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認識物體教學反思8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7.5K

依據自己的教學能力所寫的教學反思是最有價值的,作為教師不斷寫好教學反思可以提升教學質量,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認識物體教學反思8篇,感謝您的參閲。

認識物體教學反思8篇

認識物體教學反思篇1

本節課內容是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簡單介紹三稜柱);知道它們的名稱,初步感知其特徵,會辨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和立體圖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觀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通過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重點讓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和圖形,初步建立空間觀念,能夠辨認和區別這些圖形,難點具體表現為建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空間觀念,比較它們的不同特徵,並能正確辨認。〈數學新課程標準(實驗)〉告訴我們,老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廣漠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本節課創設了大量的讓學生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口表達、用心思考的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活動學生始終在輕鬆、民主、和諧、愉快的氛圍下探索學習,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效地提高了問題解決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正如“課標”中所説的,使每一個孩子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我嘗試力求自己的課能夠很好地滲透這個理念。

1、面向全體、有效合作

在整個教學環節,我始終把學生的體驗、探索放在首位。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説一説、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滾一滾、、數一數、連一連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初步感知四種物體的特徵,合作交流意識得到提高,同時也突破教學重點。

﹝片段1:分一分﹞

師:請你們每個小組的同學共同合作,把形狀相同的物品放在一塊兒。

學生興趣盎然,迫不急待的分組操作分類物體。

師:哪個聰明的小朋友説一説你們是怎麼分的,它們的形狀是怎樣呢?

生:我們把鞋盒、肥皂、藥盒、酸奶盒……放在一起,因為他們是長長方方的;把骰子、魔方、積木……放在一起,因為他們是方方正正;把易拉罐、筆筒、鉛筆放在一起因為他們是……;把足球、玻璃球、小皮球、乒乓球放在一起,因為他們是圓圓的。

師:他們是這樣分的,和你們一樣嗎?(其它學生進行補充)。

(從各小組彙報的情況來看,每個小組都會把大小不一樣的“球”放在一塊兒,也知道把所有的“正方體”物品放在一塊兒。但是,各組在形狀分別為“圓柱”和“長方體”的物品的分法上不盡相同,有的小組把圓柱形的物體分為細長的和粗短的兩類;有的小組把長方體形狀的物體也分為兩類:即把像牙膏盒那樣兩頭是正方形的作為一類,把兩頭是扁扁的長方體作為一類。那麼,這樣分對不對呢?老師先不讓大家回答這個問題。請同學們再仔細看看桌子上的所有物品,然後來回答這個問題。)

師:每種形狀的物體它們都有個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麼嗎?

生:我知道酸奶盒、肥皂、鞋盒都叫長方體。

……

老師按學生所説在電腦分出的各類實物中出示名稱: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片段2:看一看,摸一摸,滾一滾﹞

師:從剛才分類過程中,你們覺得哪些物體是最容易辨認出來的?

生:球和圓柱

師馬上板書(球和圓柱)。

師:為什麼?

生:球是圓圓的,可以滾動……

師:請小朋友仔細看一看,再摸一摸、滾一滾你手中的球和圓柱,把你的感覺先和組裏的小朋友説一説。

師:誰能用最大的聲音告訴大家,你現在覺得球和圓柱分別是什麼樣子?你是怎麼感覺到的?

生:球是圓乎乎的,它沒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到處地滾動。(學生先觀察,然後用手摸一摸並滾一滾桌上的球,親自感知球的特性。)

生:圓柱是直筒筒的,上下一樣粗,它的兩頭是圓圓的,平平的,大小一樣。如果躺在桌子上,它就能夠滾動;但是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自由滾動了。像這樣的物體,不管它是長的,還是短的;是粗的,還是細的,都叫圓柱。(學生用手摸一摸細長的圓柱,再摸一摸、比一比粗短的圓柱,發現它們也是上下一樣粗,兩頭也是平平的圓面。這樣,學生很自然地把原來分成兩類的圓柱擺放到一塊兒了。)

師:粉筆是圓柱嗎?為什麼?

