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二年級數學備課教案6篇 "精心備課,讓數學變得簡單——二年級數學教案"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1W

這篇文章將為大家介紹二年級數學備課教案,旨在幫助教師更好地備課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教案內容涵蓋了加減法、幾何圖形等基礎數學知識,具有循序漸進、易於理解的特點,適合家長和教師參考使用。

二年級數學備課教案6篇

第1篇

1.在具體情境中,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2.在認識長度單位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動手操作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統一長度單位,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選出身高不同的兩名同學來到講台前,讓同學們觀察誰高、誰矮。

師:高多少?矮多少?比畫一下。你們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學情預設】有的學生可能用手比畫高多少或矮多少,也有的學生能説出具體高几釐米或矮几釐米,只要學生説的在合理範圍內就行。

師:“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的身高,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師:在古時候,想知道物體的長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來看看古代人們是怎樣測量物體的長度的。(課件出示教科書p2例1的情境圖)

師:觀察這些情境圖,同學們能説一説圖中的人們是如何測量物體長度的嗎? 學生自由發言。

?學情預設】引導學生説:古人用張開的手臂量石頭的寬度,用拃量布的長度,用腳長量竹竿的長度。

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着幾把“尺子”。1拃、1腳長等都能用來測量物體的長度。

師:現在我們就用拃作單位量一量課桌的長度。 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師:課桌的長是幾拃?

師:老師量了只有3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麼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學情預設】讓學生自由表達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1拃的長度不同,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結果也就不同了。

師: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大家有什麼好的方法嗎?

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自然不一致。這就需要統一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單位。(板書:長度單位)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例1情境圖中的素材,簡單地介紹了長度單位產生的過程,又自然引出了操作活動,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讓學生充分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三、整體感知,認識釐米

師:隨着社會的進步,人們逐步統一了長度單位,用一定的長度單位度量。

師: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尺子,把你們自己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較一下,它們有什麼相同點呢?

師: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們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着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0,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0。後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出示課件)

師:有的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同學的尺子上是“釐米”兩個字,其實cm就表示釐米的意思。“釐米”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板書課題:認識釐米)

?設計意圖】本環節以自主觀察為主,在學生髮現問題的基礎上教師適時予以全面、準確的概括,是探究式與接受式學習方式的有效結合。

(1)認識尺子上的1釐米。 師:(出示課件)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裏開始。從刻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釐米。(板書:1釐米)

例1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並使學生初步體會測量就是用“單位”量。

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是用釐米進行測量的基礎。應注意通過觀察、比畫、比較、測量等豐富多樣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長度表象,為進行估測和實測打好基礎。

二年級數學備課教案6篇

第2篇

知識點:1、使學生學會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2、通過實際操作、自主探究、小組協作等手段幫助學生掌握計算方法,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掌握計算方法,能運用多種方法正確計算。

二年級同學來參觀博物館啦!出示圖。每個班級都由2名老師帶隊。四個班級的中隊長都站在本班隊伍的最前面,打着自己班級的班牌:二(1)班35人,二(2)班32人,二(3)班37人,二(4)班34人。同學們站得整整齊齊,正等待儘管呢……仔細觀察,畫面裏藴涵着好多數學問題呢,讓我們一起去探索吧!

1、二(1)學生和本班的帶隊老師一共多少人?小組合作,也可以請小棒來幫忙。

先把兩個數個位上的數相加,所得的數再與30相加,即5+2=7,7+30=37,所以35+2=37 。

先從個位加起,5+2=7,寫在得數的個位上。十位上的3直接落下來,寫在得數的`十位上。

2、二(1)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學生?需要什麼信息?如何計算?

(4)用豎式計算。先從個位加起,5+2=7,7寫在得數的個位上。再算十位上3+3=6,結果寫在得數的十位上。

歸納總結: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的方法: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

有過之前的學習基礎,很多孩子口算就可以直接算出結果。

第3篇

知識點:1、使學生理解進位加法的算理,掌握進位加法的計算法則。

教學重點:會正確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的筆算加法。

2、擺小棒:小組説擺法。問:怎麼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單根還剩幾根?整捆的有幾捆?合起來是多少?

3、怎樣列豎式?要注意什麼?從哪一位加起?6+5超過了10怎麼辦?師:我們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寫上一個小小的.“1”字表示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在加十位時不要忘記加上這個1,也可以從這個1加起。

5、計算46+24,試算,可以藉助於小棒。個位的0可不可以不寫,為什麼?

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1。

1、“做一做”,圖中有什麼信息?根據信息提出問題。自己動手解決問題。

説明理由。第三題個位和十位上的“0”是怎麼得來的?

教學反思:存在的問題是部分學生數位對不齊,進位之後忘記向十位進??

