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國小語文説課稿範文優秀國小語文説課稿5篇 《優秀範文分享:讓國小語文説課更出彩》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4W

本篇文章為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國小語文説課稿範文,幫助大家更好地瞭解和掌握課程內容。這裏收錄的説課稿均為優秀的範文,將為您的教學提供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幫助您提高教學質量。

國小語文説課稿範文優秀國小語文説課稿5篇 《優秀範文分享:讓國小語文説課更出彩》

第1篇

我是語文組2號,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板書: 課題),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教法和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等四個方面來對本課作具體的闡述。

? 》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年級冊第單元的第篇課文,該單元以為主題展開。是一篇精讀(講讀)課文,主要描述的是。課文雖然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卻層次清晰,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給人很深的啟迪。

根據新課標的階段目標要求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我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1。能夠認讀本課生字、詞。2。能夠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能夠理解課文,抓住重點語句,瞭解重點語句所隱含的情感色彩。(如:對錶達情感的作用學習主人公——的美好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習慣/培養學生——-的興趣)。

教學時間:根據課文內容需要,將安排2、3個課時。若為幾個課時,則説明現在講的是第一課時,同時後面講課過程中要説明第一段主要講説明等。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為讓學生充分理解本節課教學內容,結合年級學生閲讀實際情況,教學中我主要通過學生參與式的教學模式,採取朗讀法、討論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配合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樂於學,勤于思考。

那麼在學法上,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於是我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通過自主朗讀、合作交流、討論探究等方式展開,並要求學生在交流學習中勾畫出優美詞句,真正讓語文教學的課堂變成學生的學堂。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我將以五個環節設計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國小生的情感極易受環境氣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產生共鳴,基於這點,開課之初,我首先通過多媒體(播放)展播,營造氣氛,將學生帶入情境,為課文的學習奠定情感基礎,進而可以拉近學生與課文之間的時空距離。隨後揭開課題,簡要闡述課文的主要內容,順勢進入第二環節。

第二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因此,在導入新課後我先讓學生大聲自由朗讀,並要求一邊讀一邊想象,把自己最喜愛的語句多讀幾遍,教師適時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個別指導,掃清學生閲讀文本的障礙。這樣做,目的是讓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對於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理清課文寫作思路,為接下來的品讀詞句做好鋪墊。

第三環節:研讀賞析,體驗情感。葉聖陶説: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自能讀書。鑑於此,在“研讀賞析,體驗情感”環節中,我首先抽選出幾個代表分段朗讀課文,此時其他學生邊聽邊勾畫關鍵詞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朗讀完後,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歸納出本節課的生字、詞和重點詞句,並讓學生議一議。力圖使學生在反覆朗讀和討論交流中對課文有所思有所悟。

緊接着,我將根據學生討論情況進行簡單的歸納總結,讓全體學生品讀重點詞句,並藉助多媒體展示課前準備好的圖片,適時加以引導和闡述,讓學生圖文結合地品味和理解本節課重點詞句。如讀到時,用多媒體展示畫面。這一幅幅畫面,不僅講學生們帶入之中,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等詞語,從而體味文章的意境美,領會作者表達的特點。

最後,藉助多媒體向學生再次展現一組配樂圖畫,引讀課文,使學生與文本、作者再次產生共鳴,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當時的感受,激起他們對(如:草原的無限熱愛)。

總之,這一系列的“讀、悟、議、賞、再讀”,讓學生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最終達到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

第四環節:總結評價,拓展延伸。學生帶着疑問走出課堂是學生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必需。因此再對課文做出綜合性總結和評價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知識延伸,讓學生想想:。這個問題,能又一次激發學生的思惟,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

第五環節:安排作業,複習強化。為了複習、強化學生所學知識,讓學生再次體驗課文陪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安排兩道課後作業:作業1:請大家將本節課中自己喜歡的優美詞句摘抄到《優美詞句》小筆記本上;作業2:根據課文內容,。這是我教學過程的安排,下面説説本節課的板書設計。

板書邊寫邊講:本節課中把火車開到拉薩,從出發,遇到的困難1我們採取了方法克服;遇到的困難2,……。最後成功到達的拉薩。

最後,我談一下本節課教學效果。本節課通過朗讀、討論、交流合作以及多媒體展示等課堂活動,我設想能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使絕大部分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認知生字,讀懂新詞,交流討論,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均有收穫,同時力求讓學生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國小語文説課稿範文優秀國小語文説課稿5篇 《優秀範文分享:讓國小語文説課更出彩》 第2張

