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昆蟲備忘錄教學反思10篇 “深入反思:昆蟲備忘錄教學中的挑戰與機遇”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8.84K

《昆蟲備忘錄》是一本生動有趣的教材,許多學校將其作為科學教學的重要資料。然而,在教學中我們也需要反思,如何將它更好地應用於實際教學中,激發孩子們的科學熱情呢?

昆蟲備忘錄教學反思10篇 “深入反思:昆蟲備忘錄教學中的挑戰與機遇”

第1篇

?昆蟲備忘錄》是人教版小語教材第六冊第一單元的略讀課文,昆蟲備忘錄是作者對某些昆蟲的某些特性描寫,讓學生認識昆蟲的一些特性及作用。備忘錄意指任何一種能夠幫助記憶,簡單説明主題與相關事件的圖片、文字或語音資料。本節課通過引領學生學習備忘錄,讓學生了解備忘錄的書寫及作用,並學會書寫備忘錄。利用備忘錄來記錄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本課在教學前讓學生在課餘時間查閲了一些有關昆蟲的資料,在上課時將自己查到的有關昆蟲的資料在課上告訴其他同學,既增長了他們課外科學,又增強了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最重要是讓他們有了自信心。

在課堂上,我利用,向同學們以此展示的構造及作用,以及生有複眼的昆蟲的看物體時的,讓學生通過動人的畫面感受複眼的強大作用,還有就是複眼在現實人類中的應用。這樣學生們學習很感興趣,同時也知道了備忘錄也可以通過視頻等形式進行記錄。

在學習其他昆蟲時,我同樣藉助了多媒體將“花大姐”、“獨角仙”、“螞蚱”等一些昆蟲通過視頻介紹的方式向同學展示它們的形態特徵、生活習性以及獨特的特徵。學生通過視頻理解作者給這些昆蟲起的好記的名字。使學生對這些知識記憶更深刻,並及時教育學生要保護有益的昆蟲。

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學習作者書寫備忘錄,採用不同形式,比如表格、視頻、圖片、文字等把自己喜歡的內容以備忘錄的形式記錄下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另在教學後,讓學生根據本節課的學習,利用表格的形式對以上昆蟲中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整理,做一份自己的備忘錄。

在教學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現在的孩子從小生活條件優越,很少在户外活動,對於昆蟲,如蜜蜂、蝴蝶等昆蟲的認識還是有些欠缺。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生活條件的提高,我們生活的環境中綠地、植被的減少也是客觀的因素。

我在課堂上也告訴孩子們當你在公園、在草地上見到這些小昆蟲的時候,千萬不要去驚動他們,我們就在一邊靜靜地觀賞,這些小昆蟲美化了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我們要善待它們。

昆蟲備忘錄教學反思10篇 “深入反思:昆蟲備忘錄教學中的挑戰與機遇” 第2張

第2篇

?昆蟲迷》這篇文章主要介紹昆蟲迷法布爾的人生經歷與輝煌成就,我想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法布爾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輝煌成就與他刻苦自學、堅持不懈,勇攀高峯的精神是分不開的。讓學生學習法布爾對學習的自學精神。

在第一課時中通過閲讀,自學生字新詞,不理解的共同釋疑,然後學生再讀,達到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再給全文分段。學生閲讀中,邊讀邊思考,養成閲讀中思考、思考中能讀的良好習慣。蘇霍姆林斯基説:“不動腦筋、沒有思考的閲讀,只能使兒童的頭腦變得遲鈍。”所以一直以來都想通過問題閲讀來培養學生思考的學習。

第二課時接上課時內容,分析各段內容,感受,理解有深刻含義的句子意思,學習法布爾對待學習的自學態度,以及堅持不懈的精神。以至於他才有輝煌成就。教學的主要方法是學生閲讀(自主閲讀)來解決問題,問題主要由老師設計,在此基礎上學生提出問題,再釋疑。

首先,第1-6自然段是本文第一段,讓學生在讀中思考:

3、第六自然段通過什麼來説清?用了什麼説明方法?

學生髮言時並沒有像往常那樣,一窩蜂的説,他們舉手,逐個解答,雖然站起來的人中有的答案不沾邊,但在爭論中自然而然的明瞭。老教師也就用不着肯定這呀那的。

第二段是本文重點,從7-18自然段,上節課時有的同時認為可以分為兩段:法布爾的經歷(7-13)和他的輝煌成就(14-18),其時這也是可以的,但由於這兩處關係緊密,放一處更容易理解,而且分析前後相互映襯,便於理解,設計瞭如下思考問題:

法布爾為什麼能寫《昆蟲記》這樣的鉅著?他有什麼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2、你認為哪些句子有深刻的含義?説出你理解的意思大家共享。

3、這一段中引用法布爾作品中一段來説他語文文字表達這是什麼説明方法?

