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月亮下的六便士讀後感模板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66W

寫讀後感是鍛鍊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的,經濟社會蓬勃發展的當下,讀後感也成了運用率最高的文體之一,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月亮下的六便士讀後感模板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月亮下的六便士讀後感模板8篇

月亮下的六便士讀後感篇1

“你不是成為你想成為的人,而是成為你不得不成為的人”—毛姆

初看書名,不太理解這兩者之間有何牽連。説是理想與現實,可月亮雖是手不可摘卻是自然存在,金錢看似隨手可得大多又都遙遠。到底誰是理想,誰是現實,本是有些模糊的。難道低頭撿了六便士就不能再抬頭看月亮麼?理性人做久了就是有這種糾結,對虛幻的文學之美少了些許感受力。原來講的是人到中年是否該繼續懷揣夢想並孤注一擲的事兒。

我想説的是關於自我與自我之外,關於夢想和現實之間的故事。

一個42歲的男人,拋家棄子,出走流浪,他該有多大的勇氣才能拋棄所有?可是那一切他真的擁有麼?一個妻子,混跡於作家圈的中上層社會,攀附着形形色色的表達者,尷尬又小心地提起丈夫,內心並不以一個能給她帶來優越生活的男人為驕傲和感恩。作為她的丈夫,不過是她擁有完整的平凡生活的工具和掩飾,是她作為妻子和母親角色的必然出演。她的丈夫真的擁有她麼?孩子自不必説,為了離開而接近的現實存在,不管當初因何帶到了世上,他説的沒錯,養了那麼多年,他的責任已盡。那麼他自己呢?像大多數人一樣,前面四十年過着該做的人生,一份體面且收入不錯的工作,一個完整的家庭,一個丈夫,一個父親。為養家餬口而奔波。當他數十年如一日回到家面對生活的瑣碎,心中是否有那麼許多時刻想要逃離?是否他也迷茫,眼前的人事哪些點滴是真正屬於自己?到底他在做的是那個想要的自我,還是別人眼中的自我?而他的人生到底是活成該活成的樣子,還是他自己認為的樣子?所謂自我,一方面是一種客觀存在,能夠區分的該是不同於他人的特徵,可大多數都是一個個符號的標註,並不覺得abc有什麼本質區別,甚至他人都沒興趣分別;一方面是一種主觀定義,本心能夠感受和認可的部分。而這方面,大多在現實的蠅營狗苟中模糊了。我是誰?我在哪?我們經常會有這種疑問。當物質越來越多的滿足了本身並不需要的虛榮後,內心日益空虛,到底該用什麼填滿?於是他走了,也許他並不是真的想畫畫,只是一定要有一個理由支撐他離開,決絕地離開。他選擇了畫畫。他內心有太多迸發的激情需要表達,他找不到出口,他覺得也許畫筆可以。正如他身邊朋友建議的,也許他應該嘗試其他方式。因為在他所生活的年代,並非所有人都有這種被現實所扭曲的內心和壓抑的病態,大概金融業就是有這種特徵,集中放大了形色各異的人性,使人們能在最短的時間裏理解、厭倦並逃離。如果你追尋的是自我,説到底,關他人什麼事呢?書中多次提到,他如何不在乎別人的看法,甚至不在乎自己的舒適。我想他是在乎夠了,經紀人是一個高壓的職業,現實和虛擬的世界中充滿了人性的貪婪和恐懼,讓人看到所有的不堪和邊界的突破,沒有底線,而他自己就是底線。他還有什麼需要在乎呢?而自我的舒適該是由於長久的麻木吧,習慣了不享受乃至不感受,正急需一些不適感甚至強烈的刺激才能激發出早已麻痺的感官神經,才能引導體內和心中的種種激情。可見長久的渾渾噩噩後再次找尋自我需要透過多大的痛苦才能做到。甚至於到死才能真正釋放。我能理解作者寫他在完成最終的作品後選擇銷燬的意圖,那樣才符合真正自我的態度。但其實,他根本不在意他人是否理解或認同,甚至不在意他人是否得見。對於他而言,創作結束即為圓滿。

