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日瓦戈醫生》讀書筆記三篇範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23W

一顆奉獻的愛心,救助了多少疾病孩童的生命,厚德載醫創名牌,人本醫療贏未來,那麼關於相關的讀書筆記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日瓦戈醫生》讀書筆記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日瓦戈醫生》讀書筆記三篇範文

《日瓦戈醫生》讀書筆記1

昨晚,突然想起買了1年多的光盤都還沒有看,找出一張《日瓦戈醫生》,慢慢欣賞。

特意買的原版碟,畫面清晰,配音效果也跟在影院差不多,把音響調大,主題曲如行雲流水般在房間迴盪,聽的我如醉如痴,前蘇聯音樂真是好聽,那抒情而悠揚的曲調像春風佛面,很自然的把人帶到那個時代,讓我虛無的心頃刻間充滿了温柔。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初,沙皇被處死,新政府建立的時代,應該就是《列寧在1918》那個年代吧。日瓦戈在很小時,有音樂天賦的母親就去世了,電影很細緻的把他母親下葬的全過程呈現在觀眾面前,還有個鏡頭是在棺材裏他死去母親的臉部側面特寫,令人震撼,幼小的日瓦戈那稚氣漂亮的面龐和無助的神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他母親的生前好友收養了他,隨同這一家人來到了莫斯科。

青年時代的日瓦戈研讀醫科,但他在詩歌方面的造詣非同尋常,已經蜚名於莫斯科的上流社會。寫詩的天賦帶給他浪漫多情的性格,卻也為他坎坷的一生埋下了不幸的種子。

由於社會的變革,很快他那些往日讀起來讓人如痴如醉的詩歌,卻成了個人主義和小資產階級情調的代名詞。連年戰火,顛沛流離,作為軍醫他一直奔波在前線救治了大量傷員,返回莫斯科自己漂亮的私人住宅樓卻成了革命委員會的駐紮地,一個小樓住了13户人家,他一家人擠在一間屋子裏,就是這樣,大家還要鬧着重新分配住房,由於他的詩歌流露的“不健康”的思想,他在政治上飽受迫害,無奈他帶着妻兒來到烏拉爾山的鄉間農舍,只為安心的過小日子。

影片着重描寫人性,在歷史沉浮中一個有才華的小人物的坎坷命運。對愛情的描寫,也是那樣的細緻入微。在前線做為護士的拉拉,是日瓦戈的助手,當時兩人就互有好感。命運讓兩人在荒涼的、氣候惡劣的烏拉爾地區再次相遇,一邊是相濡以沫的妻子和可愛的孩子,一邊是愛得刻骨銘心的情人,日瓦戈在温柔的漩渦裏掙扎、徘徊,他那詩人的情懷在愛情的炙烤下,化為一首首傑出的愛情詩篇,令世人敬佩和驚歎。

《日瓦戈醫生》讀書筆記2

這本書讀得有點久,説説感想。

對於帕斯捷爾納克我的感覺一直比較複雜,因為對我個人而言,他的好與壞都鮮明。

首先,讀完這個跟我讀完他的兩篇自傳散文後的判斷差不多——在人物塑造與敍事上有點令人遺憾。

的確我能讀懂書中各個人設安排的用意,設定算得上非常明晰,只是讀罷我無法回想起任何一個人物能稱得上“有趣”,只能稱“有用”而已。包括主角日瓦戈,我為其命運感到悲哀,為其真知灼見感到欽佩,但出於某些緣故我很難體會到那種“有血有肉”的感覺,倒覺略顯扁平。另外,敍事上,感情色彩濃重的詞語在書中比比皆是,卻始終難以讓我產生共鳴。連日瓦戈和拉拉的愛情故事對我而言都毫無觸動,更不用提書中幾段讓我覺得進展過快,銜接不夠自然,甚至令人不解的部分,也是敍事上的瑕疵了。當然,上述可能是年代和社會背景不同,以及俄人的語言習慣(不知道他們是否都那麼愛長篇大論激情澎湃)等等因素所導致的距離感,而本書首要傳達的信息也並非纏綿悱惻的男歡女愛,故算不得大問題。

出於其詩人的特性,我覺得帕斯捷爾納克寫得最有滋有味的不是人,是景與物,或曰“意象”、“隱喻”,比他直接寫人要好上百倍。

這本書我最喜歡的章節是第七章,名為《旅途》,描寫的是日瓦戈一家乘坐火車去僻靜鄉村避難的沿途所見。儘管從未親眼見過,但北方大地早春那咕嚕嚕的春水彷彿就湧動在我這個南方人內心的雪層之下,在那裏濕潤的土味如煙如霧般結起,而窸窸窣窣地發出聲響的是生命,隱祕而偉大,生生不息。幸虧帕斯捷爾納克讓我在第七章接收到這份明媚與張力,否則在經歷前半部分宂長的俄羅斯人名、繁雜的關係線索的考驗後我不見得有興趣繼續往下讀。

