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讀革命讀後感優質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14W

撰寫一篇讀後感能夠強化我們對名著故事的認識,讀後感是我們日常生活最常用到的一種應用文體了,是能夠反映我們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文章,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讀革命讀後感優質8篇,供大家參考。

讀革命讀後感優質8篇

讀革命讀後感篇1

在網上我認真拜讀了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作為一個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的教授、教育學博士,他為了研究教學,走訪了全日本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和養護學校,他往返於無數個學校的校園、站在一個個教室前的窗口邊,坐在一間間教室裏,以他敏鋭的目光,洞察着發生在教室中的靜悄悄的革命。在二十多年中,他走進了七千多間教室,始終把自己融入到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中,與教室裏的學生和教師同呼吸。他把自己置身於教師與學校之中,與教師交流、探討,共同嘗試從內部對各類學校進行改革。在細細地品讀中,一種發自內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敬佩他認真紮實的研究態度,敬佩他持之以恆的敬業精神;敬佩他講究實效的教研作風。

這本書沒有大哲理,沒有大理論,書中用最樸實的語言,用最生動的案例闡述着“靜悄悄的革命”的深刻內涵。所謂“靜悄悄的革命”,即是通過和事物對話、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文中極其深刻地指出: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作為日本名牌大學教授的佐藤學先生一直在積極地推進這一“靜悄悄地革命”。因為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傾聽能力欠缺,我非常注意這方面經驗:這本書中首先從傾聽開始抓起文中的許多觀點令我感到耳一新,受益匪淺。

一、教給方法,明確傾聽

我們在課堂上要求學生認真傾聽,可到底怎樣才算認真傾聽呢?學生比較模糊,我們要讓學生知道從何而聽,我們應該給孩子一個具體的,可操作性的、細化了的要求。如:聽同學發言時,眼睛要看着發言同學的臉,做到神情專一,如果同學的回答與自己的想法一致時,則以微笑、點頭表示贊同。教學中我們可以向學生明確提出傾聽要做到“五心”。即傾聽時要做到:一要專心,無論是聽老師講課,還是聽同學發言,都要聽清老師和發言人的每一句話,腦子裏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隨便插嘴,要尊重別人,要聽完別人的話,再發表自己的見解;三要細心,當別人發言有錯時,學會評價別人的發言,做到不重複他人的意見,自己的意見要建立在他人發言的基礎上或提出新穎的想法;四要虛心,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要能虛心接受,邊聽邊修正自己的觀點;五要用心,在聽取他人意見時不能盲從,要有選擇地接受,做到説、聽、思並重,相互促進。有了方法的指導,學生才會明確如何傾聽。

二、恰當評價,鼓勵傾聽

準確恰當的評價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養學生傾聽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吝嗇自己的讚揚,要讓學生品嚐到認真傾聽的甜頭,獲得成功的喜悦,成功的滿足感。如:“聽得最認真,這可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啊!”、“這麼一點小錯誤都被你聽出來了,真是金耳朵呀!”、“這位同學不僅認真聽懂了別人的發言,還加進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啊!”、“我被你説服了”、“你説得有道理”、“你的見解很獨特!”、“你的思路真清晰!”等等。當學生感到老師在傾聽自己的發言時,定會對自己充滿信心,同時也會採用同樣活力的傾聽策略,我們聽完後再提出建議性的回饋。一個眼神、一句讚揚、一個微笑,都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都能鼓勵學生認真傾聽,逐步養成聽的習慣。

總之,沒有正確的傾聽,師生之間難以達成共感共鳴。我們的不會傾聽,反過來也會影響學生信服的專心傾聽!所以通過這本書的閲讀,我最深的感觸是:我們要學會用心傾聽和欣賞每一位學生的聲音,做到真正有的放矢的教學;在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學會傾聽他人的發言,學會取他人所長來充實自己。讓我們的學生變成“用心相互傾聽的學生,是我們的理想,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讀革命讀後感篇2

學校領導為我們老師推薦了日本學院大學文學部教授佐藤學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看着書名我疑惑:這是一場什麼樣的革命?為什麼又是靜悄悄的?定下心來輕輕翻閲,序言中,佐藤學教授極其深刻地提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孩子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看了這一段話,方知“靜悄悄的革命”原來如此啊!在書中佐藤學教授用樸實的文字敍述了許多觀點和教育案例,讓人感到耳目一新,發人深省,頗有啟示。

