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扁鵲見蔡桓公教案8篇 扁鵲診斷蔡桓公,醫術驚人!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9.38K

“扁鵲見蔡桓公教案”是一則著名的古代醫學故事,講述了扁鵲通過教授蔡桓公相關醫學知識,最終挽救其生命的故事。這個故事不僅是中醫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我們提供了珍貴的歷史遺產和醫學思想方法。

扁鵲見蔡桓公教案8篇 扁鵲診斷蔡桓公,醫術驚人!

第1篇

2.瞭解本文敍事層次分明的特點,體會人物的鮮明個性。

教學重點:通過對一系列數字的含義的討論,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的寓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導作用。

一.導入新課:成語“起死回生”——扁鵲(秦越人)——《扁鵲見蔡桓公》

二.複習鞏固: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義間疾益故索還火齊湯熨

三.朗讀課文:讀前可提示學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頓,二要注意人物説話的語氣。

四.提出“突破口”,組織學生分組討論:“35,5,4,3,2,1”這幾個數字在文中分別表示什麼?五.解決“突破口”:

這是一個悲劇故事,根據扁鵲的性格特徵,發揮想象,為逃秦後的扁鵲續一個圓滿的大結局。

七.小結:與《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作比,作者韓非的目的是什麼?(注意:這只是一個虛構的寓言故事。)我們能從中受到什麼啟發?這對於指導我們中學生的學習生活有什麼作用?

八.佈置作業:根據課文給你的啟發寫一篇讀後感,題目自擬。

扁鵲見蔡桓公教案8篇 扁鵲診斷蔡桓公,醫術驚人! 第2張

第2篇

2、瞭解本文運用對話發展情節,用白描的手法展示人物的情態的特點。

3、領會故事的寓意,能聯繫生活懂得諱疾忌醫的危害和防微杜漸的重要。

同學們,當我們受到病毒的侵襲而害病的時候,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找醫生看病)這是個婦孺皆知的道理,可是在韓非筆下的蔡桓公卻有病不承認,不醫治,最終怎麼樣了呢?(病死了)今天我們學習《扁鵲見蔡桓公》一文,就是寫蔡桓公諱疾忌醫,貽誤了治療時機,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的故事。

本課文書選自《韓非子喻老》。韓非是戰國末年韓國的公子,喜歡研究刑名法術的學問,是戰國時重要的思想家。

“扁鵲”是什麼人?(秦越人)為什麼人們用上古名醫扁鵲來稱呼他?(醫術高明)蔡桓公是什麼人?(蔡國國君)“見”在這裏是什麼意思?(“會見”“拜見”的意思)

1、教師範讀課文,請學生注意預習中劃出的生字注音是否正確。

2、出示幻燈片,給知識目標點中的多音字注音組詞,給羣形注音的字加拼音並辨別字形。

3、學生結合註釋,朗讀課文。教師指導,讀文言文一定要正確劃分句中停頓,才能確切瞭解句意。教師示例,辨析下面各句中的停頓是否劃得正確,不正確的要改正過來。

4、通假字:還(xuán)走 “還”同“旋”。 湯 “湯”同“燙”

4、翻譯全文。然後結合練習三概括主要內容,並用一兩句話概括課文闡明的哲理。

本文通過蔡桓公因諱疾忌醫致死的故事,告誡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拒絕批評幫助。

一、、誦讀課文,瞭解課文所刻畫的兩個人物形象。

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四人小組結合練習一展開討論。

教師點撥,本文簡潔、傳神的描寫,刻畫了扁鵲和蔡桓公兩個人物。“扁鵲”是個醫術高明的醫生,蔡桓公是個盲目自信、傲慢頑固、諱疾忌醫的國君,故事圍繞着“有疾”“無疾”這一尖鋭的矛盾展開爭論。

(1)、扁鵲第一次見蔡桓公,説了哪些話勸他應及時治療?對扁鵲的忠告,桓公是怎樣評價的?

預設:扁鵲,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公的評論,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教師小結,“立有間”,“立”動詞,站立,“有間”,時間副詞,有一會兒。“立有間”,説明扁鵲站着仔細地作了觀察(中醫稱為“望診”)之後,才下斷言,“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的診斷是準確的,而並非信口開河,也為下文蔡桓公的自以為是、諱疾忌醫、病情惡化、扁鵲拒醫作了鋪墊。而桓公的評論:“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則形象地刻畫了諱疾忌醫的無知和偏見,同時提醒學生注意現代漢語中“疾病”是一個詞,而在古代漢語中“疾病’是兩個詞,其含義不同,小病為“疾”,大病為“病”。“以為功”是“以之為功”的省略。

(2)、 扁鵲説了哪些話指出蔡桓公病情正日益嚴重?這些話用現代漢語該怎麼説?