第2篇

?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羣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羣結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趕赴約會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鷗,風雨無阻。他視海鷗為兒女,給它們起名字,喂餅乾,照顧傷病的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後又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説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一部分則通過老人死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本課教學重點是練習以較快的速度閲讀課文,抓住描寫老人神態、動作和語言以及描寫海鷗動作的重點語句,體會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並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本節課上的是第二課時的內容,整個教學過程設計三個主要環節:分別是1、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2、品讀課文,感悟深情 ; 3、回顧全文,揣摩寫法。 下面具體談一談這一課的設計思路:

一、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和交流的時間,問題設計整合,牽一髮而動全身。

教學時,我沒有用瑣碎的問題牽制學生,而是用較為整合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合作的時機,讓學生與文本、與學習夥伴親密接觸,直接對話。交流時,仍然把自主權交還給學生,教師只是在學生交流時相機點撥、引導,體現了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教學理念。

雖然本課時重點教學15-17自然段,品味海鷗對老人超乎尋常的深情。但海鷗對老人的情不是無緣無故的,要深入理解,必須結合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所以,我設計的學法提示中強調……抓住關鍵詞語,結合課文內容和查閲的資料説説令你感動的原因……。學生要想理解重點語句,就必須對課文全盤掌握於心,對資料進行篩選、整合。老師在學生彙報、交流時,也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聯繫課文內容和資料來理解重點語句、品味感情,使學生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感覺。

自主不等於放任自流,學生自主學習,教師不能大撒把,要給予適時的幫助和指導。學生自學課文15-17自然段前,我出示了學習提示,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15—17自然段,想一想安放老人遺像的地方發生了什麼squo;意想不到的事情squo;,畫出令你感動的句子,抓住關鍵詞語,結合課文內容和查閲的資料説説令你感動的原因,並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上批註。這段提示教給了學生理解語句、品悟感情的具體的、可操作的方法:默讀 想一想畫出 抓住關鍵詞語 結合課文內容和查閲的資料説説 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上批註等都是具體的可操作的學習方法,而且這些方法不僅適用於本課,還適用於日常學習。在學生品讀感悟課文時,教師相機在學法上進行指導,使學生在本課學習時知識和能力有所提升。

語文教學要以讀為本,讀佔熬頭,特別是閲讀教學中,如果離開了聲情並茂的朗讀,只是理解內容,那樣的閲讀教學是殘缺的。閲讀教學一定要要以讀代講,以讀悟情。課文中描寫海鷗的句子寫得非常生動傳神,也十分感人。教學中我會將朗讀和體會結合起來,在學生品味理解課文後適時指導學生朗讀。特別是引導學生回憶現實生活中人與人告別時的場面,來引導學生體會海鷗為什麼為老人守靈,理解文中為什麼用撲而不用飛。文本與生活的結合,會使學生很容易體會到海鷗對老人那深厚的情誼,很自然地通過朗讀流露出來,加上採取不同方式的讀(範讀、指名讀、引讀、男生讀、女生讀、師生賽讀,齊讀)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 真正達到以讀代講,以讀悟情的目的。

寫應成為閲讀教學中不該淡出的環節,讀寫應有機結合。因此,我在教學中趁熱打鐵,順勢遷移,注重讀寫結合,在學生充分品讀感悟的基礎上,安排學生想象海鷗的鳴叫在訴説什麼,特別是讓學生假設自己是那羣海鷗中的一個(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設身處地的想像海鷗在傾訴些什麼。想一想,再寫下來。寫話的過程,是練筆的過程,也是對文章感情的體會和昇華的過程。

在很多情況下,當我們組織學生進行閲讀感悟交流時,學生的語言往往是零碎的,不完整的,甚至是詞不達意的,思想是膚淺的。而寫,可以憑藉有形的文字,作深入地思考、推敲、揣摩,可以對原有文字的進行刪減、補充、調整、完善,引領思維走向深刻和有序。參賽課上,我拿出一整塊的時間讓學生書寫內心的情感,是下了很大決心的。我相信,屆時的教學效果會給讀寫結合的理論以有力的佐證,也給了我堅持讀寫結合的信心。

