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守月亮讀後感最新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51W

撰寫一篇讀後感有助於加深人們對名著理論的領悟,讀後感是以讀過的書籍作為材料展開寫作的,就是要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守月亮讀後感最新8篇,感謝您的參閲。

守月亮讀後感最新8篇

守月亮讀後感篇1

紅玫瑰和白玫瑰,魚和熊掌,月亮和六便士。安逸的時候,想冒險。驚險連連的時候,想安逸。

很多時候,我們活在“別人認為幸福”的生活裏,很多人終其一生也不敢想一想究竟什麼才是自己渴望的生活。包括我,我也不知道答案。人的一生,確實漫長無比。因為,哪怕我們僅僅想安逸的過完此生,亦是多麼大的難題?人生不如意,在處處埋伏,伺機而動,而我們有時候,還想要主動的去冒一點險,想去擁有一朵紅玫瑰。他還説,如果把降臨人世的那一刻,視為擁有全部的時間。那麼現在便是在失去時間,時間已經不多矣。如此想來,我們的人生又是何其短暫!我們難得片刻安寧,幹嘛要去找什麼紅玫瑰,為何不珍惜這白玫瑰?然而轉念一想,當我們在糾結紅玫瑰和白玫瑰時,糾結月亮和六便士時,説明,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當我們看起來貪心無比的時候,説明我們其實迷茫無比。在清醒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面前,沒有紅玫瑰、沒有白玫瑰、沒有月亮、沒有六便士,只有他想要的那個活法,只有他想要的那個選擇。也許,過程很苦楚。但那就是他想要的。有人問,他會後悔嗎?我想説,當他得到了他想要的,或者哪怕他沒得到,只要他知道自己是不斷的靠近心中所想的時候,他不會在意苦楚的。

一個人,有了夢想,並且走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便無所謂苦楚了。

守月亮讀後感篇2

我選六便士,你呢?

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願望存在或實現。——題記

看完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其實讓我感觸最深的不是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追尋他心中的月亮的故事,而是裏面那個傻傻的,憨憨的甚至滑稽的倒黴人迪爾柯?斯特羅伊夫的故事。

其實整本書花了將近1/3的筆墨去描寫有關這個人的故事。他的太太布蘭奇在非常時期愛上了他非常欣賞的斯特里克蘭德,而他拋下了所有的尊嚴去乞求他的太太回心轉意,無論布蘭奇如何羞辱他,他都始終如一的深愛着她。而在布蘭奇死後,他竟然願意將斯特里克蘭德帶回老家荷蘭,甘願為斯特里克蘭德的夢想之路鋪上石子。

他善良得讓人心疼,不是嗎?他的父母好不容易把他培養成一個藝術家,他好不容易有了一點點的成就,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安穩的家,然後呢?他的同行們嘲笑他,譏諷他的畫作如同爛泥,向他借的錢從來不還,他的太太愛上了別人還為別人葬送了自己的生命。他的前半生可憐又可笑。

在可憐他的同時,又是否覺得某一刻似曾相識呢?

被載入史冊的人有很多,可那終究不是我們,我們都是普通人。斯特羅伊夫是不是像極了大多數的人,開始時懷揣着對未來的希望,相信這世上的人們同自己一樣善良温柔,不懼怕挫折和磨難。那個時候,有夢,有愛,有對生活的熱情,每天都想着新的一天什麼時候開始。可是,生活,澆滅了那心中之火,漸漸地,就盼望着一天快點結束。

為什麼呢?善意總是被肆意地踐踏,善良的人總是被踩在腳下,理想總是那麼遙不可及,像風一樣,在耳邊卻又抓不住,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生存法則嗎?或許,我們只能向生活低下頭顱,俯首稱臣;或許,那些曾經被點亮的火花只能留下灰燼;或許,我們只能帶着某些遺憾過一生;或許,斯特羅伊夫就不該成為畫家,他應該在荷蘭繼承父親的手藝,安穩度過一生。

比爾德説,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會熠熠生輝。可有些人大概一直都是身處陰天吧,只有無盡的黑暗,何來星辰?

