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數與形第一課時教案7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8.41K

教案的質量和內容可以因不同的教育體制和教學理念而異,教師可以在教案中記錄下學生的表現和反饋,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數與形第一課時教案7篇,感謝您的參閲。

數與形第一課時教案7篇

數與形第一課時教案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會本課生字,掌握多音字。

2.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

3.能説出紙的發明經過。

4.知道紙是怎麼發明的,知道外國人懂得造紙術比中國遲一千多年,感受做一箇中國人的自豪。

過程與方法

1.通讀課文 ,藉助工具書預習字詞,理解詞語意思。

2.把握文章大意,理清紙的發明的過程。

3.引導學生感受作為一箇中國人的自豪感,增強民族自信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紙是怎麼發明的,知道外國人懂得造紙術比中國遲一 千多年,感受作為一箇中國人的自豪。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理清紙的發明過程。

教學難點

從紙的發明過程中,感受中華民族祖先的聰明才智和身為一箇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對世界文明進步做出的巨大貢獻。遠古時代沒有紙。商朝時,人 們將字刻在龜甲、獸骨 之上,這就是最早的古文。周朝時,人們用竹簡(即竹片)、木簡、帛寫字著書。西漢時,勞 動人民發明用絲絮造紙,後來用麻纖維造紙。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 ),宦官蔡倫改進造紙術,採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為原料造紙。從此,紙的產量大增。唐朝時,造紙術開始外傳朝鮮、日本和阿拉伯、歐洲等地。

二、字詞學習,基礎積累

1.藉助工具書,熟悉部首查字法,查找生字的讀音和意義。

(1)確定生字部首,學習部首字法。

(2)以“豪”字為例講解部首查字法,學生跟着做。

要點:部首目錄→部首幾畫(部首)→檢字表→部首→數除部首外幾畫→找到相應字的 頁碼→字典正文。

(3)口頭歸納:查上不查下,查左不查右,半包圍查外面,獨體字查起筆。

2.對會寫的字進行書寫指導。

書寫指導:

“偉”左窄右寬,右邊的“韋”第三畫是橫折鈎。

“冊”左右疏密宜均勻,“冊”的第一、三畫是豎撇。

“存 “的第一筆和第三筆要寫得稍短點。

易錯提示:

“社”的部首為“礻”而不是“衤”。

3.多音字。

léi:累贅

lěi:積累

lèi:勞累

xiān:鮮明

xiǎn:鮮為人知

4.理解下列詞語。

創造:發明、製造了前所未有的事物。(例句: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的歷史。)

鑄刻:在金屬上刻、鑄文字。(例句: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被稱為金文。)

攜帶:隨身帶着。(例句:圖書館禁止攜帶寵物進入。)

蠶繭:蠶吐絲結成的殼,橢圓形,蠶在裏面變成蛹。(例句:蠶繭是織造絲綢的原材料。)

篾席:竹篾編的席子。(例句:夏天躺在篾席上很涼爽。)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明確:講述了紙的發明過程。

2.在發明紙的過程中,先民們都做出了哪些嘗試?

明確:將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或者青銅器上--刻在竹片和木片上--將文字寫在帛上--麻紙的出現--蔡倫改進造紙術

四 、課堂小結,效果強化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掌握了部首 查字法,並且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瞭解,同學們可以在課後,試着去查找我國四大發明的故事。在下一堂課的學習中,我們將重點講解課文內容,感受中華民族祖先的智慧。

五、練習設計,鞏固提升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數與形第一課時教案篇2

教學目的:

1.認識13個生字,做到會認、讀熟,鼓勵學生看上下文隨文識字。

2.掌握10個生字的音、形、義,能自主分析字形,並能在田字格內規範書寫。

3.熟讀課文,通過討論問題“為什麼大家説馬莎長大了?”懂得長大的標誌不在外表“像”,而是要“懂事”——關心他人,承擔責任。

教具準備:錄音機,實物投影儀,生字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課:師生齊背《我長大了一歲》。教師:長大了一歲,多高興呀!有一個叫馬莎的小朋友也想快快長大。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篇課文,題目是《馬莎長大了》(板題。齊讀。“莎”字註上拼音)“莎”是一個新的生字朋友。大家一起拼拼音節,認認字。

