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8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5.07K

為了讓自己上課的時候很順利,一定要認真寫教案,教案在書寫的時候,我們需要考慮聯繫實際,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高三語文專題教案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8篇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篇1

教學內容:小説閲讀概述

教學目標:1.明確文學類文本閲讀的要求(考試説明)。

2.掌握小説閲讀的一般方法。

教學重點:1.瞭解江蘇大學聯考的命題特點。

2.掌握小説閲讀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3.掌握小説閲讀的策略。

教學難點:掌握小説閲讀的答題方法。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在傳統的大學聯考命題中,很少對小説進行考查。有湖南卷《貝多芬:一個巨人》;有浙江卷《平面的生活》。之後,小説閲讀風生雲起,大學聯考有海南、寧夏卷《林沖見差撥》,湖北卷《日月行色》,有廣東卷《河的第三條岸》,海南寧夏卷《二十年後》,浙江卷《烏米》。江蘇也在出現小説閲讀《侯銀匠》,小説的考查已正式登陸我省試題,據相關專家講,小説閲讀將繼續保持強化態勢,我們需要認真備戰。

下面簡要介紹一下小説的基本知識。

二、介紹小説的基本知識

(1)小説定義:小説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反映社會生活。

(2)小説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小説“三要素”是命題的重心,下面介紹有關知識點。

(一)關於“人物”要素。

1.人物描寫的方法:

(1)從描寫的內容分:

①外貌描寫(肖像描寫):對容貌、姿態、服飾的描寫稱之為外貌描寫或肖像描寫。

②行動描寫(動作描寫):是通過對人物個性化的行動、動作的描寫,來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種描寫方法。

③語言描寫:是通過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來刻畫人物性格的一種描寫方法。

④心理描寫:是通過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動(如內心感受、意向、願望、思索、思想鬥爭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畫人物形象內在性格特徵的一種描寫方法。

⑤神態描寫:是與外貌描寫有區別的,神態描寫是對人的面部表情進行刻畫,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

⑥細節描寫:是對人物的語言、動作、服飾及心理活動等細小環節或細微事件的描寫。

(2)從描寫的角度分:

①正面描寫(也就是直接描寫)

②側面描寫(也就是間接描寫)

2.鑑賞人物形象的幾個切入點

①從人物描寫切入。人物的性格特點往往從肖像、神態,典型的動作、行為,個性化的語言,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中折射出來,因此,通過分析作者對人物的各種描寫,能夠發掘人物的性格特徵,進而發掘各色人物善惡美醜的精神世界。

②從分析故事情節切入。情節是人物性格形成的歷史。要學會在故事情節和矛盾衝突中把握住人物在諸多矛盾衝突中的動作、內心動機,從而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

③從分析環境角度切入。小説的環境描寫,分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兩個方面。自然環境對人物的命運有時也有影響,但真正決定人物命運的往往主要是社會環境。環境是小説存在的背景,為小説提供空間和時間範圍,也是小説中人物活描寫動的場所。分析環境時,必須注意社會環境中的複合的因素,應透過當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會歷史內涵。注意人物與環境的辯證關係,善於從人物在社會環境中的走向,解讀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關於小説“情節”要素。

1.小説的情節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

2.情節的一般作用:

①埋下伏筆,前後照應;

②側面襯托,烘托人物;

③跌宕起伏,錯落有致;

④貫穿全文,線索作用;

⑤設置懸念,引人入勝;

⑥總結上文,點明題意;

(三)關於小説“環境”要素。

1.“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自然環境描寫:也叫景物描寫,主要是對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氣候以及場景的描寫。

社會環境描寫:主要是對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處所、氛圍以及人際關係的描寫。

2.環境描寫的一般作用:

(1)暗示主題;

(2)渲染氣氛;

(3)奠定作品基調;

(4)烘托人物形象;

(5)推動小説情節發展;

三、小説閲讀策略

在各式文學作品中,最普及最流行的體裁要算是小説,別林斯基曾説過,什麼書最被人愛讀和爭購?乃是小説。同樣,在全國各地的大學聯考試卷中,小説也有出現的趨勢,以它為命題材料,用來檢測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既然大家如此關注它,那麼我們該如何解答小説類閲讀分析題呢?

大家都知道,作為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小説有其自身的特點,那就是:故事情節完整,人物個性鮮明,環境描寫逼真,主題思想深刻,構思角度精巧。這樣,我們在閲讀小説時就應該從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題技巧。

故事情節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節,是讀懂小説的關鍵,是欣賞小説藝術特點的基礎,也是整體感知文章的起點。命題者在為小説命題時,也必定以此為出發點,先從整體上設置理解文章內容的試題。

關於情節。這類型的題目主要是圍繞情節構思及其作用命題。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篇2

擴展語句是20__年《考試説明》新增加的一個考點,鮮明地體現了大學聯考語文科對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擴展語句主要要求考生將一句話的內容充實豐富起來或者合理地擴展成幾句話,它通過擴展語意或語境,使簡單的、抽象的、概括的句子儘量豐富、形象、具體起來,旨在考查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原句常以短句的形式出現,其信息量不足:一般簡潔、凝鍊,或單純、簡略。擴展後的語句應有較大的信息量,表意豐富,有血有肉;同時在句式或修辭等方面符合試題要求。

一、命題特點

從近年大學聯考試題來看,此類題目的特點主要有:

1.着力於對考生語言運用能力的考查,重視考查考生語言表達的基礎能力。

2.在內容上呈開放性特徵,同時緊密結合考生學習和生活實際。

3.為考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有利於考生充分發揮個人特長,展現自己的能力。

4.情景既有一定的限制,又有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

5.答案豐富多彩,彈性較大,有利於激發考生的激情,有利於培養和提高創造思維能力。

二、試題類型

擴展語句的形式很多,可歸結為三種基本形式:豐富句意,再現情景,拓展話題。

1、豐富句意

對一個結構簡單的句子,通過加修飾成份,或通過加修辭手法使之具體生動起來以克服語言枯燥、表述乏味的毛病。

如:用三種以上的方法,使下面的句子逐漸豐滿起來。

“她笑了”

擴展1:加修飾成份 她含着淚笑了

擴展2:加修辭手法 她含着淚笑了,像一朵帶露的玫瑰,像鑽出雲霧的月牙。

擴展3:加表現手法 她含着淚笑了,像一朵帶露的玫瑰,像鑽出雲霧的月牙。花兒因她的笑變得更加燦爛,月兒因她的笑而變得更加嬌媚。

擴展1比原句多一點特色,擴展2通過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更加突出了含着淚笑動人之處,擴展3通過花和月烘托了她的笑的燦爛和嬌媚,這樣她的笑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2、再現情景

給出幾個情景信息詞,然後根據這幾個詞提供的信息充分展開想象和聯想,並且運用一定的表現手法,將所構思的情景生動地表現出來。20__年語文大學聯考的第五大題即是這種形式。這種形式由於所給的幾個詞語之間存在一定的空白,這個空白給我們的思維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間。請看下面三例:

①以“黃昏 我 海風”中的“海風”為重點,運用一種修辭手法,進行情景描寫

例:黃昏時,我走在沙灘上,輕柔的海風縈繞在我的耳邊,向我訴説着關於海的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例:黃昏時,我漫步海邊,海風像一個頑皮的小孩,撩撥我的頭髮,撩起我的衣角,也撩亂了我的思緒。

②以“黃昏 我 海風”中的“我”為重點,展開想象。

例:黃昏時,我佇立在海邊的一個巨大的礁石上,海風迎面吹來,我感覺自己像一個放飛的風箏。我飛上高空,我看到了海歐追逐着怒濤的英姿,我聽到了它那欲征服大海的嘶鳴。這給我的體內灌注了無窮的.力量。

③以“黃昏 我 海風”中的“黃昏”為重點,運用想象寫一段話。

例:在海風的陪伴下,我獨自領略海的黃昏:落曰熔金,她帶着她的熾熱還有一天的疲憊緩緩向西沉去,而海——她最寵愛又任性的孩子——正在撕裂,正在摔打,正在吼叫,想把心中的不滿都發泄在礁石和沙灘上,但落日靜穆地看着這一切,不為所動,繼續帶着她的寬容而慈祥的微笑緩緩地離去,她知道,搏擊就是他的性格,就是他的生命。

3、拓展話題

這種形式旨在考查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以議論為主的表達方式。其形式是給一箇中心句或首句或結句,要求運用某種論證方法加以充實或拓展。

例如:

①請以“失敗是成功之母”為結句,運用正反論證法加以拓展。

沒有失敗,就不會有成功的經驗;沒有失敗就不會有戰勝怯懦的勇氣;沒有失敗,也就不會品嚐到勝利後的甘甜,所以説失敗是成功之母。

②請以“失敗是成功之母”為結句,運用假設推理法進行拓展。

如果沒有愛迪生999次試製燈絲的失敗,就不會有他第一千次試製的成功;如果沒有司馬遷在仕途上的失敗,就不會有他在史學上的輝煌的成就,……所以説,失敗是成功之母。

③請以“失敗是成功之母”為首句,運用因果論證法加以拓展。

失敗是成功之母,因為任何一次成功都是在總結失敗的教訓之後獲得的,失敗帶給我們不僅是傷痛,更多的是寶貴的經驗,不敢面對失敗的人或經歷一次失敗就退縮的人,那是永遠看不到成功的彩虹的人。害怕失敗則是人生最大的失敗。