預設: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

指出這是扁鵲第二、三次見蔡桓公。“居十日”——待了十天,經歷了十天。“復見”——再一次見。“益深”——更加嚴重,更加厲害。“不應”——不理睬。這兩次會見,在短短20天內,蔡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腠理”到“肌膚”到“腸胃”。

(3)、 “還走”該怎樣解釋?第四次見蔡桓公,扁鵲為什麼“還走”?

預設 :“還(xuán)走”,還,同“旋”,迴轉,掉轉,走,古代漢語為“跑”義,不同於現代漢語的“走”。“扁鵲”望桓而“還走”,“望”是從遠處看的意思,扁鵲從遠處看了桓侯一眼,並不説話就趕緊轉身跑了。第四次見蔡桓公,扁鵲為什麼“還走”?

這是情節中的一個轉折點,在情節的發展上給讀者造成了“懸念”,由此而引出桓公派人去問扁鵲,以及點出“還走”的原因。指出蔡桓公的病已在“骨髓”,“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扁鵲對蔡桓公的病已無力無法挽救了。扁鵲的“還走”,既給上文作了補充,又給下文蔡桓公的死,扁鵲的逃,埋下伏筆。

三、劃分層次及綜合概括層意,複述課文訓練。

1、 根據以上討論以及以下提示,默讀一遍課文,將文章劃分為三個層次,並概括層意。

第二層,居十日,扁鵲望桓候而還走……臣是以無請也

本文是按什麼順序記敍了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時間順序)

學生根據“扁鵲見蔡桓公——居十日,扁鵲復見。——居十日,扁鵲復見。——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居五日,桓侯遂死。”複述課文。注意,湯(同燙)、齊(同劑),複述提倡創造性,而不僅僅將古漢語翻譯為現代漢語。可以加上扁鵲、蔡桓公兩人的`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

教師提問,自“居五日”到結尾是文章的第三層次。前面四次見蔡桓公,扁鵲都是“居十日”,為什麼這裏卻用“居五日”,日期驟然縮短意味着什麼?其中“索”——“逃”,各表明了蔡桓公與扁鵲什麼樣的心清?

預設:日期驟然縮短,表明蔡桓公病情急劇惡化,扁鵲“望診”判斷準確,説明上文扁鵲而“還走”,實在是事出有因。而一“索”一“逃”,極簡練準確地揭示了蔡桓公病重心急如焚和扁鵲無奈恐懼的心情,最後的“桓侯遂死”,是故事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桓公諱疾忌醫的必然惡果。

在學生以濃厚的興趣背誦課文後,過渡到主題思想的分析。

教師提問,蔡桓公的病開始並不重,為什麼短短30余天就出現無法醫治,以至“遂死”的結果?用一個成語概括應是哪個成語?

,本文按什麼順序,以什麼線索,層層深入地記敍?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本文在語言運用上有什麼特點?

教師訂正學生回答並總結。按時間的順序,以蔡桓公病情的發展為線索來組織安排材料。寫扁鵲四次拜見桓公,沒有一個具體日期,作者動用了三個“居十日”,又用了一個“居五日”,簡明清楚地交代了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大病到病重,由病重到死亡的發展過程,層層相連,逐層深入,條理十分清楚,同時使故事情節發展的內在邏輯更加密切,增強了説服力。

敍事簡練、生動、準確,是本文語言運用方面的特點。本文主要寫了扁鵲和桓公兩個人物,寫扁鵲用了“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膚”“君有病在腸胃”“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等一些結構基本相同的句式,來説明他對桓公病情的精確判斷和高明醫術。同時,也寫了扁鵲的動作,如“立有間”,説明他觀察快而準,“望桓侯而還走”、“説明他已看到桓公的病“今在骨髓”,已無法挽救。寫桓公的態度,用語也非常簡練準確,開始用“寡人無疾”“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來説明他盲目自信和對醫生的偏見;接着又以“不應”“不悦”的神情,進一步表現他的頑固不化。而扁鵲答桓公使者問,幾句話言簡意賅,哲理雋永,深刻地總結了醫治疾病必須“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的道理。

第3篇

1、掌握“間”、“將”、“疾”、“益”、“故”、“遂”等實詞的詞意。

介紹韓非子。韓非,戰國末期思想家,先秦法家學説的集大成者其散文長於推論事理,詞鋒犀利,剖析入微,他與孟子、莊子和荀子,並稱戰國散文四大家。

扁鵲蔡桓公立有間腠理不應還(=旋)走湯(=燙)熨火齊(=劑)骨髓燜?

