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魯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8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9.78K

優質的教案是我們作為老師的綜合能力的體現之一,作為教師在寫教案時一定要注意邏輯思路是清晰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魯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

魯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8篇

魯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篇1

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與技能:

1.瞭解電子通信的發展和影響。

2.瞭解電子通信帶來的社會變革。

過程與方法:

能夠通過實例説明電子通信的影響和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能夠辯證地認識網絡帶來的影響;

2.培養努力學習和科學探究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電子通信的影響和作用。

2.互聯網帶來的社會變革。

難點:

信息化與數字化以及信息高速公路與國際互聯網的理解。

教學方法

歸納法和個案分析法。

教學過程設計

承轉過渡:在“人類活動地域聯繫的主要方式”一課中我們對通信的有關知識已有了一定的瞭解,在信息時代,信息傳輸的主要途徑是電子通信,電子通信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呢?為此這節課着重講述通信發展的最新趨向──電子通信。

一、電子通信

利用電作為通信手段是19世紀30年代以來的事,電信起步晚於郵政,但發展速度異常迅猛。在信息時代,信息傳輸的主要途徑是電信,特別是電子計算機技術的使用,使信息傳播更加快捷,而電子通信是電信領域的“排頭兵”。

多媒體投影圖7.24,教師提問:電子郵件和普通郵件有何差異?

學生閲讀教材:

學生思考討論:

教師引導學生:

1.傳遞的網絡不同。電子郵件通過電信網絡(數字網);普通郵件通過郵政網絡(郵局)。

2.通信方式不同。電子郵件是一種人到人的通信方式,收件人無論走到何處,只要有一台網絡連接的電腦,便可打開自己的郵箱,收到由網絡傳來的郵件;普通郵件是場所到場所的通信,收件人離開特定的場所就無法完成通信。

3.郵件傳遞的時間不同。電子郵件快,普通郵件慢。

繼續引導學生:可以得出電子通信的特點,即信息化和數字化。

啟發學生思維:電子通信對我們的經濟和生活方面有何作用?主要有幾種形式?

學生思考討論:主要的作用在於改變交往形式、加快社會運轉節奏。具體形式主要有信息高速公路和國際互聯網。

學生閲讀教材第86頁,並進行討論:

1.什麼是信息高速公路?

2.建信息高速公路的原因是什麼?

3.影響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什麼,其對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哪些影響?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

由於在上網的高峯期內,傳輸的信息量大,反映出信息網絡並不通暢,而計算機、通信和聲像技術融為一體的多媒體技術出現和使用後,信息量大大地增加了。要改變信息傳輸上“信息量少、速度慢”的問題,修建“信息高速公路”非常必要。所謂“信息高速公路”,就是立體化的通信網,這是一種大容量、高效率的電信網,是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解決信息傳遞過程中信息量少、速度慢的問題,而國際互聯網或因特網,就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具體體現。

承轉過渡:電子通信會帶來哪些社會變革?

二、電子通信帶來的社會變革

學生閲讀教材:

學生思考和討論:電子通信帶來的主要社會變革為:

1.開展電子商務,促進經濟發展。

2.提供各種服務,方便人們生活。

3.加強交流,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內容:

1.電子通信是以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核心,以數字化為形式的通信方式,是電信通信領域的排頭兵。

2.信息高速公路是一個集電話、電視、電腦等功能於一體的,能夠綜合傳輸和處理圖、文、聲、像等各種信息的一個全社會的立體化通信網。

3.國際互聯網是當前信息領域發展最快、作用、影響最廣、公眾關注程度的通信網絡,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具體體現。

魯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篇2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四種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噴發、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瞭解地質災害的關聯性,理解監測防禦地質災害的重要性;

3.瞭解人類活動對地質災害的直接和間接影響,瞭解關於地質災害方面的科學研究的進展。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能正確評價地質災害和人類活動的關係;

2.增強學生面臨地質災害時的應變能力;

3.讀圖獲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標

強化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使學生具有環境保護意識和防災、減災意識。

?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

?課前準備】將學生分組,使蒐集與地質災害相關的各類資料。

?教學過程】

?課件演示】唐山地震圖片,有配音。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看了有關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圖片和文字資料,我們發現,陸地環境的變化有時異常激烈,這些自然現象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它們常常給人類環境造成極大的損害和威脅,我們稱為地質災害。請同學們思考,你所瞭解的地質災害有哪些,能舉例説明嗎?