我們可以變換要求,繼續拓展下去,這樣可以從各個角度打開思路,同時使語言表達得到全方位的訓練。其實學生大腦中並不缺少存貯,他們之所以在運用時找不到他們所需要的資料,是因為他們找不到提取資料的路徑,學會拓展的方法,即是學會提取資料的路徑。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篇3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我們這裏所説的文化並不等於已經鑄就的、一成不變的“文化的陳跡”,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時間長流中,不斷以當代意識對過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釋,賦予新的含義。因此,文化應是一種不斷髮展、永遠正在形成的“將成之物”。顯然,先秦、漢魏、盛唐、宋明和我們今天對於中國文化都會有不同的看法,都會用不同時代當時的意識對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發達的今天,所謂當代意識不可能不被各種外來意識所滲透。事實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種文化的影響下發展成熟的,脱離歷史和現實狀態去“尋根”,尋求純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無益處。正如唐宋時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響,復歸為先秦兩漢時代的中國一樣。因此我們用以和世界交流的,應該是經過當代意識詮釋的、能為現代世界所理解並在與世界交流中不斷變化和完善的中國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夠相互溝通的話語。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變形一樣,當中國文化進入外國時,中國文化必然經過外國文化的過濾而發生變形,包括誤讀、過度詮釋等;外國文化進入中國也同樣如此。常聽人説唯有中國人才能真正瞭解中國,言下之意似乎外國人對中國的瞭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實上,法國的伏爾泰、德國的萊布尼茲都曾從中國文化受到極大的啟發,但他們所瞭解的中國文化只能通過傳教士的折射,早已發生了變形;今天我們再來研究伏爾泰和萊布尼茲,卻又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嶄新的視角,來對自己的文化進行別樣的理解。這樣,就在各自的話語中完成了一種自由的文化對話。這裏所用的話語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對方的文化中經過某種變形的。

當然也還可以尋求其他途徑,例如可以在兩種話語之間有意識地尋找一種中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就可以是這樣一種中介,如文學中的“死亡意識”“生態環境”“烏托邦現象”等,不同文化體系的人對於這些不能不面對的共同問題,都會根據他們不同的歷史經驗、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過這樣的對話,才能得到我們這一時代最圓滿的解答。在這種尋求解答的平等對話中,新的話語就會逐漸形成,這種新的話語既是過去的,也是現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這種話語逐步形成的過程中,世界各民族就會達到相互的真誠理解。

(摘編自樂黛雲《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十講》)

1.下列關於文中所説的“文化”和“中國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文化並不是歷史上已經形成並且固化了的一種“陳跡”,而是要隨着時代的發展,不斷地用當代意識賦予這種“陳跡”以新的解釋和含義。

b.文化是一種不斷髮展、永遠在形成之中的“將成之物”,所以先秦、漢魏時代的人們看到的中國文化跟我們今天看到的並不相同。

c.唐宋時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響,所以唐宋時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兩漢文化一樣屬於純粹的中國文化。

d.在信息、交通空前發達的今天,人們的意識中不可能沒有外來的成分,我們用來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經過這種意識詮釋的中國文化。

2.下列關於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

a.當中國文化進入外國時就會發生過濾和變形,當外國文化進入中國時也是這樣,其表現形式有誤讀、過度詮釋等。

b.只有既是屬於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對方的文化中經過某種變形的話語,才是兩種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夠相互溝通的話語。

c.在文化交流中,實際上並不需要外國人像中國人那樣瞭解中國;否則,我們就難以對自己的文化作出別樣的理解。

d.解決不同文化體系的人所共同面對的問題,例如文學中的“死亡意識”“生態環境”等,這可以成為不同文化之間交流的中介。

3.下列推斷,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

a.伏爾泰、萊布尼茲利用已經摺射了的中國文化,為中國人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可見有的時候中國人並不真正瞭解中國。

b.從文化交流和比較看,尋求純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無益處的,因此,研究歷史上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影響也是沒有必要的。

c.對於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不同文化體系的人會有不同的問答,而平等的對話正是獲得我們這一時代最圓滿的解答的唯一途徑。

d.從“相互溝通的話語”“各自的話語”等説法來看,文中所謂的“話語”應該是指文化交流雙方的立場觀點、思想意識等。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一粒剩飯的佛緣

呂嘯天

梅城北山雲峯寺新來了一位年輕的僧人了同。中午用餐的時候,了同對着一缽清淡的齋飯感到難以下嚥,勉強吃了幾口就回寮房睡覺去了。了同生在一個富裕之家,父親是一位商人,因與生意夥伴反目成仇遭到算計,被告到官府,萬貫家財一夜之間化為烏有。父母遭受如此打擊一病不起。成了孤兒的了同走投無路,不得不皈依佛門,但是富家子弟的習性一時無法改變。

當天用晚膳的時候,了同見到裝進他僧缽裏的竟是中午只吃了幾口的剩飯,心裏很生氣,就責問負責膳食的師兄了容:“你把剩飯倒給我,是不是見我是新來的,好欺侮?”

看着師弟沒有因為浪費糧食感到羞恥,反而理直氣壯的樣子,了容也有了怒氣:“這規矩是師傅定的,你若不滿,你找師傅理論去啊。”

了同聞言當下就朝方丈室跑去,但是隻走了幾步,想到師傅雲源大師那威嚴的樣子,心裏不禁有些害怕,不得不回到齋堂,端起那大半缽剩飯硬着頭皮吃了下去。吃那缽齋飯,了同用了半炷香的工夫,他認為這是自出孃胎二十年以來最難吃的一頓飯。

第二天又到用膳的時候,了同端着一缽齋飯,勉強吃了一半,另一半無論如何也吃不下了。但是僧人用餐要求一粒不剩全部吃完,整個齋堂不設放置剩飯剩菜的器皿。於是了同悄悄溜了出來,想把剩飯偷偷倒到門外的一條水溝裏。

“能吃的飯,怎能倒掉?”了同聽到身後傳來一聲吶喊,回過頭來一看,不由大驚失色,説話的竟是住持雲源大師。

“一粥一飯,普度天下蒼生。一粥一飯,當視為萬物之源。”跟在了同身後的住持雲源大師手裏託着一隻空缽,一臉威嚴地對了同説,“把剩下的齋飯全倒進這個空缽之中。”

了同不知師傅的用意,但是見到他一臉威嚴,不敢多問,只得把半缽飯倒進師傅手中的缽裏。此後一連幾天,每次見了同有吃不完的飯菜準備倒掉時,雲源大師都會讓他把剩飯倒進一隻空缽裏。

一晃過了一個月,了同慢慢適應了寺廟裏的生活,但是始終覺得寺裏的齋飯做得清淡寡味。這一天,他用完餐等到齋堂裏只剩下師兄了容一人在打掃衞生,於是提出能不能把飯菜做得可口一些,還説道:“師兄,你不把飯菜做得好一些,我還會繼續剩飯的。”

話音剛落,了容猛地把一張凳子狠狠地掇在地上,一臉漲紅道:“你可知道,你每頓飯那些吃不完的飯菜倒進了師傅的缽裏,就成了師傅的飯食。”

了同一聽嚇得大驚失色,連聲道:“不,不會的。”

了容道:“自你上山一個月來,師傅已經沒有在齋堂掛過單,就以你的半缽剩飯為食。”

罪過!了同感到羞愧難當,他來到師傅的禪房一下跪倒,請師傅寬恕他的不敬。

雲源大師威嚴的臉上有了笑容,扶起了同給他講了一件往事。

三十年前,出生於官宦之家的雲源大師遭政敵陷害被朝廷滅族。他逃了出來,來到寺裏。與了同最初出家的日子一樣,他覺得寺裏的飯菜難以下嚥,吃不完的就倒進水溝裏。住持沒有責罰他,暗中把倒掉的剩飯撈起來洗乾淨後曬成米粒裝進一個罈子,半年間裝滿了一大壇。當年冬天,北山下起了五十年不遇的暴雪。進出山門的道路被封住了。寺廟裏儲存的糧食吃光了,包括住持在內的三個人面臨着被餓死的威脅。住持把那壇米粒取了出來,每天取一把熬成米粥,就是憑着這壇米粒撐了十幾天,使寺裏三人免了一場滅頂之災。

“一花一世界,粒米藏乾坤。”雲源大師長歎一聲道,“飽食當念飢餓之窘,時時要惜一粥一飯。”

了同一夜之間開悟,他辭別師傅,手託僧缽下山化緣。所到之處,只求施給剩飯。北山周邊居民見他津津有味在吃剩飯,又是稱奇,一些浪費糧食的人心裏也不免產生羞愧不安。一年之後,北山周邊興起了節儉惜糧的好風氣。

雲源大師知道,很是高興:“一粥一飯,來之不易。人惜飯,飯惜人。心生惜心,萬物有情。”

(選自《小小説月刊》,有改動)

1.下列對作品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作者開篇寫了同出生在富裕之家,父親是一位商人,與後來寫雲源大師出生在官宦之家形成照應,在結構上暗聯。

b. 雲源大師是一位佛法深厚的高僧,既有身教,又有言教,先自己以剩飯為食一月,後又用三十年前自己親歷的事感化了同。

c. 小説末段運用佛家偈語,高度濃縮了對事物的價值思考,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與探索。

d. 這篇小説以剩飯為線索,以小見大,通過講述師徒兩代出家人的生活小事,倡導人們要居安思危,節約糧食。

2.文章多次寫雲源大師“一臉威嚴”,最後説他“威嚴的臉上有了笑容”,雲源大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3.請結合全文,談談你對題目“一粒剩飯的佛緣”的理解。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周有光:步履不停追尋思想之光