生1:是,因為粉筆是直直的,上下有兩個圓是平平的,還可以滾動。

生2:不是,因為粉筆一頭粗點,而另一頭細點。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粉筆雖然直筒筒的,可以躺着滾動,但它的兩頭的圓的大小不一樣,所以不是圓柱。

師:你們覺得較難辨認的是什麼?(正方體、長方體)請小朋友再仔細看一看,摸一摸、滾一滾你手中的正方體、長方體,又有什麼發現呢?

生1:長方體是長長的,我是看出來的。

生2:長方體有6個面,我是數出來的。

生3:我摸到長方體有“疙稜”。

生4:我摸到長方體這裏“尖尖的”。

生5:我覺得長方體不能滾動。

生6:正方體是四四方方的,是無法自由滾動的。

生7:正方體的面是平的,像正方形……

教師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主動探索、體驗、領悟與創造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培養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得到發展,並能直觀感知各種圖形的.特徵,會初步辨認和區別這些物體和圖形。

2、精心預設,駕馭生成

本課教學難點是正確辨認正方體和長方體,特別是學生對於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容易混淆。因此我對症下藥,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活動。

﹝片段3:比一比、想一想,猜想驗證﹞

教師拿着一個正方體,它的六個面身穿不同顏色衣服,從不同方向轉動正方體讓學生觀察它的每個面,猜一猜有什麼特點。

生:它的每個面大小是一樣。

師:你的觀察能力真強,思維能力很活沃,掌聲鼓勵。

驗證結論:教師把拿着這個正方體,把的每件衣服(六個面面)剪下來重疊起來,學生就很明顯發現它們是重合在一起的,讓學生直觀發現正方體每個面的大小是一樣的,並數一數共有多少個面,從而證明正方體的6個面大小一樣,,再用同樣的方法觀察和驗證長方體,發現長方體上下、左右、前後的面大小一樣。

師生總結如下:

①正方體是四四方方的,是無法自由滾動的,它有平平的6個面而且每個面的大小都是一樣的;

②長方體是長長方方的,也是無法自由滾動的。同正方體一樣,它也有平平的面,但是,與正方體不同的是,這些面的大小不是一樣的,有的長一些,有的短一些。

教師手拿着一個特殊的長方體(有兩個面是正方形),讓學生判斷是什麼圖形。

認識物體教學反思篇2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

一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的小朋友升為一年級的國小生,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怎樣才能讓孩子認識生活中的主體圖形,並在實物中抽象出簡單的立體圖形呢?在課前一段時間裏,我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備教具使用,如長方體的牙膏盒、藥品盒等,正方體的餅乾盒、魔方等,圓柱體的茶盒、茶杯等,球體有乒乓球、皮球等,並在卡片上畫出數學模型圖,同時在課前讓學生按要求收集好相關生活物品以作學具。

教學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種圖形,讓孩子們一一識別,然後讓孩子們倒出自己的`學具,試着把自己認為是同一類形狀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讓孩子瞭解它的大概形狀特徵,如數一數有幾個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樣的,這樣引導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並認識,像牙膏盒這種有6個面組成的,對着的兩個面的大小一樣的物體就是長方體,然後我再出一個與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樣的紙盒,讓孩子觀察説説特點,強化認識長方體,學會變通。接着在孩子們認識長方體實物的基礎上在黑板上貼出抽象的長方體模型圖片。將孩子對長方體的認識,從形象的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認識,並用類似的方法引導孩子認識正方體、圓柱、球,讓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説一説等活動中找到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發現圓柱和球的共同點和區別點,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直觀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不能滾動、圓柱和球能滾動等特徵。

當然,這單元教學的不足之處也很多。首先,組織教學有待大大加強。這樣的活動課,組織教學比較難一些,尤其是物體不一樣,現在的小孩都是獨生子女,都想選自己喜歡的好的物體,更應該多多教育,讓他們從小懂得互相謙讓。另外,學具不是玩具,平時用學具時要教育學生,讓學生養成輕拿輕放的習慣,這樣老師就不用大聲頻繁地進行組織教學了,從而,可以多出大量的教學時間把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落到實處,不是走過場。

