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高一鈉教案優秀8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05W

在寫教案的時候我們不要忘記教學的主題思想,教案在起草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考慮邏輯思路清晰,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高一鈉教案優秀8篇,供大家參考。

高一鈉教案優秀8篇

高一鈉教案篇1

一、教學目標

1.簡述atp的化學組成和特點,寫出atp的結構簡式;解釋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2.通過小組討論和自主合作探究得到新知識,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分析能力和歸納能力。

3.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體會生物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習生物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atp化學組成的特點及其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atp與adp的相互轉化。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問答法、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我國晉朝“車胤囊螢”的典故,邀請學生分享感受,學習古人勤奮學習的態度。引導學生回顧之前學習與能量有關的物質。順勢提出問題:“生命活動需要的能量能直接利用它們嗎?那種物質為螢火蟲尾部細胞的發光直接提供能量呢?”從而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合作探究,新課教學

1.合作探究1:探究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

利用多媒體展示“螢火蟲發光器實驗”所需要的材料器具,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並強調實驗設計要遵循對照、等量和單因子原則,之後請學生預測實驗現象及可能的結論。隨後多媒體展示具體的實驗流程,最後得出結論,atp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

以人民幣比喻atp,在細胞中糖類、脂肪等有機物儲存有大量的能量,但不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為存摺,存摺不能直接流通,atp分子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為貨幣,貨幣可以直接流通,這樣加深學生對細胞的能量“通貨”的理解,並能激發學習興趣。

2.合作探究2:atp分子的結構特點。

指導學生閲讀教材p88頁,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説一説atp的結構特點,體會自己獲取知識的樂趣。隨後,分組分發各種鹼基、核糖、磷酸模型,引導學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atp模型的構建。通過展示模型和相互評價進行修正,在互評的過程中理解atp的化學結構特點,構建正確的atp的分子結構模型。總結atp能作為直接能源是因為atp的化學性質不穩定,遠離a的那個高能磷酸鍵容易水解,也很容易重新形成,atp和adp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3.合作探究3:atp與adp的相互轉化。

多媒體展示如下問題情境:

“一個成人一天在靜止狀態下所消耗的atp為48kg,在緊張活動的情況下,atp的消耗可達0.5kg/min。而細胞內atp、adp的總量僅有2-10mg”。

“用32p標記磷酸加入細胞培養液中,短時間內快速分離出atp,atp的總量變化不大,但是大部分atp末端磷酸基團卻已經帶有放射性標記”。

問題1:生物體內的atp有什麼特點?atp與adp之間存在着怎樣的關係?

思考2:在細胞中,adp若轉化成atp需要些什麼條件呢?atp若要轉化成adp又需要什麼樣的條件呢?

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總結atp與adp的相互轉化的條件及過程。此時提出問題:atp與adp的相互轉化是否是可逆反應,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發表意見。

在adp轉化成atp的過程中,所需要的能量從哪裏來呢?以此引出atp的形成途徑

4.合作探究4:atp的利用。

多媒體展示90頁的圖解:在atp轉化成adp的過程中釋放出的能量,到哪裏去了呢?請學生自主説一説,並討論atp還有哪些其他用途,對該知識點進行補充和完善。

(三)當堂練習,鞏固提高`

通過課堂練習加以鞏固。

(四)小結作業,課外拓展

學生自主分享這節課的收穫,老師加以補充,構成完善的知識體系。

課後作業:多媒體展示資料:氰化鉀是阻止人體內新的atp合成的毒藥,人中毒後在3~6分鐘內就會死亡。思考:氰化鉀為什麼頃刻使人斃命?通過互聯網搜索查找相關知識並歸納原因。

高一鈉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什麼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

(2)能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3)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瞭解彈簧測力計的結構

(2)通過自制彈簧測力計以及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掌握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製作和使用,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愛動手動腦的好習慣

二、重點難點

重點:什麼是彈力,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難點:彈簧測力計的測量原理。

三、教學方法:探究實驗法,對比法。

四、教學儀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紙,彈簧測力計

五、教學過程

(一)彈力

1、彈性和塑性

學生實驗,注意觀察所發生的現象:

(1)將一把直尺的兩端分別靠在書上,輕壓使它發生形變,體驗手感,撤去壓力,直尺恢復原狀;

(2)取一條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長,體驗手感,鬆手後,橡皮筋會恢復原來的長度。

(3)取一塊橡皮泥,用手捏,使其變形,手放開,橡皮泥保持變形後的形狀。

(4)取一張紙,將紙揉成一團再展開,紙不會恢復原來形狀。

讓學生交流實驗觀察到的現象上,並對這些實驗現象進行分類,説明按什麼分類,並要求各類再舉些類似的例子。(按物體受力變形後能否恢復原來的形狀這一特性進行分類)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會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彈性;橡皮泥、紙等變形後不能自動恢復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塑性。

2、彈力

我們在壓尺子、拉橡皮筋時,感受到它們對於有力的作用,這種力在物理學上叫做彈力。

彈力是物體由於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彈力也是一種很常見的力。並且任何物體只要發生彈性形變就一定會產生彈力。而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壓力、繩的拉力等,實質上都是彈力。

3、彈性限度

彈簧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就不完全復原了。使用彈簧時不能超過它彈性限度,否則會使彈簧損壞。

(二)彈簧測力計

1、測量原理

它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製作的。

2、讓學生自己歸納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使用測力計應該注意下面幾點:

(1)所測的力不能大於測力計的測量限度,以免損壞測力計

(2)使用前,如果測力計的指針沒有指在零點,那麼應該調節指針的位置使其指在零點

(3)明確分度值:瞭解彈簧測力計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掛鈎輕輕拉動幾下,看看是否靈活。

5、探究:彈簧測力計的製作和使用。

(四)課堂小結:

1、什麼是彈性?什麼是塑性?什麼是彈力?

2、彈簧測力計的測量原理

3、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高一鈉教案篇3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①説出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

②理解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説明它們的異同點。

③掌握呼吸方式的判斷並會利用呼吸作用方程式計算。

2 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發現問題能力。

②通過分組討論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處理信息、合作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③通過辨析等評價方式,培養學生能夠在一定的情境中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做出合理判、正確結論的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希望通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之間交流、合作精神。

②讓學生知道理論來源於生活,而又用於生活。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生活和生產實踐中,不斷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重難點

1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過程及原理。

2 細胞呼吸原理和本質

3根據呼吸作用方程式的相關計算

教學過程

?導入】本課導語

生物體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而且能量的直接提供者atp,atp中的能量主要儲存在高能磷酸鍵中。對於生物體來説atp中的能量都可以來源於呼吸作用,本節課主要來複習細胞呼吸。

?活動】細胞呼吸學生活動

活動1

問題1:生物體內有多種供能物質,各種能源物質在供能上有怎樣的關係?

問題2:細胞呼吸是atp的主要來源,atp還有哪些來源呢?

