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8篇 探索三角形:一個教學反思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6.6K

本文作者思考了在三角形的教學中,如何更好的引導學生探索認識三角形的特徵和性質。通過反思和實踐,作者整理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三角形。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8篇 探索三角形:一個教學反思

第1篇

本節課安排在完成整冊新授任務後,通過師生的合作,將本冊中空間與圖形方面的知識進行回顧整合,以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主要突出以下幾點:

1、結合學生實際,創設相應的情境,始終圍繞學生學習興趣展開教學。

學生喜歡上美術課,因為美術課堂輕鬆無壓力。所以教師在設計本節課時,力爭使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變得輕鬆、愉悦。課堂上教師帶動學生誦吟古詩、欣賞美圖、拼擺圖案、動手構圖,所有的這一切既遵循了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原則,也讓學生在老師創始的情境中達到輕鬆複習的'目的。

2、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方式,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特點。

新課改後的課堂教學,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注重創設輕鬆的複習氛圍,而且所有的知識均由學生自己回顧、總結,並加以練習應用。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方式下,學生不再感到壓力,學習效率自然提高。

3、加強了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以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繫。

教學設計中將知識的複習中穿插入語文的故事誦讀、美術的繪圖欣賞等等,使各個學科自然的貫穿在一起。另外知識的各複習環節,均選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更加體驗到生活中藴含數學知識、數學來源於生活的內涵。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8篇 探索三角形:一個教學反思 第2張

第2篇

1、出示4根小棒(cm)師:任意選3根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

師:任意選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嗎?學生猜測,並讓學生拿出一根吸管,隨意減成三斷圍一圍。

2、學生實驗,彙報結果。師:有沒有沒圍成功的同學?展示沒有圍成的“作品”。師:為什麼沒有圍成三角形呢?結論:兩根小棒的長度和小於(等於)第三根小棒,不能圍成三角形。

3、師:那兩根小棒的長度和在什麼情況下,能圍成三角形呢?猜測,比較,圍一圍。總結,三角形兩條邊長度的和大於第三條。

意外一:當我讓學生將一根吸管剪成了三段圍一圍時,所有的學生都圍成了三角形。當我問:“還有誰沒有圍成三角形?”每個孩子都不屑的四處尋找,狐疑頓刻顯現在臉上——老師是不是在開玩笑?!雖然在備課時我也設想到了這種情況,但是孩子們那種怕因不成功而被譏笑的表情去深深刺痛了我,孩子們是不是已習慣了認真聽講,師問生答的學習方式了呢?看來,生成的、互動的課堂教學,不但是對教師的.挑戰,也是對學生的一種挑戰。

意外二:好不容易,有個學生因一個玩笑而被大家“揭發”出沒有圍成三角形。原來他準備了兩根吸管,把其中的一根剪成3段,取2段與另一根吸管試着圍三角形。在成人看來肯定是圍不成的。但孩子們卻不是這樣想的。孩子們認為移動一下就是一個三角形。為什麼會有如此觀點呢?細想還是在課的開始認識三角形時出現了問題。教師只注重了“三角形是有三條線段圍成的”而忽視了“三條線段是怎樣圍成三角形的”,也即是“首尾相連”的特徵。

説實在的,這個設計是我參考了一位同行的設計片斷而試教的,在課堂實踐中卻感到了“痛”。為什麼?可能是這位老師的文章給了我一種“誤導”,使我沒有深思熟慮就走進了課堂,但靜心品味,我又一次相信了任何思想都不是能生搬硬套的,再好的教學設計不在課堂中實踐也是紙上文章。經過“陣痛”的思想,才是屬於自己的思想。

第3篇

1、教師的教學方式要適應學生的學習。新課程明確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的角色,應當從過去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在教學過程中,我給學生設置了一個開放的、面向實際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去探究驗證其他學生已發現的知識,通過實驗、操作、表達、交流等活動,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知識與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我想:只要我們堅持“為學習而設計”、“為學生的發展而教”,那麼我們的課堂將會更加生機勃勃、充滿智慧的歡樂和創造的快意。

