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獅子女調查報告5篇

欄目: 調查實習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57W

寫好調查報告後,一定要對其中的數據進行嚴密的篩查,在不同的調查中我們得到的感受是不一樣的,要及時寫調查報告記錄下來,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獅子女調查報告5篇,感謝您的參閲。

獅子女調查報告5篇

獅子女調查報告篇1

伴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工問題已經成為重大的經濟和社會問題。農民工的子女們,無論是那些留在家鄉農村、還是隨父母進入城市的孩子們,他們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安全環境等很多問題都亟待關注,他們是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最需要關愛的特殊少年兒童羣體之一。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問題,關乎農民工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關乎社會公平與法治原則的實現,關乎我國勞動力資源的整體發展後勁以及和諧社會的建設水準,更是關係到“三農”問題的最終解決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通過“12340”社情民意調查熱線分別對市區農民工(學生家長) 和教師開展了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調查。

一、被調查人員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採用計算機輔助電話訪問方式進行,調查範圍為市區學校老師、學生家長(農民工),具體包括:蓮都國小、天寧國小、天寧中學等。農民工(學生家長)中國小文化程度的佔33.54 %,國中文化程度的佔44.72%,高中文化程度的佔17.39%,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佔4.35%。農民工夫妻在同一城市務工的佔 90.6%。

二、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現狀

(一)受教育機會不平等

1.農民工子女進城求學困難重重。據調查顯示:認為進公辦學校“入學門檻高”的佔受訪農民工的66.46 %,認為“沒有在麗水交社會養老保險一年以上而沒入學資格”政策不平等的農民工佔57.76 %;認為待遇不公平的農民工佔52.80 %。因此,城裏孩子接受的“良好”教育對諸多農民工子女來講是遙不可及。

2.認為公辦學校資源不足也不願招收農民工子女的佔受訪農民工的62.73% 。由於農民工子女來自各地,整體素質普遍沒有城裏學生好,入讀後給學校、老師帶來了很多的困難和一些額外負擔。比如:有些學生不會説普通話或説得不好,難以和老師很好地溝通交流,教學無法實現互動,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

3.認為私立學校很難滿足孩子上學所需的佔受訪農民工的44.10 %。由於辦學條件所限,好多資質較淺的私立學校教學設施簡陋,設備短缺,師資力量不足,很難讓農民工子女接受到全面、優質的教育,所學知識較為侷限,從某種角度來講,影響和限制了孩子的發展。

(二)家庭現狀方面

1.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識程度

在受調查的161名學生家長中,認為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佔大多數,達65.22 %,認為家庭教育比較重要的家長佔34.78 %,沒有家長認為家庭教育不重要。由此可見,家長對孩子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還不錯。

2.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用榜樣方法教育的家長佔抽樣調查的67.08 %,他們深知“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孩子面前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事,希望給孩子做個好榜樣,樹立良好的形象。用説服方法教育的家長佔抽樣調查的81.37 %,但據他們自己説,有時家長自己做得就不夠,不能以理服人,所以根本説服不了孩子。用鼓勵方法教育的家長佔抽樣調查的98.14 %,更多地表揚孩子,讓孩子開心地進步。另外,還有1.24 %的家長乾脆不管孩子,聽之任之。據瞭解,這少部分家長大多説工作太忙,為生活奔波,無暇顧及。

三、農民工子女普遍的心理現狀:

文化背景各異、學習方式不同, 農民工子女心理髮展不平衡。農民工子女大多來自經濟條件比較差、物質和精神生活相對貧乏的偏遠農村。他們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學進度以及不同的教學方式使得他們的成績較本地孩子差,使農民工子女極易產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強、意志力薄弱、戒備能力強等不良心理。來自本地孩子的歧視,內心世界對社會差別感受到的強烈不平等,也讓農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壓力。