20__年1月14日,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在北京辭世。就在前一天,老先生剛剛度過了他112歲生日。“大概是上帝糊塗了,把我忘記了”。當生命終極刻度停在“112”時,周有光曾經説的那句經典“長壽感言”,為告別添了一絲和暖的意味——一個思想有光的靈魂,終於被上帝想起了。

上海聖約翰大學是周有光早年求學之處,有人説,透過聖約翰的校訓——“light and truth”(光明與真理),似乎就能讀懂周有光。歷經世紀滄桑,周有光身上葆有中國知識分子的高貴品格。

聖約翰大學奠定了他治學的精神底色。在聖約翰大學,周有光攻讀經濟學,但他還廣泛閲讀了文學、世界史等各方面的書籍,受益頗深。學校要求學生每天讀英文報,一位英國教師教導他們,每天看報要問自己:“今天消息哪一條最重要?”“為什麼這條消息最重要?”“這條消息的背景你知道不知道?”向自我提問、獨立思考,不知道就趕緊去查閲百科全書,這成為他一生治學的方法和習慣,他也因此積攢了極其豐厚的知識儲備。後來,沈從文還開過玩笑,送他一個“周百科”的稱號。這彷彿成為一個奇妙的隱喻。改革開放後,周有光擔任《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的三位編委之一,參與翻譯《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

50歲前,致力於經濟領域,50歲後,事業驟然改弦易轍。1955年,新成立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急需人才,周先生從上海調到北京。此前,他在上海復旦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書。把他作為專才調入“文改會”,是因為他的“業餘愛好”。從20世紀20年代初,他就關注語言文字,認識到語言文字在社會發展、人類進步中的重要作用。他説,語言使人類別於禽獸,文字使文明別於野蠻,教育使先進別於落後。進入全球化時代,他更是極力推進語文現代化,指出教育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語文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前提。

周有光參與制定《漢語拼音方案》,參與設計、推廣漢語拼音體系,後來被公眾譽為“漢語拼音之父”。而他本人極其謙遜,覺得這樣稱呼不好,多次對別人説:“讀過我書的人,決不會把那頂桂冠隨便加在我頭頂上。”周有光還預測了21世紀華語和華文的變化趨向:華語將在全世界華人中普遍推廣;漢字將成為定形、定量、規範統一的文字,漢字在21世紀後期可能要再進行一次簡化;拼音將幫助華文在網絡上便利流通。

拜訪過周有光的人,都會注意到他僅僅9平方米的小書房,以及那張脱了漆的舊桌子。別人覺得這書房太狹小了,周有光説:“夠了,心寬室自大,室小心乃寬。”

周有光走過了滄桑百年,作為上世紀的老人,他卻一直跟得上時代潮流,適應新科技,心裏也始終裝着風雲變幻的世界。他曾對朋友説:“我是認真思考了這個世界的。”他不斷反思個人思想發展歷程,總結中國現代化的經驗教訓,提出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大規律”“五大自由”等思想,為當代研究者予以深刻的啟發。85歲退休後,他研究文化,完成了大約一半的著作。百歲後仍然筆耕不輟,100歲出版《百歲新稿》、104歲出版《朝聞道集》、105歲時出版《拾貝集》,以及《周有光文集》《從世界看中國:周有光百歲文萃》《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等。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大概是上帝糊塗了,把我忘記了”,從周有光的“長壽感言”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知識分子面對生命與死亡的坦然。

b. “聖約翰大學奠定了他治學的精神底色”,其中的“精神底色”是指豐厚的知識儲備、良好的治學方法和習慣。

c. 周有光擔任《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的編委,參與翻譯《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周百科”的美譽,真可謂實至名歸。

d. 周有光在《窗外的大樹風光》中寫道:“我用透明膠貼補書桌,這是頑石補天的現代版。”體現了其“心寬室自大”的豁達與樂觀。

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a. 挽周有光聯“兩代宗師,半路出家堪稱語父;百年巨匠,一生歸宿可謂書童”。用“書童”突出其晚年酷愛閲讀。

b. 周有光認為語言和文字是人和禽獸、文明和野蠻相區別的重要標誌。進入全球化時代,他更強調語文現代化的重要性。

c. 周有光曾預測:華語將在全世界得到推廣;漢字將成為統一的文字,並可能要再進行一次簡化;拼音將幫助華文在網絡上便利流通。

d. 周有光“認真思考了這個世界”,他的思考就是反思個人思想發展歷程,總結中國現代化的經驗教訓,提出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

e. 周有光一生步履不停: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由經濟轉入語言,85歲又成為文化研究者,百歲後依然筆耕不輟。

3.周有光身上具有知識分子怎樣的品格?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二、文言文閲讀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袁淑,陳郡陽夏人,丹陽尹豹少子也。少有風氣,伯父湛謂家人曰:“此非凡兒。”至十餘歲,為姑夫王弘所賞。不為章句之學,而博涉多通,好屬文,辭采遒豔,縱橫有才辯。本州命主簿,著作佐郎,太子舍人,並不就。劉湛,淑從母兄也,欲其附己,而淑不以為意,由是大相乖失。出為宣城太守,以母憂去職。服闋,為太子中庶子。

元嘉二十六年,其秋,大舉北伐,淑侍坐從容曰:“今當鳴鑾中嶽,席捲趙、魏,檢玉岱宗,今其時也。臣逢千載之會,願上《封禪書》一篇。”太祖笑曰:“盛德之事,我何足以當之。”淑憙為夸誕,每為時人所嘲。始興王浚嘗送錢三萬餉淑,一宿復遣追取,謂使人謬誤,欲以戲淑。淑與浚書曰:“聞之前志曰,七年之中,一與一奪,義士猶或非之。”

遷太子左衞率。元兇將為弒逆,其夜淑在直,二更許,呼淑及蕭斌等流涕謂曰:“主上信讒,將見罪廢。內省無過,不能受枉。明旦便當行大事,望相與戮力。”淑及斌並曰:“自古無此,願加善思。”劭怒變色,左右皆動。斌懼,乃曰:“臣昔忝伏事,常思效節,況憂迫如此,輒當竭身奉令。”淑叱之曰:“卿便謂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時嘗患風,或是疾動耳。”劭愈怒因問曰事當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後為天地之所不容大禍亦旋至耳願急息之。劭左右引淑衣曰:“此是何事,而可言罷。”淑出還省,繞牀行,至四更乃寢。劭將出,已與蕭斌同載,呼淑甚急,淑眠終不起。劭停車奉化門,催之相續。徐起至車後,劭使登車,又辭不上。劭因命左右:“與手刃。”見殺於奉化門外,時年四十六。劭即位,追贈太常。世祖即位,諡曰忠憲公。

(選自《宋書·袁淑傳》,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

a. 劭愈怒/因問曰/事當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後為天地之所不容大/禍亦旋至耳/願急息之

b. 劭愈怒/因問曰/事當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後/為天地之所不容/大禍亦旋至耳/願急息之

c. 劭愈怒/因問曰事/當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後為天地之所/不容大禍/亦旋至耳/願急息之

d. 劭愈怒/因問曰事/當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後/為天地之所/不容大禍亦旋至耳/願急息之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主簿,官名。職責為掌管文書、辦理事務。魏、晉以前主簿官職廣泛存在於各級官署中。

b. 母憂,指母親的喪事。封建時代如果官員的父母去世,官員就必須離職守孝。

c. 岱宗,即泰山。泰山居五嶽之首,為諸山所宗,故名。因地處東部,又稱東嶽。

d. 追贈,加封官職、勛位等,一般用於表揚對朝廷有重大貢獻的生者或死者。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袁淑少時有風度。少年時,他的伯父袁湛對家裏人説他不是一個普通的孩子;到了十幾歲的時候,他得到姑父王弘的賞識。

b. 袁淑孤傲耿直。州里任命他為主簿等官職,他都不就任;姨表兄想讓他歸附自己,他也不以為意,為此兩人關係失和。

c. 袁淑敢於進諫。勸太祖攻打趙、魏,並勸太祖北伐成功之後在泰山舉行封禪儀式,但太祖認為自己不能擔此大任。

d. 袁淑臨危不懼。太子劉劭將要弒父篡位時威脅他,但他堅決拒絕,後來劉劭下令,趁他熟睡之際把他殺了。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不為章句之學,而博涉多通,好屬文,辭采遒豔,縱橫有才辯。

(2)始興王浚嘗送錢三萬餉淑,一宿復遣追取,謂使人謬誤,欲以戲淑。

三、詩歌鑑賞

閲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

虞 美 人

秦 觀[注]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數。亂山深處水瀠回,可惜一枝如畫為誰開?