2、讓每位學生都有所發展。這節課我進行了8次課堂巡視,其中4次參與學生的討論、交流,兩次分別對三名學困生進行重點輔導,巡視時關注面較廣,目的性明確。但在“個別學生課堂行為表現”的重點觀察中,一位學困生在前半節課中共舉了兩次手,未被我關注,之後再沒舉過一次手。課後這位學生找到我問我原因。我與他進行了個別談話,問他為什麼後半節課沒再舉手,回答是:“反正也不會提問到我。”學生的態度似乎有些不以為然,其實藴含着不滿。説明我們教師在課堂中不應忽略個體差異、害怕問題暴露,相反應充分重視、關愛學困生,讓每位學生都有所發展。

3、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做到既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重視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對學生的精彩回答應予以熱情的肯定,促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

4、加強對學生的思維和方法的指導。創造一個好的數學問題情境,提供孩子們理解數學的模型和材料是教學設計活動中的第一步,但是要讓學生看到其中所藴涵的數學觀念,作為教師不能讓這些數學活動只停留在表面。

第4篇

三角形是最簡單的多邊形,學生對三角形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為在生活中他們經常會接觸到。本節三角形的認識是學生在角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又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有關知識的重要基礎。本節課的`教學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義、特徵、特性,三角形的分類和三角形之間的關係等內容。

我在教學中貫徹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為原則,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力求做到層次清楚,環節緊湊,並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和操作,突出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

在課的開始我先讓學生辨認出鋭角、直角、鈍角,並通過學生動手擺角,進一步體驗角的特徵,引出頂點與邊,為學生對三角形的意義和三角形的分類等做好知識和思路方面的準備。

通過學生動手擺拼,體現三角形的形成,並通過演示,初步理解三角形意義的內涵,即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使學生認識到三角形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二,是否圍成封閉的圖形。接着安排練習,從正、反兩方面進一步加深對三角形意義的理解。

在教學三角形的特徵時放手給學生探索,有了角的經驗,學生不難歸納出三角形的特徵,有意識地與角進行對比,深化認識。在教學三角形的特性時我分為三層進行教學,先通過對電線杆、自行車圖的觀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然後通過拉四邊形、五邊形和三角形木框的實驗,總結出三角形的特性,即穩定性。再讓學生利用三角形特性來解釋上圖實例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課後練習實地操作,更深層次地體會數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數學源於生活。

第5篇

因為把三角形的高這一內容從三角形的認識中分離出來,今天的課堂任務也就輕鬆了很多的。首先,我讓學生從生活中舉例,説出生活中的三角形。然後,自己動手做出一個三角形。學生很會就地取材的。有用釘子板的,有用鉛筆的,有用小棒的。還有用一副三角尺和一個量角器拼出了一個三角形。他們覺得真的是很有意思的。因為有了這一具體的操作過程,所以總結出三角形的特徵也就很輕鬆。

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是本節課的重點,我是採用楊桃老師的方法,讓學生一一列舉出選擇小棒的.情況,板書在黑板上,然後讓學生一種一種地試過去。這樣就避免了操作的雜亂無章,也有利於接下來分析小棒圍成三角形的各種情況,進而總結出結論。有學生作了預習,所以很容易就説出了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但是我不認為這是真正懂了,因為要把這個現成的概念背出來是很容易的事情。只有在實踐操作中,經過不斷地練習和理解,才能真正領會這句話的含義。倒是另一個學生説出了:兩條短邊的長度之和一定比那條長的邊長,我覺得這是他自己真正的理解,而且比書本上的這句話更精確一些。

在練習上也存在一些問題,是各位老師説的那一題,已知兩邊長度求第三邊,一開始做的時候,學生完全不知如何下手,我提醒了一下,先列舉,然後再用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一一驗證。結果只有兩位學生把9種結果全部寫完。值得表揚。

今天教學了三角形的認識,課中有一環節,從10釐米、6釐米、5釐米、4釐米四根小棒中任選三根,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在原先備課時,我想讓他們自己獨立思考、操作後找出可行的與不可行的方案,再去思考發現。上課前備課時我又思考,要不要讓他們思考、討論、先交流出小棒的選擇種類,再讓他們一一去圍,不至於學生漏選或重複圍。這樣一者可以節省時間,二者學生可以讓實驗目的明確,操作有序。可又怕太過規範反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束縛了學生的手腳。再一細想,我們的數學學習並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某一知識點,重點是讓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體驗這些過程並學習到知識,必要的挫折反而是有意義的。於是在課中,我還是按原先的教學流程安排,在學生獨立操作後集體交流時,我故意讓漏掉一種選擇形式的同學先彙報,再讓其他同學補充,並提問,怎樣能不漏選,也不多選。學生介紹在圍之前先把在組合種類都寫出來,然後再一一圍,這樣又對又快,也不會漏選或重複。有了實際體驗,學生的印象反而深刻,對大家的影響也大。教師課前的幾分鐘或幾秒鐘的思考,有時會有大的收穫,所以我喜歡在上課前的這種思考,對我的成長也是一種幫助。