隨着生活環境的改變,孩子的心裏會出現一定的問題。他們從農村到了一個繁華的都市,因為經濟、地位、及父母的艱難處境,農民工子女承受着巨大的壓力。他們本身就在經濟條件等方面處於弱勢地位,好不容易能與城裏的孩子坐在同一個教室裏接受質量較高的教育,卻又要承受來自城市孩子的種種不理解。生活上的困難沒有讓他們退縮,可心靈的創傷卻難以撫平。“親情失落、心理失衡、行為失控、學習失教、安全失保、監護失助”已成為他們中的普遍現象。22.00 %農民工認為從農村轉到城市學習後,孩子的自信自尊受到一定的打擊,心理變得比較敏感脆弱,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個體社會化發展受到影響,性格上也容易產生變化。多表現為性格內向、孤僻、不合羣;攻擊性行為多、不喜歡與同伴交流;容易自卑,適應過程比較緩慢;不太會關愛他人;行為和學習習慣差等。

父母在外務工,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少負面影響,前5類情況佔受訪者比例均高於60%,可見問題不小。

四 、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農村經濟發展的落後

由於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和國家政策上的傾斜,導致城市和鄉村的發展極度不平衡。甚至可以説,我國城市的發展是以犧牲農村和農民的切身利益為代價的。即使是在今天,我國城市的快速發展也是在以一部分農民不能享受正常的城鎮化進程的代價換來的。城鄉收入的巨大差距引起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裏的大量湧入,也導致了農民工子女入學難問題的發生。

獅子女調查報告篇2

隨着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的穩步推進,民工的身影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大眾的視野裏。城市的繁榮和鄉村的滯塞造就了大批的城市候鳥,並因着其特殊的工作和生存環境而體味着別樣的喜怒哀樂。

城市的第二代移民——民工的孩子則因為義務教育體制、户藉制度及相關的政策法規尚未完善等原因,求學的問題受到種種障礙和限制。

一、昂貴的借讀費讓民工的子女望而怯步。

在北京,雖然教育主管部門在民工子女教育方面措施比較到位,但由於費用等問題,民工子女在入學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困難。特別是取消借讀費後,因財政沒有補助資金,這一矛盾更顯突出。城市學校多以非學區户口和學生容量已滿為由拒收農民工子女,而民辦學校較高的收費又使農民工家庭難以承受,致使一些農民工子女失學。

北京市教委和民政局規定,需要父母中有一方持有北京市的正式常住户口,其子女開具《子女關係證明信》後就可免費借讀本市中國小,按有本市正式常住户口的學生對待。這樣的情況下,外地來京的民工子女要想在北京進入城市學校就讀,必需交納昂貴的借讀費。

從秦皇島來京務工的小張夫婦,七歲的女兒正是入學年齡,按照北京國小生就讀的相關政策,夫妻倆既沒有北京户口又沒有房產證明,不符合北京入學規定的幾種情況,被答覆為應回户籍所在地就讀。夫婦倆求熟人幫忙,再三申請為了不讓孩子作留守兒童,給孩子一個陽光健康的心態,希望進入所在暫住地相近的國小入學。最後接到答覆為可按暫居地相對就近入學,具體向暫居地附近國小或所在區教育局申請,必須交納借讀費一萬兩千元,即每年兩千,一次交清六年費用。

小張夫婦在北京打工,丈夫開車給一家餐館送貨,每月五千元的收入,妻子沒有工作,只負責一家人的飲食起居和日常家務。月工資五千元除掉房租每月一千元、生活費及其它各種費用兩千多元,實在所剩無幾。一萬兩千元對夫妻倆來説實在不是小數目,而且還是最低的借讀費,按學校質量條件等,多的可達三萬六千元。

夫婦倆反覆合計,為了女兒有個更好的未來,不像父母這樣四處漂泊着謀生存,首先要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是有句話這樣説嗎:如果嫌受教育太花錢,那麼就嚐嚐無知的滋味。小張夫婦皆為國中畢業,只能靠簡單的技術活和繁重的體力活賺取低廉的生活費,對女兒未來的希望是能像城裏人一樣,坐在寬敞的辦公室裏寫寫算算,既輕鬆又體面,別像父母一輩子給人打工,累死累活不説,還要受到種種不公正的待遇。