輕寒細雨情何限,不道春難管。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時候斷人腸。

[注] 秦觀:“蘇門四學士”之一,卻不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 詞的開篇“和露”兩字,讓人想到碧桃的枝葉上掛着的晶瑩的露珠,把水靈靈的碧桃呈現在讀者面前。

b. “輕寒細雨情何限”中,寒是“輕寒”,雨是“細雨”,作者以動襯靜,寫出了春天風物宜人的特點。

c. “不道春難管”,與上一句構成對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卻不能長留在人間,表達了無奈和憂憤之情。

d. 詞的最後兩句説的是因為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為花沉醉痛飲的想法,“只怕”一句更表達出惜春傷花之意。

e. 虞美人是著名的詞牌之一,原為唐朝教坊曲,最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後來配樂歌唱逐漸形成固定曲調。

2.“亂山深處水瀠回,可惜一枝如畫為誰開”兩句描繪了碧桃怎樣的特點?這樣寫有什麼用意?請簡要分析。

四、句子默寫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遙遊》中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通過舟的浮動對水的依賴性,從而得出結論“__________ ,__________ ,”來説明大鵬鳥的飛翔對風的依賴性。

(2)《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__________ ,__________ ”是詞人蘇軾一種無可奈何的精神苦悶的反映,是有志為國而不能施展懷抱的情緒的流露。

(3)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以“________ ,_________ ”兩句描繪出野花幽香、樹木繁茂的山間春夏景象。

五、選擇題

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的使用,全都不正確的一項是

①企業的管理者具有容人、容言、容事之雅量,能夠犯而不校並時常反省自己,才會具有強大的親和力、影響力和感召力。

②有着獨特魅力的“媽祖文化”是聯結海峽兩岸同胞情誼的重要“紐帶”,能為兩岸政治、經濟交流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③每到換季時節,氣温反覆不定,免疫能力較差的小孩子就容易生病,頭疼、咳嗽、發燒等會接踵而至,讓父母防不勝防。

④20__新年伊始,《芝麻服務協議》被爆出默認勾選同意項而遭到媒體的口誅筆伐。對此,其管理公司很快做出迴應,承認錯誤。

⑤勇士隊的主教練科爾是一位戰術大師,擅長排兵佈陣的他能夠因人成事,很會挖掘球員的潛力,讓他們淋漓盡致地發揮。

⑥在醫院的全力搶救下,患者的病情逐漸趨於平穩,這一場扣人心絃的生命接力賽終於以戰勝死神的方式落下帷幕。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 彼得·辛格的新作《如何看待全球化》是以作者在普林斯頓大學開設的專題演講為基礎,認真聽取聽眾意見,進行多次修改完成的。

b. 世界對20__年中國經濟政策走向格外關注,這既源於中國為其他經濟體帶來的發展機遇,更在於中國自身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c 近期,《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正式發佈,提出到20__年將深圳建成國際一流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成為全國創新發展重要一極。

下列各句中表達得體的一項是()

a. 為聊表寸心,喜出望外的失主向王大亮贈送了“拾金不昧,品德高尚”的錦旗。

b. 李叔是個熱心人,有求必應,他常常掛在口頭的一句話是“有事到府上找我”。

c. 面對別人的不情之請,龐教授有時會説自己才疏學淺不能如人所願,以此謝絕。

d. 趙老師和王老師是一對夫唱婦隨的伉儷,在生活和工作上兩人可謂珠聯璧合。

六、語言應用

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快餐式閲讀”是“信息大爆炸”時代的產物。信息太多,導致①_______________。快字當頭,遇到長文章,人們更喜歡“被告知”結論。事實上,一篇文章如果只是“直接説結論”,②___________。讀文時,如果不能反覆思考、咀嚼的話,久而久之,讀者便喪失了思考的樂趣,甚至持久發展的潛力。簡言之,雖然快節奏的生活需要碎片化的八卦和段子來解壓,但是,③_________________,畢竟還有更多的未知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慢慢思考與探索。

七、材料作文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家是個美好的地方,有時候,路是個更美好的地方。

對我們來説,人生永遠既是道路,又是家。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篇4

教學設想

本課文擬用一個教學時完成。如有可能,建議語、政、歷三科老師能集中一起備課,從各自學科的特點分析本課文,以講座的形式向同學們講授,亦可從文科綜合的角度,不光是從語文的角度,可以揉進哲學、歷史等學科知識,考查學生對本篇課文的理解。

教學目標

知識傳授目標:

1.初步瞭解孔孟思想觀點的異同點;

2.掌握本文中出現的詞和成語;

3.背誦孔孟的名言警句。

能力培養目標:

通過課文學習,培養學生從事物發生,問題產生的時代背景中去分析原因的能力。

情意目標:

為孔孟兩位偉大的哲人自豪,為祖國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澱驕傲。

預習要求:

1.認真閲讀課文,搞懂課文中的註釋;

2.把課文中談及孔孟兩人不同思想觀點的語句畫出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成至聖老師”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孔子,在儒家學派中,地位僅次於他的就是孟子了,所以孟子被稱為“亞聖”。這兩位人物,常常是孔孟並舉,孔孟之道並提,被視為儒學的代表人物,孟子被認為完全繼承了孔子的學説和觀點。他們的學術觀點,生活理念被認為毫無二致。事實是這樣的嗎?請看課文—孔孟。引出板書課題。

二、簡介作者

(投影以下文字資料,並配以朗讀。也可不要配音朗讀。課堂教學時由教師或學生讀)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少“貪且賤”及長,做過“委吏”(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事。晚年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現存《論語》一書,記有孔子的談話以及孔子與門人的問答。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受業於子思的門人。一度任齊宣王客卿,因主張不被採納,退而與弟子萬章等著書立説。他被認為是孔子學説的繼承人。

三、研習課文

導讀第一自然段

1.讀第一自然段,思考:從哪裏可以看出人們總認為孔孟是一體的?(形影相隨,孔稱“至聖”,孟稱“亞聖”,孔有《論語》,孟有《孟子》,孔主張“成仁”,孟主張“取義”—總之,從兩人“尊號”、著述、主張方面,都印證了這一點—形影相隨,孟隨孔,有孔則有孟。)(板書:形影相隨)

2.那麼,真的是如影相隨,孔孟一體嗎?

(由此一問,導入第二、三、四自然段的閲讀)

導讀二、三、四自然段。

1.請同學迅速閲讀這三個自然段,教師要分以下幾個方面—生活、人性、人際。學生按課文內容找出答案。教師將答案以板書形式列出。

2.通過以上列舉分析,我們清楚了,雖然我們張口就説“孔孟之道”,實際上“孔”“孟”除了有許多相同的地方之外,兩人還各有其“道”—主張見解並不完全相同。文章的深刻就在於此,作者並不停留在表象上,而是引導我們深長思之,產生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麼呢?

導讀五——十一自然段。

1.這七個自然段落,集中分析了孔孟不同的原因。請同學看一下,個性不同是二人主張不同的原因嗎?(是,又不是。因為作者明確指出“不能説……無關”,能解讀這個句式,就是有關的意思。但作者用了上述句式,表達“有關”的成份就壓到了最低點,實際上作者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有關,但關係不大,基本無關,另有原因在。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

((1)相去兩百年,中國局勢,已起了很大變化;(2)此一時,彼一時)

2.孔子時代社會特點是什麼?(雖有戰事,但不足以造成全社會的動盪;禮的約束力雖不太大了,但仍有影響;孔子認為“克已復禮”可行)——板書:社會相對寧靜。

3.孟子時代社會特點是什麼?(時代動亂,國君草菅民命,孟子認為,恢復過去是不可能了,要改弦更張)板書——社會十分動亂。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篇5

一、導入

?史記》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史記》文章之價值,無論何人當不能否認”,著名思想家梁啟超確立了《史記》的十大名篇,強調要“精讀之”。節選的《廉頗藺相如列傳》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出自這十大名篇。而《屈原列傳》則再現了屈原的高尚品質和卓越的才能,表現了作者內心深處的悲憤。閲讀節選的三個“列傳”片斷,結合已學過的作品和《語文讀本》所選的《史記》裏的文章,加深對《史記》這一煌煌鉅著的理解。

二、誦讀指導

誦讀是對語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語言、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最好手段。

經過兩年半的高中語文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這三篇史傳應以指導學生自讀為主。

要求:

①注意生字的讀音;

②注意古今異義的詞;

③歸納多義詞的詞義及詞類活用的現象;

④歸納通假字;

⑤注意文言句式

三、鑑賞評價

方法: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歸納。

?廉頗藺相如列傳》

通過藺相如和廉頗形象的塑造,頌揚了“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愛國主義精神。

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過一組生動的故事表現出來的,完璧歸趙、澠池會是集中地表現他建立在愛國思想基礎上的勇和智,將相和則是集中表現他識大體顧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趙國和氏璧,這一懸殊的不等價交換出於強秦之口,顯然不是出於誠意。趙國答應易璧,等於自甘屈服;如不答應,秦國就可以藉口出兵侵趙。趙國君臣十分清楚秦國的這種政治陰謀。經過權衡之後,他們決定通過外交鬥爭以求得解決,爭取化被動為主動。但是誰可以為此出使呢?在這緊急關頭,宦者令綴賢推薦了藺相如。

秦國曆來貪暴無信,人們稱之為“虎狼之國”,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艱鉅的。但是,由於他事前有周密的考慮、充分的準備和明確的鬥爭目的,所以能夠做到隨機應變,處處爭取主動。秦王在離宮中的章台接見藺相如,傳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沒有舉行隆重的接見禮,完全暴露了無意償趙城的企圖。藺相如當機立斷,他機智地誆回和氏璧,並以身死玉碎威懾秦國君臣,迫使秦王不得不“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裝出一副真想償還趙城的樣子。這種無可奈何的表演,不管其真意如何,本身就宣告了秦王第一場外交鬥爭的失敗。

