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11篇 「角」:“繞不過去的圖形”,教學反思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01W

本文主要分享一位教師在教授音樂課程中所遇到的挑戰和反思,其中講述了她使用《角的認識》這一教材的經驗和教學方式。通過深入思考和對學生的觀察,她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了調整和優化,提高了教學效果。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11篇 「角」:“繞不過去的圖形”,教學反思

第1篇

“角的初步認識”這部分內容我們已經講完了,學生對於什麼是角、直教、鋭角、和鈍角都能正確的進行判斷,可是通過測試發現學生對於“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與什麼無關”這一難點卻不理解,很多學生不能正確判斷兩個角哪個大,哪個小。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課上通過讓學生“找角”、“折角”、“摸角”、“辨角”、“畫角”、“玩角”等操作活動給學生建立了豐富的角的表象,為什麼學生還不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張口的大小有關呢?現在回想教學過程,我認為根源在於教學角的組成時,沒有深入挖掘這部分知識的內容,只是從表面上讓學生理解了角的概念,知道了什麼樣的圖形是角。教材中沒有出現角的符號,我也沒有給學生補充這一知識,因此學生沒有弄清角的大小到底是指哪裏。

在今後教學“角的認識”這部分知識時,我認為除了讓學生充分感知角的形狀,能正確辨認直角、鋭角、鈍角外,還要讓學生認識角的符號。讓學生知道兩條邊張開的地方,用弧線表示出來,就是指這個角的大小。畫一條小弧線這樣就使學生對角的.大小的認識由抽象化為具體,由表及裏內化了知識,自然也突破了教學的難點,明確了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與什麼無關。我們在教學時,要認真鑽研教材,抓住教學的重難點,集體研討、商量找出突破難點的方法,這樣才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高效,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11篇 「角」:“繞不過去的圖形”,教學反思 第2張

第2篇

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在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由於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我將觀察、操作、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通過找一找、折一折、畫一畫、説一説、剪一剪等教學形式,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學中,我還充分應用了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通過課件中形象生動的情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化,為學生創設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和氣氛。我覺得這節課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課始,利用學生喜歡的卡通人物叮噹和大雄,他們的對話:什麼是角?由此向學生呈現一幅校園情境圖,校園中老爺爺手中的剪刀、老師手中的三角板、足球門架,操場的四角、鐘錶等等,讓學生有直觀上的認識,然後繼續觀察吸管、水管籠頭,剪刀,從中抽象出角,並讓學生説説什麼是角?然後老師在告訴學生準確的定義,這樣做把角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深深地印在學生的心中,同時也為探索新知作準備。

通過折、剪、畫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在主動探索中建立具體感性認識,從而輕鬆理解並掌握各種特徵,更好地實現學習目標。在做角這個環節中給學生準備了許多學具:圓片、不規則的紙片,一根毛線、兩個紙條和一枚圖釘。讓學生任選一樣或幾樣來創造角。這一環節給了學生充分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動手去發現知識,去感悟其中的'道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本課的難點──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這個知識點很抽象,很難講解清楚。在這一難點的突破上我是這樣做的:取了教學上用的圓規,邊活動兩條邊邊説角有大有小。也就是先確定角的大小的概念,讓生明確什麼是角兩條邊叉開的大小,然後讓角一點點的變大,這個過程中讓學生觀察,角發生了什麼變化?什麼變了?什麼沒變?接着讓角一點點的變小,讓學生觀察,什麼變了?什麼沒變?這個操作過程形象、直觀,取得較好的效果。

第3篇

在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中,學生已經學會如何辨認角和直角,並已經建立了正確的表象。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我力求做到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具體的情景中學習數學,學生通過在“找鋭角和鈍角——做角——畫角——演角——設計美麗的圖案”等多層次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創新和想象能力。以下是我的幾點體會。

