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生態環境調研報告範文三篇

欄目: 調查實習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17W

  隨着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報告成為了一種新興產業。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寫報告很是頭疼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生態環境調研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態環境調研報告範文三篇

生態環境調研報告1

  我的家鄉在温嶺濱海,温嶺市地處浙江沿海中部,台州市的南部,遠離大城市、遠離大市場,工業資源缺乏,國家無大中型項目投資,自古只有農民和漁民兩大生產羣體,屬自給自足的小生產農業縣(市),人均只有半畝田。

  一,自然資源特徵

  (一)土地資源特徵

  根據20xx年末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結果,全市土地面積92407.77公頃(不包括樂清市、玉環縣和台州市黃巖區、路橋區的飛地52.82公頃、灘塗15663.78公頃),其利用現狀為:農用地70897公頃,佔76.69%;建設用地14398.7公頃,佔15.58%;未利用地4789.42公頃,佔5.18%。

  分類

  農用地

  其中:

  耕地

  園地

  林地

  其他農用地

  面積(公頃)

  70897.00

  35557.70

  5794.80

  23617.80

  5896.70

  比例(%)

  100

  50.18

  8.18

  33.33

  8.32

  注:其他農用地為畜禽養殖、農村道路、坑塘、養殖水面、田坎及農田水利用地

  温嶺土地利用特點:一是耕地和林地的比重高,分別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38.48%和25.56%;二是土地利用率高,為92.27%;三是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僅為0.03公頃。

  (二)水資源總體特徵

  温嶺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13.21億立方米,平均降水深1581.10毫米;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8.03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6.67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1.36億立方米。人均佔有量為709立方米,為重缺水地區。

  温嶺市水資源以地表徑流為主,河川徑流是其主要部分,全市多年平均徑流量為8.03億立方米。

  温嶺市水資源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降水時間不均衡。年降水量年內分配呈雙峯型,即6月梅雨期和7-10月台風期為降水峯值;冬春期為少雨期,在台風影響少的年份,夏秋乾旱較為嚴重。二是降水空間分佈不均衡。降水量由東南沿海向中部平原,至西部丘陵山區遞增,並隨地勢的增高而增加;而蒸發量隨地勢的增加而減少。三是地下水資源少。温嶺地下水資源主要類型為鬆散巖類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屬於消耗水,只能作為應急水源。

  (三)氣候資源的總體特徵

  温嶺市氣候特點是:冬夏季風交替明顯,冬無嚴寒,熱量充裕;雨量豐沛,光照適宜;早春回温遲,秋季降温慢,無霜期長。就農業條件而言,全年光熱水匹配良好。但由於地形、地勢的差異,熱量、降水具有一定的地域差異和垂直差異。西部山區光、熱隨高度上升遞減,水分則隨高度上升而增加;平原地區光、熱、水等氣候因子分佈狀況基本相同。温嶺市農業氣象災害主要有冬季冷害,梅季暴雨、颱風暴雨引起的洪澇,七、八月的高温乾旱,冷空氣和颱風等帶來的大風。

  (四)旅遊資源特徵

  温嶺市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擁有長嶼硐天、方山—南嵩巖兩個省級風景名勝區、江廈省級森林公園和新世紀中國第一縷曙光首照地—石塘。長嶼硐天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系南北朝以來人工開採石板後形成的石文化景觀。方山—南嵩巖風景名勝區,系北雁蕩山餘脈,集危崖絕壁、奇峯深谷、飛瀑溪澗、田園風光等自然景觀於一體,氣勢磅礴雄渾,伴有悠久的宗教文化歷史。新世紀曙光首照地—石塘,石屋、石街、石巷、石級錯落有致,風格獨特,引人入勝。元寶山麓的“洞下”沙灘,是絕好的天然海濱浴場;南北沙鑊島的怪石、沙灘、石屋構成了一幅美麗的海島景觀。此外,市境內其它人文景觀旅遊資源也很豐富,主要有古遺址、古橋、古塔、古民居、古文物等,具有很高的旅遊觀賞價值。