我們不能站在上帝的視角去評判這些事,指責誰不去追尋夢想,真的有力氣有激情還會輪得到其他人來指指點點嗎?妥協的從來都只是疲憊的心。這一切並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詞一句話能解決的,若真的能這麼容易,這世上哪還有過的不如意的人,大同世界早就建成了。

若終有一天,我成了劇中人,追月無果,月亮和六便士,我便選六便士,月亮,藏心裏,也只能藏心裏。

守月亮讀後感篇3

“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裏,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並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

看《月亮與六便士》,第一遍是罵克蘭德這個渣男----他可真是渣得不能再渣了!拋棄妻兒不説,朋友施特略夫和妻子勃朗什把重病垂死的他接到家中、象父母一樣照顧,病好後,勃朗什跟她走了!同居三個月,勃朗什自殺死亡,而他只是冷漠的説:因為她精神不健全,總是逼着她沿着一條她自己也知道必然通向毀滅的路上滑下去。

憤憤地要把書合上時,作家毛姆用帶着消毒水味的手術刀,把人性解剖開來,吸引着往下讀:

“男人的靈魂在宇宙的最遙遠的地方邀遊,女人卻想把它禁錮在家庭收支的賬簿裏。儘管也有很少數男人把愛情當作世界上的頭等大事,但這些人常常是一些索然寡味的人;即這些人是一種可憐的生物。女人能夠整天整夜談戀愛,而男人卻只能有時有晌兒地幹這種事。”

身邊這樣的戀愛故事真的是不少。

看了第一遍,有個很大的疑問?他為什麼永遠不缺優秀朋友、年輕女人,為什麼創作激情永不枯竭,為什麼臨死讓愛塔燒掉自己的傑作?

接着看第二遍、第三遍......,看着看着,藝術大師的人生之謎一點一點地解開了---------

“思特里克蘭德的精神一直脱離了他的軀體到處漫遊,到處尋找寄宿,過半小時的考慮就甘願拋棄一生的事業前途,這才需要很強的個性呢。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裏,淡泊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如果責備他沒有這些感情,就象責備老虎兇暴殘忍一樣荒謬。”

有幾人能做到這點呢?

“美是一種美妙、奇異的東西,藝術家只有通過靈魂的痛苦折磨才能從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來。正在宇宙的一片混亂中找到了一個新的圖案,正在笨拙地把它描摹下來,因為力不從心,心靈非常痛苦。這種熱望無時或止地刺激着他,叫他奔向一個他自己也不清楚的目標,燃燒着他心靈的激情發泄完畢以後,他對自己畫出來的東西就再也不關心了。他象是森林裏的一頭野獸,在一陣猛烈追獵後躺在那裏休息。”

“在美被創造出以後,它也不是為了叫每個人都能認出來的。要想認識它,一個人必須重複藝術家經歷過的一番冒險。”

真正的傑作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就是這樣鮮為人知的,難怪愛塔遵照克蘭德的遺願燒掉作品。難怪作家毛姆發出了這樣的共鳴:“作者應該從寫作的樂趣中,從鬱積在他心頭的思想的發泄中取得寫書的酬報。”

克蘭德對畫畫的執着追求、對世俗的不屑一顧,吸引着有思想的醫生、作家、畫家,他們成為了朋友;同時,漂亮的年輕女人勃朗什、愛塔,被他的從不報怨、從不沮喪、從不服輸所征服,全然不顧他的無禮、貧窮甚至譏笑!心甘情願地為他冒險,和他一起顛沛流離!

再讀着讀着,覺得書中的人物和情景在我周圍隨處可見、而自己以前並沒留意:

比如:克蘭德妻子貶低克蘭德,並不是真心的想貶低,只是“好象由她自己説出他最大的缺點就可以保護他不受她朋友們的挖苦以的。”。

我們經常聽到朋友們貶低親近的人,大多都是情着這樣的心態。

再如:“使靈魂寧靜,一個人每天要做兩件他不喜歡的事。”

不喜歡的事,做與不做,最大的不同就是“靈魂寧靜”。

書中想説而説不出來的話太多了!何時掀開,都象是在和知己傾吐心聲,談一會兒都會心曠神怡!

