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認識9的教學反思6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38W

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我們就要認真寫教學反思,寫好教學反思能夠幫助我們有效提高教學質量,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認識9的教學反思6篇,供大家參考。

認識9的教學反思6篇

認識9的教學反思篇1

?認識方向》是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並能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三個方向。難點是在生活中能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本課是要讓學生在觀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運用生活經驗幫助思考的意識;並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這節課的學習不僅為本單元后部分的學習作好鋪墊,更為今後在生活中能精確地確定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打下堅實基礎。

所以本課開始,通過談話,先激起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校園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自然地引到小明早晨背書包上學的情境圖中。在學生初步認識四個方向東、南、西、北的基礎上,接着運用兒歌,調動學生的手、腦、口、眼、耳等多種感官進行多種活動,營造玩中學,學中玩的學習氛圍,不僅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聯繫,也為學生創設了主動參與學習的空間。如:認識東方時,“面向太陽,前面是東,後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接下來讓學生舉一反三自己總結中午面向太陽、傍晚面向太陽、晚上面向北極星辨認方向的兒歌,同時體會東和西、南和北是相對的。認識完東西南北後,再次用新學到的知識向老師們介紹周圍的同學,這些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在遊戲和活動的過程中鞏固了四個方向,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理解和認識了數學知識,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鞏固練習中再次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識水平,通過找、説、指等活動鞏固認識東、西、南、北,有效地掌握本課重點知識。為了降低本課的學習難度,我引導學生通過“指一指”、“轉一轉”的活動,讓學生加深鞏固四個方向和它們的內在聯繫。如在“轉一轉”中我不斷啟發:通過轉動,你發現東、西這兩個方向有什麼特點?南、北呢?得出:東西相對,南北相對。接着,我又引導學生沿東、南、西、北的順序轉一轉,並問:你發現了什麼?是一直向哪轉的?最後又回到哪了?在一系列的追問中,輕鬆地解決了給定一個方向確定其餘三個方向的教學環節,這不但突破了難點,而且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更體現了觀察、思考的重要性。在課尾我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然後同桌交流,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取長補短,互相介紹確定方向的好方法。你還知道哪些辨認方向的好方法?課下探索一下。這個結束語喚起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意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認識9的教學反思篇2

?噸的認識》重在於幫助學生建立噸的觀念.力圖體現"猜測,驗證,操作,感受"等以學生"體驗"為主的總體思路.根據課堂實況具體反思如下:

一,以"動態生成"為魂,發現知識的生長點.

1,猜測中生成的懸念:

一開課,讓孩子們猜測老師的體重,不管合理不合理,勇於大擔猜測的,老師預以表揚……正在猜測的熱烈氛圍中,教師告訴大家一個祕密,20個這樣的老師的體重合在一起有1噸多重,使孩子們引起對噸的懸念……

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

通過搬運礦泉水的實踐活動,探究得知,20千克一桶礦泉水,搬50次,正好是1噸.50桶20千克的礦泉水是1噸,探究體驗的過程中,逐步建立了噸的概念.

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估計體重的遊戲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學平均每人的體重看作是25千克,40個這樣的好朋友合抱在一起才會有1噸.而在班級內有52個小朋友,此時此刻想説些什麼有小朋友從安全的角度分析,這麼多同學去乘同一輛公共汽車會超重,產生不安全的隱患,滲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朋友説到:25*52=1300千克,1300千克就有1噸300千克了,超過1噸了,依次得出了"噸"與"千克"化聚的方法,這樣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

整堂課在知識呈現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們的思維,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動態生成中產生知識的生長點.

二,對於兩次教學的感受

去年也是教學三年級,表面上看這是同一個教材,好多次我都是拿着去年的書去上課的.但在有一次讓學生把題目讀一讀中發現這兩冊書還是有不同的地方的.在這個噸教學好的做一做中,第一次也就是去年那本書中題是這樣的:在一輛載重2噸的貨車上,裝6台重300千克的機器,超載了嗎今年的題是:在一輛載重2噸的貨車上,裝3台重600千克的機器,超載了嗎雖然學生的答案應該都是沒有超載,但是我們從計算過程去看,卻是不一樣的.