?講授】請兩個同學寫出細胞呼吸反應式,引導出細胞呼吸類型、概念和過程的複習。

ppt分別展示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完整過程,提出相應問題

問題3:有氧產物co2、h2o中的氧原子的來源?

追問:如果提供18o2 ,可以產生放射性c18o2 嗎?

問題4:有同學認為反應式中的“能量”就是“atp中的能量”,對嗎?

問題5:為什麼不同生物的無氧呼吸產物不同呢?

最後,討論辨析:

1、沒有線粒體的生物就不能進行有氧呼吸嗎?

2、有線粒體的生物就一定會發生有氧呼吸嗎?

總結:酵母菌在有氧的條件下進行有氧呼吸,產生co2和水;在無氧的條件下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少量co2。

?講授】細胞呼吸講授

引導學生理解實驗結果,總結細胞呼吸方式。總結細胞呼吸方程式。引導學生利用方程式計算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練習】細胞呼吸練習

1.酵母菌在有氧時進行有氧呼吸,無氧時進行無氧呼吸,將酵母菌放在含有培養液的密閉的錐形瓶中,測得co2的釋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1倍,則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為

a.1∶6 b.1∶3 c.1∶2 d.1∶0

解析:用“並列比較法”解。此題中的酵母菌既能進行有氧呼吸,又能進行無氧呼吸, 此時co2釋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由此可知生物既進行有氧呼吸又進行無氧呼吸。從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反應式可以看出,有氧呼吸時o2的吸收量與co2的釋放量相同,假設o2的吸收量為1 mol,則因co2的釋放量是吸收量的2倍,所以共釋放co2的量為2 mol,有氧呼吸時釋放的co2量與吸收o2量相同,因此也是1 mol,那麼無氧呼吸釋放co2的量則為1 mol。又由上述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反應式可知,有氧呼吸產生l mol co2需要消耗1/6 mol葡萄糖,而無氧呼吸時產生1 mol co2需要消耗1/2 mol葡萄糖,則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為(1/6)∶(1/2)=1∶3。答案:b

?測試】細胞呼吸當堂測試

.有一瓶子有酵母菌的葡萄液,吸進氧氣的體積與放出二氧化碳體積之比是3:5這是因為

a 有1/2的葡萄糖用於有氧呼吸

b 有1/3的葡萄糖用於有氧呼吸

c 有2/3的葡萄糖用於有氧呼吸

d 有1/4 的葡萄糖用於有氧呼吸

?作業】細胞呼吸作業

高一鈉教案篇4

目標:

(1)使學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數集的概念及其記法

(2)使學生初步瞭解“屬於”關係的意義

(3)使學生初步瞭解有限集、無限集、空集的意義

重點: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學過程:

1.引入

(1)章頭導??

(2)集合論與集合論的-----康托爾(有關介紹可引用附錄中的內容)

2.講授新課

閲讀教材,並思考下列問題:

(1)有那些概念?

(2)有那些符號?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麼?

(4)如何給集合分類?

(一)有關概念:

1、集合的概念

(1)對象:我們可以感覺到的客觀存在以及我們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號,都可以稱作對象.

(2)集合:把一些能夠確定的不同的對象看成一個整體,就説這個整體是由這些對象的全體構成的集合.

(3)元素:集合中每個對象叫做這個集合的元素.

集合通常用大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元素通常用小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

2、元素與集合的關係

(1)屬於: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説a屬於a,記作a∈a

(2)不屬於: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説a不屬於a,記作

要注意“∈”的方向,不能把a∈a顛倒過來寫.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確定性:給定一個集合,任何對象是不是這個集合的元素是確定的了.

(2)互異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

(3)無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沒有固定的順序.

4、集合分類

根據集合所含元素個屬不同,可把集合分為如下幾類:

(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

(2)含有有限個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3)含有無窮個元素的集合叫做無限集

注:應區分,0等符號的含義

5、常用數集及其表示方法

(1)非負整數集(自然數集):全體非負整數的集合.記作n

(2)正整數集:非負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記作n_n+

(3)整數集:全體整數的集合.記作z

(4)有理數集:全體有理數的集合.記作q

(5)實數集:全體實數的集合.記作r

注:(1)自然數集包括數0.

(2)非負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記作n_n+,q、z、r等其它數集內排除0的集,也這樣表示,例如,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表示成z

_

堂練習:教材第5頁練習a、b

小結:本節課我們瞭解集合論的發展,學習了集合的概念及有關性質

課後作業:第十頁習題1-1b第3題

高一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與解析】

1、教學目標

(1)理解函數的概念;

(2)瞭解區間的概念;

2、目標解析

(1)理解函數的概念就是指能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刻畫函數,體會對應關係在刻畫函數概念中的作用;

(2)瞭解區間的概念就是指能夠體會用區間表示數集的意義和作用;

?問題診斷分析】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函數的概念及符號的理解,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函數本身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對學生來説一個難點。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在通過從實際問題中抽象概況函數的概念,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況能力,其中關鍵是理論聯繫實際,把抽象轉化為具體。

?教學過程】

問題1:一枚炮彈發射後,經過26s落到地面擊中目標.炮彈的射高為845m,且炮彈距離地面的高度h(單位:m)隨時間t(單位:s)變化的規律是:h=130t-5t2.

1.1這裏的變量t的變化範圍是什麼?變量h的變化範圍是什麼?試用集合表示?

1.2高度變量h與時間變量t之間的對應關係是否為函數?若是,其自變量是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問題,讓學生正確理解讓學生體會用解析式或圖象刻畫兩個變量之間的依賴關係,從問題的實際意義可知,在t的變化範圍內任給一個t,按照給定的對應關係,都有的一個高度h與之對應。

問題2:分析教科書中的實例(2),引導學生看圖並啟發:在t的變化t按照給定的圖象,都有的一個臭氧層空洞面積s與之相對應。

問題3:要求學生仿照實例(1)、(2),描述實例(3)中恩格爾係數和時間的關係。

設計意圖: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理解得到函數的定義,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況的能力。

問題4:上述三個實例中變量之間的關係都是函數,那麼從集合與對應的觀點分析,函數還可以怎樣定義?

4.1在一個函數中,自變量x和函數值y的變化範圍都是集合,這兩個集合分別叫什麼名稱?

4.2在從集合a到集合b的一個函數f:a→b中,集合a是函數的定義域,集合b是函數的值域嗎?怎樣理解f(x)=1,x∈r?

4.3一個函數由哪幾個部分組成?如果給定函數的定義域和對應關係,那麼函數的值域確定嗎?兩個函數相等的條件是什麼?