老人的照片、海鷗紛飛的圖片適時出現,補充了學生經驗的不足,能夠創設情境,渲染氣氛,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內容,品味感情;因為學法指導包括的因素比較多,如果教師只説一遍,學生僅憑記憶是無法操作的,而用大屏幕出示出來,學生在自學、交流時可以反覆查看,對比學法指導要點,不斷校正、完善自學和交流情況;在指導讀兩次鳴叫的語句時,在寫話前和學生讀自己的寫話內容時,使用悲傷的音樂渲染氣氛,把學生帶入到的適當的感情基調中,利於學生準確把握情感,品出情,寫出情,讀出情。

除了運用多媒體以外,我還運用了掛圖、海鷗圖片等傳統教具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在學生寫話時掛上了老人的遺像,在學生朗讀寫話內容後將海鷗貼在老人的遺像周圍,連綴成一幅飛翔的鷗羣。遺像、鷗羣、音樂,加上學生聲情並茂的訴説,相信會將師生的情感引向深入,將教學推向高潮。

第3篇

?楊氏之子》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三單位的第一篇講讀課文。第三單位的主題是語言的藝術,有四篇課文。《楊氏之子》是文言文,《宴子使楚》是一篇傳統的精讀課文,《半截燭炬》是個腳本,《打德律風》是一段相聲。學習這組課文,要修業生能感覺話言表達的藝術,並通過綜合性學習,蒐集、積聚用得精妙的語言,以不停富厚學生的語言,並學慣用得體的語言來表達。

?世説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説。全文共55字,語言簡潔、淺顯,主要講孔君平到楊家拜訪,主人不在便叫出楊家九歲的兒子。孔君平故意指着楊梅説楊梅是楊家的水果。而楊氏子卻以沒聽説孔雀是你們孔家的鳥予以回敬。中心句便是甚聰惠。而小楊修聰惠之表現主要有四:1、能聽出言外之意。孔君平説此是君家果,楊修能明白這是孔君平拿他的姓和楊梅同為楊字開玩笑。2、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小楊修也以孔君平的姓做文章,來回敬他。3、反應敏捷。兒應聲答曰……,應聲即為接着人家的話,不需耽擱地做出迴應,可見小楊修的反應之敏捷。4、措辭委婉,懂禮數。未聞二字使語氣委婉,避免了對長輩的冒犯,做到有禮有節。另外從為設果、夫子等處也可見小楊修深諳禮數。

本文是學生在國小階段接觸的第一篇古文。像這樣短小、淺顯的古文,國小階段一共有兩三篇,主要的編入目的我想應該是讓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建立一個初步印象,激發學習的興趣吧。當然還為了感受祖國燦爛悠久的傳統文化。儘管短小、淺顯,又有古詩詞學習的基礎在,但畢竟是第一次接觸,學生對本文的理解上肯定存在不小的困難。

本組的主題是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因此本課的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讀懂本文,還要引導學生品味文中人物特別是楊氏子的語言的精妙。在此過程中還要指導學習方法,體會文言文的特點,為了達成這樣的總目標,教學《楊氏之子》一課時,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2.能主動在生活中搜集、發現、積累、運用精妙的語言。

激趣導入---出示課題,感受文言---生字教學---初讀課文---解釋文意,讀懂故事---深入理解,體會語言,領悟幽默---熟讀成誦---賞析文言,文章出處---拓展練習。

注重語言的積累,課件出示補充句子,接着讓學生説説課下蒐集名詩佳句,培養學生的課前準備好習慣。此時引入對文言文的瞭解,區分文言文與白話文的不同。

理解《楊氏之子》題目的意思,介紹自己。這是一個知識外顯的過程,也叫知識轉化成能力的過程。認知規律告訴我們:孩子們聽懂了,並不意味着就掌握了,必須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再表現出來。很多時候,我們在教學中就缺乏這個過程,因此過不了多久,孩子忘了,無論老師,還是學生,又要花時間重新去補,這就是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瞭解學段目標,寫會會寫生字。學會評價,學會豐富詞意。此時我採用了影像功能,來展示學生的書寫,接着利用白板中的查字典功能來看看現在的惠字,詞意豐富,有範寫,有讀音,有字意,有組詞,有造句。理解文言文與白話文的不同。

