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C沉思錄的讀後感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34W

其實讀完書後寫讀後感是一種很好的閲讀習慣,要想加深讀書後的印象,你打算怎麼寫讀後感呢,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C沉思錄的讀後感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C沉思錄的讀後感6篇

c沉思錄的讀後感篇1

?沉思錄》是公元2世紀後期古代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傳下來的一部個人哲學思考錄。我今天有幸讀到了這本書給了自己一些人生啟發。

?沉思錄》可以説是一部自我對話錄,一個人的自剖之語,一部私人日記。多年來他的帝國一直動盪不安,危機四伏,甚至可以説兵荒馬亂,加上軍隊的內訌,他的年輪幾乎是在戰車下轉動的,他的身體也十分疲憊。儘管所到之處,人們都在高呼“皇帝萬歲!”但皇帝本人卻深知來日不多,一種壯士一去不復還的預感徘徊在他心頭。不過他早已作好隨時放棄生命的充分準備。作者利用四方征戰與政事辛勞之間的片暇,記錄下與自己的心靈對話,為後世在人生向度上開啟了別樣的風景。遠古與當代,帝王或凡人,外部世界的進取終難替代內部心靈的安頓。今天,當工具理性與世俗浪潮蔓延至地球的每一個角落時,我們更有必要從這穿越千年的不朽文字中,探望人生,尋找精神的故園。

馬可·奧勒留在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係,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脱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要擯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認為痛苦和不安僅僅是來自內心的意見,並且是可以由心靈加以消除的。作者對自己説:我將遇見好管閒事的人、忘恩負義的人、傲慢的人、欺詐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們染有這些品性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但是我作為知道善惡性質,知道前者美,後者醜的人。作為知道做錯了事的人的本性是與我相似。

在這個世界上確實有很多人,就像作者説得一樣,人畢竟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也知道善惡美醜。但有人卻偏偏選擇了從惡。作者説:不論我是什麼人,都只是一小小的肉體、呼吸和支配部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只有用這段時間來清除靈感上的陰霾,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脱。

我們每天都要進行反思,我們每天做了什麼。所有的事物都可能消失,而人類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時間也是非常短暫的。我們生命的長度是有限的,我們剩下的時間是越來越少,在衰老之前,我們應該要保持理智。

讀了《沉思錄》我深深感到了古人的智慧,范仲淹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c沉思錄的讀後感篇2

?沉思錄》是一本寫給作者自己的“筆記”,意在自我反省。所以在某種意義上,這本書“意外地”給所有人呈現了一個人赤裸裸的靈魂。後世的人也是有幸“意外地”獲得了這筆精神財富。

我時常在感到浮躁時撿起這本書,這本書像是一面鏡子,我在從中得以窺見我的靈魂,所有醜陋的和需要改善的部分。羅曼·羅蘭似乎是在《約翰·克里斯朵夫》中講過,讀書是在讀自己或者是在檢查自己,而不是在讀書,這句話用在這本書上尤其適合。有心人都可以在這本赤誠的反省書中照見自己的靈魂。歷史上並不是只有這一本剖析自己靈魂的書,後世的基督教哲學家奧古斯汀也寫過《懺悔錄》,近代的法國哲學家盧梭也寫過《懺悔錄》。但不同的是,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並沒有打算把《沉思錄》公諸於眾。因此《沉思錄》中重複的道德説教是更為真誠和動人的:這是一個人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誡自己應該如何生活,最終在自己的靈魂中刻下這些信條。因為如同馬可奧勒留所抑制的非理性的情感和慾望,遺忘也是強大的習性,一定要不知疲倦地告訴自己才能記住。他寫道:“你時常怎樣想,你的靈魂便是怎樣的模樣,因為靈魂是受思想的薰染的。”(第61頁)