在“澠地鬥智”中,相如請秦王擊缻,召入御史書之,請以咸陽為趙王壽,一次又一次狠挫秦王的鋭氣,直到盟會結束,秦王“終不能加勝於趙”。藺相如以他的機智再次取得了外交鬥爭的勝利。

廉頗與藺相如相較,資格老,建功早,他有“攻城野戰之功,以勇氣聞於諸侯”,位為國家的上卿。對於藺相如由一個布衣之上一躍而為上卿,且“位居我上”,廉頗頗不服氣。他認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聲言要當眾“辱之”。一個是勇將,一個是智士。藺相如深知,“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個在也”。而今二人相鬥,如兩虎相樸,“其勢不俱生”,這將危及國家的安危。於是他顧全大局,稱病不朝,“不欲與廉頗爭列”。道遇廉頗,“引車避匿”。相比之下,廉頗意氣用事,爭個人名位,太渺小了。但廉頗畢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社稷之臣,他的爭勝,無非是爭個人的面子。後來當他一旦明白過來,立刻悔愧交加,立即負荊請罪,肉袒謝相如。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同樣是出於“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這就是廉藺交歡的思想基礎。

?屈原列傳》

司馬遷在這篇史傳中,記載了屈原的生平事蹟,闡明瞭他的思想言行,評述了他的代表作《離騷》,著錄了他的《懷沙》。目的之一是推崇屈原正確的政治主張和偉大的人格。

1.司馬遷認為屈原聯齊抗秦的主張是正確的。敍述楚國和齊奏的關係,是以歷史的教訓來證明屈原主張的正確。楚懷王重用屈原為左徒時,齊楚從親,秦不敢侵犯。楚懷王聽信上官大夫的毀謗疏遠屈原後,秦國就令張儀來離間齊楚的關係,破壞兩國的同盟,以便各個擊破。從此,楚懷王一次次上秦國的當,終至客死於秦。楚頃襄王繼位後,仍向秦屈膝,放逐屈原,楚竟為秦所滅。楚國親齊,秦不敢侵犯;親秦,則吃秦的大虧。

2.司馬遷對屈原的政治才能異常推崇。他認為屈原所理想的政治就是唐虞三代那樣的政治,以為屈原的主張是舉賢授能。如“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還稱讚《離騷》“明道德之廣崇,治禮之條貫,靡不畢見”。

3.司馬遷讚揚屈原的高尚人格和鬥爭精神。楚懷王昏庸貪婪,對外親齊親秦搖擺不定,對內寵任奸佞,聽信讒言。屈原雖不被重用,仍堅持自己的理想,為挽救楚國危亡堅持鬥爭。司馬遷認為屈原“志潔”“行廉”,“皭然泥而不滓”“與日月爭光”。在敍述屈原作《離騷》的原因時,稱“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信陵君竊符救趙》

司馬遷稱信陵君為“魏公子”,表現出司馬遷對信陵君的敬仰。魏公子禮賢下土,所養士人如侯嬴、朱亥都是不平凡的人。信陵君竊符救趙,全賴乎客。寫客是為了襯托信陵君的禮賢下士和急人之難的高尚品德。信陵君禮賢以國事為重,這是司馬遷的理想。這篇文章充滿着愛國主義的激情。

侯贏隱身在看門人中,偏偏信陵君知道他是賢者,而且精心設計了禮請侯贏的場面。魏公子舉行宴會,高朋畢至,貴賓滿堂。公子本人率眾多人馬車輛,親自去迎接侯贏赴會,這給了侯贏很大的面子。而侯贏穿戴着破舊的衣帽,表露出滿不在乎的輕慢。公子親自駕車,他卻傲然直登上座。車到半途,他又下車去訪問自己的朋友朱亥,站在喧鬧的街市,故意和朱亥談論了很久,倒把公子冷落在一邊。但公子的態度卻越來越温和,沒有絲毫愠色。宴會上,公子當着滿堂貴賓,讚譽侯生,又親自問候生祝酒。末了,侯生卻對公子説:“今日贏之為公子亦足矣。”用侯生在大庭廣眾之中故意用自己的倔傲放誕來反襯公子的禮賢下士和虛己待人,是不同尋常的舉動。後來信陵君在竊符救趙的非常壯舉中完全得力於侯生的策劃,這才使讀者明白“嬴之為公子亦足矣”,其意是“今日我侯嬴也夠難為公子了”,表示要以身相許了。侯生後來果然以死勵軍,實踐了自己的諾言。

在司馬遷的心目中,信陵君是個理想化的人物。

四、品味語言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大量的對話描寫,《信陵君竊符救趙》中人物各自的言行,《屈原列傳》中的人物對話,都形象地表現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三篇文章記事寫人的語言都十分豐富和精當,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動的形象性。

結合三篇課文後面的練習,讓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來品味。

五、拓展訓練

(一)按《廉頗藺相如列傳》書後練習四的要求,讓學生讀讀史論,學習從不同的方面思考問題,質疑問難。

(二)讀下面兩段文字

1.《史記·益嘗君列傳》節文

齊湣王二十五年,復卒使孟嘗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嘗君為素相。人或説秦陽王曰:“孟嘗君賢,而又齊族也,今相秦,必先齊而後奏,秦其危矣。”於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嘗君,謀欲殺之。孟嘗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願得君狐白裘。”此時益嘗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無雙,人奉獻之昭王,更無他襲。孟嘗君患之,徧問客,莫能對。最下坐有能為狗盜者,曰;“臣能得抓白裘。”乃夜為狗,以入秦宮臧(儲藏室)中,取所獻狐王裘至,以獻秦王幸姬。幸姬為言昭王,昭王釋孟嘗君。益嘗君得出。即馳去,更封傳(變更通行證),變名姓以出關。夜半至函谷關。秦昭王后悔出孟嘗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馳傳(驛車)逐之。孟嘗君至關,關法雞鳴而出客,孟嘗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為雞鳴,而雞齊鳴,遂發傳出。出如食頃,秦果追至關,已後孟嘗君出,乃還。始益嘗君列此二人於賓客,賓客盡差之,及孟嘗君有案難,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後,客皆服。

2.王安石《讀》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脱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亡所以不至也。

練習:

1.兩篇短文譯成現代漢語。

2.你對王安石《談〈孟嘗君傳〉》一文的看法寫成一篇短文。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瞭解唐傳奇的特點,培養閲讀淺易文言的能力。

2.梳理課文情節線索,把握柳毅、龍女、錢塘君的不同性格特點,欣賞藝術手法。

3.能恰當地評價中華傳統道德中行俠仗義、懲惡救難品格的積極意義,並瞭解缺少戀愛婚姻的自由,是造成封建社會青年男女尤其是廣大婦女家庭婚姻悲劇的根本原因。

教學重點和難點:

瞭解唐傳奇的藝術特色,認識柳毅、龍女形象對於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的意義。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中國古代小説中,才子佳人,英雄救美是一個常見的題材。這和唐代的傳奇的很大的關係,因為唐代的傳奇是真正開始有意識的創作,情節結構比較完整,描寫手法也有顯著的提高,而其內容就有很多是描寫愛情

二.聽錄音,正音正句

毀黜(chù)齕(hé)殫(dān)言涘(sì)怛(dá)瞽(gǔ)罹(lí)哀吒(zhà)坼(chè)鬣(liè)掣(chè)霰(xiàn)鐺(dāng)彀(hú)

三、整體感知

1.讓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故事情節。

2.列出情節提綱

1、2段:柳毅路遇龍女第3段:柳毅接受龍女之託

4、5段:柳毅尋訪龍宮第6段:錢塘君呼嘯而去

第7段:龍女得救回宮第8段:錢塘君敍説事情原委

3.課文以後的結??

洞庭君感柳毅之德,設宴款待。錢塘君提出將龍女許配給柳毅,但因出語傲慢,遭到柳毅的嚴辭拒絕。柳毅辭歸,娶妻屢亡,乃遷居金陵。而龍女於直感柳毅之恩,“誓心求報”,她閉户剪 發,斷然拒絕父母欲她許配給濯錦江的小兒子的願望,後知柳毅在金陵鰥居,乃化名盧氏女,由媒説合,與柳毅終成配偶。夫妻感情甚篤。談起往事,柳毅方知盧氏即龍女。後夫妻徙遷南海,復歸洞庭。

四、分析課文1-3段

1.下列詞語在各句中是什麼用法。

①還

a應舉下第,將還湘濱回

b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仍然

c還矢先王歸還

d譬畫虎不成,還為狗者也反而

e扁鵲望桓侯而還走同“旋”,繞道而行

②勝

a歔欷流涕,悲不自勝控制住,禁得住

b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勢戰勝

c日出江花勝紅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勝過,超過

d卿當日勝貴更

e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美好,美妙

f何可勝道也哉完全

第二課時

一.複述前三段內容,抽查翻譯情況。

二.分析解讀四五段。

1.解釋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義和用法。

①別

a而大小毛角,則無別羊焉區別

b其夕,至邑而別其友告別

c何處可為別,長安青綺門送別

d老都管別了臉對眾軍道扭轉

e映日荷花別樣紅特殊的

②居

a客當居此以伺焉停止,休息

b城居者未之知居住

c令女居其上坐

d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處在

e居為奇貨積儲

③被

a幸被齒髮,何敢負德加於

b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被子

c如被冰雪覆蓋,遮蓋

d秦王復擊軻,被八創遭受

e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表被動

f將軍身被堅執鋭同“披”,穿??