四、解決字詞,採用讀讀講講的方式,即讓學生理解大致意思,結合字詞訓練和朗讀背誦。(在第一課時解決)

1、扁鵲一共見了幾次蔡桓公,每次見面有什麼不同,扁鵲怎麼説,而桓公的神態、語言怎樣?本文是按什麼線索記事的?

3、討論: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得到怎樣的.啟發?

1、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2、扁鵲望桓候而還走3、臣是以無請也

缺點錯誤{不聽勸告——越陷越深,鑄成大錯要正視問題,改正錯誤。

要接受批評幫助和忠告。寓意——不要諱疾忌醫,要正視自己的缺點,接受別人的批評並改正

啟示:1有病須早治,切勿諱疾忌醫。2對待缺點錯誤,應該防微杜漸,勇於正視,及時改正。

3要正視缺點錯誤,不要拒絕批評幫助。4不可主觀猜測,切勿拒絕忠告。

5見微而知著,小患易釀大禍,要及早提防。6謹慎對待,避免困難。

第4篇

1、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詞語,學會直譯課文;加深對寓言的認識,聯繫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寓意;培養學生對閲讀文言文的興趣。

2、過程與方法: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多種有效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學生要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

師:同學們,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祕訣。下面老師在黑板上板書一句話,請大家隨着老師的板書大聲讀出來。(教師板書:“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板書完後,要求全班同學齊讀兩遍。)今天我們學習一篇古文《扁鵲見蔡桓公》,希望各組同學在組長的帶領下團結協作,積極探究,圓滿完成本課學習任務﹗相信大家一定行﹗

1、各小組同學將課前收集的有關扁鵲,《韓非子》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並註明資料來源。

2、小組長指定一名成員宣讀整理結果,其他成員可進行相關補充。

(1)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年,戰國末期韓國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韓非子》,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孤憤》、《五蠹》、《儲説》、《説林》、《説難》等篇。

(4)扁鵲,姓秦名越人,戰國時候人,著名的民間醫生,是中醫傳統診斷的奠基人。四診法:望、聞、問、切。

1、小組合作,初讀課文,並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標註“腠、桓、還、湯熨、齊、遂”等字音。

2、學生聽教師範讀,進一步糾正字音,體會朗讀節奏及語氣。

3、各小組自由採用多種形式反覆朗讀課文,如齊讀、指名讀、分角色讀、男女生配合讀、小組之間賽讀等等。讀完後展開自評與互評。

1、明確目標。各組從文中挑出2—3個較難理解的句子,寫在白紙上。

2、鄰近兩組交換“目標”,利用工具書,理解句子含義。

3、各組代表宣讀討論結果,其他同學進行訂正及補充。

4、教師引導學生注意關鍵實詞如“間、將、居、益、索”等的含義。

1、本文僅以199個字的篇幅就包容了豐富的內容、深刻的哲理,在運用比喻説理、敍述事件、塑造人物等方面都不失為先秦的散文中的佳作。

2、本文通過敍述扁鵲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畫了這兩個人物,表現了病須及早醫治、切勿諱疾忌醫的中心思想。

3、本文按照時間順序記敍了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

扁鵲見蔡桓公——居十日,扁鵲復見——居十日,扁鵲復見——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居五日,桓侯遂死。

第一層:故事的發生:寫扁鵲和蔡桓公的前三次見面。

“不治將益深”——重複話語,加強肯定語氣,進一步在善意的規勸中給予警告

(文章一開頭就展示了矛盾:扁鵲三次見蔡桓公,三次建議;蔡桓公不予理睬,還錯怪扁鵲,矛盾逐漸加深。)

第二層:故事的發展:兩個人第四次見面以及扁鵲説明“還走”的原因。

“望桓侯而還走”——動作描寫,間接寫出了蔡桓公的病情嚴重的程度。

“疾在腠理……臣是以無請也”——指出蔡桓公的病情由輕而重直至不可救藥的發展過程。

第5篇

解題:本課節選自《韓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來説明老子的觀點。作者敍述扁鵲見桓公的故事,本意説明老子“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這一觀點的。