  (五)海洋資源特徵

  温嶺市三面臨海,靠近東海漁場,擁有大洋港灣、隘頑灣、樂清灣三大港灣。海域地形平坦、底質細軟,近岸大小島嶼、礁石棋佈,海域流速平緩,海水鹽度、温度適宜,水(塗)質肥沃、餌料豐富,適宜多種海洋生物繁衍、棲息,是得天獨厚的海洋牧場,是我省大小黃魚、墨魚、帶魚、三疣梭子蟹、青蟹、中國毛蝦、脊尾蝦、縊蟶、泥蚶、青蛤的主要產地。樂清灣和大洋港灣是貝類自然增殖苗種基地,尤其是樂清灣的蟶苗具有重要的地位。

  温嶺沿海發育了廣闊的潮灘,灘塗資源豐富。全市可圍灘塗10955.33公頃,佔潮間帶總面積的70.64%,其中,塗面高程在黃海零米以上的約5100公頃,佔可圍灘塗的46.56%。全市灘塗資源分佈相對集中,東部(大洋港灣)、南部(隘頑灣)面積達8046.67公頃,北部沿海(樂清灣)面積為1646.67公頃。海塗土質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圍墾後適宜發展水產養殖業、種植業和作為建設用地等。

  二,生態環境總體特徵

  温嶺市生態系統類型主要包括森林、灌叢和灌草叢、農業、濕地、海洋、城鎮生態系統。總體來看,温嶺保護得較好的自然生態系統類型比例較小,尤其是森林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現存的自然生態系統質量也較低。

  據《20xx年温嶺市環境狀況公報》,全市環境質量總體上不樂觀。除城市主要飲用水源湖漫水庫、太湖水庫水質良好,符合飲用水源水質標準外,市第二水廠取水源地鬆甘河的水質污染嚴重,不符合飲用水質要求。地表水水質以劣Ⅴ類為主,佔84.42%;其次是Ⅲ類水質,佔13.49%;Ⅴ類水質佔2.09%。環境空氣質量尚屬清潔水平,優良天數為333天,但酸雨(類型為硫酸型)頻率高達77.8%,降水pH平均值為4.41,屬重酸雨區。

  温嶺市由於人多,水、土地等自然資源偏緊,生態系統的自淨能力和承受能力十分有限,在今後較長的一段時間內,經濟發展與環境容量的矛盾將更加突出,對環境的壓力還將加重,如不採取更為科學合理的措施,將為影響温嶺市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開發利用評價

  改革開放以來温嶺市強化農田基本建設,加強植樹造林,水土保持工作得到較大的改善。同時,通過建設標準堤塘、河道疏浚等防洪排澇工程,增強了防災能力。

  1、森林資源開發和保護

  自19xx年温嶺縣委提出“三年消滅荒山,八年綠化温嶺”的目標以來,全市有計劃地開展綠化造林和林業基地建設,綠化已初見成效。森林覆蓋率達到35.3%(超過半平原縣市森林覆蓋率30%的指標),農田林網控制面積佔農田總面積的88.2%,公路、河流堤防宜林地段綠化率91.1%,村莊綠化面積佔25.6%。城區綠化面積284.2公頃,綠化覆蓋率40.6%,人均公共綠地8.35平方米。全市自然保護區面積達104.94平方公里,其中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和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面積分別為22.68平方公里、15.4平方公里和5.53平方公里。

  2、生態農業建設

  温嶺市是全省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三個試點縣(市)之一,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全面實施“藍天、碧水、綠色”工程。基本完成了農村改水、改廁工作;建設了無公害農產品基地28個,面積達6667公頃;綠色農業保護區11個,面積達9333公頃。

  3、生態市建設

  温嶺市委府把發展綠色產業、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建設成效初步顯現,市域環境質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歷年來先後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衞生文明城市、全國村鎮建設先進縣(市)、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市)、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市)等榮譽稱號。為促進温嶺市經濟增長方式的進一步轉變,促進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温嶺市人大於20xx年7月29日通過了《温嶺生態市建設規劃》,全面啟動了生態市創建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水污染形勢嚴峻。由於環保基礎建設滯後於經濟的發展,生活、生產產生的污染物和廢水得不到有效處理,加劇了地表水的污染,同時也污染了近海海域。二是農業面源污染依然嚴重。化肥農藥的過量施用和農膜使用造成的“白色污染”,對農業生態環境也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三是外來有害生物的入侵,對農作物生長和人畜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生態環境調研報告2