回頭再看看馬可·奧勒留的身世,他是歷史上被譽為羅馬帝國五賢帝中的最後一位,而羅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他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中長大,衣食無憂,很難想象為什麼出身於這樣階級的人會選擇“斯多亞式”(另譯:斯多葛)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當你聯想到另外一位偉大的斯多亞派思想家愛比克泰德出身於奴隸階層。當然,我並不是在奇怪居然有個奴隸成為了一個哲學家(因為蘇格拉底也是一生一貧如洗,雖然他不是奴隸),而是在奇怪一個位高權重,甚至是當時世界上最有權的人居然成為了一個哲學家,而且是斯多亞哲學家,而不是(更有可能發生的)伊壁鳩魯主義者(字面意思上的享樂主義者)!斯多亞哲學流派,廣為人知的是它的禁慾主義觀念。(這個哲學流派是希臘化時期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此外還有伊壁鳩魯主義、懷疑主義、柏拉圖主義等等或多或少地繼承了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哲學的流派。)斯多亞學派主張宇宙是統一的實體,是一種有秩序的、規律的整體。這是一種古老的宇宙觀,它是”cosmos”(有秩序的、和諧的宇宙)而不是“universe”(作為物質的總和的宇宙)。這種觀點相信存在一個宇宙的原則,即自然法,而人作為宇宙中的一小部分,應該依照自然(法)而生活,宇宙是理性(秩序的)的,所以作為其部分的人也應該理性地生活。奧勒留寫道:“你是宇宙整體的一部分。你從何處來便將消失到何處去,也可以説你將經過一番變化而回復到那造物者的理性裏去”(第39頁)。因此,在生活中,斯多亞主義者認為我們應該摒棄生活中的慾望、激情,不貪圖享樂,因為人的本質是理性的。這樣的教條直覺上更適合於貧寒的人,因為他們一開始就沒有更多可以失去:他們沒有名譽、財富、權勢。相對來講,作為一個帝王,奧勒留所需要克服的則更多,他有以上所述的所有,甚至可以説,他可以擁有所有他想擁有的東西(當時)。試想一下,在今天,作為一個普通人(不是中產、上層階級),能夠絲毫不留戀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東西嗎?對於我們來説,儘管生活中有諸多不順,也會眷戀所擁有的東西,比如各種廉價的娛樂。當然,你也可以説,或許他厭倦了所有東西都唾手可得的生活,因此放棄甚至更為簡單,那麼,現在又有幾個應有盡有的名人放棄了他們所擁有的一切呢?我想不出來。19世紀的英國曆史學家阿克頓有名言: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財富和名譽可以類比之。因此,奧勒留作為羅馬帝國的皇帝,成為一個斯多亞主義的哲人是極其難得的。

在這本《沉思錄》中,可以窺見一個偉大的靈魂是怎樣的,他寫到死亡:“死,和生一樣,是自然的一項祕密——幾種元素的組合,又離析成為那幾種元素——絕不是什麼可羞恥的事,完全合於理性動物的本質,與人生的法則亦無任何牴觸”(第37頁);寫到為人處事:“每日清晨對你自己説,我將要遇到好管閒事的人,忘恩負義的人,狂妄無禮的人,欺騙的人,嫉妒的人,孤傲的人。他們所以如此,乃是因為他們不能分辨善與惡。但是我,只因我已悟了那美麗的‘善’的性質,那醜陋的‘惡’的性質,那和我接近的行惡者本身的性質——他不僅與我在血統上同一來源,而且具有同樣的理性與神聖的本質所以我既不會受他們任何一個的傷害(因為沒人能把我拖累到墮落裏去),亦不會對我的同胞發怒而恨他。”(第14頁)寫到如何生活:““隨時下決心,像一個羅馬人像一個大丈夫似的那樣堅定,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小心翼翼,嚴肅而不虛驕,要懷着慈悲、自由與公道;不可稍存其他念頭。你可以做到這一點,如果你在一生中做每一件事都像是做最後一件事一般,避免一切的粗心大意,避免一切違反理性的的感情激動,避免一切虛偽、自私,以及對自己一份命運的抱怨。”(第6頁)千年後的今天,我們依舊能夠從他(以及其他東西方偉大的思想家)的思想中學到一些人生智慧,這真是一種神奇的事。畢竟人類的生活方式、知識水平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或許的確是有一種人之為人的本質——在一定程度上是永恆的。歷史上只有少許人在思想的盡頭發現了它。而普通人既沒有發現它也沒有興趣發現它,畢竟“存在”已經足夠美好,不一定要發現“本質”才能生活下去,尤其是大部分人生活較為舒服的今天。此外,斯多亞哲學是關於一個人該如何生活的最好的`哲學之一。它的倫理學繼承了蘇格拉底(柏拉圖)關於美德的一部分思想精髓,認為人最重要的美德是:智慧、勇敢、節制、公正,擁有這些美德,人就能過一個好的生活,甚至來講,斯多亞哲學所教導的是:美德本身就已足夠。或許我們不能放棄生活中大部分激情——使我們快樂的事物,但同時也能認識到,就算沒有這些外在的事物,一個人也可以過一個充足的生活。如奧勒留所寫的:“所以從今以後,你該隱退到你自己那塊小天地裏去,不要過分緊張,不要急躁,要從容自持,要像一個人,一個有個性的人,一個公民,一個塵世凡人,那樣地去面對人生。”