高一數學教案2

1.教材(教學內容)

本課時主要研究任意角三角函數的定義。三角函數是一類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數,是描述週期性現象的重要數學模型,本課時的內容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承前是因為可以用函數的定義來抽象和規範三角函數的定義,同時也可以類比研究函數的模式和方法來研究三角函數;啟後是指定義了三角函數之後,就可以進一步研究三角函數的性質及圖象特徵,並體會三角函數在解決具有周期性變化規律問題中的作用,從而更深入地領會數學在其它領域中的重要應用.

2.設計理念

本堂課採用“問題解決”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體現了教師的引導作用。整堂課先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梳理已有的知識結構,展開合理的聯想,提出整堂課要解決的中心問題:圓周運動等具週期性規律運動可以建立函數模型來刻畫嗎?從而引導學生帶着問題閲讀和鑽研教材,引發認知衝突,再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改造或重構已有的認知結構,並運用類比方法,形成“任意角三角函數的定義”這一新的概念,最後通過例題與練習,將任意角三角函數的定義,內化為學生新的認識結構,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形成並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數的定義,並學會運用這一定義,解決相關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體會數學建模思想、類比思想和化歸思想在數學新概念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學會閲讀數學教材,學會發現和欣賞數學的理性之美.

4.重點難點

重點:任意角三角函數的定義.

難點:任意角三角函數這一概念的理解(函數模型的建立)、類比與化歸思想的滲透.

5.學情分析

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函數的概念、平面直角座標系的概念、任意角和弧度制的相關概念、以直角三角形為載體的鋭角三角函數的概念.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先將學生的以直角三角形為載體的鋭角三角函數的概念改造為以象限角為載體的鋭角三角函數,並形成以角的終邊與單位園的交點的座標來表示的鋭角三角函數的概念,再拓展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的定義,從而使學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6.教法分析

“問題解決”教學法,是以問題為主線,引導和驅動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活動,並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的質疑和討論,充分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最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新的認知結構.這種教學模式能較好地體現課堂上老師的主導作用,也能充分發揮課堂上學生的主體作用.

7.學法分析

本課時先通過“閲讀”學習法,引導學生改造已有的認知結構,再通過類比學習法引導學生形成“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的定義”,最後引導學生運用類比學習法,來研究三角函數一些基本性質和符號問題,從而使學生形成新的認識結構,達成教學目標.

8.教學設計(過程)

一、引入

問題1:我們已經學過了任意角和弧度制,你對“角”這一概念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問題2:研究“任意角”這一概念時,我們引進了平面直角座標系,對平面直角座標系,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問題3:當角clip_image002的終邊在繞頂點o轉動時,終邊上的一個點p(x,y)必定隨着終邊繞頂點o作圓周運動,在這圓周運動中,有哪些數量?圓周運動的這些量之間的關係能用一個函數模型來刻畫嗎?

二、原有認知結構的改造和重構

問題4:當角clip_image002[1]是鋭角時,clip_image004,線段op的長度clip_image006這幾個量之間有何關係?

學生回答,分析結論,指出這種關係就是我們在國中學習過的鋭角三角函數

學生閲讀教材,並思考:

問題5:鋭角三角函數是我們高中意義上的函數嗎?如何利用函數的定義來理解它?

學生討論並回答

三、新概念的形成

問題6:如果我們將角度推廣到任意角,我們能得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的定義嗎?

學生回答,並閲讀教材,得到任意角三角函數的定義.並思考:

問題7:任意角三角函數的定義符合我們高中所學的函數定義嗎?

展示任意角三角函數的定義,並指出它是如何刻劃圓周運動的

並類比函數的研究方法,得出任意角三角函數的定義域和值域。

四、概念的運用

1.基礎練習

①口算clip_image008的值.

②分別求clip_image010的值

小結:ⅰ)畫終邊,求終邊與單位圓交點的座標,算比值

ⅱ)誘導公式(一)

③若clip_image012,試寫出角clip_image002[2]的值。

④若clip_image015,不求值,試判斷clip_image017的符號

⑤若clip_image019,則clip_image021為第象限的角.

例1.已知角clip_image002[3]的終邊過點clip_image024,求clip_image026之值

若p點的座標變為clip_image028,求clip_image030的值

小結:任意角三角函數的等價定義(終邊定義法)

例2.一物體a從點clip_image032出發,在單位圓上沿逆時針方向作勻速圓周運動,若經過的弧長為clip_image034,試用clip_image034[1]表示物體a所在位置的座標。若該物體作圓周運動的圓的半徑變為clip_image006[1],如何用clip_image034[2]來表示物體a所在位置的座標?

小結:可以採用三角函數模型來刻畫圓周運動

五、拓展探究

問題8:當角clip_image002[4]的終邊繞頂點o作圓周運動時,角clip_image002[5]的終邊與單位圓的交點clip_image039的座標clip_image041clip_image043與角clip_image002[6]之間還可以建立其它函數模型嗎?

思考:引入平面直角座標系後,我們可以把圓周運動用數來刻畫,這是將“形”轉化成為“數”;角clip_image002[7]正弦值是一個數,你能借助平面直角座標系和單位圓,用“形”來表示這個“數”嗎?角clip_image002[8]餘弦值、正切值呢?

六、課堂小結

問題9:請你談談本節課的收穫有哪些?

七、課後作業

教材p21第6、7、8題

高一數學教案3

一、教材

?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是高中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第二節的內容,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從知識體系上看,它既是點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延續與提高,又是學習切線的判定定理、圓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基礎。從數學思想方法層面上看它運用運動變化的觀點揭示了知識的發生過程以及相關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滲透了數形結合、分類討論、類比、化歸等數學思想方法,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二、學情

學生國中已經接觸過直線與圓相交、相切、相離的定義和判定;且在上節的學習過程中掌握了點的座標、直線的方程、圓的方程以及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掌握利用方程組的方法來求直線的交點;具有用座標法研究點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基礎;具有一定的數形結合解題思想的基礎。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夠準確用圖形表示出直線與圓的三種位置關係;可以利用聯立方程的方法和求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方法簡單判斷出直線與圓的關係。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操作、觀察、探索、總結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判斷方法,從而鍛鍊觀察、比較、概括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激發求知慾和學習興趣,鍛鍊積極探索、發現新知識、總結規律的能力,解題時養成歸納總結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用解析法研究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

(二)難點

體會用解析法解決問題的數學思想。

五、教學方法

根據本節課教材內容的特點,為了更直觀、形象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藉助信息技術工具,以幾何畫板為平台,通過圖形的動態演示,變抽象為直觀,為學生的數學探究與數學思維提供支持.在教學中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這樣可以為不同認知基礎的學生提供學習機會,同時有利於發揮各層次學生的作用,教師始終堅持啟發式教學原則,設計一系列問題串,以引導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藉助多媒體創設泰坦尼克號的情景,並從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已知冰山的分佈是一個半徑為r的圓形區域,圓心位於輪船正西的l處,問,輪船如何航行能夠避免撞到冰山呢?如何行駛便又會撞到冰山呢?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國中已經學習的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將所想到的航行路線轉化成數學簡圖,即相交、相切、相離。