二、識字,初讀課文:1.自己試着讀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用喜歡的符號標出來。

2.聽讀識字。師:大家聽着錄音,用心記你不認識的生字的名字(放錄音)

你打敗了哪幾只“生字攔路虎”?請大聲喊出它們的名字。

(將掃描的課文放在實物投影儀上。學生交流:我認識了第幾段第幾行的什麼字) 誰還有不認識的字?大膽找出來。

(學生反饋不認識的字)

哪位同學提出的問題,就由他來請一位同學當小老師教他,

(課堂營造生生互動的氛圍。如果遇到未在生字表內的生字,如:卷、像、鞋等,教師可發問:你是怎麼知道它的名字的?如有學生提出是根據上下文猜出來的,可對這種方法表揚鼓勵)

3.出示詞語

(課件顯示。從課文中將帶有本課生字的詞語摘出來,生字設置成紅色,帶拼音,兩個多音字“發”“覺”設置成藍色,如下:穿上 頭髮 有一次 掃地 乾淨 回家 倒水 懂事但是 全家 覺得)

全班齊讀,遇到穿彩色衣服的生字,用心記一記

(當學生讀到兩個多音字時,教師提醒一下,這兩個字另外的名字叫什麼。)

(詞語接龍:男、女生輪流讀。)

4.出示13個生字

(課件顯示。將每個生字放在一粒種子中,學生每讀對一個字,種子就破土而出,長成小芽芽。)

師:這幾個生字非常調皮,它們鑽到了小種子裏,小朋友讀對了,種子就會變成小芽芽。你覺得哪個生字最難記,就勇敢地站起來讀。

(全班活動)

(遊戲:生字卡片開火車。)導語:小司機,快坐好,生字卡片開火車,嗚——(火車頭到哪一行,哪一行開火車讀。)

三、讀通課文,讀熟課文。

1.誰想讀第一自然段?怎樣才能長大呢?馬莎想了好多辦法。咱們趕緊看看吧!(將第一幅圖板畫在黑板上)

2.圖文結合,學習第二、三自然段。馬莎想了哪些方法?

(學生交流圖意。在此基礎上,教師出示“她穿上媽媽的高跟鞋,又學姑姑的樣子,把頭髮捲成卷兒……”引導學生讀這句話,教師重點指導好“捲成卷兒”這個詞。)

看到這樣打扮的馬莎,大人們是怎麼説的?

(指導朗讀時,考慮到學生不能模仿大人的語氣,因此教師有必要做一下示範並加上動作)。隨之請1~2名朗讀基礎較好的學生繼續範讀,然後再個別讀,全班讀。)

(交流體會:咱班小朋友對馬莎説點什麼?在討論中使學生感悟,成長的關鍵不是外表“像”)

馬莎又去幹什麼了?(同時出示第二、三幅圖)

3.圖文結合,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交流圖意)誰能看圖説一説?

(隨着學生交流的次序,引導學生自己小聲讀讀找出相應的段,然後組織彙報展示。將兩段活動分別打在投影儀上,根據學生讀書的次序,相機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話,指導學生讀好“就學着媽媽的樣子把地掃乾淨了。”做到通順、不漏字、不添字。另外,還要指導朗讀媽媽的話,教師可這樣引導:“哪個小朋友能像媽媽那樣,讀讀媽媽的話?”讀完後,請學生評一評,發揮以評促讀的作用。第四自然段中爸爸説的話,學生容易加上“好像是”。在讀之前,教師提醒學生看準每個字去讀,在此基礎上指導朗讀。組織男女生比賽,徵求同學們的意見,女生或男生想讀誰説的話,就讀一讀。將媽媽的話和爸爸的話,分別出示在屏幕上。引導學生注意:爸爸、媽媽誇小馬莎的話一樣嗎?哪兒不一樣?為什麼他們説的話不一樣呢?在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悟,成長的關鍵是要懂事——關心他人,承擔責任。)

爸爸説馬莎長大了,大人們也是這麼想的嗎?你是怎麼知道的?

4.指名讀最後一個自然段。組織交流:為什麼大家説馬莎長大了?

