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觀後感

電視劇《覺醒年代》精選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5W
電視劇《覺醒年代》主要以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的一段歷史展開的敍述。這些歷史上有名有姓的革命鬥士,看到他們在當時背景下救亡圖存,去不斷的尋找救國救民道路。這裏有憧憬、有奮鬥、有失敗更有成功。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電視劇《覺醒年代》精選觀後感,以供參考。
電視劇《覺醒年代》精選觀後感

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後感1
  
  最近追劇《覺醒年代》感悟很深,能感受到自我成長了。兒時的記憶村子裏有了第一步黑白電視,需要花錢才能去看。不管如何每一天還是會厚着臉皮擠到鄰居家的門縫裏偷看,被逮住了就會被驅趕,偶爾有了錢也會付費光明正大的去看。之後自我家也有了黑白電視,老媽説之後也有了彩電。總之,我已經記不太清楚了。之後老爸又揹回來一個單缸洗衣機。那時候並不懂得這些到底意味着什麼。
  
  這麼多年過去了,自我經歷了不少,從一個小姑娘單槍匹馬闖江湖,四處流浪至今日的大大姑娘,回到祖國的懷抱,另有一番感觸。兒時追劇也只是看熱鬧,隱隱記得那時候看得最多的就抗日戰爭和國共戰爭,只是看熱鬧。此刻追劇會思考,在劇中找自我想要的東西。
  
  從《覺醒年代》我瞭解到北大的建立、馬克思主義的萌芽和確立、我們中-國-共-產-黨政黨的由來,以及思想的核心,為什麼是中國革命而不是中國改良,為什麼我們中國政黨是馬克思主義為基石,為什麼會有中-國-共-產-黨。這讓我有種要把整個中國歷史系統的讀一遍的計劃。
  
  劇中蔡元培聘請為北大校長,並邀請陳獨秀到北大助力,協助陳獨秀創立《新青年》。李大釗在北大組件馬克思主義研究室,與陳獨秀共同成功發起五四青年運動、新文化革命,馬克思主義的啟蒙和建立,推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發起工人運動、五一勞動節,以及8小時工作制的由來。引領中國新青年建立馬克思主義、創立中-國-共-產-黨,影響了毛澤東、周恩來等一代偉大人物。他們不斷的探索、研究和實踐,為中國尋找一條拯救國家的科學、民主的革新道路。
  
  讓我聯想到我們中國這幾十年的發展就是沿着這條走過來的。那些年並不關心也不懂什麼經濟、政治政策,唯一研究的是賺錢買房把自我和家人的生活過好,也從來不懂這些是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印象中,從土地下放,包乾職責制,家裏生活逐漸好起來,到沿海的改革開放,允許先有部分人富裕起來,帶動內陸發展。
  
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後感2
  
  看完這部劇,感觸很深。不妨先從一位個性十足的人物説起—辜鴻銘。
  
  辜鴻銘在蔡元培接手北大校長職位時,為學校作出的一系列改革,都表現出了一位老派學者對新文學的不屑和貶低,形象地演繹了新舊文學在當時社會的真實場景。而劇中主角的演繹也是十分好,劇中的辜鴻銘是有很多“毛病”的,出門跟兩個傭人,一個端茶,一個伺候吸煙,動作浮誇,派頭十足,儼然一個清朝貝勒爺的排場,令人反感。這讓我自然而然地覺得,他就是那種腐朽的老派學者代表。
  
  然而當我進一步探尋他的身世,我發現他從小在國外長大,是個混血兒,一向受到十分良好的西方教育,這一發現讓我大跌眼鏡,開始探尋一個從小受着西方文化耳濡目染的人是如何走上了一條堅定的、甚至看起來有些固執地捍衞古老的中國傳統的道路。
  
  我想:也許是辜鴻銘從小對西方的瞭解比當時絕大多數國人深刻,反而讓他能夠認清中西文化都有各自的優劣。而不是像所謂勇敢的革新者,一味地貶低中華文化,崇尚西方思想。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人們都詬病中國婦女纏足,可是有沒有想過歐洲人也束腰,戴誇張的假髮;人們都批判腐朽的清廷,可是有沒有想過歐洲大大小小的皇室能好到哪兒去?很多人都告訴我們,説中國人比可是外國人,是因為我們的文化太腐朽,科技從來不是根本問題,甚至歷史教科書也是這樣寫道。但當我跟隨辜鴻銘去探究,發現是不是有這樣一種可能:當時的國人是把科技上的落後一味地歸結到了文化的錯誤上。我不否認,辜鴻銘也沒有否認,中華五千年以來的許多傳統是有其缺點和侷限,然而因為科技上比可是人家,就一味地抨擊自我的文化,而把外來的文化捧上神壇,這樣的行為真的對嗎?是的,那時的中國需要一羣開眼看世界的人,我們是要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可是我們不能就此丟了自我的根本。我最敬佩辜鴻銘的一點,是他在當時貶低中華傳統文化的大流中能夠堅持自我的認識。且不論對錯,這樣的行為本身就已經難能可貴。
  