1、讓學生能在直角的基礎上,出示一些角,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辨認那些角是直角?給這些角分一分類,説明理由。從而使學生認識了鋭角和鈍角,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準確地描述鋭角和鈍角的特徵,順應兒童認識的規律。這個過程學生親歷了數學知識的抽象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和無限趣味,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萌發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2、學生在認識鋭角和鈍角的過程中,經歷了觀察、比較、操作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

3、讓學生用相關的工具或畫或辯或改或做直角、鋭角和鈍角,利用這些不同形式的活動,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和交流,學會提出問題並運用一定的策略解決問題,初步形成評價意識,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

4、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5、最後課外延伸讓學生應用鋭角、直角和鈍角設計一副美麗的校園圖畫,由此加深了孩子們對這三種角的認識,而且又還原於生活,讓學生個性化地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創造力,還滲透了數學美,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和實踐能力。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進一步拓展角的外延,完善學生對角的認識,讓學生認識鋭角和鈍角,並能夠用更準確的、更具體的數學化語言描述生活中的角。

第4篇

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畫面的角及實物角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圖形角,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加深對角的認識和初步瞭解角的基本特徵。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個層次使學生形成關於角的正確表象:

一、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展開學習。

在課的一開始,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情景引出角,並通過觀察實物抽象出所學的角,使學生經歷抽象數學知識的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學生依據對角的各部分的認識,自由選擇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發現角有大有小,從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這樣的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進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角的初步認識”直觀性、操作性比較強,我設計了找一找、做一做、畫一畫等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通過指一指、折一折、摸一摸,動手操作具體感知角的頂點和邊,瞭解角的組成,然後通過動手做一個活動的角,從動態中認識角的形狀及大小變化,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觀念,真正體現“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這一基本理念。

三、給學生創設自由度較大的學習空間與時間。

教師敢於放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尤其是做角環節,為學生提供了創新的思維空間,學生依據對角的各部分的認識,自由選擇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發現角是有大小的,進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一層緊扣一層,層層都體現出教師的大膽放手、學生的自主參與。

這節課的練習是我精心設計和安排的,我讓同學們在“藍貓對話室”裏和兩位小朋友開開與心心一起判斷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並增加一道思考題,讓學生比較數學課本表面上的角和課堂練習本上的角,這樣的安排,一方面把練習放在學生感興趣的一個情境中,為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更深的理解,教材上練習八的習題穿插在整堂課中,避免了集中練習給學生造成的疲勞感,特別是在課的末尾安排學生利用角來創作畫,將趣味性、創造性、思維性融為一體,豐富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同時也使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得到極大的鼓舞,可謂一舉多得。

第一:沒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比如學生在判斷兩個邊長不一樣便角的大小一樣的角時,決大多數學孩子都説這兩個角是邊長長的那個角大,這時我沒有把兩個角做成實物的形式從黑板上拿下來,重疊在一起比一比,如果這樣學生就能更加直觀的看出角的大小與它的邊長無關。

第二:我覺得在比較角的大小的時候也處理不好,學生折角後比較角的大小時,由於時間關係這個比的過程還太短,給學生提供的素材學生還不大會用,沒有提供一些有利於學生觀察、比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學效果還不夠好,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第5篇

本節課有成功之處,也有好多不足之處。自己覺得最有進步的地方就是時間的安排問題上,一節課講完了習題,以前總是講不完自己準備的內容。最大的不足是,自己對本節的一個環節——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設計的不合理,通過修改,最後把重要的東西丟掉了。以後還需要注意,有的教學內容不能為了節省時間就捨去。

1在導入時,説發現什麼平面圖形之前還是要加入讓學生們説一説看到了什麼東西這一環節,目的是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

2折角之前需要有一個做活動角的過程,而且要求邊長長度一樣。然後讓同桌進行小組合作:變大變小、一樣大等。接下來可以加入折角。這樣目的很明確,讓學生真正明白角的大小是與什麼有關的。