當然,教學中也有遺憾。因為我們這裏沒有學具,我讓學生自制學具,有些學生在製作的過程中有些誤差,就導致用10釐米、6釐米、4釐米也能圍了,這是我課前所沒有想到的,雖然在課上説明這是誤差所導致,但以後如果再讓學生自制教具,還是要注意這些問題。

第6篇

這堂課既是一堂新課,同時也是對軸對稱圖形的一種深化。為使幾何課上得有趣、生動、高效,結合本節課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採用學生實驗發現法為主,直觀演示法、設疑誘導法為輔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置帶有啟發性和思考性的問題,創設問題情景,誘導學生思考、操作,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狀態,使獲取新知識水到渠成。葉聖陶説“教是為了不教”,也就是我們傳授給學生的不只是知識內容,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一些數學的學習方法。

在學習等腰三角形概念過程中,讓學生認識事物總是互相聯繫的,應該做到温故而知新。而通過“等腰三角形的軸對稱性”的'探索,讓學生認識事物的結論必須通過大膽猜測、判斷和歸納。在分析理解等腰三角形的軸對稱性的過程中,加強師生的雙邊活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書本利用軸對稱來證明習題,但在這個方面我們進行了比較大的改動,基本還是利用全等三角形來證明,利用軸對稱證明較難掌握,也不容易寫.通過例題、練習,讓學生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7篇

1、我用一種新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即:“問題的提出”、“問題的`探討”“問題的解決”和“應用與發展”,各個流程之間銜接緊湊,使本來比較零散的教學內容渾然一體,當舊的問題解決之後,新的問題接着出現,學生始終處於“憤”、“悱”和對問題的探討之中。

2、數學來源於實際並運用於實際。我在揭示課題時從實際入手,在教學三角形的特性時也從實際入手,在練習時也設計了一道實踐題。這一方面體現了數學教學真諦,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注意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如,在教學三角形的意義時,先讓學生用三根小棒擺出一個三角形;在教學三角形的特徵時,讓學生用手摸一摸三角形的邊、角和頂點;在給三角形分類時,讓學生先畫出一個任意三角形等。

4、在教學層次上,我深入淺出,講練結合,方法力求靈活多樣,效果好。

第8篇

1.機智,開放地吸納各種信息,善於捕捉教育契機,合理地調控自己的教學行為。

2、教師的教學方式要適應學生的學習。新課程明確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的角色,應當從過去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在教學過程中,我給學生設置了一個開放的、面向實際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去探究驗證其他學生已發現的知識,通過實驗、操作、表達、交流等活動,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知識與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我想:只要我們堅持“為學習而設計”、“為學生的發展而教”,那麼我們的課堂將會更加生機勃勃、充滿智慧的歡樂和創造的快意。

3、讓每位學生都有所發展。這節課我進行了8次課堂巡視,其中4次參與學生的討論、交流,兩次分別對三名學困生進行重點輔導,巡視時關注面較廣,目的性明確。但在“個別學生課堂行為表現”的重點觀察中,一位學困生在前半節課中共舉了兩次手,未被我關注,之後再沒舉過一次手。課後這位學生找到我問我原因。我與他進行了個別談話,問他為什麼後半節課沒再舉手,回答是:“反正也不會提問到我。”學生的態度似乎有些不以為然,其實藴含着不滿。説明我們教師在課堂中不應忽略個體差異、害怕問題暴露,相反應充分重視、關愛學困生,讓每位學生都有所發展。

4、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做到既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重視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對學生的精彩回答應予以熱情的肯定,促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

5、加強對學生的思維和方法的指導。創造一個好的數學問題情境,提供孩子們理解數學的模型和材料是教學設計活動中的第一步,但是要讓學生看到其中所藴涵的數學觀念,作為教師不能讓這些數學活動只停留在表面。因此我鼓勵兒童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