堅持以課堂“教為中心”向“學為中心”真實轉變為目標,積極構建以“情境導學、自主先學、合作助學、踴躍展學、以練促學、多元評學”為要素的具有海門特色的“學程導航·六學課堂”新樣態。開展“百位名師大放樣、千名骨幹大引領、萬名教師大展示”活動,每季度召開一次區級“課堂革命現場推進會”,將課堂革命行動深入推進至每一間教室、每一節課堂、每一位教師。貫徹落實《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實施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將信息技術元素融入“導—學—教—練—思”課堂教學諸環節,實現用大數據支撐課堂精準變革,以信息化引領教育改革路徑。繼續堅持“課題+課堂+課程”三課融合的海門範式,發揮省課程遊戲化項目、省基礎教育課程基地、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試驗項目的牽引作用,促進教科研進課堂的方式轉型,推動教師專業成長。

三是營造“學生中心”家校生態。辦好教育,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必須凝聚合力,形成基於學生成長的生命共同體。要讓家庭回到本位,積極發揮關工委、工會、婦聯、共青團等組織的協同育人功能,全力辦好新父母學校。繼續實施家庭教育促進工程,注重健康精神需求的培養,綜合運用案例講解、利弊分析等方式引導廣大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主張。嘗試開展特殊需求家庭“家教指導”入户陪伴項目,通過持續的陪伴指導,干預原生家庭不良影響,切實提升家庭教育能力。要讓學習回到學校。進一步加強作業管理,科學統籌安排學生家庭作業,堅決遏制“家長作業”和家長輔導作業負擔過重的傾向。

做細做實中國小幼兒園課後延時服務,合理安排學生參與各類興趣小組和音體美勞等活動,不斷提高課後服務質量。要讓溝通回到常態。進一步健全家委會、家長評議等制度,完善家校合作機制,釐清合力育人目標,促進家校溝通的常態化、制度化、規範化。加快配套落實《中國小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的各項制度,充分保障家長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進一步規範家校溝通載體建設,頒佈《班級微信羣建設公約》,明確功能定位和網絡紀律,切實把教師家長從疲於應付的“作業羣”、曬娃炫娃的“攀比羣”、分數排名的“壓力羣”、盲目點贊教師的“誇誇羣”中解放出來,迴歸“溝通”本意。

(五)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打造現代教育的治理高地

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新時代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命題和核心任務,突出體現在學校活力、教師動力和學生的創造力上,要推進教育制度創新和治理能力建設,深化教育評價改革,不斷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水平。

一是加強學校內部治理。推進“放管服”改革,列出權力、管理和服務三張清單,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堅持以學校章程為統領,全面推進師生民主參與的制度建設,發揮教師“主人翁”作用。健全學校內控管理體系,深入開展風險點排查,聚焦財務管理、工程建設、招標採購等重點領域,編制出台“規範性操作手冊”,確保各項規章制度落地落實。嚴守安全底線,健全校園安全穩定綜合防控體系,按照《關於加強南通市中國小幼兒園智慧安防建設的實施意見》,加大“三防”建設力度,全面提升校園安防水平。推進“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創建工作,多種形式開展安全教育和應急能力培訓,提升突發事件應對處置能力。毫不鬆懈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嚴格落實學校聚集性活動管理、精準掌握師生員工健康狀況和假期活動軌跡,堅持人物同防、多病共防,主動防範其他傳染病疊加風險。

二是增強教育督導功能。要充分發揮教育督導的制度優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建設成果,充分發揮“資深老校長、老教師”資源優勢,分類細化、全員納入,建強專兼結合的督導隊伍。堅持以目標達成為導向,結合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高質量發展考核、教育現代化監測等重點工作,加大督政力度,積極推動街鎮黨委政府履行法定教育職責,確保各項教育重大政策落到實處。突出教育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緊盯違規辦學、違規從教以及校外培訓機構等人民羣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以及年度各項重點工作,實施專項對標督導。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拓展督導職責,推動督導重心從“督政、督學、監測”向“督查、督改、督辦”延展,形成“全領域、全口徑、全支撐、全保障”的現代化教育督導體系。啟動新一輪學校高質量發展督導評估,確保“十四五”期間實現全覆蓋。加強督導結果運用,健全報告、反饋、整改、複查、激勵、約談、通報和問責等環環相扣又統籌實施的全鏈條機制,推動督導長出“牙齒”。

三是深化教育評價改革。評價是教育發展的“晴雨表”和“風向標”。要把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作為推進現代化教育治理的重要抓手。教育質量評價的主要平台在學校,要堅持尊重差異、注重特色、推動創新的評價導向,強化學校自身的縱向提升,兼顧校際橫向比較,重點突出辦學特色化、品質提升度、未來發展性三個方面,實施“不比基礎比進步,換隻眼睛看發展”的評價策略。學校要建立健全自我評價評估制度,組建校級評價改革團隊,精準找到相關影響因素與差距,保障學校可持續發展。評價改革的重點在學生,要深化學生評價改革,關注學生綜合素養,強化學生自我評價,強調用多把尺子衡量學生,落實和發展“學業水平評價+綜合素質評價”模式,建立健全學生成長電子檔案,藉助現代化技術手段,全面記錄學生校內外成長軌跡和發展狀況。