?學生回答】略

?課件演示】主要地質災害目錄

?觀看錄像】地震基礎知識

?提問】地球為什麼會有地震呢?

?學生回答】(板塊邊緣,地殼不穩)

?觀看錄像】地震發生的原因

?教師總結】知道了地震發生的原因,我們不難知道世界地震的分佈。

?觀看圖片】展示“世界地震分佈圖”和“六大板塊的分佈圖”

?提問】雖然我們很少親臨地震,但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地震實際上是地球內能在地殼的斷層帶以地震波形式迅速釋放的過程,請大家發揮想像,地震會產生哪些危害呢?

?學生分組討論後回答】略

?教師補充】我們很容易看到地震帶來的直接危害,而實際上,地震常常會帶來其它一些間接危害,這些間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為慘重的損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災,引發的瘟疫等等。

?過渡】剛才我們看了世界地震分佈圖,事實上世界火山的分佈和地震分佈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礎知識。

?播放錄像】“火山的基礎知識”

?教師引導並提問】通過觀看錄像,我們瞭解了關於火山的一些知識,請你回憶一下,火山的分類有哪些?你覺得這樣的分類説明了什麼問題呢?

?學生思考回答】略

?教師總結】科學家們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説明了我們對於火山噴發規律的不甚瞭解。要確切瞭解這方面的知識,還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學研究。

?過渡提問】為什麼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動頻繁的國家?火山噴發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回答】略

?課件演示】展示板塊碰撞的動畫。

?分組討論】火山噴發也是破壞性很大的地質災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噴發有沒有有利的方面呢?請舉例説明。

?課件演示】對火山噴發這種地質災害應該有正確的評價。(1)從災害的角度看(2)從資源的角度看。

?承接過渡】地震和火山噴發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質災害。它們分別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和巖漿活動在地表的體現,而另外兩種地質災害同樣不容忽視。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課件演示】請大家看下面的這組圖,思考後面的問題。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地質災害給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了極大的危害,我們應該積極的防禦,儘量減少這些危害造成的損失。我國地域遼闊,地形複雜,地質災害的發生也十分普遍。

?動畫演示】請大家觀看我國的地質災害圖。

?提問】這麼多的地質災害似乎有些聳人聽聞,但這都是不能迴避的事實,我們應該如何進行防禦呢?請大家觀看下面的錄像,看看日本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錄像】日本地震災害的防禦

?分組討論】在地震多發地區的人們,應該如何防禦地震?(分地震前,地震來臨時和地震發生後三個階段各應該做些什麼事?)

?教師總結】請參考擴展資料“地震發生時的應變”,接着總結地震災害的防禦措施(三方面)。

?動畫遊戲】讓學生回答,地震發生時在不同場景應該如何自我保護。

?課件演示】思考並回答問題,通過學生回答問題,總結出地質災害的關聯性特點的三個方面。結束授課。

探究地質災害與人類活動的關係

?活動題目】地質災害與人類活動的關係

?活動目的】

1.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蒐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

2.使學生在探究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的精神;

3.使學生通過總結探究活動的成果,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尤其是瞭解人類活動對地質災害產生的間接和直接影響,以及如何對地質災害進行有效的防禦。

?活動步驟】

1.將學生分組,以便大家可以合作完成探究活動;

2.蒐集典型的四類地質災害(地震,火山噴發,滑坡和泥石流)給人類造成的影響。例如比較典型的地震災害,典型的火山噴發災害等等。

3.整理篩選蒐集的資料,挑選最典型和深刻的資料,其中這樣幾個方面值得重視:

(1)應該區分哪些災害是人類活動影響的結果,哪些不是;

(2)應該從正負兩個方面來對地質災害進行評價,尤其是火山噴發;

(3)應該尊重客觀事實,正確對待地質災害以及對災害所進行的研究,並對如何積極防禦地質災害提出合理的建議。

?成果展示】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展示探究活動成果的方式:

1.論文方式,要求資料準確,引用得當,觀點明確;

2.製作成板報,要求精簡內容,條理清楚,形式美觀,用於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3.製作成電子演示文稿,用計算機完成演示(適合條件較好的學校)。

魯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篇3

?教學重點】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

?教學手段】土壤標本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土壤是陸地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地理環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麼?土壤的含義是什麼?