學生的自主閲讀發揮了積極作用,以往學生中大部分讀完後就望着優生,看他們發表什麼看法?這也許是自己就即使有了答案也不自信,不敢顯露。

然而今天,表現特別突出的是楊湘濤同學,這位成績一般的孩子語出驚人,不僅切中要害,擴展也豐富,讓所有學生都刮目相看,優生們也不甘示弱,爭先恐後的表達自己的看法。本課沒有熱鬧氣氛,只有層層遞進的解析,力求發揮學生的最大潛力跟進課文內容,學生的思維被開動,活絡起來,還真讓驚訝!這也許與多閲讀、勤思考關係緊密。

當然這節課需要思考的內容多,對於後進生來講,還沒想好就已進入下一問題,讓他們只有被動接受,有時連被動也跟不上了,所以教學時,還應該多從他們的思維水平調整一定的進度。

第3篇

六月份,我們進行了以“有趣的昆蟲”為主題的教育活動。昆蟲本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小動物,有的精靈閃動,有的翩翩起舞,還有的翁翁直響,昆蟲是大自然中的一員,是生物界的一個重要食物鏈。

依然記得那天上課正在講“七星瓢蟲”,當説到七星瓢蟲是益蟲時,孩子們就馬上熱鬧起來,老師那“蜜蜂”“蝴蝶”都是我們的好朋友。因為,蜜蜂會採花,蝴蝶會飛,特別漂亮。當問到生活中有哪些是害蟲,一個細細的聲音穿過來“蚊子”,老師你看我的身上都有很多小蚊子咬的疙瘩,之後就是附和之聲。我趁機告訴孩子,蚊子雖然是害蟲,但是也是青蛙、蜻蜓這些益蟲的食物,讓孩子明白動物之間都是有關聯,存在食物鏈關係。

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教師成為孩子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引導者,這節課上我只是給大家拋出了一個話題,孩子們都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説到很多昆蟲的知識,而我也不急於打斷孩子的思路,就讓孩子給孩子補充解釋,只在某些孩子解決不了的問題予以解答。

記得以前學習教育理論的時候在書上看到過這句話“學生不是空着腦袋走進教室的”當時學的時候也沒什麼印象,就在最近這句話就時常浮現在我的腦海中。

是啊,雖然我教的孩子年齡只有5歲,但有的時候,他們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真的讓我們驚歎。

美術課上,只給孩子“七星瓢蟲”生活的圖片,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細緻觀察之後,用自己的小手描繪出了瓢蟲的生活場景,還能根據自己的意願為瓢蟲添畫出生活的背景,孩子之間相互描述,一幅幅畫就是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代表了一個個靈活的小腦袋。

但是,在教學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現在的孩子從小生活在城市,對於昆蟲,如蜜蜂、蝴蝶等昆蟲的認識還是有些欠缺。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生活條件的提高,我們生活的環境中綠地、植被的減少也是客觀的因素。

所以,我在課堂上也告訴孩子們當你在公園、在草地上見到這些小昆蟲的時候,千萬不要去驚動他們,我們就在一邊靜靜地觀賞,這些小昆蟲美化了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我們要善待它們。

通過這次活動,我相信,孩子學到的不僅僅是認識了這些昆蟲,更多的是如何與它們和平自然地相處。

第4篇

校長工作以來,一直十分重視教育教學工作,我認為教師之所以偉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在課堂教學中的超凡魅力,智慧閃爍的光環,讓孩子們沉醉。我也特別喜歡聽好老師上課,易青、柯研、黃金、林暢、張紅念等老師的課,如行雲流水的感覺總是讓我想起自己孩提時代,激發我對老師的崇拜,對知識的嚮往,對生活的憧憬。在青園國小創業階段,為老師們提供一種怎樣的新課改理念一直是我在思考的,從課堂教學入手,從家長和學生的教育需求着手,便有了“青園創業先鋒show課堂”的課堂教學展示活動,作為校長,我覺得自己也責無旁貸,必須活躍在教學的第一線,於是,我根據教學進度選擇了《美麗的昆蟲》一課的第一課時教學,我先後三次修改教案,小範圍試教了兩次,通過不斷的修改和反思,我認為有三個方面是把握的非常好的:

一、師生關係的處理。我注重了以學生為學習和課堂的主體,能創設寬鬆的教學氛圍、關愛、激勵、寬容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孩子都能保持高漲的熱情,積極的參與活動,比如,他們收集了大量的昆蟲圖片、玩具、實物,豐富了實踐活動的素材;他們瞭解了大量的昆蟲的相關知識,他們始終保持着極大的參與熱情。

二、綜合知識的延伸。我注重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繫,注重學生的美術實踐,通過了解昆蟲的習性,學生知道了很多科學知識,也知道很多生活常識,還豐富了語言儲備和對色彩的感知。

三、美術與生活的聯繫。美術課給予孩子們的從來就是讓孩子們自覺能動的發現美,如美術大師羅丹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課前,我要孩子們到草叢裏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捉幾隻小昆蟲,就是他們廣泛的接觸大自然,我自己在蒐集教具的過程中,也捉到了一隻蜻蜓、一隻椿象、一直螳螂、一隻蒼蠅,我六歲的女兒和我一起養着這些小昆蟲,看着她喜悦的眼神,我知道孩子們喜歡這活潑可愛的小生靈。在“玩一玩”這個環節裏,孩子們樂開了花,他們將自己收集的昆蟲軟橡皮玩具放到幻燈機上,投影出活生生的小昆蟲。

這一堂裏,我將課堂賦予了生命,對每個孩子都運用最具愛心和激勵色彩的語言,他們在老師的眼裏是如此的靈動和可愛,我想,我讓孩子們透過課堂看到了七彩的生活。

第5篇

在夏天的花壇裏鮮花盛開,我們也能看見很多蜜蜂,幼兒都怕被蜜蜂,誰都不敢靠近,對蜜蜂瞭解都不太全面。關於蜜蜂的謎語、兒歌、畫畫都學了很多,但對真正的蜜蜂瞭解的有點少,孩子看見蜜蜂都膽怯,我想讓幼兒瞭解真蜜蜂,還不能用真蜜蜂觀看了解,那樣孩子們都會恐慌,也不可能學進去,我也害怕不小心,孩子要讓蜜蜂傷到就不好了,讓我有些犯愁。

前幾天聽見一首兒歌挺好,我就教幼兒了,幼兒們學習的都很高興,想到這我發現可以用兒歌引入,先讓幼兒在放鬆、愉快的心情唱歌跳舞,在引導幼兒到蜜蜂的話題,你説到認識蜜蜂,有的幼兒就反映到害怕,等我拿出圖片時,有幼兒就説了一句不是真蜜蜂,我和孩子們都笑了,從看圖片認識蜜蜂,幼兒們都説:“蜜蜂原來是這樣的啊!”在圖畫和視頻的教學裏,這節課完成的還行。

在這節課講完後,我也自我反思,孩子的膽小有天生的,我們可以鍛鍊孩子的膽量,這個事情是我之前沒想過,通過這節課我想到可以用今天的教學方法,在以後的課程中可以貫穿的引用,教學方法的多變,可以引起幼兒更多的興趣,我以後會在教學方法中再次創新,讓幼兒學到更多的知識。

第6篇

?裝滿昆蟲的衣袋》這篇課文,描寫的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小時侯對昆蟲迷戀的故事。課文開始就提到了法布爾從小就對小蟲子非常着迷。“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問題進行教學,才能有的放矢,線索分明。所以我以法布爾對昆蟲着迷為主線設計教學,重在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情境中迷戀昆蟲的樣子。

摸一摸你的衣袋裏裝了些什麼?如果一個人的衣袋裏裝滿了各種各樣的蟲子會怎麼樣?大家感到“驚奇”“不可思議”,於是學生頭腦就存在着疑問了。打開課本找出文中描寫“衣袋”的句子都提到了“鼓鼓的”從而帶出課題中“裝滿”這個題眼。

學習兩件事目的是為了説明法布爾對昆蟲的着迷,但兩件事又有不同。一是抓紡織娘用了三天時間,捉甲蟲卻很“敏捷”地捉住了,可見法布爾對昆蟲已相當熟悉了。而捉甲蟲“靜靜的觀察”説明法布爾已完全沉浸在昆蟲世界中,從側面更能體會他對昆蟲的着迷。

文中出現了“着迷”、“迷戀”、“痴迷”三個詞語,文章以此為主線。再經過捉紡織娘和捉甲蟲這兩件事,大家對“着迷”已有所理解。“迷戀”比“着迷”程度更深,有“依依不捨”的意思。在捉甲蟲後,面對父母的責罵,法布爾仍捨不得丟掉,説明他已沉迷與昆蟲世界。而“痴迷”含義更深,已經着魔了無法自拔了才叫痴迷。法布爾終生致力於對昆蟲的研究,從不放棄。才使他踏入科學的殿堂成為一名昆蟲學家。

