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15篇 探究八年級物理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策略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04W

本文將分享八年級物理教學經驗,反思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探討如何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更加理解物理知識,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和實踐能力。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15篇 探究八年級物理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策略

第1篇

?家庭電路》一節主要講述家庭電路的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作用。其中,重點是試電筆的使用及開關、插座的接法。我在講授本節內容時緊緊抓住這個重點來開展我的教學,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首先,通過播放觸電的視頻,使學生明白安全用電的重要性,體現物理的課程基本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和探究興趣,引入新課課題。

其次,通過讓學生知道觸電是因為碰了火線,所以我們很有必要找出火線,並讓學生上台找出火線。這過程中,充分讓學生動手,去體驗物理探索的過程,這個過程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膽量。

再次,引導學生分析為什麼保險絲要接在火線上,而且只能接在火線上,教師從旁指導,並用接在零線上的圖進行對比,方便學生認識比較,在學習三孔插座中間的孔接地時,用了實物圖進行分析,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物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學以致用的思想。

總體而言,本堂課是在充分理解新課標對本節內容的要求基礎上設計的,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在練習的設計,也充分抓住了會考的考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得學生明白家庭電路的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進而會利用這些知識為我們的生活服務,同時能利用這個知識來規避危險。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雖然課前有較充足的準備,也很仔細的考慮了各個環節。但是,上完課發現有的地方還是可以做得更好的,比如,教學過程中語言還是過於平淡,沒有抑揚頓挫,還得加強訓練。在讓學生動手的環節中,還可以讓更加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語言方面可以更加精煉,課堂氣氛可以進一步的調動,這些地方略有遺憾,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多多注意,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15篇 探究八年級物理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策略 第2張

第2篇

07年暑假之後,我擔任了八年級的物理教學。結合十幾年來的教學經驗,教學伊始,我便引導他們產生了濃厚的探究興趣和熱情,帶着對新學科的好奇,保持着對物理的濃厚的興趣,進行物理的學習,由此產生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尤其國中,可操作實驗很多,所以不管實驗的難易,我都精心準備,哪怕是最簡單的小實驗,我也結合學生實際條件,讓學生參與動手實驗,課下親自動手搞小製作,以此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製作過程中,體會成功的喜悦,感受物理帶給他們的樂趣。

在進行引言教學中,我不急於告訴學生物理是一門什麼科學,也不灌輸式的告訴他們物理研究的是什麼。而是給了每一個學生一個放大鏡,讓他們親自觀察,親身體會放大鏡的成像情況,課本上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其實很容易,把實驗留給學生,讓學生動手,讓學生感受,不要怕課堂不好控制,學生只要有儀器,只要有研究的內容,他們是積極配合的。教師在適時加以引導,探究的問題都解決了。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我把放大鏡給了學生,通過學生的探究,我提問,用放大鏡看近處的物體時,看到了什麼?學生們都齊聲回答,放大的像。我接着又問,看遠處的物體時,看到了什麼?學生興趣很濃,有的回答説是縮小的,有的回答説是倒立的,接着有的'就喊,老師,為什麼啊?我沒有正面回答他們的問題,而是接着引導,除了看到的這些,你還發現了什麼?學生又看了一會。答案相當的多,幾乎把凸透鏡成像的情況都説出了。教學效果很好。

另外,課本中有漏斗乒乓球實驗,我提前讓學生用飲料瓶自己做了漏斗,找了乒乓球,在製作的過程中,學生便已經把課本的實驗做了,所以課上內容輕鬆領會,且興趣很濃。

物理是一門與實際聯繫緊密的科學,有些問題實際動手做一做,比空洞的説教更有用。

比如聲現象一章中,聲音可以傳遞能量的模擬擊鼓息燭實驗。我讓學生動手組裝,,自己實驗,學生興趣很高,一切得到了一一認證,從而鞏固了聲音可以傳遞能量的教學。

物理是一門有用的學科。在進行完光學的教學後,我讓學生自己設計製作潛望鏡。時間不長,真的有一個班的學生把自己粗糙的作品交給了我,讓我提出意見和建議。我仔細的看了,一個很簡單的盒子,兩塊互相平行且與水平方向成45度角的平面鏡。在下方看能夠看到高處的物體,還真的不錯啊!

