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最新《萬曆十五年》讀後感1000字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7.86K

大家在翻開《萬曆十五年》的書頁時,是不是都被深深的吸引了,所以讀完之後都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新《萬曆十五年》讀後感10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參閲。

最新《萬曆十五年》讀後感1000字5篇

最新《萬曆十五年》讀後感1000字1

《萬曆十五年》的作者黃仁宇先生在這本書的末尾寫到:“由明朝可以向後倒推到其它各朝,主要原因還是受亞洲大陸天候地理關係的影響。”這就是作者從大歷史觀的角度得出了的歷史結論。

當歷史的問題牽扯到地理環境時,似乎一切已經註定。氣候天決定,文化隨之產生,歷史的大環境也就矗立在那裏了。那麼,在既定的環境中,歷史人物又該如何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實現時代賦予的偉大使命呢?在《萬曆十五年》中,作者通過幾個不同人物的故事串聯起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比如張居正、申時行、戚繼光。

寫到張居正這一章的時候,作者擬定的章標題是——世間已無張居正,也就是説書中闡述更多的是他的落寞和跌入谷底之後朝局的變化。何以一代內閣首輔身前地位顯赫風光無限,死後被鞭屍,被抄家?也許,從他的一生,我們可以更清楚的理解社麼叫物極必反。活着的張居正總是幻想憑藉一己之力來改變一個國家的發展,他的威嚴、權利和智慧不僅在小皇帝身上展現出來,也籠罩在整個朝野。他想當皇帝嗎?其實不見得,從他不遺餘力的改革賦税,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一條鞭法來看,他也許真的希望這個國家能在他的努力之下蒸蒸日上。只可惜他太相信自己的力量,而忽視了一個事實,推動歷史的發展不是一個人的事。他自身就處於明朝這樣一個文官體系當中,當他把所有文官擺在他個人的嚴格監視之下,憑個人的標準加以升遷或者貶黜的時候,就打破了整個體系的平衡。

在當時明朝的大環境中,張居正站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度,心中可能有這樣的獨白:“萬人阻擋又怎樣,權利會幫我達成所願。”他不顧整個歷史環境的力量,不考慮文官系統裏其它人的想法,一意孤行,希望通過明確而堅定的態度處理公務,最終的結果歷史給出了答案。當他孤獨前行的時候少有人真心實意的成為他的同伴,當他死後大部分人對他羣起而攻之,表達不滿。

申時行同樣作為明朝首輔,並不如張居正那樣“有名”。他深知自己處於怎樣的一個環境中,沒有鋒芒,更談不上畢露。在很多事情的處理上,他更願意成為和事佬,不觸動誰就會相安無事。作為張居正首輔之位的下一任,他看到了前任處事風格之後的下場,因此他不會去重蹈覆轍。

除了厲害關係讓他沒有做烈士的決心外,他對環境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他認為,在既定的系統中,身為首輔也只能按照整個系統中的共同意志辦事,能夠恰如其分的調和其中的矛盾,並對大家起到感化和領導的作用才是首輔的角色需求。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任職期間他努力的穿行在百官和皇帝之間,儘量的平和政治波瀾,希望憑藉“誠意”建立起信賴,通過恕道期望事情朝着好的方向發展。從當時的大環境來看,申時行的做法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但歷史並沒有給他太多的時間,大明更不會。對待一個岌岌可危的病人,張居正的猛藥行不通,申時行的小米粥同樣沒有用。

