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目送》讀書心得7篇 《離別的感觸》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29W

《目送》是魯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以飽含深情的文字勾勒了他對逝去的友人的思念之情。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感人至深的筆墨,魯迅先生展示了對友誼和生命的獨特見解。讀完《目送》後,使人不禁沉思人生的短暫和無常,引發無盡的思考。這篇文章將對《目送》進行深度闡釋,使讀者更加理解其背後的哲學思考和魯迅獨特的藝術風格。

《目送》讀書心得7篇 《離別的感觸》

第1篇

望了望牆角擁擠的書櫃,我將一摞新書放在書桌上。第一本是《目送》。目光流離,牆上的萬年曆已將近撕去一半。今天,是農曆穀雨。視線停滯在底部一行清晰的楷體小字:“穀雨,谷得雨而生也。”

夏至之後,我才有機會撣去書上覆罩的薄薄灰塵。翻動着書頁,我猶如成為一個隱形的觀眾,凝神注視,龍應台在擁有女兒與母親這雙重身份時所做的一切:給母親描黛眉,抹胭脂,點口脂;替父親擦拭殘留的污漬,買棉衣棉鞋;為孩子製作點心,接送上下課……在她行雲流水的文字間,我們知道了三代人的故事,他們像是三條曲線,不管距離多遠,都會在某個時刻交錯重合,遺留下不可磨滅的影響與震撼。

當曲線在無限靠攏時,總有些意外,使得它們加速般地峯迴路轉。當母親與孩子再次相會時,那個熟悉的小人兒已經不知蹤跡,換回來的,是一個比她還高,稜角分明的十七歲少年;當初那黑白分明,水清見底的歡快眼睛,也轉變得深邃而深藏不露;以往黏人的小寶貝,如今,即使是同車,也會戴上耳機,把自己隔絕在另一個時空中,聽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

在青澀少年的歲月裏,我們都開始任性地展現自己的“風格”:上街時,甩開了父母習慣性牽起的手;冬天的早晨,對遞過來的衣服視而不見,頭也不回地奔向晨霧中。當我們為自己這種彰顯成熟的行為而沾沾自喜時,父母不會多説什麼,他們會偷偷把衣服藏進書包,在清晨準備好營養具備的豐盛早餐。默默地做着一切。天底下的父母,在我們不會察覺的地方,都在扮演着相同的角色。

曾在《讀者》看到過一篇同名文章,其中的一句話,我將它選作文章的題記。相似的處境,相似的目送。龍應台告訴我們的是,不必追,而這位作者卻告訴我們,自己走下去。

我們在人生的漫漫長途中,得到了想要的一些,卻失去了不想失去的一些。那熟悉的背影與面容中所承載的離別、懷念與重逢,鑄就了我們在未來的目送中,所賦予的形象。

可是。習慣於被目送的我們,有曾注意過身後的一切嗎?當我第一次在目送中回首時,心中,有了異樣的感覺。

我的外婆與我們分居兩地。因此,只有在假期中,工作繁忙的父母才會把我送到外婆那兒。外婆並不善表達,是個少言寡語的人。在炎熱的夏天,她會及時的端上一盤爽甜的西瓜。然後,繼續手中的針線活。時不時,還會抬頭看看我,嘴角處,是淺淺的微笑。

每當我不得不回杭州時,外婆也不會多挽留,只是默默地幫我收拾好行李,再將我送上到車站的計程車。透過車窗,我看到她眼底的不捨。就在車子在公路上勻速行駛時,我猛然想起,還有一個箱子落在了外婆家,又折了回去。

在接近時,沒想到,我看見,外婆依舊站在屋外的那顆大樹下,姿勢沒多大變化。我知道,她的腿一直不怎麼好。她看到我,臉上的驚喜再也隱藏不住了,笑容綻放。事後,我問司機,司機回答説,當時,我們已經行了將近三分之一的路程。聽到回答,憶起那個樹下的人影時,我的眼睛裏,不知何時,蒙上一層薄薄的水霧。

每次,在我們離家時,有沒有注意到背後的人一直目送着你消失,收入眼底的,只有父母那的模糊身影。臉上的表情,彷彿一直籠罩在偌大的陰影中,是真的如此?還是我們一直,不曾留意。

龍應台在自己當了母親後,才明白父母當年的所作所為,她後悔,想彌補,因此,才在他們風燭殘年之時,盡了最大努力,令他們能不留遺憾。龍應台知道,我們也將會知道,在被目送中成長,縱然,只有失去才會懂得珍惜。

