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秒的認識教學反思3篇 從秒懂到深刻思考:認識教學反思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5.91K

“秒的認識教學反思”是一種旨在幫助教師進行自我反思和職業成長的方法。該方法由美國教育學家羅伯特·秒(Robert Marzano)提出,通過反思自身教學實踐,教師可以發現自己的弱點並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本文將探討“秒的認識教學反思”對教師專業成長的影響。

秒的認識教學反思3篇 從秒懂到深刻思考:認識教學反思

第1篇

記得這樣一句話:“聽過了,就會忘記,看過了,就會記住,做過了,就會理解”,所以在這節課,我們力爭讓學生去做數學,玩數學,注重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體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

首先給學生提供各種實物教具和學具,讓學生觀察、感知,摸一摸、看一看它們上面的角。這個活動旨在喚起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激起參與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接着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從剪刀、吸管和扇面上抽象出角的過程,使學生逐步擺脱實物,抓住角的本質屬性,初步感知角的特點。通過上面的一系列活動,學生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這時我及時組織學生觀察、對比、討論:“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然後設計一組“判斷”練習,通過辯認與説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本環節的'最後,引導學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安排了“找一找、指一指、説一説”的體驗活動,讓他們尋找周圍物體上的角,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使學生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及時對某些錯誤的認識進行糾正與彌補,同時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要讓學生從生活中學數學,並把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中,把現實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實踐化,真正體現數學的魅力。當然這要我們教師不斷的努力,相信只要我們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讓學生用準備好的小棒,用自己的方法來做一個角,同桌互相説一説,擺的角的頂點和邊分別在什麼地方,他利用兩根小棒擺出了四個角,説明這個孩子的空間思維能力是比較好的,我在課堂中是抓住了這個生成的,讓他將自己擺的角介紹給了全班同學聽,我覺得在這一點上還是做的比較好的。其後在教師示範後,讓生用紙片動手摺出一個角,並標出角,指出頂點和邊,展示學生作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通過直觀的具體實物,使學生在操作中積累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對角的瞭解更加深刻。

秒的認識教學反思3篇 從秒懂到深刻思考:認識教學反思 第2張

第2篇

?認識日曆》不僅僅是一節認知活動,更是具有科學性的活動。不僅要讓孩子們認識到日曆,並讓孩子們瞭解日曆、知道日曆的用途。因此,在活動的開始,我沒有繞任何的彎子,直接開門見山的讓幼兒認識了今年的日曆。這時我發現大部分孩子並不認識,只有少部分孩子能説上來。雖然孩子們並不認識,但從他們的眼中我看到他們求知的慾望。我靈機一動,忽然想到了“年的故事”,孩子們一聽到故事,興趣更濃厚了。

孩子們最喜歡聽故事了,我就利用幼兒的這一特點,讓他們更主動、喜歡、瞭解日曆。果然,這種方式大大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樂趣和積極性,幼兒很容易理解一年有365天,分別住在12個月裏,分別有大月和小月,並能和我一起數一月大、二月小、三月大……而大約為31天,小月為30天,其中最小的月是二月,或是28天或是29天。

雖然整節活動順利進行,但我還是覺得少些什麼,於是我決定分成兩節活動來進行,這樣更利於幼兒理解。課後我仔細做了一個分析,想想應該再補充一些什麼,讓孩子們瞭解更多關於日曆的`知識。

這中間我做了一些鋪墊,讓孩子們知道一年之中都有那些節日。我大量的蒐集了更多的日曆圖片和枱曆,讓孩子們知道每個日期的下面一行小字為陰曆,過很多節日就是按照下面的小字來知道的。分別用找節日、找生日來進行,活動比較順利,但還是由於材料的短缺遇到裏一些小小的阻力,沒能讓全部的孩子們更好的操作。

從兩節活動結合看來,看似枯燥的《認識日曆》,通過故事的形式變為生動、簡單的方法確實不錯,有效果。值得在今後的活動中借鑑;還有材料的準備是一個活動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在準備活動材料方面我惡魔能遇到了兩難的境地,這值得我再一次的深思與探討,讓我們的教學活動更加的完善,讓幼兒能更快樂的學習!