除了通過兩位明朝首輔來闡述自己的大歷史觀,《萬曆十五年》的作者黃仁宇先生還煞費筆墨的寫了這位一代名將戚繼光,很明顯他是偏愛戚將軍的。在書中作者寫到:“我們的帝國不允許也沒有能力作全面的改革,只好尋找出一種妥協的辦法來作部分的修補。戚繼光的天才在於他看準了妥協之無可避免,而他的成功在於他善於運用技術調和各式各樣的矛盾。”戚繼光沒有像張居正一樣超脱於環境之外,自負的以為自己可以搞定一切,而是靈活的適應環境,斡旋在各種關係中。也沒有像申時行一樣“看透”了環境,將希望寄託在所謂的“誠意”上,而是依據環境採取了必要而可行的措施。他嚴格練兵,創造的各種戰術雖不先進也多有弊端,但是符合當時的軍隊人員構成和經濟技術水平的。

從明朝整個大的歷史環境來看,似乎戚繼光對環境採取的措施更值得推崇。其實,未定。除了由於地理環境所造就的歷史環境之外,每個單純的個體也處於自己的小環境中。試想一下,如果戚繼光處在張居正的位置難道就不會通過權利鐵血施政嗎?如果申時行只是一方將領他是否會摒棄猶豫不決膽小怕事呢?如果張居正處於首輔之位時和申時行一樣看到了前任的不幸,説不定也會小心翼翼,忐忑前行。再往前推,除了職位環境的不同外,每個人生活成長的環境也不同,形成的觀念和理念也不同,所以就算曆史倒退,試圖去尋找一種周全的做法改變明朝的的結局也是不可能的。

所謂“讀史使人明智”,如果非要問我《萬曆十五年》這本書看完之後有哪些啟示和借鑑,我想説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比以上人物平凡很多的普通人,成長的時代也不同,處事之道是借鑑不來的。但是,看待事情的寬容度可以更高一些,不要總拿中國和外國比較,歷史都説了,地理環境決定了很多的不一樣。不要看到某種行為之後就説三道四,你不是別人,你看不到別人的小環境。

最新《萬曆十五年》讀後感1000字2

從小,我就對中國歷史特別感興趣,尤其是中國古代史。通過文字記載,你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古今的差距。但有一樣東西是貫穿古今中外的,就是人的智慧。古代有令人驚歎不已的各種手工藝,現代有歎為觀止的高新技術,這都是人的智慧的結晶。而人的智慧也體現在治國理政上,尤其是帝王。“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一句話就很明顯地道出了歷史的重要性。

黃仁宇先生是我上大學後,在老師的推薦書目中才知道有這麼一個人。在我看來,《萬曆十五年》其實並不算是專業的歷史書籍,只不過是引導人們從全新的角度去認識歷史,向世人普及歷史。對一般人而言,接觸的歷史就侷限於初高中的歷史教科書。對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的印象就僅僅定位於教科書的描述,如戚繼光=民族英雄。除了從事歷史相關專業的人以外,一般人都不會去了解歷史背後的點點滴滴。因此,大部分人對歷史的認知是片面的、呆板的。即使我也喜歡歷史,但曾經的我也是這樣。

在還沒看這本書之前,我對萬曆皇帝的印象就是明朝的荒唐皇帝,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可看了這本書之後,我才知道萬曆皇帝並不是我想象中那樣的。由於嘉靖皇帝的荒唐事,萬曆皇帝的母親和首輔張居正從小就用儒家的道理來教導他,要求十分嚴格。例如萬曆皇帝很喜歡寫大字,而且年幼時就能寫得很好。可正是由於這樣,首輔張居正並沒有表揚他,反而剝奪了他寫大字的時間,認為是浪費時間,改學四書五經。在我看來,一個孩子能把大字寫得很好就很不錯的了,是值得稱讚的。可萬曆皇帝並沒有得到應有的表揚,反而被剝奪了寫大字的愛好。可以説萬曆皇帝的童年時很艱苦的,沒有一點樂趣可言。欲帶皇冠,必承其重。也許在大多數人眼裏,這是身為人君所應該承擔的責任。但萬曆皇帝也是一個人,他也有作為一個人的需求,他也渴望玩耍、表揚。萬曆皇帝執政後期的荒唐與童年長期的壓抑也有一定的關係。因此,現代的教育比較注重鼓勵孩子,關注孩子的身心發展。

