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實用的八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八年級語文上冊説課教案3篇 破解八年級語文課堂,實用説課教案來襲!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34W

本文提供實用的八年級語文上冊説課稿範文及教案,旨在幫助廣大教師更好地掌握教學重點和難點,提升教學效果。通過對範文和教案的參考和借鑑,教師們可以更加毫無障礙地展開教學教學工作,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

實用的八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八年級語文上冊説課教案3篇 破解八年級語文課堂,實用説課教案來襲!

第1篇

新課標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學的整體要求是:讓學生透過文字去捕捉作家們的情感律動去感受他們心靈的無限風光。同時,還要求加強朗讀,注意課文中的聯想和想像,學習抒情性的語言。《浪之歌》是黎巴嫩詩人紀伯 的散文詩《組歌》中的一篇,在這首散文詩裏,詩人主要運用抒情的表達方式,通過聯想與想象,向讀者展示了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的思考,文中,充滿了作者哲理性的思考和澎湃的激情。並且,詩人還用優美的語言表達了自己敏感而豐富的內心。這篇文章不同於其它寫景散文,在詩歌中,詩人選取了一個獨特的切入點,從寫海浪與海岸的愛情入手,進而歌頌了海浪美好的感情和高尚的品格。詩文中處處閃耀着詩人自身人格的光輝。

通過以上分析,我認為《浪之歌》的教學目標應該定為:在積累字詞的同時,通過反覆朗讀,理解海浪的形象及情感內涵,進而體會詩人的情感律動,感受詩人的內心世界。

這篇文章的學習難點可能在於:難以把握文中所藴含的哲理性。當然,如何去體會文中優美的語言,也非常重要。

八年級學生已歷經三個學期的學習,朗讀有一定的基礎,有一部分學生朗讀水平應該不錯。本篇文章屬於散文詩,適宜朗讀,但內涵較深沉,對八年級學生來説難度較大,且學生生活在內地,對大海印象不深,給教學帶來一定難度。因此,若能加深學生對大海的印象,發揮學生誦讀的特長,可以比較順利的完成對《浪之歌》的學習。

依據以上分析,我覺得以朗讀是理解這篇文章最有效的教學方法。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輔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因為在朗讀中,學生可以品味語言,進而理解作品思路,在合作探究中,學生可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還能在交流與協作中愉快地完成對知識的學習。最後,如果學生能夠通過朗讀,完美的把這篇文章描寫的海浪形象再現出來,就説明他們理解了作者的情感,我的教學目的,也算達到了。

對於生長在內地的孩子們來説,很少有機會見到真正的大海,所以,在導入部分,我選擇了有關海浪的圖片,剪輯成視頻,在課前播放,讓學生欣賞。給學生一個生動、直觀的感受。這個導語,意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師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

接下來的新課教學分聽讀、品讀、研讀與誦讀四個部分。

聽讀部分通過教師配樂示範朗讀,使學生對課文形成一個整體印象,把學生帶入到課文展示的意境中,並引導學生談談對浪花的情感態度。接下來讓學生對過自由朗讀與齊讀的形式,完成對本文字詞的積累,這一部分的設計意在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瞭解,為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必須主動去獲取知識,並通過相互間的交流與協作,去完成對知識的學習。因此,在品讀中,我設計了兩個研討問題:1、文中哪些詞語和句子,表現出海浪怎樣的形象?2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情感基調來朗讀本文?1-4節和5-7節的朗讀基調是否一樣?

讓學生分組去討論解決學習過程中,對課文關鍵詞句和海浪形象的理解,以及該怎樣去朗讀的難題。並且在學生回答後,給予朗讀評價與指導。既給了學生以鼓勵,又給他們明確指出以後努力的方向。研讀部分讓學生通過自由組合,去理解作品所藴含的哲理,感受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之所以讓學生自由結合,是為了讓學生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不必有所顧慮。在學生們討論之後,我準備用多媒體展示我的理解,供他們參考。