(一)教學中的形式主義——“手勢”教學。

佐藤學教授在參觀多所學校時,沒有哪次看不到“手勢”教學,佐藤學教授提出觀點:“手勢”在操作上制約着孩子,被強迫使用“手勢”的孩子割捨了思考、情感的多義性、複合性,發言時被強制地將自己內心產生的情感和思想分成“贊成”、“反對”、“提問”三部分。因為只能贊成或反對,所以一開始就把那種既不贊成也不反對的意見排除在外了。而在教學中價值最高的也許恰恰是這種模糊的多義的意見。看了這樣的觀點使我們也聯想到自己的課堂,也是如此,當提問時老師關注最多的就是舉手的孩子,往往忽略了不舉手的孩子,當回答問題不響亮時,我們會對孩子有“聲音再大一點”“再完整一點”這樣的要求,可能每堂課都少不了這樣的詞彙,而不舉手的孩子往往會給他們貼一個“發言不積極”“不善於思考”這樣的標籤,佐藤學教授認為面對這些不舉手、不確定回答的孩子我們老師更要尊重這些模糊的多義的意見,能夠建立起教室裏對個性多樣性的意識,從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個人的認識達到更加豐富、深刻地程度。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允許孩子發言模糊一點,允許進度慢一點,在組織、引出孩子發言之前,仔細地傾聽和欣賞每一個孩子的聲音。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

(二)以“應對”為中心的學習和教學——超越“主體性”的神話。

潤澤的教室。看到這個名字不禁又是疑惑:什麼是“潤澤的教室”呢?潤澤一詞反饋給我的是清新、温暖、和諧的感覺,書中是這樣寫道:在“潤澤的教室”裏,教師和孩子都不受“主體性”束縛,孩子安心地、輕鬆自如地構築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使是聳聳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見來,每個人的存在也能夠得到大家的尊重。

看到這裏讓我感受到潤澤的教室裏是安心的、無拘無束的,教室裏每個人的呼吸和其節奏都是那麼的柔和,再聯想到我們的課堂,“小腳併攏”“小手放在膝蓋上”“眼睛看老師”,這些話語孩子已經倒背如流,在這種拘束不自如的狀態下,孩子如何安心?如何無拘無束?面對積極發言的孩子表揚:“你真棒”,對於那些認真傾聽卻沒有回答問題的孩子得不到等同的尊重,並在學期結束會給予“上課希望你能積極發言”這樣的評價,在教室裏的交流中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然而教師卻以學生的“發言”為中心來了解他們的想法,而並不認真仔細地對待傾聽。讓我們的評價“更加積極地發言吧”改為“更加註意仔細傾聽”吧!作為一個教師,我們不僅要培養孩子發言的能力,更要重視培養孩子傾聽的能力。為此教師要言傳身教,首先要做一個善於傾聽的教師。課堂上要傾聽每一個孩子的發言,無論是有聲語言還是無聲語言,從他們的表現的語言中解讀他們學習時的心情、想法,並不斷調整自己的言行,與孩子“心心相印,產生共鳴”。

(三)“應對”的教師的身體和言語——傾聽學生的發言。

本章作者運用了某次研究會上的課堂錄像進行討論,在觀察第一遍錄像發現教師對學生的發言給出的反應就是教師針對一個一個學生的發言,一一地進行補充:“是説的____的事情啊。”“你在説____吧!”,看到這樣的應對學者給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教師要對學生的一個個發言一一附和、幫腔,一一評價,一一概括其意思呢?對啊,在我們的課堂中有許多地方和錄像中的老師給予學生回答的反應也是如此?當幼兒回答問題後我就不自覺地附和一下,或者幫助回答不完整的幼兒説出他所要表達的意思,這是為什麼?那應該如何做出應對?再一次觀看錄像,看到授課者邊“嗯、嗯”地點頭,邊熱心的傾聽着學生的發言,而發言的學生卻感覺不到自己的話老師是否聽明白了。可以看到,傾聽的教師與其説是在專心接納學生的話語,還不如説在學生説話之前,對怎樣理解其發言,就已經胸有主見了。這樣的現象在我們的教學中屢見不鮮,有時候孩子回答問題後我也會給出這樣的“嗯、嗯”的迴應,書中闡述了一位與會教師的對此現象的體驗:“那種也是教師的一種焦慮感覺,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佐藤先生作出了評論,他把教師傾聽學生的發言比喻為棒球員接球遊戲,當球被接住的時候,教師和學生都會保持愉快的心情,那麼師生交流就應該以愉快為基礎。教師應該應當專心一意地正面直對學生,去接住他們的每一個球,重視他們的每一個球,而不要以為只有按照自己的教學計劃上課才是上課。的確,有的時候在課堂上腦子裏常常會想着下一個環節是什麼?因此在幼兒回答問題題時總希望與我的答案要一致,有時幼兒回答不在點子上,就儘量往我所希望的答案上靠攏,這樣的應對方式不是一個好的棒球手。

