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三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22W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三篇

第一段運用排比句式,列舉了六位由卑微到顯貴的歷史人物,説明擔負重任的人,事先必經受一番艱苦的磨鍊,為下文將要説到的觀點提供了事實根據。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閲讀。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三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闡述的道理DD人才要經過艱苦磨鍊,才能夠造就。

2、理解課文説理的方法DD舉事例、提觀點、作闡述、得結論。

3、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1、2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題並板書:《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二、投影簡介作者: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推尊為“亞聖”,記錄他的言論、活動的《孟子》一書,是儒家經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説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述《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

三、明確學習目標

四、放錄音範讀課文

五、指導學生結合註釋理解梳通文意

六、反覆朗讀,體會文意,為分析理解課文做好充分準備。

第二課時

一、分析課文

1、指名讀第一段

提問:(1)、本段列舉了六位聖賢的典型事例,思考:這六位聖賢的共同點是什麼呢?這在論證中屬於什麼論證方法?

教師小結:第一段運用排比句式,列舉了六位由卑微到顯貴的歷史人物,説明擔負重任的人,事先必經受一番艱苦的磨鍊,為下文將要説到的觀點提供了事實根據。

2、指名讀第二段

(1).理解“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這句話的作用?

(“故”收束上文,歸納論證。”也”表句中停頓,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2)、請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這是從哪些方面來概述其艱難困苦的狀況的?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佛亂其所為。這是從思想、生活、行為三個方面來概述其艱難困苦的狀況的)

(3)“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

(歸納:一是能培養堅強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發展一個人的才能)

過渡:文中在亮明瞭觀點(人要擔當大任,應當先受艱苦磨鍊)之後,作了進一步的闡述,看第三段。

3、指名讀第三段

提問:為什麼人在犯錯以後才能改正?(經過了主觀思想鬥爭)

文中哪句話是形容這種鬥爭的情形的?(用於心、衡於慮)

這種思想鬥爭的情況可以通過什麼來了解?(色、聲)

教師歸納:由引可見,孟子關於造就人才的'觀點,不僅重視客觀環境的影響,也強調人的主觀因素。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

可以設想:一個國家,國內如果沒有嚴格執法,直言敢K的臣子,那國君就會怎樣?(胡作非為,獨斷專行……)國外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那國君就會怎樣?(安於享樂,驕奢荒淫……)如果這樣,那國家必將怎樣?(滅亡)所以,國君想把國家治理好,就得怎樣?(苦其心志……所為,即經過艱苦的磨鍊)

過渡:經過以上分析論證,作者推出最後的結論,齊讀第四段。

二、反覆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並達到背誦的程度。

三、作業

1、結合現實生活,談談你對“生於憂患”的理解?

2、現代人認為“順境也能成才”,你有什麼看法?

板書設計:

舉實例 六位聖賢(排比)

提觀點

苦 勞 餓 空 行拂

心 筋 體 乏 亂所

志 骨 膚 身 為

艱苦磨鍊

作闡述 個人→國家

得結論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二

一、本文的作者是戰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軻,字子輿。他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也被世人尊稱亞聖。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全文主旨在於説明道義高於一切。

二、解釋字詞

舜發於畎畝之中 起,被任用

傅説舉於版築之間 被舉用

管夷吾舉於士 獄官

百里奚舉於市 市場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所以 擔子,責任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勞其筋骨 使……勞累

行拂亂其所為 行:行為 拂:違反,阻撓

空乏其身 窮困缺乏

所以動以忍性 使……驚動 使……堅韌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人恆過 犯過失 困於心 憂困

衡於慮 同“橫”,阻塞,不順暢

而後作 作為,奮起

徵於色 徵驗,表現出來

而後喻 明白,瞭解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在外面,指國外

國恆亡 常常

入則無法家拂士 在裏面,指國內 拂同“弼”輔佐 有法度的臣士 輔佐君主的賢士

三、文中列舉的六個人的事蹟,它們的共同點是什麼?從他們的事蹟中你能得出什麼啟示?

共同點:出身卑微,都是經歷艱苦磨難後,最終成就了作為。

啟 示:一個人若想成就一番偉業,就必須在思想、身體、生活、行為等方面經歷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鍊。

四、文中論述的核心問題是“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而開篇卻不惜筆墨列舉了六位歷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麼?

這六位歷史人物都是在經歷了艱難之後才成就了不平凡事業,開篇列舉這些人物及事例,是為了更有説服力的論述本文的中心論點。

五、作者説“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的“大任”指什麼?“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務。“是人”指前面敍述的六個人,又不限於他們,還包括其他能擔任“大任”的人。

六、“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一句強調了什麼?

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先在生活、思想和行為方面經受一番艱苦甚至痛苦的磨難,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與困難作鬥爭的經驗和勇氣,磨練意志。

七、第2、3段從哪兩個方面論述了本心論點?運用了什麼寫法?

從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兩個方面論述的,運用了正反對比的寫法。

八、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論述這一論點的目的是什麼?