(閲讀教材“漢字‘土’的含義”示意圖思考)什麼是土壤?

(板書)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閲讀教材“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示意圖思考)土壤在地理環境中能夠起到什麼作用?

(板書)2.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承轉)土壤與生物圈的關係體現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板書)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

(觀察土壤標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體積比例”示意圖)土壤由哪幾部分組成?這些組成物質有什麼特點?屬於什麼物質形態?適宜農作物生長的理想土壤中各組成物質的比例是多少?物質組成與土壤肥力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板書)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養分、空氣、熱量

3.土壤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閲讀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發育示意圖”思考)土壤的四種物質組成與其形成之間有什麼關係?哪種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響?

(板書)三、土壤的形成過程

1.形成過程

①-露巖石風化→成土母質;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類活動的影響

?設計思想】

由於學生對本節教材涉及的內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學中教師儘可能利用學生對土壤的感性認識,並遷移已有的關於巖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氣圈等知識,使學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教學中通過對土壤標本的觀察,或實地土壤剖面的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教學中列舉實例的目的可以使學生將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繫,認識人類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關係,以及人類應如何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關係。

板書設計

第五節陸地環境的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養分、空氣、熱量

3.土壤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過程

1.形成過程

①-露巖石風化→成土母質;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魯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篇4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目的: 1.舉例説出區域的特徵

2.以兩個區域為例,比較分析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3.以某個區域為例,比較分析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重點: 1.比較分析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2.分析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難點: 1.區域的特徵

2.以兩個區域為例,比較分析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引入新課)我們的生活與區域密切相聯。例如,我們介紹自己家鄉在某省某市,去過某風景區旅遊等。我們經常聽到省(直轄市、自治區)、流域、經濟區、自然保護區等名詞和反映區域的術語。你知道什麼是區域嗎?區域有哪些地理特徵?

?板書】一、區域的含義

1、區域的概念:是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

2、區域的特徵: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⑴層次性。即區域是有等級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例如,東北平原既是東北地區的一部分,又可劃分為三江平原、鬆嫩平原、遼河平原等。又如漳州市既是福建省的一部分,又可劃分為薌城區、龍文區等。

(2)差異性。指區域與同級別區域之間的差異。一般説來,區域等級越高,區域內部越複雜,同一性越小,區域間差異性也就越大;反之,區域等級越低,區域本身簡單,區域內同一性大,區域間差異也小。例如我國東部季風區南北跨緯度廣,內部差異明顯,根據氣候等要素的區別,又可分為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

(3)整體性。指地表區域內各組成部分間的內在聯繫,並經過這種長期的相互聯繫、相互滲透、融合,形成一種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區域的這種整體性是形成區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變性。首先是指區域界線的模糊性。雖然有的區域的邊界是明確的,如行政區,但大多數區域的邊界具有過渡性質,如干濕地區。其次是指對同一地表空間,人們研究區域的目的不同,劃分的角度、指標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區劃方案。

(過渡)每一個區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環境條件,並會對區域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我們首先學習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讓學生做完學案知識點一:區域。

答案:地理差異 指標 區位特徵 地理條件 c

?板書】二、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每一個區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環境條件,並對區域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具體包括:不同區域地理環境的差異;人們生產、生活特點差異;區域的發展水平、發展方向等差異。我們通過比較長江三角洲與鬆嫩平原,説明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思考:1.導致長江三角洲和鬆嫩平原年平均氣温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點撥:從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長江三角洲和鬆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佈各呈現什麼規律?形成這種分佈規律的主要原因分別是什麼?

點撥:長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國降水量的普遍規律一致,原因從該地地形為平原,降水主要來自東南季風等方面分析;鬆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於受東面有長白山的阻擋,降水較少,基本呈現從東向西遞減的規律。

3.長江三角洲和鬆嫩平原河網密度的差異,對農業生產會產生哪些影響?