c沉思錄的讀後感篇3

?沉思錄》的作者是馬可·奧勒留,被譽為“帝王哲學家”。作為古羅馬帝國晚期的一名有名的君主,也是著名學派斯多葛學派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幼時坦率真誠便贏得了赫德利安皇帝的好感,之後便成為了皇帝的後嗣,最終與維勒斯共享皇權,但是顯然後者不如奧勒留名垂千古。

馬可·奧勒留在位的二十餘年,羅馬帝國正處於一個衰亡崩潰的時代,戰亂頻繁、災害不斷更為加劇了這一趨勢。即使他夙興夜寐,堅定不已地工作,也無法挽救一個病入膏肓的帝國。面對一個時代的悲劇,他大多數時間不是呆在羅馬,而是在邊疆或行省的軍營裏。《沉思錄》也就是他寫給自己的書,其中便可以看出很多“你……”而不是一般寫給讀者的“我……”由此,他對於人生、宇宙與帝國的思考也摻雜了斯多葛學派的特色,面對亂世,更希冀個人的品德來獲得自我撫慰。

他是羅馬皇帝,也作為這一哲學學派的一個代表,另一個著名代表是奴隸出身的愛比克泰德。兩個人的出身與社會地位極為懸殊,但是並不妨礙他們擁有共同的一個生活狀態。從書中隱約透露出來的,對於人自身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有着極為繁重具體的描述,但是對於一個時代來説,並不足夠。

這本書對於大多數人來説,尤其是積極進取的年輕人來説,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因為這裏面強調的是個人努力接受宇宙的一切,忍受生活的一切,並把這個作為磨礪自己的存在。如果有可能的話,也可以嘗試運用你的觀察與理智去教化他人。當然,這種處事方式需要極大的剋制與自持。因而,他更適應一些需要時刻謹慎與保守主義傾向的人羣,可以提供個人一個自我反省與避免犯錯的參照。而且作為一個龐大帝國的皇帝,其中很多君主的思考層面也適用於國家層面的治理。其中提及的一種世界主義的包容心態,也確實值得後世借鑑。

我們每個人都像是出演一台戲,終究有謝幕退場。這就是人的命運,不管準備好與否,都該為後來人騰出地方。或許從這個角度來説,這本書提供我們的人生思考是極其有益的:幸福在於做好你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享受你的本性自由。這也是福柯所説的“生活美學”與“自由實踐”。換言之,運用你的理性與道德智慧,追求一種井然有序的生活。

c沉思錄的讀後感篇4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書中涵蓋了包容、平等、理性、公正、和諧等調和各種矛盾的人所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特性,《沉思錄》讀後感。要用一篇讀後感去描述這樣的一本思想鉅作,則略帶着侮辱的嫌疑,但在以完成任務為目標的背景下,則又釋然了。奧勒留作為古羅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歲時繼承王位,卻遇內憂外患,沒什麼好日子過。他戎馬倥傯一生,美國大片《角鬥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作為軍人,他戰功赫赫;作為皇帝,他關心百姓,普建慈善機構,甚至出售私人珠寶用於賑災。但他真正的歷史性成就,在於他醉心的哲學,在於這部《沉思錄》。《沉思錄》成為古羅馬哲學斯多亞派的最後一部典籍,與古羅馬人注重實踐、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為《沉思錄》,奧勒留被稱為“偶像們的偶像”。