為了避免學生在學習數學概念過程中容易出現動機不強、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還是要多用適合國小低年級學生心理特點的“遊戲法”組織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思、在“學”中比、在“比”中做,既可以加深對各類物體特徵的認識,又可以培養學生動手做,用腦想的能力,在活動中還能學會合作與創新,起到一石二鳥的效果。也為國小生學習興趣的激發,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

在本課教學實踐中,既產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驚喜,也留下了值得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在後面的教學中發現孩子們都對球的特點掌握的很好,但是對正方體和長方體則不容易區分。例如:其中有一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孩子很容易認為是正方體。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我想,首先學具的準備太單調,沒有一些特殊性的物體來啟發學生,加深學生對物體特徵的理解,開闊學生的思維。在操作環節上,老師可以放手讓學生準備各種各樣的物品,鼓勵看誰帶的樣子多,加深學生對物體特點的認識,另外老師可以多準備一些比較特殊的物品,和學生共同探討,引發學生一些思想的碰撞。

其次 對學生的評價過於單調。所以在以後的課堂中,我會積極加強自己的評價性語言,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評價,如從學習態度上評價,從積極性上評價,還有的比如説從速度上,從動腦上,從今後的發展上,從思維的靈活性,對學生進行評價,再結合一些小獎品的利用,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壓力,而且使學生更樂於去學習,獲得了學習知識的成功感。

此次的教學反思讓我在今後的教學道路上有了新的目標和方向,我會根據本次反思的收穫對我的教學工作加以總結,使我的教學水平能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認識物體教學反思篇3

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時,首先讓學生把手中不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物體,分別在白紙上沿四周畫出一個圖形來,畫後教師提出問題:你畫的圖形和你手中拿的物體一樣嗎?有什麼不同?並讓學生在小組中展開討論,討論前教師提出明確要求:

1.仔細觀察你有什麼發現?

2.在小組中説一説自己的想法?

這樣學生在小組中展開討論,教師再巡視,瞭解每組學生討論的情況,然後讓每組中有代表性的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通過小組討論,他們對兩種圖形為什麼不同,有什麼區別這一問題多少有了一些認識和見解.加上小組其他同學的意見,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就不會出現不會説的現象.而且這個問題是在小組同學的共同努力下得出的結論,儘管有的不是十分的準確,可比起老師的講解效果要好.這樣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找出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區別,從感性上認識到平面圖形是立體圖形的一個面,對平面圖形有了初步的認識.

然後再具體認識平面圖形,老師又在黑板上分別畫出一個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並讓小組中的每個同學拿一種圖形,把他們四人所畫的圖形分成四種,然後讓小組中的同學互相看看都拿對了嗎?在這一環節中學生不僅自己動腦想、動手做,同時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加深了對不同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認識.

認識物體教學反思篇4

本課是學生在生活中對幾何形體有了一定感知的基礎上,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感受物體的形狀特點,能夠辨認和區別這些物體。既符合國小生的認知規律,又為以後進一步學習幾何知識打下基礎。

在教學中如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地聯繫,怎樣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地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識,是這節課力求體現的設計思想。

在教學方式上,以自主、開放、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全課通過各種形式開放性的小組活動,為他們提供觀察、操作、討論地機會,讓學生推一推、找一找、摸一摸、數一數、想一想、説一説、想一想,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每個人獨立思考,充分發表意見的同時,小組裏分工合作,使學生自身感受體會物質的形狀,自己給它們起名字並能識別,培養了主人翁地精神和集體榮譽感。還給學生自由的學習空間,鍛鍊了學生的觀察、語言表達和動手操作的`能力,使學生能夠主動地探求新知識,養成與他人合作的意識與習慣。

