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人教版教案最新5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65W

優秀的教案是能夠規範教學流程的,我們在寫教案的過程中,思考能力也會得到提升,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人教版教案最新5篇,供大家參考。

人教版教案最新5篇

人教版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弱起小節”,並能在歌曲中運用;

2、技能目標:用氣息支持歌唱,聲音連貫,能用不同的粒度演唱歌曲《可愛的家》,並能用豎笛吹奏此曲;

3、情感目標:通過本課學習,激發學生對父母、對家庭的熱愛與感恩之情。

【教學重點】

用氣息支持歌唱,聲音連貫,並能用不同的粒度演唱歌曲《可愛的家》,感受家的温馨與和諧。

【教學難點】

1、換氣記號處的節奏準確;

2、相似樂句末尾音的音高走向。

【教學準備】

學生:音樂課本、文具盒;

教師:音樂課本、鋼琴、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聊“家常”:

1、同學們,03年春節聯歡晚會上,一首歌曲曾深深地打動着我的心,今天,我將它帶來了,與大家一起分享。(開始播放《讓愛住我家》的mtv)會唱的同學可以跟着輕輕唱一唱。

2、這一家子帶給你怎樣的感受?請用一個詞語表述。

3、那你能説説自己家人間一些幸福的事情嗎?

二、學唱《可愛的家》:

1、#課件# 導語:聽着這些有趣的事情,讓人覺得,生活在這個家庭中真是件幸福的事。那麼,在英國作曲家比肖普的眼中,可愛的家又是怎樣的呢?請把音樂書翻到33頁。

2、讓我們仔細聆聽,用心感受:

△歌曲帶給你什麼感受?

△説説讓你感動的歌詞。

3、曲譜教學:

△自學指南:

換氣記號(換氣記號前的音符是兩拍,別唱足,注意悄悄換氣);

四分休止符(每一樂句後都是一個四分休止符,注意停頓);

音高走向(已標識音符的音高走向,要唱準)。

△師單手彈曲譜,生輕唱。

△設問:你覺得什麼地方有困難?困難句教學。

△加入左手伴奏,齊唱曲譜。

4、填詞唱:

△讓我們再聽範唱,第一遍靜聽,第二遍輕唱;

△師生接力唱,師先生後,再交換;

△生齊唱。

三、音樂知識:弱起小節

1、#課件# 導語:學到這兒,我突然有個疑問,我覺得我們這首歌有一個重大的錯誤。師生互動對話:

△這首歌曲的拍號是什麼?(四四拍子)

△那四四拍子的含義是什麼呢?(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有四拍)

△這不就得了,那這首歌曲中是否每小節都是四拍呢?(不是,首尾兩小節不是)

2、那我們怎樣解釋這個怪現象呢?(知識點:弱起小節)

3、請四人小組討論這個知識點,説説你們發現些什麼?生答後師生對話總結:

△每小節有四拍的是“完全小節”;不足四拍的是“不完全小節”;

△完全小節的強弱關係是:強、弱、次強、弱;而第一小節是弱,所以也稱“弱起小節”;最後一小節有三拍,是強、弱、弱。

△弱起小節要唱得弱一些,我們來試着唱唱第一句。弱起帶給你什麼感受?

四、歌曲處理:

1、#課件# 導語:那麼,在整首歌曲中,力度又是怎樣變化的呢?

2、mf——f——p——mf

△f處:“雖然沒有大廳堂,冬天温暖夏天涼”一句,作者表達對家的熱愛時,情緒非常激動,所以要唱得“強”一些;

△p處:“可愛的家庭啊”一句,速度減慢,作者將對這個家的愛又深埋心底,所以,要唱得“弱”一些;

△把這兩句來試試。

3、跟着琴,完整體驗。

4、抽生表演唱。

五、豎笛練習:

1、#課件# 導語:讓我們試着用豎笛吹奏《可愛的家》。

2、學生自學。

3、説説困難處,討論解決,並練吹困難句。注意氣息。

4、集體吹奏。

六、小結:

1、同學們,你們的笛聲雖然還不流暢,但裏面有你們的深情;你們的歌聲雖然還不委婉,但裏面飽含你們對家的熱愛,在這兒,你想給你的家人怎樣的祝福呢?

2、同學們,讓我們擁有一顆感恩的心,珍惜你所擁有的幸福,別忘了對你的家人道一聲“謝謝”。

3、在《爸媽謝謝你》的歌聲中走出教室。

人教版教案篇2

教學內容

教科書p48例2及“做一做”,完成p50~51“練習十一”第5、6題。

教學目標

1.藉助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先乘除後加減”的道理。

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沒有括號的兩級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並能正確運用運算順序進行計算。

3.培養學生養成先看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和運用沒有括號的兩級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理解規定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三分鐘德育教育:愛是什麼?(愛可以是一個擁抱;可以是一次感動;愛也可以是一件禮物;一聲問候;對於我們小孩子來説,最真真實實的愛,最看得見,摸得着的愛,愛還可以事一個動作,一句話語。

一、複習導入

課件出示練習題

指名學生回答。

師: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是什麼呢?