一萬兩千元最後由小張夫婦從老家的親戚處借來,夫婦倆大概需要兩年的時間才能還清這筆費用。至於北京户口和房子的問題,從來是不敢想的,唯一的打算就是讓女兒把書讀好,再有就是多攢點錢。談到女兒在京入學的問題,夫婦倆一致苦笑:難!並且還有後顧之憂:作為流動人口,能否讓女兒在北京完成國小教育還是一個未知數。

二、城鄉差異帶來的岐視讓民工的子女心有餘悸。

在城市的大環境中,農村孩子和城裏孩子集中在一起,一定程度上有利於他們融入城市,同時也造成了另一種岐視。

多數市民不願子女與民工娃同班,有的家長聽説孩子與民工子女同班,找到校長和老師表示不同意,有的甚至不惜花費代價將孩子轉走,留下的也囑咐孩子儘量不要跟民工娃接觸,他們認為這些農村孩子生活習慣不好,骯髒頑劣野蠻好鬥。只有很少一部分家長認為和農民工的孩子一起讀書有好處,民工子女的刻苦、勤勞和儉樸的精神值得城裏孩子學習。

大多城市學生表現出不喜歡和民工孩子在一起玩耍,理由是民工孩子不講衞生、生活習慣較差,在一起沒有共同語言。

對老師而言,教育民工的子女各方面都費心。首先在思想上,由於父母從小沒有給孩子理想的教育,很多學生沒有遠大的目標。在他們眼裏,父輩沒文化照樣在城裏掙錢。學生潛意識中已存在這樣的思想,所以在他們生活中,找不到可以學習的榜樣,讓人覺得很可怕。農村學生的文明習慣更讓老師操心。例如農村孩子在教室隨地吐痰後用腳去擦,老師就提醒他今後注意不要亂吐,結果這位學生很無辜地辯解:我用腳將它擦乾淨了。有位老師感慨地説,“類似的這種事情還很多,很多城市孩子從小就養成的習慣,農村娃娃得從頭學。我們還要擔負他們幼兒園就該培養的文明禮儀習慣。”

而對民工子女來説,在城裏的生活過得並不愉快。讀書改變命運、知識成就未來的口號消除不了許多民工子女的迷茫,父母每天忙於生計,對孩子疏於管理。艱苦的生活條件、低廉的家庭收入,與城市孩子生活在一起被放大了自身存在的很多差距,這讓不少農村孩子情結低落自卑,從而導致學習成績很不理想。

那些在親人眼裏聰明可愛的農村娃,在城裏孩子面前顯得遲鈍、木訥、愚笨,城市的冷漠和岐視過早地投射在他們身上,使他們變得敏感、易怒,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自尊心會產生強烈的反彈,在渴望尊重和平等的同時加重對城市的陌生和疏遠。

小王夫婦的兒子明明在父母進成打工後的第二年轉入了省城的某國小讀書,九歲讀一年級在農村老家是最普遍和正常的現象,但城裏的孩子大多上學早,七歲讀一年級為多,還有部分孩子六歲就上了一年級,這樣明明在班裏就是年齡最大的一個學生。由於個頭大、成績差,同學們暗地裏稱他為“傻大個”,下課不喜歡和他玩耍,作遊戲時也沒有人和他一組。

來自蘇北的小王夫婦在省城奮鬥三年多了,小王主要做一些零活,早晨在都市人還處於夢中的時候,把一瓶瓶新鮮的牛奶小心翼翼放進一家家的奶箱裏。太陽高懸天空的時候,不王又變成了一位送水工,來時一桶水甩上肩膀,走時拎着空桶步履匆匆。每天多時要幹十來個小時,少時也要三五個小時。小王的妻子也要出門做事,自己經營着一個水果攤,每天早起上貨,晚上點燈時分回家。夫婦倆沒有時間和精力照管兒子的生活和學習,經常是早起出門時兒子還在睡夢中,只好請老鄉幫忙照顧。至於城裏孩子每天上下學有家長接送、兜裏各種新鮮的零食、時髦的玩具,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地關愛和體貼,明明基本上是享受不到的。