説説夢想與現實吧。很多人會把內心向往卻無法實現的叫做夢想,其實我是不太認同的。既然嚮往為什麼不能把它變成現實?我們是多麼輕易地給自己找到各種藉口,時間、自由、甚至現實都能成為之一。我們很多時候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對於他人是多麼地不可或缺,更多的只是想證明自己的存在感吧。當他離開之後,他的妻子經歷了短暫的痛苦,確認他不會再回來時,便理所當然地背起了家庭的責任,按部就班地生活開了,似乎他從未在過。最初的感覺沒有錯,她只是需要一個角色,而至於他是誰並不重要,只要能滿足她的一切虛榮心即可,甚至即便沒有也不要緊,她還能收穫同情,生活安然無恙。到底是我們覺得自己重要還是缺乏追尋的勇氣?如果你知道自己要的並去追尋它,你就會得到。現實是什麼呢?我們用盡全力,過着平凡的一生。認清了生活還能熱愛的英雄主義算不算平凡?放棄一切選擇了浪漫主義的方式卻終無所獲算不算平凡?像高更一樣致死尋找自我而終被世人所理解算不算平凡。他的荒唐行徑以他死後畫作受追捧而得以有了更偉大意義的初衷,那些曾經被嘲笑的粗鄙行為似乎也因此成為藝術家不可或缺的缺陷,他的夢想真的不依賴於現實麼?如若千百年後都沒有人能接受他的作品,那他的一生不就只是他的一生了,連附加的意義都沒有。也許更重要的是把夢想變成現實的過程,或者為人所認同的結果。可是在他死後這種世俗意義的現實對他有何助益呢?而他的夢想,與其説是畫畫,不如説表達,或者內心真實情感的釋放。他創作的過程一度受阻,需要藉助於最原始的性愛才能激發,而當他發現自己仍囿於身體的慾望時,他害怕了,彷彿又走進了曾經的桎梏和枷鎖。最後他在一片現實的伊甸園裏,與一個對他無所求的女人結婚生子,並且生活下去,在生病的過程中完成了最終的釋放與表達。原來他想逃離的並不是婚姻和家庭,只是身邊人企圖的控制、擺佈和要求,以及世俗的標準和界限。他需要一個家庭,一個女人,但前提是,他必須首先是他自己。

我們很多時候成為了不得不成為的人,可是在此之中或之後,如果還有某個時刻你也在思考自我,追尋自我,是不是也可以在向想要成為的人的路上前行,就那麼一步步地走過去呢?當你彎腰撿起六便士的時候,也順便抬起頭看看月亮吧。也許看着看着它就在你心裏了。

月亮下的六便士讀後感篇2

小時候以為,人長大了之後就會開始談夢想。後來長大了才發現人更多的是懷念年幼時的敢想敢做。我以為,人只有在青春期才會迷惘,是因為後來大家都找到了夢想,慢慢才發現是大家都習慣了生活。

理所應當地,每個心裏裝着夢想的人都會被迫害。真不怪我們,在我們看來,夢想就是白日夢。

人總要吃飯。用勞動來交換糧食比直接生產糧食更輕鬆一點,這樣我們可以省下時間來做喜歡的事情。為了省下更多時間,我們要花更多時間去熟練技能。於是我們就陷入了這種怪圈之中。幸好啊,我們還能夠繁衍後代,延續我們做不完的事情,然後投入時間不斷糾正他們往既定方向前進。生活可能就是這樣吧。只吃飯不幹活的人是非常無恥的。

我討厭毛姆筆下的斯特里克蘭,他太過於冷酷無情,他傷害了那麼多愛着他的人。

書中的男主角是以保羅。高更為原型的,而保羅。高更比男主角的生平看上去有了很多人情味。

所以一切都是作者的構想,斯特里克蘭只是一個純粹的夢想化身。也好,世界上從來沒有過這麼薄情的一個人。

一個心懷夢想的人也許會名垂青史,也許不會;但必定不會被大多數人所理解。這大概就是人類社會最大的幸慶和悲哀吧。

“雖萬千人,吾往矣”“十年一覺揚州夢,不負青樓薄倖名”“忍把功名,換了淺斟輕唱”