  市地處沿海經濟較發達地區,前些年金融業發展狀況並不理想,金融生態環境出現嚴重惡化,並一度被定為“金融高風險區”,幾年來經過政府與金融部門的共同努力,在全國率先實施了地方政府出資置換高風險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實現了全國首家地級市將金融工作作為黨政部門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並將創建金融安全區工作納入地方各級政府目標責任考核,不僅成功摘掉了“金融高風險區”帽子,而且轄內金融業開始步入良性循環,區域經濟金融初步呈現互動協調發展態勢。

  一、金融生態環境的治理:創建金融安全區

  1999-是市金融生態環境的治理階段,當時尚未系統地提出金融生態這一概念,而是定位於創建金融安全區,着重解決銀行經營的流動性和安全性問題。期間,人民銀行、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由相互抱怨觀望逐步走向相互理解支持,工作中牢牢抓住“三個點”,羣策合力,共同治理,成功摘掉了“金融高風險區”帽子,創建安全區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一是以救助支付風險為焦點,全面化解地方金融風險。被確定為“金融高風險區”的直接導火線就是城市商業銀行爆發支付風險,因此創建金融安全區首先從救助支付風險着手,在資金和政策安排上進行重點傾斜,確保地方性金融機構的健康發展。人民銀行有效發揮風險監管者和最後貸款人作用,緊急籌措救助資金5.68億元,及時封堵支付缺口進而消除了支付危機。地方政府積極發揮行政職能,半年時間幫助清收不良資產1.17億元、保全資產7.25億元,彌補前期虧損、呆賬損失、拆借高息共計4億多元;率先實施了地方財政出資置換商業銀行不良資產8億元,為全面化解其經營風險奠定了基礎。二是以打擊企業逃債為重點,大力整治社會信用秩序。銀行業出現高風險主要是由企業大範圍不規範改制引起的,因此創建金融安全區的重中之重就定位在打擊企業逃廢債行為,維護金融債權完整,開展大規模整治社會信用秩序活動。人民銀行牽頭組織金融部門對惡意逃債企業實施聯合制裁,大力維護金融權益。地方政府成立專門領導機構開展創建金融安全區活動,成立創建金融安全區領導小組,大力實施“誠信”工程,社會信用狀況逐步好轉。三是以撬動信貸增長為亮點,在發展中化解歷史風險。引導樹立從發展中化解歷史風險的經營理念、以貸款增量來稀釋存量風險對銀行業走出懼貸和惜貸陰影、步入良性發展至關重要。人民銀行在深入調研基礎上加強窗口指導,有效發揮央行再貸款資金的撬動作用,引導金融機構以增加信貸投放來化解歷史沉澱風險。地方政府出台信貸獎勵政策,研究由財政出資成立貸款擔保機構,為企業融資和銀行放貸提供便利條件。

  二、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政銀互動考核

  -是市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階段,創建金融安全區工作重點由單純的維護金融債權,逐步擴展到以全面改善社會信用狀況為主要內容的“誠信”建設上來,着重解決銀行的運行質量和經濟金融的協調發展問題。人民銀行、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由相互理解支持進一步演升到互助合作、協力共建,工作中注重牽好“三條線”,穩步推動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一是以整頓存貸市場為引線,規範銀行內部競爭秩序。化解金融高風險之後,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需從規範內部運行環境入手,理順銀行之間的競爭秩序,共同維護金融的整體利益。人民銀行組織金融機構簽訂《維護存款競爭秩序同業公約》,促進銀行間公平競爭和創安工作順利開展。加大對信貸市場的風險提示,引導金融機構規避“壘大户”風險,督促金融機構利用信貸登記系統查詢貸款大户,避免盲目競爭和一哄而上形成信貸集中風險。二是以建立政績考核為主線,改善銀行外部運行環境。轄區個別政府部門的地方保護主義帶來的行政干預問題,暴露了創安工作對各級地方政府的軟約束,將創安工作納入各級政府政績考核成為推動金融生態環境改善的主動力。人民銀行密切關注創安工作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積極建議將創安指標納入政府目標責任制進行統一考核。地方政府建設“誠信”將創安作為重要內容,將創建金融安全區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目標責任制考核,與各級政府政績捆綁到一起,形成了政府考核金融、金融考核政府的“雙考核”局面,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工作真正駛上“政府主導、多方聯動、共同參與”的快車道。三是以推介重點項目為連線,促進經濟金融協調發展。促進經濟金融協調發展成為改善金融生態的一項核心工作。人民銀行適時傳導宏觀貨幣政策,加強區域經濟金融協調性研究,積極為銀行信貸投放指方向、找出路。地方政府積極為銀企合作搭建平台,多次以召開銀企互動會、項目推介會等形式,大力促進產業政策與信貸政策協調發展。金融機構積極實施“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信貸政策,結合地方產業政策來調整信貸結構和增加資金投放,經濟金融初顯協調互動發展態勢。