文章最後提到了人們為了紀念他,給他的雕塑上做了個高高鼓起的口袋,口袋裏裝的是什麼?學生異口同聲回答“昆蟲”“小動物”,再次回到題目,為什麼以裝滿昆蟲的衣袋為題,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因為他熱愛昆蟲,熱愛大自然,並且全身心的投入,才使的他做的有滋有味,忘記了周圍的一切,包括自己。

第7篇

?裝滿昆蟲的口袋》這篇課文主要記敍了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從小就對昆蟲非常入迷的故事,通過兩個具體的故事表現法布爾從小對昆蟲入迷的程度。課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回顧這節課的教學情況,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語言文字表達的精彩點往往在個別重點詞上表現出來。教學本課時我引導學生抓住“三天前”“終於”“一動不動”“小心翼翼”“寶貝”等重點詞語,通過讀一讀、比一比、想一想、説一説等形式,讓學生談體會、感情朗讀、造句……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增強了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創新精神,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想象來源於生活實際,但由於時空限制,國小語文教材中有的課文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隔遙遠,給學生學習造成了障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必要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從而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鳴,這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因此我在教學法布爾找紡織娘這件事時,引導學生想象法布爾當時是怎樣找的,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有的學生説,紡織娘的顏色與草叢的顏色差不多,要非常細心才能找到;有的學生説,草叢中有刺,法布爾有可能被割到;還有的學生説,法布爾可能會遇到蛇、毒蠍之類的東西,十分危險……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用學過的詞語來形容法布爾的探索精神,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過去我們的語文教學注重的是怎麼教,至於教什麼學什麼都被忽略了。就像廚師做菜,過分強調菜的花樣,講究色、香、味、形。至於菜對人體的營養卻被忽略了。因此,學生儘管吃了許多精緻的“食品”,卻仍然“營養不良”。因此我在執教這一課時,打破了以往語文教學舊模式,徹底摒棄了繁瑣的分析、空洞的説教,通過運用恰當得體的朗讀方式,讓學生通過多讀來感悟,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創設了民主、和諧、活躍的課堂教學氣氛。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正如筆者早先所説“預想很豐滿,現場很骨感”,本課教學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

1、由於為了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引入部分對《昆蟲記》一書介紹花費時間過多,以致整個教學過程前鬆後緊。筆者今後當努力學習把握課堂節奏,提高課堂調控能力,在保證學習效果的同時保障教學進度。

2、在引導學生品味詞句暢談體會的個別環節,囿於教學預設,對學生的回答抱有高期待,沒能客觀地面對差異,面向全體。今後教學預設應更開放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我,收穫成功。

第8篇

?裝滿昆蟲的衣袋》這篇課文,描寫的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小時候對昆蟲迷戀的故事。文章的敍述非常簡單,通過幾個細小的事例寫出了法布爾,表現出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由着迷到痴迷的過程。課文開始就提到了法布爾從小就對小蟲子非常着迷,正因為着迷,才能夠潛心研究,才使法布爾最終成為著名的昆蟲學家。

在教學中,我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以及他對昆蟲研究的執着,採取了學生自學、共同交流的形式。我指導學生分別朗讀發生在法布爾身上的兩件事情,抓住其中的關鍵詞句來體會法布爾的情感和品質。在交流中,抓住法布爾的話,“三天、終於”、法布爾在捉住小甲蟲後的一系列動作等,讓學生自讀自悟,並展開一定的想象,更進一步瞭解他內心的感情。在講解課文的同時,我還注重滲透了習作中的一些寫作方法的指導,希望學生能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逐步掌握並熟練運用細節描寫等寫作手法。

第9篇

教師即促進者,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教師即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性的角色特徵,是教師角色特徵中的核心特徵。其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現代科學知識量多且快,教師要在短短的幾年學習教育時間裏,把所教學科的知識全部傳授給學生已經不可能,而且也沒有必要。教師作為知識傳授的統治地位被動搖。其次,教師作為學生知識源的地位已經動搖。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渠道多樣化了,教師在傳授知識方面的職能也變得複雜了,不在是隻傳授現成的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要指導學生懂得如何獲取自己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信息渠道的方法。1972年世界教科文組織早已明確了教師的職責。總之,教師再也不能把傳授知識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在《裝滿昆蟲的衣袋》的教學設計中,我確立了以培養學生查閲資料、自主學習的能力。