看了《靜悄悄的革命》的幾個章節就給了我很大的感觸,一個個案例就如同看到了自己,讓我進一步看清哪些應該做的、可能做的和必須做的事情,從我做起,積極地投入到這一靜悄悄的革命。

讀革命讀後感篇3

最近,我讀了兩本紅色書籍:《建黨大業》和《我愛中國gcd》。這兩本書講述了從中國gcd建立以來,無數位革命烈士們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其中,令我記憶猶新的幾位烈士有王二小、邱少雲等人。

王二小的故事大家一定不陌生。三年級時,我們還學過《歌唱二小放牛郎》。這個故事主要講在抗日戰爭時期,河北省沫源縣出現了一位全國聞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二小在日本鬼子掃蕩一條山溝的時候,為了掩護幾千名老鄉和幹部,他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氣急敗壞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槍尖摔死在大石頭的上面。幹部和老鄉脱離了危險,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犧牲了。王二小的動人事蹟很快傳遍瞭解放區,每一個老鄉都含着眼淚,歌唱二小放牛郎,《晉察冀日報》在頭版報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蹟。晉察冀邊區的文藝戰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創作了後來傳唱全中國的著名兒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還有一個故事令我感動不已,那就是《烈火英魂邱少雲》。主要講1952年10月,為打擊盤踞在上甘嶺的美國和南朝鮮軍隊,邱少雲被選派參加潛伏部隊,並擔任了發起衝擊後掃除障礙的爆破任務。12日上午,敵機向其所在的潛伏區進行低空掃射,並投擲燃燒彈,飛迸的燃燒液燃遍全身。為了不暴露潛伏目標,邱少雲任憑烈火燒焦身體一動不動。他雙手深深地插進泥土裏,身體緊緊地貼着地面,直至壯烈犧牲。邱少雲犧牲後,被部隊黨委追認為中共正式黨員,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追記特等功,授予“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英雄”稱號,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最高人民議會常務委員會授予“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英雄”稱號,同時授予金星勛章、一級國旗勛章。如今,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這,是像王二小這樣千千萬萬個英雄用他們的鮮血換來的,這樣的生活來之不易啊!而作為一個少先隊員,一個共產主義的接班人,我們難道不應該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愛祖國,愛人民嗎?當祖國需要我們出力的時候,我們難道不應該奉獻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嗎?同時,我們也應該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讓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讀革命讀後感篇4

五星紅旗迎着朝陽冉冉地升起,晨風中飄揚。它鮮紅如血,彷彿火團,在這鮮血染紅的大地上空熾烈地燃燒。它是被革命先烈的熱血染紅的,包含着多少革命先烈對祖國的赤誠與火熱。

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是中華兒女為祖國振興而犧牲的英雄史,那些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前仆後繼烈士,他們從星火燎原,到萬里長征,從轉戰南北,到抗美援朝……他們為人民拋頭顱,灑熱血,他們是埋骨青山,無須馬革裹屍還的英雄!

巾國英雄趙一曼,因叛徒告密,與所在部隊被圍困於道北一帶,為掩護部隊主力突圍,身負重傷而被捕。關押期間,受盡酷刑,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依然堅持鬥爭。郭沫若為其題詩紀念:蜀中巾幗富英雄,石柱猶存良玉蹤。四海今歌趙一曼,萬民永憶女先鋒。青春換得江山壯,碧血染將天地紅。東北西南齊仰首,珠河億載漾東風。

革命烈士劉胡蘭也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鎮靜的把入黨信物萬金油盒交給母親後,被氣勢洶洶的敵人帶走。劉胡蘭在威逼和利誘面前不為所動,她被帶到鍘刀前,眼見匪軍連鍘了幾個人,坦然躺在刀座上……