1、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年,戰國末期韓國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韓非子》,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孤憤》、《五蠹》、《儲説》、《説林》、《説難》等篇。

4、扁鵲,姓秦名越人,戰國時候人,著名的民間醫生,是中醫傳統診斷的奠基人。四疹法:望、聞、問、切。

1、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療將恐深。”

見: 謁見,拜見。 疾:小毛病。 腠理:皮膚的紋理。

賞析:①此句話點明瞭故事中的兩個人物:蔡桓公和扁鵲。

出:離開。 醫:名詞,醫生。 之:結構助詞,無義。

以(之)為功:把(這個—指治“好” 病)作為功勞。

賞析:桓侯對扁鵲進行了毫無根據的諷刺,表明了他極其不信任醫生,諱疾忌醫,盲目自信。

4、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

賞析:第二次診斷病在肌膚,證實了不治將恐深的預測。

還:同“旋”,旋轉,轉身。 走:古今異義字,跑。

賞析:扁鵲一言不發。轉身就跑,使文章在平緩的`敍述中突起波瀾,引卻懸念,自然導入下文桓侯派人發問。

6、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病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

故:特意。 湯 ;同 ‘燙’,用熱水焐。 之 :結構助詞,無實義。 所及:所達到的部位。 及:達到。

賞析:這句話是重點句子。要記憶,理解和翻譯。它揭示了桓侯病情的逐步發展。

今:現在。 臣:古代官吏和百姓的統稱,也是自謙的自稱。是以:即以是,因此。

9體痛:全身疼痛。 索:求,尋找。 矣:語助詞,“了”。

二、按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給課文劃分層次。

三次見到蔡桓公。第一次寫得很詳細,其他都是略寫。但也顯示了蔡桓公病情的發展。

這次扁鵲見了回頭就跑,一反常態,情節突現波瀾,引起懸念。排比句的運用,增強語氣,指出蔡桓公兵病情的發展嚴重。5、13—14 扁鵲逃秦,桓侯病死。(結局)

通過蔡桓公生了小病後盲目自信無病,不及時治療,使病情日益加重,終至不治而死的故事,教育人們要人們要防微杜漸,不能盲目自信,更不能諱疾忌醫。

1.扁鵲第一次見蔡桓公説了什麼?蔡桓公是怎樣回答的?他為什麼要那樣回答?

3.扁鵲最後一次見桓公時,“望桓公而還走”。對此,扁鵲是如何解釋的?

二、聯繫上下文,説説下列兩組詞在文中的不同含義。

疾病: 古漢語中,“疾”和“病”都可以指“病”,如本文“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膚”。

但“疾”常用來指一般的病,而“病”常用來指重病或病得很重。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第四次見蔡桓公,扁鵲為什麼“望桓侯而還走”?

(3)本文説明的道理有以下四種理解,請選出最妥當的一項。

c告誡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不能拒絕批評幫助。

d告誡人們過分驕傲自信而不想念羣眾是錯誤和危險的。

第6篇

1. 瞭解韓非子及其著作;提高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3. 初步理解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拒絕批評幫助的人生哲理。

國中九年級的學生相比較而言,形象思維能力較強,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較弱,不太喜歡抽象知識的學習,因此對於本節課的內容,可以藉助於一些具體活動的安排,讓教學豐滿和生動起來。例如通過演示動畫情節的畫面,使視覺和聽覺達到和諧統一,營造高效率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已經對課文的內容進行了初步的預習,瞭解了文章的基本內容,學習這一節課的學生往往是對知識延伸、啟示哲理有較強的求知慾望和濃厚的興趣,甚至有部分可能是帶着問題來學習的。但由於不同的認知能力,不同的語文綜合素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課文的能力會有比較大的差異。教師在教學前應瞭解學生的綜合能力,關注學生羣體的學習特點與個性發展需要等方面的差異。同時可以採用協作學習的教學組織,降低個體學習的難度,對於技術水平較高的同學,可以鼓勵其在分組內或分組之間充分發揮起技術應用特長,帶動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的同學,將學生的個體差異轉變為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參與合作中互相學習併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各有所得。