點撥:長江三角洲地區因河網密佈,湖泊眾多,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鬆嫩平原地區河網密度小,導致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

引導學生完成學案知識點二:地理環境對區域環境的影響。

答案:1.長江三角洲與鬆嫩平原自然環境的差異

區域

要素

長江三角洲

鬆嫩平原

地理位置

北緯30°附近,長江的入海口

" target="_blank">高三地理魯教版教案範文

魯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地球的宇宙環境,理解天體系統的層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陽系的成員,運用資料認識八大行星繞日公轉的運動特徵、結構特徵,從中説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現生命的原因。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天體系統的形成和層次。

2、八大行星的結構特徵和運動特徵。

?教學難點】:

1、理解地球是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和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導入本課

同學們,我們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許多自然現象與所處的宇宙環境有着密切的關係,如季節的轉換、晝夜的更替等,所以,要了解我們美麗的家園——地球,必須先了解宇宙。今天我們將在宇宙中找到地球的位置。

?講授】學習新課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地球宇宙環境的特點

(1)宇宙是物質的(物質性)

天體: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

例如:恆星、星雲、行星、月亮、流星、彗星等

所以:天體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

(2)宇宙處於不斷運動和發展之中(運動性)

①運動着的天體因相互吸引、相互繞轉構成天體系統。

②天體系統的級別和層次(見p4讀圖思考題):

所以:a、物質的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規律

b、作為整體的宇宙也在不斷演化??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位於太陽系中,太陽系八大行星(距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為: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1、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學生活動,教師總結】p4—6活動題

活動題1:證明地球在運動特徵方面沒有特殊的地方。

活動題2:從八大行星的一系列物理參數看,地球與太陽系的其他行星,特別是與類地行星沒有大的區別,即地球在物理特徵或(結構特徵)方面沒有特殊的地方。

2、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特殊行星:

地球是一顆適於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有高級智慧生命存在。

?過渡】地球為什麼會存在生命呢?先從地球本身來找一找原因。

地球存在生命物質的原因:

(1)適宜的自身條件

①日地距離適中,擁有合適的温度,有利於生命的發生和發展;同時有利於液態水的存在。

②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能夠吸引住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氣。

③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形成了原始海洋,孕育了生命。

?過渡】再從宇宙環境來找原因。

(2)安全的宇宙環境

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使生命從低級向高級的演化沒有中斷;

②安全的空間運行軌道,八大行星繞日公轉方向一致,軌道幾乎在同一平面,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

課後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應認識到兩點:①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不斷髮展的。②地球生命的出現離不開地理環境,地理環境的發生、發展、演化離不開宇宙環境。同時也説明了宇宙中的天體只要具備了適宜的温度、大氣和水才可以形成生命

板書

1.1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地球宇宙環境的特點

(1)物質性(2)運動性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1、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2、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特殊行星

魯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篇6

知識體系和要點

(一)人口與環境

1.人口再生產

(1)人口再生產類型及其轉變

概念:老一代陸續死亡,新一代不斷出生,世代更替的過程,使人口總體延續

決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2)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地區分佈

全世界:屬於“過渡型”,處在向“現代型”轉變的階段

發達國家:“現代型”德國、匈牙利等負增長,美、加、澳、新西蘭等國自然增長率稍高

發展中國家:多為“過渡型”(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韓國、新加坡、古巴、烏拉圭、中國已進人或正要進入“現代型”

2.人口數量與環境

(l)人口數量的變化

(2)環境對人口數量變化的影響

(3)人口數量變化對環境的影響

原始社會:人口少,影響小

農業社會:社會經濟水平有了提高,生態環境有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工業社會:人口激增,給資源和環境帶來壓力;生活排污量增多,污染環境;生產擴大、污染擴大

人口與環境的關係:環境污染主要原因不只是人口的增長,主要是由於不重視保護環境等原因造成

3.環境人口容量

(l)環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影響因素:資源、科技發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費水平,資源是首要因素

(2)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

4.人口素質與環境

(1)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環境因素

人口身體素質的概念:人口羣體平均的身體健康狀況

(2)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對環境的影響

一個地區環境質量的好壞,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有着特殊的影響

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從整體上影響着人們的環境觀、資源規和發展觀

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有着直接的影響

科學文化素質不同的人口,對資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

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着人類活動的環境後果

5.人口遷移與環境

(l)人口遷移的概念和分類

概念:人口在兩個地區之間的空間移動,涉及人口由遷出地到遷入地永久性或長期性改變

(2)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遷移的拉力和推力:拉力一個地區吸引人口遷移的因素,推力一個地區排斥人口遷移的因素