電學教學完成後,我讓學生課下自行設計門鈴。很快,學生們就有了迴音。有一個學生拿着製作的門鈴,找到我,説明了思路。我驚訝於他們的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還有許多的小製作,都是教學中實際遇到的,我不在一一列舉。

通過和他們的交流和溝通,我越發的感覺到,把實驗交給學生,把空間留給學生,學生會給你一個驚喜,你會詫異於他們的奇思妙想。

我儘量課前提早進入教室和課後也不急着離開,為自己創造與學生接觸的機會。我知道,學生親其師,才信其道。

每一屆學生我都是從第一節課開始,就營造一種温馨和諧的氣氛,我性格外向,比較幽默,很容易便與學生打成一片。他們與我沒有距離,説話很隨便。課堂氣氛也很活躍,回答問題時都搶着回答。

上課時,我總是笑着走向講台。以自己飽滿的熱情和友好的眼神影響學生。有學生説,上物理課提神,不是學科本身提神,是他願意以一種歡樂的氣氛去學習。回答問題時,特別是全部回答時,有的學生説一句“廢話”,學生們被逗樂了,我也沒有責怪的意思,總是以一種友好的態度去看待他們,肯定廢話中的有用的知識點,用幽默的語言指出其不足。達到讓他們敢於發言,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哪怕是錯誤的。敢於發言也是一種能力,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是不容易的。由於有我的寬容,學生們積極發言的主動性被調動起來了,課堂效果很好。

,可見老師和學生的感情交流的好壞,在一定的成分上決定的教學的成敗。有的學生由於不喜歡某一科老師,導致不學習這一科,他們不管後果,不管是不是應該的,國中學生就有這樣的特點,遇到這樣的情況要疏導而不是強制。

這是我在進行八年級物理教學時的一點粗淺體會,希望和同仁共同探討,以求提高。

第3篇

本節課的主要知識目標是使學生認識槓桿,通過探究得出槓桿的平衡條件,並把所學的知識應用於生活實踐,做到學以致用。

因為本節課比較抽象,所以讓學生從生活中瞭解一些常見的例子入手,引導學生進行一系列的觀察、體驗、猜測、求證、運用等研究活動。

第一:創設情景,產生問題。給學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工具,並通過觀察總結出其中的共同點,激發探究熱情,調動解決問題的積極性。

第二:遷移引導,設計實驗。通過最簡單的撬石頭的實例,分析其支點、阻力和動力,阻力臂和動力臂,即槓桿的五要素。

第三:然後設計槓桿實驗,先預測,後驗證,獲得數據。

第四:組織分析,獲得結論。交流數據,並整理,組織學生對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得出槓桿的平衡條件。

上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給我的最大的感觸是上課時教師一定要有時間觀念,要隨時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改變教學方案。本節課最大的缺陷就在於我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做適當的調整,導致在學完知識後沒有相應的生活應用加以鞏固,學生感覺理解的不透徹,而且整節課顯得比較緊張,這也是我以後需要改進的地方。

第4篇

?變阻器》是國中物理電學部分的重要內容,是上節電阻知識的實際應用,又是後面“歐姆定律”的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在電學實驗佔重要地位,學好變阻器,即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電阻的概念,又為今後的學習特別是做電學實驗必要的準備。

今天上的這節課,有讓我感動的地方,更有很多讓我深思的地方。

調動了學生的情緒,學生積極配合老師,尤其在小組合作,不論是討論問題還是做實驗的時候,互相之間積極配合,互相幫助,積極詢問問題,沒有一個是課外生,沒有一個不積極投入這堂課,這一點讓我非常感動

1.由於自己的.緊張,課剛開始的時候,發現出現了點小漏洞,結果,由於自己心理素質差,大腦開始發熱,思維有些混亂,後期自己出現了很多失誤,在知識點上出現了反覆,而耽誤了時間,知識結構上出現了失誤。