這篇故事選自《韓非子·喻老》,是語文版九年級上冊的內容。題目是後人加的。內容帶有勸喻型性。文章以時間為序,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發展為線索,通過扁鵲“四見”的局勢,通過記敍蔡桓公因諱疾忌醫最終致死的故事,闡明一個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諱疾忌醫。同時給人們以啟迪:對待自己的缺點、錯誤,也像對待疾病一樣,決不能諱疾忌醫,而應當虛心接受批評,防患於未然。告誡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歸納和總結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概括出文章所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和疏通本課的文言字詞;認識諱疾忌醫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漸的重要意義。

教學難點:劃分層次及綜合概括層意;在學生理解和分析課文後,過渡到主題思想的概括和延伸。

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任務驅動、協作學習等方式組織教學活動。

同學們,當我們受到病毒的侵襲而害病的時候,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找醫生看病)這是個婦孺皆知的道理,可是在韓非筆下的蔡桓公卻有病不承認,不醫治,最終怎麼樣了呢?(病死了)今天我們學習《扁鵲見蔡桓公》一文,就是寫蔡桓公諱疾忌醫,貽誤了治療時機,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的故事。

本課文書選自《韓非子·喻老》。韓非是戰國末年韓國的公子,喜歡研究刑名法術的學問,是戰國時重要的思想家。

“扁鵲”是什麼人?(秦越人)為什麼人們用上古名醫扁鵲來稱呼他?(醫術高明)蔡桓公是什麼人?(蔡國國君)“見”在這裏是什麼意思?(“會見”“拜見”的意思)

1.運用課件範讀課文,請學生注意預習中劃出的生字注音是否正確。

2.出示課文中的.生字詞,給生字詞注音組詞,並辨別字形。學生朗讀生字。

3.學生結合註釋,朗讀一遍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

本文通過蔡桓公因諱疾忌醫致死的故事,告誡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拒絕批評幫助。

3. 對照課件的“譯文對照”頁面,出示文章中的相關句子,請學生翻譯。

在參照課文註釋的基礎上,四人小組結合練習一展開討論。

1. 進入課件的“分析課文”頁面,請學生思考屏幕上的問題。

第1題 扁鵲第一次見蔡桓公,説了哪些話勸他應及時治療?對扁鵲的忠告,桓公是怎樣評價的?

(學生答後歸納)扁鵲,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公的評論,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教師小結,“立有間”,“立”動詞,站立,“有間”,時間副詞,有一會兒。“立有間”,説明扁鵲站着仔細地作了觀察(中醫稱為“望診”)之後,才下斷言,“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的診斷是準確的,而並非信口開河,也為下文蔡桓公的自以為是、諱疾忌醫、病情惡化、扁鵲拒醫作了鋪墊。而桓公的評論:“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則形象地刻畫了諱疾忌醫的無知和偏見,同時提醒學生注意現代漢語中“疾病”是一個詞,而在古代漢語中“疾病’是兩個詞,其含義不同,小病為“疾”,大病為“病”。“以為功”是“以之為功”的省略。

第2題 扁鵲説了哪些話指出蔡桓公病情正日益嚴重?這些話用現代漢語該怎麼説?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學生口譯。

訂正學生口譯,指出這是扁鵲第二、三次見蔡桓公。“居十日”——待了十天,經歷了十天。“復見”——再一次見。“益深”——更加嚴重,更加厲害。“不應”——不理睬。這兩次會見,在短短20天內,蔡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腠理”到“肌膚”到“腸胃”。

第3題 “還走”該怎樣解釋?第四次見蔡桓公,扁鵲為什麼“還走”?(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還(xuán)走”,還,同“旋”,迴轉,掉轉,走,古代漢語為“跑”義,不同於現代漢語的“走”。“扁鵲”望桓而“還走”,“望”是從遠處看的意思,扁鵲從遠處看了桓侯一眼,並不説話就趕緊轉身跑了。第四次見蔡桓公,扁鵲為什麼“還走”?這是情節中的一個轉折點,在情節的發展上給讀者造成了“懸念”,由此而引出桓公派人去問扁鵲,以及點出“還走”的原因。指出蔡桓公的病已在“骨髓”,“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扁鵲對蔡桓公的病已無力無法挽救了。扁鵲的“還走”,既給上文作了補充,又給下文蔡桓公的死,扁鵲的逃,埋下伏筆。

根據以上討論以及以下提示,默讀一遍課文,將文章劃分為三個層次,並概括層意。

第二層,居十日,扁鵲望桓候而還走……臣是以無請也

本文是按什麼順序記敍了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時間順序)

學生根據“扁鵲見蔡桓公——居十日,扁鵲復見。——居十日,扁鵲復見。——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居五日,桓侯遂死。”複述課文。注意,湯(同燙)、齊(同劑),複述提倡創造性,而不僅僅將古漢語翻譯為現代漢語。可以加上扁鵲、蔡桓公兩人的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

教師提問,自“居五日”到結尾是文章的第三層次。前面四次見蔡桓公,扁鵲都是“居十日”,為什麼這裏卻用“居五日”,日期驟然縮短意味着什麼?其中“索”——“逃”,各表明了蔡桓公與扁鵲什麼樣的心清?