當父母站立在我們的背後,在目送中,凝進他們的無限愛意。當時光流轉,我們的位置進行轉變,做着當年相同的事情時,所有人心裏都清明如鏡。有時,我們所需要的,只是那一次的暮然回首。稍縱即逝間,無須再,來去匆匆。

《目送》讀書心得7篇 《離別的感觸》 第2張

第2篇

翻開書的封皮,讀着這一本在假期期間被推薦的《目送》,一個個故事,一句句言語,説不上扣人心扉,卻於心中響起共鳴。在看書之前,我僅僅認為這是一本談論親情的書本,然而翻開後,卻是一紙人生。

看到“十七歲”這個篇目時,讓我目光一頓,這與我想像的年齡,作者會寫些什麼呢?她曾經的十七歲?還是十七歲的少年們?我往下看,這是關於作者遠在德國的兒子華飛的。書中,母親與許久未見的兒子一同閒逛於劍橋大學,本應該是一幅融洽、互訴衷情的場景,但顯然,十七歲的少年儼然已有自己的想法,字裏行間都透露出這個年紀的一絲叛逆。

大多數時候是平淡的。但當父母的所見所聞明顯快不過時代的進步時,披着“新時代青少年”外衣的我們總會表現出我們與父母的嫌隙,比如高科技產品的使用,日漸新潮的社交內容,一杯外國品牌的昂貴的咖啡,這些東西在這個富足的時代走進年輕人的羣體,但相對於父母長輩而言,他們或許不懂,或許新奇。

當華飛説道“小孩!”時,我想,在我們眼中,對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感到新奇的父母,或許真的像某種意義上的“小孩”一樣,我們以不耐煩的態度迴應,不正像是我們在拼命修築一道高牆,迫使父母與我們漸行漸遠嗎?

從“青少年心理”走出來的我,又進入到作者的另一個篇章:作者與年老後開始忘事的母親的相處。她們之間的相處,讓我敢達兩人雖離得很近,卻有着不容忽視的疏離感,作者母親記憶的回溯,漸漸與現實脱軌,每次問過後又忘記的問題,及時有作者不見其煩的回答,也感到了令人窒息的距離感。父母年齡的增大,記憶的倒退,層出不窮的心理與生理上的問題,這種父母子女間愈來愈遠的距離,讓人看得見,觸不着。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所謂的背影漸行漸遠。”這一瞬,“父母”和“子女”這兩個詞,好像突然拉長了在這之間的溝壑,彷彿這一生,我們與父母擦肩幾十年,而後走向遠方。我們與他們,就這樣不捨地,看着彼此,獨自走過漫漫長路。

第3篇

?目送》是一本瑣事記錄本,作者在其中以簡潔的方式敍述了許多通常被忽略的瑣事。有一種貼近生活的感覺,也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細緻觀察。

觸動我的是《胭脂》。內容是你回屏東看他,先打個電話,然後帶她去很多地方買東西,玩,等等。描述的很詳細。但是後來的分別更讓人感動。那種善意的勸説是一個複雜的工程。首先給個提示,然後把指甲油拿出來慢慢塗,直到滿屋都是指甲油的味道。幫媽媽化粧打扮。全文充滿了母女之間的愛,以及分開時的失望。還有作者對母親的關心,表達的細膩,也有對母親記憶力下降的無奈和擔心。作者的感情,字裏行間處處都有體現。特別是帶媽媽去鄧師傅那裏做足底按摩,去美容院洗頭。描述很詳細,每一個細節都很清晰,去的地方也很多,説明作者對母親的重視。再比如後來的她,曾經是一個沉迷於美的女人,誇大母親對美的熱愛,與自己的衰老相提並論,表現出母親無法守時的無奈和悲傷。

?如果》和這個抒情手法是一樣的。也是全文敍述,抒情。在飛機機艙裏,作者遇到了一位回到家鄉的老人,想起了他失去的父親。他認為如果能回到過去,再陪他回到家鄉,他會做什麼,都會寫得很詳細,每一個動作都會在腦海裏的每一個地方閃現,也凸顯了作者的遺憾、羞愧、悲傷的複雜心情。