月亮下的六便士讀後感篇3

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就是作者坐在你旁邊和你講他聽説的,他接觸的,他研究的一個“異類”的畫家的故事。説他另類,是因為故事主人公年過中年的查理斯·思特里克蘭突然放棄作為證券經紀人的成功事業和美好幸福的家庭——温柔賢惠的妻子,一雙可愛乖巧的兒女,離開自己的家鄉孤身一人去往法國巴黎,住在骯髒的旅館過着潦倒的生活,只為學習繪畫。倘若,思特里克蘭學習繪畫是為了完成自己一個年輕時候的願望,開始決定專注自己的興趣,這倒也為世人理解,畢竟在功成名就或者事業略有所成,衣食無憂,解甲歸田享受單純器物之樂的人也不在少數。然而,思特里克蘭在巴黎不名一文,經常一天只吃一頓,有時候甚至一頓也沒有。或者,我們把他這種做法理解為破釜沉舟,追求出色的繪畫技藝,希望有一天能夠一舉成名,一幅畫便能夠賣幾百萬。這也能夠為少數翹楚理解,畢竟成大事者必有常人沒有的勇氣和魄力。但思特里克蘭不給任何人看他的畫,也不賣畫。甚至在一個唯一特別欣賞他的人為他的推銷,他也惡言相對。最為極端的例子的是,在他彌留之際,讓他的妻子答應在他死後將用帶病之軀花費幾個月完成的及其壯麗詭譎的壁畫付之一炬。

“異類”的還有他的殘酷,自私和毛姆不厭其煩的提及的粗野的透露出慾望的面容。

這樣的“異類”當然為文明社會不容。毛姆並沒有特別列舉任何思特里克蘭受到的排擠和厭棄。相反毛姆告訴我們他受到了一個並不高明但鑑賞能力極高的畫家的認可。戴爾克·施特略夫接濟他,為他推銷畫,在他因病垂危時候將他搬回自己家悉心看護,最後甚至賠上了自己摯愛的妻子。對於這些思特里克蘭非但沒有感激,反倒是認為戴爾克·施特略夫自作自受。讀者在這樣敍述中,對思特里克蘭的厭惡一點一點地加深。

寫到這裏,才發覺了毛姆的高明之處,他將思特里克蘭設計成一個表達能力很差,話語極少人,即便有也都是寫極其惡毒的話語,而且整部小説很少有關於思特里克蘭的正面描寫。即便是思特里克蘭稍顯正常的表達,毛姆也特意強調那是自己根據思特里克蘭的手勢,表情和不成句子的詞語中揣測出來的。

講述並不是一氣呵成,倒像是兩個朋友偶爾見面,幾個月或者幾年,見面的時候又想起上一次聊到過某個人,於是繼續補充故事的進展。所有其他的人講述的思特里克蘭的事情,毛姆也像女生八卦告訴別人“我也只是聽説”那樣告訴我們,他也只是聽説,而且那個説的人也很靠譜。我彷彿看着他説完之後提起杯子喝了口水,又接着回憶思特里克蘭的其他事情。

結果,雖然小説提供了很多思特里克蘭的片段,關於所有關於思特里克蘭的內心思想全靠讀者自己揣測。

厭惡加深,但小説並不是以厭惡為終結。不然,這樣的情感訴求也不會成就《月亮和六便士》這本經典。只是不知道從什麼開始,我也同作者一起對思特里克蘭產生了同情。作者是在思特里克蘭的畫裏感受他內心的掙扎。儘管作者嘗試道出那種不明晰的感受,這種感受無論如何也無法傳到到我的內心。我想是因為缺乏繪畫的藝術修養吧,沒有經歷過看一幅畫時,內心產生激盪的情緒,於是無法移情。

我的同情或許始於作者提及他給戴爾克·施特略夫的妻子繪畫。施特略夫得知妻子背叛他和思特里克蘭在一起之後,在自己畫室看到思特里克蘭給妻子畫的裸體畫時頓時羞惱萬分,正欲舉手撕破之際,他還是被這幅畫給震懾到了。按作者的説法,這是一幅透露着美與慾望畫。也許,思特里克蘭內心便是一直被這兩種東西糾纏着,讓他就像被“魔鬼給纏住了”。

更深的同情或者理解來自於思特里克蘭譭棄了忍着病痛創作的巨幅壁畫。思特里克蘭捨棄文明生活,來到了南太平洋羣島的塔希提島。在這裏,他沒有被當做“異類”,只是一個比較特別的人而已,就想這裏的每一個人都有着自己的特別一樣。他甚至在這裏找到了個“不打擾”他的妻子愛塔,過着幸福的生活—至少靜謐幽深的叢林給了內心的平靜。

小説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敍述主人公之外提及的他曾遇見過的同樣被他人看做異類的人,還有一段論述家鄉——出生地和另外一個家鄉與異類之間的關係。