四、拓展活動:馬莎以後自己會怎麼做?(採取多種形式可以説,可以演……)

數與形第一課時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理解三個小故事的原因和結果。

2.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將相不和的原因。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請同學説一説這篇課文講了幾個小故事,分別是什麼故事?(教師藉機板書)

二、交代一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出示幻燈片)

三、學習課文第一大段。

1.齊讀第1自然段,同時要求學生思考:——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

2.接着請同學們默讀第一大段。同時想一想:這個故事是怎麼發生的?經過怎樣?結果又如何呢?

3.再默讀這一大段。同時思考:

(1)秦王説願意拿十五座城換和氏璧,趙王為什麼非常着急?

(2)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説有個藺相如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請同學們想一想:藺相如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這對錶現人物品質有什麼作用?

(3)面對這個難題,藺相如是怎麼説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讀一讀藺相如説的話,體會一下他的性格有什麼特點?

(4)輕聲讀第八自然段,想一想,藺相如是如何與秦王展開鬥爭做到完璧歸趙的?

①藺相如看到秦王無誠意拿城換璧,他是怎麼做的,怎麼説的,表現了他什麼品質?

②藺相如捧着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説:‘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請大家找找比理直氣壯更勇敢的詞。這兒為什麼用撞而不用磕、碰?

③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寶玉撞柱子嗎?他要求舉行典禮的目的是什麼?

④面對藺相如,秦王為什麼處處表現的很被動呢?

⑤歸納:秦王愛寶,絕口不提給城;相如假説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玉碎,假意答應讓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禮,一面暗中派人把寶送回。最後,秦王不得不放藺相如回國。

(5)這場鬥爭的結果怎樣呢?讓同學結合課文內容説説完璧歸趙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

(6)複述完璧歸趙(提示:複述不是背誦,同學們可以根據故事梗概進行。)

⒋小結:剛才,我們學習完了完璧歸趙這個故事,我們是怎麼學的呢?我們先讀課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然後通過讀、畫、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品質。(幻燈出示學習方法)下面咱們仍舊按這種方法學習後面兩個故事。

四、觀看錄像剪輯,學習第二大段,默讀,思考。

1.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並用自己的話簡單地概括出來。

2.細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1)秦王約趙王澠池會見,趙王為什麼決定不下,藺相如對這件事的看法是什麼?表現了他的什麼品質?

(2)澠池會上,秦王逼趙王鼓瑟,趙王為什麼不好推辭?推辭是什麼意思?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説的?畫出重點詞句。從這可以看出他的什麼品質?

(3)秦王又沒佔到趙王的便宜,為什麼不敢拿趙王怎樣?

(4)澠池之會的結果怎樣?廉頗起了什麼作用?

(5)同學們,澠池會上,秦王與趙王是打成平局,還是分出勝負?為什麼?

3.小結過渡: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藺相如大智大勇,連連立功,封為上卿,職位比老將廉頗都高了,這就引起了將和相之間的不和。那麼,在處理這場內部矛盾中,藺相如又是怎樣説的?怎樣做的呢?從中能體會他的什麼品質呢?

五、請同學們自學第三大段。

1.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讀課文。畫出有關的重點詞句,談出自己的體會。

2.檢查自學情況。

(1)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怎樣?

(2)讀一讀: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説:‘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廉頗當時是怎樣説這段話的?讀一讀,體會他的語氣。(讀出廉頗的滿腔怒氣和對藺不服、不敬。)

(3)想一想:藺相如是僅僅靠一張嘴嗎?

(4)廉頗忽然醒悟,他脱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負荊請罪是什麼意思?同學們認為廉頗有罪嗎?那這兒為什麼要用罪?廉頗為什麼會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呢?從中你能看出他的什麼好品質呢?

(5)這個故事一直被後人傳為佳話,你想想他們當時都説了些什麼話?(出示負荊請罪圖片)請同學演演。

(6)想象説話

①如果當時老百姓看到這一幕,他們會説些什麼?

②這件事傳到秦王或趙王耳朵裏,他們可能説些什麼?

③廉頗的手下看到他負荊請罪,又有什麼感想?

④你看到這動人的一幕,回想生活中和他人相處的點點滴滴,又有什麼想説的嗎?