作者之所以能寫出如此震撼人心的故事,是因為作者真正理解了生活,如實寫出了生活的寫照,這説明作者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的每一點點滴滴。我們應該認真對待生活,仔細觀察生活。即使是最普通的事情,也可以有神祕的原因。我們應該用美麗的眼睛記住生活的美好。

第4篇

我慢慢地,慢慢得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會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目送》是龍應台女士在書名為《目送》的散文集中收錄的第一篇散文,打開書看到這句話,我就有些淡淡的憂傷和傷感,也許同是母親的緣故,又也許同是女兒的原因吧。

每個人都要經歷從年輕時候挺拔的身姿到年邁佝僂的腰桿。這期間,我們看着兒女長大,看着親人離開,無疑都是一場又一場的目送,只有自己在目送的過程中才能體會無奈和惆悵。每個孩子都是天使,可是每個父母都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天使中最特別,最可愛的一個寶貝。我是個比較自我的人,在沒有孩子之前,我總是無法領會做父母的心情,我無法體會責任這個詞的含義。直到我自己的兒子出生,看着母親抱着兒子,眼睛裏流露出無限的疼愛時,我頓時明白了愛和責任的含義。我有責任去愛,去教育這個剛出生的寶寶,我更有義務去照顧年邁的父母。我漸漸明白了,生命原來就是一場延續,孩子就是人生的分水嶺,有了孩子,生活就有了牽掛,有了責任和目標。我們願意用盡所有的力量去保護他,去疼愛他。當我們把所有的愛和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同時,我們忽略了另一個人,那就是父母,為了孩子健康茁壯成長,可以每天提前起牀一小時,為他準備早餐,做他愛吃的飯菜,可是在父母那裏,寧願多睡一小時,我也不會起牀準備早飯,總是想有媽媽呢,這些事情不需要我操心。媽媽在,我就覺得安心。我覺得我可以理所當然晚起,我所有的懶惰都可以歸咎為這是我媽媽家,我可以肆意的懶。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發現她有白頭髮了,我還驚奇的説,媽你有白髮了。媽媽淡然的説,年紀大了肯定有白髮了。聽到這句話有點心酸,我以為她不會老,我以為他永遠30歲,我以為她還是我心中無所不能的超人。孰不知,她也會老去,也會變的更囉嗦,帶她出去吃飯,他總是嫌飯菜太貴,和老闆討價還價,弄得我覺得很是反感和沒面子,給她説了許多遍下次不許這樣,她像個犯錯誤的孩子一樣低頭低聲説,在家多好,我做給你吃啊,又不花錢,又幹淨。我一下子覺得自己是多麼的不懂母親的心。那是一顆多麼柔軟而又脆弱的心。包含着多少不為人知的愛,那是何等的深沉和無言。

指尖的年輪,年華的記憶,當年輪一層一層的覆蓋那曾經佈滿烏黑的髮絲,我們應該趁着年輕,趁着歲月靜好,大聲的説出:媽媽,我愛你!

第5篇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喜歡龍應台了。透過一本本凝聚着她在生命中不同時刻不同心態的書,一點一滴地觸碰到,她豐富細膩的內涵。

而今的龍應台,在《目送》中,有了更加豐富多變的內涵。

這是一本記錄她生活點滴的散文。在這本書中,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温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採訪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親切;記錄了她做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那份悽楚和傷痛。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裏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前邊的孩子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捨,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哪怕前方荊棘遍地,被扎得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第6篇

目送一詞,只不過是用眼跟隨着他人的背影,看着他不斷遠去,倏忽不見。或是永久,或是短暫。

龍應台的這本《目送》,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兄弟的攜手同行,寫纏綿不斷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而最吸引我的,則是目送着他人離去的瞬間。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當我打開書,順着迷人的書香,我的目光定格在了這一段字,感觸頗深。

龍應台的筆下,寫到兒子上學時,在穿梭紛亂的人羣中能清楚看到,華安在行走時不斷回頭,兩人視線在隔空交會。但隨着年齡的增長,之後的每一次目送,彷彿都在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也使龍應台聯想起了當初的自己,父親用廉價小貨車送她上學,但怕給自己女兒丟臉,只把車停到了衚衕裏,她目送着父親的車子消失在路口,父親的背影告訴她:不必追。在父親離世時,她深深地凝望,因為這是她最後一次的目送。