第一步自讀。出示讀書要求:把字音讀準確,把句子讀通順。今天這篇課文,要把句子讀通順有一定的難度,讀不通順的地方就停下來多讀幾遍,直到讀通順了再往下讀,這樣努力了,你都還不能解決的,一定要作上記號,待會兒範讀時幫助你。既是交待學習任務,更是讀書方法的引導。

第二步:多音字正音,音頻文件範讀,把好朗讀正確,流利的關。

第三步:教師在白板上畫出停頓節奏,注意文言文的抑揚頓挫,聲斷氣連。練讀。第四步:交流檢查讀文。

第一步:課件出示古文大意疏通的方法:需要藉助註釋、藉助字典、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實際,翻譯成白話文。為了使意思更連貫,表達更具體,有些時候,加上一些字詞。努力試試吧,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

第三步:逐句彙報。教師利用白板中的圈畫功能,在白板上寫出難解字的字意。對讀,將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的時候,加深印象。

首先發現文中的中心句,找出中心詞。再從讀文中,找出相關證據,體會楊氏之子的聰惠。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小組交流很關鍵。體會四點楊氏之子的聰慧:1.熱情待客。2.反應快,機智。3.説話委婉,懂禮貌。4.用姓開玩笑,回擊孔君平。學為了用,用文言文,拓展説話,活學活用文言文。

採用無標點個生讀,配樂感情讀原文(男女生賽讀),為了達到熟讀成誦的動作讀(全班讀)。

學以致用,賞析《賞月》,課件出示古文,生自讀自解,翻譯成白話文。激發對文言文的興趣。介紹《世説新語》其它的故事,培養對文言文的興趣。

根據單元重點,課文內容,各設置一個,拓寬學生的視野。

這堂《楊氏之子》是人教版第10冊教材中第三單元的課文,這個單元是語言的藝術專題。這組課文最大的特點是在人物語言上見功力。備課時我仔細閲讀了五年級下冊的教材説明,瞭解了教材的結構、特點、目標以及各單元的編排情況,對語言的藝術這個單元更是進行了深鑽,查閲了大量的資料,作好了充分準備才開始寫教案,修改了許多次後終於定下了今天這個教案。我認為這堂課上下來有這幾個方面做得好:

課上,我有機的講課件與展台,白板結合起來,儘量做到多媒體的充分開發和應用。例如電子白板的字典功能,圈畫,寫字功能,展台的同屏對比功能等。

?楊氏之子》選自《世説新語》。這是國小階段第一篇文言文,我在這堂課上進行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指導。這是孩子們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所以能夠讀懂文言文是一個重點,這裏指孩子能用白話文翻譯文言文,是第一層次的理解。

我認為要在古文的語境中讀出語感來。讀中解,讀中品,讀中思,讀中悟,最後熟讀成誦。一讀讀通,讀出句逗。首先是讀音的問題,為設果wèi應聲答曰yìng,這兩個字都是多音字,在問中究竟該怎麼讀,我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根據上下問的理解,根據語境進行分析,最後得出結論。然後是朗讀的停頓,孔/指以/示兒/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對於這些在朗讀中不易掌握的停頓,我先讓同學朗讀比較,並給孩子進行示範朗讀,讓他們發現異同,然後自己發現。我利用音頻範讀,學生練讀,讓學生在讀中學習文言文,孩子饒有興趣。

在學生興趣黯然時,拓展《世説新語》中另幾個聰慧之語《賞月》。有了這次學習的經驗,再讓學生合作、交流、探究去。我發現學生再讀古文時確實老練了許多,而且是非常饒有興趣地去探索語言的藝術。

第4篇

這篇文章是教科版國小語文第十二冊教材中第七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這也是一篇文言文。

?為學》是彭端淑寫給子侄們一封信。本文主要通過兩個和尚去南海的事例,説明凡事都事在人為。闡述了做學問沒有難易之分,立志苦學,為學不難的道理。

根據課文的類型特點及學生特點,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知識目標:認識課後5個生字,理解為學、何恃等重點詞語。

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人物對話的不同語氣。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理解人之為學,關鍵在於立志去為的道理,激發學生樹立志向,大膽實踐的精神。