(7)哪一個詞最能概括將相和好?如何理解這個詞呢?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3.小結:家和萬事興,國家也是同樣,一個國家,既要有驍勇善戰的武將,又要有能言善辯的文官,大家團結一致,國家才能興旺發達。

六、總結全文,揭示中心。

本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表現了藺相如機智勇敢,顧全大局的品質和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

七、瞭解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繫。

本文由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相聯繫,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八、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説説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並從課文中舉出具體事例加以説明。

2.在讀書筆記上摘抄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附:板書設計

相將

完璧歸趙勇敢機智

澠池之會忠君愛國勇猛善戰愛國

負荊請罪胸襟開闊勇於認錯顧全大局知錯就改

數與形第一課時教案篇4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地球的形狀及大小;認識地球儀,並能識別經線、緯線、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瞭解經線、緯線的特點;掌握運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某點位置的方法。

2.通過學生了解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艱難歷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及培養勇於探索、深入鑽研的精神,形成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點:地球的形狀認識及用數據表示地球的大小;經緯線的意義及特點。教學難點:經緯線的含義;經緯度的概念;運用經緯同確定地理位置。教學準備:

地球儀、東西半球分佈圖、南北半球分佈圖等

教學課時 :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第一課時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講述: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學曾經或現在都會提到這些問題:地球是什麼樣的?地球有多大?人們怎麼認識這個地球的?這節課我們一起去探討這些問題,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書: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是什麼形狀的嗎?

學生回答:圓形、橢圓形??

補充説明:我們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怎麼知道的呢?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無法看到地球的整體面貌,在古代,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是一個難解之謎。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活動:將課本上四幅圖用掛圖按照順序展示出來,學生討論完後,請代表上台邊指示圖片邊講述。

圖1:“天圓地方” 圖2:“蓋天説”

圖3: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 圖4:地球衞星照片

請學生講述第一幅圖:“天圓地方”

補充小結:在古代,人們認為整個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鍋,你同意這種説法嗎?為什麼?(學生回答)

總結:同學們都非常聰明,不像古代人一樣完全憑藉直觀的認識世界.簡單地認識天空是圓的,大地是平的。隨着人們活動範圍的擴大,人們逐漸發現大地並不是那樣平坦。比如: ①海邊遠方駛過來的航船,先看見船桅,後見船身;②月食時,地球的影子邊緣總是弧形的。請學生講述第二幅圖:“蓋天説”

引導提問:對於這樣的説法,同學們能否提出質疑?(學生活動)

總結:從海邊看帆船到發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們對地球形狀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體的假想。為了證實這樣的假想,人類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為此,2

很多探險家進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説出歷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環球航行?(學生回答)

講述並引導:最著名的就是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進行的環球探險航行。下面請同學講述麥哲倫航海的故事。

總結: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的巨大意義就是充分的證明了地球的形狀是個球體。那麼現在我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上來為我們講述。(學生回答)

講述:現在我們進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併為地球拍了照片,確證地球是個球體。

提問:剛才,我們同學把我們人類認識地球探索地球的過程給演示了一遍,從“天圓地方”到“蓋天説”,再從麥哲倫環球航行到地球衞星照片,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由簡單認識到猜想到實踐,由錯誤的現象到真理的漫長歲月,並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過程中,同學們都有哪些感想?我們從中悟出了怎樣的道理?(學生回答)

總結:我們要學習先輩,對待任何事物要科學,要堅持嚴謹、認真的態度和為探索真理勇於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我們還要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善於總結、勇於實踐,這樣才能發現真理,取得成功。

承轉:我們認識了地球是球型的,那麼她是不是真的是一個標準的球體呢?(可加入學生討論)我們現在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來説,人們往往用表面積、周長、半徑等數據來説明球體的大小。大家看到課本第6頁圖c,説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展示掛圖:課本圖p 5c圖地球的大小

讓學生讀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講述:精確的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因此,準確地説,地球應該是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當然,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還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徑只比北極半徑長21千米,如果把地球縮小成地球儀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板書: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啟下;下面我們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書: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活動:出示地球儀並展示給同學們看。

學生活動:仔細觀察地球儀並動腦筋思考,地球儀與真實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學生回答)補充説明:

1.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不存在的,比如用於確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3.地球儀是有地軸的,而現實中並沒有地軸。

提問:根據自己對地球儀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試着給地球儀下個定義。(學生回答)

歸納:地球儀是人們按照地球的形狀,並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製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大小和名稱。地球儀可以讓我們更直觀的瞭解整個地球的全貌,還能幫助我們瞭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佈情況。今後,我們經常要藉助地球儀來學習地理知識,所以,同學們應當學習有關地球儀的知識。

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地球和地球儀的基本知識,瞭解了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初步地認識了地球儀。下節課我們將學習地球儀的一個重要圖示--緯線和經線。佈置作業:參照課本的活動,回家製作一個小地球儀,課餘比比看誰做的最好。

板書設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數與形第一課時教案篇5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第一課時 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大致過程,感受前人勇於探索的精神。

2、知道地球和地球儀的有關基礎知識。

教學要求:

1、能夠用事例説明地球是球體。

2、能夠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周長和表面積。

3、認識地球儀。

4、能夠在地球儀上指出地軸、南極、北極、經線、緯線。

教學方法:讀書指導法、演示法、講授法

教學工具:地球儀、多媒體投影儀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是什麼形狀的嗎?學生回答(略)。好的,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的形狀,這似乎是個很簡單的問題,就如同我們知道太陽是圓形的,八月十五那晚的月亮是圓形的一樣,因為我們能夠看得到,但是,我們居住在地球表面,無法看到地球的整體面貌,怎麼知道它是個球體呢?我們今天就要了解人類是如何探索地球的形狀的,這個探索過程可以説是漫長而且曲折,經歷了由猜

想到實踐,由不科學到科學的過程。

2、認識地球的形狀。下面,請同學們閲讀圖1,介紹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在閲讀的過程中,要注意的是: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由“天圓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盤”,雖然是進了一步,但是都是人們在自己的視野範圍內進行的猜想,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是通過實踐得出的結論,而衞星照片是通過科技手段得出的證據。學生閲讀(五分鐘)。好了,大家閲讀完這段材料,有什麼感想?是否感受到人類對科學的探索、對真理的追求的那份堅持不懈勇氣的勇氣精神?如果我們在學習中也具備這種認真的求學精神,相信很多同學以後都會很出色。好了,返到課本上,遠古時代的人,生活條件非常簡陋,他們沒任何交通工具,每天都是生活在自家門口的幾尺地方,除了他居住的地方,外面的世界是怎麼樣的,他一無所知,也沒有任何的儀器設備,所以對天和地的觀察,就靠一雙眼,那單用眼睛看,看到地是平的,天是圓的。再到後來,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發明了船啊馬啊之類的交通工具,古人有機會去到更遠的地方,看到更多的東西,可能有一日,來到海邊,經過觀察,發現從遠方駛來的船隻,是先看到桅杆(船上用來掛旗幟、用來架設電線的杆),再看到船身。有沒有同學在海邊親眼目睹過這一現象?是不是真的是這樣呢?如果沒有,同學們有機會可以在海邊觀察下,或者做個對比實驗,把紙船在桌面上推移,平視紙船,觀察船的部位有沒有變化?再把船在球形物體上推移,觀察船的部位有沒有變化?再返到課本,古人觀察到這個

現象之後,就覺得大地其實不是那麼平,於是認為“天如斗笠,地如覆盤”(解釋斗笠和覆盤)。除此之外,人們開始注意到月食這個現象(用圖片解釋月食),於是猜測地球可能是個球體。但是隻根據上面這個現象能不能斷定地球就是球體呢?當然不能,上述還只是猜想,於是人類決定用行動去求證這個猜想對不對,因此有多位探險家嘗試環球航行,但是都沒成功,直至16世紀,葡萄牙人麥哲倫帶領船隊成功環繞地球一週,歷時四年,可惜他在航行快要結束的時候就發生意外,最後是他的船員幫他完成了整個航程,這在歷史上是非常有名的,正因為這次航行的成功,改寫了人類的歷史、、、、、這裏要注意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依次經過的大洋是?要求筆記)。進入20世紀,人類通過高科技手段,發射載人飛船、衞星等到太空。1961年,前蘇聯發射“東方1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這是人類首次上太空。1969年,美國發射飛船登月,也是人類首次登上月球,一直到現今的50年之間,已經有400多位宇航員上過太空,發射了不同的衞星到太空,為人類服務。當然,人類能夠在太空上真真切切看到地球的全貌,從拍攝到的照片上看,地球確實是一個球體,這種眼見為實的證據是最有力的。不僅如此,人類也能夠通過儀器很精確地測量到地球的大小。