  三、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化:問題的提出及建議

  市開始進入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化階段,着重解決銀行業的效益性和可持續發展問題。政府、銀行和企業之間要儘量避免較大的利益衝突,逐步形成一種政銀企互動發展的格局,兼顧政銀企“三方面”利益的均衡。當前市在優化金融生態環境中面臨着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不再是一些簡單的表象問題,而是涉及到制度安排、法制建設、行政干預等深層次問題,成為今後一段時間內努力解決的問題重點。

  1、銀行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問題。銀行作為金融生態環境中的生存主體,其法人治理結構和金融服務狀況成為生態環境的一部分,而目前銀行的一些制度安排不盡合理,如地方金融機構產權不明晰,經營中不能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信貸管理中重風險約束輕績效激勵,爭搶大企業信貸忽視小企業市場等等,嚴重影響到金融生態環境的進一步優化。建議各級政府積極督促轄內農村信用社加快改革進程,建立並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規範內部管理和業務經營,提高自我生存能力;各銀行要加快內部制度改革,建立正向激勵機制,適時調整信貸營銷策略,在大企業信貸競爭成本上升和資金集中風險加大的狀況下,儘可能將營銷重點向中小企業轉移,不斷提升對地方經濟的服務水平。

  2、司法部門執法的獨立性問題。法律環境是金融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我國目前的法制建設尚不完善,司法部門執法過程中獨立性較差、效率不高,在涉及金融問題上表現為金融勝訴案件執行難,主要是由於法院執行力量不足、地方政府行政干預等問題所致。建議各級法院進一步提高案件審理獨立性和公正性,合理調集人員組成金融案件專門執行機構,定期組織金融案件專項執行活動,切實提高金融勝訴案件執結率;各級政府部門應儘快轉變行政理念,兼顧銀企案件糾紛中雙方面利益,消除司法干預和地方保護思想,有效保護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積極性。

  3、市場規律約束的外在性問題。經濟的外在性是指某種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對無關者的影響,外在性的存在意味着市場失靈,如銀行無法通過市場約束來對企業逃債進行懲罰就是市場失靈的表現,是一種負的外在性,而賴以消除市場失靈的制度建設又尚不完善,如對逃債企業不能有效實施嚴厲懲罰,對誠實守信者又不能帶來相應利益,這易引導其他企業的逃債預期,亟需健全相關的制度保障來消除這種負的外在性。建議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快徵信體系建設,逐步實現權威性的企業信用評級,為銀行信貸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同時着力改善區域內的社會信用狀況,強化社會信用對企業的約束;研究完善《破產法》及相關法律的規定,使破產起訴成為強制企業還貸的“殺手鐗”,依靠法制建設來強化市場約束。

  4、中介機構從業的公正性問題。銀行經營中的許多業務與中介機構具有密切關係,如對企業評級授信、發放抵押貸款、接收抵貸資產等都需要中介機構進行評估,評估的公正程度將對銀行經營產生較大的影響。在目前法律和行規約束軟化的現實情況下,中介機構在利益、人情和權力等影響下可能會做出對企業有利的評估,如高估企業資產來騙貸或抵貸、低估銀行準備處置的抵貸資產等,人為增加銀行的信貸風險和資產處置成本。建議政府加大對中介機構行業的整頓規範,嚴格行業准入和行業監管,對作假者堅決清出資產評估市場;注重從政策上鼓勵和扶持一系列專業化的中介機構發展,打破評估行業的行政性壟斷,增強行業競爭性和行業自律性,促進中介機構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和誠信水平。