設計意圖: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提出新的問題,有利於保持學生知識結構的連續性,同時開闊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新課教學——探究新知

教師提問如何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學生先獨立思考幾分鐘,然後同桌兩人為一組交流,並整理出本組同學所想到的思路。在整個交流討論中,教師既要有對正確認識的讚賞,又要有對錯誤見解的分析及對該學生的鼓勵。

判斷方法:

(1)定義法:看直線與圓公共點個數

即研究方程組解的個數,具體做法是聯立兩個方程,消去x(或y)後所得一元二次方程,判斷△和0的大小關係。

(2)比較法:圓心到直線的距離d與圓的半徑r做比較,

(三)合作探究——深化新知

教師進一步拋出疑問,對比兩種方法,由學生觀察實踐發現,兩種方法本質相同,但比較法只適合於直線與圓,而定義法適用範圍更廣。教師展示較為基礎的題目,學生解答,總結思路。

已知直線3x+4y-5=0與圓x2+y2=1,判斷它們的位置關係?

讓學生自主探索,討論交流,並闡述自己的解題思路。

當已知了直線與圓的方程之後,圓心座標和半徑r易得到,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得到圓心到直線的距離d,他的本質是點到直線的距離,便可以直接利用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求d。類比前面所學利用直線方程求兩直線交點的方法,聯立直線與圓的方程,組成方程組,通過方程組解得個數確定直線與圓的交點個數,進一步確定他們的位置關係。最後明確解題步驟。

(四)歸納總結——鞏固新知

為了將結論由特殊推廣到一般引導學生思考:

可由方程組的解的不同情況來判斷:

當方程組有兩組實數解時,直線l與圓c相交;

當方程組有一組實數解時,直線l與圓c相切;

當方程組沒有實數解時,直線l與圓c相離。

活動:我將抽取兩位同學在黑板上扮演,並在巡視過程中對部分學生加以指導。最後對黑板上的兩名學生的解題過程加以分析完善。通過對基礎題的練習,鞏固兩種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判斷方法,並使每一個學生獲得後續學習的信心。

(五)小結作業

在小結環節,我會以口頭提問的方式:

(1)這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在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運用了哪些數學思想?

設計意圖:啟發式的課堂小結方式能讓學生主動回顧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點。也促使學生對知識網絡進行主動建構。

作業:在學生回顧本堂學習內容明確兩種解題思路後,教師讓學生對比兩種解法,那種更簡捷,明確本節課主要用比較d與r的關係來解決這類問題,對用方程組解的個數的判斷方法,要求學生課外做進一步的探究,下一節課彙報。

七、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本着簡介、直觀、清晰的原則,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高一數學教案4

一、教材分析及處理

函數是高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函數的基礎知識在數學和其他許多學科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函數與代數式、方程、不等式等內容聯繫非常密切;函數是近一步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知識;函數的概念是運動變化和對立統一等觀點在數學中的具體體現;函數概念及其反映出的數學思想方法已廣泛滲透到數學的各個領域,《函數》教學設計。

對函數概念本質的理解,首先應通過與國中定義的比較、與其他知識的聯繫以及不斷地應用等,初步理解用集合與對應語言刻畫的函數概念.其次在後續的學習中通過基本初等函數,引導學生以具體函數為依託、反覆地、螺旋式上升地理解函數的本質。

教學重點是函數的概念,難點是對函數概念的本質的理解。

學生現狀

學生在第一章的時候已經學習了集合的概念,同時在國中時已學過一次函數、反比例函數和二次函數,那麼如何用集合知識來理解函數概念,結合原有的知識背景,活動經驗和理解走入今天的課堂,如何有效地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達到理解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目的,使學生獲得有益有效的學習體驗和情感體驗,是在教學設計中應思考的。

二、教學三維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重點和難點)

(1)、通過實例讓學生能夠進一步體會到函數是描述變量之間的依賴關係的重要數學模型。並且在此基礎上學習應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來刻畫函數,體會對應關係在刻畫函數概念中的作用。不但讓學生能完成本節知識的學習,還能較好的複習前面內容,前後銜接。

(2)、瞭解構成函數的三要素,缺一不可,會求簡單函數的定義域、值域、判斷兩個函數是否相等等。

(3)、掌握定義域的表示法,如區間形式等。

(4)、瞭解映射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函數的概念及其相關知識點較為抽象,難以理解,學習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1)、首先通過多媒體給出實例,在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討論,運用猜想、觀察、分析、歸納、類比、概括等方法,探索發現知識,找出不同點與相同點,實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2)、面向全體學生,根據課本大綱要求授課。

(3)、加強學法指導,既要讓學生學會本節知識點,也要讓學生會自我主動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多媒體給出實例,學生小組討論,給出自己的結論和觀點,加上老師的輔助講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和大膽創新意識,教案《《函數》教學設計》。

(2)、讓學生自己討論給出結論,培養學生的自我動手能力和小組團結能力。

三、教學器材

多媒體ppt課件

四、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函數》課題的引入(用時一分鐘)配着簡單的音樂,從簡單的例子引入函數應用的廣泛,將同學們的視線引入函數的學習上聽着悠揚的音樂,讓同學們的視線全注意在老師所講的內容上從貼近學生生活入手,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讓學生在領略大自然的美妙與和諧中進入函數的世界,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從知識走向生活

知識回顧:國中所學習的函數知識(用時兩分鐘)回顧國中函數定義及其性質,簡單回顧一次函數、二次函數、正比例函數、反比例函數的性質、定義及簡單作圖認真聽老師回顧國中知識,發現異同在國中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向更深的內容探索、求知。即複習了所學內容又做了即將所學內容的鋪墊

思考與討論:通過給出的問題,引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用時四分鐘)給出兩個簡單的問題讓同學們思考,講述國中內容無法給出正確答案,需要從新的高度來認識函數結合老師所回顧的知識,結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思考老師給出的問題,小組形式作討論,從簡單問題入手,循序漸進,引出本節主要知識,回顧前一節的集合感念,應用到本節知識,前後聯繫、銜接

新知識的講解:從概念開始講解本節知識(用時三分鐘)詳細講解函數的知識,包括定義域,值域等,回到開始提問部分作答做筆記,專心聽講講解函數概念,由知識講解回到問題身上,解決問題

對提問的回答(用時五分鐘)引導學生自己解決開始所提的兩個問題,然後同個互動給出最後答案通過與老師共同討論回答開始問題,總結更好的掌握函數概念,通過問題來更好的掌握知識