2.學生第一次做滑動變阻器的實驗,對於他們來説兩個人做這個實驗肯定有難度,李志傑自己一個人做這個實驗更會有難度,我沒有太關注他

1.自己的心理素質太差,一點小失誤而影響了整整一堂課

2.課前的充分準備,會使課堂內容密度大,環節緊湊。

3.教師的語言嚴謹,提出問題的明確,對學生接受知識,考慮問題都能有很好的引導。

4.對待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心態,自己在心態上有了進步,但是對學生還是顯得過於嚴肅。對學生多一些笑臉。

第5篇

本星期,學校組織了聽評課活動,教師們積極參加,走進課堂,研究課堂教學過程,觀察學生的表現,思考如何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以便提高教學效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鑑別人的經驗,研究、思考,教學是一門藝術,聽課這個詞應該改為觀課,聽課教師不只是帶着耳朵走進課堂,教學其實沒有什麼模式,每節課、每個班、每門課都有特點,需要教師的思考與設計,教學實際上是師生交流的過程,以前,我到臨沂九中開研討會,看到這個學校搞的是個性化優質課堂,這才是教改的正確路子,值得我們學習。

本週學生學習了浮力的知識,教學過程重視了物理教學的三個要點:

本節課設計了多個簡單有效的實驗,通過動手觀察,結合二力平衡的概念和阿基米德等知識進行分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理解學習的內容,學生能清楚地認識物體在液體裏的浮沉的基本狀態、物體的浮沉的`條件及改變物體浮沉的方法。並能聯繫生產生活實際,分析簡單的浮沉問題,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參與度和內心體驗,很好地達到了預定的目標。

第6篇

這一節課主要帶領大家複習了密度、力、壓強浮力的相關知識點。主要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時一個在教學上新的嘗試,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時常運用到這些。思維導圖的入門相當簡單,一張白紙,在裏面寫寫畫畫就能完成。其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們自己有這樣一個意識,自己動手完成課本知識的歸納總結。

在教學中,發現現在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缺乏,以及對物理概念的一知半解,甚至連完整的定義都背誦不下來。很難想象這樣一羣學生在練習物理題目時的一個完整的思考過程。

由此,在這節複習課中,以這樣一個方式呈現出來的一個目的。就是讓學生理解並掌握物理是一門很講究邏輯的學科,各個知識點之間不是點狀分佈,他們是樹狀的,有其內在的聯繫。掌握這樣的`內在聯繫,不僅有利於學生的記憶,更加加深對物理概念的理解。

思維導圖並不是每個學生都喜歡的,説到底,這不過是一種記憶知識點的方法罷了。加以利用會事半功倍。可並不代表適合所有的學生,可能一些學生有自己的記憶方法,又未嘗不可。僅在此提供一種學習的方法而已。

第7篇

?走進分子世界》這一節是《從粒子到宇宙》向物質世界的兩極進軍。由於肉眼對微觀世界看不見,學生在感知這些知識時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多注意對學生微觀分子模型的引導。

在微觀模型的選擇上根據一些實驗現象讓學生自己做出答案。第一個是我是用粉筆在黑紙上畫線再用放大鏡放大,同學們能夠很清楚地看到一個個的微粒,並且空隙也能夠看的清楚。第二個是把高錳酸鉀放入水中,還有第三個是酒精與水的混合,我先是把水中加入了一些紅墨水,然後倒入酒精,先是能看到一個分界面,混合之後,也能較明顯地觀察到體積的減小。這幾點,同學們辯觀察邊分析,然後很自然就選擇出模型2,這些對理解分子模型都非常重要。所以同學們一旦對分子模型有了一定印象之後,再後來的分子動理論就能較容易接受了。後面的關於分子的'無規則運動,以及其運動與温度的關係和分子的作用力的實驗現象都是很明顯,聯繫知識可以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中的現象舉例,學生的興趣還是很濃的。由於本節課的內容還是比較多的,感覺時間比較緊張,不能讓學生充分發揮,還可以下節課再進行拓展。

第8篇

本星期,學校組織了聽評課活動,教師們積極參加,走進課堂,研究課堂教學過程,觀察學生的表現,思考如何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以便提高教學效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鑑別人的經驗,研究、思考,教學是一門藝術,聽課這個詞應該改為觀課,聽課教師不只是帶着耳朵走進課堂,教學其實沒有什麼模式,每節課、每個班、每門課都有特點,需要教師的思考與設計,教學實際上是師生交流的過程,以前,我到臨沂九中開研討會,看到這個學校搞的是個性化優質課堂,這才是教改的正確路子,值得我們學習。