同學的嘲笑、老師的白眼、家長的疏忽,使得明明完全厭倦了這種在學校受了委屈無處可訴,回到家裏還是一個人對着牆壁的生活,孤獨自卑的他幾次和父母説要轉回老家上學,問他為什麼要回去,明明低着頭説:不想在這裏被人看不起,就是想老家。説得小王夫婦唯有難過的份。

三、基礎教育的薄弱使民工的子女舉步維艱。

和同齡的城裏孩子相比,民工子女的基礎教育相對落後很多。英語、電腦、圍棋、游泳等名目繁多的暑期興趣班,幾乎每個城裏的孩子都參加過,而民工的子女幾乎想都沒有想過。在農村,學齡前的兒童大多是認識幾個拼音和簡單的漢字,至於鋼琴、美術、舞蹈等方面的培養基本沒有,更不會要求孩子們學普通話,來自生活環境的影響對孩子們日後的教育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從起點上他們就遠遠地落在了城市孩子的後面。

老家在東北的小何夫婦來秦皇島打工兩年多了,小何在傢俱店賣傢俱打工,丈夫給傢俱公司做飯,家庭一個月平均收入20xx元,房租加孩子上學就得1500多元,九歲的女兒在秦市某國小讀二年級。本來女兒就近上了學,應該是最讓夫婦倆省心的事,無奈女兒的成績讓他們很難露出滿意的笑臉。

秦市國小從一年級開設英語課、微機課,對於當地孩子來説,這點課程不算什麼問題。現在的城裏家庭電腦基本得到了普及,多數孩子學齡前在幼兒園裏就簡單地學過日常的英語單詞,對微機的操作因着家裏電腦的普及也相對熟悉,可以説這兩門課程對當地孩子來説是輕鬆和有趣的。

但在小何的女兒這裏,英語和微機是最令其頭疼的課程,以致於達到了恐懼和厭煩的地步。剛入學時,女兒一口東北小村的方言讓小夥伴們很快就不再和她一起玩耍,甚至連同桌也笑話她講話像噎着了一樣,舌頭硬得很。更要命的是英語單詞的讀音恐怕只有她自己能聽懂,老師曾戲問她:你説的這是哪國英語?引起全班同學鬨堂大笑,活潑聰明的女兒從此害怕並討厭英語,當然英語成績也是差得很。

第一次上微機課,老師教給學生開關機、用小畫筆作畫等簡單的操作技能,別的同學幾乎沒用聽就熟練地操作起來,小何的女兒卻緊張地連開機也不敢,她不明白這台小小的儀器上怎麼會有那麼多的功能。城裏的孩子笑她笨,她彷彿也覺得自己真得很笨。

提到這些,小何無奈地説:城裏孩子條件好,家裏有鋼琴、電腦,週末參加作文班、美術班,而我們哪有那樣財力和精力?我有時下班後教孩子背古詩、給她講算術,但對於英語、微機等實在是力不從心。至於普通話,你看連我自己也講不好,更別説教她了。

談及女兒的未來,不容小何樂觀:女兒的東北口音很重,還不太會普通話,也沒人教她,經常説什麼也聽不懂,有時候問她什麼,只會點頭、搖頭,與人溝通較少。老師説她經常一個人遠遠地望着同學們遊戲,滿眼的羨慕。當有同學主動邀請她時,她又躲得遠遠的了。女兒已經有輕微的自閉傾向了。不知道這種心理上的障礙什麼時候才會消除,只怕會影響她的成長和發展。

四、留守民工子女面臨的教育危機刻不容緩。

農民工子女教育,包括兩部分:一是隨父母進城的子女,即流動子女的教育,二是留在家鄉的子女,即留守子女的教育。由於留守子女與父母長期分離,在生活、學習等方面都受到影響,尤其是親情缺失和隔代教育,使得留守子女這一羣體存在巨大的心理創傷,性格變得較為孤僻,學習成績下降。

缺乏家庭這一重要教育環節。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家庭教育重於學校教育,有句話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養與成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於許多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經商,甚至多年未與孩子謀面,很難與子女交流,使得孩子產生孤獨、寂寞、膽怯心理,形成孤僻性格。