第4篇

除法的初步認識,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解決問題。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會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使學生初步認識乘、除法之間的關係。能夠比較熟練地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3.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除法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發現法,問題教學法,研究性學習,小組合作等方法。

1.結合教學使學生受到愛學習.愛勞動、愛護大自然的教育。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讓學生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及解決問題。

除法的初步認識…………………………………… 6課時左右

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3課時左右

解決問題…………………………………………… 4課時左右

知識與能力: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每份同樣多”的.勢力和活動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情感與態度:讓學生探索平均分的方法,會平均分,提高動手和合作能力。

每個小組12塊糖.每個學生實物卡片.三角形.圓形學具若干

教師:最近我們五小二年級一班要組織一次春遊活動,我們幫他們分一分春遊需要的物品,好嗎?

多請幾個小組,説説自己分的結果,預計都是每人分得3塊糖.

教師揭示課題:像這樣把物品分成幾份,每份分地同樣多,就叫做平均分。(板書課題)

1、每個小組8張麪包的實物卡片,學生用卡片在小組裏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後請學生展示分的過程,説説分的結果。

2、每個小組4張桔子的實物卡片,學生用卡片在小組裏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後請學生展示分的過程,説説分的結果。

3、每個同學用自己手中的學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後請學生展示分的過程,説説分的結果。

把10條魚平均分在2個漁缸裏,請學生連一連或圈一圈,

第1題:給每個花瓶裏插上花,應該怎麼插?如果要求每個花瓶裏插上同樣多的花,又應該怎麼插?插幾枝?

第5篇

教學內容: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會用米、釐米量,認識線段 量、畫線段。

知識點: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4、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釐米)。

能力點:1、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5、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

德育點:1、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樹立自信心。

教學重點:1、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教學難點:1、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釐米)。

知識點: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釐米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釐米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具準備:各種尺子、硬幣、回形針、稜長1釐米的正方體等。

1、談話: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學書的寬是多少,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麼辦法嗎?我們需要藉助什麼工具呢?

2、直尺是我們學習和生活中的一個好幫手,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認識長度單位——釐米》。

1、我們現在有直尺作為測量工具,那在古代沒有直尺,人們又是如何測量物體的呢?在古時候,想知道物體的長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古代的人們經常用自己身體的某一部分作為長度單位去測量物體的長度。

播放課件認識“庹”、“拃”以及以腳掌的長度作為長度單位。

2、同一事物,選擇測量的長度單位不同,測量結果也不同。

發現:師生量得的結果不同。量的都是課桌的長,為什麼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學生的拃短,老師的拃長。 發現:不同人的拃,長度可能是不同的。

不同人的拃長短可能不同,用它作單位去量物體的長度,得到的數值不夠準確。要想得到一個準備的數值,就需要統一長度單位。

通過我們一起量桌長這個實踐,我們發現:古代人用身體的某一部分作為長度單位(比如“庹”和“拃”)去量物體的長度是不夠準確的,因為測量的人不同,他的“庹”和“拃”的長度也可能不同。

歸納總結:所以在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用統一的標準去量,才能知道物體究竟有多長。這就需要統一長度單位,就引出了我們今天使用的尺子。

尺子是我們測量長度的工具,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直尺,認真觀察,説説直尺上都有什麼?

提問: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圓珠筆的粗細、鑰匙柄的直徑)同學們想得真好,老師也在生活中發現了一些長度大約是1釐米的物體,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食指寬大約1釐米 田字格寬大約1釐米 圖釘的長大約1釐米

提問:請你在生活中認真觀察,看誰能找到我們身邊更多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的物體。

數字0-1之間的一個大格就是1釐米,(教師用拇指和食指區間比劃1釐米)尺子上的“釐米”就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釐米可以用“cm”來表示。直尺上每相鄰的兩個數之間的長度都是1釐米。

食指的寬、田字格的寬和圖釘的長相對較短,所以在量比較短的物體時,可以用“釐米”作單位。

把尺的刻度0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着幾,對着數字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釐米。

6、找一找、量一量尺子上從哪到哪是1釐米。用尺子量一量食指寬約幾釐米,手掌寬約幾釐米,一拃長約幾釐米。

學生之前有過用直尺測量物體長度的經歷,所以本課在教授時難度不大,學生也易於接受。

知識點:1、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2、會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單位的工具進行測量。

3、根據1釐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釐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釐米。

教學重點: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根據1釐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釐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釐米。

如果我想量黑板的長度,用直尺1釐米1釐米的量是不是太麻煩了,那誰有好辦法呢?(引出“米尺”)

結論:量比較長的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米可以用“m”表示。

(1)那1米到底有多長呢?請同學們觀察米尺,感知1米的長度。

(2)實物對比,感知1米的長度。女孩1庹長約1米,男孩的身高比1米還多一些。

通過觀察或數數,發現1米里一共有100個1釐米。因此1米=100釐米。反過來100釐米=1米,也就是説米和釐米之間的進率是100。

結論:①測量較長的物體可以用“米”作單位。②米和釐米之間的進率是100。

1、教師出示1盤捲尺,告訴學生這是1盤捲尺,用它可以量比較長的距離。量跳遠的距離。

(指導學生:要先確定兩個點,一個是跳的起點,另一個是跳完後腳後跟所在的點(終點)。量的時候,尺子要從起點拉到終點,尺子要放平拉直,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瞭解1釐米的概念。本節課上,學生通過實物能夠感知1米的長度,也能夠進行米與釐米之間的單位換算,學生通過經歷從直觀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體的過程,學生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交流、實踐,形成理性認識。

知識點:1、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徵: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能力點: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識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徵:直的和可度量的。

出示一幅圖,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彎的,問:走哪條路比較近?為什麼?