第二、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這一方面要求教師不能僅僅是向學生傳播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沿着正確的道路前進,並且不斷地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設置不同的路標,引導的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前進。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從過去作為“道德説教者”“道德偶像”的傳統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裝滿昆蟲的衣袋》一課,教學參考上的要求是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我個人在思考是認為,定位還可以更高一些。所以,我把查閲資料,出個人小報放在第一課時的作業,而第二課時主要通過對文本的閲讀,提升學生認真鑽研科學,孜孜已求,堅持不懈,克服實現理想道路上的一切困難的精神素養。讓文本為學生人生的引路。

二、創設情景、調動生活積累、反覆誦讀文章

學生的學習體驗是他們已有生活經驗的積累與對學習對象的感知,產生碰撞而形成的對問題的新認識,是他們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綜合反映。教師要有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按學生的年齡特點,根據他們對世界的認識程度,調動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已掌握的學習技能、方法,才能引導他們走進文本,體驗文本所賦予的思想和作者的情感,以解決教學難題。 語文學習具有間接性,它需要通過人對語言的感知,進入大腦,調動腦海裏儲存的知識,對新的認知對象作出判斷,進行聯想、歸納、編碼,再建構起新的認知。要通過語言來感知文本,再經過思維產生體驗,是一種思維的再創作。因此,在教學中,尤其在閲讀教學中,教師要調動學生與文本內容相一致的情感,讓學生披文入情,把間接的文字符號成為真切的情感體驗,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

如:學習課文《裝滿昆蟲的衣袋》一文中,法布爾的父母因法布爾乘放鴨的機會捉昆蟲而責罵他。我相機提問:讀到這兒,你這時想對法布爾的父母説些什麼?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學生想對“母親”説:“阿姨,我知道,你對法布爾非常關愛,但你不能責罵他,而應該心平氣和地教育他!”還有的説:“有一次,我捉蜜蜂時,還被蜇了。從此,母親不再允許我玩昆蟲了。可當時我是多麼想捉一隻蜜蜂來了解它的生活習性呀!正由於母親的阻攔,我到現在還對蜜蜂的習性一無所知。”有的想對他的父親説:“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這將影響他的一生,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和實踐,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力求把“感悟”與“訓練”巧妙地融為一體,我在教《裝滿昆蟲的衣袋》一文時,通過説話、引導、朗讀、想象、寫作等訓練,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主動地參與閲讀活動,使語言形式的掌握與內容的感悟、情感的體驗相互交叉,有機結合,放飛學生的靈性!

第10篇

送教下鄉活動在我校舉行,我有幸跟名師同台獻課,執教《裝滿昆蟲的口袋》第二課時,目標很明確。

一是通過第二件事法布爾捉小甲蟲的教學理解法布爾對昆蟲的“迷戀”;

三是總結一種寫法:體會文章結構“總——分——總”的寫法;

1.讓學生能真正得法於課堂,藉助教材這個例子學到的技能方法真正運用到平時閲讀經歷中去。

2.以“語用”為指引,落實語文目標,以聽説讀寫為抓手,上出語文味。

1.教材內容如何合理安排?這篇課文安排兩個課時。剛開始備課時,按照以前的慣例,就是把學生生字詞,讀通讀順課文,並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作為第一課時;第二課時引導學生品讀兩件事。可這樣試上下來,發現第二課時的內容量太大,上不完。思慮再三,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安排,即第一件事放在第一課時上,第二課時重點品讀第二件事。

2.抓關鍵詞法怎麼處理?設想一:老師提供關鍵詞,讓學生讀詞串,體味從詞串中彷彿看到了什麼?點出關鍵詞的作用。試上過後,覺得老師有些一廂情願,放手不夠。設想二:讓學生獨立找出關鍵詞,老師出示詞串,由學生説説:找到的詞有沒有與老師一樣的,為什麼。這樣設計是想放又不敢放,把學生的思維又牢牢拴住了。設想三:就是有重點地找出三個句子讓學生找關鍵詞,通過品讀關鍵詞句來體會法布爾對昆蟲的迷戀。

今天上完這節課,總體較為滿意。一改過去繁瑣的剖析課文的環節,提取有價值的詞句進行品讀,特別是增加課外內容,不僅拓展課文內容,而且激發學生閲讀《昆蟲記》的慾望,更加深刻體會法布爾對昆蟲的迷戀,達到課內外有效鏈接。

我們都熟悉這樣一句老話,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準備這節課的這段日子裏,每天想的一件事就是:課文這樣上合理嗎?有沒有更好的策略?每番閲讀一次教學設計都會有新的疑問,新的想法。每次磨課都有新的問題,新的思考。我想,好課就是在不斷地磨,不斷地修正,以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