函數區間(用時五分鐘)引入函數定義域的表示方法簡潔明瞭的方法表示函數的定義域或值域,在集合表示方法的基礎上引入另一種方法

注意點(用時三分鐘)做個簡單的的回顧新內容,把難點重點提出來,讓同學們記住通過問題回答,概念解答,把重難點給出,提醒學生注意內容和知識點

習題(用時十分鐘)給出習題,分析題意在稿紙上簡單作答,回答問題通過習題練習明確重難點,把不懂的地方記住,課後學生在做進一步的聯繫

映射(用時兩分鐘)從概念方面講解映射的意義,象與原象在新知識的基礎上了解更多知識,映射的學習給以後的知識內容做更好的鋪墊

小結(用時五分鐘)簡單講述本節的知識點,重難點做筆記前後知識的連貫,總結,使學生更明白知識點

五、教學評價

為了使學生了解函數概念產生的背景,豐富函數的感性認識,獲得認識客觀世界的體驗,本課採用"突出主題,循序漸進,反覆應用"的方式,在不同的場合考察問題的不同側面,由淺入深。本課在教學時採用問題探究式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逐層深入,這樣使學生對函數概念的理解也逐層深入,從而準確理解函數的概念。函數引入中的三種對應,與國中時學習函數內容相聯繫,這樣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三種對應既是函數知識的生長點,又突出了函數的本質,為從數學內部研究函數打下了基礎。

在培養學生的能力上,本課也進行了整體設計,通過探究、思考,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通過揭示對象之間的內在聯繫,培養了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表達交流能力;通過案例探究,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探究能力。

雖然函數概念比較抽象,難以理解,但是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基本上能很好地理解了函數概念的本質,達到了課程標準的要求,體現了課改的教學理念。

高一數學教案5

目標:

(1)使學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數集的概念及其記法

(2)使學生初步瞭解“屬於”關係的意義

(3)使學生初步瞭解有限集、無限集、空集的意義

重點: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學過程:

1.引入

(1)章頭導??

(2)集合論與集合論的-----康托爾(有關介紹可引用附錄中的內容)

2.講授新課

閲讀教材,並思考下列問題:

(1)有那些概念?

(2)有那些符號?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麼?

(4)如何給集合分類?

(一)有關概念:

1、集合的概念

(1)對象:我們可以感覺到的客觀存在以及我們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號,都可以稱作對象.

(2)集合:把一些能夠確定的不同的對象看成一個整體,就説這個整體是由這些對象的全體構成的集合.

(3)元素:集合中每個對象叫做這個集合的元素.

集合通常用大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元素通常用小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

2、元素與集合的關係

(1)屬於: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説a屬於a,記作a∈a

(2)不屬於: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説a不屬於a,記作

要注意“∈”的方向,不能把a∈a顛倒過來寫.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確定性:給定一個集合,任何對象是不是這個集合的元素是確定的了.

(2)互異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

(3)無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沒有固定的順序.

4、集合分類

根據集合所含元素個屬不同,可把集合分為如下幾類:

(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

(2)含有有限個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3)含有無窮個元素的集合叫做無限集

注:應區分,0等符號的含義

5、常用數集及其表示方法

(1)非負整數集(自然數集):全體非負整數的集合.記作n

(2)正整數集:非負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記作n_n+

(3)整數集:全體整數的集合.記作z

(4)有理數集:全體有理數的集合.記作q

(5)實數集:全體實數的集合.記作r

注:(1)自然數集包括數0.

(2)非負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記作n_n+,q、z、r等其它數集內排除0的集,也這樣表示,例如,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表示成z

_

堂練習:教材第5頁練習a、b

小結:本節課我們瞭解集合論的發展,學習了集合的概念及有關性質

課後作業:第十頁習題1-1b第3題

高一鈉教案篇5

?過秦論》

?教學目的】

1、學_運用歷史資料提煉觀點的方法。

2、瞭解本文的語言特色:排偶句的運用。

3、認識賈誼對秦代_的批判──“仁義不施”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史論,而大半篇幅用於敍述秦王朝興亡的歷史過程,實際上是以史實作論據,論證秦的迅速滅亡是由於“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因此,教學重點應是最後一段。

史論敍史不同於史傳,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帶有主觀色彩;本文又是用駢體寫的,這種色彩就表現得更為明顯,要講清這一點就很難。此外,還要考慮到本文的背誦量較大,要使學生既能背得順暢,又不增加他們的負擔。

2、教學方法:

課文練_只要求背誦最後三段,也是出於不增加學生負擔的考慮,但從教學的需要來看,背誦全文是大有好處的。為此,擬採用誦讀教法。

背誦應有嚴格要求,但個別地方可以放寬。如第2段列出九國的順序是“韓、魏、燕、楚、齊、趙、宋、衞、中山”,而第5段則是,“齊、楚、燕、趙、韓、魏、宋、衞、中山”。據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東六大國置前,三小國置後,至於六大國中孰前孰後並無一定的準則。背誦時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順序不可。其次,第2段還列出20個人名,是舉例性的,不過是作此隨手拈出(例如樂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類),背誦時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順序。總之,要從總體着眼,只要不違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計較個別字眼,當然,關鍵的字眼決不容許出現錯誤,這是背誦長文(千字以上)的原則。

3、課時安排:

本文擬用3課時誦讀。

第一課時:簡介作者及《過秦論》寫作意圖,分析全文佈局,誦讀第1、2兩段。

第二課時:誦讀第3、4段。

第三課時:誦讀第5段。

?預_安排】

1、朗讀課文2~3遍,要求字音準確:

補充注音如下:

因利乘便(chéng)殽函(xiào)合從(zòng)翟景(zhái)將數百之眾(jiàng)鏃(zú)笞(chī)膏腴(yú)萬乘勢之(shèng)召滑(shào)

2、思考下列問題:

⑴本文是一篇史論,為什麼大半篇幅是敍事?作者這樣敍事有什麼目的?

⑵文章將秦統一全國的過程劃分為幾個階段?為什麼這樣劃分?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作者和《過秦論》寫作意圖

賈誼的《過秦論》共有上、中、下三篇。我們學的是上篇,文中概括敍述了秦王朝的興亡過程,揭露了秦始皇的_,最後指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它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這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了中篇,作者對這個觀點作了分析,並進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顧“天下之嗷嗷”,繼續實行_,“重之以無道”,然後從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則:“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這是作者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責秦王朝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君主──子嬰的過失。

?過秦論》鮮明地表現了賈誼的政治立場。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政論家、文學家。洛陽人。18歲時以能讀詩書、善屬文,為郡人所稱譽,廷尉吳公薦於漢文帝,被任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貶為長沙王太傅。後為樑懷王太傅。32歲時鬱郁而死。

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由於此前經過500多年的戰爭破壞,社會經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他極力主張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評時政。《過秦論》就是為宣傳這種主張寫的。論“古”是為了説“今”,這是讀本文時首先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

1、先按表達方式將全文分為兩部分:

⑴記敍部分:寫秦王朝的興亡過程(前四段)。

⑵議論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最後一段)。

2、再分析記敍部分的層次,可分兩大層。

⑴興起的過程(前三段)。

⑵滅亡的過程(第四段)。

三、誦讀第1段

在誦讀練_中以提問方式明確本段的內容要點:

1、秦的地理優勢;

2、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統一天下;

3、基本國策(耕戰、連衡)及成果。

史實補充:

1、“外連衡而鬥諸侯”──這是跟上文“內立法度……修守戰之具”相對應而言,其實這是後來的政策。有些“教參”上甚至把它跟連衡政策的創立人張儀聯在一起,這是不正確的,張儀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後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見,史論敍史不同於史傳,重在“會意”。

2、“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記·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將商君詐我將軍公子而襲奪其軍,破之。秦用商君,東地至河。”“東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這是秦以“詐力”奪取諸侯土地的一個突出的例子。按:這是秦取河西地的開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獻河西地少樑(今陝西韓城南)。

三、誦讀第2段

提問:本段敍述了哪幾位秦國國君時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即孝公之後,始皇之前的五位國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莊襄王死於前247年,其間長達90年,作者是怎樣敍述這90年間的歷史的?