3為了體現合作探究,不能怕時間不夠,而放棄學生自己先嚐試畫角的過程。

4學習卡用途不大,以後書上的習題直接在書上做,還有畫角可以在練習本上做。

第6篇

課上完了,但思緒卻沒有完。回想《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直觀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的,這部分內容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角的重要基礎,也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由於學生對角的認識生活經驗不多,教學有一定的難度。本節課根據學生實際和新課標精神,創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感覺本節課體現了以下幾點:

1、 敢於放手,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同桌小組交流,使學生經歷了學習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數學教學中應儘可能的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活動,使他們能夠在活動中感受別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以改變和完善自己的認知。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充分的體現了這一點。通過幾個開放性問題的設計,如:擺動角的時候,你發現了什麼?觀察這三個角你發現有什麼共同的特點?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組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同時拓寬了學生的思路,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個性,學生通過操作、觀察,經歷了認識角的過程。正是因為有了教師的放手,才有了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學生真正會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2、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識點的前提下,靈活處理教材內容,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但在取捨教材、處理教材的時候,往往內心都要經歷掙扎。最後我還是沒有直接從書上的主題圖中引進,也沒有選擇從生活中去引入,而是選擇了在數學知識本身的內在聯繫上,承接上去引入,這樣更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從而達到知識的建構。

面對二年級的學生,老師的精神狀態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狀態,不要殘酷地説教師的教學行為以及個人魅力剝奪了知識本身對學生的吸引,實在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需要外在的獎勵機制及刺激來激發和維護他們對知識本身的興趣。杭州的那次學習回來,我就已經開始在思索這個問題,開始在反思自己那“小丑”般的角色,希望自己能學學他們那慢條斯理,平靜中掀起漣漪的教學態度。可在前面的幾次試教過程中,可能是自己對內容以及整個教學流程不是很清楚,他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而沒有真正地去關注學生、傾聽學生的語言,整個人置身事外得看着孩子,讓孩子們產生了很大的距離感,他們要麼不理你了,要麼就不敢大膽得發言,弄得課堂死氣沉沉,自己也產生了不想上下去的牴觸情緒,不歡而散,很失敗。所以在開課的時候,我還是選擇採用活力、童趣點的方式。效果果然比前幾次試教好多了,

1、 不要讓課件鎖住了學生的思想、教師的教學、課堂的生成。

在講授角的各部分名稱的時候,由於我的試教以及課前調查情況表明,學生總結各個角的共同點的時候,更傾向於先找出“兩條直直的邊”。於是,我的課件做起來就是先出示“邊”,不料學生先發現“尖尖的點”。本來這是相當好的學生生成的資源,我如果及時得抓住,稍一點撥,一個重點問題就解決了。可由於課件的“死”,讓我自己不得不對這麼好的資源先棄之不管,真是一大敗筆呀!經驗總結:其一,提高自己製作課件的水平,讓課件更靈活一些。其二,課前考慮得還應該更加全面,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都要考慮到。切記,課堂就應該是生成性的,作為教師一定要好好把握這生成的寶貴資源。

2、 追求更高效的課堂,每一個教學行為都來之有道!

追求高效的課堂,一直是我自己追求和努力的方向。雖然自己也想極力得做到這一點,到由於自己各方面的水平和經驗不足,做的還是不能盡如人意。課堂上還是出現了走過場的環節。如折一折這一環節,學生出現了很多反面的例子,我都沒有加以利用來鞏固教的各部分名稱。而是花了大量的時間在把折的角畫到黑板上,為的就是引出“角的大小”這一環節。正如曾老師説的,有的時候,並不是説每個環節都要去引的。其實折角真正的意圖應該放在鞏固角的各部分名稱上的。這點,我自己課前本身就定位錯誤。