最後設計了多種多樣練習和遊戲,使學生加深了對這四種物體的認識,把數學與活動密切聯繫。例如:搭一件你喜歡的東西,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用四種物體搭它們見過或想象出東西,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感,從而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本節課評價方式多樣。有師評、自評、生評,尊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恰當的藝術藝術性的評價,讓學生再次感受到數學學習的魅力。

認識物體教學反思篇5

在進行本節新課前,我依然讓學生回顧了觀察物體的方法——看,摸,聞。學生已經掌握得滾瓜爛熟了。

隨後讓同學們開啟了小挑戰模式,一起來“看誰擺得多”。在介紹比賽規則時,“平鋪”這個擺放規則,加上一次示範,大家都理解得很到位,隨後的課堂實驗中沒有學生將材料堆起來放。

挑戰正式開始前插入觀察每種材料的形狀,大體情況都是先説了平面圖,例如:乒乓球—圓形;橡皮—長方形;木塊—正方形;螺母—六邊形。指點到大家説的只是一個面,這是一個立體圖形,才能夠答出:乒乓球—球體;橡皮—長方體;木塊—正方體;螺母—六稜柱。

開始挑戰活動,在挑戰活動中乒乓球和木塊請每個班級請兩組學生來擺放都是9個和16個,很直接的體現了它們的不同方向形狀都相同,佔據盒子的空間都相同,所以數量相同,但是想要學生得出這一結論時,一直感覺提問的方式不太如意,學生理解不到老師的點,回答結果都偏離了。

反而在第二部分挑戰橡皮和螺母得出不同側面佔據空間不同,所以擺放數量不同,這一結論時還更容易,更直觀。

今天的觀課,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板書問題,劉老師提到將猜測記錄在黑板上,再根據實驗來推翻各個推測,得出實驗結論。傾聽學生的發言,着重點在黑板上標記,進行及時的反饋。板書——課堂總結,敲重點。

認識物體教學反思篇6

一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的小朋友升為一年級的國小生,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他們採用的思維方式是形象思維為主。怎樣讓孩子認識生活中的主體圖形,並以實物體中抽象出簡單的立體圖形呢?課前一段時間裏,我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平日裏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備教具使用,如長方體的牙膏盒、藥品盒等,正方體的餅乾盒、魔方等,圓柱體的茶盒、茶杯等,球體有乒乓球、皮球等,並在卡片上畫出數學模型圖,如長方體、圓柱、球的線描立體結構圖弄。同時在課前讓學生按要求收集好相關生活物品以作學具。教學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種圖形,讓孩子們一一識別,然後讓孩子們倒出自己的學具,試着把自己認為是同一類形狀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讓孩子瞭解它的大概形狀特徵,如數一數有幾個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樣的,這樣引導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並認識,像牙膏盒這種有6個面組成的,對着的兩個面的大小一樣的物體就是長方體,然後我再出一個與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樣的紙盒,讓孩子觀察説説特點,強化認識長方體,學會變通。接着在孩子們認識長方體實物的基礎上在黑板上貼出抽象的長方體模型圖片,將孩子對長方體的認識,從具象的感知的認識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認識,並用類似的方法引導孩子認識正方體、圓柱、球,讓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説一説等活動中找到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同點一不同點;發現圓柱和球的共同點和區別點,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直觀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不能滾動、圓柱和球能滾動等特徵。

這堂課準備還算較充分,課堂設計也符合孩子們的`學習特點,整堂課學習氛圍濃,我和我的學生們都感到很輕鬆愉快。課後我仔細回味,這堂課的目標是達到了,但學覺得對教材資源的挖掘不夠深,還應注意知識的拓展與延伸。比如,只注意了教材知識點的突破,只追求了“求同”,統一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但實際不能歸入那些圖形中,如像“ xx”這樣的圖形與長方體應區別開來,“xx”這樣的圖形應與圓柱區別開來,“xx”應與球區分開來。還有一種特殊的長方體,它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有可能一些孩子會誤認為是正方體,而它實際屬長方體,應讓孩子對照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各自特點,這樣很容易就分辯出來了。