卷一中作者向我們列出了他通過奚心觀察,虛心地學習和發揚家人、良師、益友身上可貴的品質和閃光的精神,這不由地讓我想到孔子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無獨有偶,奧勒留在卷二中開篇寫到“一日之始就對自己説:我將遇到好管閒事的人、忘恩負義的人……但我不可能遷怒於他們,或者憎恨他們,讀後感《《沉思錄》讀後感》。否則就是自尋煩惱。”作為一國之君,能夠如此謙遜地學而不厭,不斷地錘鍊自己的品性,真地很令人敬佩。所謂“有容乃大”,只有胸襟寬闊的人,只有能清楚地認識自己和看清別人的人,才能夠使自己的內心獲得真正的平靜和安寧。正如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構建和諧社會,我想正是對這一理念的最好詮釋。

“熱愛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運之線為你織造的一切,因為還有什麼比這更適合你的呢?”是啊,不要去埋怨自己所遭遇的,更不要去無謂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己能夠承受苦難,相信自己不是弱者,那麼,你將會從苦難的歷練中渾然新生,猶如被烈火灼燒過的真金。司馬遷,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自己,也沒有放棄寫書。在他寫完《史記》的同時,實際也為自己寫出了精彩的人格。在我看來,這本《史記》的歷史意義,已不僅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從窄而言,是司馬遷的精神,從廣而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而今身為天之驕子的我們是否應該秉承先人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沉靜看待過去,思索着探討現在及未來。

c沉思錄的讀後感篇5

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寫的《沉思錄》,是透過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用自己的心靈感悟人生,對事物、對人類的獨立思考和自我認識的一種心靈解讀,是追求靈魂淨化和內心和諧安寧的思維記錄。對於一位科研工作者而言,該如何應對浮躁的世界、正確看待人生和科研工作頗有啟發和收穫。讀完此書,主要有以下幾點啟發和思考:

1、發揮個體的力量,建設和諧社會

?沉思錄》作者認為,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聯結和合作的,人是宇宙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反覆強調人的社會性,人不是孤獨存在,因果的織機永恆地織着與你相關聯的線。這種樸實的辯證唯物論思想,對於當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人不能脱離社會、脱離整體而存在。使自己脱離他人,就好比是使自己變成脱離身體的一隻手或一隻腳。人是理性的,就應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人與宇宙世界的關係是個體和整體的關係,每一個個體的優劣關係着整體的和諧和穩固,每個人都向往和諧完美的生活,這就需要每個個體努力發揮自己最大的力量,不斷完善自己,對待構成社會環境的人們彼此友愛、忍耐和包容,少些抱怨、多些關愛和理解,因為組成社會的每個人有着不同的個性和脾氣,同時也會因生理和其它原因而有不同的心境和情緒。維護和諧社會,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每一個人都不能忽視了自己對整體的作用和力量。如禮貌潔淨的生活環境,需要大家共同維護,不亂扔垃圾或主動維護環境衞生,雖然事小,但作用和好處巨大。這不僅僅是個人行為,它會影響到他人和社會整體,甚至影響到下一代的世界觀。如遇到不順的事情,不要隨意和一味地責怪他人,應首先要檢查自己做得對不對,學會溝通和交流,凡事盡力做到以身示範、以身作則、以理服人,打造良好融洽的社會氛圍與和諧的社會環境。以用心的心態認識社會,正是因為一個個多樣的個體存在,才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豐富多彩,與人同行,不再孤單寂寞。

2、換位思考,增強組織凝聚力

?沉思錄》強調熱切地追求你認為最好的事情,遵從你自己的和共同的本性生活和行事,強調有原則、講仁愛,學會原諒和理解。我們的黨是堅守共產主義信仰的,我們的組織是有鐵的紀律和嚴格原則的,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就應自律自愛自尊,堅持原則,做到最好。但我們的每位黨員都是一個個有知性有情感的人,都有可能不自覺地做錯事情,我們就應學會批評和自我批評,以人為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講教條,而是就應體現鮮活的人的特點,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相互鼓勵、相互幫忙、相互促進,團結一切能夠團結的力量;不是生冷地講原則,而是學會換位思考,做好思想工作,讓每一位成員感受到組織的温暖,自發地產生迴歸感,自然而然地增強組織的凝聚力。