鼓勵學生七嘴八舌評論、教師小結。日期驟然縮短,表明蔡桓公病情急劇惡化,扁鵲“望診”判斷準確,説明上文扁鵲而“還走”,實在是事出有因。而一“索”一“逃”,極簡練準確地揭示了蔡桓公病重心急如焚和扁鵲無奈恐懼的心情,最後的“桓侯遂死”,是故事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桓公諱疾忌醫的必然惡果。

4.學生試背課文,不要求全部能背誦,在於調動學生認真讀課文的興趣,並將以上分析融入練習背誦中,指導背誦課文。

1、在學生以濃厚的興趣背誦課文後,過渡到主題思想的分析。

教師提問,蔡桓公的病開始並不重,為什麼短短30余天就出現無法醫治,以至“遂死”的結果?用一個成語概括應是哪個成語?

2、結合教學目標,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寫作方法,本文按什麼順序,以什麼線索,層層深入地記敍?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本文在語言運用上有什麼特點?

教師訂正學生回答並總結。按時間的順序,以蔡桓公病情的發展為線索來組織安排材料。寫扁鵲四次拜見桓公,沒有一個具體日期,作者動用了三個“居十日”,又用了一個“居五日”,簡明清楚地交代了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大病到病重,由病重到死亡的發展過程,層層相連,逐層深入,條理十分清楚,同時使故事情節發展的內在邏輯更加密切,增強了説服力。敍事簡練、生動、準確,是本文語言運用方面的特點。本文主要寫了扁鵲和桓公兩個人物,寫扁鵲用了“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膚”“君有病在腸胃”“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等一些結構基本相同的句式,來説明他對桓公病情的精確判斷和高明醫術。同時,也寫了扁鵲的動作,如“立有間”,説明他觀察快而準,“望桓侯而還走”、“説明他已看到桓公的病“今在骨髓”,已無法挽救。寫桓公的態度,用語也非常簡練準確,開始用“寡人無疾”“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來説明他盲目自信和對醫生的偏見;接着又以“不應”“不悦”的神情,進一步表現他的頑固不化。而扁鵲答桓公使者問,幾句話言簡意賅,哲理雋永,深刻地總結了醫治疾病必須“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的道理。

1、進入課件的“表演一下”的頁面。熟悉表演的要求。

要求:學生根據對《扁鵲見蔡桓公》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將整個故事情節表現出來,有對話,有肢體語言,得體大方,與文章內容相符合。

請學生完成課件“能力培養”頁面中的10個練習題目。課件系統會自動辨別學生所做答案的正確性。(如果時間不夠,課後完成練習)

第7篇

2. 瞭解本文敍事層次分明的特點,體會人物的鮮明個性。

教學重點:通過對一系列數字的含義的討論,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的寓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導作用。

成語“起死回生”——扁鵲(秦越人)——《扁鵲見蔡桓公》

二. 複習鞏固: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義

讀前可提示學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頓,二要注意人物説話的語氣。

四. 提出“突破口”,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35,5,4,3,2,1”這幾個數字在文中分別表示什麼?

這是一個悲劇故事,根據扁鵲的性格特徵,發揮想象,為逃秦後的扁鵲續一個圓滿的大結局。

與《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作比,作者韓非的目的是什麼?

第8篇

1、掌握“間”、“將”、“疾”、“益”、“故”、“遂”等實詞的詞意。

採用讀讀講講的方式,即讓學生理解大致意思,結合字詞訓練和朗讀背誦。

1、扁鵲一共見了幾次蔡桓公,每次見面有什麼不同,扁鵲怎麼説,而桓公的神態、語言怎樣?(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點撥字詞)

3、討論: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得到怎樣的啟發?

——不要諱疾忌醫,要正視自己的缺點,接受別人的批評並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