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蛙》讀後感(精選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8.8K
莫言,本名管謨業,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2011年莫言憑藉作品《蛙》獲得了茅盾文學獎。你讀過《蛙》這本書嗎?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蛙》讀後感五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蛙》讀後感(精選5篇)
 
  《蛙》讀後感 篇1
 
  首先,很慶幸我們都還活着,還能體驗如此美好的世界。
 
  近日,讀完了莫言先生的《蛙》,心中感觸頗深。可以説,莫言描述了一個血淋淋的時代,一個因為計劃生育鬧得滿城風雨的時代。
 
  不論是王仁美,王肝這些超生的婦女,又或是姑姑等執行計劃生育的基層幹部,讀完此本書,我體會到了生命的崇高。或許,王肝等人對孩子的認識是封建的,是愚昧的,但是她們卻可以為了孩子不計一切後果。——位母親要經歷十月懷胎所帶來的生理。上的不適,還有分娩時的陣痛才能順利產下一子,難以想象她們王肝等人卻選擇重複這個過程好幾遍,或許這些與一條生命的到來相比根本算不上什麼。是啊,新生命的誕生是一—件多麼聖神是事情,只可惜她們活在了那個年代,那個嚴格控制人口的時代。
 
  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計劃生育沒有錯,姑姑她們更是沒有錯。往小了説,她們為新中國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往大了説,也是為了人類文明的延續。人口問題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關乎國計民生的大問題,多了易造成糧食短缺,就業崗位不夠,住房緊張,少了卻又不利於生產力的發展。而姑姑她們只不過是用一—種幾乎殘忍的手段來人為的控制人口罷了,這件事遲早會有人來做,沒有了萬心,楊心,也會出現張心,李心的。
 
  在此,我只想説,或許我們都有過一些刻骨銘心、甚至於生不如死的經歷。但可喜的是我們都未曾選擇放棄我們的生命。文革時期,眾多文人都曾遭受了非人的待遇,有的人選擇了輕生,因為在他們心中信仰大於生命,而有的人卻選擇忍辱負重的活了下來,只因為心中那份對生命的敬意。
 
  如果讓我在死與生之間做一選擇,我更傾向於活着以待將來。當然,有時候,“艱難唯一死”,但若所有人都做此選擇,是否又十分的可怕?人類本來就是自私的,生存和繁衍不過是我們的本能,與其在乎那些虛頭巴腦的,又何不遵從自己的本能,好好的活下去。
 
  在人類幾十萬的歷史中,我們經歷了一戰,二戰,鼠疫,非典,但是我們並沒有被這些天災人禍所打倒,包括此次疫情我們也終將挺過。給文明以歲月,給生命以敬重。
 
  《蛙》讀後感 篇2
 
  “我這雙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惡臭。”姑姑如是説。
 
  《蛙》塑造了一個複雜矛盾的鄉村婦科醫生——姑姑。正如她所説的那樣,她的人生變成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可憐姑姑夾在中間忍受着冰火的煎熬。姑姑擁有着高貴的出身,精湛的醫術,人稱送子娘娘,挽救了無數婦嬰的性命,可她又殺死了多少未出世的嬰兒。姑姑一直崇尚着“生是黨的人,是黨的鬼”的信念,所以她為了政府發行的計劃生育的政策,可以冷酷無情。她為了控制人口,不惜上房揭瓦,大義滅親。我一直以為姑姑並沒有對那些未出世的孩子而感到愧疚過,但姑姑,最終卻嫁給了一個泥塑藝人,製造出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娃娃。這些娃娃是來減輕自己感到罪惡的靈魂,可是姑姑沒有選擇,沒有退路,她追求着人生至善的理想,忘我地投入到服務革命或進步事業中去。
 
  “蛙”與“娃”同音。莫言不僅僅是想通過《蛙》來反應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鉅而複雜的路程,更想表達的是對生命和繁殖的崇敬和膜拜。
 