兒童是天生的探究者,從兒童誕生的那一刻起,他們就沒有過停止過探究。而我們教育者所要做的',不過是促使兒童這種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斷提高和完善,促使兒童從自發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學的探究。在《新課標》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只有引領孩子們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可是,我們還得思考什麼時候應該探究,什麼情況下探究是毫無意義的無病呻吟。如課上,讓學生在活動角這個環節,讓學生探究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學生能根據你給他提供的空間去發揮自己的思維,在探究中有所收穫。而讓學生,給角的各部分起個名字,就完全沒有必要,就算學生的想象力在豐富,想的名字再好聽,也沒有用,也不會被採納。因為這些名稱都已經是約定俗成的東西,誰也改變不了。這個環節我就做了無用功。

細節決定成敗是時下很流行的一種説法。對於課堂教學來説我們固然不能説一兩個細節的失誤就決定了課堂教學的不成功,但是最起碼我們可以説細節的完美可以成就課堂教學的完美。更何況如果細節的失誤太多,也註定了課堂教學的失敗。細節雖小,但是對這些細節的處理同樣受我們老師自己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智慧和課堂教學調控能力的制約,真可謂是細節之處見精神。我的課也一樣,存在很多細節處理的問題,課完了,我總是在想如果當時自己這樣處理該多好呀?可是我們的課堂本身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只要我們在不段的遺憾中不斷得進步,積累經驗,讓我們的遺憾越來越少!

第7篇

一、凸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漸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在教學中,我放手給予學生充足的時空,努力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經歷“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畫一畫”、“比一比”“擺一擺”、“議一議”等活動過程,通過動手操作,探索角的特點,認識角,理解角的大小,擴大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

角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二年級的學生對角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本節課通過小組合作,同伴交流的過程中,要在學生已有經驗基礎上抽象出角的圖形,使學生建立角的表象,認識數學意義上的角,同時,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思考的學習習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的意識。

從生活中的建築物、教室用品、教育教學設施入手引入學習,又以尋找見過的、聽過的角寫一篇角的自述結束,一方面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的真諦,促使學生利用實際生活知識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

教師不能充分放手,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時空,學生的活動、交流的時間不是很充足,沒能對所有學生的活動給予足夠的關注。以上將是今後教學工作的改進方向。

第8篇

在活動化的課堂中做數學,弗賴登塔爾曾經説過:“學一個活動的最好方法是做。”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十分重視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按照操作的不同目的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激發學生自願參加,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國小生的特點是“聽過了,便忘記了;看過了,便記住了;做過了,便真正掌握了。”在教學角時,問題主要是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畫直角,畫直角比畫一般的角,難度要大一些,兩條邊的方向不能隨便定,只能根據三角板上的直角來決定怎麼畫,有了一定的'限制。

畫直角的方法比畫一般角的方法難度加大啦,這時我特別強調學生直角的頂點必須是尖的,直角也有兩條邊組成,不能沿着三角板畫成三角形,另外強調直角符號必須是方方正正的,不要畫成弧線。二是在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時,學生不會旋轉三角板上的直角來驗證。所以我通過黑板上演示和課件上形象直觀的動態演示的方法相結合,讓學生知道怎麼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同時也在比較中得出,這個角比直角大還是比直角小。但是我覺得要想讓每個同學都學會判斷、比較的方法,還得讓學生親自操作,在做中學習數學,掌握方法。所以我讓學生多次演示,加深理解。

總之,在國小數學教學中開展這種“體驗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中,調用各種感官去體驗、感受;注重實踐,多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才能填補學生經驗的不足,從而促進學生在體驗中感悟。

第9篇

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加深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徵。按照兒童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進行編寫,但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直尺畫角,教材中還特別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摺紙、制角、畫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由於國小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在教學中,這就不可避免的要產生幾何圖形的抽象概括性與兒童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怎樣去解決這一矛盾呢?我認為最根本的途徑是教學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把對角的認識建立在豐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之上。