隔代撫養,老人力不從心。由於上一代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並且年老多病,通常都不能有效輔導孩子的功課。很多留守子女由於父母外出對自己的學習中產生的問題無人輔導,無人可問。

學校難和家長溝通,教育脱節嚴重。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環節,由於家長外出,學校不能與家長溝通,甚至學生的作業都沒有家長簽字,不瞭解學生動態,缺乏互動,不利於共同教育培養下一代。

留守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低。由於學習困難、交往困難、社會誘惑等因素,導致留守學生厭學、逃學、退學等現象的發生,對自己的未來也相當迷茫。留守學生成為犯罪和受侵害的高危羣體。由於缺乏有效監護,使得留守子女遇到問題得不到及時溝通和解決,容易誤入歧途。

民工張躍從農村來市裏賣菜為業,十五歲的兒子跟着奶奶在鄉下讀九年級,開學以來幾乎每個星期都要接到老師打來的電話,因為兒子逃課、吸煙、上網、打架,並且屢教不改。老師要求張躍能多抽時間管管孩子,否則再這樣下去面臨幾個月後的會考是很難取得好成績的,一旦會考失利停止學業,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走向社會沒準就會毀了一生。張躍每次匆匆趕來,塞給兒子一些錢外加狠狠地訓斥一頓,可惜收效甚微,兒子依然故我。學校已明確表示,這樣的學生給學校的管理帶來很大難度,甚至影響了同學們的學習和生活,只是鑑於九年制義務教育而沒有辦法將其開除。

其實民工子女所面臨的教育問題遠不止這些,他們令人擔憂的學習現狀、眾多的心理問題、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需要學校、社會、家庭三個方面相互配合,針對民工自身的特點,流動性強、居無定所、工作時間長、經濟收入低等等,尋求改善教育環境,提高教育質量的出路與方法,發揮三者合一的最大優勢。讓民工的子女在尊重與理解,平等與關愛中踏上健康的成長之路。

民工子女作為一個特殊的受教育的羣體,*法賦予他們與城裏孩子一樣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當然這一切有賴於政府,特別是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方方面面的努力。民工們為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的要求其實很簡單:生活有着落,孩子有書讀,一家人享受天倫之樂,在城市裏安居樂業。城市應該敞開懷抱接納這些來自五湖四海和兄弟姐妹,拓寬民工子女的求學之路,給民工的孩子以更多的理解、關愛和尊重,讓孩子們琅琅的讀書聲迴盪在校園的春天裏,讓所有的孩子都有書讀才是硬道理。

獅子女調查報告篇3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不僅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問題,更是直接影響我國城鄉統籌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問題,改善民生必須高度重視農民工子女的上學問題。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進城農民工的數量將近2億,有多達1400萬的隨遷子女,然而,由於受到國家政策、社會現狀、農民工家庭的自身因素等的制約,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令人堪憂。這不僅影響到農民工子女自身的身心發展和未來,而且亦影響到教育公平的實現,也與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趨勢相背離,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這個龐大羣體的受教育權,成為人們關注的現實難題。針對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在現有數據的基礎上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一、農民工子女教育現狀及其產生原因

1.教育機會不公平,異地入學困難。由於我國城鄉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農民工子女,儘管國家多次出台相關政策但是相當一部分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仍不能有效的解決,城市中的公辦中國小仍以各種理由拒收農民工子女。

2.教育資源有限,教學質量堪憂。儘管國家出台相應的政策要求公辦學校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但是由於名額限制,費用較高等原因大部分農民工為其子女選擇學費低廉,對籍、户口要求不嚴的民工子弟學校就讀,和普通的公立學校相比,子弟學校大多受辦學經費的限制,辦學條件較差,校園設備設施簡陋,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方式、方法落後,教師專業化和經驗略顯不足,教學質量普遍不高,嚴重影響了學齡兒童的義務教育水平。