  5、地方政府行為的雙重性問題。市場經濟下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行為具有積極和消極的雙重作用,市場失靈時政府調控資源進行有效配置的行為(如政府出資成立貸款擔保機構)就顯現出行政干預的積極性,而市場正常運行中的政府破壞市場規則對經濟主體進行約束的行為(如政府剝奪銀行抵押優先受償權)就暴露出行政干預的消極性。實際工作中地方政府的一些行為往往把握得不到位甚至錯了位,需要調控引導時政府反而缺位了,不該插手干涉時政府卻又越位了,損害了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行政效率。建議政府切實從促進經濟金融協調發展的角度出發,將金融視作轄內一種產業來扶持發展,正確處理政銀企三方面利益的均衡關係,在對銀企進行行政干預時以是否有利於推動二者的合作發展為標準,杜絕以損害銀行利益來發展地方經濟的短期行為。當前,迫切需要政府在成立擔保機構、構建徵信體系、改善融資軟環境等方面進行積極干預。

生態環境調研報告3

  一、生態環境建設的內涵和某縣的自然地理現狀

  (一)生態環境建設的內涵

  生態環境建設是一切旨在保護、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及生態系統工作的統稱。生態環境的破壞主要起因於人類不合理的活動,如濫墾、亂捕、濫伐、工程破壞及污染物質排放等等,其後果影響到大氣、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生物資源等許多方面,其中植被破壞是關鍵所在,因為其他多方面的'變化都與植被狀況密切相關。自然,要恢復改善生態環境,植被又處在關鍵地位,因為植被既能對近地小氣候起重要的調節作用,又能控制大氣中温室氣體,是一系列污染物質的吸收者和積存所;植被還能緩衝地表受外力衝擊,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是一切陸地生物種羣的貯藏庫、避難所。只有恢復建設好植被,才能使生態環境中各個方面協調起來進入良性循環。因為森林植被體量高大,結構完備,所以森林植被建設處於植被建設的主導地位。

  (二)某縣的自然地理現狀

  某縣土地面積4056平方公里,臨近珠江源頭,有着十分重要的生態環境地位,是珠江部分上游和中下游地區的生態屏障,養育着113萬多某縣人民,影響着珠江流域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某縣最高海拔2861米,最低海拔740米,山高坡陡谷深,山地面積501萬畝(佔總土地面積的82.4%),25度以上的坡耕地有83.6萬畝。全縣有林地11.6萬畝,疏林地1.3萬畝,灌林地54萬畝,未成林地101.4萬畝,無林地(包括荒山荒地、半石山地、巖山、開荒地)64萬畝,森林覆蓋率25.6%。石漠化面積23.6萬畝。某縣生態環境脆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二、某縣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一)大氣受到污染

  某縣城關四周的四家水泥廠,產煤區的改良焦廠、火電廠等,晝夜不停地排放煙塵,還有其它生產生活中不停地排放的廢氣、廢水、廢渣,直接或間接造成了某縣上空大氣的污染。據某縣環保局報道,某縣煙道氣煙塵濃度最大值為827毫克/升,最小值為286毫克/升;雨水的最高ph值為4.53,某縣各地的大氣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大氣平均環境質量為二級。

  (二)水資源危機

  1、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

  近些年來,某縣河流流量嚴重減少,甚至出現了很多河流斷流。一些農田因水資源短缺得不到灌溉;一些村寨因水資源短缺,一年只有約4個月吃上人畜引水工程的水,其餘時間要到數裏外的地方背(挑)水吃。

  2、局部地區水環境惡化

  某縣的一些地區水體受到污染。其中污染最嚴重的是烏都河(某縣段)、拖長江(某縣段)。烏都河的污染主要是有機物污染,是看不見的污染;拖長江的污染主要是無機物的污染,是看得見的煤粉污染。

  (三)固體廢棄物排量日益增多,處理率和綜合利用率不高

  某縣固體排放物主要是煤等礦產資源開採利用的廢棄物和生活垃圾。這些廢棄物處理率不高。它們既佔用土地、影響市容,又破壞生態環境。這些固體排放物存在的環境問題,礦區和人口密集區的人深有感觸。