  在學術的對抗中,辜鴻銘始終抱着一顆學者的心態,又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鮮明。我想:每個時代都會需要不一樣的視角,可能是放眼西方、學習他人,也可能是迴歸本我,追溯傳統,但不論哪個時代都需要辜鴻銘這樣的人,不問眾人所云,只問本心,始終堅持學者的冷靜與客觀。
  
  想想我為什麼那麼喜歡辜鴻銘呢?應當在於,他那倔強但堅定的個性,更在於,他那始終如一的學者信念,也是所以,才能做到思想的獨立,冷靜。
  
  人們説知識分子們總是自命清高,可是辜鴻銘的那份“清高”,不明白是做給自我看,還是別人看的“排場”,偏偏為我所愛。
  
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後感3
  
  《覺醒年代》講述的是民國時期的往事,回望歷史,有太多的感慨與動容。陽春白雪的聖潔和戰火硝煙的危急,青春的選擇和人生的思索,還有一以貫之的中華民族的氣節和精神,給我強烈的觸動,也讓我感受到一種澎湃的活力和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愛國力量。
  
  從袁世凱復闢帝制的企圖、簽署《二十一條》賣國的舉動,到愛國青年的義憤填膺、振奮民眾,再到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整部劇將如此動盪的時代中的青年的救國活力展現得淋漓盡致。活力燃燒的歲月,砥礪奮進的歷程,勾勒出當時的人們覺醒的過程。
  
  袁世凱的唯利是圖,使中國深陷內憂外患的困境之中。而李大釗、陳獨秀等人最初的覺醒與重視,是民國時期最初的良藥。李大釗曾在得知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後説:“既然已經到了國亡人死之際,便再無投鼠忌器之顧慮,我們應當有破釜沉舟之決心。竊國大盜袁世凱,恢復帝制想要當皇帝,中華民國危在旦夕了;賣國賊袁世凱簽定了二十一條,中華民族危在旦夕了。共和就要死了,青島就要丟了。”覺醒後的他們,討論救國之道,決定改造青年的辦法。他們經過辦雜誌,辨析、選擇和驗證出一種當代最先進的思想理論,作為改造青年、改造中國的指導思想,探索一條振興中國的道路。他們的覺醒,讓他們在看到許多荒謬行為後深深為被封建思想束縛的民眾感到痛心,深感國家民眾思想意識覺醒的迫切性。一期復一期的雜誌的出版、一次又一次街頭的演説,以及無數的傳單,促使更多的人們明白了危在旦夕。由原先的文言文轉化而成的白話詩文和小説,讓工農都有了讀書的機會,提高人們的文化水平。工人、農民和其他羣眾的團結、對將淪陷的國家的救贖,使中國再一次振作起來。
  
  在民國時代,我看到了覺醒的英雄們。或許有些人本能夠明哲保身,享受完整的人生,可是苟且偷安從來不是有良知的男兒們的選擇,更不會是從小誦讀,心繫天下的聖賢學説,從三代五將的家族中走出來的男兒們的選擇。應對滿目的瘡痍和國土的淪喪,應對即將淪為亡國奴的危急時刻,他們毅然決然地挺身而出,勇赴國難。最初的人們,無比的盲目、自私,相互猜忌、仇視,那是一個信仰崩潰的社會,善惡不分、美醜無別、道德淪喪。愚昧無知是一種可憐,但也是一種可怖,因為他們更容易被人締用,煽動和蠱惑。覺醒的青年們的清醒的抉擇,有一種無形的強大力量,引領着墮落的社會步入正軌。
  
  這部劇無比真實地讓我們回顧了歷史的過往,回顧愛國人士為天地立心、為聲名立命的擔當,回顧他們肩負民族危亡的職責。感激他們執着、忘我、不懈的所有付出,以及應對滿目瘡痍的國家時的覺醒。
  
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後感4
  
  《覺醒年代》這部電視劇,刻畫了許多經常客串歷史、語文課本的人物,我們耳熟能詳的也不少,如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等。今日我要説的應當是每個人都熟悉的魯迅。
  
  片段一:魯迅第8集出場,場面是這樣的:有一個人被當街處決,但人們不僅僅不怕,還搶着用饅頭蘸人血,愚蠢地認為這能夠治百病,而魯迅他不回頭都明白髮生了什麼。這説明,人們的愚昧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次兩次了,而是一種常態。
  
  片段二:魯迅第9集出場,就是這樣一個場面:魯迅一個人站在教育部門口,一隻手叉腰,一隻手拄着一塊兒長木板,上頭寫着“不幹了”。在他面前人和車來來往往(有的還一副看傻子的模樣看他),但他自我站在那裏一動不動,表達出他的決心:堅決不和張勛同流合污,體現了他的立場堅定、愛憎分明。
  
  片段三:第14到15集中,出現了魯迅寫作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的具體場景。背景是這樣的:魯迅在北京和同學聚會,聚會中周作人探聽到一個叫楊開銘同學的消息:
  