“春水”、“春汛”、“森林”、“雪”、“花”、“花楸”……這些都是本書比較鮮明的意象,作者用這些來象徵革命、人民、苦難、自身或者戀人等等,筆法詩性而動人。還有一些語感很舒服的句子,不見得有什麼特別內涵,就是讀過之後會自然記下來。(比如“科馬羅夫斯基從十二月的黑夜裏走進門來,渾身落滿街頭飄舞的雪花。”)這份詩性正是是本書我最喜歡的地方。

最後説説這本書的主旨吧,在現在這個年代這個國度看來,着實有意思,這也是這段時間我愛看俄國文學的原因。

書中有一段話我覺得是作者對革命看法的一個概括,此處只説大意,即社會生活和歷史是一座森林,它永遠在生長變化發展,但與此同時它原地不動。這是一個比較悲觀的看法,革命伊始日瓦戈曾覺得那一刻“偉大而永恆”,但事實證明體制瓦解後人民依舊受苦;馬兒並未能重歸原野,只是“練馬場裏自己騎自己練跑”。而面對這種不自由,有的人麻痺自己去美化它,有的人則走向了玉石俱焚。

幸而在這幾乎絕對悲觀的調性中,仍有人性之美與堅韌在閃閃發亮,一如泥土中摻雜了玻璃碴子,它們可能被包裹被踐踏,但是難以被挑出,你總會看到它們星星點點反射着日光的樣子,如河水般不息。

最後摘錄令我深受感動的一段話作結吧。

“日常生活整個被打亂,被破壞了。剩下的只有劫餘的赤裸裸的真誠。它是超出日常生活的未被利用的力量。對它來説,一切依舊,因為在任何時代它總是瑟縮着,戰慄着,嚮往着身旁同樣孤獨的、同樣赤裸裸的真誠。”

而這份卑微而偉大的真誠仍將佇立在我們的森林裏,不論任何時代、任何國度都閃耀着,亙古不熄。

《日瓦戈醫生》讀書筆記3

1958年10月,帕斯捷爾納克的小説《日瓦戈醫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國外獲得一片沸騰讚美的同時,在蘇聯國內卻遭到了猛烈批判。

讓此前已經因為自己這部作品身心疲憊的老人遺憾的是,這些讚美和批判,主要的均非文學性的,更多的只是政治性的。國內專業的和普通的讀者們將小説在國外的發表和獲獎視作“國際反動派一次挑釁性的出擊”;批判小説作者“惡毒嘲諷社會主義革命、蘇聯人民和蘇聯知識分子”,其行為是“對國家和社會主義制度、對和平進步事業的背叛”;甚至謾罵作者“政治上和道德上墮落”,“缺乏公民的良心和對人民的責任感”;一些激情的“革命羣眾”在帕氏住所周圍舉着標語牌遊行,叫罵着“猶大,滾出蘇聯”,用石塊砸碎帕氏家的窗玻璃。

同時,西方一些以不同政治意識形態為主導的評論家將小説讚譽為“關於人類靈魂的純潔和尊貴的小説”,將帕氏獲獎稱為“自由俄國之聲的重新崛起”、“人類文學和道德史上的偉大事件之一”。

對於壓根兒未曾讀過該小説哪怕片言隻語的國內讀者的謾罵(此時,名聲在外的《日瓦戈醫生》尚未在蘇聯國內出版),帕氏只能報以無奈的苦笑;同樣,對於國外那些政治性遠遠強於文學性的高聲喝彩,帕氏也只能報以苦笑:“他們只是從七百多頁書中僅僅引用了那麼三頁。”

事實上,帕斯捷爾納克通過小説主人公日瓦戈醫生所要表達的,恰是一名普通俄國知識分子對於強者們掀起的一次次不同顏色政治狂潮的厭惡和迴避,對於政治狂熱者們以其真誠信仰的形形色色“偉大目標”為旗幟的羣體運動給人類社會造成的災難性破壞的譴責。日瓦戈醫生或帕氏們心靈孜孜追求的,是普希金在《奧涅金的旅行》中所向往的:“我現在的理想是有位女主人,我的願望是安靜,再加一鍋菜湯,鍋要大的。”他們渴望生活其中的社會能夠“以善為善”、“以善引導向善”;他們醉心於對於“生命的謎,死亡的謎,天才的美,質樸的美”的探索和追問。讓他們感到壓迫和恐懼的,他們極力厭惡、躲閃的,則是老辣的政客們和不成熟的政治狂熱者們雄心勃勃的、被當做激情工具的政治狂想,“天地間那些瑣細的爭執,重新瓜分世界之類,對不起,這完全不是我們的事情”。

這是追求心靈寧靜、渴望享受平凡生活美麗的俄國普通知識分子、一切普通知識分子在這個任由強勢政治勢力逐鹿蹂躪的社會上無奈卻執着的靈魂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