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古詩蟬教案優秀6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82W

教案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反饋進行必要的教學總結和反思,不斷提升教學質量,教案能夠提前預設教學內容和方法,為教師提供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指導,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古詩蟬教案優秀6篇,感謝您的參閲。

古詩蟬教案優秀6篇

古詩蟬教案篇1

遼寧省葫蘆島市連山區教師進修學校戴志強

課前透視

本課由《所見》《小池》兩首古詩組成。兩首詩均為絕句,詩句內容簡潔,語言通俗淺易,用詞精準凝鍊。內容中情景交融,動靜相宜,好比一個個鏡頭移動交織成兩幅行動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圖。從不同側面表現夏天的情趣。教學中應抓住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編寫意圖,引導學生反覆誦讀,進面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薰陶。

一年級的孩子在學前就有一定的古詩積累,詩歌特有的韻文形式利於學生朗讀,教材為詩歌選配的畫面生動、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內容的難度。詩句中的文字注音,對於有一定自讀能力的孩子來講難度不大。但教者應通過多種手段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語,以利於學生對詩句內容的理解感悟。

教學目標:

1、認識“所、牧”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培養學生閲讀興趣,閲讀能力,激發對祖國古典文學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在多形式的誦讀中,感受古詩的韻律美,意境美。

信息資料:

1、每個學生自做一份本課生字小卡片。

2、課文插圖、《春江花月夜》古箏、繪畫材料。

3、蒐集整理以前讀、背過的古詩。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挖掘積累:小朋友們誰會背誦古詩?由朗朗背書聲,營造學詩氛圍,自然過渡,板書課題。

2、觀察描繪:出示放大的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圖中都畫了些什麼?是什麼季節?你能把觀察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説一説嗎?在此基礎上引入學詩。看看古代詩人是如何描繪的?

對話平台:

學習古詩《所見》

初讀(藉助拼音,自讀詩句,達到正確流利,培養識讀能力。)

1、出示詩句,讓會讀背的學生領讀,教師相機指導。

2、抓住生字和難點音,強調讀準。如“所”讀平舌音、“捕”的聲母是“b而不是p”等。

3、自由練讀,力求會背。

(真實、紮實應是語文教學的不懈追求,啟發學生領讀,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注重了資源開發;抓住字詞,紮實訓練,夯實基礎。)

細讀(抓住重點字詞,瞭解詩句大意。)

1、引導學生自讀質疑,讀懂了什麼還有哪兒沒讀懂?

2、根據學生的質疑師生互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答案。學生可能有出的問題,如:“樾、意欲”的含義等。教師應在充分引導學生觀察,討論的基礎上,得出問題的答案。

3、引導學生結合插圖和自己的理解,粗略講講詩意,教師適當點撥指導。

(引發自主學習,師生互動學習交流,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和生成。符合學生心理需要,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誦讀(反覆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培養讀書能力,激發閲讀興趣。)

1、採用範讀、領讀、對讀、齊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感悟詩句的韻律,停頓等。

2、自由練讀,體會感悟。

3、藉助插圖,以及古箏曲,創設意境。教師運用語言進行描繪,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4、背誦詩句。

(抓住“讀”的根本,結合古詩情境美的特點,積極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

寫字(自主寫字,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和書寫水平。)

1、重點指導學生認為難寫的字,可讓學生參與指導範寫,為大家講解。如“木”字旁的寫法等。

2、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指導。本節課可重點指導寫“詩、林、童”。

第二課時

對話平台:

學習古詩《小池》

回顧(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的內容和學習方法,為學新知做準備。)

1、指名背誦《所見》,並試着用自己的話説説詩句的內容。

2、回想一下,上節課我們是怎樣學習的?