董存瑞捨身炸碉堡;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擋住敵人的機槍口;邱少雲烈火燒身,紋絲不動;狼牙山五壯士為了不做俘虜,而跳入懸崖,英勇就義……

他們是偉大的英雄兒女,他們是英勇的革命烈士,他們是我們最好的學習榜樣。他們為國捐軀、勇於獻身,他們的名字被深深刻在歷史長河中,被刻在人們心裏。

讀革命讀後感篇5

近日在家讀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倍受啟發。這兩天,我認真地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應該説教學過程還是比較順暢的。但是,我始終覺得課堂裏似乎缺了點什麼。究竟是什麼呢?好像是一種氛圍。對,是缺少了一種融洽的、自然的、符合真實生活的交際氛圍。可是,我面帶微笑,態度和藹可親,對學生以正面鼓勵為主,怎麼會有不夠融洽的感覺呢?此書封面設計簡單,正如書名一般“靜悄悄”,毫不張揚。輕輕打開書本,靜靜地閲讀,更感覺平靜、淡定,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和讀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靜靜讀來,收穫頗豐。

我讀的是前言部分。有這麼一個故事:當學生在媽媽的陪同下去學校時,怎麼也不肯進教室。他説:“學校裏不快樂”。當小林老師問其他同學時也得到了同樣的答案。第二天小林老師把自己的詩寫在黑板上時又引起了孩子們説:“小林老師太温和”的聲音。讀到這裏我不由想起了我自己,在我身上也有着這樣的問題。方法嚴厲了孩子就太“死”,稍微鬆一點孩子就太“活”。因此我往往把握不好這一點,不能把兩者融合起來。在佐藤學先生看來,在“潤澤的教室”裏,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能得到關注。教師邊與每個學生談話,邊傾耳靜聽每個學生尚未説出的話語。在課堂上,老師傾聽的不僅是學生髮言的內容,更是其發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不僅聽他們的有聲語言,還認真傾聽那些可能更有價值的無聲的語言。在這樣的教室裏並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個一個的學生。老師即使在對教室中的全體學生講話,他也從心底裏意識到,是在與每一個學生個體的交流。“潤澤的教室”讓每個學生都得到了最充分的尊重和滿足,而這正是教育人性魅力的最好體現。

在讀了幾個章節之後,發現這本書中描述的許多現象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也很契合。當今社會大環境的急劇變化正在引發着日本的教育的“靜悄悄的革命”。佐藤學教授指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了這些話,我理解了這本書命名的原因。認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別是以下兩點,更是極贊同佐藤學的觀點。

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

的確,老師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學生髮言的內容,判斷髮言的對錯、語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細傾聽孩子發言中所傳遞出來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孩子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老師的講解、指導,傾聽同學的發言,而是在傾聽的過程中接收到隱藏着的心聲,從而激起情感的共鳴。在別人的話語裏,有鮮花、有荊棘、有廢渣、有珍珠、有林林總總的一切。細心傾聽者能從中聽到心靈的聲音。因此,在很多時候,我們更需要的往往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的態度,要能做到與學生對話,要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複雜想法。的確如此,傾聽,像一面鏡子,鏡裏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説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裏,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

看完《靜悄悄的革命》,我對自己説:埋怨聲中,我們永遠看不到綠色教育的一線曙光。所以,首先要潤澤自己的心態,克服焦慮。然後再努力潤澤自己的課堂和教學,努力創造一種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用本書封底的話來説: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絕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同樣,自我調整和自我改造的過程也將是在不斷的觸動和感悟中完成的。

讀革命讀後感篇6

去年我們讀了雷夫的《第56號教室》給我們無比的震撼。今年學校組織讀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油然而然被書中深入淺出的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師生互動觀等所啟迪,佐藤學先生的平易、深刻、務實的作風讓我油然而生了欽佩之情。書中對許多教育實例的剖析和論述對我們一線的教師來説很有啟示。