師: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事例還很多,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1、認識線段。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牙膏盒、藥盒、直和彎的吸管、鉛筆、繩子、直和彎的鐵絲等,看一看、摸一摸,你發現了什麼?

從鉛筆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們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個點,另一端也看作一個點,把這兩個點叫做端點,書本的邊等都有兩個端點。

情境圖解讀:拿一根線,用手捏住線的兩端,用力拉緊,這時這根線就可以看作是一條線段。

教師在黑板上畫一條線段,並在線段的兩端點兩個點,告訴學生這就叫做線段。

實物感知線段:黑板邊、桌子邊、書邊都可以看成是線段。

試量課本第5頁的線段,互相交流量法。師總結:先將尺子的0刻度對準線段的左端點,再看線段的右端點對着尺上的刻度數是幾就是幾釐米。

觀察圖形,總結線段的特徵:直的;有兩個端點;線段可以量出長度。

用手勢表示3釐米大約有多長。是畫3釐米長的線段,並説出畫法。

總結:從尺的0刻度開始畫起,鉛筆尖沿着尺子的邊一直畫到刻度3釐米的地方,再標上兩個端點,並且在線段下面寫上3釐米。

2、下面是小明從家到學校路線圖,你認為走哪條路最近?

線段對二年級學生來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學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覺地認識了它,陌生是因為線段作為幾何知識中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年齡小,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還比較低,學生的感性認識遠遠超過了理性認識,要以純數學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難度,要有一定的空間觀念才行。

知識點: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線段,學會量整釐米上的線段,學會畫整釐米長的線段。

2、知道1釐米、1米的實際長度,鞏固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會估測物體的長度。

能力點: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學會量整釐米上的線段,學會畫整釐米長的線段。

誰能比劃一下1釐米有多長,1米呢?我們身邊什麼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什麼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什麼是線段?估測線段的長度。

單位和數據相結合進行判斷:13釐米就這麼高,旗杆不可能這麼矮。

藉助參照物判斷:我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這個高度。旗杆應該是13米高。

利用生活實物判斷:一支新鉛筆都不止13釐米長,旗杆的高度應該是13米。

2、小組合作量鉛筆、本子、墨水瓶、成員的身高、課桌。

3、練習一第6題。先估測一下所量物體有幾個小方塊長,再用小方塊實際測量一下,然後將估測與實測的結果對比,修正自己的估測策略。

4、練習一的8題。先估計每條邊的長,再實際測量,交流測量的方法。

5、第9題,學生動手試一試,再計算,説明計算的方法。

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必須建立在長度估測的基礎上。由於學生只認識了“釐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簡單推斷。

第6篇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12~14頁內容。

讓學生在日常生活經驗和實際操作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並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學具準備:分組準備各種食品、每人一張卡紙、圓片(18個)、作業紙。

(1)師:就要過年了,今天我們來開個聯歡會。請同學們看看老師給你們組準備了什麼食品?(餅乾、巧克力、糖果……)我們想把全班同學分成四大組,你們能幫我把這些食品分成四份嗎?

(3)讓學生説一説你們組是怎麼分的?(讓學生分組彙報結果。)

(4)師:象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2、(1)(出示多媒體課件)剛才老師和一組同學一起“把12個蘋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個蘋果。”

(1)師:我們已經知道什麼叫平均分,那麼怎麼才能平均分呢?

請同學們分組把15個桔子平均分到5個盤子裏,可以怎麼分呢?

(2)分完後請學生分組説説自己是怎樣分的,並上黑板演示。

2、拔河比賽:師請8位學生,平均分成兩組進行比賽,比賽中適當穿插德育滲透,如集體主義教育等。

3、給獲勝選手發獎品:12支鉛筆平均發給4個同學,每人幾支?

請學生用/代替鉛筆在作業紙上畫一畫,再集體核對。

4、集體遊戲:我們班有40位同學分8組做遊戲,平均每組幾人?

讓學生按分好的組在歌曲聲中向自己的同伴説新年好。

(2)請同學們幫我們班設計出一個隊形來參加這個活動。

(3)請學生先在小組中討論,之後在卡紙上用18個小圓片貼出來。

(4)師選擇幾張好的作品向大家展示,最後讓全班同學都把自己的作品貼在黑板上展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