“好的作品讓人顫抖、讓人回味、讓人悲觀,悲觀過後才能變得通透。”《月亮與六便士》,給我打開了看世界的另一扇窗户,從這裏望去,可以看見“激情”-------傳遞着心靈財富的天使,正在專注地發掘和引導普通人潛在的才能!不幸的是,四周都有它的天敵-----物慾!是天敵消滅天使、還是天使消滅天敵?天才和普通人的區別就在這裏。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4篇】

守月亮讀後感篇4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因為這句評價,我讀了這本書。

小説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是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本已有穩定的職業和地位、美滿的家庭,像被“魔鬼附體”一樣,突然放棄了自己的生活,“我”從他妻子那裏得知他跟着一個女人逃到了巴黎,那時“我”對斯特里克蘭德是一種近於厭惡的感覺,之後他對真誠善良的斯特羅伊夫的傷害,“我”對斯特里克蘭德不遺餘力的鄙視和痛恨。

但到了後來,“我”在從間接的過程中,瞭解到了他的超人之處,藝術的成就也令“我”佩服,甚至感到震撼。

這個人可以説是一個瘋子,他拋妻棄子,傷害了一直幫助自己的朋友,他對最惡毒的評價絲毫不在乎,他也確實該罵。

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他又是一個天才,40歲才開始畫畫,沒有任何基礎,也沒有人去教他,他也並不打算去跟任何人去學習。在巴黎生活窘迫到快要死去,他還是在追求他心中的“藝術之美”,後來他的畫作也證明了,他是一位足以載入史冊的藝術家。

天才異於常人,他們過着瘋狂的日子,創作出瘋狂的作品。在斯特里克蘭德心裏,藝術之美高於一切,在追逐美的路上,他自己就是神。

讀了這本書,人們才突然發現,潦倒與偉大、卑微與善良、仇恨與熱愛原來可以這樣毫不排斥地共存於一顆心中。

守月亮讀後感篇5

人生漫長得轉瞬即逝,有人見塵埃,有人見星辰。——題記

在閲讀這本書之後,我詢問了幾個好友對書中人物的看法。大家對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褒貶不一,有人説:他敢於去追逐月亮,他選擇面對苦難和厄運,這樣的孤勇,便是我們凡人所不可及。也有人評價:他拋家棄子,即使是為了夢想,也該批判。可是夢想和金錢之間的抉擇,哪有我們説的那麼簡單,不能一味的做非黑即白的判斷。“月亮是那崇高而遙不可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為了生存而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很多時候,我們把問題簡單化了,理想和現實擺在一起,你選哪個?但是我們通過思特里克蘭德的經歷,會看到,衝突往往非常複雜。

書中的月亮象徵着夢想,而六便士象徵着現實。比起當時的很多人,思特里克蘭德擁有的六便士已經很多了,可是他哪怕知道這樣做會失去他現有的幸福生活,他哪怕最後的結局可能是“我用盡了全力,過着平凡的一生。”他還是選擇了追逐自己眼裏的幸福。我想起來奧斯卡王爾德的一句話,我認為它是對這個作品最好的詮釋: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

我們這個年齡的人,也許每個人都懷揣着夢想,我們不斷追尋月亮的腳步,可是在這一路上,不斷被現實打磨,磨平了稜角,磨掉了鋒芒,逐漸融入這個社會。我們逐漸帶上了面具,逐漸失掉了真心,逐漸成為一般人。也許到了人生的末端回想起這一生不過也就是那個“我用盡了全力,過着平凡的一生”的結局。很多人都不在做他自己想做的那種人,而是在做他們不得不做的那種人。我們之所以羨慕他,因為我們終究只是一般人。“每個人都只看到腳下的六便士,只有他抬頭看到了月亮。”因為現實太現實,所以堅持夢想的人顯得最難得。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如果他沒有這樣的選擇,也許他過着令人豔羨的人生,他的家庭幸福,他的事業成功,可是他會後悔,因為這種幸福不是他眼裏的幸福,即使是最後平凡的一生,他也想拼盡一腔孤勇去試試。