三.分析解讀最後三段

1.解釋下列詞語在句中的用法。

①良

a毅良久稍安,乃獲自定非常,很

b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褘、董允等,此皆良實善良

c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良好,美好

d天下之良工也優??

②然

a毅對曰:“然。”對,是的

b其去則然,其來則不然這樣

c然若喜若悲,零淚如絲但是

d君憮然曰的樣子

2.作者是如何塑造錢塘君這一形象的?

答:間接描寫(寫洞庭君與之對比、寫柳毅之畏懼側面襯托)與直接描寫相結合;剛猛與謙和對照描寫,既讓人驚歎,又平易近人。既又重情的一面,又有無情的一面。用矛盾的筆調勾畫出一個矛盾的人物。

3.試將錢塘君救龍女一節改寫成一段小故事。然後比較直接描寫與補敍哪一種手段好。

(略)

四.分析理解:

閲讀小説要緊緊抓住情節、人物、和背景三個要素。首先思考以下問題:

1、全文是以什麼為線索來展開故事情節的?

書信。請求傳書,允諾傳書,洞庭傳書,傳書的結果,組成了完整的故事。

2、情節曲折是傳奇的鮮明特點,請結合課文説説哪些方面體現了情節之奇?

柳毅入龍宮一段,傳書的方式奇特,按照這種方式,果真見到了水府龍宮,見到了人世間沒有的奇景,還見到了神龍世界的奇人。(具體見課文)

3、思考作者這樣構思情節有什麼作用。

以書信為線索,又能突出人物性格,龍女託書柳毅,説明龍女不屈服於命運,想方設法要跳出苦海,尋求幸福;柳毅傳書,表現了急人之難的俠膽義;錢塘君聞訊而怒,食婿除惡,表現了正直剛烈的特點。

第三課時

一、引導學生討論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1.龍女

龍女是一個美麗善良而又不甘任人欺凌、敢於衝破封建禮教束縛、追求自由幸福的婦女形象。。

2.柳毅

柳毅確是“義夫”,一個俠義之士,他懷有強烈的正義感和同情心,急人之困,見義勇為,俠義正直,磊落堅毅,不避艱險,不負重託。

3.錢塘君

在錢塘君身上,作者寄託着人民的願望和理想。不合理的婚姻制度釀成了無數人間悲劇,只有徹底破壞舊秩序,才能為自由、幸福開闢道路。要破壞舊的秩序,非有排山倒海的強大力量不可。錢塘君,就是這種願望和力量的化身。

二、理解思想內容

這個傳奇故事對包辦婚姻作了憤怒的批判,表達了婚姻自由的理想,在這個意義上,具有反封建的意義。

三、藝術欣賞

1.富於想像,情節波瀾起伏。

2.文辭華豔,凝練生動,語句在散行之中夾有駢偶文句和韻語,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

四、作業:

比較龍女與劉蘭芝的形象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篇7

教學目的:

1、學習運用敍事學的基本概念分析小説敍事藝術的方法。

2、全面瞭解祥林嫂的悲劇成因。

3、瞭解魯迅小説人物形象的兩大基本類型(農民、知識分子)的特色和意義。

教學重點:

1、教會學生分析小説結構和敍述視角轉換。

2、教會學生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劇成因,並在此基礎上探索小説的主題意義。

教學設想:

第一課時通讀全文,理清文章的情節結構;第二課時引入敍述者的概念,並重點研究該小説中敍述者身份的意義。第三課時引入視角的概念,研究小説中的敍述視角的轉變,及其藴含的意義。第四課時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劇意義:1、有沒有悲劇意義;2、悲劇意義是什麼。第五課時概括小説中次要的人物形象,分析標題的含義。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通讀全文,從整體上把握小説的情節結構,並重點探究“路遇祥林嫂”這一情節的意義。

教學過程

同學們在寒假期間,按照老師的要求,閲讀了老師開列的四本名著之中的兩本(注四本書是《邊城》《圍城》《魯迅小説集》《契訶夫小説集》),並且認真的撰寫了讀書筆記,老師對你們的表現十分滿意。我還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閲讀魯迅小説集的佔全班同學的七成,在讀書筆記中,很多同學都説,自己深切的體會到了魯迅為了拯救國民靈魂而不息吶喊,勇往直前的奮鬥精神,以及他胸中深廣的憂憤,和“我以我血薦軒轅”的無悔的熱愛。今天我們將隨着魯迅的文字,回到20世紀初陰冷灰暗的魯鎮,去關注一個平常的農家女子祥林嫂的悲慘命運。

板書課題。

教師朗讀課文,請同學們認真聽,弄清字詞讀音,感知整體情節,明確小説結構。

朗讀完畢。

提問:這篇小説寫了什麼事?

回答:寫了“我”回到魯鎮路遇淪為乞丐的祥林嫂,緊接着得悉她的死訊,回憶她的生平。

提問:小説寫了“我”回魯鎮一共幾天的事?

回答:三天。文中有明確交待:“我是正在這一夜回到我的故鄉魯鎮的”“第二天我起得很遲”“第三天也照樣”。

提問:這三天的事都按照順序來寫的嗎?作者的心情是怎麼變化的?

回答:不是,運用了倒敍的方式。

如圖:

時間:第一天、第二天

事件:回魯鎮,與四叔話不投機、拜親訪友,單調乏味

第三天、回憶昨天遇見祥林嫂的事,忐忑不安;(傍晚)驚聞噩耗,負疚;(入夜)漸漸舒暢,回憶生平、(夜闌)被爆竹驚醒,懶散舒適。

提問:為什麼要把第二天遇見祥林嫂並且與之對話的事放在第三天來寫?為什麼作者要安排“我”與祥林嫂見上最後一面?見不見面都不會影響祥林嫂的命運發展,因為祥林嫂精神不正常,而且沒有職業,以乞討為生,她的結局只能是死。凍、餓、病隨時可能結束她的生命。為什麼“我”要和祥林嫂見上最後一面?請同學們討論交流。

回答:1、放在第三天來寫,就與得悉祥林嫂的死訊這件事連得比較近,可以突出作者的心緒不寧。對祥林嫂發問的預感不祥,對自己所作回答的忐忑不安,和祥林嫂的噩耗相照應,同時又表現了“我”的驚慌失措。

2、這次對話,安排在祥林嫂臨終之前,深入地剖析了走向絕路的祥林嫂內心的痛苦與矛盾,因此對祥林嫂的性格刻畫就不再是浮於表面,而是具有了心理分析的深度。另外,這次對話,也表現出一個知識分子的性格特點。

提問:這種類似的對話在同學們學過的魯迅作品中有沒有?請同學們思考之後,下一節課回答。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引入敍述者的概念,並重點研究該小説中敍述者身份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上一節課我留下了一個問題,這種知識分子和農民的對話在同學們學過的魯迅作品中有沒有?

回答:有,在《故鄉》當中,魯迅和昔日玩伴閏土的對話。只不過這種對話沒有辦法進行下去,因為閏土喊“我”老爺,讓“我”感到兩個人之間存在的厚障壁。但是當閏土把香爐運回家時,“我”最後的評論是“閏土的希望切近,我的希望茫遠罷了”,表示了對閏土的同情和理解。《故鄉》中的這個知識分子形象是迷惘又堅決的,是謙虛又自省的,決不是自以為是,自高自大的。《祝福》中的“我”顯得更加軟弱、動搖。

提問:在《祝福》《故鄉》,都出現了一個重要人物:我。“我”是不是魯迅先生本人呢?

回答:不是。

明確:“我”是敍述者,“魯迅”是作者,兩個概念必須區分清楚。敍述者是在小説中敍述故事的人。小説常用的敍述角度是第一人稱、第三人稱,極少數情況下出現了第二人稱。在第一人稱的敍述作品中,敍述者和作者的區別往往比較明顯。

提問:能不能舉出其他的例子呢?

回答:在《孔乙己》中,“我”是咸亨酒店的一個小酒保,而不是魯迅先生本人。

在《最後一課》中,“我”是小弗朗士,而不是作者都德。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約瑟甫·達勿朗詩是一個家庭並不富裕,但有着豐富的同情心的青年。

明確:這篇文章的“我”也是一個知識分子,不是魯迅本人。我們學習一篇小説不僅僅要明確作者安排了哪一個敍述者去到前台講故事,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作者為什麼安排這個角色去敍述,這樣做有什麼重要作用,只有這樣,以後在欣賞和創作敍事作品時,自覺地運用這種思維,從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提問:這個知識分子具有哪些特點呢?為什麼讓“我”來敍述一個故事,而不是直接用第三人稱方式敍述呢?