3.家庭教育缺失,失學問題嚴重。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分析,在全國適齡流動兒童中,"未上過學"者所佔比例為4.0%,上過學後又輟學的比例為0.8%。二者相加,全國適齡流動兒童中未按要求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為4.8%,高於全國兒童的相應比例(3.3% )。另據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和中國兒童中心單位對北京、深圳、武漢、成都等九個大城市流動兒童教育情況的調查;流動兒童失學率仍然較高,達到9.3%,近200萬遊蕩在城市街頭;還有近50%的適齡兒童不能及時入學;已經入學兒童有20%因家庭經濟困難,難以維持學業。同時,由於父母自身文化的侷限性對子女的教育不夠重視,導致一系列問題,如子女學習散漫,對學習不感興趣,成績較差。

4.缺乏交流,心理問題日益嚴重。由於生活方式、心理感知、話語體系等方面的城鄉差別,使農民工子女極易受到城市孩子的排斥,同時他們缺乏跟父母、老師、同學之間的交流很容易產生孤獨、封閉、心理不平衡、戒備心較強、人際關係緊張等心理問題;此外,由於其父母的工作流動性大,導致他們經常缺課,因此大多成績不理想,使他們普遍感到自卑、自閉、對自我的評價偏低。

二、建議

“教育是民生之基”。未來的經濟發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取決於現階段對教育的投資上,教育是支撐未來發展的保障。如果不能保證農民工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未來必將產生大批低技能勞動者,將影響社會的和諧及制約經濟的發展。

1.建立完善的教育法制體系。國家應從法律的角度,儘快明確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權利,明確規定他們的平等教育權。使各級政府、教育等機構在處理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時,可以有法可依;農民工家庭和子女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時,也可以有明確的法律憑證。

2.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專項資金,加大對子弟學校的投資力度,為農民工子女提供良好的公共教育環境。

3.農民工家庭自身應加強對子女教育的重視,強化農民工送子女入學的觀念。政府要向農民工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使他們認識到將孩子送進學校接受教育是他們的義務。

4.學校、教師應給予農民工子女更多關注,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加以合理的疏導,讓學生儘快適應新的生活,投入到豐富多彩的生活、學習中來。

獅子女調查報告篇4

獨生子女教育問題的社會調查報告 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在我國當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已成為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總體來看,我國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基本狀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一是期望值偏高;二是教育方法不當;三是相當一部分獨生子女家庭陷入溺愛與過分管理相交織的誤區。造成我國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一、不能正確對待獨生而導致過分溺愛

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還較低,社會養老問題還沒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以及受多子多福等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人的生育願望仍是強烈的。因此,不論生男生女,只生育一胎,對多數獨生子女家庭來説,並非出於自願。這是我國在人口生育問題上絕大多數家庭的心理狀況和社會現實。但由於我國的國情,若不控制人口數量的大幅度增長,就會造成更嚴重的人口等社會問題,因此提倡一胎化,是我國不得不實行的國策。一胎化政策的執行遇到了多種阻力,特別是在生產力水平低及文化水平低的農村遇到的阻力更大。十多年來,這一政策雖然在我國城市中特別是在幹部、職工隊伍中得到了較認真的執行,但是,由於多數獨生子女家庭中人們的心理狀態不平衡及我國傳統文化的作用,這些獨生子女家庭便把對眾多孩子的愛和希望都集中在獨生子女這株獨苗上。這便是多數獨生子女家庭自覺不自覺地被陷入溺愛中的社會原因和家庭原因。由於多數獨生子女自覺不自覺地被陷入了兩代六位長輩的溺愛之中,自幼

嬌生慣養,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在抗拒家庭教育方面也就往往有恃無恐。因此一些家庭對其也就任其所為,使其為所欲為。再加之對其期望值普遍較高,也就導致了不少獨生子女家庭的家庭教育失常,形成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比如,不讓孩子離開自己,或者由於怕不衞生,或者怕孩子學壞,或者怕孩子受欺侮,不讓孩子獨立活動而包辦一切。結果就出現了《中國的“小皇帝”》裏所描繪的,兒子在夏令營時住在學校裏,父親半夜爬到兒子牀底下守着,怕兒子掉下牀來。這種過度保護極不利於孩子的正常發展。