追求夢想的過程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因為追逐夢想的過程也是個苦難的過程,能否克服苦難還是個未知數。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的最後到底是什麼,所以去試試追求自己的幸福吧。最終,我們要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因幸福而高貴。無論是選擇月亮,還是選擇六便士。做好自己,而不是成為千篇一律的別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是公式化的符號。我們是人,保持自己的獨特性,才能讓自己永遠認識自己:這還是我。

守月亮讀後感篇6

曾經大學一門文藝類選修課老師佈置了一些課外讀書作業,其中一個就是《月亮與六便士》。最後我應該也沒去借這本書,學校圖書館的估計被借完了,但我沒借只是因為懶。

前幾年去東莞出差和表妹在深圳逛圖書館,也看到這本書。因為之前老師的推薦,知道是好書,就拿起來看了。

第一章長篇議論,我以為整本書都是這樣了。那時我更喜歡議論,並不喜歡敍事,但我也沒有看進去。最後好像放下書又看其他書了。

這次拿了微信閲讀的15天免費卡,在推薦書目裏看到了它,就點進去看了。一開始居然不討厭,後來甚至有點投入。

於是沒事就拿出來看看。最妙的是昨天體檢,人家都在排隊,當然我也在排隊。不過我完全沉浸在這本書中,排到我時反而有種被打擾的感覺。

到今天,才三天左右,就看完了。所以熱情這東西是沒辦法的,可惜當年在學校我對這本書沒熱情,不然選修課的分數可以高一點。

看這本書時,我想了一件事,如果我像主人公一樣,二話不説,放下一切追夢想去,我會“死”在哪一步?

我可能會“死”在第一步,就是搞不清自己夢想是什麼?而主人公卻很清楚,所以放棄了自己證券交易所的工作。

讓我作弊一次,假如我清楚自己的夢想,比如是寫作。第一件事,要把現在的工作辭掉。問題就來了,接着去編輯部嗎?工資減半。或者閉關閲讀,工資為零;又或者出去旅遊獲取素材,工資為負數。

總之我可能養的活自己,但養不活自己的生活。我快三十了,要結婚了,這樣搞,還結不結的起?別人能安心跟着我嗎?畢竟,搞寫作,比書中主人公搞畫畫,也好不了多少吧。

接下來可能要面對和主人公一樣的問題:你的夢想不能給你帶來物質的未來,你在乎嗎?

如果説僅僅是吃的差一點,穿的差一點,我其實還不太在意。但我很在意周圍人的目光,如果我的收入在我們鄉鎮,是底層;在以前的同學中,是倒數;我恐怕心裏難以接受,同學聚會也覺得矮人一頭。收入,在很多人眼裏不就等於你的努力和能力嗎?

最後終極問題來了,如果你堅持了一生,在你死前,沒能獲得世俗的成功,hai放棄了那麼多的東西,你會後悔嗎?

主人公不後悔,看到他最後在那個小島上的一段生活,我也相信那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我都很羨慕。雖然沒獲得世俗的成功,但主人公畫出了他最後的鉅作。雖然最後眼睛失明,但他內心平靜,毫無抱怨。

也許你正過着穩定的.生活,穩定的同義詞,是在一個固定的軌道上,是卡在社會機器的一環上,是規律到有些單調,單調到一眼能看到很遠。你是成功的,安穩的,受人尊敬的,前途光明的;但很有可能,你的內心是不安寧的,心裏是有所抱怨的。這樣過完一生,你可能會有點後悔。