而萬曆皇帝登基後,在位初之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親政後,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範,開創了“萬曆中興”局面。期間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鞏固了漢家疆土。這些都是萬曆皇帝的功績,但現在我們大多數人印象中的萬曆皇帝都只是一個荒唐皇帝而已。因為萬曆皇帝的執政後期,常常沉迷酒色,荒於政事,致使大明王朝逐漸走向衰亡。而為什麼萬曆皇帝會突然變得如此荒唐呢?這又不得不提他的太傅張居正了。張居正生前的名聲很好,萬曆皇帝也很信任他。由於改革,張居正得罪了很多人,在他死後,很多他的政敵開始攻擊他。起初,萬曆皇帝還是很信任自己的老師的,維護張居正。但張居正本人在改革期間,由於過於自信和心急,有些手段不太光明磊落,並不符合他臣子的身份。而且張居正並不是清廉的人,他經常收受手下的“孝敬”。也許在張居正看來,自己位高權重,一心一意輔助皇帝,底下的官員的“孝敬”是應當的,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在張居正逝世後,他的這些過錯就被他的政敵利用。當他的這些行為被曝光後,萬曆皇帝覺得自己被騙了,在他心中太傅是忠誠的、清廉的,可事實卻狠狠打了他一記耳光。這與他一直受到的儒家教育並不一樣。至此,萬曆皇帝終於瞭解到儒家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的本質了。萬曆皇帝的信仰崩塌了,他不知道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所以萬曆皇帝后期變得如此荒唐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除了張居正的形象讓我震驚之外,還有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也讓我重新認識了他。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戚繼光。戚繼光的確很有才能,也識時務,所以曾經也位高權重。但由於他是張居正提拔的,所以在張居正被清算後,他也被棄用了。這不得不説很可惜,可以説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了。可讓我大跌眼鏡的是,戚繼光也不是一個廉潔的臣子。可能在世人看來,他的功勞遠超他的過錯吧。

張居正之後的首輔是申時行,一個致力於平衡文武官與皇帝的衝突的忠誠的大臣。他一直深信着萬曆皇帝會改過自新的,萬曆皇帝小小的為君之舉也會讓他欣慰不已。

明代的皇帝,除了世人比較熟悉的朱元璋和朱棣以外,其他的瞭解的並不算多。對於明朝,總體的印象就是皇帝比較荒唐,宦官比較勢大。看了這本書後,我對歷史人物形象有了很大的改觀。無論是哪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除了官方定位,也有屬於自己的人生。他們並不是教科書上描寫的那麼不堪,或那麼完美,但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歷史巨輪下的拼搏者。

“總之,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這是《萬曆十五年》第一章第一段的最後一句。沒錯,萬曆十五年的的確確是沒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歷史的腳步從未停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許多歷史大事件都是平常的一點一滴推動而成的。當今的教育體系的確存在不少問題,但我們都在嘗試着改革,慢慢推動着我們的教育向前發展。只要我們都努力拼搏,我們的教育也必將越來越完善。

最新《萬曆十五年》讀後感1000字3

明萬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國歷史上原本是及其普通的年份。但是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中,以該年前後的史事及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物為中心,抽絲剝繭,梳理了中國傳統社會管理層存在的種種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探索現代中國應當汲取的經驗,教訓。

黃仁宇先生在這本書中,分別講述了萬曆皇帝朱翊鈞,首相張居正、申時行,古怪的模範官僚——海瑞,孤獨的將領——戚繼光以及自相沖突的哲學家——李贄六位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蹟。他們互相獨立,同時之間又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好多地方。

萬曆皇帝不同於明王朝之前的皇帝,他的職責和權限已與前代大有不同。他的祖先一言一行都被臣下視為道德標準,而他卻是在他的臣僚教育之下長大的。他的責任範圍乃是這羣文臣們所安排的,他的情感更需做絕對的抑制。他與他的祖先們雖然在他們臣僚的協助下,平常生活工作的形式相似,但在本質上卻毫不含糊。