因此我先讓學生説説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識,把學習的主導權交給學生。再選擇其中兩個問題,以擬人化的語言提出“角的家在哪裏?”,“角長什麼樣子?”提出角的意義的懸念,重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始,通過“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的活動,直觀感知“角”。這個活動學生喜歡,既能喚起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又能激起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為學生的繼續學習搭起了現實生活與抽象數學的橋樑。角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學生對它也是相當熟悉,但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和數學意義上的角,通過課前調查我瞭解到他們的認識大多停留在“一個物體的邊沿,或是轉角的地方,就是角。”而這些就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也是本課的學習起點。

從實物中抽象角,豐富學生的感知。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而這些“數學上的角”跟學生“經驗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異,也會在他們的心理產生一種認知上的衝突,也正是這種衝突將激勵着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比較與發現中。

通過剛才的一系列活動,學生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們安排了及時的觀察、對比與發現,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然後及時設計“判斷”練習,通過辯認與説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通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

由於學生已經形成了角的正確表象,為了加深對角的特點的認識,我們又安排了“找一找、摸一摸、説一説”的體驗活動。讓他們在身邊尋找角。“其實在你身邊就有很多角,仔細觀察,你發現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上也有角?”(“桌面上有角”;“書本上有角”;“紅領巾上有角”……)然後通過同桌互相指一指、摸一摸的活動過程,既能加深對角的特徵的認識,還能讓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性。孩子們紛紛舉手“頂點尖尖的,有些刺手!”“邊是平平的,很直,很滑!”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也能及時對某些錯誤的認識進行糾正與彌補。

接着動手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與理解。小組活動時提供給學生紙條、各種形狀的紙、繩子、小棒等好多材料,學生可以藉助這些材料做出角,學生展開活動時,老師參與學生中間,即時採集有用信息(如:引導學生髮現,活動角可以用來比較角的大小為下面的教學做鋪墊),還有的學生用一種材料不止做出了一個角,教師及時表揚鼓勵,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這樣,學生在"做"中學,對開發學生的智力、培學生學習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比較角的大小、發展學生的思維。對教材重新整合,利用學生手中的活動角為引子,引出了比較角大小的三個層次進行教學,首先,在“做”角的活動過程中就引導學生髮現角有大小;其次,課件出現不能一眼看出大小的兩個角,發現可以利用重疊方法比較角的大小;然後是一眼能看出大小的角,引導學生髮現可以用更多方法和工具材料幫助其比較大小;最後,用邊長短不一(借用多媒體展示:角的兩邊像金箍棒一樣變長變短)但大小相同的兩個角比較,引導學生觀察探究獲得知識。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大膽放手,讓學生參與數學活動。如畫角一段,教師不講如何畫角,而是鼓勵學生自己畫。開始,學生可能出現各式各樣的畫法,有的沒頂點,有的邊不直,有的比着現成的角描畫。針對畫角中出現的問題,教師鼓勵學生想辦法.最後,教師彙總同學們的想法,找到畫角的方法一從一個點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面畫兩條線。

第10篇

教材是數學知識的載體,是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認識對象,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依據。本節課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緊緊圍繞教學的重、難點,打破教材的侷限,重組教學材料,使教材變得生動活潑,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

1.結合生活情境,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俗話説:"萬事開頭難"。開課伊始,我使用遊戲“摸圓形”教學手段引入新課。利用這一情境,引出新課內容-角的學習,體現了“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學生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這一精神,然後與生活經驗緊密結合,找生活中的角,自然過渡到新課教學。尤其是由生活中的角引出數學中的'角這一環節的處理上,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適應於幾何圖形從立體到平面的知識體系。

2.利用卡通情境,讓學生在趣中悟、樂中學。

“注意選擇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材料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快的數學學習體驗。”這是國標本實驗教科書的一個特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卡通動物帶領闖關為主線設計教學活動。在卡通動物的帶領下,一步步展開教學,課堂上學生始終樂此不疲、興趣盎然,整個數學活動充滿童趣,學生在趣中悟、在樂中學。

