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最新版《沉默的大多數》讀後感範文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59W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好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通過讀書我們可以豐富的自己的感情,開闊自己的視野。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最新版《沉默的大多數》讀後感範文三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最新版《沉默的大多數》讀後感範文三篇

最新版《沉默的大多數》讀後感範文

前幾天,有幸讀到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略有感觸。

文章以王小波的自身經歷為線索,先講述了他怎樣選擇沉默的經過。到大學時候革命及讓人啼笑皆非的現實,很難讓人聯想到所謂的美好。周圍很多人喊着所謂的口號與教條,以此來成為這個主流羣體“話語圈”的一部分。從內心鄙視話語圈的王小波,選擇了沉默。選擇沉默,是因為一些話在某一環境下無法説出口,或説出了也無用。沉默有自己的語言。他舉了一個例子,如果有人常在你樓道門口放了一輛自行車,妨礙了你的進出,而你又是一個認真的人。你勸告他,或去跟居委反映,説:同志,五講四美,請你注意。對方的很有可能,會説你這人真“事兒”。同時你也可以用沉默的方式來表達你對這種行為的厭惡,把他車胎的氣放掉,當然是在四周無人的情況下。

一種文化必有一些獨有的信息,沉默也是有的。戈爾巴喬夫説過這樣的話:有一件事是公開的祕密,假如你想給自己蓋個小房子,就得給主管官員些賄賂,再到國家的工地上偷點建築材料。這樣的事幹得説不得,屬於沉默;再加上講這些話時,戈氏是蘇共,所以當然語驚四座。還有一點要補充的,那就是:屬於沉默的事用話講了出來,總是這麼怪怪的。

沉默也可以傳播。在某些年代裏,所有的人都不説話了,沉默就像野火一樣四下漫延着。把這叫作傳播,多少有點過甚其辭,但也不離大譜。在沉默的年代裏,人們也在傳播小道消息,這件事破壞了沉默的完整性。好在這種話語我們只在一些特定的場合説,比方説,公共廁所。最起碼在追查謠言時,我們是這樣交待的:這話我是在廁所裏聽説的!這樣小道消息就成了包含着排便艱鉅的囈語,不值得認真對待。另外,公廁雖然也是公共場合,但我有種強烈的慾望,要把它排除在外,因為它太髒了。

我屬於沉默的大多數。從我懂事的年齡,就常聽人們説:我們這一代,生於一個神聖的時代,多麼幸福;在甜蜜之餘也有一點懷疑:這麼多美事怎麼都叫我趕上了。 

最新版《沉默的大多數》讀後感範文

快樂一直是每個人都渴望和追求的。在王小波《東西方快樂觀區別之我見》中,東西方人追求快樂的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小波認為,西方人從物慾的追求中得到滿足,而東方人從人與人的相親相愛中汲取幸福。王小波較為贊成東方的快樂觀,而反對物慾橫流造成的“西方病”。

相比之下,雙方追求快樂的方式雖然不一樣,但追求快樂超過一定限度時,都會產生不利的局面,導致物極必反。這就是所謂的“水滿則溢,月盈則虧”。

中國人自古以來便是人情社會。孟子提出“仁者,親親也,義者,敬長也。”強調仁義的本源來自於人際關係。正如小波所説的,這種追尋快樂的方式是我們的一大優點。我們既不冷漠,又不自私,而且人與自然的關係和諧。中國社會四平八穩,不容易出毛病。最近的疫情就是很好的佐證。我們看到西方申請破產救濟金的人多到不可思議,一方面是西方人沒有存錢的習慣,以超前消費為主的他們一旦居家隔離便失去了經濟來源;另一方面他們沒有像中國一樣發達的人際關係。在中國,危機下你假如破產了,不論親人還是朋友,至少不會讓你餓死。但人與人的相親相愛一旦走向極端,就會被人際關係所嚴重束縛。如同三綱五常之類的就萬萬不可取。可如今我看來,這種人際關係大有弱化的趨勢。

西方人崇尚物慾。人的慾望因為生產力的高度發達被無限的加強放大,以至於到後來他們都忘了追求物慾到底是為了什麼,反正肯定不是為了滿足需求。我覺得也許是一種病態的成就感吧。總之,小波在文中説這是“自激”。西方人一個勁的索取且不計後果,從新航路開闢,到工業革命和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再到如今新冠疫情下將生命與金錢進行衡量,他們對物慾的追求都到了一種極致。

也許是時代的不同,小波的觀點不完全正確。如今的東方,從人際關係中追尋樂趣的方式趨於平穩或弱化,而對物慾的追求卻愈演愈烈。一方面歸功於互聯網的發達,人們有幸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主義”、“觀念”,個人思想因此逐漸獨立和解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着不做“沉默的大多數”。社會上正是有了像李文亮這樣敢於發聲的人咱們的國家才能更好。所以,我相信,現在再也不會出現清朝時的“節烈婦女”了。更何況,人們離婚還來不及呢。夫妻之間不合便離,疫情居家隔離過後離婚率更是創了新高,這是全然不給古人面子了。更不會有文化革命時狂熱的、失去理智的集體主義。現在人總這麼認為,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我尊重你的觀點,但想要説服我,門都沒有。

另一方面,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東方人對物慾的追求愈演愈烈。各種各樣的功利心態、拜金思潮不可避免的噴湧而出,好像什麼事情都能和金錢掛上鈎。朋友送禮,首先想到的不是朋友愛君心切,而是趕緊掂量掂量這禮值多少錢、他送我這禮有何求於我;家長給老師送禮,這無非是道德綁架。老師對待學生應該是一視同仁,而家長屁顛屁顛跑來給老師送這送那,這分明就是在説:老師你看着辦吧,我的禮可是夠給面子了,你這面子給我孩子也要給夠啊。這並不公平。我反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唯利是圖,當然了,適當的利益交流有助於市場經濟的建設,但我覺得人與人之間更多的應是依靠情感。或者換一種説法,以愛為基礎。

最新版《沉默的大多數》讀後感範文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王小波生前的所聞所想,包括他自己的親身經歷、對國內外文化和觀念的看法、對某些書或電影的評論等。

“我們可以在沉默和話語兩種方式中選擇”,沉默是一種對事情的處理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沉默不代表沒有看法,相反,可能是因為我們所要表達的想法不是“那個圈子所要的那種話”,你不能逃離那個圈子,但你又不能與圈子裏的主流話語對立,因此你選擇沉默。王小波説,沉默的大多數是“古往今來最大的一個弱勢羣體”,“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種多樣,有些人沒能力,或者沒有機會説話;還有人有些隱情不便説話;還有一些人,因為種種原因,對於話語的世界有某種厭惡之情。”他自己便是最後一種人。即使對於話語世界有某種厭惡之情,但還是要通過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

正如作者王小波所説:“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為此也要去論是非,否則道理不給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讓你遇到。我開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麼,但我總得申明我的態度,所以就有了這本書——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數。”

沉默並不代表着你是事情的旁觀者,也並不意味着你遇事的搖擺不定。沉默的一代人絕不會是垮掉的一代人。20個世紀鬧得太多太喧囂了,這個時代的青年們更多地崇尚理智和謹慎。對於社會的喧囂真偽,往往會使我們誤入謊言的陷阱中,所以我們沉默,所以我們含糊。因為我們絕不願意説謊,因為沉默是對選擇權的尊重,也是對自己行為的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