第3篇

本節課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市九年義務教育課本《數學》二年級第一學期(試用本)p65—66:角與直角。我在設計時主要有以下7個環節:

1、在“通過動手操作,初步認識角。”環節:因為學生生活視角中找到的角其實很多都非數學角,而“實物角”中非“數學角”本質屬性的干擾太多,這不利於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清晰地“數學角”的概念。所以,我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通過學生用兩根小棒搭不同的圖形,然後在搭出的角的圖形上描出角,抽象概括出數學圖形“角”的共同特徵,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角的概念,引發學生勇於探究的興趣。

2、在“觀察看書,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環節:通過尋找共同點進一步掌握角的特點,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角的各部分名稱是數學中規定的,沒必要讓學生探究,通過讓學生自己看書認識角的頂點和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3、在“利用所學知識,判斷角”環節:判斷又一次加深了對角的認識。

4、在“聯繫生活實際”環節:通過前面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在頭腦中初步形成比較準確的數學圖形“角”的概念後,再找一找“生活中的角”,讓學生帶着數學圖形“角:一個頂點兩條邊”的數學眼光,去發現附着在生活中生動、形象、立體的實物上的角。所以接着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激發興趣、提高認知,培養能力。

5、在“利用三角尺,初步認識直角”環節:採用以老師引導學生對三角尺中一個比較特殊的角的觀察,這樣來認識直角的,從而培養學生動眼觀察與動手操作的能力。

6、在“會找直角,驗證直角”環節: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去完成驗證直角的學習,在學生通過走出座位找教室中的直角和老師創設的情境中,對直角能有較深的認識,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7、在“動手摺直角”環節: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在沒有三角尺或本子的情況下,怎麼利用一張不規則的紙去測量直角?引發學生思考:如何折直角?學生帶着問題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比教師直接要求學生折直角更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角和直角”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直線、射線、線段的基礎上展開的。

第一層次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等活動,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首先我分析了學生的認知情況,如何將生活中的角與平面圖形角建構起來,形成“角”的概念這

是很重要的,因此我沒有采用實物引入,而是通過學生用兩根小棒搭不同的圖形,然後在搭出的角的圖形上描出角,抽象出角的平面圖形,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然後通過尋找共同點進一步掌握角的特點,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角的各部分名稱是數學中規定的,沒必要讓學生探究,所以我通過讓學生自己看書認識角的頂點和邊。最後用一組判斷又一次加深了對角的認識。

第二層次是認識直角。通過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角,引導學生對三角尺中一個比較特殊的角的`觀察,這樣來認識直角的。而後的驗證直角主要是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去完成。在這一層次裏還有一個折直角的環節,經再三思考最後我還是把教材中這一內容往後移,在學生驗證完直角,對直角有了一個較深的認識以後,給學生創設一個情境,沒有直角三角尺,也沒有書本,只有這樣一張不規則的紙,怎麼用它去測量這些物體的角是不是直角?學生帶着問題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比安排在前面就事論事的折直角要妥當,從中能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課堂實施過程中,結合所跟班的學校上海市長寧實驗國小各位數學老師給我提出的建議,結合本人的反思,我覺得本課存在着這些需要調整的細節問題:

1、在搭圖形——描角——抽象概括出“角”——認識角各部分的名稱後,應當在黑板上板書:角有一個頂點,兩條直邊。以加深學生對角的認識。(我是安排在學生完成判斷題後出示在多媒體課件上,怎樣設計學生對角的印象不深刻)

2、多媒體的製作要更靈活一點。教師為學生提供生活中的物體圖片,讓學生找生活中的角時,學生每找到一個角,多媒體就應該能夠顯示出來。(在備課時我已經想到這一點,但由於本人制作多媒體課件的能力有限,不能達到這個目的。以後需要加強制作多媒體課件的能力。)

3、在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驗證、尋找身邊的直角時,驗證方法一定要指導,或者藉助學生錯誤的操作讓學生自我發現、自我糾正。(上課的班級學生能力非常強,表現非常出色,上課時沒有出現錯誤操作,所以我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4、在認識直角後,可以讓學生摸一摸直角,感知、區分直角的特殊,而不是隻讓學生觀察,用口頭表述直角的樣子,因為學生很難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清楚的。(上課時我讓學生觀察比較後口述直角的樣子,結果學生表達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