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7篇 《龍應台目送》:一場感性與理性的對話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81W

《龍應台目送》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講述了作者目睹母親失去生命的痛苦經歷。通過文字的抒發,龍應台深刻地描繪了生命的短暫與無常,讓讀者深感人生的珍貴和脆弱。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7篇 《龍應台目送》:一場感性與理性的對話

第1篇

它是一杯香醇的咖啡,令人回味無窮;它是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焰,驅散整片黑暗;它是一棵參天大樹,默默遮風擋雨……龍應台的《目送》給予我太多太多真摯的感受,時常讓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人啊,有些路只能自己一個人走。”這句話看似平凡無奇,但你細細品味,你會發現它卻能擊中你柔軟的內心。我深深記得那一幕:當作者目送華安上學時,看着華安筆直的背影,卻並沒有回頭,作者卻發現這無疑是自己年少時對待父母的模樣,心中不免湧現傷感。當我看到這裏,不禁鼻頭一酸,正當十七八歲的我,是否也和華安一樣?每當與父母離別,總是忘卻背後那熱切的目光,我們不知道的是:或許你的一個回頭、一個微笑、一句話語,便可安撫他們那不安的心……人生不免有坎坷荊棘,有些難只能自己一個人闖,有些感受只能自己一個人體會,有些關只能自己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自己一個人走……當你真正做到這些時,你會發現你已經慢慢成長了,但在成長的過程中,請務必記得關心那些陪伴你成長的家人與朋友們。

“漫山遍野山茶開花”——那是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小標題,每當我嘗試想象那個情景時,腦海卻是一片空白。我深深記得那個小段落講的是:作者目送着父母漸漸變老,最後消失不見……這一段描寫了最難以碰觸的話題——生死離別,任誰聽聞都令人心痛不已。慢慢靜下心來,我能夠想象得到:當作者寫到與父親經歷的趣事時,或許會嘴角輕輕上揚,發出輕笑聲;當作者寫到父親離去時,可能會擱下手中的筆,用手擦掉眼眶中滾動的淚水,發出哽咽聲。望向窗外,繁花似錦,車水馬龍,但身邊的人卻一個個遠去……

“我慢慢的`、慢慢的明白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是你和他的緣分在目送着對方離去,你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漸漸消失在小路拐角的地方,而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龍應台寫在書本中最醒目的地方,也是令每一位讀者最難以忘卻的一句話。我輕輕將書本放回書架上,想等到自己為人父母時再次翻閲這本書,我相信我將會更加喜愛這本書,更能明白作者那看似簡單的話語所包含的複雜情感。

由筆直的背影變為佝僂的背影,當他目送着不捨你離去時,他的背影將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7篇 《龍應台目送》:一場感性與理性的對話 第2張

第2篇

前段時間去朋友家做客,在書櫃中發現了這本人生之書,然後在朋友的極力推薦下,我拜讀了台灣作家龍應台先生“人生三書”之一的《目送》,這本書用七十三篇散文寫出了“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它是一本生死筆記,文字間更透漏着深邃,憂傷和美麗,更被稱作二十一世紀的《背影》,跨三代共讀的人生之書。

讀完這本書,令我最感動的還是第一篇。作者目送兒子華安從國小到國中再到大學的成長,到最後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然後目送父親的衰老和逝去,在火葬場爐門前的最後一次目送。正如“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也許這就是生命的輪迴,一個生命的誕生,見證生命的成長,陪伴生命的逝去。

當我閲讀《目送》,想起自己的父親時,我的眼淚不自覺地流了下來。印象中的父親身材挺拔無所不能,但歲月的流逝,父親慢慢衰老,而身體也逐漸彎曲。還記得這次元旦假期結束時,父親送我到車站,當我放好行李,上車和父親臨別後忍不住透過窗户望向父親,映入眼簾的畫面瞬間讓我淚目,父親一手扶腰,然後斜歪着身軀佝僂着身體一點點向回走,突然覺得父親真的老了,常年的操勞讓他身體已經變形,但他在我面前還是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

少年的我們正如華安一樣,在成長中總想脱離父母的懷抱,奔向屬於自己的天空,留給父母的只有漸行漸遠的背影。長大後的我們有了自己的家,有了孩子後,當我們作為父親或者母親時,也許才能體會到那時父母對我們的愛永遠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

突然想到前段時間看到的一篇文章,文中寫到“現在呀,好像只有春節這七天才可以真正回家陪陪父母,其實每天真正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也就五六個小時,一年也就四十個小時,就算二十年,也就三十天左右。”。我們總覺得二十年還很長,當子欲養親不在發生時,我們才意識到時間不夠用。所以趁現在多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吧。

第3篇

?目送》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當我讀到“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時,我的心有種難以言喻的痛楚!當讀到“我一向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可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一個人聽音樂。”我們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對我們是如此的排斥與冷漠!