(激發學生,回顧體驗,簡要概括也學習方法,為學習《小池》做準備。

自學(嘗試自學,合作交流,培養能力。)

1、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幫助學生分配角色,分解任務,明確方法。

2、教師巡視,瞭解小組學習情況,以吸收反饋,調整教學。

(依據課標的要求,正確處理師生的角色關係,處處以學生為主,引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在自讀自悟中,不斷積累,不斷遷移。教師則根據學生各方面的特點,注意指導、引導、誘導、輔導。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主動地,生動地學習,從而有效地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彙報(各組彙報交流,發現共性問題,強調重點問題。)

1、由各組派代表陳述本組學習情況及學習收穫,可引導學生當小老師,到黑板前講解。如:字音“柔”應為"rou"不是"you",多音字“露”的兩個讀音,以及詞語的意思。“細流”“樹陰”等。

2、教師引導學生互相評價,同時抓住共性問題。如“畢竟”“惜”“無窮”等,採用“讀、看、想、議”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

3、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説詩句的大意,並談談自己的感受。

誦讀(堅持以讀為本,促進學生感悟。)

1、採用自讀、對讀、齊讀、表演讀等方式,引導學生誦讀,背誦。

2、出示畫面,引導觀察,播放音樂,引導學生讀背。特別要注意指導學生讀出詩的韻味。注意韻尾“流、柔、頭”的讀法。

實踐(創意表現,促進理解,發展個性。)

1、引導學生結合着自己的閲讀理解,觀察感受,談一談對夏天的印象。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夏天。如語言描述、繪畫、背誦詩歌等均可。

3、交流評議。

寫字(自主選擇難點字,提高書寫能力。)

重點指導“黃、立、閉”,教師大膽放手,相機示範,引導學生評價。

古詩蟬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欣賞並理解古詩,能初步發現古詩的語言結構特點。

2、理解古詩中“異鄉”、“異客““憶”、“遍插”、“遙知”、“茱萸”、等字詞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詩的完整詩意。

3、感受古詩中詩人表達的思念家鄉親人之情。

活動準備:

讓幼兒預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陽節,瞭解一些節日民俗。

相關詩句字卡。

古詩cd、播放器。

活動過程:

一、欣賞故事、引出古詩,幫助幼兒初步理解古詩所表達的內容。

提問:九月九日這一天,詩人在幹什麼呢?他想到了些什麼?

二、完整欣賞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初步發現古詩的`語言結構特點,理解古詩詩意。

1、師有感情地朗誦古詩,並出示相應的文字卡片。

提問:

古詩裏説了些什麼?

古詩和剛才的故事講的是同樣的事,你覺得它們有什麼不同?

小結:同樣是講一件事,剛才故事講了好多,古詩只用了四句就講完了。(明白古詩是用簡練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寓意的。)

欣賞古詩,理解故事中的字、詞及古詩所表達的含義。

提問:

①在這首古詩裏你有哪些地方還不明白?

(引導幼兒結合對故事的記憶,來理解古詩的字、詞,感受古詩整體的意境。)

②這首古詩告訴我們一件什麼事?(引導幼兒根據個人理解簡單概括詩意。)

4、師生完整欣賞並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三、遷移情感,體驗詩人的思鄉之情。

提問:詩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特別的思念家鄉的親人,寫下了這首有名的古詩,如果你一個人離開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會想些什麼呢?

古詩蟬教案篇3

教學目的:

1.瞭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達到會背,會默寫。

3.欣賞李白的詩(國小生必背古詩中的)。

教學準備:掛圖,錄音機,寫好的書法作品:李白的詩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圖畫故事引入,激起興趣

1.出示圖畫,觀察,説説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2.放錄音:有關李白和汪倫之間的小故事,和《贈汪倫》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

二、自讀自學,領悟詩意

1.檢察預習,你查了什麼資料,瞭解了什麼知識?

2.自讀古詩,説説讀懂了哪些內容。

3.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4.連起來説説詩意。

5.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表達作者什麼感情?怎麼寫的?你從哪裏體會出李白和汪倫的情誼深?