一些獨生子女的家長對獨生和獨生政策的心理反差,往往導致情感的扭曲,使對孩子的愛缺少理智過度偏愛,致使不少獨生子女家庭出現低收入高消費現象,把大部分錢花在孩子身上,盡力滿足孩子的要求,甚至許多是不合理的要求。

明明家境並不富裕,卻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明明孩子藝術能力一般,缺乏“音樂細胞”,卻買了電子琴,甚至鋼琴,還花高價請家庭教師輔導孩子;明明是孩子的錯誤,卻百般庇護,百般説好;明明孩子智商一般,卻當成神童來要求等等。這種情感上的扭曲,使孩子在一種扭曲的氛圍中成長,無疑也會扭曲孩子的心理,出現心理障礙。

二、因是獨生,家庭環境有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因素

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其幼年期的心理髮育,需要一定的條件。失去了一定的客觀環境條件,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幼年期的心理髮育便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比如説,孩子在其幼年期的心理正

常發育,需要有與其年齡相仿的孩子一起生活、玩耍的生活體驗和情感交流,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產生童心的共鳴,相互促進,保證身心的健全、健康發育。對此,國內外兒童心理學家都是共同肯定和強調的。而獨生子女由於無兄弟姐妹,在家庭中就缺少小夥伴,整天與成年人特別是年長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城市裏,鄰里關係一般又不親密,來往較少或很少,特別是在高層樓房中生活的孩子更是如此,各家自立門户,基本上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因此,就使得相當數量的城市獨生子女自幼缺少小夥伴,而整天被成年人包圍和保護着,這樣的生活環境是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育和健康成長的.再則,兒童的獨立性和獨立生活能力等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得到訓練和養成。而獨生子女由於自幼就被陷入在多位老人的過度保護之中,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衣擇其佳、飯擇其精的生活,樣樣都能順利的得到滿足,整日與各種高檔玩具相伴,因而容易養成獨立性差、倚賴性強、自幼好逸惡勞、追求享受、不識五穀春秋等弱點和缺陷。

三、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從總的情況看,近些年來,我國雖然已着手對家庭教育問題的科學研究和指導,已有不少部門和教育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在越來越關心這一問題。但是,有關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有限,普及的力度和廣度還不能適應我國這個多人口、多獨生子女國家的需要,這種狀況,從總體上決定着我國的家庭教育水平還不高。再則,不少家長不愛學習或不善於學習,更是缺乏對家庭教育知識的學習和研究,不願在子女教育方面動腦筋、下功夫。

因此,要提高我國獨生子女綜合素質,最根本的在於提高獨生子女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

一、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主要包括:家長要掌握必備的文化知識和科學育兒知識,並能根據獨生子女的特點進行合理的教育;獨生子女的家長必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併成為孩子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氣氛,使孩子從小就學會尊重、關心、團結、體諒他人;盡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個性的形成,為成人、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遵循家庭教育原則

根據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施教過程中應遵循適度原則、全面原則、一致原則、民主原則和嚴格原則。所謂適度原則,是指獨生子女的教育必須依據其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不要因為是獨生子女而寄予過高的期望,提出過高的要求,給予過分的愛和照顧。在智力開發上不搞過度教育;在生活中,要使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能事事都由家長代勞;在物質供應上,不給過度滿足等。全面原則,是指要注意德、智、體、勞、美的全面發展,尤其要處理好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的關係。一致原則,是父母對子女教育的態度,祖父母、外祖父母對其的教育態度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體效應,要配合默契,協調行動,在孩子面前不出現意見分歧和衝突。民主原則,是指在家庭中要形成民主氣氛,不搞“家長制

",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意見,不搞一言堂,逐步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嚴格原則,是指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不能放縱,要使孩子逐步樹立起是非觀念,養成知錯必改的好的道德品質,只要不斷克服自身弱點,才能健康成長,才能成為有益於社會的人。