“我認為有些人誕生在某一個地方可以説未得其所。機緣把他們隨便拋擲到一個環境中,而他們卻一直思念着一處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處的家鄉。在出生的地方他們好象是過客;從孩提時代就非常熟悉的濃蔭鬱郁的小巷,同小夥伴遊戲其中的人煙稠密的街衢,對他們説來都不過是旅途中的一個宿站。這種人在自己親友中可能終生落落寡台,在他們唯一熟悉的環境裏也始終孑身獨處。也許正是在本鄉本土的這種陌生感才逼着他們遠遊異鄉,尋找一處永恆定居的寓所。説不定在他們內心深處仍然隱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習性和癖好,叫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們祖先在遠古就已離開的土地。有時候一個人偶然到了一個地方,會神祕地感覺到這正是自己棲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尋找的家園。於是他就在這些從未寓目的景物裏,從不相識的人羣中定居下來,倒好象這裏的一切都是他從小就熟稔的一樣。他在這裏終於找到了寧靜。”

直到整篇小説讀完,我也還不明白,為什麼小説的名字是“月亮和六便士”。百度百科詞條的解釋是月亮和六便士對應的是理想和現實,這樣的解釋並不讓我滿意。

月亮下的六便士讀後感篇4

前天就讀完了《月亮與六便士》。到今天還覺得應該把讀後感寫下來。雖然我的閲讀感想可能對別人來説,沒有兩便士的關係。

很多人,在很多地方都有提起《月亮和六便士》,然而並不是很多人真正讀過它。這是一個描寫一位偉大畫家如何處理崇高理想和平庸世俗的故事。毛姆真的故事大師、敍述大師(讀的是譯本,不能評論作者的語言),亦真亦假的敍述,常常讓你不知道讀的到底是真是傳記還是小説。

不得不説李繼宏是很有功底的譯者,譯文流暢清晰,一點都讀不出翻譯的痕跡,深厚的中文功底讓人不覺得這是在讀一個外國人的故事。

最後説説strickland。因為讀過《莫奈和他的眼睛》,被莫奈貧苦和執着的生活深深打動。感動於莫奈對原配妻子camille矢志不渝的情感,驚詫於視力嚴重下降的晚年他甚至挑戰巨幅作畫。張嘉瑋平和和有力的語言讓人對入世、執著、可敬的莫奈敬佩不已。

相對於莫奈,同樣是追求與眾不同的的藝術道路的strickland(或者説高更,再次感歎毛姆的敍述)卻與世俗過於格格不入。拋棄妻子,置善意和愛情於不顧,最終躲入原始山林作畫,過着幾近與世隔絕的生活,並且最終默默無聞地慘死。我上網瞭解了一下高更的畫風,確實粗礦的畫風確實獨樹一幟,不瞭解藝術而嚮往精緻生活的人可能並不會太喜歡。

然而就是這些凡人所不能理解的另類的藝術人生,才可以稱之為“傳奇”!

月亮下的六便士讀後感篇5

我們所成為的人,到底是靈魂的決定還是外界的推動?我成為了別人眼中還是自己心中的人?——題記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望見了月亮。”作者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如一位冷漠優雅的紳士,將一個關於是非、關於愛情、關於夢想、關於自由、關於人生的故事娓娓道來。

初讀此書,我看到了一位中年男子——斯特里克蘭德,為追求心中的夢想,不顧世人看法,拋家棄子來到異國他鄉,即使貧困交加,他也仍堅持自己。再讀,我竟感到一絲恐懼和從心底溢出的傷感,似為斯特里克蘭德,又似為自己,這竟讓我流下眼淚。我驚訝,思索,感觸良多。

何為對錯?何為善惡?

斯特里克蘭德拋家棄子遠走他鄉後,世人鄙夷,惡意猜測,彷彿斯特里克蘭德是十惡不赦的罪人。可是,斯特里克蘭德對於世人而言,他有什麼錯?斯特里克蘭德是有錯,可是他的錯只是對於他的家庭、他的妻子、他的孩子而言。但世人卻用自己的道德去譴責,殊不知,用道德譴責別人才是最不道德的行為。生而為人,活在世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着自己對於世界的看法,不同的價值觀造成了這大千世界。這種人,活在當下,其中一類便是隱藏在網絡後,打着“伸張正義”的“鍵盤俠”。他們自以為洞察世間,有着網絡做屏障,依靠着“言論自由”,便無所顧忌,肆意妄為,用着惡毒的言語去評論他人的是非善惡,造就了不知多少的悲劇。可是正如“卑鄙與崇高,惡毒與慈悲,憎惡與喜惡能夠在同一個人心中,並不相悖。”這世間真的有如此明確,如同法律法規一般的善惡黑白嗎?世間真的有絕對的好人壞人之分嗎?如同一個歷史人物要從正反兩面去看待,斯特里克蘭德也不該被貼上類似標籤。

何為愛情?何為婚姻?