本週學生學習了浮力的知識,教學過程重視了物理教學的三個要點:

本節課設計了多個簡單有效的實驗,通過動手觀察,結合二力平衡的概念和阿基米德等知識進行分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理解學習的內容,學生能清楚地認識物體在液體裏的`浮沉的基本狀態、物體的浮沉的條件及改變物體浮沉的方法。並能聯繫生產生活實際,分析簡單的浮沉問題,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參與度和內心體驗,很好地達到了預定的目標。

第9篇

物理實驗科學探究的七大要素: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本節教學重點: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精神、協作意識,使學生領悟其中的'科學方法,增強學生對科學實驗的興趣,所以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是本節教學的重點。本節課主要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生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操作,並準確、如實地記錄,再通過討論總結讓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辨別實驗方案的合理性、科學性,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回顧以前的教學,我很少注重實驗課。通常是做做演示實驗或者紙上談兵,學生的感受不深刻,通過這節課我認識到,構建知識應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知識不應是教師直接講授,而應讓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景中,藉助於教師和其他人的幫助,通過意義構建而主動獲得,只有學生自主探究發現獲得的知識才是真正意義上屬於學生的知識。

第10篇

質量及其測量歷來是物理教學的重點,一方面由於質量是物理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和其測量是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也是學習密度的基礎。

?質量》這節課的學習目的`是:知道質量的初步概念及單位;知道物體的質量不隨物體的形狀、位置、狀態的改變而改變;掌握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一節課下來教學內容多,師講得多,學生處於被動地學,課堂教學效率低。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基本技能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覺得這一節課應該分為兩課時來上。對於托盤天平的使用,因為現在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配有説明書,所以在學習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時,先讓學生先閲讀課本討論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嘗試用托盤天平測物體的質量,師點撥實驗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在課堂上把學習主動權、思考權、發現問題權還給學生,師起到引導和點撥作用,這樣有利於學生的發展。教學過程中會發現:學生邊玩邊學,學習興趣很高,課堂學習效率高。

第11篇

今天我的三個班都學習了〈熔化和凝固〉,儘管課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可是課上下來,效果與我想象的有很大差距。給二班上課時,我準備按照實驗課的幾個環節講下來,卻省略了最重要的“進行實驗”環節,而是準備放到下一節課專門做實驗。然後給出了學生實驗數據,並由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結論。可是我發現,由沒有“實驗”的數據得出結論,每一句結論都顯得那麼牽強。而且,由數據得出結論的分析過程有點混亂,沒有邏輯性,想到哪説到哪,這説明備課還不夠紮實。以後的實驗課的備課要在“分析得出結論”時的語言準確、簡練和邏輯性上下功夫

在接下來的三班和四班上課之前,我抓緊時間準備了小組實驗器材,用了兩節課時間。在三班上課時,由於“實驗前的準備”講解過多,致使實驗時間只剩下十分鐘,實驗沒做完就下課了。四班的'課在三班的下一節,由於實驗的準備不夠充分,四班實驗時三班做過的石蠟還沒有凝固,致使課上耽誤了不少時間換水,換蠟,這樣一來,做實驗的時間就有點蒼促。所以,在以後的實驗課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不能偷懶。

第12篇

首先通過實驗探究的方法,分別獲得定滑輪和動滑輪在使用過程中,起作用方面的規律性的結論。然後引導學生應用槓桿平衡點的'條件,進行實驗探究,讓他們去尋找提重物所用的拉力與承擔物重的繩子股數的關係。最後通過幾種升降機介紹,讓學生知道複雜的機械中有許多部件是由槓桿和滑輪組成的。教材還利用信息窗介紹機器人,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知道任何先進的機械都是可分機械控制系統和機械傳動系統,其中的機械傳動系統實質就是簡單機械的組合,簡單機械在高科技領域內也是不可缺少的。這也是簡單機械的價值所在。