四、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從嚴治教,匯聚建設全國一流教體強區磅礴力量

黨的全面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證。要以迎接、慶祝建黨百年為契機,完善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的體制機制,形成落實黨的領導縱深到底、橫向到邊、全面覆蓋的工作格局。

一是打造黨建領航的育人高地。堅持黨管辦學方向,繼續實施教體系統思想政治素養提升工程,引導廣大黨員幹部、校長教師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黨管育人導向,大力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工作,健全完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長效機制,常態化開展局機關幹部、校長書記進課堂上講台講思政活動,舉辦中國小思政教育現場會,集中力量開展思政“金課”和思政“金牌”教師鍛造活動,探索單列思政學科教師職評序列,設置思政單列課題,拓寬思政教學成果和研究成果認定範疇,全面激發思政教育發展活力。堅持黨管意識形態,按照“把方向、守陣地、防滲透、重引導”的要求,進一步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牢牢掌握工作領導權和主動權,抓住幹部、教師、學生三個關鍵,守住教材、講台、網絡三個陣地,強化形勢研判,強化輿論引導,強化應急處置,強化問責追責,切實做到可管可控。

二是打造創新融合的品牌高地。繼續實施學校黨支部規範化建設工程,健全黨員冬訓、黨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等工作機制,推動黨的建設制度化落實。實施局機關黨員幹部、青年後備幹部到黨建薄弱學校掛職第一書記制度,全面提升學校黨建工作實效。做好機關黨建品牌凝練和老幹部支部“六好一提升”創建工作,啟動“一校一品”學校黨建品牌建設,強化創新融合策略,按照新時代黨的建設工作要求,堅持把黨的領導融入學校治理、把思想建設融入師生教育、把組織建設融入教育教學、把隊伍建設融入師德師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融入校園文化,充分發揮黨組織政治引領、思想引領、組織引領、骨幹引領、文化引領作用。要深度挖掘地方資源,全面溯源海門中學、實驗國小、原麒麟中學等百年老校紅色基因,着重打造一批學校黨史文化長廊,實現校史與黨史的深度交融。實施“黨建百年行動·紅色百分工程”,出台教體系統紅色黨建百分考核指標體系,大張旗鼓開展百名模範黨員評比、百場書記專題黨課、百個品牌巡迴展示等活動,通過點線結合、滾動推進的方式,形成拼圖效應。繼續用好“學習強國”陣地,大抓學習、大抓展示,不斷擴大學校黨的建設輻射面和影響力。

三是打造使命鑄就的精神高地。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精神是永恆的主題。十年前,我的第一份教育工作會議報告的題目就是《強毅力行、追求卓越》,十年間,我們正是秉持了這種精神,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歷史性突破。精神總在傳承中發揚,十年後,在邁進“十四五”的重要關口,打造新時代海門教育體育的精神高地,就是要繼續秉持“強毅力行、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質,以吹糠見米、真抓實幹的行動,抓好各項工作落實,在系統上下奮力營造出“勇於衝鋒、敢於亮劍、善於拼搶、重於團結”的良好氛圍。精神總在淨化中提升,必須堅持把嚴的主基調長期堅持下去,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鍥而不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決破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不正之風。堅持把機關作風作為“窗口”來抓,嚴格執行《關於減輕中國小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在各類檢查督查、報表填寫上,能取消的堅決取消,能統整的堅決統整,努力把寧靜還給學校、把時間還給教師。更多理解校長的不易和家長的難處,樹牢主動服務的意識,讓不跑腿也能辦成事、不託人還能更省事。大興調研之風,堅持在調研中增強精準服務的本領、提升精準服務的品質,堅決破除“八九不離十”的憑空想象和敷衍心態,堅決抵制“三下五除二”的不切實際和蠻幹狀態。要加大黨風廉政建設督查力度,督促5所高中學校做好巡察整改工作,用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在嚴厲懲治、形成震懾的同時,扎牢制度籠子、規範權力運行、加強警示教育,構建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持續鞏固“清正教風”。全面推進法治政府和依法治校示範校建設,堅持以實幹為導向,以實績論英雄,用準用實“三項機制”,着力營造“想幹就有舞台、敢幹就有支撐、幹成就有激勵”的濃厚氛圍。

同志們,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嚴峻,“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仍在增加。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高質量發展奔湧向前的趨勢,不是任何險灘暗礁能夠阻擋的。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領跑者”的姿態,扛起“兩爭一前列”的使命擔當,以爭攀“狼山第一峯”、逐浪“江海第一潮”的精神狀態,奮力開啟建設“新時代教育之鄉、現代化教育高地”的嶄新篇章,用立德樹人的卓越成績向黨的100週年華誕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