明太祖朱元璋立國之初設立了作為行政工具的文官制度,但此時的文官卻早已成熟。多少年來,文官已經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力量,強迫坐在寶座上的皇帝在處理政務時擯棄他個人的意志。皇帝沒有辦法抵禦這種力量,因為他的權威產生於百官的俯伏跪拜之中,他實際上所能控制的則至為微薄。此時的文官們需要的只是一個個性情平淡的君主作為天命的代表,其任務就是在他們爭端無法解決時做出強制性的仲裁。他們要求這位守成之主與日常的生活隔絕,在仲裁中不夾帶個人的嗜好和偏愛以引起更多的糾紛。簡單的説,就是皇帝最好毫無主見,因此更足以代表天命。這種關係,已經由萬曆的曾叔祖弘治做出了榜樣。弘治皇帝越是歉抑温和,聽憑文臣們的擺佈,文臣們就越是稱頌他為有道明君。

這樣一個皇帝,實際上已經不是國事的處置者,而是處置國事的一個權威性的象徵。他應該做到寓至善於無形。如果他能夠保持感情與個性的真空,經常演習各種禮儀,以增強抽象的倫理觀念,他就和上述要求恰相符合。到萬曆皇帝這一年,由於其特殊性,更是能通過各種事例體現這一點。萬曆皇帝在從政後期,看破這一點,雖然依舊有被老祖宗賦予的權力,但是這權力已經“無能為力”,遂轉而“無為”。

他的兩任首輔兼老師儼然是兩個極端,張居正鋒利,申時行圓滑。無論是鋒利還是圓滑的處事風格,目的都是為了萬曆朝堂的穩固。可惜,歷史悠久的文官制度所帶來的弊端,以道德代替法律,終究讓他們所做的一切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張居正死後被他一手培養的皇帝批判,後人也顛沛流離。申時行也不得善終,無法功德圓滿。拋去他們首輔的身份而言,精通儒學的他們,將忠君做到了極致。萬般皆下流,惟有讀書高。如果我是張居正,如果我在1584年還活着,我一定淚流滿面。身為讀書人,寧可枝頭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風中。他所有讀書人的高傲,和自己嚮往的君子之風,在萬曆皇帝的猜疑中,灰飛煙滅。可是人間再無張居正,人間再無申時行。這一切一切的源頭,是當年暗流不斷的朝堂,更是綿延了幾千年的文官制度。

海瑞就是這一制度下最具代表的人物。他是個清官,毋庸置疑。但清官不是萬能的。他清廉、節儉、不畏權貴、不屑與官場的腐敗之風為伍,這是從小接受的儒家教育的結果。他將道德視為至高無上的準則,甚至在判案過程中依舊秉承着道德原則。“他不是依靠強有力的機構而只憑個人的判斷去裁決為數眾多、頭緒紛繁的爭執,其是否能一一做到合情合理,無疑是一個極大的疑問。”他會失敗,毋庸置疑。這並非是他個人之錯,政府不用技術和經濟的力量扶植民眾,而單純依靠政治上的壓力和道德上的宣傳,結果只能是事與願違。而遏制法治的成長髮育,以抽象的道德代替法律,是極為危險的一種方式。海瑞以一己之力想對抗整個文官集團,甚至在他被免官之時説“舉朝之中,皆婦人也。”只會削減他同僚對他的同情。