三、感情朗讀,理解背誦

配樂有感情朗讀,提高興趣,體會感情。

四、表演詩意,創造理解

表演詩中描繪的場面,創造性地理解古詩,極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五、擴大閲讀,欣賞古詩

先回憶學過的李白寫的詩,感情朗讀。

然後欣賞國小生必背古詩中李白的詩,是老師事先寫好的書法作品,擴大閲讀面,激起興趣,為課後題奠定基礎。

(附課後選做題:舉辦一次書法比賽。把自己最喜歡的古詩寫成書法作品,比一比誰寫得好。)

古詩蟬教案篇4

設計意圖:

一年一度的植樹節在就要到了,我們也為孩子準備了一系列關於植樹節的活動,為的是讓孩子能夠真正程度上的意識到植樹節到底是什麼?它是多少號?它有什麼樣的意義等等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談話、種植、遊戲等活動,讓幼兒知道3月12日是植樹節,加深幼兒對常見樹的認識,瞭解樹木與人類的關係。

2.鼓勵幼兒與同伴互相合作、激發他們愛護樹木及熱愛自然的情感。

活動過程:

一、晨間談話

植樹節的時間以及意義,我們可以做的事情

二、利用午餐後時間

1、觀看春天季節特徵多媒體課件,引導幼兒瞭解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

2、誇樹(植樹對人類的益處)淨化空氣、調節氣温、防風遮雨、防止火災等功用。

四、種樹

激發幼兒參與種樹的興趣

1、教師要告訴幼兒那些東西我們種植在外面,不要去輕易動它,每天來幼兒園早的小朋友可以給自己的種植物澆水,比比看誰的種植物長的最高,最好

2、教師帶領班上的幼兒,一起去種植地,要注意些什麼?

3、師生共同參觀班年級組的種植地。

10、小班礁礁小班植樹節礁方案

古詩蟬教案篇5

教學內容:

人教社課標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

課前透視:

本課中的兩首古詩都是描寫秋景的。讀了之後,俺們會被詩中所描繪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贈劉景文》寫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敗,橙黃,橘綠,色彩鮮明,突出了秋天的特點。其中描寫菊花傲寒鬥霜的氣慨,間接表達了對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秋色圖。內容形象生動,色彩明麗,尤其“霜葉紅於二月花”給了使俺們以美的享受。兩首詩都配有插圖,便於對詩意的理解。

二年級的同學雖小但對於古詩的瞭解並不少,這兩首詩有不少同學早已會吟誦。教學時要充沛瞭解同學的實際經驗,創設特定的情境,在反覆誦讀中,引導同學感悟詩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同學交流其他古詩,激發同學對優秀保守文化的熱愛,豐富同學的積累。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讚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外的古詩。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朗讀感悟

信息資料1、字詞卡片、多媒體課件。

2、收集作者資料以及其它相關的詩句。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誦詩導入。同學們,古詩是俺國的文化精華。誰能背幾首給大家聽呀?(同學背誦古詩)古詩為俺們出現出美的意境,讓俺們獲得美的感受。今天俺們學習《古詩兩首》看看詩中寫了哪些內容?

(給同學展示的機會,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欣賞他人的學習勞動效果,也會起到促進的作用,激發了學習古詩的興趣。)

2、看圖導入。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同學觀察,説説圖中都畫了些什麼?你想到了什麼?那麼詩中所寫的內容與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樣嗎?今天俺們就來學習《古詩兩首》(板題)

(藉助美妙的圖畫吸引住同學,在感受畫面後,啟發考慮,激發同學學習的興趣。)

對話平台

初讀

1、藉助拼音自由讀古詩,把字音讀正確。

2、同桌互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合作學習,輪讀交流自身的理解。

(整體感知,瞭解古詩的大意,與他人交流字詞的理解,相互促進,提高學習古詩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學習的能力。)

研讀

1、教師範讀,引導同學體會情感,想像畫面。

2、出示多課件展示詩中描繪畫面,重點引導同學弄清“擎雨蓋、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讀,邊讀邊看插圖,理解詩意。

4、彙報交流詩意。

5、多種方式朗讀。

(想像古詩的畫面,加上課件的直觀效果,使同學感悟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意思,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誦讀

1、出示圖畫,指名配樂朗讀。

2、同學自由練讀。

3、賽讀,比一比看誰讀得最有感情。

4、用自身喜歡的方式背誦。

(同學的閲讀古詩的實踐,切不可用複雜的分析來替代,要讓同學在反覆的誦讀中,初步感受古詩語言的凝鍊、優美。)

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首、劉、枝、記,同學認讀。

2、同學觀察字形,交流怎樣書寫。

3、教師示範,同學評價。

4、同學練習。小組展示,欣賞評價。

(寫字訓練要給同學展示的機會,體驗勝利的快樂,促進同學樂於寫字。)

拓展

你喜歡哪個季節,説説為什麼?