  (四)植被破壞嚴重

  由於某縣人口多,農民為了獲得糧食,大量毀林開荒,農作物從坡腳種到坡頂;過度放牧;各種工程建設活動日益增多,造成植被的嚴重破壞,現森林覆蓋率只有25.6%。

  (五)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的難度越來越大

  1、人地矛盾突出

  人口多,土地少,有限的土地既要植樹造林,又要種糧,還要放牧,人多地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如馬依鎮、大山鎮的一些村寨,除了農民居住地周邊幾塊土地的坡度在25度以下外,其餘土地的坡度都在25度以上。如果25度以上的土地退了耕,就無耕地可種,而生態移民又難以做到。

  2、未植樹造林的土地難以植樹造林

  某縣植樹造林活動已經開展了近二十年,容易植樹造林的荒山、荒坡、水邊、地角、路旁已經種上樹,剩下的是沙化、石漠化程度非常高或容易被人畜侵害苗木的土地。這些土地難以植樹造林。

  三、建設好某縣生態環境應採取的對策

  (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教育和宣傳的力度,增強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

  大力宣傳《環境保護法》、《森林資源法》等有關法律法規,除了對有關管理人員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教育外,應着重對公眾開展環境教育,不斷增強公眾的法制意識,形成全社會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輿論氛圍,使他們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需要全社會參與。逐步在某縣中國小有計劃地增設和開展一些生態環境保護課程和宣傳教育活動,使中國小生知道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己,從小養成良好保護生態環境的習慣,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二)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同步進行

  生態治理必須體現保護與建設並重的思想,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對可通過保護措施而自然恢復的區域,應以保護為主,村莊、公路、鐵路沿線等需要採取防護措施的地方則應加大綠化力度。

  (三)保護好植被,營造天然堤壩

  據研究,當大雨降落時,樹冠和樹葉可截留20%以上的雨量;林地上的枯枝落葉和雜草層能截留並吸收5——10%的水量,1畝林地比1畝無林地每年至少能多蓄水20立方米。森林植被對洪峯的最大削減量可達到50%左右。保護好植被,等於營造了很好的天然堤壩。因此,應保護好某縣的森林植被,做好某縣的退耕還林和封山育林工作。

  (四)做好退耕還林工作

  退耕還林要把生態建設放在第一位。搞好退耕還林,就是要把退下來的耕地利用好,農民感到退耕還林後的經濟效益不比退耕前的差,才能使農民願意退耕還林,達到穩定退耕還林的效果。因此,要正確處理好農、林、牧的關係。首先,要有以林為主的思想意識。綜合治理應定位在生態功能的發揮上。林業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是農民脱貧致富奔小康的基礎。大力發展林業,是實現某縣經濟可持續發展“三大戰略目標”的有效途徑。治水之本在於治山,治山之道在於興林,山青才能水秀,林茂才能糧豐,糧豐才能致富。根據某縣各地土地條件、市場需求和農民需要,在退耕還林的過程中,合理安排林種,因地制宜地發展生態林與經濟林,使植樹造林成為有經濟效益的產業。其次,要把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有機地結合起來。

  (五)搞好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

  1、加大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投入

  因地制宜地修建一批蓄水池、沉沙涵、排灌水渠、攔河壩、防護溝道等工程,實現截流、蓄水、攔沙、沉沙的目的,並解決灌溉和人畜飲水問題。

  2、加大坡耕地的改造力度

  大力植樹造林,對25度以上的坡耕地應儘量退耕還林(草),對25度以下的坡耕地要加快坡改梯的進度,切高墊低,砌築硬坎,通過運用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建立一批穩產高產農田,增強蓄水保土功能。

  (六)大力推廣推行清潔生產和清潔能源,綜合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一是限期治理污染嚴重的企業;二是新建、擴建和改建項目要儘量採用能耗、物耗小,排污量少的生產工藝;三是大力發展小水電、沼氣、太陽能等,解決農民的燃料問題,減輕農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四是提高“三廢”的綜合利用水平,實現“三廢”的資源化。

  (七)依法保護生態環境

  法律是保護生態環境的依據,依法保護生態環境是做好生態保護工作的根本途徑。應把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依法打擊各種亂砍濫伐林木的違法犯罪行為,還應杜絕修路、開礦等直接或間接破壞森林植被的行為。同時還要依法懲處破壞生態環境的其它不法行為,使生態保護工作贏得公眾的有力支持,最終達到保護好生態環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