相對於海瑞,戚繼光這個武將甚至可以説是更明白為官之道。戚繼光有着很高的軍事能力,在當時全國邊防守衞混亂的情況下,他成功組建並訓練了戚家軍,使這支部隊成為了抗倭的一把利刃。明朝中後期有才能的武將已經消失殆盡,筆者説,戚繼光是一位孤獨的將領。不似明前期的武將似百花爭奇鬥豔,這個時期,只有戚繼光一枝獨秀了。不得不説,明前期的軍事力量非常強悍。自古以來就有這麼一句話,文官可亂國,但只有武力可以覆國。所以每個朝代都在盡力打壓武將的權利。明朝也不例外。“帝國的軍隊,經常的任務是面對內部的叛逆,而非外部的侵略者”。這句話,放在今天來看,簡直是不可思議。在當時卻是實實在在的現實。書中對邊界軍隊的描述來看,不知有多少馬匹,不知有多少士兵,沒有組織的軍隊後勤補給,可以説邊防的守衞軍,形同虛設。無法想象,這個時期積貧積弱不僅僅是百姓,軍隊也無法避免。

至於哲學家李贄,他不相信衞道士們口中的「存天理,滅人慾」,認為衣食住行就是天理,人慾是一種很正常的存在,這是實話。但是,他也是矛盾的,就如同千千萬萬與他一樣,從小接受儒家文化教育長大的書生們,似乎是在思想上認同道德,而大部分人卻不能身體力行。李贄説出了他們不敢承認的真話,卻只是停留在了表象上,而真正的問題來源於這個時代與社會,讓他無法從中超脱出來。他的一生都在試圖與整個社會抗爭,而自身也是矛盾的,最後,自殺在了監獄中,也許,這就是這個封建時代的悲劇。

作者將這一年放進了世界史中,讓人對西方的崛起和東方的衰落有了一個大致的對比。從這一年開始,世界悄然改變,西方書寫了一部大國崛起史。表面上四海昇平的大明,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

最新《萬曆十五年》讀後感1000字4

《萬曆十五年》共七章其中就有專門一章描寫海瑞,標題是《海瑞—古怪的模範官僚》。這既是該章的標題,更是黃仁宇先生對海瑞的真實評價。一方面認為海瑞行為處事古怪,與時代發展不符;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認他是明朝的模範官僚。雖然海瑞從政二十多年的生活,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糾紛,但他的一生體現了一個有教養的讀書人服務於公眾並犧牲自我的精神,並且自己也用實際行動踐行着傳統倫理道德。

在我看來,在海瑞的.身上體現出了以下的特質:

一是對傳統倫理道德的信仰和敬畏。作為一個在聖經賢傳培養下成長的文官,海瑞保持着對傳統倫理道德的極大信仰。始終用儒家倫理道德的核心忠孝要求自己,時刻審視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也正是這種強烈地信仰,讓他內心對傳統倫理道德保有敬畏之心,認為傳統倫理道德是神聖的,必須得到不折不扣的執行。

二是言行如一,説到做到。可以説海瑞是傳統倫理道德的實踐者和踐行者,海瑞不能相信治國的根本大計是在上層懸掛一個抽象的、至善至美的道德標準,而責成下面的人在可能範圍內照辦,行不通就打折扣。明朝官員的俸祿極低,甚至連基本的生活水準有時都難以維持,但海瑞欣然接受,

他官至二品,死的時候僅僅留下白銀二十兩,甚至不夠殮葬之資。

三是原則性極強,執行規定不打折扣,不論人情事故。回顧海瑞從政二十多年,對成文規定執行地不折不扣。任浙江淳安知縣時,嚴格執行欽差大臣的儉樸規定,致使欽差大臣不入淳安;任南直隸巡撫時,嚴格執行官方限制大户過多佔有土地的規定,強迫自己的救命恩人徐階退田十幾萬畝。