“佐藤學教授在這本書中非常強調“傾聽”的重要性。傾聽這一行為,是讓學習成為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為。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擅長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兒童(人)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一般認為這是能動的行為,但不應忘記的是,在能動的行為之前,還有傾聽這一被動的行為。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性”來實現的行為。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能力的話,那麼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培養其傾聽的能力。這看起來好像離得遠些,其實卻是一條捷徑。在教室裏,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後,課堂的言語表現才會變得豐富起來,而不是相反。”所以教師首先要學會傾聽每個孩子的發言。值得慶幸的是學校施行的飛翔課堂正往這方面走,以往教師往往想讓孩子多多發言,在聽他們發言時,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該怎麼辦”,於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慮是一致的,當回答有一點偏差時只需一點點粉飾,而出現異向的回答時,教師會從容請他再作思考,請其他學生回答。現在有一種教學稱為“化錯”教學,正是這一思想的體現。錯誤的發言要引導,更重要的是要聽到孩子的話外之音,並抓住有價值的發言與他們形成對話,引導其他學生進行深入探討,讓每個孩子都安心發言,無拘無束地交流。因此,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孩子發言的態度,認真地聽取每個孩子的發言並做出敏感地應對,慎重地選用每個孩子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孩子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裏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係。其次是孩子要學會傾聽其他孩子的發言。善於傾聽不僅是尊重他人、禮貌、修養的體現,更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善於傾聽別人的發言、善於從別人的發言中汲取、善於與別人交流自己的思想,這是多麼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學教授在書中説:“我們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裏,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則交流是不可能發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傾聽永遠比發言更加重要。”

“雖説只要把日常上課的情況如實地呈現出來就行了,但是隨着公開研討會日期的臨近,每個教師多少都會有點擔心。授課是不可能完美無缺的,無論是怎樣出色的公開課,也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之處。何況,在某些人看來是精彩的課,換了別的參觀者,評價可能正相反。因為參觀者的教育觀和教學觀是不同的,對授課情況的評價當然也就千差萬別。正是這種不確定性,使上公路開課的教師的膽怯、不安有與日俱增的傾向。”學校的教研活動開展的並不是很好,有的教師抱着完成任務的態度,收穫很少。其實在聽取別人的公開教學時,我們應該抱着“無論從哪次活動我們都能學習到什麼”的想法,把原先放在教室後面的凳子向前移,移到孩子中間,這樣才不至於只看得到教師的“表現”,被頭腦中的條條框框束縛住自己的眼睛。分享和談論活動中的樂趣和困難,進一步地形成同事間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從研討會上獲得樂趣和收益,不會再對公開課感到懼怕,甚至會要求開放日常的課堂。

學校的飛翔課堂給了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的平台。佐藤學教授在本書中提出未來的學校應該是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學校不僅要成為“學生相互學習成長的地方,而且也要成為作為教育專家的教師們相互學習成長的地方,成為家長和市民參與學校教育、相互學習成長的地方。”的確,教育絕不僅僅是學校的事,她是全社會的事,學校、教師只有和家長、社區、社會聯繫起來,教育的天地才會更廣闊。

讀完這本書,佐藤學先生的精神以及之前的雷夫的精神為我前行的動力,不斷追求新的開始,腳踏實地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讓我和我的孩子們一起快樂,一起進步,一起收穫。

讀革命讀後感篇7

現代教育家斯賓塞説:教育應該使人幸福,一切教育都應該有樂趣。中文是所有學科中最具創造性和激情的學科。如果教師愛學生,對學生有良好的期望,對學生的行為給予肯定、讚揚和鼓勵。當學生受到鼓勵時,他們會對老師產生更真誠的信任和尊重,並有信心和決心取得進步。這樣的良性循環會產生教師所期望的效果。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平易近人,與孩子建立融洽平等的師生合作關係,將有助於營造簡單和諧的氛圍,使學生樹立自信和主動性。可以説,學生滿意的課堂就是快樂的課堂。在快樂課堂裏,有很多書、觀點和感受。

sato先生還説,學校應該成為學習社區,實現積極、合作、反思的學習。也就是説,與對象和教材、學生和教師、自我和自我對話是教學的中心。具體來説,就是通過任務、小組活動以及學生通過作品與同學分享、欣賞自己的東西的活動的學習來組織和指導學習。也就是説,從個體開始,通過與同伴的合作,然後回到個體學習。

當我讀到這些句子時,腦海中總會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在課堂上,孩子們是幾個人一組的。他們是輕鬆的,氣氛是簡單的,他們表達自己的深度或淺,或對或錯的想法沒有任何考慮。其他學生在聽後會自然地討論、決定、修改、整合,最後達成一致。因此,我們要關愛學生,用同樣的目光與每一個學生交換眼神,互相交流,互相交流,實現距離相等、高度相等、愛相等,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愛的温暖和關懷。學會蹲下來和孩子們交談、學會和學生交朋友、學會欣賞你的學生、學會向他們請教等等。我認為這些是一個成功教師的教學的法寶。