誦讀部分意在檢驗學生們的學習效果,通過配樂領讀和齊讀相結合的方式來再現課文優美浪漫的意境,如果學生們能把海浪的形象通過聲音演繹出來,就説明我的教學目的實現了。

在作業設置上,同樣要突出朗讀的重要性,同時落實語言的學習與運用,學習本文的寫法,靈活運用這堂課所學的知識。

3就自然界的一些現象進行描寫,模仿本文的寫作方式,在作品中儘量展示自己對人生的思考。

實用的八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八年級語文上冊説課教案3篇 破解八年級語文課堂,實用説課教案來襲! 第2張

第2篇

我今天要説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篇課文《蠟燭》一課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

本單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戰爭為主題的敍事性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惡醜的兩個極端,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示。西蒙諾夫的《蠟燭》是一篇戰地通訊,學習這篇文章,學生可從中瞭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軍民的戰鬥友誼,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新課標中提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説,他們通過國中一年的學習,對記敍文的文體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瞭解,但他們是第一次接觸通訊這一文學體裁。

因此,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再結合本課內容和特點,我確立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為:

(1)知識技能:a認識戰地通訊的特點;b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2)過程方法:a把握記敍的要素,逐步提高學生閲讀記敍文的能力;b學習通過人物的動作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激發學生追求和平,消除戰爭的正義感和責任感。教學重點: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1)以學生為主體,通過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平等對話提高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

2)做到三個結合:文本內容和學生的情感體驗相結合、聽説與讀寫相結合、方法指導和思維訓練相結合。

課前熱身→情境導入→整體感知→人物賞析→質疑研討→情感昇華

(一)課前熱身:學生交流1)通訊的相關知識;2)課前蒐集到的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內容的瞭解。設計説明:兩項交流內容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也從文章背景、文體知識兩個方面為下面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情境導入:多媒體投示陰暗背景下的燃燒着的留淚的蠟燭,同時播放充滿悲涼氛圍的音樂,師導入:往事如煙,歲月如梭,一切有形的東西已被時間磨蝕得鏽跡斑斑。二戰的炮聲已經離我們遠去,然而情感的東西能常駐人們心中。這枚燃燒的蠟燭將帶我們穿越歷史的時空,感受那戰場上感人的一幕。(設計説明:通過視聽手段創設情景,為本課的學習作了情感鋪墊,教師的語言導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注意體現記敍的六要素);

2.文中的哪個情節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讀出來.(設計説明:遵循閲讀規律,調動學生初次讀文的探詢心理,訓練學生閲讀記敍文的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同時在題目設計上注重分層,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課堂中來。)

1.老婦人為紅軍戰士都做那些事?學生:援助—安葬—悼念(設計説明:這一環節在於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節,從內容上理解老婦人的精神世界,同時對通訊的特點也有所瞭解)

2.賞析文中對老婦人的動作描寫的語句,進行朗讀交流。(設計説明:這一環節為突破文章的重難點服務,通過引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賞析達到感受人性美的目的;朗讀的訓練培養學生語感。總之,讓學生在品讀與賞析中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對人物形象的把握)

3.訓練拓展;出示老婦人的頭像,讓學生仔細觀察,描述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而揣摩人物心理,進行口頭表達。(設計説明:此環節仍是對人物的進一步分析,在教學手段和方法上注重分層,同時強化對寫作的訓練,實現從讀到寫的遷移)

(五)質疑研討:你對文章中的哪些問題還有疑問?請提出來。(設計説明:學生可能提出的有——文章最後兩句話的含義;黑圍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現的作用;文章中“蠟燭”的含義。學生如果沒有,就由老師提出來。從而體現師生互動。估計在解決這三個疑難中學生會有困難,因此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討論交流,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學習,老師的指導則應注意與學生生活體驗相聯繫)

(六)拓展昇華:投示“鑄劍為犁”的雕塑。學生觀察,理解雕塑的含義。進行小詩的創作。(設計説明:此項設計在於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生視野,並且通過創作激發學生對和平生活的嚮往和對戰爭的痛恨,從而使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得到昇華)

教師結語:二戰的槍炮聲早已成為歷史的迴音,但在這個世界上,槍聲、炮聲、爆炸聲,仍遠遠多於鞭炮聲和禮炮聲。21世紀的今天,我們更加熱愛和平,讓我們默默祈禱:和平永駐!