四是精細入微的人文關懷和生活閲歷。文章中提到海瑞審理一起因殺人案件。該案案情是妻子的哥哥前來索取欠款,之後與丈夫發生扭打,進而失手將丈夫推入水塘淹死。為掩蓋真相,丈夫的屍體被哥哥沉入水底。恰巧案發前有一朋友極其僕從在他們家住宿,知道這件事後不敢聲張。後經鄰居報官,至此案發。經初審認定,此案是因奸而致謀殺。例如是死者的妻子與這位朋友必有情,不然,何以偏偏在這位客人到達的那天,丈夫突然喪命等等。後經海瑞審查後發現多處疑點,認為此説法從情理上講不通:一則妻子與她的丈夫生有二子一女,決不會如此忍心;二則這位朋友家境一般,且早已娶妻,最多成為此人的小妾;三則若真有此事,那也應當是參與密謀的人越少越好,為何要牽扯上這位朋友的僕從。正是由於海瑞細緻入微,注重情理,促使一件冤案得以昭雪,無辜的人免受凌遲之苦,也還了多人以清白,避免了司法體制蒙受冤屈。

自己從檢7年,從事過公訴、監所檢察業務工作,接觸過律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服刑人員及其家屬等形形色色的人,也從法學生轉變為執法者。自己也在不斷的思考,應具有怎樣的素養才是合格的檢察官。至少從海瑞身上,找到了部分答案。

一名合格的檢察官,要有高度的自信。這種高度自信源於對自己能力的認可,但更重要的是來源於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認可。只有對自己從事工作的高度自信,對自我價值的充分認可,才會激發我們從事工作的熱情與信心。海瑞作為一個孤獨的鬥士,一個人在踐行着那些紙面上而實際上大家都不再相信的倫理道德,試想如果沒有強烈的自信,他能堅持下去嗎?或許我們的待遇比不上別人,但並不由此就否定我們工作的崇高性;或許我們日常瑣碎,但並不由此就低估工作的重要性。

一名合格的檢察官,要時刻保持對法律的信仰和敬畏。檢察官作為法律人,作為執法者,應當對法律有着崇高的信仰和敬畏,也只有這樣我們的法治才有前途。這也要求我們要加強對實體法的理解和把握,對程序法的程序自覺和程序自信。當前存在許多執法不規範的問題,法律也存在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我們應當有着堅定的法律信仰,保持着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做到嚴格執法、規範執法。

一名合格的檢察官,要具備人性執法,以人為本的思維。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我們與犯罪分子不是敵我矛盾,在辦案過程中不能簡單地粗暴辦案,應當更多的進行換位思考,用我們的真心去體會犯罪分子,讓犯罪分子感受到法律的温情。

一名合格的檢察官,要有良好的職業素能。當今時代,處於信息爆炸的時代,法律也在不斷變化和修改,作為一名執法者必須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職業素能,確保執法過程實現社會效果、政治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機統一。

最新《萬曆十五年》讀後感1000字5

近期,在同事的推薦下,我閲讀了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受益頗深。

此書內容豐富,涉及明代政治、經濟、社會多個方面,作者從萬曆十五年這一年的幾個事件作為中心點展開敍述,從國家政治制度、決策方式、知識分子等,層層加以剖析,將他們置身於整個歷史發展進程中進行評述,冷靜客觀地探討他們的功過是非,指出種種做法對將來的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作者看似隨意着筆,實際上分析了晚明種種問題的癥結,即以道德代替法制,整個國家發展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明清的衰落也成為歷史的必然。

《萬曆十五年》英文版原名直譯為《1587,無關緊要的一年》。黃仁宇這樣概述“無關緊要”:“1587,是為萬曆十五年,次歲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這一結論,作者是通過一系列事件解讀出來的:皇帝的怠政、張居正的獨斷、申時行的中庸、海瑞的固執、李贄的無奈、戚繼光的自強,這些人或身敗或名裂或鬱鬱而終,無不作為犧牲品遭殃受害。透過一個個人物的命運,作者梳理的是大明王朝的體制和政治狀況。事實上,黃仁宇的筆觸並未侷限於1587年,而是縱覽了整個明朝,乃至可以透視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政治與經濟體制,追尋其衰落的必然原因。