方法一:藉助譯文,抓重點詞。抓題眼:為,抓文眼:作者的論點,圍繞題眼,學文眼;圍繞文眼,拓題眼。

方法二:反覆誦讀理解感悟。這一環節的完成主要的教學策略是朗讀:採取自主讀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師生、生生互動,創設實踐語言的場景,通過反覆讀,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深化文章的論點。並做到學以致用。

在課堂教學中應以人為本,以學定教,讓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究體驗,在合作中交流,實現生本對話。同時穿插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引導學生在語言環境中感受、體會、領悟、運用。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課堂,教師成為參與者,引導者,真正體現課程標準提倡的人文精神。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直接揭示並板書課題,理解課題為學,並知道本文的出處、作者及作者為什麼寫這封信。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為學習下文做好鋪墊。

好文章要三讀,即初讀讀通──細讀讀懂──品讀讀美。在文言文中,通過各種教學手段讓文本與譯文巧妙地結合,使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

自由讀、同桌讀、指名讀,讓學生把課文讀正確、流利的同時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發現預習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

(1)首先明確作者的觀點,藉助譯文理解觀點。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第一藉助譯文,抓重點詞;為,為即做為之,難事都能變易,反之則不然;二是反覆誦讀論點,理解論點。感知文言文的精妙,找到文章中的文眼,延伸到題眼,為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自由讀,讀懂了什麼。創設分角色表演和實踐語言的場景,主要設計了兩個小的環節,一設想,貧者在去南海的路上會遇到哪些困難?第二,請同學扮演窮和尚,並採訪問學生有這麼多的艱難險阻怕嗎?此時你會説什麼?引出文中的論點並反覆朗讀。再次感悟天下事只要做了就不難的道理。師與學生分角色朗讀,明白子何恃而住富和尚的兩次的不同態度及句式。再次深化主題,懂得凡事都事在人為。

(3)最後自然段的學習,明白作者的希望立志為學。這也是長輩對我們的希望。

設計了立志的勤學故事和立志的名言警句的積累,讓學生有更深刻的感受到,凡事都事在人為的道理

緊緊抓住與學生密切相關的事件,激發情感,教育學生。在結束語中我這樣設計到:我即將國小畢業的,在僅剩的這段時間裏,我們在學習中要不畏困難,知難而進,勇往直前;(引讀:人之為學有難易乎?……),當我們學業結束,步入工作崗位,走入社會,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會遇到許多的坎坎坷坷,我們要做到彭端淑所説的(天下事有難易乎?……)

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人之為學沒有難易之分,天下事也如此,只要我們立志而為就會成功。

第5篇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九義教材國小語文第九冊的選讀課文,是一篇檢測學生閲讀、寫作能力的學習材料。

課文先寫黃河給兩岸人民帶來的苦難,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但它又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接着,從黃河含沙量的現狀,分析黃河變化的原因;最後寫科學家設計治理黃河的方案。告訴人們要保護大自然,保護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3.教學難點根據小組研究主題,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製作電子文稿。

信息的浪潮席捲全球,人類不可避免的走進以網絡技術為特徵的信息時代,現代教育技術已悄然向“網絡教學”過渡。根據網絡教學及學科特點,結合單元教學目標、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讓學生了解黃河變化的過程,明確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及相互之間的關係,科學治理黃河的方案。

能力目標:通過信息技術課與國小語文學科教學的整合,引導學生自主協作學習,在獲取、過濾、分析、處理、重組信息的過程中實現閲讀與寫作的一體化。

情感目標:通過電子簡報的製作,讓學生充分體驗網絡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通過組織學生討論黃河發生變化給人類的教訓和學習課文後受到的啟發,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滲透科學的自然觀,激發學生熱愛母親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情景導入法:通過播放黃河的美麗風光及黃河洪水氾濫的片斷對比,引出課題。

演示法:通過“地上懸河”形成過程的演示,加深對黃河變化過程的理解。

討論法:組織學生進行網上交流,調動全體學生參與。

協作式學習方法:由於學生的基礎不同,在機房座位安排上,三個人一組,好中差結合,便於交流合作,協作學習。

探究性學習方法:提出要求,由學生採用探究性學習方法,自己設計、解決,從而達到複習鞏固、拓展延伸的目的。

討論、總結學習法:通過討論、總結歸納和思考練習,讓學生對已有的知識活學活用,自己創作出新穎別緻的電子文稿。

本教學設計,嘗試將語文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課程進行整合。由於條件的限制,該課只能在模擬網絡環境下進行,以多媒體計算機和局域網為學習工具,以網絡為重要的信息來源。因此,需要在互聯網上下載有關黃河內容,製作成一個包括文本、音頻、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的“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微型網站。網站結構示意圖如下:

首先,指導學生進入網站主頁。主頁以動態的形式展示黃河及黃河流域的圖片,同時配以氣勢磅礴的《黃河大合唱》的背景音樂,使學生對黃河產生直觀的印象、美的感受。並通過滾動字幕介紹“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黃河流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激發學生對黃河的熱愛。當學生還沉浸在黃河的美麗風光時,再出現一組黃河洪水氾濫,引出“黃河變了,它是怎樣變的呢?”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帶着疑問,點擊“課文”,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理清文章條理,為課文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以“任務驅動”為教學的出發點,讓學生進入“學習輔導區”。學生根據學習的內容和要求、自己的學習能力,有步驟地、有選擇地自主學習。抓住“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破壞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等含義深刻的句子,通過欣賞視頻、動畫,聆聽音頻信息、查看文本材料,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課文就黃河變化的前因、後果及相關知識點到即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意猶未盡。因此,我們應抓住學生餘興未了這一有利時機將教材的內容向課外延伸、拓展,充分利用校園網、國際互聯網提供的豐富的教學資源,採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對信息進行檢索、篩選和處理,培養學生自主協作學習的能力和創新意識。在精讀課文的基礎上,提出以下讀寫要求:

(1)閲讀課文後,寫出自己學習後的真實感受和學習後不能解決的問題,在討論區發表。

(2)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主題作為研究方向,與其他同學交流,併成立一個學習小組。

(3)根據研究主題,自主查閲學習資源庫中的資料,完成一個圖文並茂、有聲有色的電子文稿。

這組富於創造性的學習任務,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出來了。教師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輔助學生分組自選主題,自主構建讀寫框架。

根據自主構建的讀寫框架,指導學生進入網站的“學習資源庫”,自由選擇學習方式:或通過文本、音頻、視頻等信息資料的目錄進行檢索,或欣賞視頻資料,或聆聽音頻信息,或輸入關鍵字進行模糊查找……篩選一系列相同主題的文本、音頻、視頻資料進行閲讀。資料收集完畢,學習課文寫作方法,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繫,通過小組的協作交流,把收集的資料整合在一起,共同製作圖文並茂的電子簡報。

學生在分組協商製作文稿時,教師則通過主控台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實施監控,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輔導,實現個別教學。這不僅培養了學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充分發展。這樣,學生在輕鬆愉悦的環境中,通過人機對話,提高了閲讀寫作能力。

展示評價作品,是知識的彙集、共享過程,學生的獲得遠遠超過個人所能及的知識,是信息的深度加工。把學生完成的作品放在“作品展示區”展示,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於學生作品的評價,可採取小組自評,師生點評的方式。在評價過程中,肯定成績的同時應對不足之處加以補充,以便圍繞主題重組材料,修改文稿結構、語句、版面設計等。

濃厚的學習興趣,高昂的學習激qing,不能因課堂教學的結束而中止,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我還在微型網站上設計了一個討論站點,組織學生進行網上交流,調動全體學生參與“黃河,中華民族的‘搖籃’”、“保護母親河”、“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等專題討論。

通過以上的板書設計,我們可以理出文章的脈絡:科學家從黃河變化的過程、原因中,尋找出治理黃河的方案;中華民族的“搖籃”因為水土的流失、人為的破壞變成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禍河通過合理規劃、興修水利,黃河變好的夢想一定能成為現實。由此激發學生“保護母親河”、“保護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網絡環境下,語文學科閲讀寫作教學發生的變化表現為:教師由知識的傳授着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學習過程的引導者、交流討論的組織者;傳統的閲讀與寫作各自為政的局面轉變為在與網絡對話中初步實現國小語文教學的讀寫一體化;教學模式由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轉變為具有明顯互聯網時代特徵的網絡教學……防止兩個極端:一是教師只顧對着電腦講,忽略學生動手動腦,使網絡教學流於形式;二是“放任自流”,會導致語文課成為上網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