三、加強對獨生子女社會化教育

由於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自幼缺少小夥伴,多數時間生活在成人之間,所以,多數獨生子女在許多方面的性格都不能很好地融合於社會之中。因此幾乎所有的有關研究和專家都認為獨生子女最明顯的缺點就是缺乏社會性。主要表現就是缺乏與周圍人交往的能力;缺乏參與社會的能力;缺乏在社會環境中應變的能力。因此強化獨生子女的社會化教育,是改善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方法之一,也是克服其在獨生的環境中容易形成的弱點的重要途徑和根本措施。要多給獨生子女提供社會生活,孩子到二、三歲時就希望有兒童夥伴,獨生子女這方面的要求就更強烈,希望進入他(她)們的“兒童社會”、“兒童世界”。如果得不到滿足,孩子的性格就會變得孤僻、不合羣。因此當孩子長到一定年齡的時候,就必須向孩子提供年齡接近的小朋友,給孩子提供他(她)們的社會生活。為此,可帶孩子去串門,找其他小朋友玩耍;可帶孩子到兒童樂園去遊戲:也可儘早將孩子送進託兒所、幼兒園,讓孩子去廣交小朋友,擴大其社會交往。切不可把孩子一直關在家中,使其離羣索居。

獅子女調查報告篇5

前言:為了瞭解中學生的農村子女孝順程度,我準備了一次調查活動,此項調查旨在瞭解當前中學生的孝順父母的程序及水平。

調查方法及對象:此次調查活動,採取普遍調查的方法,調查對象為高中生的部分學生及部分的農村人口,此次活動得到了積極的支持。

調查主要內容:

一、對高中生來説,回家會利用零用錢往家裏買些水果之類的情況。

二、對打工子女來説,一年會往家裏打電話次數的情況。

三、對於打工子女來説,一年會往家裏寄錢的情況

四、農村的媳婦對婆婆及公公的孝順情況

調查結果分析:

一、高中生回家會給家裏帶水果之類的:

大部分高中學都對父母十分地盡孝,只有少部分的學生叛逆心理很強,認為父母管得緊,因此十分地厭煩。大部發高中生表示因為有父母,才有自己的今天,因此感恩,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多做家務,減輕父母的負擔,在學校裏守本分,讓父母少擔心,而少數的則感覺過激,認為父母的.管教是錯的,只有父母改變了態度,才可能再談感恩。

二、瞭解農村子女孝順的程度狀況的途徑

報紙15%廣播5%網上查閲10%

朋友介紹10%電視10%

課堂教育15%社會宣傳10%

課外閲讀5%走訪20%

三、對現行的農村子女孝順程度狀況的看法

對於課堂上的教育,大多數學生都認為還不夠,不完備,只有通過語文老師才獲知一點,但學校並沒有特地的開設這堂課進行教育,希望從此來使自己更加懂得感恩,來孝順父母,比如開展什麼活動,感恩的活動……

四、打工女子的孝順心理

大多數農村子女因沒有錢而踏上了輟學——打工的道路。然後他們在外一年、二年、甚至三年。他們難道不想家嗎?不,我訪問過一位打工的人,08年9月30日,下午16:40。我忍不住問了她,我説:“杏子姐,你在外五年,難道不想家嗎?”她説:“想,怎麼不想啊?可是沒辦法啊!上不成學,就只能出去了,打工很累,很多次累得不行時,一個人孤孤單單的時候,就忍不住地哭了,那滋味特別不好受,但是後來有朋友了,就一起出去玩,人多也就不那麼難受了,後來也就習慣了,沒什麼了?”“可是,一旦與親人通話時,親人噓寒問暖的,就又難受了。”還有一則也是,10月2日,我碰到了打工3年回來的辛榮,我訪問她,情況也一樣,她們有的定期往家裏打電話,有的定期寄錢回家,因此,兩邊都特別的思念。

五、學生所關心的問題

(1)、感恩教育

(2)、中國的孝順狀況

調查結果説明:

學生具有較好的感恩意識,也反映了當前學生的現狀,總有相當數量的學生離開家時總會説一句:“爸爸、媽媽,我永遠愛你們,我上學去了,再見!”這是很平常的,見到家長也總會喊一聲,這是極為普遍的,在日常生活中,事事都對我們起影響,我們完全可以將理論與實際結合,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建議:課堂教育應全面實施,課外閲讀也不能少,注重實踐,做出一些實際的東西,養成好習慣,要學會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