但我們大多數人並不可能去放棄一切,即使想嘗試,也會像我的假設,會在中途“死”好幾次。

對於“月亮與六便士”的選擇,我的心中也沒有答案。不過目前並沒有一個強烈的感覺驅動我,所以,不可以完全和主人公比較。

如書中所説,那是一種掉進水裏只想活命的驅動力。一般,有這種驅動力的,八成是個天才。一個人既然能做出這種決絕的選擇,他的內心一定有自己的邏輯;只要自己能給自己一個交代,就可以了。

我想如果我拿這個問題問濤哥,他可能會説:“咱能不能接點地氣,踏實過日子不好嗎?再跟我説月亮的事,我一腳把你踹西湖裏。”

守月亮讀後感篇7

小時候以為,人長大了之後就會開始談夢想。後來長大了才發現人更多的是懷念年幼時的敢想敢做。我以為,人只有在青春期才會迷惘,是因為後來大家都找到了夢想,慢慢才發現是大家都習慣了生活。

理所應當地,每個心裏裝着夢想的人都會被迫害。真不怪我們,在我們看來,夢想就是白日夢。

人總要吃飯。用勞動來交換糧食比直接生產糧食更輕鬆一點,這樣我們可以省下時間來做喜歡的事情。為了省下更多時間,我們要花更多時間去熟練技能。於是我們就陷入了這種怪圈之中。幸好啊,我們還能夠繁衍後代,延續我們做不完的事情,然後投入時間不斷糾正他們往既定方向前進。生活可能就是這樣吧。只吃飯不幹活的人是非常無恥的。

我討厭毛姆筆下的斯特里克蘭,他太過於冷酷無情,他傷害了那麼多愛着他的人。

書中的男主角是以保羅。高更為原型的,而保羅。高更比男主角的生平看上去有了很多人情味。

所以一切都是作者的構想,斯特里克蘭只是一個純粹的夢想化身。也好,世界上從來沒有過這麼薄情的一個人。

一個心懷夢想的人也許會名垂青史,也許不會;但必定不會被大多數人所理解。這大概就是人類社會最大的幸慶和悲哀吧。

“雖萬千人,吾往矣”“十年一覺揚州夢,不負青樓薄倖名”“忍把功名,換了淺斟輕唱”

守月亮讀後感篇8

在剛開始讀到這本小説主人公的時候,對他的外形,和個性的描寫總讓我聯想到梵高,原來小説主人公 charles strickland 的原型是paul gauguin (保羅 高更)。而高更和梵高的友誼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們在藝術上相互借鑑,共同學習,可分歧卻也無時不刻的存在着,最後倆人的友情在短暫的62天親密接觸後,以梵高的割耳鬧劇收場。

梵高瘋了,梵高死了,高更也從此離開巴黎去了南太平洋的一個默默無聞的島嶼tahiti;其實兩個人有很多相似之處,都差不多是瘋子一樣的天才,梵高是確確實實的瘋子,高更可能還差那麼一點兒就是瘋子了,所以他走了很長很長的時間才最終達到了自己的藝術天堂,而梵高相對於他來説要幸運的多,梵高早早的找的自己的藝術之路,在巔峯時刻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高更曾請求巴黎的朋友給他寄向日葵種子,由此可見他對梵高的懷念,我想他肯定後悔了,後悔在梵高最脆弱的日子裏開了他,他對梵高的死肯定是愧疚的;

非常讓人慶幸的是,高更生命中最重要的在大溪地島上完成的作品《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像何處去?》並沒有像小説中那樣被燒燬,而是幸運的留存了下來;

高更的晚年確實是貧困交加,疾病纏身的,但是具體的情形誰也不知道,毛姆在小説中的描寫異常悽慘,可能是小説的緣故,作者加了很多大膽的猜想,和語言的加工,藉此增加對主人公悲慘命運的烘托吧。我覺得毛姆這篇小説的主人公身上有着高更和梵高兩人的影子,高更和梵高的個體互相矛盾,他們的命運和對藝術的執着又互相輝映,可能毛姆也是想對這段友誼給予些美好的詮釋吧!

Tags:讀後感 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