時間過得真快。我無意識地工作了13年。作為一名初級班的班主任,我忙而雜。它很難讀或寫。因為我工作很忙,我的罪惡感逐漸消失了。我很慶幸自己在專業研究上沒有取得進步。慢慢地,我未來教學事業的完美理想似乎離我越來越遠了。然而,這個暑假,就在我靜悄悄地意識到佐藤先生的安靜革命之後,佐藤先生的教學研究精神卻深深震撼了我幾十年。作為一名行動研究者,佐藤先生數十年來走訪了日本各地的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和維修學校,與一線教師一道,嘗試從學校內部改革教育研究和學校管理。他的奉獻精神深深打動了我。回顧自己的工作,我開始為自己自豪人民教師充滿無數的完美幻想未來,現在他們正逐漸被日益複雜的日常工作,這是缺乏教育的不懈追求和理想,佐藤先生和他的日本同行。

在序言——教師改變教學中,佐藤先生寫道,小林先生決心改變從一個老師每年一次由法國菜一位老師一日三餐詢問柴火、大米、油和鹽,並可能使美味的菜餚;他下定決心要把原本期望學生會發生巨大變化的教學模式,轉變為持續培養學生的教學模式。在後來的研究活動中,小林老師帶來的視頻震撼了每一位參與研究的老師,充分感受到了小林老師在當時所做改變的正確性和價值。這是多麼令人高興和必要的改變啊。在我們身邊,有許多安於現狀的老師。有時他們甚至會被暫時的成就和困難所矇蔽。他們會失去改變的動力和勇氣。佐藤先生用他豐富的經驗、執着的追求和成功再次提醒我們。要改變教育,我們必須從改變自己開始。

?靜悄悄的革命》是一本好書,在文中欣喜讀到佐滕先生的許多精闢之言,對照日常教學,有許多共鳴之處,淺談自己的體會,發表自己的見解。

文中精闢之一:我們的課堂教學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

我認為:學會相互傾聽,是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傾聽,更有利於開展教學活動。在我們的平常課堂中,學生髮言熱烈,一個問題出來,學生展開思索、討論,然後爭先恐後的回答,在反饋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腦子裏裝着自己的見解,而沒有用心傾聽同學的回答,這樣的學習,就顯得片面、欠主動。課堂中的熱烈發言固然重要,但傾聽是前提。其實,我的課堂中也存在着同樣的問題,班級孩子們研究問題或是討論問題看似異常激烈,而實際上學生學習的內容雜亂、學習的質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淺薄與貧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學生要學會相互傾聽,我認為我們的教師更要學會傾聽,不但要會傾聽學生的發言內容,更要會傾聽學生的心情與想法,與學生產生共鳴,作孩子的最佳聽眾。對於學生的錯誤回答,做到不輕易下結論(如:回答錯誤、不當等),以免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宜用委婉的語氣,因勢利導的開導與糾正。同時,讓每個孩子也學會傾聽他人的看法與結論,這樣使每個孩子都能打開心扉,讓他們的差異得到關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塊最短的木板,使較差的學生也能得到發展與提高。

精闢之二:在教室裏並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個一個的學生。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體學生為對象講話時,也必須從心底裏意識到,存在的是與每個學生個體的關係。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每一個學生都是以個體形式存在的,教師面對的、處理的是一個一個的單獨的生命體,因為他們有着各不相同的個性和差異,教師要關愛學生,與每一個學生在同一視線上相互交換目光,相互交流,進行心靈的溝通,實現等距、等高、等愛,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愛的温暖與在意。學會蹲下來與孩子説話;學會與學生交朋友;學會讚賞你的學生;學會向他們請教等等,這將都是你成功教學的法寶。