婚姻對於斯特里克蘭德第一任妻子來説,是一種資本,是面子。她努力地維持一種家庭幸福美滿的假象,但實際上,她與丈夫沒有共同語言。最終,平靜的大海拍打起兇猛的巨浪。愛情與斯特里克蘭德而言,是一種累贅,是枷鎖,“那隻會影響畫畫。”他與恩人的妻子在一起,是為了滿足生理需要“情慾他無法克服,他屈從於情慾。”他與土著人妻子結婚生子是因為她能照顧好他、滿足他,使他能更好地畫畫。於是乎,有人罵他“渣男。”這不禁讓我想到了一個人:徐志摩。滿身的才華也無法掩蓋他的`薄情寡義,是“沒有筋骨的豆腐渣”。可他説:“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找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他終其一生不過是在尋找他靈魂之伴侶,他在為自己努力。可現在,多少人的婚姻大廈搖搖欲墜卻在努力維持,“忍一忍,會過去的,”那些整日爭吵的夫婦可曾記得結婚時的諾言,當年的初心嗎?

何為理想?何為現實?

斯特里克蘭德從小就有個畫畫的夢想,但是父親的阻撓使他不得不把這個夢想藏在心底,過上了父親想他活成的樣子。可是,星星之火終究會燎原,終於,他為自己而活。“即使被討厭、鄙視,我也無所謂,而且我必須要畫畫,我身不由己,就好像一個人掉進了水裏,他游泳遊得好不好沒關係,反正他得掙扎,不然就得淹死。”這是經歷了什麼,心裏得有多大的執念,多大的勇氣才使他説出這番話啊。我們活在世上,有太多的不得已。現實生活的瑣碎終會磨滅我們心中的激情,柴米油鹽的計算使忘記愛情本身的模樣,家庭的需要使我們的步伐變得沉重,斯特里克蘭德的瀟灑與自由使人羨慕與敬佩,但社會的和諧美好,卻容不下斯特里克蘭這類人。就像是《歡樂頌》裏所説:“做人吶,隨大流最舒服,標新立異最累,要是迫不得已的標新立異就更累了。”難道理想與現實就不能共存嗎?斯特里克蘭德最終回到了靈魂的最初,畫出了曠世傑作,但最後他卻讓土著人妻子燒燬了它,他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間,最終也將赤裸裸的離去,是肉體也是靈魂。他始終也為無畏他人的看法。於是我也釋然,理想與現實能否共存又如何?心之所向便好。

願你在尋找生活裏的六便士的同時,也不要丟掉你心中的月亮。

月亮下的六便士讀後感篇6

人生注重時序,閲讀有時也是這樣。

幾年前,我讀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覺得這是一本好書,於是碰上愛好閲讀的朋友就推薦它。我對這本書的喜愛多少與當時的處境以及心境有關。那時的我有迫切想要達成的目標,但卻受各方條件的限制,常有身不由己的感慨。看到小説中的主人公,恣意“任性”,對人之常情的東西嗤之以鼻,這正是我個性中缺失的東西,於是乎對主人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為原型創作的一部小説。天才畫家跌宕起伏的人生與放蕩不羈的個性令人心嚮往之,同時也會心生難以望其項背之感。

和《月亮與六便士》不同,毛姆在《刀鋒》中刻畫了一個普通的美國人拉里。拉里身上既有獨特個性,又有一種謙和感。就整個故事情節來看,我更喜歡《月亮與六便士》,它的筆墨集中於主角,情節更緊湊,故事感更強。《刀鋒》中多條故事線交錯,除了主人公外,書中涉及的其他角色的命運走向都有較為詳盡的始末交代。這些部分對那些耐心不足的讀者來説,應該會覺得有些“拖沓”。但《刀鋒》中刻畫的主人公拉里的人物形象,我非常喜歡,他不像《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蘭德那麼冷酷、尖刻到令人難以理解;拉里非常富有同情心,為人謙和、誠摯且實在。像他這樣的一個人,無論成為誰的朋友,都會令對方感到榮幸。