於是“我慢慢、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並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任誰看到這樣的文字,都不免在心裏發出一個共鳴的震顫,這讓我想起現實中的自我,此刻我們總在抱怨孩子粘人,總期望能讓自我多一點自由的空間,少一點孩子的糾纏,可是隨着歲月的流逝,當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想要跟她們親近都將成為一種奢望了。

我們的此刻就是孩子的將來,今日上午我還在跟表妹埋怨老媽太過嘮叨,我都三十好幾了還管三管四的。從上學到工作再到成家,我不明白留給了母親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離家,留給父母的僅有背影!當車輪啟動我目視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後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離家,母親都會把我送到車上,幫我找好座位,而我卻只留下淡淡的一句:“媽,你快回去吧”,但每次媽媽都會固執的等到車子啟動,直到我完全脱離她的視線……

感激龍應台的這篇散文,是她讓我讀懂了老人內心的淒涼與無奈!是她讓我明白在以後的日子裏應當怎樣去對待我的親人,愛人和孩子!怎樣讓我們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遺憾!

第4篇

人的一生,不過是彈指一揮間,白雲蒼狗,斗轉星移,這在龍應枱筆下的《目送》中流露得淋漓盡致。她以細水流長般的筆觸將我心中的鉛華洗滌,不吐不快。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只不過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每當讀至於此,我的心頭為之一怔,似蒼穹深處獨自黯然神傷的雲翳被一抹明媚空靈的陽光不偏不倚、洋洋灑灑地照耀。為人子女,感觸最深的莫過於目送,時光荏苒,歲月蹉跎,我們在父親母親的呵護下茁壯成長。歲月從不饒人,我們從蹣跚學步到亭亭玉立,從與父母寸步不離到背井離鄉,每當離開家門,腳步多挪一寸,身後熾熱的目光便長一寸。縱使一步三回頭,也心知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唯有目送不遠不近,含情脈脈進行着頗具儀式感的無聲告別。一次又一次,周而復始,那麼深情,驚豔了歲月。、

“時間是一隻藏在黑暗中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恍惚間,物走星移。”讀罷,心潮一浪高過一浪,再推敲斟酌,不覺已頭涔涔淚潸潸,白駒過隙,日月如梭,不知不覺,父母的青絲逐漸退成銀色,額上兀然平添了幾道格格不入的皺紋,細膩白皙的纖纖玉指也變得黯然無光。他們也曾紅光滿面,意氣風發。歲月不温不火地敍説着,終有一日,我們也會目送他們。

龍應枱面對着父親的'逝世,曾這樣敍述自己的心境:“像海上突來的閃電把夜空劈成兩半,天空為之一裂,讓你看見了這一生從未見過的裂縫,最神祕的破碎,最難解的滅絕。”我似乎聽見了他心在滴血的聲音,或遠或近又時遠時疏,細思恐極,令人不寒而慄。誠然,長長久久只是人們美好的幻想,生而為人,離別不期而至,旦夕禍福雲譎波詭。子欲孝而親不待是多麼痛徹心扉的領悟。最後的目送,將長眠深藏於地下,温暖餘下的歲月。

人生須盡歡,親情趁年華,聚散傷別離,緣盡未有時。世事難料,人生須臾片刻,卻道是人間情盡美。目送又目送,須且行且珍惜。

第5篇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是我在龍應台的《目送》裏最喜歡的一段話。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幾乎所有的家庭都會發生的一些極為平常的小事:華安小的時候“我”送兒子去國小時,兒子活潑的樣子,並寫了“我”目送兒子上大學時,他的不耐煩以及漸漸與“我”更疏遠的變化,讓“我”聯想到自己當年,父親目送自己去上大學時的情景,並寫了幾十年後,父親漸漸蒼老,“我”目送棺材裏的父親的悲哀以及不捨。

作者筆觸細膩,感情真摯。我初讀時不甚了了,再讀時我心慼慼。後來當我和媽媽一起朗讀的.時候,我側目不小心瞥見了媽媽的白髮,我的眼淚在眼眶裏就不禁打轉了。我更體會到“目送”大約就是人生裏悲酸無奈的常態吧。也正因為失去是人生的必然,因此,我們更需要珍惜。

人會不斷的長大,也會漸漸的老去,最終便會與地相依。而時間更淘氣,才不等那些愛磨蹭和愛玩的孩子,一去也就不再回頭了,就像《誡子書》中諸葛亮告誡自己的兒子説:“年與時馳,意與日去。”亦像《論語》中的名句“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時光總是會帶走一切,非人力可為。

春節前,我和媽媽一起整理房間。我推開抽屜,看到那個又小,又被我擺弄的,有點歪的銀手環,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我遠方的親人——我的奶奶。從小我就是被她帶大的,因為小時候爸媽上班很忙,讓奶奶從龍巖過來帶我。奶奶説我一天到晚總是亂跑,就算是吃我最愛吃的米糊也不會老實坐着。奶奶就讓我戴着這個手環,奶奶聽到手環的叮噹聲才能安心。但與奶奶相處的時光很短暫,我上了幼兒園,奶奶就回老家了。我只能在放假時,回老家去看奶奶。