這一節課是孩子們初步接觸簡單的立體幾何圖形,下一課時便是讓學生們探索從立體中抽象出簡單的平面圖形。而其中的“三角形”將由“三稜錐”立體圖形中抽象出來。看來在認識立體圖形時,還應補充認識“三稜錐”知道它也是一種立體圖形,為後面認識平面圖形“三角形”作好充分準備。

思量之後,我在教學“認識平面圖形”時,開課提出疑難以解決上堂課的遺留問題,彌補所欠缺的知識,進一步完善孩子對簡單的立體圖形的認識,併為本堂課的“認識簡單的平面圖形”作為鋪墊。這個開課讓孩子們感受到探索知識的樂趣,培養了孩子的發散思維,求異思維,以及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認識物體教學反思篇7

本週上了《認識物體的形狀》這一課,上完後感覺這節課比較簡單,學生接受起來容易。

在這段時間,實驗都是由我在投影儀下演示完成的,這節課的實驗也是。我帶了教材上要求的乒乓球,木塊,橡皮以及螺母和一個方形盒子。在投影儀下讓學生一起數能在這個盒子裏放下多少個,然後指導他們把實驗結果填寫在活動手冊上。

這節課我覺得老師的提問很關鍵,要簡潔清晰,我參照了教師用書上提供的幾個提問,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它們分別是:在數完乒乓球和木塊後,提問“為什麼木塊裝的比乒乓球多?”;裝螺母前提問“螺母會有幾種裝法”,裝完後的提問“為什麼豎着裝比平着裝的更多?”最後提問“木塊和乒乓球有其他裝法嗎?為什麼?”。這節課比較簡單,學生回答的也很準確。我覺得這幾個問題在課堂上發揮的作用較大,很清晰,讓學生容易把握關鍵點。

這節課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指導學生填寫活動手冊,我是跟着學生一起填,把我填寫的結果投影在屏幕上,告訴他們應該填在哪裏,結果在檢查的過程中,還有一部分小朋友把日期以及數字填錯。哎,當低段的老師要耐心,再耐心啊!現在天氣很熱,更容易控制不住自己,但要時刻告訴自己多一點耐心,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把學生看做發展中的人……深吸氣,抑制住了自己跳動的太陽穴。

認識物體教學反思篇8

這一單元的學習內容比較少,安排的課時也不多,其中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學生在幼兒園的學習中也有初步的接觸。這樣容易給我們一種假象:教學內容看似簡單,學生也好像全都會了,可以不用怎樣教了。事實並非如此,學生以前所學到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知識只是很表面的.,對於它們的主要特徵、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區別等知識學生是還沒有深入掌握的。怎樣才能讓學生正確掌握這些知識呢?在教學這一單元時,我採取了以下幾個步驟讓學生動起來:

一、課前,讓學生與家長動起來:

在教學學這一單元時,我提前一天佈置學生一個任務,讓學生動手準備學具:找生活中常見的、各種形狀、顏色的小盒子;各種小球等。家中有現成的學生很快就可以找到了,家中沒有現成的學生就讓他們發動家長的積極性,讓家長和他們一起想辦法找、做。通過這樣一發動,學生和家長都迅速行動起來,讓他們各自身邊的資源整合成一個整體資源,很快就找齊了該節課所需要的各種各樣的學具、教具:長方體、正方體的牙膏盒、飲料盒等;圓柱體的紙巾筒、汽水罐等;皮球、乒乓球等。

二、課堂上,讓學生動起來:

各種課前準備工作就緒,開始上課了。在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從直觀的事物中抽象出各個圖形的本質特徵,因此,每教學一種圖形,我都注意讓學生首先動手摸一摸已準備好的學具,然後説一説、議一儀,最後學習用完整、規範的數學語言來描述他們的特徵。由於老師給與了學生充分的動手操作實踐的機會,學生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他們在自主探索中很自然就認識了這些物體的特徵,然後通過老師的逐步引導,逐一把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特徵概括總結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