?刀鋒》與《月亮與六便士》都出自毛姆之手,兩者有一些相似之處。它們的敍述角度一致,都是第三者敍事:敍述者兼作故事的講述者和半參與者。讀完《月亮與六便士》,再去看《刀鋒》中設置的“懸念”,其實已然毫無懸念感。你會發現這又是一個男人跳出別人為自己設定的人生路徑,奔赴自己預想的人生旅途的故事。拉里這個剛從戰場上退役的美國青年,不想投入工作,與美麗的未婚妻解除了婚約,想去流浪人生。他的想法在周圍那些有身份的人看來,是在作賤自己、糟蹋時光。他們認為拉里患上了戰後創傷後遺症,才會產生流浪巴黎的荒誕想法。未婚妻以為他是一時興起,沒想到他早已打定了主意,並不打算回頭。拉里靠着微薄的收入,四處流浪,到各地尋找何為人生、人生為何的答案。他始終沒有找到一個清晰明確的答案,但在印度獲得了內心的愉悦,打開了新的生活視角。我們生活中出現拉里這樣的人,多數人會把他叫做瘋子,他不要過體面人的生活,非要到處吃苦,找罪受,很難理解這樣的人。但也會有少數人將他稱作理想主義的踐行者,把這個眾人視為平庸之徒的人喚作傳奇;因為他聽到內心的呼喚,就像虔誠的信徒獲得上天的啟示那樣刻不容緩地尋找朝聖之路。拉里究竟是傳奇還是瘋子,取決與人們對生活的定義以及對功成名就的看法。

拉里和本書中的另一個人物艾略特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前者不受名利的誘惑,放棄自己的身份地位和錢財,去追尋何為人生的宏大命題;後者有修養、智慧,儀表堂堂、資產豐厚卻一生痴迷於上流社會的交往活動,在宴會與請帖之間庸庸碌碌。關於個體如何存在以及社會在個體生活中扮演怎樣的角色,這將是人類無法徹底解答的難題,讀幾本哲學書籍有時候能緩解一下思考這些難題引發的頭疼症,但是不深入生活,不找到自己的人生智慧,就只能哀歎生活索然無味,人生缺少靚麗風景。多彩的生活需要強有力的世界觀來支撐,以此來構架起一個人的信仰世界,給他生命的信念、生活的力量。

人可以從閲讀中品嚐人生百態,有時也需要從內心的呼喚出發用腳丈量大地。儘管我沒法去過流浪人間的生活,但我儘量讓精神世界處於流浪狀態。人説要安居樂業,我漫浪的腦袋裏常常浮現的是漂泊四海。

雖然我難以成為拉里和思特里克蘭德,但是非常欽佩他們有出走半生的勇氣。

月亮下的六便士讀後感篇7

作者塑造了一位聖人,藉助他人的描述刻畫了主人公的形象。

從平凡到超凡,十全十美來描述他是不合適的,他缺失人性,沒有感情,甚至有些冷血;但他為了心中的月亮,不為感情、地位、虛名所困。

追尋自己的內心,用自己的內心感受心靈的故鄉,最終在一座孤島上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在這裏,他竭盡所能,用繪畫表現心中的月亮,那是一種對美的極致追求,是一種對美的本源的刻畫,荒誕而又震撼。最終他做到了,觸摸到了心中的月亮。

從個人層面講,斯特里克蘭實現了超凡,完成了自己的追求;從社會層面講,斯特里克蘭推動了繪畫史的發展;從朋友家庭的層面講,斯特里克蘭不是一個好丈夫、好朋友。正因為如此,反而真實。

讀到中途,彷彿自己就是斯特里克蘭,即欣喜又恐懼。欣喜自己有時候會出現同樣的感覺,那是看到了濃霧後月亮的欣喜;同時也很恐懼,恐懼到最後人性是否會慢慢的缺失。或許藝術的魅力之一就在於,它能深挖我們內心最原始而又想逃避的衝動,磨去了種種掩飾,使我們能正面自己的內心,至於最終的選擇,全靠個人。

月亮好,還是便士好,只有自己明白。

月亮下的六便士讀後感篇8

一個人坐在窗前,讀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當黃昏來臨時,我也讀到了最後一頁。

放下書本,腦中還縈繞着那個畫家的形象。可能記不住他的名字,卻記得他的偏執的個性、苦難的命運、非凡的才華,還有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刻。