教師教學時先讓學生觀察瞭解滑輪的構造,然後將學生按學習小組分成幾大組,每組重點探究一項內容,並向全班同學彙報探究結論。探究活動可同時展開,每組同學除要重點探究一項內容,每組同學除要重點探究的內容外,其他探究活動也要完成。在學生討論交流以後,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定滑輪的實質是等臂槓桿,用槓桿的平衡條件分析定滑輪不省力的原因。

第13篇

本節課的主要知識目標是使學生認識槓桿,通過探究得出槓桿的平衡條件,並把所學的知識應用於生活實踐,做到學以致用。

因為本節課比較抽象,所以讓學生從生活中瞭解一些常見的例子入手,引導學生進行一系列的觀察、體驗、猜測、求證、運用等研究活動。

第一:創設情景,產生問題。給學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工具,並通過觀察總結出其中的共同點,激發探究熱情,調動解決問題的積極性。

第二:遷移引導,設計實驗。通過最簡單的撬石頭的實例,分析其支點、阻力和動力,阻力臂和動力臂,即槓桿的`五要素。

第三:然後設計槓桿實驗,先預測,後驗證,獲得數據。

第四:組織分析,獲得結論。交流數據,並整理,組織學生對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得出槓桿的平衡條件。

上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給我的最大的感觸是上課時教師一定要有時間觀念,要隨時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改變教學方案。本節課最大的缺陷就在於我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做適當的調整,導致在學完知識後沒有相應的生活應用加以鞏固,學生感覺理解的不透徹,而且整節課顯得比較緊張,這也是我以後需要改進的地方。

第14篇

在物理教學中,習題課是必不可少的一種課型,它貫穿於整個物理教學的始終。習題課上,雖然老師總是強調要求學生按照規範的步驟解題,並不厭其煩的宣講其重要性,但有的同學總是自行其是,解題思路亂,呈現出的解題步驟讓人費解。

問題究竟出在哪裏?是老師沒有把問題講清楚,顯然不是。學校組織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教學方法之後我終於悟出,問題出在規範解題的重要性不是學生親自體驗得出的.,他們反而會覺得自己怎麼想就怎麼寫更方便。

認識到這一點之後,我在熱量計算習題課的教學過程中加以運用。

我首先從佈置的作業中抽出三道題目,請三位同學在黑板上寫出各自的解題結果。然後讓全班同學都來感受這幾位同學呈現的解法是否容易看得明白,並請同學上台來評講一下,怎樣寫才能把解題思路表達得清楚,最後老師適時總結。由於同學親身參與到規範解題步驟的總結過程中來,有了親身感受,建立深刻印象,在後來的月考中,幾乎很少有人再出現這方面的問題。

第15篇

槓桿是國中力學部分簡單機械中的重要內容,它是學習其他簡單機械的基礎。因此,學生理解與槓桿相關的知識程度對學習簡單機械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以往教學中我們往往是按着教材的編排,先介紹什麼是槓桿,接着介紹槓桿的五要素(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最後就是槓桿平衡條件及應用。槓桿的五要素(包括力臂)是通過教師的講解直接告訴學生的,中間很少有什麼鋪墊。學生通過聆聽,能知道力臂的概念,但為什麼要引入力臂這個概念?力臂在槓桿平衡中所起的作用是什麼?還是迷迷糊糊,一頭霧水。大部分學生經過強化訓練,雖然也能利用以上內容去解決相關習題,但是對該部分的知識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由於力臂這一關鍵點沒有突破,導致學生對後面的其他簡單機械學習產生困難。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我對教學過程做了調整:首先從學生的生活基礎和已有的知識系統出發,引導學生認識日常生活中的槓桿,總結得出槓桿共同的特徵──在力的作用下能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進而介紹槓桿的支點、動力、阻力;講動力臂和阻力臂之前先介紹什麼是動力、阻力作用線,再引導他們畫出點到作用線之間的.距離,然後才點明這便是動力臂、阻力臂。如此處理,學生再通過練習強化,便將這一難點克服了。這個僅僅這個內容就花了一節課的時間,但我覺得這一節課,還是意義蠻大的。

通過這節課,我領悟深刻:教學的過程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的過程,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促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要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又要適時點撥、引導、講授,為學生順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