?學情預設】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同級運算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

師:剛才這幾道題,我們都採用了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這節課我們學習新的內容。(板書課題:沒有括號的兩級混合運算)

二、探究新知,掌握算法

1.創設情境,發現問題。

課件出示教科書p48例2主題圖。

?學情預設】蹺蹺板樂園場地內有3個蹺蹺板,每個蹺蹺板上有4個人,場地內還有7個人。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你們能發現其中的數學問題嗎?誰來説一説?

?學情預設】預設1:蹺蹺板樂園一共有多少人?

預設2:坐蹺蹺板的比沒坐蹺蹺板的多多少人?

預設3:沒坐蹺蹺板的比坐蹺蹺板的少多少人?

2.解決問題。

師:我們一起來解決下面這個問題。(出示課件)

師:想一想,要求蹺蹺板樂園一共有多少人,要先求什麼?再求什麼?

?學情預設】先求坐蹺蹺板的有多少人,再把坐蹺蹺板的人數和沒坐蹺蹺板的人數加起來。

師:請列式解答。

教師巡視,注意案例收集。

?學情預設】

預設1:3×4=12(人)12+7=19(人)

預設2:3×4+7=19(人)

預設3:7+3×4=19(人)

預設4:7+(3×4)=19(人)

教師指名學生回答,全班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説清楚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師:你能嘗試用遞等式來計算上面的綜合算式嗎?

指名學生板演。

在集體評析計算過程中,教師用下劃線和箭頭進一步標註運算順序。

?學情預設】

脱離情境後會有學生僅僅看算式,出現不同的答案的情況。作為錯誤案例,教師正好可以引用,追問:“這個解答先算的是什麼?”“符合我們解題的要求嗎?”……從而引出規定運算順序的必要性。

師:不同的綜合算式,有什麼聯繫?

?學情預設】都要先算“坐蹺蹺板的一共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師:也就是不管乘法算式寫在哪裏,和加法在一起的時候,都要先算乘法。如果沒有規定這樣的順序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呢?

?學情預設】一道題就有兩種結果。

師:是的,這樣就不能保證計算結果的唯一性了,這不符合我們數學運算的要求。

師:觀察7+4×3和7+(4×3),它們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學情預設】學生會發現運算順序相同,結果相同,但後一個算式給乘法加了小括號。

師:這樣還有必要加小括號嗎?

?學情預設】沒有,不加小括號更簡潔。

師:所以,我們要注意數學表達的準確性和簡潔性。

?設計意圖】例2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不僅數量關係簡單,而且有情境圖作為直觀支撐,學生還有過學習乘加的經驗,給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和處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學生在該階段會用綜合算式,但習慣用脱式的會比較少。從情境出發,首先讓學生明確在有加法、乘法的綜合算式中,不管乘法放在哪個位置都應該先算乘法。

3.結合已有經驗,歸納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

師:還記得上節課所學的關於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嗎?

?學情預設】同級運算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

師:現在一個算式中有乘法,又有加法,不是同級的綜合運算,應該怎麼計算呢?

?學情預設】應該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師:也就是先算二級運算,再算一級運算。(引導學生説出)

師:這節課學習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什麼?

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後算加、減法。

三、熟悉脱式計算的格式

課件出示教科書p48“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評析。

教師組織學生從運算順序是否正確、格式是否規範、計算是否正確等方面評析學生的計算情況。

師:誰能説一説,剛剛的脱式計算在格式上需要注意什麼,跟以前有什麼不一樣?

?學情預設】橫式的等號寫在式子的右邊,而脱式計算的等號寫在算式的下面,上下對齊,還要寫在式子的左邊;儘量做到數與數對齊,計算符號與計算符號對齊。

?設計意圖】含有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表述較長,且二年級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時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在這裏分兩步(乘和加、減混合,除和加、減混合)分別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類比、遷移的能力。

四、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p50“練習十一”第5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先算出綜合算式的答案,再標記在算式的下面,最後進行比較。

(3)指名學生彙報各題是怎樣算的,集體核對。2.完成教科書p51“練習十一”第6題。

師:比較上面的樹形圖與綜合算式,你有什麼發現?

引導學生先從上往下觀察運算順序,再從左往右觀察書寫順序。

?設計意圖】每個練習題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而且是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過程,這樣能化解難點,同時讓學生在掌握運算順序的基礎上,培養靈活運用的能力。

五、課堂小結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的運算順序和昨天學習的有什麼不同?你還有什麼不懂之處?你知道在什麼情況下該用今天學的運算順序?