3、充分挖掘個人潛力,提高科研團隊創新潛力

?沉思錄》強調的師法自然、個人和整體的關係,對我們的科研團隊具有很好的啟示作用。科研需要創新,需要突破。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科研工作提出了極大的挑戰,一項具有先進性和突破性的科研工作,將涉及多學科、多領域、多方面的理論知識和科學技術,單靠一個人是很難較快地完成的,需要團隊的協作和配合。一個具有生命力的創新團隊,必須是一個由各種人才和具備多學科知識的專家組成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和特點,每個人都有思想閃光點,不要忽視任何一個人的力量,有時候很可能某一人忽然的思想靈感都將可能成為科研創新的核心和突破點。一個人的潛力不是萬能的,科研工作者就應遵循自然規律,師法自然,深入實際,激發每一位科研人員的創新潛力,充分挖掘科研人力資源,依靠羣體的力量才能開創實質性的突破和進展,也才能最大程度發揮科研創新的力量。

4、眾生平等,修身養性。

笑對人生通讀《沉思錄》,個人的總體體會是,眾生平等,要有一顆仁愛之心善待與你相處的每一個人;以善抑惡,修身養性,以平和寬容的心態學會理解,做到心靈的平靜和安寧,遇事坦然應對,不受干擾,勇於承擔。用自己一顆高貴、仁愛、真誠的心,去感化世界,去融化冰冷的心,去呼喚良知的迴歸。學會自律知足,知足常樂,就會驅趕走失落感,抹平不良的情緒和受傷的心靈,平和地處事,生活就會有較強的滿足感,不抱怨,朝着正確的方向勇往直前,樂觀生活,笑對人生。

5、避免消極理解,不無為而治。

讀完《沉思錄》,總有一種説不出的憂鬱,總感到作者在高貴、沉靜心靈背後的一種無奈,應對無能無力或不好的事情,被動地理解和承受,使人缺乏振奮感。全書貫穿着“我做好自己即可,別人或身外的事我無能為力”的一種思想,不要以惡報惡,而是要忍耐和寬容,要惡人不作惡,就像讓無花果不結果一樣不可能,我們只要完成自己的義務就夠了,這是我不贊成的。需要包容不等於視而不見,放任自流。每個社會的人不僅僅有自律義務,也更有一份社會的職責。一個良好社會的秩序,是依靠懲惡揚善維持的,若當滿大街都是小偷,卻沒有人去見義勇為,沒有人阻止,社會就將陷入一片混亂,人們的生活就將極不穩定。對於社會的不良現象,我們就應發揮一切能夠發揮的力量,用心地阻止和糾正,勇於與不良現象作鬥爭,維持社會正義,維持社會穩定,維持我們完美的生活環境。

c沉思錄的讀後感篇6

?沉思錄》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是一本記錄自己與自己對話的書,也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沉思錄》的詞句不顯華美,卻詞詞打動人心,句句發人深省。總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感受一:修身養性,笑對人生。人要有一顆仁愛之心,善待與你相處的每一個人,以善抑惡,修身養性,以平和寬容的心態學會理解,做到心靈的平靜和安寧,遇事坦然應對,不受干擾,勇於承擔。正所謂知足常樂,不抱怨,朝着正確的方向勇往直前,樂觀生活,笑對人生。

感受二:看清自己,常常反省。“待人寬,責己嚴”的古訓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卻不容易做到,所以馬可·奧勒留説,“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因為,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為,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己的缺點和行為。在當今,以自我為中心,自我不斷膨脹的時代,這是一曲清涼劑,讓我們清醒,少埋怨社會,多想想自己為社會做了什麼。

感受三:換位思考,學會諒解。《沉思錄》強調,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聯結的,這一紐帶是神聖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與任何別的事物沒有聯繫,因為事物都是合作的。他還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為人不能脱離社會、脱離整體而存在。因此,作為一名會計工作者或管理人員,我們待人處事還是應當堅持以人為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講教條,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相互鼓勵、相互幫忙、相互促進,學會換位思考,讓每一位成員感受到組織的温暖,自發地產生迴歸感,自然而然地增強組織的凝聚力。

總之,《沉思錄》中關於人應遵從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幸福等觀點,對我們現代人來説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靈焦灼的良藥,因為簡單所以快樂。

Tags:讀後感 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