回答:“我”的特點:

1、思想進步,表現在與魯四老爺的話不投機,憎惡魯四老爺。

2、有同情心,表現在擔心祥林嫂有什麼不好的事,得悉死訊時的驚慌。

3、軟弱,退縮,圓滑世故。在“我”回答時的惶惑不安、搖擺不定之中,我們能看出一個知識分子的軟弱和退縮。

小説結尾,“我”在祝福的氣氛中變得“懶散而且舒適”,顯示出了“我”對社會的醜惡無可奈何,聽之任之的頹唐態度。知識分子不再是啟蒙運動中的“導師”和“舵手”,而是被擺到了被審視和被批判的地位上,這樣使作品就具有了一種格外深刻的意義——知識分子不能自暴自棄,要振作起來,又一分熱,發一分光。寄託了魯迅先生對知識分子的批評和勸諭。

讓“我”(第一人稱)的方式來講述這個故事,無疑增添了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同時,只有良心未完全泯滅的“我”才能夠回憶和講述祥林嫂的生平,與之相比的是小説中的其他人都對祥林嫂抱着漠然麻木的態度。然而,連小説中最具有同情心的人最後也變得麻木,襯托出了祥林嫂死的悲劇性。

提問:剛才大家舉出的幾篇小説中當中,“我”具有不同的身份性格,同學們能不能分析一下他們的好處在哪裏?(一個能力遷移訓練)

回答:《孔乙己》中,“我”是一個嘲笑孔乙己的小酒保,因為是他講述,所以小説的場景是咸亨酒店,情節是孔乙己幾次來飲酒。而每一次的不同,寫出了孔乙己的每況愈下,淪落。真實,生動。

?最後一課》的小弗朗士,是一個調皮逃學,害怕老師責罰的學生,通過他的所見所聞,和心理情感的變化,最能表現出韓麥爾先生和小鎮居民的愛國主義情操。

?我的叔叔于勒》,“我”能夠了解父母的全部心思,同時又同情自己潦倒的叔叔。他也最能看清楚父母的勢利。

注:討論之前,可以先喚起同學們的回憶。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引入視角的概念,研究小説中的敍述視角的轉變,及其藴含的意義

教學過程:

什麼叫做視角?就是作品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角度。

先看一首詩:

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峯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解釋文字之後,請問同學們,這首詩有沒有視角的變化?

回答:視角一聯一變,寫景具有跳躍性,“以不全求全”。

提問:怎麼變化的?

回答:第一聯是遠景,第二聯是近景。第三聯是中峯俯瞰,第四聯不是寫景,隔水問樵,已經是迷不知西東。視角的變化,正是這首詩歌藝術魅力的一個重要表現。

不僅僅在詩歌中有這樣的視角變化,在小説中,由於藝術表達的需要,經常在敍述或描寫中改變角度。

提問:這篇小説有沒有這樣的變化啊?

回答:有改變。在回憶祥林嫂的生平之前之後,運用的是第一人稱的限制性視角敍述,在回憶祥林嫂的生平時,運用的仍然是限制性視角,是從“魯鎮人”視角出發,祥林嫂在魯鎮的活動可以直接敍述,但是祥林嫂離開魯鎮的活動就必須由衞婆子來轉述,因此,這段轉述,就變成了衞婆子的敍述視角。

提問:在《孔乙己》中有沒有敍述視角的變化?

回答:沒有變化,視角始終是一個小酒保。因為故事比較短,情節相對簡單。

提問:為什麼在回憶中不能採用全知視角,偏偏讓衞婆子來轉述其中的一段呢?

回答:這樣做兼顧敍事的完整性和生動性。衞婆子的轉述充分表她現完全功利主義的是非標準。她佩服祥林嫂的婆婆精明強幹,稱讚祥林嫂交了好運,對祥林嫂被野蠻地捆綁出賣卻無一句貶詞,表現民間道德的淪落。同時,祥林嫂的這一次強迫改嫁,造成了實際上有兩種結果:一是生活上的改善,二是在佔社會主流的禮教意識中,她失去了貞節,成了不乾不淨的女人,是一種潛在的惡化。因為這種禮教的壓力還必須通過祥林嫂自覺認同之後,才能起到折磨其精神的作用。所以説這是一種潛在的惡化。

可以引導學生和《裝在套子裏的人》比較,此文在寫到別里科夫到科瓦連科家裏去之後,就採用了全知視角,一直到別里科夫回家卧病,又轉回限制視角。

這種觀察和講述視角的變化,在其他小説中也常有表現。教師可以舉例補充,《紅樓夢》中,林黛玉進賈府,劉姥姥一進賈府,兩個人的觀察視角大不一樣,舉兩小段為例:

(1)、紅樓夢第三回,林黛玉進賈府

黛玉方進入房時,只見兩個人攙着一位鬢髮如銀的老母迎上來,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見時,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摟入懷中,心肝兒肉叫着大哭起來。當下地下侍立之人,無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個不住。……

黛玉一見,便吃一大驚,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裏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越顯得面如敷粉,脣若施脂,轉盼多情,語言常笑。天然一段風騷,全在眉梢,平生萬種情思,悉堆眼角。

寶玉早已看見多了一個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媽之女,忙來作揖。廝見畢歸坐。細看形容,與眾各別:兩彎似蹙非蹙捲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寶玉看罷,因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

(2)、第六回,劉姥姥進大觀園

劉姥姥見平兒遍身綾羅,插金帶銀,花容玉貌的,便當是鳳姐兒了。才要稱姑奶奶,忽見周瑞家的稱他是平姑娘,又見平兒趕着周瑞家的稱周大娘,方知不過是個有些體面的丫頭了。於是讓劉姥姥和板兒上了炕,平兒和周瑞家的對面坐在炕沿上,小丫頭子斟了茶來吃茶。

劉姥姥只聽見咯噹咯噹的響聲,大有似乎打籮櫃篩面的一般,不免東瞧西望的,忽見堂屋中柱子上掛着一個匣子,底下又墜着一個秤砣般一物,卻不住的亂幌,劉姥姥心中想着:“這是什麼愛物兒?有甚用呢?”正呆時,只聽得當的一聲,又若金鐘銅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

在文章中,有沒有描寫時也運用了視角變化?

回答:有的。祥林嫂第一次進魯宅時,有對她的肖像描寫,首先是第三人稱視角觀察:頭上扎着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其次是從四嬸的角度進行觀察:但看她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着眼,不開一句口,很像一個安分耐勞的人。

提問:為什麼要寫出四嬸的觀察呢?

回答:四嬸的觀察是從一個僱主的角度來觀察的,説明祥林嫂很符合女傭的標準,這是祥林嫂進魯宅的條件,同時也揭示了祥林嫂的個性特徵。與前面的第三人稱觀察相照應。

剩餘時間,引導學生解決課後第二題第二小題。對同一個人物不同時間或不同境遇下的外貌描寫,前後形成鮮明對比,這在魯迅作品中是經常使用的方法。

通過比讀這幾段文字,找出字面表達的同異,剖析深層含義。祥林嫂臨終前的肖像描寫一段,還要突出其中的句式特點。(提問和答案略。)

第四課時

教學要點:

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劇意義:

1、有沒有悲劇意義;

2、悲劇的成因和意義是什麼

教學過程:

提問:請問同學們,你在第一遍讀完這篇小説之後,祥林嫂的死給了你什麼感受?

回答:難過,悲傷,悽慘等等。

提問:我們常説的悲劇定義是:把美撕毀了給人看。而祥林嫂,作者似乎並沒有賦予她種種美德,(比如其他作品,《竇娥冤》中的竇娥,作者不僅寫了她的身世悲苦,還突出了她對婆婆的無微不至的孝,和身上的反抗精神,但是這樣一個女子結果是含冤赴死。在這種極大的反差中讓讀者的心靈受到震撼。這就是悲劇效果。《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作者極力表現她的美麗和才藝、勤勞,以及她和焦仲卿的深情篤愛,但是這樣一位媳婦卻被婆婆驅趕出門,最後沉水自殺,讀者閲讀之後很難過,很有悲劇效果),而祥林嫂只是一個平常的農家婦女,並不出眾,為什麼她的死會讓你覺得可憐呢?

回答:1、祥林嫂,本分、勤勞、善良,看不出她本身有過錯,但是,最終早早的悽慘的離世了。2、祥林嫂生前受人奚落,死後愈加淒涼,短工的冷漠,四叔的詆罵,沒有一點對生命的悲憫。(竇娥和劉蘭芝,身上都有着一種強烈的反抗精神,她們的死都有着一種壯烈色彩,這一點祥林嫂的死是沒有的)

明確:這正是祥林嫂的死成為一個悲劇的原因。

提問:祥林嫂一步一步淪落致死的原因有哪些?我們可以劃出祥林嫂一生幾次重大變化,看看這些變化的原因有哪些,以此來確定小説的主題意義。

明確:

事件、性質、原因分析

逃出來進魯宅、改善、反抗精神,追求幸福

婆婆抓她回去,賣到山裏、生活改善與潛在的倫理惡化、族權壓制,道德淪落

丈夫死於傷寒、惡化、閉塞,貧困,醫療落後

孩子被狼銜走、惡化、自然因素多一些

大伯收屋,趕她走、惡化、強行掠奪,沒有財產權保障

二進魯宅、改善、四嬸的同情,先前的良好表現

祭祀第一次遭拒、潛在惡化、祥林嫂不清楚內裏含義

阿毛的慘劇被嘲笑、惡化、祥林嫂的不厭其煩,魯鎮人的麻木

柳媽嘲笑傷疤,輸灌迷信,教捐門檻、惡化、祥林嫂自覺認同了禮教和迷信思想,苦悶

祥林嫂捐門檻、潛在改善、自以為贖了一世的罪名

祭祀第二次遭拒、惡化、祥林嫂感受到四嬸的歧視依舊,精神崩潰

被辭退、惡化、不能伶俐起來,僱主不滿,也缺乏同情心

提問:請同學們分析一下,導致祥林嫂一步一步淪落致死的原因比較多,你認為重要的原因是哪些呢?