精闢之三:要充分的重視開頭,這是寶貴的經驗之談。

好的結果總需要好的開頭,沒有好的開頭就不會有好的結果,開頭決定了一切。有時在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是為了其它什麼,往往是快速開場,忽視了開頭的重要性,一心只想着完成任務,只想看到好的結果,這樣做的結果可想而知,事倍功半。我們在平常的教學中,教育學生做事要持認真的態度,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心急,一定要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注重學習的過程,還要重視開頭,不管結果怎樣,都是可以的,不過這裏的結果怎樣都行,不是指有始無終的學習,而是指經過認真研究的、學習的、努力過的,直至最後出現的結果,結果的好壞、成功與否不是衡量學習的標尺,而學習態度、學習的過程、持之以恆的毅力、方法的選擇,才是最值得注重的。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倍受我們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此書封面設計簡單素淡,正如書名一般靜悄悄,毫不張揚。輕輕打開書本,靜靜地閲讀,更感覺平靜、淡定,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和讀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靜靜讀來,收穫頗豐。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由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室裏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國小的實踐五部分構成。佐藤學博士從觀察者、推動者、研究者的角度,對這場自下而上的,由學生、教師、校長、家長和社區共同參與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總結和介紹,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鑑的觀點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傳統和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這本書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也很契合。當今社會大環境的急劇變化正在引發着日本的教育的 靜悄悄的革命。 佐藤學教授指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

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了這些話,我理解了這本書命名的原因。認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別是以下兩點,更是極贊同佐藤學的觀點。

一、潤澤的教室。

作為一線教師,更關注課堂裏的革命。佐藤學在書中對教室的闡述讓人心生嚮往:潤澤的教室能使每個人的呼吸和節律是那麼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輕鬆自如地在教室裏構築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構築着一種真誠的信賴關係在這種關係中,人們的心態是開放無拘的,教室是輕鬆愉悦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教育也許會變得簡單起來。

是啊,潤澤,是多麼讓人心生憧憬的詞語,我彷彿來到春雨後盎然的草地,彷彿聞到滴着露珠的玫瑰的芬芳,彷彿觸摸到了女子滋潤豐盈的手背。教室是潤澤的,那一定是安心的、無拘無束的、輕柔滋潤肌膚的;教室是滋潤的,那一定是豐富的,有暖陽,有清風,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鳥語花香。

潤澤的教室裏,老師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潤澤的教室裏,孩子如沐春風,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得到了人文的關懷和極大的尊重。在這樣的教室裏呆久了,那無論是肌膚還是心靈,都是水靈靈的,一個個被潤澤的老師和學生,都享受着這裏的空氣,因對方而收穫着,都滋滋潤潤地成長着。

很是贊同,這也是一直以來追求的課堂。

二、學會傾聽。

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squo;被動的能動行為squo;來實現的行為。

的確,老師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學生髮言的內容,判斷髮言的對錯、語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細傾聽孩子發言中所傳遞出來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孩子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老師的講解、指導,傾聽同學的發言,而是在傾聽的過程中接收到隱藏着的心聲,從而激起情感的共鳴。在別人的話語裏,有鮮花、有荊棘、有廢渣、有珍珠、有林林總總的一切。細心傾聽者能從中聽到心靈的聲音。因此,在很多時候,我們更需要的往往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的態度,要能做到與學生對話,要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複雜想法。的確如此,傾聽,像一面鏡子,鏡裏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説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裏,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

總之,《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很有借鑑意義,對於我們老師來説,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胸懷一顆尊重兒童的心,多一點堅定,多一點信心,多一點實踐,多一點思考,從小小的個體開始,進行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靜悄悄的革命》,初聞書名,很難想象這是一本教育學書籍。《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是日本教育專家佐藤學教授特以特有的敏鋭觀察力和探索精神,親身實踐,結合許許多多生動的實例著就而成。他作為付諸行動的研究者走訪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和養護學校,與教師共同嘗試從內部對各類學校進行改革,在學校中推進和實現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二十多年來,他參觀了1000多所學校,走進了7000多間教室,與教室裏的學生和教師同呼吸,把自己作為教室中與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員,與校長、教師們一道研討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他指出,日本學校現已迎來了一個大的轉型期。目前日本的教育改革正向這種傳統教育挑戰。但是,它決不是一場轟轟烈烈的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正如佐藤學教授在書中所説: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下面就我讀了這本書後談一些我的想法。