是的,《月亮與六便士》是寫一個畫家的命運。或者説一個天才的一生。

這個天才名字叫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據説這個人物是有原型的,這就是法國著名後期印象派畫家高更。但此書不是像《梵高傳》那樣是一本傳記,而是一部以真人為原型的虛構的長篇小説。書中對男主人公沒有少年和青年的經歷敍述,而是直接進入他的中年。

作者毛姆,在書中是貫穿全文的“我”,全書也以第一人稱來敍述。通過“我”,一個作家的回憶,來講述與思特里克蘭德的初相識、交往、好奇、追尋,他以平靜的語言敍述着旁觀着,而作為讀者,也漸漸進入到他的講述中,心情跟隨着主人公的命運而不斷的變化着。

思特里克蘭德原本有一個體面的工作,是個證券經紀人,有一個外人看來很安穩的家庭。他相貌平凡,甚至顯得笨拙,給人印象“是一個忠厚老實、索然無味的普通人”。突然有一天他離家出走,原因竟然是“我要畫畫”!沒人瞭解他少年時就存在內心的夢想,更沒人理解他着了魔似的瘋狂。他不管不顧地要用畫筆譜寫未知的命運!

貧窮,飢餓,無處安身,病痛折磨,現實的困窘接踵而至,但他都毫不在意,也從不後悔。畫畫成為他生命裏全部的熱愛和力量,他熱切的想創作造出美來,直到眼睛失明,還用油彩在叢林中的小屋牆壁上塗畫。

最終,他得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東西,他創造了一個世界。

藝術家是情感最豐富的,雖然思特里克蘭德的情感都奉獻給了繪畫,但他生命裏不乏喜歡他的女人。他後半生經歷過三個女性:平凡生活裏的妻子、朋友施特略夫的太太勃朗什、停止流浪後遇到的單純女子愛塔。他和妻子是現實中的平常夫妻,過着貌合神離的日子,彼此並不理解。他與勃朗什是剎那的火花。勃朗什原本是施特略夫的妻子,有着內心的祕密,在施特略夫把病重的思特里克蘭德接到家中照護時,她的情感由厭惡、害怕轉為強烈的愛,但畫家熱愛和執迷的是繪畫藝術,對她已經沒有了興趣,施特略夫依然願意接納她,但女人的心只有她自己瞭解,最終她以自殺結束了生命。在思特里克蘭德流浪到塔希提島時,他經別人介紹認識了愛塔,也許是愛塔的單純質樸吸引了思特里克蘭德,也許孤獨的他渴望温暖,他與艾塔來到一個沒有人煙的孤島上,相依為命並有了孩子,這是一段艱苦卻安寧的日子。也許是神靈的光輝照耀,思特里克蘭德在這個時期創作出了最偉大的作品。也許,這個天才畫家,他來人世不是愛女人的,而是創作流芳百世的繪畫藝術作品的。

雖然思特里克蘭德死後才華才被承認,作品頓時身價倍增,但他的才華在當初並不是無人賞識。作為同樣是畫家的施特略夫被思特里克蘭德嘲笑為畫匠,他卻看出了思特里克蘭德的天才,他雖然也不富裕,卻心甘情願地給予思特里克蘭德吃和住,購買顏料等幫助,甚至在對方佔了自己畫室並奪走自己老婆時還萬般遷就。這段故事情節約佔了全書的三分之一,讓讀者認識到畫家性格中自私、無情的一面。如果説天才有理由唯我獨尊、眼中無人,那施特略夫這樣的默默承受,給予思特里克蘭德無私的照顧也讓人感動。也許他是上天派來的關照畫家的人。

苦難成就天才,藝術確實是“不瘋魔不成活”。天才是上帝安排到人間的,他為了使命而奮鬥,他的自私,他的怪癖,甚至他的無情,世人都該用憐憫的、疼愛的心來對待,因為他把才華和生命給予了人間。

作為書名的“月亮與六便士”,隱喻着理想與現實,或者精神與物質。作者毛姆説,如果你忙於在地上尋找那六便士,你便不會抬頭看天,也便錯失了那月亮。我們不能用常人的標準來評價有個性的人,精神層面的追求不能用物質標準來衡量,追求精神卓越的人是值得我們敬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