討論後,歸納如下:

1、將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間的事情集中到一點上來寫:秦的領土日益擴大引起諸侯恐懼,以諸侯反襯秦。孝文、莊襄二朝則一筆帶過。這是從總體上看。

2、寫秦擴大領土,按南、西、東、北四個方位説,顯出其軍事力量無比強大;寫諸侯,按“合從締交”“約從離衡”“從散約解”的順序説,並極力渲染其聲勢,以反襯秦人困諸侯之易(“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這是從局部來説的。

3、統觀此段敍史,近乎藝術概括方式,本質是真實的,但客觀的歷史過程並非如此。

史實補充:“合從締交,相與為一”──蘇秦説六國從親,約在前334~前332年之間,其時蘇秦任從約長,並佩六國相印。“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這是第一次合從。前318年,蘇秦再次約從六國共攻秦,楚懷王為從長。至函谷關,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年表》中作“五國”)。這是第二次合從。此外,前298年,魏、齊、韓三國曾聯合攻齊。還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於河外,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內了。從上述史實可以看出,所謂“九國之師”只是一種籠統的説法,這也説明史論敍史跟史傳的不同。

背誦要求:

1、可以從“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衞、中山之眾”直接過渡到“嘗以十倍之地”;

2、“於是六國之士……制其兵”這一段可略讀。

四、留作業

背誦第1、2段;準備誦讀第3、4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背誦第1、2段。

用提問過渡:本文題目是“過秦”,這兩段説到秦的過錯沒有?(沒有,雖然也表現了秦的“詐力”政策,但在鬥爭中使用“詐力”是每一方都會有的,只是看誰用得更好。)既然如此,這樣寫有什麼作用呢?(為下文作鋪墊,以統一過程中的強大跟後來的迅速滅亡做對比。)所以,下段就先説秦的過錯。

二、誦讀第3段

1、先默讀一遍,説説秦始皇的過錯是什麼。

2、找出寫過錯的那一層(“於是廢先王之道……陳利兵而誰何”)試用幾個字來概括秦始皇的對內政策。(愚民、弱民、以民為敵。)

3、劃分全段層次並答問:

⑴首句寫秦始皇統一全國,只有一個意思,卻連用四句來表達,為什麼?

這是中國空前的統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鋪排;極言秦王朝的無比強大。

⑵次寫擴大版圖,有什麼作用?

仍是極言秦王朝的強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彎弓而抱怨”一句,是用來烘托秦始皇的威勢,可算是虛寫。如要實解就會出現矛盾,前218年,張良曾僱力士刺始皇於博浪沙,誤中副車。

高一鈉教案篇6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誦讀並背誦全詩。

2、培養學生穿透詩文把握內涵的能力。

3、教育學生自覺珍惜時間,樹立遠大志向。

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曲折表達自己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心情。

2、熟背全詩。

教學難點:

?通過詩歌的語言把握詩歌的意境,情感。

2、運用典故及比興手法表達感情的技巧。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步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前播放歌曲《曹操》)

東漢末年分三國,湧現了很多英雄,大家知道這首歌唱的是哪位英雄嗎?曹操。

曹操在東漢末年“挾天子以令諸侯”,曾是中國北方的實際統治者,是一個在當時叱吒風雲的人物。他堪稱英雄,但歷來得到的評價並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講壇概括了人們對他的三個稱謂:英雄、奸雄、奸賊。那麼曹操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請同學們談談在你心目中曹操是個怎樣的人?(學生自由回答)

曹操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統一中國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舉;也是建安文學的開創者和組織者。

但歷來人們對他譭譽參半。我們應站在歷史的高度看待曹操這一歷史人物,承認他對歷史的推動作用,肯定他的貢獻。把握他的三個稱謂: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今天語文課,咱們就主要分析作為文學家的一面。

二、檢查預習,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朗讀感知:組織學生自由閲讀全詩,初步感知詩句。

2、情境感染:播放《三國演義》中曹操“橫槊賦詩”的一段視頻剪輯。

3、正音。教師對照視頻裏的讀音糾正,提醒重點字詞,字音。

三、把握詩歌情感主線

?讓學生回憶讀詩的方法和角度:意象和詩眼

2、讓學生迅速找出本詩的詩眼:憂。(並找出相關詩句)

3、看到這個字,你們最想知道什麼?

曹操為什麼而憂?

合作探究,學生自學詩歌。找出作者憂什麼?找初詩中原句並説出用了什麼手法,該怎樣讀。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並展示交流)

一憂人生短暫: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二憂人才難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三憂功業難成: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教師補充:

(一)酒是一個很多人感興趣的話題,酒在中國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國古代文人與酒有着不解之緣,也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與酒有關的詩文名句。能不能提出一些酒的例子,學過的詩文裏?

一壺濁酒喜相逢——酒是喜

紅酥手,黃藤酒——陸游與妻子被母親分開,他無奈,憤恨

濁酒一杯家萬里——思鄉

舉杯澆愁愁更愁——愁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表達了作者此時心情的孤單。

可以這樣説,酒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道具。我一直認為,酒也是一種文化,因為很多東西於酒,歸根於酒,當你舉杯的時候你會想起家鄉,父母,事業,家庭,歡樂,悲傷……

(二))詩人如何表達對人才的渴盼?(兩處引用的介紹)

明確:借用《詩經》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達一個姑娘對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過來,表達對賢才的渴求。姑娘對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態。借用得天衣無縫,準確生動。那青青的衣領,我悠悠的心,因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現在,美麗的鹿鳴叫着,悠閒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夠在一起歡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樂。作者寫得何等美麗!

引來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結合鴻門宴相關情節,討論劉項二人成敗與用人態度的關係。

項羽:剛愎自用

烏江自刎

劉邦:虛心請教

成就天下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這裏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四句,描寫賓主歡宴的情景,意思是説只要你們到我這裏來,我是一定會待以“嘉賓”之禮的,我們是能夠歡快融洽地相處併合作的。

師:曹操面對滿座嘉賓,感謝他們的到來。看着眾多的賢才,曹操內心應是什麼樣的情緒?當然是滿心喜悦。那他為什麼還要“憂”呢?