但是過了幾年之後,我看了一本書《遊山玩水上北大》。我似乎心一動,看到北大兩字,就已迫不及待,所以每到放寒暑假,我總是央求媽媽帶我去遊山玩水,這也讓我忘記了在遠方正等着我去探望她的奶奶。父親多次問我説要不要回去看奶奶,可我總有很多不回家看奶奶的理由。讀着這本書,我突然感覺到時光的無情,我的奶奶在一天一天的老去,而我並沒有珍惜。

輕輕地合上這本書,我拿起了電話,“奶奶,我想您了……”

第6篇

面對路途的疲憊,心神的勞累,堅強的她逐漸領悟到許一個人走的路。龍應台,著名作家,也是一名普通的母親。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也寫下一部部人生的經典。

?目送》便是其中的一道心靈雞湯。華安從上學開始,龍應台便目送他的離開,望着孩子的逐漸長大,心中的欣喜也夾雜了絲絲的憂傷,那幽幽的悲來自孩子的叛逆。當華安將母親遞來的傘棄之不理,當淡淡且帶有嫌棄的説“小孩”時,此時的她才意識到孩子已經長大。

這時,我才真正瞭解到小路盡頭的“不必追”的深深的落迫,瞭解到目送背影的離開也真的變成了對時間的無言,對時間的目送。飄渺間,似乎看到了我的母親,她那早已為我白了的發,皺了的紋。他雖沒有淵博的才華的深明的見地,卻有同龍應台一樣的母親的心。終究,就會明白朱自清筆下的.父親的苦。

如今的我即將走向成年,邁向社會,也許有一天父母會離開我,雖然我改變不了現實,但我能夠做的,就是不留下遺憾。清晨的一句問候,勞累時的一杯茶,也許真的很小,但在父母的眼裏,那就是全部。父母陪我們走過了無知的童年,叛逆的青春。但是你瞭解你的父母嗎?所謂瞭解,就是知道對方心靈最深處的地方的痛處,痛在哪裏。這樣之後,你還能説了解他們嗎?兒行千里母擔憂。所謂父母的痛不過就是在孩子長大,欣喜之餘留下的孤寂。他們是在用一生去等待目送之後的回望。真正能夠撫平親人心中的痛,不是進行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而是與他們陪伴的每分每秒。父母的心,真的很容易滿足。若每個人都能夠參悟到這一點,也便不會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治理名言

時間無情,帶走了青春,偷走了快樂,卻永遠帶不走你對父母的真心。珍惜與父母陪伴的一分一秒,勿留“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第7篇

?目送》與我跨越了十年,十年前的閲讀和十年後的閲讀總有許多不同的體會與感悟,一本好的書是能陪伴你走過不同的人生旅途,你能在不同的時期從書的身上獲取不同的力量,鼓勵你繼續勇敢地走下去探索未知的人生。

説起我和《目送》這本書的緣分可以追溯到上大學那年,第一次離開家的我滿懷對家人的不捨,偶然間看到了目送這本書,年少的我並不能理解這本書更加深刻的內涵,十年之後有時間重新好好閲讀這本書。

我最喜歡看龍先生與兒子相處那部分,一代代的我們是在先生描寫的這種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小時候的我們不願聽從父母教誨,年少輕狂。可是,歲月匆匆當我們有一天又變成孩子們的父母,又在重複父輩對於我們的那一套理論。先生的文字中透露出父母對孩子成長的思考,對孩子的愛對孩子的成長也是無奈中透着喜悦。

最讓我動容的那部分就是先生寫到自己的父母親,寫這本書的時候,龍先生的'母親是一位耄耋之年的失智老人,她的記憶總在現實與回憶之中穿梭,停留在或是明媚的少女時光或是兒女小時候的温馨陪伴,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腦海中會浮現出一位白髮蒼蒼慈祥的老人用灰濛濛的雙眼望着彼岸的美好年華。或許先生就是幸福的原生家庭吧,好的原生家庭如先生那樣,一位情緒內斂有大智慧的父親,一位温柔慈愛的母親,這樣的家庭可以給予子女最大的底氣去面對人生未知的風雨。

先生還有對兄弟姊妹親情那段描寫,他的比喻讓我印象深刻,她説“兄弟姊妹就像一棵樹上遙遙相望的樹葉,即使不相見,他們的根也是連在一起的”。這種對親情的思考獨生子女的我們分外羨慕,希望我們的子女能擁有這種手足親情。

十年,我經歷了許多,今天再看這本《目送》也讓我有了許多新的人生感悟,我最喜歡仍然是那句:“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