(不使同學的思路受到束縛,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發同學熱愛生活。)

第二課時

對話平台

複習

1、多種方式認讀古詩(一)中的生字。

2、挑戰背誦古詩(一)。

(活潑多樣的複習方式,使同學積極參與,進而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自學

1、出示《山行》,引導同學説説用什麼方法來學習。

2、按自身的喜歡的方法來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3、彙報。説説學懂了什麼,還有什麼地方不明白。

4、師生合作解決問題。

(“同學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為同學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嘗試讓同學自學,培養同學自主學習的意識,有助於同學學習能力的提高。)

細讀

1、同學自由練讀,想像畫面。

2、指名讀,讀後評價。

3、教師有感情地範讀,同學評點。

4、同學找學習夥伴一起練讀。

(朗讀與評價相結合,提高閲讀的質量。)

誦讀

1、出示課件,讓同學感受楓葉滿山的美麗情景。

2、挑戰讀。比一比誰讀得最有感情。

3、觀看插圖,練習背誦。

4、背誦展示。

(多種形式的誦讀,促進同學積累,形成個性的體驗,進一步培養了語感。)

寫字

1、出示生字:楓、於。同學認讀,2、觀察字形,説説怎樣識記和書寫。

3、教師示範,提示重點筆畫。如“楓”字的“木”字旁的捺變成點等。

4、同學練習。小組點評。

(觀察、交流能協助同學掌握寫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同學的寫字能力。)

練習與拓展

1、出示課後“俺會填”,引導同學填寫。

2、誦詩會。學習夥伴還會背別的古詩,你們也一定行!把自身積累的古詩有感情地背給同學們聽。

(將積累的效果展示出來,體驗學習的快樂,對他人也是個促進。)

伴教錦囊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放,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示上獨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長安)人。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詩豪放、曠達、俊逸。其詩在晚唐成績頗高,後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描寫秋景詩兩首

秋夕(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書河上亭壁(寇凖)

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欄思何長。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古詩蟬教案篇6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杜牧的這首詩看來簡單,沒有一個字不認得,也沒有什麼看不懂的。但是,要説出它的好處來,卻不容易。第一句,千里鶯啼綠映紅,説的不過是長江南岸的春天,鮮花盛開,處處鳥語鳴轉。問題在於,直接説處處,就沒有什麼詩意,一定要説千里。在詩歌裏,數字,是認真不得的。但是,恰恰有一個人,對這個千里發出了疑問,此人名叫楊慎。他説: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楊慎《升庵詩話》)這個問題,當時沒有人能夠回答,又過了幾百年,到了清朝,有一個人叫何文煥,他説:squo;千里鶯啼綠映紅squo;云云,比杜牧《江南春》詩也。升庵謂squo;千squo;應做squo;十squo;。蓋squo;千里squo;已聽不着,看不見矣,何所云squo;鶯啼綠映紅squo;耶?餘謂作squo;十里squo;,亦未必聽得着、看得見。這種抬槓,在邏輯上,屬於反駁中的導謬術:不直接反駁論點,而是順着你的論點,推倒出一個荒謬的結論來,從而證明你的論點是錯誤的。何文煥最後説,杜牧説千里鶯啼綠映紅,不過是説詩人覺得到處都是花開鳥語而已。何文煥的原則與楊慎有根本的區別,他認為詩歌只要表現詩人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就行了。這在當時是一種直覺,今天我們已經有了文藝心理學,大家都知道,詩人帶上了感情,感覺就可能產生變異,在語言上就有誇張的自由,沒有這種自由,就不能想象;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歌。