(3)人口遷移與環境的關係

①環境對人口遷移的影響

原始社會和農業社會,人們為了尋找食物、土地而遷移,受自然環境影響深刻

工業社會,為了尋找優化配置而使勞動力不斷遷移,社會經濟因素成為遷移的主要因素

②人口遷移對環境的影響

對遷出地:加強了遷出地與外界社會的經濟、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聯繫,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對遷入地:使其綜合環境有了較大的改觀,但也產生一些生態環境問題

大量農村人口遷入城市,既有積極意義,也給城市環境造成巨大壓力

6.中國人口遷移

(1)歷我國的人口遷移

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一:黃河中下游平原

遷移方向:從秦漢開始人口由黃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擴散,重點是向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擴散由“安史之亂”引發的人口大遷移,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地區

原因:移民支邊、戰爭、自然災害

(2)新中國成立後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遷移

特點:遷移規模比較小、頻率比較低

原因:實行計劃經濟和嚴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許農村居民遷入城市

階段:1954~1960年活躍時期;1961~1976年低潮時期;1977~1984年回升時期

方向:淨遷出省區:遼、魯、滬、川;持平省區:西藏;其餘為人口淨遷入省區

方式:安置失業人員和閒散勞動力;支援新開發地區工業建設;移民墾荒支援邊疆建設;高等學校搬遷、招生與分配;新修水利和水庫移民;壓縮城市人口規模;少量的自發遷移

(3)80年代中期以來的人口遷移

特點:流動人口增加,自發流動為主

方向:從農村到城市;從內地省、自治區到沿海城市和工礦地區

目的:務工和經商;學習、培訓、分配工作遷移的人數增加

變化:原來人口的淨遷出地區,有些開始變為淨遷入地區,如上海

魯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篇7

?地球的圈層》

習者水平分析:

1、地球內部圈層內容雖然簡單,但比較理論化,無法讓學生用“眼見為實”來感受,所以通過實物比擬的方法來描述地球內部結構(如地球內部圈層就像一個雞蛋剖面一樣)是一種比較好的“化繁為簡、化虛為實”的好方法。

2、關於地震波的縱波和橫波,學生在國中只能是看到過,在高中物理中還沒學到該部分的內容。所以,我們地理老師就應當充當一回物理老師,要全面的把縱波和橫波的相關知識講清講透,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學好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特點。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介紹了地球的圈層結構,包括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人類對地球內部的瞭解,主要通過對地震波的研究,來推知地球內部的組成及其他特徵。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點:縱波傳播速度快,能通過固態液態氣態三態物質;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通過固態物質。在此基礎上,我們就可以根據地震波速度的變化,來推知地球內部的物質的組成及特點。我們把地震波速度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面一個是莫霍面一個是古登堡面。根據這兩個面,我們可以將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地球外部圈層與人類關係比較密切,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在後面的教材會有更詳細的介紹,所以在本節中介紹可簡略點。當然,要強調的是地球外部圈層之間是相互聯繫的,相互制約的,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都會造成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都會造成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所以,人類只有按自然規律辦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進生態體統的良性發展,為人類造福。否則,會使生態系統惡性發展,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瞭解地球圈層結構及特點,並能概括出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b、運用資料和圖表瞭解地球外部圈層的作用與人類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

a、能夠結合地球各圈層結構特點,分析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b、用具體實例説明地球表層的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初步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認識事物的普遍聯繫性規律

b、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學精神

c、學會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的方法,來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地球內外部圈層的空間分佈和特點

教學難點:

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基本特徵

教學方法:

對比分析法、讀圖分析法、畫圖分析法、合作討論法

教學過程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導入主題

探究地球內部圈層

活動

中國古代對大地有一種説法:我們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間,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陰間。陰間又分18層,所謂18層地獄麼?你認為我們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層嗎?那我們的地球內部結構到底是怎樣的呢?同學們的猜想都很有意思,想聽聽我的猜想嗎?我認為地球內部結構就像是一個熟雞蛋的結構,你相信嗎?