回答:1、封建禮教以及相關的封建迷信思想。四叔、四嬸、柳媽是典型代表。他們嘲笑和歧視再嫁的祥林嫂,給祥林嫂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並最終導致精神崩潰。

2、導致祥林嫂成為封建禮教的迫害對象的事件之一是被迫改嫁,這件事中,祥林嫂沒有任何個人選擇自由,盡最大努力的反抗也沒有效果。這件事的主謀是祥林嫂的婆婆,婆婆這種做法,不是在維護封建禮教,如果是維護封建禮教——一女不事二夫,她就應該讓祥林嫂守節,她可以把祥林嫂抓回去,但不能強行出賣。因此,婆婆是一個封建禮教的破壞者,她使用了十分野蠻的手段來達到自家的功利目的,這反映的是她恃強凌弱,唯利是圖,道德淪落。婆婆代表了族權,但是封建禮教並不允許家長都會做出這樣卑劣的事,這種行徑應當受到當時社會輿論的譴責,但是卻沒有受到,這反映了社會道德的淪落。

3、導致祥林嫂成為封建禮教的迫害對象的事件之二是祥林嫂回到魯鎮,原因是祥林嫂被大伯趕了出來,無路可走,生計無着。房子是祥林嫂和第二人丈夫的共有財產,丈夫死後,祥林嫂本來應有居住權,但是卻被大伯給趕了出來。這裏面沒有道德可言,只有封建家族的恃強凌弱,唯利是圖,道德淪落,只是赤裸裸的掠奪。

4、導致祥林嫂成為封建禮教的迫害對象的事件之三是祥林嫂對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的接受認同。這個問題可以一分為二的看待,一方面是祥林嫂的愚昧,另一方面當時的環境缺少讓祥林嫂可以對抗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的精神資源,這種精神資源可能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思想意識,也可能是更加友善的人際關懷和精神安慰,可以減輕祥林嫂的不安的程度,而這兩種精神資源祥林嫂都沒有得到,所以在聽信了柳媽的灌輸之後,精神惶恐不安,苦悶異常。最後在捐門檻無效之後,精神不能自持,徹底崩潰。

5、有一些自然的因素,但是絕對是次要的。

綜合以上分析,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絕路的是這個黑暗的社會環境,吃人的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和毫無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內的恃強凌弱,以及周圍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終葬送了祥林嫂。魯迅表現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的用意,就是批判當時社會的腐朽與黑暗,也揭示了(包括祥林嫂在內)廣大民眾的病態靈魂。

注:這種分析的特點是實事求是,不是從教條出發,把所有的義憤都對準封建禮教,我們通過分析可以看出來,祥林嫂人生悲劇的原因除了封建禮教之外,還有比封建禮教更加野蠻的綁賣和掠奪,封建禮教作為舊道德固然可怕,但是還有更可怕的無道德,兩者的相互結合,也許這才是舊中國鄉村社會的真正圖景。

第五課時

教學要點:

概括小説中的四叔的形象,分析標題的含義,完成課後第三題的語言品析

教學過程:

上一節課,我們已經談到了魯鎮這個環境的特點:人際關係的冷漠,沒有一絲温情。魯迅筆下的社會環境,大部分是以魯鎮、s城為中心,基本上都具有這樣一個特點。今天我們的第一個任務是概括四叔的人物形象,其次是分析一下小説的標題祝福有何種含義,然後完成課後的第三道題。

請同學們瀏覽小説,找出關於四叔的記敍和描寫,分析一下四叔的形象。

回答:道貌岸然,是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的衞道士。

提問:為什麼要描寫四叔的書房?

回答:書房可以看出四叔的思想旨趣的保守陳舊落伍,同時書房又有些破敗,比如對聯一半脱落,《康熙字典》未必完全,顯示出四叔並非一個治學嚴謹的道學家。“事理通達心氣和平”的對聯與他罵祥林嫂是謬種形成鮮明對比,具備諷刺意味,寫出了四叔的虛偽。

提問:四叔愛講半截句,是為什麼?(“可惡!然而……”“然而……”)

回答:語言簡短顯得四叔的威嚴持重,也留給空間讓讀者去揣摩體會。這些話充分體現了四叔的思想既封建保守,又貪圖實惠。

明確,通過分析四叔的形象逐漸變得豐滿,這是一個反面角色,既道貌岸然,又貪圖實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祥林嫂的命運發展。過幾天,我們學習《裝在套子裏的人》,可以把魯四老爺和別里科夫做一個比較,這兩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都有負面的影響,但是他們的區別是什麼呢?(注:留下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和懸念)

提問:小説的標題為祝福,其中有什麼樣的深刻含義呢?

提示:小説寫了幾次祝福?一共四次。一進魯宅的祝福。二進魯宅,兩次祝福。生命結束在祝福前夕。祝福是什麼?是一種備祭禮、拜神,放鞭炮,以祈求好運的民俗。

回答:

1、年底的祝福是一個時間標誌,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劇串聯起來,形成清晰的發展脈絡。

2、作者用祝福為題,包含了反諷意味,在魯鎮家家祝福的背景下,被眾人歧視的祥林嫂卻在這一刻死去,增添了作品的悲劇氛圍。

3、祝福與祥林嫂的命運發展關係密切,進魯宅的三次祝福,第一次祝福,體現了祥林嫂的勤勞,後兩次祝福時遭拒,使祥林嫂精神崩潰。

完成課後第三題的語言品析。

佈置作業。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篇8

一、養成良好的閲讀答題習慣。

閲讀題的答案都在試卷中,對文本的閲讀要精磨研細,既要宏觀把握,又要在微觀上細緻思索。一般來説,對文本的閲讀實行三步閲讀法:第一步,精讀文本,把握中心;第二步,粗讀文本,理清結構;第三步,比對選項,認真分析。

閲讀要有整體意識。閲讀的過程中隨手勾畫要點與各段的中心句,讀完文章一定要想一想,這篇文章寫了什麼內容?表達什麼中心?各段都分別寫了什麼內容,有什麼聯繫?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什麼?有很多同學在日常做題中沒能讀懂文本,有的甚至就直接拋開了文本,盲目做題。尤其在論述類文本閲讀中,有的選項在文中根本就找不到對應點,只有讀懂了文章才能準確作答。對於文本一定要有一個整體意識,不要盲人摸象,只見一葉,不見森林。

審題要有要點意識。選項中要求是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必須看清,一邊讀題一邊勾畫要點,才不致遺漏要點,準確作答。主觀題要認真讀懂題意,確定是作用類還是意藴類?賞析還是含意?概括還是分析?要求把握情感還是歸納概括?明確各類題型的答題思路,準確作答。

主觀題答題要有精準意識。審清題目要求,按要求作答,問什麼答什麼,怎麼問怎麼答,分條陳述,要言不煩。切忌眉毛鬍子一把抓,囉囉嗦嗦寫了一大通,卻都不在要點上。建議考生在答題之前先在草稿紙上理清答題思路,避免盲目作答。

客觀題作答要有精細意識。對每一個選項要放回原文,句聯繫段,段聯繫層,層聯繫文章整體,既要考慮字詞表述上的差別,也要考慮在整體上的作用。

大學聯考考查的不僅是知識和能力,同時也是日常的學習習慣。這一切細緻習慣的養成,也不是僅僅在大學聯考時自我提醒就能做到的。有人説,一個習慣的形成需要21天,那麼,如果你在這些做題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從現在開始,向優秀看齊。

在大學聯考的衝刺階段,建議多做全國卷大學聯考真題,從做題中領悟命題思想與思維方法。

二、寫作能力的提升要靠日常的積累與深入的思考。

在全民創新的大形勢下,大學聯考語文試題的變化也充分體現了“新、活、實、思”的特點。考題更關注現實,緊跟時代發展,不落窠臼,真正考察學生理解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更注重對邏輯思維、思辨能力(批判力)的考察,讓學生能夠以自己的眼光來觀察世界,用自己的體驗來感受世界,不盲從,不跟風,全面認識,辨證分析。

首先,積累新鮮素材讓你在作文中有話可説。近幾年大學聯考語文試題走出以往試題的套路,任務驅動型作文成為命題的新趨勢,要求一事一議,有自己的思考,注重展現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在備考關鍵時刻,要注重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的素材積累,關注時事熱點,體現時代特點。

其次,優秀作文的引領給你明確的寫作標杆。採用解剖麻雀的方法,認真分析考場優秀作文,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明確自己的弱點與對方的優點,取其長,補己短,寫作中注意向最優化看齊。可以利用閒暇時間,每週背誦一篇範文,“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背誦的優秀作文多了,自然會在寫作方面向最優化靠攏。

第三,明確大學聯考作文閲卷特點,打造作文亮點。大學聯考閲卷時間緊、任務重,閲卷老師不可能對每一篇文章都字斟句酌、細細品味。有人總結了大學聯考閲卷的“三眼淘汰法”:第一眼看整體,如書寫、段落佈局等,這是你的作文給人的第一印象;第二眼看審題,體現觀點的標題、言簡意豐又文采斐然的開頭和韻味無窮的結尾就尤為重要;第三眼看選材,材料運用得豐富得當與新穎也往往成為閃光點所在。

第四,要勤於練筆。每週堅持寫一篇限時作文,並進行作文升格方面的修改,做到觀點明確,思路清晰,內容充實。要將認真書寫當作習慣,段落儘可能在6段至8段為宜,儘量不要段落太長。

總之,語文的學習要精耕細作,對語文考題也要精研細磨。備考階段更要關注細節,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將會使你的語文成績獲得優勢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