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目的:先擺事實,舉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業的例子,從中歸納出造就人才的客觀因素,經歷磨難,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再分析説理,説明個人成才的主觀因素,重點論證“生於憂患”,並以一簡練的對偶句,由個人談到治國;説明國家要發展,也要有憂患意識。最後歸納出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九、結尾以“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一句獨立成段在表達上有何作用?

這是全文的警策之語。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論證説理之後,水到渠成地推出這個結論。獨句成段,既深化了主題,又更鮮明地突出了的中心論點。

十、作者認為“人恆過,然後能改”,你認為能改的條件是什麼?

有積極進取之心,不斷的總結犯錯誤的經驗教訓,不斷改正。

十一、作者認為成才條件源於主客觀兩種,你是怎樣看待這兩個條件的?

成才離不開個人的主觀努力和客觀條件,但主觀條件起決定性作用。它可以改變不利的客觀條件,化不利為有利。客觀條件也不可忽視,有時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十二、由本文的題目而聯想到的一個成語是什麼?

居安思危 安不忘危 處安思危

十三、請寫出至少兩則和本文闡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窮且易堅,不墜青雲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十四、環境對人的成長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對艱苦環境的磨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結合你説説這其中最關鍵的是什麼?

面對艱苦環境的磨難,有的人奮發圖強,有的人意志消沉,關鍵取決於受磨礪者自身,只有自我覺醒,努力戰勝困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反之則會在磨難中消沉、毀滅。

十五、人生就是一次遠航,有豔陽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難能一帆風順,當你身處逆境時,這篇會給你帶來哪些啟示,你將以怎樣的心態對待它?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古代先賢歷經苦難,最終取得成功的事例啟示我們,以積極和樂觀的心態,勇敢地迎接困難和挑戰。像一個遭遇風景的漁夫,充滿着憧憬與希望,包藴着力量與勇氣,呼吸着成腥的空氣,撐滿帆去搏擊風浪。或像一隻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風雨的挑戰。

十六、2008年的雪災、“512”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等,一次次考驗着我們的祖國。我們渴望天佑中國,但我們也深知“多難興邦”。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雖歷經滄桑,飽受磨難,但我們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首屹立於世界的東方。結合課文分析:多難為何能興邦?

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經受一些考驗。當我們遭受災難之日,也是對國家、民族“苦其心態,勞其筋骨”的磨礪之時。挫折可以使我們團結一心,風雨同舟;災難能使我們民族的鬥志受到激發,凝聚力大大增強,那種戰無不勝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會在這一特定的歷史時刻強有力地凸顯出來。這樣就能使我們的國家戰勝任何困難,更好地走向興旺和繁榮。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三

教學目標:

1) 理解詞語舉、空乏、拂、所以、曾益、恆過、作、徵、喻、恆的含義。

2) 學習古人説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 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教學難點:

1)學習古人説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 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 導入新課:

大家都熟悉“卧薪嚐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於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然而在此以後,“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於安樂中的越王重蹈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

二、資料簡介:

孟子與《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遊説於齊樑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説。繼承孔子的'學説,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內心修養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後,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聖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聖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於孔子。思想事蹟大都見於《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鋭不可當。出於對當時執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説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願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於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範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 學生齊讀課文。

3、 學生個別朗讀課文。

投影顯示:

讀準下面加點字的讀音:

畎畝( ) 傅説( ) 膠鬲( )行拂( )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頓:

(1)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説/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再讀課文,理解課文。

1) 學生自讀課文,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2) 小組交流,討論,解答翻譯中的疑難問題。

3) 學生講解課文大意。

4) 師生共同補充。

五、佈置作業:

1) 抄寫解釋2遍、課文1遍。

2) 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名句2句和事例1個。

第二教時

一、檢查複習:

1)註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③入則無法家拂士

④所以動心忍性

2)背誦課文。

二、分析課文內容:

1)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鍊而終於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來説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説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為等方面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鍊。接着由個人説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相仿,最後推出論點。

2) 這篇文章在論證方法上有什麼特色?

這篇短論採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羅列,如把成就偉人與國家滅亡對比,如先分析論證,後歸納觀點等等。

三、內容拓展:

(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請列出

兩句。

(2)哪些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道理?請列舉幾例。

四、比較閲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把握《孟子》散文的邏輯性和文采。

1.邏輯性——層層深入的論證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從戰爭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結構形式“總起——分承——闡述——結論”,體現了作者由點到面,由個別到一般的邏輯思路,使文章極富説服力和感染力。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先列舉六位歷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與此相似的“是人”,從個別到——般,闡述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磨鍊的,接下來從個人作為推論到治國,最後歸結出全文論點。作者論述的邏輯思路,外化為一種“層進式”結構。

2.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明確:這兩篇短文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説服力、感染力,這與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辭不無關係。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雙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國不以……威天下不以……”層遞排比,更有氣勢。章二開首列舉歷史人物,自然用的是並列排比;而“人恆過……”用的則是句式排比。足見孟子説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形式多樣,既給文章平添了氣勢,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

兩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藴藉。閃爍着哲理的光華。

五、談談學習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六、佈置作業:

寫一篇讀後感。談談在物質生活日漸豐裕的今天,該如何認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