不信是吧!我這裏有一個熟雞蛋(小刀切開,展示給學生看)同學們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嗎?

(可對學生的描述進行鼓勵性評價)

那麼我是怎麼知道地球內部結構也像這個熟雞蛋呢?(自問自答)

是不是我也把地球當雞蛋一樣用這把小刀給切開呢?或者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孫一樣,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爾納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人公一樣一個火山口進一個火山口出呢?(都不可能)

(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難)

那你能想出什麼辦法來探測地球內部的結構和組成物質呢?

教師總結:那麼,人來是如何利用地震波來實現對地球的“-”呢?

仔細閲讀課本21頁第一段和第二段內容,並結合圖1.25,完成下列問題:

1、地震波、縱波、橫波的概念

2、對比縱波和橫波,完成下列表格

地震波類型

縱波

傳播速度

通過的物質

橫波

根據第一和二題的結論,分析:當地震發生時,人們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動還是左右晃動?為什麼?(深入探究:如果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感歎又會是什麼?為什麼?)

4、什麼叫不連續面?在地球內部存在着哪幾個不連續面呢?請在圖1.25中找出不連續面的名稱以及他們所處的大概深度。

5、不連續面把地球內部分成幾個圈層,分別叫什麼?

6、地震波在通過不連續面時,波速會不會變化?如果會,是如何變化的?(深入探究:據此你能推測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質狀態嗎?)

7、根據你的理解,地殼的厚度會均勻嗎?請舉出實例説明

(最後,教師可對比驗證地球內部圈層確實很像一i個雞蛋的內部結構)

1、畫出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要求:只看雞蛋不看書)

2、完成後,教師給出地幔可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為外核和內核的相關知識和數據,再次讓學生在已完成的示意圖中做出上述內容。

3、然後,教師在給出軟流層和巖石圈的相關資料,讓學生與學生可相互糾錯。續作出軟流層和巖石圈在地球內部圈層的相對範圍

4、最後可根據完成的示意圖提問:地殼等於巖石圈?請説出它們的差異?

過度:通過上述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實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來我們在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層。

學生回答:不是!

學生各抒己見

學生:想!

學生思考

某一學生:由外向裏共分三層,即蛋殼蛋白和蛋黃;厚度有差異,蛋殼最薄,蛋白次之,蛋黃最後

學生鬨笑

學生討論,答案可以説是五花八門:如鑽探技術、火山、温泉、遙感、地震波等等。

學生閲讀,小範圍內合作完成上述7個問題

學生相互糾錯

學生回答問題

從學生掌握的知識和生活體驗進入學習情境,引起學生思考和求證-,激發學習-。

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

培養學生閲讀歸納能力,讀圖、析圖能力,實際應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學生作圖能力、讀圖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

探究地球外部圈層

課堂小結

請根據圖1.27和資料1,回答下列問題

1、你認為地球外部圈層主要有哪幾層?各自的範圍和基本特徵是什麼?

2、舉例説明為什麼地球外部圈層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3、探究:你認為巖石圈是屬於地球的外部圈層還是屬於內部圈層?

教師小結:(完整版書)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和地球之間有了一次親密的接觸,讓我們清晰的認識到地球這個“精彩’的、充滿生機的家園。同時,也讓我們清醒的感受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這個家園,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是如此。所以,請同學們一起行動起來,伸出你我雙手,自覺的去愛護她、保護她、珍惜她、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每位同學,可任選一題,完成下列探究:(字數:200—300之間)

選題一:如果將來,人類真的發明了一種能到地球深處的“船“,你認為,這樣的”船“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選題二:以“一顆小水滴的旅行“為題,寫一篇地理小論文。

學生閲讀、討論回答

課後探討

通過閲讀材料,培養學生提取、分析信息並運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學活用,理論聯繫實際,培養探究精神。