明確:曹操雖然已經擁有許多人才,但他並不滿足,還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這裏來。因為他所做的是一項偉大的事業,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這一“憂”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賢若渴的心情。

明確:“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借周公的典故,既表達了對人才的謙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壯志,氣勢是宏大的,意義上深遠的。“山不厭高,水不厭深。”詩人正是為了成為高山,成為深海,才如此虛懷若谷。對,心裏沒有霸氣的人,筆下便沒有霸氣。

小結:“詩言志”,結合曹操的憂,説説詩人抒寫了什麼“志”?

明確:志:廣納人才,建功立業,統一天下。

四、藝術特色

?巧用典故。

“青青子衿”——《詩經·鄭風·子衿》

比喻渴慕賢才。本意是傳達戀愛中的女子對情人愛怨和期盼的心情。這裏詩人化用詩意,比喻熱烈期待賢士的到來。古樸深沉,自然妥貼。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

賢才若來投奔於己,必將極盡禮節招待他。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韓詩外傳》

作者以周公自比,反覆傾訴了求賢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為完成統一大業而不遺餘力的真誠態度。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管子.形解》

海納百川,誠心納英才,希望接納的人才越多越好。

2、巧用比興。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人生美好的時光何其短暫。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兩句喻得不到賢才的憂思不可斷絕。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喻賢士們還沒有歸宿。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喻賢才尚在徘徊並急於尋找可依託的明主,流露出詩人惟恐賢士不來的焦急心情。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以山高海深比招納人才的博大胸懷,用以虛心待賢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樣厚遇賢士,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誠服地歸順。

五、詩歌總結

高一鈉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瞭解函數的單調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把握有關證實和判定的基本方法。

(1)瞭解並區分增函數,減函數,單調性,單調區間,奇函數,偶函數等概念。

(2)能從數和形兩個角度熟悉單調性和奇偶性。

(3)能借助圖象判定一些函數的單調性,能利用定義證實某些函數的單調性;能用定義判定某些函數的奇偶性,並能利用奇偶性簡化一些函數圖象的繪製過程。

2、通過函數單調性的證實,提高學生在代數方面的推理論證能力;通過函數奇偶性概念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歸納,抽象的能力,同時滲透數形結合,從非凡到一般的數學思想。

3、通過對函數單調性和奇偶性的理論研究,增學生對數學美的體驗,培養樂於求索的精神,形成科學,嚴謹的研究態度。

教學建議

一、知識結構

(1)函數單調性的概念。包括增函數。減函數的定義,單調區間的概念函數的單調性的判定方法,函數單調性與函數圖像的關係。

(2)函數奇偶性的概念。包括奇函數。偶函數的定義,函數奇偶性的判定方法,奇函數。偶函數的圖像。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教學的重點是函數的單調性,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與熟悉。教學的難點是領悟函數單調性,奇偶性的本質,把握單調性的證實。

(2)函數的單調性這一性質學生在國中所學函數中曾經瞭解過,但只是從圖象上直觀觀察圖象的上升與下降,而現在要求把它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用準確的數學語言去刻畫它。這種由形到數的翻譯,從直觀到抽象的轉變對高一的學生來説是比較困難的,因此要在概念的形成上重點下功夫。單調性的證實是學生在函數內容中首次接觸到的代數論證內容,學生在代數論證推理方面的能力是比較弱的,許多學生甚至還搞不清什麼是代數證實,也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所以單調性的證實自然就是教學中的難點。

三、教法建議

(1)函數單調性概念引入時,可以先從學生熟悉的一次函數,二次函數。反比例函數圖象出發,回憶圖象的增減性,從這點感性熟悉出發,通過問題逐步向抽象的定義靠攏。如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圖象怎麼就升上去了?可以從點的座標的角度,也可以從自變量與函數值的關係的角度來解釋,引導學生髮現自變量與函數值的的變化規律,再把這種規律用數學語言表示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對一些關鍵的詞語(某個區間,任意,都有)的理解與必要性的熟悉就可以融入其中,將概念的形成與熟悉結合起來。

(2)函數單調性證實的步驟是嚴格規定的,要讓學生按照步驟去做,就必須讓他們明確每一步的必要性,每一步的目的,非凡是在第三步變形時,讓學生明確變換的目標,到什麼程度就可以斷號,在例題的選擇上應有不同的變換目標為選題的標準,以便幫助學生總結規律。函數的奇偶性概念引入時,可設計一個課件,以的圖象為例,讓自變量互為相反數,觀察對應的函數值的變化規律,先從具體數值開始,逐漸讓在數軸上動起來,觀察任意性,再讓學生把看到的用數學表達式寫出來。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再得到等式時,就比較輕易體會它代表的是無數多個等式,是個恆等式。關於定義域關於原點對稱的問題,也可藉助課件將函數圖象進行多次改動,幫助學生髮現定義域的對稱性,同時還可以藉助圖象(如)説明定義域關於原點對稱只是函數具備奇偶性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高一鈉教案篇8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巖石的組成、三大類巖石及其簡單成因,並通過了解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化從而明確地殼物質循環關係。通過學習巖石、礦物和礦產等概念,使學生了解巖石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係。通過閲讀地層和化石等資料,使學生認識巖石在科學研究上的意義,並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和科學觀念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整個單元的知識基礎,關於這一點教材在引言部分敍述的較清楚,引言部分説明巖石是地殼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陸地環境和整個地理環境重要的組成要素,是陸地上生命及人類生存的基地。巖石是構成地貌的物質基礎,這在第二節教材中可以看到二者的密切關係,巖石是土壤的發育及其物質組成的基礎,這可從第四節教材中得知,另外引言中特別提到巖石與人類關係最為密切,對人類也最為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各種礦產資源。引言部分敍述較為概括、簡練,並且與後面章節的聯繫較為緊密,也為後面章節的學習進行了較好的鋪墊。

除引言外,本節教材還包括三部分內容:巖石的組成、三大類巖石及其簡單的成因、三大類巖石的相互關係及地殼物質循環。這三部分知識環環相扣,由地殼中的化學元素在地質作用過程中形成礦物→礦物組成巖石→三大類巖石及其簡單成因→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換關係→地殼物質循環,教材以遞進的方式呈現,利於學生的學習。

在“組成巖石的礦物”這部分內容中,教材首先介紹地殼中主要化學元素的含量,並以圓內扇形百分比圖的形式呈現,使學生能夠一目瞭然;瞭解了地殼中化學元素的組成,教材進而説明礦物和礦產的概念,這部分內容突出的特點是與人類生產和生活聯繫密切,特別是所舉實例都是與學生生活聯繫最密切的,學生最為熟悉的,拉近了課堂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距離,同時所列舉的礦物實例又兼顧了學生對於巖石概念的理解,並突出了礦物與巖石的關係,而且配以圖片增強對礦物的感性認識。