  生命是一個很空泛的概念,陽台上灑滿的陽光,高大的樹木,碧綠色起風的下午,都會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每個人對生命的感知是不同的,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對生命充滿敬意,不管是否存在,是否年輕。生命總要被歲月所清洗,老去的生命,總渴望陽光的照射,所以在街上總能見到曬曬太陽的老人,也會有年輕的腳步從他們身旁很匆忙地走過,那如疾似火的腳步,似乎一刻也停不下來。有一天,當生命過去大半時,他們也會放慢腳步,站在陽光裏,望着來來往往步履匆匆的年輕人,想起自己所走過的生命,莞爾一笑。生命總是這樣,周而復始,一代一代延續下去。從哪裏來,又到那裏去,那些匆匆的年輕人不明白,緩緩的老人也不知道。
 
  生命與我意義又是什麼呢?我渴望有太多的正能量的東西在我生命力徘徊,但沒有一個人可以擁有這麼多優秀品質。《蛙》這篇小説帶給我一些方向。《蛙》裏真正有描寫到蛙的只有姑姑在晚上經過窪地時,水塘裏成千上萬只蛙在呱呱地叫。姑姑説那天晚上的蛙聲如哭,彷彿是成千上萬的初生嬰兒在哭,那天晚上的蛙叫聲裏,有一種怨恨,一種委屈,彷彿是受了無數傷害的嬰兒的精靈發出控訴。然後那些青蛙就全部撲在姑姑身上,把她的衣裳皮膚都劃破了。這裏面又誇張的成分,但卻更真切地表達了姑姑對自己扼殺的孩子的愧疚,悔恨,對那些鮮活生命的渴望,但姑姑終究是有悖於自己對生命的渴望的,因為時代不同,姑姑必須遵守黨的指令。而我們卻可以去平等對待每一個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更應當去愛護他人的生命。每一個生命都是可貴的,都應活出自己的價值,莫言寫《蛙》是為了告訴大家生命的珍貴。
 
  物種相傳,代代延續,生命正是由此進化而來。
 
  《蛙》讀後感 篇3
 
  《蛙》是莫言醖釀十多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潛心創作的第十一部長篇小説,2009年12月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與他的其他重要長篇作品,如《酒國》等相比,《蛙》延續了這些作品對小説結構、敍述語言、審美訴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詩般反映社會變遷等方面的執着探索,在整體上達到了極高藝術水準,也是近幾年中國原創長篇小説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這部小説的主要內容是: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在形象描述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鉅而複雜的歷史過程的同時,成功塑造了一個生動鮮明、感人至深的農村婦科醫生形象;並結合計劃生育過程中的複雜現象,剖析了以敍述人蝌蚪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卑微、尷尬、糾結、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説結構新穎而縝密,由劇作家蝌蚪寫給日本作家杉谷義人的五封信構成。前四封信附有關於當了50多年婦科醫生的姑姑的長篇敍事,當中也加入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則附有一部關於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話劇。因此,這是一部將書信、元小説敍事和話劇巧妙地融合雜揉為一體、拓寬了小説藝術表現空間的作品;是莫言創作中的又一次具有開創意義的藝術嘗試。
 
  《蛙》讀後感 篇4
 
  兩天時間,讀完了莫言的作品《蛙》,讀完之後,沒有酣暢淋漓的暢快感。感覺缺了些什麼,或者就是“沒有感覺”。如果硬要説,就是力度不夠,作者似乎是要儘量保持中立。理科男小説讀的不多,只能與餘華的《活着》進行比照。另外有關唐吉阿德的情節確實挺突兀的,與整體鄉土氣息不容。
 
  小説中對計劃生育的批判是有的,但讀後給人感覺該批判的也只是手段的惡劣,至於政策本身似乎還有認同之感,不得不佩服作者駕馭手法的高超。至於政策執行到現在,作品中有段話很有思考,“哎呦肖大叔,都什麼時代了,您還提什麼計劃生育的事?他説,現在是“有錢的罰着生”--像“破爛王”老賀,老婆生了第四胎,罰款六十萬,頭天來了罰款單,第二天他就用蛇皮袋子背了六十萬送到計生委去了。“沒錢的偷着生”--人民公社時期,農民被牢牢地控制住,趕集都要請假,外出要開證明,現在,隨你去天南海北,無人過問。你到外地去彈棉花,修雨傘,補破鞋,販蔬菜,租間地下室,或者在大橋下搭個棚子,隨便生,想生幾個就生幾個。“當官的讓‘二奶’生”--這就不用解釋了,只有那些既無錢又膽小的公職人員不敢生。”“照你的説法,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不是名存實亡了嗎?”“沒有啊,他説,政策存在啊,要不以什麼做依據罰款呢?”。過往已成反思,將來如何繼續,也許高物價也是一個因素,讓你可以生但不敢生,生的起但養不起。
 