6台重300千克的機器改成3台重600千克的機器後者對於學生在理解題目的基礎是更好得計算,對於一些成績不是最好的同學來説,也就是要用加法來計算的同學來説.去年的書要是你要用加法就要這樣:300+300+300+300+300+300=1800但是今年只要600+600+600=1800就好了.兩者一比我們能更好的發現今年這樣一改對於學生來説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多了,因為去年好多學生列好了加法橫式可是在計算過程中還是錯了,這就對於他們的成功感有很大的傷害,因為實際上學生不會做的,只是因為模式中數據太多了.而今年數據一少就在算錯的方面學生大有進步.當然對於用300*6和600*3的同學來説影響不大,可是我們要知道在上這個內容的時候學生還沒有學過這樣的乘法.所以教材這樣一改數據對於大部分同學來説是一個能更好獲得成功的機會

認識9的教學反思篇3

?倍的認識》是三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這一課的教學知識點主要有兩個: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倍”這個概念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倍的認識》前,我仔細翻閲了教材和教參,對知識點的教學目標做到心中有數,從自我出發,看看這節課應怎樣設計,起初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按照信息窗的設計進行教學,但我總有個疑問,“倍”的概念應怎樣提出呢?學生怎樣才能很好的理解“倍”呢?於是我又大量的翻看網上的優秀教案和優秀視頻,從中學習他們的.優點,逐漸把自己的困惑一一解答,然後靜下心來,重新整理了自己授課的思路,才確定了從學生認識的圖形出發,由形找數,數形結合讓學生觀察比較,發現兩個量之間的相差關係,其目的是聯繫以前的舊知,給學生建立一個整體的認識,然後引發新知,其實在相差關係基礎上,兩個量之間還存在一個新的關係就是倍數關係。存在倍數關係有個前提,那就是兩個量之間需要存在一個包含關係,即大數裏有幾個小數。在學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幾份”的認識,明確圖上表面含義“幾份”的產生是由“一份”決定的。通過形象動畫展示,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找準“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楚地讓我們找到“幾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刻的體會到這種包含的關係,從而告訴學生這是一種新的關係:倍數關係,此時我們可以説: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也給我留下了思考:教學時一門嚴謹的學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嚴謹。本節課我的一些語言描述不準確,不到位,這非常不利於使學生形成準確的數學思維。因此,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一定注意規範自己的數學語言,提煉自己的教學用語。還有就是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比較差,還是應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另外一部分同學不跟着老師,心思不在課堂上,還是花點時間提醒同學。

認識9的教學反思篇4

新課標明確指出: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例子裏,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使數學知識得到提升。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我本着促進學生髮展的宗旨,讓學生觀察、猜測、思考、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創造自己的數學——生活中的數學。

片斷一:

多媒體播放《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

生邊拍手邊唱歌。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剛才播放的這首歌是什麼歌曲嗎?

生:《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

師:誰來告訴大家少先隊員的標誌是什麼?

生:紅領巾。

課件出示紅領巾實物圖。

師:紅領巾代表紅旗的一角,是老一輩革命家用鮮血染成的。我們應該珍惜和愛護它。

師:(課件閃動紅領巾圖中的一個角)認識這個圖形嗎?這是什麼圖形呢?

生:這是角.

師:對,這是角,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角。(板書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新課程觀要求教師和學生對現行教材有一個深加工、再創造的過程,以師生互動的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科學、周密地設計教學內容,使其呈現生活性、科學性和實用性.很難想像那些抽象的、學生所不熟悉的學習材料能對學生產生吸引力,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因此,課的引入注意溝通數學和生活的聯繫,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導入新課,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學習新知,這樣既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溝通了數學和生活的聯繫.

片斷二:

(課件出示主題圖並突出:三角板上的角、剪刀上的角、鐘面上的角、足球門框上的角、小朋友們做操時上下肢組成的角等)

師:同學們,你能從這幅圖中找出一些角嗎?同組的同學一起去找找,看看哪組的同學找的最多。

(各組的小朋友們都很認真地在找角,有的小組還給角做上標記或號數)

師:哪組同學能説一説你們發現了哪些角?

生1:我們發現三角板上有角。

生2:我們發現老爺爺剪綵刀上有角。

生3:我們組發現操場上有角,足球門上也有角。

生4:小朋友們做操時伸開的雙臂形成了角。

生5:我發現鐘面上時針和分針之間也形成了角。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物體上有角。現在,請在小組內把你看到的角説給別人聽,看哪個小組找到的角最多.

小組活動

師:哪組同學想先把你們組找到的角指給大家看?