1,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不難發現,現在我們所欣賞的或者説是所追捧的一些名優課,都是以熱熱鬧鬧的課堂為主。沒錯,熱鬧的課堂氛圍,活潑的學習氣氛,是學生愉快學習的一種表現。那麼,我們還有沒有想過,在熱鬧的背後,學生究竟學到了多少知識?他們的收穫,他們的學習所得是否和課堂的熱鬧程度成正比呢?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結束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生需要的是能從容平和地、安心地學習的學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確規定、熱熱鬧鬧的學校。在教學改革風起雲湧的今天,這一句話能不能引起我們大家的深思呢?學生當然喜歡輕鬆活潑的學習環境,但作為教師,我想,我們更應該為學生創造一個安安靜靜,能夠讓他們真正靜下心來學習的空間。至此,我們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細細地品味這一個靜字。佐藤學教授筆下的靜是指這一場教學改革並不是一場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革命,而是從一個教室裏萌發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靜悄悄的革命。教學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時間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飛躍。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狀態,靜悄悄地、默默地滲入到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工作中去。靜悄悄和活力這一對詞彙看似相反,其實並不然。靜悄悄是一種學習環境,是教學改革發生過程的一種狀態;而活力指的是學生學習和教師工作的一種狀態。如果我們能很好的將之聯繫起來,一定能在課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穫。

2,佐藤學先生還提出了對一切創造活動來説,自由、公開和批評都是必要的。學校內的教研活動也要保障每一個老師的自由創造,將實踐向許多人公開,如果不能得到來自各種立場的批評的話,發展是不可能的。但是僅僅公開特別準備的活動是沒有必要的,更希望公開的是日常的教學,與參觀者一起探索那些與學生一起交往、進行創造性實踐的契機。而事實上,許多學校為了自己的面子,在進行開放活動前,不知要做多少的準備工作,有時一堂課竟然要試教八、九次,這樣的活動能保證是真實的嗎?觀摩的老師究竟能學到多少對自己有利的東西呢?我很佩服佐藤學先生的勇氣,他的更希望公開的是日常的教學,相信一定會得到所有老師的共鳴。如果只是為了面子或形式,那麼改革就不會深入,只有通過對日常教學的評估,通過研討會的召開,深入地進行分析和指導,才能使學校的改革脱穎而出,獲得更廣闊的視野,從而持續地發展下去。

教師要樹立正確的理念,不斷改變自己的教育行為,要學會聆聽,要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個的個體,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享受改革所帶來的樂趣。我相信每一位認真讀過這本《靜悄悄的革命》的朋友,一定會和我一樣受益匪淺的。很多內容還是使我時常問自己教育到底是什麼,我如何理解它,值得在我整個教育生涯裏慢慢咀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相互學習,共同成長,一起投身這場靜悄悄的革命。

讀革命讀後感篇8

佐藤學先生在《靜悄悄的革命》中提到了“潤澤”的教室,聽上去好像是很容易理解的,不就是教室裏的氣氛要恰到好處,可要是仔細琢磨,卻沒那麼簡單就可以達成的效果。一個潤澤的教室,如走進一個周圍環繞着柔和的輕音樂,到處擺放着古樸、典雅的傢俱的咖啡屋,人坐在那裏,再火熱的心情也會平靜下來。沉浸在一個心情舒暢的氣氛中,學生和老師都超越了“主體性”神話,可以自由地發展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使課堂教學變為大家主動性的課堂。這時候,課堂上上的對話也會加深每位學生的印象。課堂上的傾聽也會如願地實現。如果老師能蹲下來傾聽學生的心聲,和他們平起平坐,用一個平視的目光來打量學生,那麼和他們的溝通也會暢通無阻,這就要求老師要學會傾聽,聽學生的,聽自己的,聽課堂的。學生的內心在想什麼,老師自己是不是在合理引導學生,課堂的氣氛如何等等,都在傾聽中得以釋然。

在《靜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學先生以一種務實的精神,從老師到學生,到學校行政整個流程都注入了自己在實踐中總結的經驗。書中的每個觀點都是精華,有些觀念不是第一眼看上去就能馬上理解,但經過多次琢磨後會發現是你在教學中確實的那些內容。打開自己的課堂,走入別的老師的課堂,和同事之間開展合作,在共同的成長中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

看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彷彿置身於一個教育花園的夢幻世界裏,到處都是思想的芳香裊裊升起,醉人心脾。現在説是讀完了,那是囫圇吞棗,書中的很多精闢論述只是被舌尖觸摸了一下,有一點點的味道,但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味道,還需要細嚼慢嚥地細細體會。

Tags:讀後感 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