想象、虛擬、假定是理解詩歌的關鍵。

進入想象和假定、虛擬境界不僅是詩人的自由,而且是讀者的自由,詩人用自己的自由想象,激發起讀者的想象,帶動讀者在閲讀中把自己的感情和經驗投入到文本的理解中,一起參與創造。越是能激起讀者想象的作品越有感染力,讀者的想象也是一種創造,這不僅僅表現在所謂誇張這一類現象中,而且表現在許多微妙的方面。如下面一句水村山郭酒旗風,如果用楊慎的邏輯來推敲,也是有問題的:除了水村、山郭、酒旗以外,就什麼也沒有了?怎麼光有酒旗,為什麼沒有提到酒店呢?風吹着酒旗,為什麼沒有人呢?等等,這樣的問題,是問不完的,這種問題是外行的問題。

詩人調動讀者的想象來參與,卻並不提供信息的全部,他只提供了最有特點的細部,把其他部分留給讀者去想象,讓讀者用自己的經驗去補充。詩歌的語言越能調動想象,越有質量,關鍵是要有效地調動。詩人要表現的客觀世界和主體情感是無限豐富的,人類的語言不可能全部表達出來。詩人只能選取其中最有特徵的部分。特徵不是整體,但是它可以刺激讀者的想象,把他們的經驗和記憶激活。被詩人排斥了的部分就由讀者憑自己的想象去填充。所以詩人的語言,從正面來説,要抓住有特點的局部,從反面來説,就是要大幅度省略,在特徵以外留下空白。

回到這首詩上來,為什麼詩人只提供了幾個意象:水村、山郭、酒旗和風,就抓住了最有特徵的部分?這句詩的省略是很大膽的,四個意象之間的空間關係並不確定。它們是任意的並列還是意象疊加呢?好像沒有必要太認真,對於想象來説,精確的定位,是有害的。

要徹底弄明白這個問題,還要明確:詩歌的想象性與語法存在着一點矛盾。

從語法上説,四個名詞並列,連介詞和謂語動詞都沒有,連一個獨立的句子都構不成。但是,這並不妨礙讀者在腦海裏把它想象成一幅圖畫。若是把四者的關係用動詞和介詞規定清楚了,反倒有礙詩意的完整了。在詩中,意象的空間位置不確定,才有利於讀者的自由想象。最明顯的莫過於酒旗和風的關係,這關係是浮動的。這是很好的詩句,但是,如果拘泥於現代漢語語法,讀者就可能追問:是風中酒旗在默默地飄舞呢,還是酒旗被風吹得呼拉拉響呢?

正是由於意象的浮動,不確定,才有利於詩人和讀者的自由想象雙向互動。

既然意象浮動的方法有這樣的好處,就應該一直這樣浮動下去嗎?第三、四句詩,杜牧是不是運用同樣的方法呢?似乎不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完全是另外一種句法。

前面兩句的好處是十分精練,把好幾句話合併成兩句話,後面怎樣呢?後面的兩句,説的是有許許多多的寺廟,第三句還難得地提供了精確的數字,那麼第四句有沒有提供新信息呢?似乎不多。只把前面的四百八十寺變成了樓台和煙雨的意象。這不是把本來一句話可以説完的,分成兩句説了嗎?

但是,樓台和煙雨是局部,而前面的千里鶯啼和水村山郭、四百八十寺,則是大全景。全詩形象的中心是樓台和煙雨。很明顯,對於樓台和煙雨,作者不滿足於華美的印象,他先是總體感受,然後把它們籠罩在江南特有的煙雨之幕中,玩味、發現、感歎。因為在煙雨之中有點朦朧,讓詩人發現佛寺之美,其特點是有點縹緲,超凡脱俗的。接着詩人將這種美的欣賞轉化為歷史的感歎,南朝已經滅亡了,但寺廟之美卻沒有變化。

這裏有個玩味、發現和激起感慨的過程,如果用一句話,精練是精練了,心理的過程,特別是景觀欣賞和歷史感歎的雙重意味卻沒有了。用兩句寫,就顯出了心理感知的微妙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