生1:我們找到了黑板上的角

生2:我們找到了窗户上的角,

生3:電腦上也有角

生4:我們找到桌子上的角和椅子上的角

生5:課本上也有角,

生6:我們組還發現大屏幕上也有角

……新課程教育理念提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了使全體學生“人人受益”,而非少數人蔘與、多數人陪襯。在此環節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身邊找角,並且互相説説,一方面是充分體現了教學的民主性,給每個學生都創造了均等的學習、參與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另一方面使學生經歷了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並不神祕,數學就在日常生活中,數學就在自己身邊,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意識,同時也讓學生能真正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和價值,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在親身經歷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和發展。

片斷三:

課件出示剪刀、吸管、水龍頭實物圖

師:這些物品中有角?

指名學生上台指認角。

師:角到底是怎麼樣子的呢?我們來給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就變成了這樣.這些圖形都是角。

(課件顯示各種角)

師:角到底是怎麼樣子的呢?

生1:角有尖尖的頂部。

生2:角有兩條直直的線。

生3:角有兩條平平的線。

生4:角有一個點。

生5:角的樣子是那些物體中留下來的。

……

師:為了叫起來方便,你能給角的各部分起個自己喜歡的或好聽的名字嗎?

生1:角的點是尖尖的,叫尖點。

生2:我認為角的點在尖尖的頂部叫頂點。

生3:對,課本也叫做頂點。

生4:角的線是直直的,給它起個名字叫直線。

生5:平平的、直直的、滑滑的兩條線叫做滑線。

生6:老師,我覺得他們應該叫做邊。

師:剛才同學們給角的各部分起了好多好多的名字,那麼它們到底叫做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好嗎?

(課件顯示:頂點、邊)

現實世界是數學知識的豐富源泉,國小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在這環節能讓學生給角的各部分起名字,一方面充分體現了將學習主動權放給學生;一方面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不過在這環節教學中也有個人反思的地方,比如當學生回答“角的樣子是那些物體留下來的”時,如果能及時捉住有用信息,用孩子的話去引導“生活中能沒有角嗎?”這樣就更能體現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因此,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表現,認真傾聽孩子們的每一個觀點,並及時捉住有用信息,去引導學生,調控整個教學,使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斷深入,思維水平不斷飛躍,知識結構不斷完善。上完這堂課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學生才是學習的實踐者,而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自己“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才能獲得有效培養,我們的數學教學才會有新的突破和發展.

認識9的教學反思篇5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上冊比較物體長短的基礎上學習的。儘管學生已有這方面的經驗和基礎,但由於長度單位及其操作應用是多種知識的綜合,涉及數、數數、空間觀念的形成和實踐技能等,針對二年級的小朋友的認知能力來説,也可以説難點了。

知識只有在能夠應用時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識。“認識釐米,用釐米量”這一節課的目的在於通過觀察、測量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之後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引導學生用直尺測量較小物體的長度,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

一、從實際需要出發,讓學生產生學習長度單位的慾望

教學時,我創設了“我想給同學們配桌布”的情景,配桌布必須知道桌子的長和寬,讓學生感受到生活實際中測量長度的必要性,然後讓學生自己選擇實物作測量標準去量桌子的長,結果量得的.數量不一樣,由此引起認知衝突,使學生體會到,要想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需要統一的長度單位。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從而產生學習長度單位的慾望。

二、向學生提供數學實踐活動的機會

這是一節實踐性很強的活動課,當學生有了學習的願望後,設計了一系列活動。如:設計了觀察直尺,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讓他們通過觀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構造,既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又為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打下了基礎。認識1釐米,安排了三次活動:第一次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釐米的長度,體會每一大格的長是1釐米——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第二次讓學生找一找身邊、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為1釐米,學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寬度、一節手指的長度、牙齒、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這是我課前沒有想到的,我想對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勢比劃出1釐米的長度。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正確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釐米的長度觀念。然後應用釐米來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讓學生在嘗試測量、比較、交流中,逐步總結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課堂上學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對準0刻度,右端對着刻度幾就是幾釐米”這種方法,也有的學生採取其它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數的方法,通過讓他們對比,明白前一種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斷中,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但也是可以的,我想體現方法多樣化,注重學生的自主性。

三、數學來源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

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之後,我讓他們用直尺選擇身邊喜歡的事物進行測量,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並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他們開始量書本、練習本的長和寬;有的量鉛筆的長;有的量刀子等,達到了在玩中練,在練中玩的學習效果。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從而體會數學的內在價值。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但無論怎樣精心設計的課,都會有問題的存在:

(1)學生觀察的能力較弱。

低年級學生觀察不全面,容易走偏。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多鍛鍊學生,要正確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去觀察問題,努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學生“估”的能力要加強。

估一估較短物體的長度時,比較接近實際長度,但估計較長的物體時,誤差太大。根本就不知道大致在哪個範圍。這應該和平時的生活實際有點關係,現在的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數學比較陌生,那又如何叫他估得準呢?所以數學一定要和生活緊緊聯繫起來,要讓學生在數學中經常感受到生活的味道。

認識9的教學反思篇6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國小六年級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圓》的第一課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主要實現以下目標:a在觀察、操作中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b通過與同桌合作交流、推理讓學生掌握在同一個圓裏半徑與直徑的關係,形成一定的空間概念,在此基礎上對圓進行應用。c結合現實、聯繫生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社會,形成正確的數學態度,實現人人學有用的數學。

課堂實踐主要分以下幾步:

接着,我呈現視頻課件。森林動物運動會,小鹿開着三角形輪胎的汽車,小白兔開着長方形輪胎的汽車,小熊開着圓形輪胎的汽車,一個個來到運動場。“哇——賽車啊”同學們一下就被吸引了。我接着問同學們:“想知道誰將獲勝嗎?”(有同學在小聲的説是小熊,看來同學們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同學們緊盯着大屏幕,一邊還喊‘加油’呢。比賽結束了,小熊獲勝!同學們意猶未盡。我緊緊抓住他們的注意力緊接着問:“為什麼小熊會贏呢?” “小熊的汽車輪胎是圓的!” “那你們知道為什麼圓形輪胎會贏嗎?”我緊追不放。同學們開始思考起來。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於是我板書“圓的認識”。(在這裏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帶着學生高興的走入了課堂。)

2.讓學生在操作中探究,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同學們還能説出生活中圓形的東西嗎?”同學們爭先恐後的舉手,林榕界説:“輪胎﹑碗的底面﹑光盤都是圓的。”

這時同學們一個個拿出已經準備好的硬紙圓。於是我讓同學們跟着我一起對摺圓,折了兩次,同學們發現兩次的摺痕相交於圓中央的一點,這就是圓心,而這兩條摺痕就是圓的直徑,從圓心到圓上的任意一點是半徑。

我問道“那半徑和直徑之間有什麼聯繫嗎?”同學們開始了思考:並與同桌一起討論交流起來。用什麼辦法找到它們之間的關係呢?我看到有的同學在折,有的同學在用尺子量,還有的同學把兩個圓放在一起比較?幾分鐘後,同學們找到了答案:黃巧玉説:“在同圓或等圓裏所有半徑的長度相等。”吳賢慧説:“在同圓或等圓裏所有直徑的長度相等。”李庚俊説:“在同圓或等圓裏,半徑的長度是直徑的一半。”同學們積極的發言,接着我還讓他們把找到答案的方法介紹給大家,讓課堂走向了高潮。在這一部分我覺得讓同學們在這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實踐中多嘗試,多動手,多思考,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並讓他們感到了自己獲取知識的快樂,有效培養髮展了學生的空間概念。學生不僅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而且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也可以得到進步和發展。

3.關注學生,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能力。

“瞭解了圓的這麼多知識,我請同學來告訴大家,小熊為什麼會贏?”學生答:“因為圓形輪胎的半徑一樣長,走得均勻,所以快。”“是的,那就請同學們幫小鹿和小兔把輪胎設計成圓的吧。”

畫圓:要求:畫一個半徑是4cm的圓。同學們躍躍欲試。我把畫圓的方法告訴同學們他們馬上動起手來,很快畫好了圓,並舉起手中的圓給我看?同學們畫得很標準。接着我讓同學們説一説畫圓的方法,吳雪香説:“根據圓的半徑畫?”程思航説:“根據圓的直徑畫?”在這裏同學們能夠根據前面所學的半徑和直徑推理出畫圓的方法。而課後我覺得我開始告訴同學們畫圓的方法是多餘的,其實可以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發現畫圓的方法,使他們在探索中創新,在實踐中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有所收穫,我覺得自己也有一定的提高,對新課標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使我們認識到應學好新課標,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從而提升教學活動的自主性,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