每次目送,從眼中流露出的真情,是包含了多年的不捨、擔心與留戀。當你在人羣中回頭一瞥,可能就是對他們最大的慰藉。

望着窗外雨點打在窗户上,聽着滴滴答答的雨聲,像是聽到了時間在一分一秒流逝,我的思緒飄到了三年前......那是姐姐大學入校日,我們一家跟隨導航來到了期望已久的校園,在這裏我聽到最多的話語,就是每個家長不斷地重複着叮囑的話,大多學生也都是“落荒而逃”,卻還是避之不及,聽從着父母的“嘮叨”,我的父母也不例外。龍應台的筆下也曾在《目送》中寫到一段對話,主題就是“與母親的經典對話”,從中清楚可見,母親一直在重複她所説的話,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兒子過得更好,可殊不知,雖然這些聽起來有些厭煩的話,卻充滿了母親對自己兒子的關愛。經過一天的奔波,等到我們與姐姐分別時,爸媽也一直在叮囑,那泛着淚花的眼中流露出一絲不捨。待姐姐説出那句再見時,我鼻頭忽然感到一絲痠痛,一種複雜的情感湧上心頭,熱淚在眼眶中打轉,淚眼朦朧的我看着姐姐遠去的身影,模糊中可清楚看到,她在用背影告訴我們:不必追。

龍應台,用淡淡憂傷的語句詮釋了每一次的目送,每一次目送背後複雜的情感。直到我目送着姐姐身影的離去,才能感覺到與親人分別的心情,多年的情感,彷彿就在那一瞬間,在不捨得眼神中詮釋出來。

仔細想想,每個人在幼年時,當我們在向着朝陽邁去時,身後總會有一兩個人注視着你的背影,渴望着我們那回眸的一瞬間,眼神從未從我們身上離開過,目送着我們長大。他們,就是父母。有一天,我們也會慢慢注視着他們的老去,到那時,才會體會到目送的那個人內心的沉默與痛楚。

我不願等到有一天自己的父母不記得我們後,才開始懂得陪伴。龍應台的母親因老年痴呆不記得事物,所以常掛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你是我的雨兒嗎?”她的母親雖然記憶已模糊不清,但也能清楚記起,我還有一個雨兒。這也許就是世間最深厚的情感了吧,是一個從記憶中抹也抹不掉的情感,如同深深烙在腦海裏。

雖然我才處於人生的起步點,還沒有嚐盡人間的悲歡離合,但我不希望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當我的親人目送着我與他們分別,我一定在人羣中,穿越過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讓彼此的視線在隔空交會。

或許我們只記得目送親人遠去,卻不曾記得回望親情。如果目送會使父母眼角堤防崩塌,那回望就是修復的最好的良藥。

第7篇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放學回家,媽媽給我聽了“詩詞有聲”——龍應台的《目送》片段。

話説,我的確看過整本龍應台的《目送》,可完全不理解“人生三書”之一的其中的意義——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彷彿這一切如飄渺的浮雲,與我愈飄愈遠;又像是空氣中的塵埃,雖是那樣渺小,卻又觸手可及......

龍應台的文字,“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温柔婉轉,彷彿微風吹過麥田,那是人生的深沉。

聽朗讀者誦讀片段時,我發現,媽媽停止了刷微信,抬頭凝視着我。

我也抬起了頭,和媽媽的目光交融在一起;面前是棕黑色的瞳孔,媽媽的視線久久不能從我的身上離開,那一刻,時間好似停格。

我望着這雙温柔的大眼睛,彷彿讀懂了媽媽眼神中的一絲迷茫。

是因為什麼?這就是“目送”嗎?還是對未來分離的不捨?

......各種設想在我的腦海中打旋兒,我的心頭一緊,閃過一絲不安......

回首往事。媽媽每日送我上學,都要反覆叮囑我:“上課認真聽哦。”“嗯!知道了!”我總是快速回答。這一問一答,已經陪我走過了無數的校園時光。

和媽媽道完“再見”,我走向校園,媽媽總要目送着我的背影,走進教學樓,走進知識的海洋。等到快要走上樓梯,我總是回過頭,向媽媽招招手,媽媽這才打算離去。

如若今天的小小少年在未來日有所成,我相信,爸爸媽媽一定會為我感到自豪!

可是,在求學路上,我只能用背影告訴爸爸媽媽:路途遙遠,不必追;日後,也不必追......

這,也許就是《目送》的意義。但是,無數的水滴可以匯成汪洋,無盡的沙粒可以變成沙漠。希望有一天,我能真正理解龍應台的花枝春滿,悲欣交集。

龍應台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