  楊開銘是個熱心腸,之前回了老家教書,對一個寡婦多有幫忙,為此遭了寡婦的族人非議。之後有一天,他喝醉了酒,在寡婦的桌子上趴了一夜。結果第二天被人給明白了,寡婦的族人就把寡婦給抓了起來,活生生沉到池塘裏面淹死了。楊開銘哪裏受得了這種刺激,直接就瘋了。
  
  回到家裏,魯迅聽周作人講完楊開銘同學的信息,剛來得及感歎一句“瘋了”,他表弟久蓀就從門外滾了進來,嚷嚷着外面有人要殺了他,躲在桌子底下不敢出來。感情這個可憐人也因為來京一路上看見太多人餓死,受了刺激,神經錯亂了。
  
  就在之前,《新青年》修改部找上門來,幾個主筆一齊請魯迅出山。魯迅對於之前的雜誌作品給他們指出了三條缺陷,其中一條就是缺少通俗的白話文學作品,比如像白話小説。
  
  所以當魯迅下定決心要寫稿的時候,在見識到兩個瘋子,尤其是讓他們變瘋的黑暗荒誕的社會現實之後,魯迅決定以自我可憐的表弟久蓀為原型,寫作《狂人日記》。他一鼓作氣寫了個通宵,眼睛都紅了才停筆,累了就直接躺在一地稿子上休息。
  
  曾看到蕭紅女士在《回憶魯迅先生》一文中提到:
  
  全樓都寂靜下去,窗外也是一點聲音沒有了,魯迅先生站起來,坐到書桌邊,在那綠色的枱燈下開始寫文章了。
  
  許先生説雞鳴的時候,魯迅先生還是坐着,街上的汽車嘟嘟地叫起來了,魯迅先生還是坐着。
  
  有時許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薩薩的了,燈光也不顯得怎樣亮了,魯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裏那樣黑大。
  
  魯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舊坐在那裏。
  
  人家都起來了,魯迅先生才睡下。
  
  這也能夠看出魯迅先生也是一個敬業投入的人。但魯迅先生的寫作,不僅僅是趕稿子,還是對中國當時現狀的思考,對封建、迷信、愚昧的批判。儘管魯迅先生已經逝世80多年了,但經過《覺醒年代》的演繹,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魯迅,他不僅僅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不苟言笑的鬥士,也有着風趣幽默的一面。
  
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後感5
  
  看了電視劇《覺醒年代》,我被這些思想革命先驅不屈不撓的革命意志打動了。
  
  我們從細節上看一看這種意志的體現。先來看“南陳北李”: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李大釗與陳獨秀合作修改《新青年》,捨棄小家,堅決推行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學説,以及“僅有所謂暴力革命才適合中國”的理論。從陳延年的無政府主義組織(“互助社”)倒閉的教訓中,兩人更加明確了馬克思主義救國的方向,更進取地為中國尋找藥方,矢志不渝。
  
  1919年5月初,當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來,學生中爆發了強烈的不滿。陳獨秀、李大釗引導學生罷課走上街頭,進行愛國主義宣講,喚醒民眾的愛國熱情,使“五四運動”由學生運動擴大成工人、商人、學生等多階級聯合的愛國行動。雖説,陳獨秀因向民眾發放愛國傳單《北京市民宣言》(被稱為“獨立高樓風滿袖”)給北洋政府提5條最低要求被反動警方發現而慘遭冤獄,但他依然堅持自我為昏睡不醒的舊中國尋找藥方的志向,從夢想中汲取信念,早已做好在研究室和監獄之間來回出入,同時把監獄也當作研究室培養新的禮貌的準備,就像他在看到七百餘愛國學生被捕時寫下的文章《研究室與監獄》一樣。陳獨秀被李大釗和羣眾營救保釋後,李大釗讚揚他“什麼監獄什麼死,都不能屈服了你;因為你擁護真理,所以真理擁護你”。“五四運動”後的1920年,陳獨秀與李大釗商討了在中國建立共-產-黨黨組織的問題,“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佳話因兩人堅定的報國志向而從此產生。1921年7月下旬,中共一大召開,中-國-共-產-黨誕生。
  
  其實,像陳獨秀和李大釗這樣有着堅定志向並從中獲取力量的人還有很多,比如參加學生運動的郭心剛和鄧中夏。二人不顧被反動軍閥抓捕的風險,從民主、科學救國的夢想中不斷堅定意志,在公眾面前演説,傳播愛國救亡思想。郭心剛甚至不顧體力已經不支,直至離世前仍在惦記着愛國救亡。
  
  總的來説,思想解放先驅們的超人膽識,令我深感敬佩。如果沒有他們的奮勇拼搏、不懼犧牲,絕不會有新中國的成立,更無今日之輝煌。此刻的我們,正值流金的青春歲月,而世界,正經歷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所以,從此刻樹立造福社會的志向和信心,不負韶華,打好基礎,像當初的覺醒先驅一樣不懈奮鬥,才對得起祖國,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