在學生對礦物已理解,初步瞭解礦物與巖石關係的基礎上,教材安排了“巖石及其成因”的內容,這部分教材首先以花崗巖為例介紹巖石的概念,其次介紹了三大類巖石分類依據、簡單的成因以及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中幾種常見的巖石及其特點以及巖石與礦產、礦石的關係,介紹三大類巖石的成因實質上是闡明三大類巖石之間相互轉化關係,這部分教材是為後面瞭解地殼物質循環作知識上的鋪墊。強調巖石與礦產、礦石的關係,是為了強化與生產生活的密切聯繫,使學生能夠明確學有所用。關於地層和化石,教材通過正文、閲讀材料和示意圖三種方式呈現,既不加深學習的難度,又使學生能夠認識巖石在科學研究上的意義,瞭解一些關於地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教材在最後安排了“巖石相互轉化與地殼物質循環”的知識,這部分內容可以是前面知識的小結,同時又是後面知識的引言,三大類巖石轉化的知識在前面已經涉及,通過知識的遷移,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地殼物質循環的原理,地殼物質之所以能夠循環是由於外力和內力共同起作用的結果,關於內、外力作用的知識,在後面一節教材中可以瞭解到,因此在本節教材中不需要過多的解釋內、外力作用的概念,只要與實際相聯繫,使學生理解其如何起作用即可,這段教材最終是使學生能夠明確地殼中的物質通過相互的轉化不斷進行循環。 本節教材中配備了多幅圖片和示意圖,目的是使學生能夠通過閲讀圖片和示意圖從中獲取有用信息,並通過對信息的加工處理完成學習過程,從而培養學生認定、提取、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如果有條件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物標本進行觀察學習,因此在教學中還應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教法建議

建議採用教師引導,注意聯繫實際,學生觀察、討論,師生共同總結歸納的形式完成教學過程,考慮採取上述教學形式的原因是:本節教材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繫較為緊密,但學生平時對存在於周圍的這些熟悉事物注意不夠,可能更多地是忽視這些事物的存在,因此學習時,應該給學生創設條件,使其感到所學的知識就存在於周圍,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舊知識的遷移學習新知識。關於“地殼中的化學元素”及其在一定地質條件下組成的“單質”或“天然化合物”等概念,學生在化學課中已具備這些知識,地理課上側重強調“礦物”這個概念即可,教學中可以展示一些礦物標本引導學生觀察,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並由礦物標本引出“礦產”的概念,使學生明確只有有用的礦物在地殼中或地表富集起來,並能被人類所用,才稱其為礦產,而一塊礦物標本是不能稱其為礦產的。如果沒有實物標本,則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幅圖片,使學生對這幾種常見的造巖礦物有一定的認識。關於“巖石”的概念,可以沿用“礦物”概念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提供的圖片或花崗巖標本,找出其中的礦物,由此引出“巖石”的概念。關於“三大類巖石及其簡單成因”的學習應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各類巖石的形成原因是什麼?描述各類巖石的形成過程。説明每類巖石的代表性巖石有哪幾種?教師如果有實物標本提供給學生引導其觀察各類巖石的特點,教學效果會更好,如果沒有實物標本,則利用教材提供的圖片進行教學也可以。在説明“沉積巖”的特性時,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其分層的特點,並由此引出“地層和化石”的概念,指導學生閲讀教材提供的相關資料及示意圖,使學生理解地層和化石對地學研究的價值,另外本段教材中出現了兩個新概念“礦石”“品位”,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理解“礦石”與“礦產”“巖石”之間的關係及區別。在學生對三大類巖石有了初步瞭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三大類巖石之間是否可以相互轉化,怎樣進行轉化”?引導學生分組討論並將轉化的過程各組設計出示意圖,利用學生繪製的三大類巖石相互轉化示意圖説明地殼物質是不斷轉化和循環的,學生對此理解會比較深刻。

教學重點

①化學元素——礦物——巖石之間的關係;②三大類巖石及其成因;③地殼物質循環

教學手段

礦物標本,各類巖石標本

教學過程

(引課)引導學生從周圍環境入手思考:陸地環境由哪些要素組成?各要素之間有什麼相互關係?特別是巖石與其它要素之間有什麼關係?

(出示花崗巖標本)花崗巖是由石英、長石和雲母組成的,石英的成分是什麼?→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礦物是由化學元素組成。

(板書)一、組成巖石的礦物

1.地殼中的化學元素

(閲讀教材中扇形圖)地殼中所佔比例較大的化學元素有哪些?化學元素在一定地質條件下構成礦物,舉生活中實例或根據化學課所學知識説明有哪些物質是礦物,這些礦物是由哪些化學元素組成的?→明確有些礦物是單質,有些礦物是化合物。 (出示礦物標本)礦物對人類最重要的是什麼?標本是否可以稱為礦產?

2.地殼中的礦物

(1)礦物的概念

(出示花崗巖、石灰巖等標本或觀察教材中的圖片)説明幾種熟悉巖石的組成→明確巖石的概念

(板書)二、巖石及其成因

1.巖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類

(出示三大類巖石的代表性巖石標本並結合教材中巖石成因的相關圖片)觀察玄武巖、頁巖、板巖等,從外觀上對三大類巖石進行區別→結合實物標本觀察教材中的圖片→明確三大類巖石的成因及特點。

(出示有化石的巖石標本)觀察化石多存在於哪類巖石中?化石能夠起什麼作用?

(閲讀教材中補充資料和示意圖)通過閲讀了解有關地層和化石的知識→完成示意圖中的問題。

(提出問題引導思考)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礦石與巖石及前面提到的礦產有什麼區別?如何評價礦石的優劣?

(提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三大類巖石之間是否可以相互轉化,如何轉化?請用圖示的方式表示出來。

(板書)三、巖石相互轉化與地殼物質循環

設計思想

對本節教材的處理力求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巖石、礦物、礦產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繫緊密,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忽略這些地理事物的存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實例,使學生感到所學知識與實際聯繫密切,特別是在教學中如果所用的巖石或礦物標本是學生或教師親自在野外採集的,其效果更好。另外培養學生從圖像中獲取信息、認定加工信息的能力,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因此在教學中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類圖像資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得出結論,同時注意培養學生運用圖示的形式總結概括知識結構。

板書設計

第一節陸地環境的組成——巖石

一、組成巖石的礦物

1.地殼中的化學元素

2.地殼中的礦物

(1)礦物的概念

二、巖石及其成因

1.巖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類

三、巖石相互轉化與地殼物質循環

探究活動

某地區不同地層依次發現有三葉蟲,恐龍,劍齒虎化石,説明該地區缺少魚類化石的原因?

Tags:教案 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