板書設計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後算加、減法。

人教版教案篇3

教學目的

1、暢想未來的人事、物,讓學生對未來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3、從小立志,樹立遠大理想。

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實際,對未來展開合理的想象。

課前準備:彩色繪圖顏料、體現科技進步的圖片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談話:同學們,未來的你會是怎樣的?未來的世界又將如何?讓我們一起來暢想。

二、講授新課

1、展示體現科技進步的圖片

2、同學欣賞後談談感受

3、分組暢談心中的未來

4、指名談談構思及原因

三、學習練習(教師巡視輔導)

1、定草稿

2、修改

3、定稿

4、上色。

四、作業展評

1、展示作業

2、欣賞評價

3、教師總結

人教版教案篇4

一、本單元知識框架

二、單元學習內容的前後聯繫

三、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對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克”和“千克”有了初步的認識。因此,在內容的安排上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靈活選用教材提供的資源,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如:量課本、書桌等。使學生對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有一個較為完整的認知結構體系。

四、單元學習目標

1、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長度觀念。認識質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

2、知道常用的長度單位間、質量單位間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會恰當地選擇單位。

3、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和質量,會選擇不同的方式進行測量。

4、在實際操作中,增強合作交流意識,提高操作技能,發展實踐能力。

五、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長度觀念。認識質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常用的長度單位間、質量單位間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會恰當地選擇單位;掌握用毫米、分米量的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用毫米、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噸的觀念。

六、單元評價要點

1、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噸的觀念;

2、掌握並能正確用毫米、分米測量物體的長度。

七、各小節教學目標及課時安排

本單元計劃課時數:9節

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計劃課時授課日期備註

例1

1、懂得測量不同長度的物體要用合適的長度單位,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並學會用其量物體的長度,知道1釐米=10毫米。

2、經歷測量的過程,發展測量技能,培養估測意識和能力。

3、在學習中能主動求知,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加強與同學的交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並在學習中獲得自信。 1

例2 1、懂得測量不同長度的物體要用合適的長度單位,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並學會用其量物體的長度。知道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

2、經歷測量的過程,發展測量技能。

3、在學習中能主動求知,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加強與同學的交流,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並在學習中獲得自信。 1

例3例4 1.在已經認識了米、分米、釐米及毫米的基礎上學習長度單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長度的觀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通過實踐活動掌握測量1千米的方法.

2.通過教學,培養觀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實際測量和估測能力.

3.滲透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踐的思想,培養空間觀念.

1

例5 1.通過教學,掌握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關係,並且學會根據它們之間的進率關係正確地進行單位換算。

2.通過“換算”的教學進一步培養分析、概括、類比、遷移的能力,有序地思考。

1

例6例7 1、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並能進行質量單位的簡單化聚。

2、培養對物體質量估計的能力,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一些相應的問題。

2

單元測試1

測試情況反饋1

合計9

人教版教案篇5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正方體,掌握正方體的特徵。

2.理解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繫與區別。

3.發展空間觀念。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觀察實物和動手操作等活動,掌握正方體的特徵。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正方體的特徵。

教學難點

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教學準備

正方體紙盒、長方體和正方體對比教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回憶長方體的特徵,請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別説出長方體的稜有幾條?可以分別分成幾組?相交於同一個頂點的三條稜叫做什麼?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一種特殊的立體圖形。

二、新課講授

1.探索正方體的特徵。

學生拿出準備好的正方體紙盒,觀察並思考。

師:這些都叫什麼立體圖形?

生:都是正方體。

師:要探究正方體具有什麼特徵,我們應該從哪方面去思考?

生:從面、稜、頂點這三個方面

2.合作學習。

學生根據手中的正方體學具,小組合作探究。

3.集體交流。

(1)組:正方體有6個面,6個面大小都相等,6個面都是正方形。

(2)組:正方體有12條稜,正方體的12條稜的長度相等。

(3)組:正方體有8個頂點。

請學生到講台前,手指正方體模型,按“面、稜、頂點”的特徵有序地數一數,摸一摸,其他同學觀察思考。

師:怎樣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正方體?

4.教學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繫與區別:

老師出示一個正方體教具。請學生討論:它是不是一個長方體?

學生充分討論,集體交換意見。

學生甲組:這個物體的六個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長方體。

學生乙組:長方體6個面是對面的面積相等,而這個物體是6個面的面積相等,所以我們也認為它不是長方體。

學生丙組:我們組有不同意見,因為我們認為它的6個面雖然都是正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它的12條稜也包括每組4條稜長度相等;6個面面積相等,也包括了相對的面面積相等這些條件,所以我們認為它是長方體。

師:我們把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做正方體或者叫立方體。

三、課堂作業

1.教材第20頁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練習五的第4、5、8、9題。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大家有什麼收穫?(學生暢所欲言談收穫,教師將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

Tags:人教版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