《萬曆十五年》的章節安排幾乎都以人物命名,萬曆皇帝屬於最高統治者,而張居正、申時行是志在改進文官系統的皇帝顧問,海瑞是倡導復興傳統道德的地方官,戚繼光是志在強軍的武官代表,李贄則是一個思想的“離經叛道”者。

顯然,人物的選擇具有典型性,把人物與制度的故事放大來看,就出現瞭如下圖景:萬曆皇帝獨處權威的頂峯,但更大意義上卻是皇帝制度的一種象徵,受着道德治理規則的種種約束——祖宗成法、道德禮儀及文官系統的運作機理,這些約束不僅使他喪失了發揮個性創造力的機會,也剝奪了他作為一個常人的權利,所謂“專制、無能、貪婪”也可視為萬曆在自我意志屢屢受挫之後的“消極怠工”。張居正和申時行官居首輔,張居正10年新政,最終只能在文官們的道德責罵聲中草草收場。由此可見,人物的悲劇實際上是一種與制度互動過程中無所作為的悲哀,無論是萬曆皇帝,還是張居正、申時行、海瑞與戚繼光都不能以自己的行動分別使皇帝制度、文官制度(包括經濟和法律制度)及軍事制度得到改觀。

我們漸漸瞭解了作者的歷史觀,從小處看,1587確實是平凡的一年,然而從這小處看開去,我們將視線擴大到前後幾百年,無論政治家張居正還是申時行,軍事家戚繼光還是思想家李贄,不管他們做出怎樣的努力,明朝的衰落已經無可避免,而究其原因,則是明朝開國以來的各種制度和舉措造成的,是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造成了整個中國近代以來的落後。這種狀態從黃仁宇對張居正新政的評價中可見一斑:在下層行政單位間許多實際問題尚未解決以前,行政效率的增進,只會造成文官系統內部利益的糾紛,但這些實際問題不能引起技術的改進而只會被升級為道德問題加以解決,即用大而無當的抽象道德原則來掩蓋問題和恢復平衡的狀態。概言之,人物和制度的悲劇都源於一種“無法突破僵局”的悲哀。

在作者看來道德絕非萬能,我們需要技術與法律這種方式來解決一些不需要道德出面解決的問題,道德的目的應是遠大的,它是作為一個指引而非硬性的規定。如果將道德作為一種硬性的規定,則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缺乏變化與活力喪失發展的機遇,二是對道德的挑戰,這不僅不能使政策一以貫徹和實現,也會給社會造成動盪與不安。黃先生以史為鑑,警示今人,這也是他站在全球的角度以宏觀的視角來審視歷史,也正如富路特先生在英文版中的序言所言:“歷史學家檢討過去的錯誤,以作為將來的警戒但同時也要忠告讀者,保全有價值的事物。”

《萬曆十五年》像一扇窗子,打開了我們的視野,他教給我們看待歷史的一種方法。黃仁宇先生在談到自己寫作的《萬曆十五年》時曾説:“不僅可把歷史看作一個鏈條,也可把它當作一個雞蛋來剖開。”透過1587年這個歷史橫斷面,我們不僅看清它的細節,更可以把握歷史的主脈;不僅可以瞭解它的外觀,更可發現它的深層結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黃仁宇倡導的“大歷史觀”的端睨。意大利史學家克羅齊説:“一切真正的歷史都是當代史”。讀《萬曆十五年》,或許能啟發我們換一個視角看問題,觀察世界,回顧歷史,透視人物,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樣,或許會有許多真切的感受,或許有許多獨到的發現。

當前我們身處中華民族的巨大轉型時期,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會越來越強大,這是我們每個人有目共睹的,也是非常值得我們驕傲的事情。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不斷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只有牢固樹立和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為追求在經濟繁榮、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會和諧等各方面的共同理想,才能切實履行好自己的崗位職責,才能在自己平凡的崗位實踐中積極為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奉獻智慧和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