  姑姑這個角色,老年有些悲慘。但可憐之人必有其可恨之處,也許是作惡多端、也許是過於懶惰,也許是其它的什麼原因,這也是我每每快步走過乞討者身邊的自我安慰。
 
  《蛙》讀後感 篇5
 
  “莫言得獎了,諾貝爾文學獎!”消息一下子在學校裏傳開了,哪本書啊?《蛙》!寫的什麼啊……
 
  放假了,終於可以休息一下了,急忙打開手機下載了一本電子書《蛙》,看了有好幾天,人物有點多,肖上脣、肖下脣、袁臉、陳額、陳鼻這些古怪名字,看的我一頭的霧水,但我還是想了解這本書的內容。整天嘮嘮叨叨老爸去給我買書。上完課回來,書沒有買回來,我還埋怨了老爸幾句。
 
  書終於到手了,晚上就讀了起來,之前有看過電子書,但我沒有看懂,還是從第一頁讀起。讀着讀着,不知為什麼,我居然少有的拿出了熒光筆,在潔白的書頁上圖圖劃劃起來……我不怎麼喜歡看書,也沒有什麼時間看。説出來挺慚愧,上次我認認真真看書,是在國小了吧!法布爾的《昆蟲記》。
 
  那天讀書讀到很晚,我沒有感覺,用手擎着筆,對着看似平淡的句子點點劃劃。手上的書已經成了一張唱碟,而這筆就儼然就是那播針,悠悠然,刷刷的劃線之聲就從中跳出。不,這不僅僅是一張唱碟,它還有圖畫:我們在吃煤,我們在嬉笑,我們的臉,我們的黑手,我們的姑姑,我們的時代……我很想一口氣看完,但是不行,太晚了,太累了,連到手上的熒光筆都在一遍又一遍的提醒着我,怎麼,是沒墨了麼?
 
  我想我一定是十分敬佩姑姑的,就像蝌蚪一樣……莫言的話語很俗,不是低俗,而是平淡,平淡到沒有味道,所有人都能讀懂。
 
  第二天,我破天荒的和媽談論了這本書,媽媽饒有興趣的問我:為什麼叫《蛙》?“因為主人公叫蝌蚪,長大就是蛙了吧!”我猜測着説,心中泛起了這樣的疑慮:“是啊,為什麼叫《蛙》呢?”帶着這個問題,我又翻開了書。
 
  問題在最後有了答案,蛙-媧-娃就是這個,莫言的文字遊戲,在第五部結尾,我大致有了答案。但是我又有了新的問題,五部之中還沒有給出答案,好在後有話劇。我喜歡這話劇,悲劇性意味十足的話劇。陳眉瘋了,陳鼻瘋了,姑姑瘋了,小獅子瘋了,蝌蚪瘋了,沒錯最後都瘋了。那個社會也瘋了,想到電視上那些事,二奶三奶四奶五奶六奶,本是些我這個小孩,在這個年齡,不該知道的東西,因為它的頻繁出現,循環播出有所聽聞,有所通曉。人之初,心本善。時間推移,最後人心都黑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惡人肖上脣的兒子肖下脣,考上了大學,成了大老闆。陳額開起了代孕公司,發了財。小獅子、蝌蚪最終也沉淪了、最可憐的莫過於陳家了,陳額、陳眉……不想多説了。一直看到最後一頁,一隻雙頭熒光筆也沒了墨。
 
  莫言是真正的大師。他是能熟練操縱木偶的木偶師,各個人物的行為,語氣,神態,刻畫,都能在心中留下烙印。在我心中有的是佩服,得諾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我也是有遺憾的,沒有那個時代的記憶,僅是歷史書上得到的那可憐的一點點知識,和我這十幾年的經歷,實在沒法徹底理解那個時代,那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記憶。

Tags:讀後感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