3.安排自主活動,讓學生在動中悟、做中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上我都讓學生唱主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這節課自始至終貫穿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實踐,這不僅符合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和幾何初步知識直觀性、操作性強的知識特點,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了以活動促發展的活動教學思想。

第11篇

認識角是二年級下冊的知識,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平面圖形圓、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認識角是低年級學生對幾何平面圖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種認識飛躍,認識角教學反思。但是,低年級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採用以下一些方式幫助學生更好的完成對這部分知識的學習。

藉助圖形概念形成的教學,使學生經歷“感知—觀察—比較—歸納—抽象”的概念建構過程。在教學中,第一個環節我通過讓學生擺三角形,拿走一根小棒,從而提出課題認識角,然後就讓學生快速的將小棒收起來了。這時學生腦海中還沒有對角有一個籠統的認識。應該先讓學生觀察一下這個角的樣子,然後還原小棒,再分別拿走另外兩小棒觀察那兩個角的樣子,這時學生對角這個圖形就有了初步的認識,再請學生説一説,就給了學生一個“ 感知—觀察—比較—歸納—抽象”的概念建構過程,這樣也為學生後面能正確指出用圓折出的角做了很好的鋪墊。使學生頭腦中角的概念逐漸清晰。

2、同時新課程改革也倡導幫助學生形成對概念內涵的豐富認識

形成比較和分類、概括和抽象的能力,提升準確、簡練和嚴密的數學語言表達水平。在課上我對學生使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還很欠缺,學生很多時候意思正確,我就急於給予評價。應該在課堂上有意識的培養學生説完整的、準確的數學語言描述自己的想法,這樣不僅對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品質和態度之外,還對學生清晰掌握概念有很大的'幫助。

3、在課堂中要善於製造矛盾衝突、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沒有問題的課堂不是好課堂。在本節課中有一些讓學生質疑,產生矛盾衝突的地方,我沒有及時的抓住,而是按照自己的設計進行講解。如:在同桌同學用活動角造同樣大小的角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可能腦海中差生疑問“我們的角並不一樣”如果我通過引導讓學生提出疑問,然後讓同學之間互相討論,爭論,最後“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一重難點應該能被學生更好的介紹,而且學生的主動性更強,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所以教師在備課或教學中應該形成一種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意識。並且善於抓住教學中能令學生差生矛盾衝突的點。讓學生去探究、去合作,這樣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更強,教學也更高效。

我安排了很多活動,但是活動過多每次活動,都要組織一次教學,這樣就佔用了很多的教學時間。所以,有的活動是否必要,就成為我要思考的問題。教學活動多,應該突出主線,進行簡化。所以在二次備課中,我將摸角的環節去掉,在鞏固練習中,將正例與反例結合,也能達到角的概念的強化和辨析的作用。同時在標角中將平面圖形和圓弧形放在一起,也能達到分層鞏固的目的。這次的經驗,也讓我對以後再操作活動比較多的課時有了思考,活動是否必要?活動與活動還能否結合達到相同的教育效果?力圖考慮更方面的因素使活動更有效,更有價值。

5、語言是表達思想、傳遞信息的基礎,也是溝通感情的橋樑,在課程改革中,強調學生主體性發展教師促進者的作用

要充分發揮教師促進者的作用,必須把握好課堂中的語言。國小教學語言,要注重多樣化的提問藝術,要善於鼓勵學生的積極性,要注意批評語言的方式的幽默化和評價語言的多元化。而反思我的課堂,雖然學生比較有序,但是似乎缺乏一種激情,少了一種活力。學生本應該學的、玩的很帶勁兒,但是似乎這種氛圍沒有被我帶動起來。所以以後我要加強這方面的實踐,多用熱情的表情和話語感染學生,多鼓勵學生,讓他們感受數學帶給他們的成就感,從而喜歡數學,熱愛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