3、地球的大小。我們知道了地球是球型的,那麼它是不是一個標準的球體呢?通過精確的測量就可以知道了。地球是一個球體,那就要從半徑、周長和表面積來描述它的大小。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從地心到赤道的半徑為6378千米。準確地説,地球應該是兩

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板書,要求記錄)。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它的大小,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赤道半徑只比北極半徑的多21千米,對於表面積是億平方千米、如此巨大的地球來説,這21千米的差別是微不足道,當把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這麼小的時候,這種差別更加看不出來,所以,地球儀的形狀就是標準的球體。

4、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地球儀是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並且按照一定的比例將它縮小,製作而成的模型,簡單來説,就是地球的模型。它的作用是方便我們學習地球上各種事物的分佈。例如,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佈,地球上各個國家的位置,地球上哪裏有高山、哪裏有沙漠、哪裏有冰川。主要是如實去反映各種事物的位置和大小。那麼如何去反映呢?就是通過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如同我們編排座位表的時候,在課室不同的位置,寫上各個同學的名字,通過寫名字就相當於向你發出信息,告訴你你的座位在哪個位置,叫做對號入座。地球儀上的各種顏色、文字、符號也一樣,讓我們知道地球上的陸地、海洋、河流湖泊、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和大小。

5、經線和緯線。地球儀和真實的地球又有一些區別,在地球儀上多了一些我們認為加上去的經緯線和地軸,這些經緯線和地軸在地球上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只是為了方便我們確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和方向而認為加上去的。我們總不能隨身帶着地球儀,指給別人看,我們澳門

在這個位置上,這樣做是很不實際,別人也不清楚,那我們設立了經緯線,用經緯度去告訴別人我們的位置,那別人就很清楚了。就好似如果你家裏人問你你坐在課室哪個位置,你總不能畫展圖或照張照片,這樣多不方便,你可以説我坐在第一列第一行,這樣 別人就知道了,這些經緯網就有這樣一個定位的作用。演示地球介紹經緯線的概念(略)。強度緯線是圓圈,經線是半圓。

7、總結地球儀的特點。

8、佈置課後任務。第4頁的活動是教大家制作一個簡單的地球儀,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試試製作,製作出來,也可以下節課拿回來給大家展示一下,這個製作並不算很複雜,説需的材料也容易找到,但是在乒乓球上下兩端鑽兩個小孔的時候要注意安全,最好找家長協助。

板書設計: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狀

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的路線:

從西班牙出發→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回到西班牙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二、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6371千米;

周長:千米;

表面積:億平方千米

三、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數與形第一課時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評價人物。

3、理解課文內容,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教學重難點: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評價人物。

教學過程:

一、讀題、解題

1、故事引入:

你們還記得《完璧歸趙》的故事嗎?請同學們講一講。引入新課。

2、板書課題

3、出示填空,檢查預習:

“將”→(廉頗)→(大將軍)

“相”→(藺相如)→(宰相)

“和”→(同心協力)

二、瞭解因果:

1、找到文中的過渡句,指名讀。

2、出示圖示,幫助學生了解故事的前因後果

三、反覆讀文,感知人物形象:

1、分角色讀課文,力求讀通、讀熟、讀好。

2、出示填空完成“人物開花”成語遊戲。,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填出可以用在這兩個人物身上的成語——課內、課外的成語都可。)

四、藉助名言,豐滿人物形象。

1、在藺相如、廉頗兩個人物,你喜歡(敬佩)誰?説説理由。

2、根據課文內容對對子:如:宰相肚裏能撐船,將軍背上能負荊。

3、出示填空練習,加深認識:

因為藺相如(顧全大局)、廉頗(知錯能改),更因為他們都有(精忠報國)的精神,所以他們能化干戈為玉帛,(同心協力)保衞趙國,他們文武雙全,真是趙國的(無價之寶)。

四、藉助課劇,展現人物形象

請同學自編、自演課本劇,可以從中選擇一個故事或一個角色進行表演(作為表演的同學來説,實踐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體驗;對於觀演的同學來説,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實在的感悟)

數與形第一課時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流利、有感情。

2、學習本課9個生字,綠線內的6個字只識不寫,認識3個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做人要謙虛,不可盲目自滿,看不起別人。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通過讀來理解故事內容。

教學難點:理解風伯伯對小松樹説的話。

預習要求:

1、讀課文,標然段,瞭解課文大意。

2、看圖,讀文,同學間表演。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小朋友們,瞧,今天老師帶來了兩位新朋友,想認識嗎?(相機貼出小松樹、大松樹圖)誰來讀讀它們的名字?

2、今天我們要舉行一個爬山比賽,《藍貓淘氣3000問》看過嗎?把北邊兩組稱為藍貓隊(貼圖),南邊兩組稱為淘氣隊(貼圖),兩個隊要舉行爬山——讀書、寫字比賽,看哪一隊先爬到山上,又最先來到山下。

二、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1、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意,把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

2、請小組長們拿出詞語卡片,檢查你的小組成員詞語讀得怎麼樣?讀得好給他打一個☆,沒讀好,幫幫他。待會兒藍貓隊、淘氣隊交換檢查。

3、如果詞寶寶再回到家(課文)裏還會不會讀?把難讀的多讀幾遍。

理解“棵”——棵()、()、()

4、這課文有4個自然段,你最喜歡哪一段,把這段讀給在家聽,各推選兩名,讀後相互評論。

三、精讀課文,理解文意。

1、啊!終於來到山頂了,聽聽小松樹對大松樹説了什麼?

(放錄音)

2、交流:你覺得小松樹怎麼樣?

(1)驕傲:從哪裏看出?

小松樹真的長得高嗎?

為什麼會覺得自己長得高?

是呀,它長在山頂上,就認為自己長得高,就驕傲起來了,能讀好這句話嗎?

還從哪裏看出了它為什麼能看得遠?誰能讀出它看得遠。

(2)沒有禮貌:你是怎麼發現的?它應該叫大松樹什麼?多沒禮貌,叫它“喂”(師示範)讓我們一起學學它沒禮貌的樣子。

(3)瞧不起:從哪個詞看出?(師説小松樹的話)它想對大松樹説什麼呀?多瞧不起大松樹呀!誰來學一學?

3、指第2段。

多瞧不起人,沒有禮貌,驕傲的小松樹啊!以為自己長得高,以為自己看得遠,請小朋友再練練,看誰最能讀好它驕傲的樣子!待會兒我們下山比賽。

4、大松樹聽了小松樹的話,怎麼做的?你有什麼問題想問大松樹?(相機板書)

四、指導寫字“回”。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精細讀課文,感受風伯伯對小松樹的話。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新課。

1、遊戲讀生字(在“小松樹”上寫着不同的生字)

2、到了山頂見到了小松樹,小松樹説了什麼話?

誰能學着小松樹的樣子讀一讀?

3、聽了小松樹的話,大松樹是怎麼做的?

假如你是大松樹,當時會怎麼想?

小松樹一直都是這樣驕傲嗎?它是怎樣改變的呢?

二、深入理解,體悟語言。

1、出示課文第3自然段。

自讀課文,想一想你明白了什麼?(風伯伯和藹可親、關心他人)

2、以什麼樣的語氣來朗讀呢?

①理解“摸着、托起來、訓多了”。

②讀中感受風伯伯寬厚待人、和藹可親、語重心長。

③抓住①的三個詞,讀出風伯伯的話還驕傲嗎?誰能説説,洛陽宮學他現在的樣子?

這時小松樹會想些什麼?

:小松樹知錯就改也是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的。

三、指導寫字,巧於識記。

1、識記偏旁。

2、説説用什麼好方法記住這些字?

3、引導寫左右結構的字。

4、範寫。

四、趣味作業,準確答題。

1、生字開花。

()

|

()—很—()

|

()

2、仿寫句子。

山下的松樹比你高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