第3篇

一、 教材分析:《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但願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本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所選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俗以及民間藝人軼事,文筆生動,妙趣橫生。《吆喝》寫的是現實中業已漸行漸遠的“生活交響曲”質樸簡單,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斷,人生的種種印象都彷彿都隨着這吆喝聲而鮮活起來。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懷想,引人體味藴含的濃郁的生活情趣。

從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方面,要注意語言的感悟和積累,揣摩品味文章平易而又生動幽默的語言。理清文章思路,學習作者合理介紹説明紛繁複雜事物的方法。是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角度,應注意結合課文介紹的北京吆喝聲,引導學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獨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寫“吆喝”時的內在情感,理解感受“世間萬物皆學問,零零總總成文章”的生活真諦。

整體把握文意,學習作者合理介紹説明紛繁複雜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探究性學習的能力,通過速讀、默讀等方法把握文章脈絡是學習重點。創設意境體味文章藴含的濃郁的生活情趣,樹立文化大觀念,做生活的有心人,是教學的難點。

三、 教學設想:本文教學中宜引導學生課內外結合,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教學時先由生活現象或教學媒體示範,使學生對吆喝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感性認識,適當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與體驗。在自讀中品味語言。學習課文之後適當開展一些活動,加深對文章的認識和興趣。因此我設計了分層推進的微型話題式品讀的教學思路,採取“説——品——作”的教學模式,在一課時內完成。

為了貫徹新課程標準上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教育理念,我十分重視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學習習慣,採取圈點勾畫法、交流討論法、讀寫結合、情景體驗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自主的對課文進行研讀,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再創造”,讓學生整體動口説動筆寫,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合作學習精神。

(一) 情景導入:吆喝聲,是“生活交響曲”,質樸簡單但趣味良多。如果時光倒流,在舊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們經常可以聽到商販叫賣的各種吆喝聲。如今,這些清脆悠揚的叫賣聲大多已經淹沒在都市的喧囂聲中,但聽一聽蕭乾的《吆喝》,依舊能引發我們無盡的遐思,那往昔的生活片斷,人生的種種印象彷彿都隨着這吆喝聲而鮮活起來。

播放多媒體課件放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增加學生的聽覺、視覺方面對“吆喝”的瞭解,讓學生直接進行體驗。調動學生情緒,烘托課堂氣氛。引導學生初步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獨特的魅力。

(二) 説。這是一個"理解性語言表達“的環節,在研讀課文後,教師提煉一些微型話題引領學生自主的合作的進行課文研讀,每一個話題都是一個“抓手”,讓學生深深的進入文本。

以第一個問題為例,學生可能回答“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老師繼續引導出“這是一篇介紹老北京民風民俗的回憶性散文”,“這是一篇生動幽默的介紹老北京民風民俗的回憶性散文”、“這是一篇藴含的濃郁的生活情趣的回憶性散文”以此類推,讓學生分組討論這三個問題,創造出豐富的答案。在説答案的同時,這篇文章的內容、特色、藴含的情感就會被學生一一發掘。這個環節由淺入深,可以調動每一個學生動口動腦,在教學主體步驟的起始階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學氣氛。實踐了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

(三) 品。這個環節是要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美點追蹤,妙點揣摩。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個性“再表達”。

教師將上個環節的問題深化,提出兩個話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默讀速讀文章,做圈點標註,然後分組討論,寫下討論結果。

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能自然的回答:聽到了京腔京韻清脆悠揚的叫賣聲,是作者追憶過去的低聲訴説;看到了老北京的民俗生活,是一幀幽默風趣的黑白影片;聞到了老北京小吃的香氣;領悟到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獨特的魅力,領悟到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懷想,引人體味藴含的濃郁的生活情趣;領悟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世間萬物皆學問,零零總總成文章。”

2.以“我這樣品析課文中的一段話(或一句話)……”為開頭説説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賞析。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更深一步的賞析品讀文章,在對問題的思考求答的時候,就能獨立的發現本文幽默詼諧藴含深情的語言特色,獨立的理清作者合理介紹説明紛繁複雜事物的方法。在老師的引導下,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真正悟到生活中瑣碎的細節也能營造出美好的生活。從而引出下一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