魯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篇8

一、教學目標

1、瞭解日本的輪廓圖。

2、瞭解日本的地理特徵,掌握其地形、氣候、河流、礦產,並分析其特點與成因。

3、瞭解日本的農業發展條件、主要的農作物及出口的農產品,並能運用高中地理知識與原理進行解釋。

4、分析歸納日本的工業與城市發展的有利條件,工業分佈的特點等。譬如以日本臨海型工業佈局為例。

5、運用高中地理知識分析日本的人口分佈、民族構成、人口遷移、城市化進程特點。

二、本講重點、難點

重點:日本的地理特徵。

難點:1、日本的農業和工業發展的條件。

2、日本人口、城市的分佈特點及其成因。

三、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國家地理中的新加坡,我們是從哪幾個方面來了解的呢?(地理特徵,包括地形、氣候、河流以及資源等;工農業發展的特點及其原因)

日本(板書)

?引入新課】今天我們來學習世界國家地理中的日本,還是跟上節課一樣從以上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自然地理特徵(板書)

1、地形(板書)

?讀圖】請大家把地圖冊翻到日本這一頁,找到分層設色地形圖。指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思考下面的問題。

?提問】根據地形圖,來總結一下日本的地形狀況?(以山地丘陵為主,中間高,四周低,沿海地帶分佈着狹小的平原。由四個小島組成: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由此總結出其地形構成:)

2、氣候(板書)

?提問】根據它的海陸位置(日本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24°n-46°n))我們來分析一下它的氣候特徵(温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季温和,降水較多;夏季涼爽,降水豐富,原因:四周環海,受海洋影響大,沿岸有強大的日本暖流)

3、河流(板書)

?提問】繼續看圖,看河流的數量,流向及其長短並分析其原因(短小且水流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地多,國土狹小)

4、資源分佈(板書)

?提問】從日本的資源分佈圖中我們可以獲取什麼信息(森林、水利資源豐富,但礦產資源貧乏。原因:水能-水量大,河流落差大;森

林-多山地,降水豐富;地熱能-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板塊的消亡邊界,火山地震活動頻繁;風能-處於季風氣候區)

二、農業(板書)

?提問】通過前面農業區位因素的學習,大家應該知道從哪些方面去分析一個國家的農業狀況(自然條件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交通,政策,農業生產技術,工業基礎,勞動力,地價水平)引導學生利用之前所學知識分析具體實例,便提問邊進行補充,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然後得出如下結論。板書:

種植業:平原狹小,人多地少,稻米單產高,可自給。

措施:小型農機具;發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培育良種等。

漁業發達:遠洋、近海捕撈和近海養殖發達。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於此,形成的北海道漁場。

其他:丘陵種果蔬,但仍需大量進口。

主要農作物:水稻

進口農產品:小麥、玉米、蔬菜和水果等

三、工業

?讀圖】指導學生閲讀日本工業分佈圖,並思考一下問題

1、根據所學知識如何分析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狀況(板書)

(結合所學過的工業區位因素,自然因素:普通影響因素如原料、能源、土地、水源等;特殊影響因素如某些工業對礦產、水能、空氣或氣候等有特殊要求;社會經濟因素: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政府、

科技等;其他社會因素)

2、日本有哪些重要的工業部門?(板書)

(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3、日本發展工業的優勢與劣勢分別有哪些?(板書)

(優勢:國土狹小,國內市場狹小,礦產資源貧乏;劣勢:勞動力充足,文化素質高,科技雄厚,海岸曲折,多優良港灣)

4、日本的工業分佈區主要分佈在哪裏,為什麼?(板書)

(主要分佈在:瀨户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狹長地帶。原因:這些地區多優良港灣,交通便利,利於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業產品)

?引導】解決了以上幾個問題後,我們能不能總結一下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呢?

5、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板書)

(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然後依靠科學技術和充足的勞動資源,對進口原料進行加工,製成工業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缺陷:工業產品依賴國際市場銷售;工業原料嚴重缺乏;依靠國際市場進口)

四、日本人口、城市的分佈特點及其成因(板書)

?引導】讀課本內容,通過小組討論,解決以下問題

1、人口數量與人口密度

人口多,密度大

原因:日本國土面積狹小

2、人口問題

老齡化嚴重

原因:(1)隨着生活環境、飲食和營養狀況改善與醫療技術的進步,老年人死亡率在不斷降低

(2)日本的人口出

生率一直在下降

3、人口分佈

太平洋沿岸平原

原因:地形多山地,平原面積狹小,多集中在沿海地區,所以人口和工業也多集中在這一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