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千米和噸教學反思6篇 從千米和噸到科學學習——我的教學反思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6.19K

在教學中,我們往往關注知識的傳遞和學生的成績,而忽視了教學的根本目標——幫助學生提升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千米和噸的教學法則告訴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能夠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

千米和噸教學反思6篇 從千米和噸到科學學習——我的教學反思

第1篇

數學的生命力在於其應用的廣泛性。教育學生運用學到的抽象知識,去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具體問題,正是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聯繫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把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學會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

“公頃”和“平方千米”這兩個土地面積單位比較大,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説,形成表象確實有些因難。所以在教學中為了讓同學們感受1公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我讓大家猜測、想象身邊哪些熟悉場所的面積大約是1公頃、1平方千米《結合學生熟悉的場地,如教室的面積一般是50平方米,200個教室的面積大約是1公頃,通過學生的想像,加深學生對“公頃”這個土地面積單位的認識。在使學生明確了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公頃,學生對1公頃形成了表象之後,讓學生想象一下100塊1公頃的土地,就是1平方千米,也就是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再估計各省的`面積,閲讀“你知道嗎”,使學生加深對1平方千米的認識。這樣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如此密不可分。

同時在課堂上暴露出來的問題也很多:如,課堂上學生雖然能儘量的去猜,去想象1公頃到底有多大,但還是沒有實際直觀的一個感受,如果可以讓學生到實際的操場上去跑一圈,感受100米的長度,感受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這樣學生建立1公頃的概念就更加清晰,有了1公頃的表象,那麼1平方千米就是100個1公頃,就更加容易理解。相信學生在這樣的參與過程中,學習的積極性也會提高,充分理解數學的無處不在,數學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書上涉及的單位換算大多是在整數的範圍裏,而在實際的應用中很多都不是整數,所以課上要注意數據的大小,可以有不同的數,關鍵是強調高級單位到低級單位要乘以進率,低級單位到高級單位要除以進率,公頃到平方米的進率是10000,小數點移動4位。平方千米到公頃進率是100,小數點移動2位,平方千米到平方米的進率是1000000,小數點移動6位。另外可以要求學生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面積是1()”來描述各面積單位,相信學生在熟記之後,能幫助更好的理解進率。

千米和噸教學反思6篇 從千米和噸到科學學習——我的教學反思 第2張

第2篇

?千米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千米這一度量單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難點是將千米這一概念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繫,形成正確的認知觀。 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課前我佈置學生走一走:哪裏到哪裏大約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時間,大約幾步,和爸爸或媽媽一起測一測家到學校的路程有多長。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複習以前所學的長度單位,説説它們之間的進率,並讓學生比劃出這些單位所表示的實際長度。然後從測量鉛筆的長度到測量教室的長度再到測量從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明白:計量路程等的長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長度單位,從而比較自然地引入千米。 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1千米這一觀念的建立難度較大,因為平時學生不太關注兩個地方之間的路程是多少。當然,學生也並非是一張白紙,他們在馬路邊、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見過千米(也叫公里),對千米已有所認識。所以,我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説以前看到過千米這個單位嗎?在哪裏看到過?你知道還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後讓學生估計:從學校到什麼地方大約是1千米?讓他們聯繫生活實際,發揮想象,用他們自己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 為了使學生能建立正確的長度觀念,在課前我選了幾個學生比較熟悉的地方進行測量,利用摩托車的里程數記錄下了每個地方到學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數。然後先讓學生估計從學校出發到哪裏大約是1千米。考慮到學生對三毛樂園、秦山大廈、一號橋、百貨大樓、新華書店等地方比較熟悉,所以我向學生出示這幾個地方的圖片,讓學生先猜一猜:哪個地方到學校大約是1千米?有一個小朋友説:秦山大廈差不多吧。我及時引導:從學校到秦山大廈大約是700米。通過學生的猜測、比較,得到:從學校到三毛樂園大約是1千米。

然後讓學生閉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長。學生還能通過從學校到三毛樂園大約是1千米聯想到從學校到南門廣場也是1千米等等,真是很了不起。 因為課前佈置同學們和爸爸媽媽一起測量出學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課堂上請幾位同學説説家在哪裏,再讓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離學校有多遠。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還是少或差不多,再進一步猜出大約是多少米。再請已經測量好的這位小朋友當小老師進行評判,比一比誰猜得最準。小朋友對這樣的活動很感興趣。但是全班同學一起猜,被請到的同學人數有限,學生的參與面不夠,無法滿足大家,所以我再讓小朋友分小小組活動,讓每個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機會。通過猜一猜、説一説、評一評、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長。然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説一説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大約相隔1千米?對於1千米和1米之間的進率,估計學生能説出來,就直接讓學生説一説。然後通過討論、彙報,使學生了解:測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測量,還可以步測、看摩托車上的里程數等等。再出示三個實例: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約是1千米?我們學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長?(200米)幾圈才是1千米?體育館的環形跑道長400米,跑幾圈是1千米?你是怎麼想的?通過這三個實例,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千米和米之間的關係。然後是千米和米的簡單化聚,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學生説説是怎麼想的。最後是課堂小結。 這堂課的關鍵是讓學生參與對1千米或幾千米的體驗和感悟,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並將生活經驗轉化為認知結構。課前佈置學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動。如果沒有這些活動,而只靠學生想象1千米有多長是無法建立1千米的觀念的。

第3篇

“噸”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學習中的一個難點,為了能讓學生比較形象地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感知“噸”確實是一個比較大的質量單位。我採用了簡單直觀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時,讓學生參加一些體驗物體重量的實踐活動,通過拎一拎,提一提,抱一抱,使學生能聯繫實際物體重量進行想象,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噸的表象,感悟“1噸”的重量,並逐步由抽象到具體,可以使學生形象地建立“噸”的重量觀念,認識到噸與千克的進率關係。如果讓學生説説還有那些物品的重量是一噸,就會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於噸的.認識。

所以,我結合生活中經常出現噸的標誌t,讓學生舉舉例説明在哪裏有噸的標誌,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的聯繫起來,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關係,作到學以致用。

但是,本節課,在課堂上的主導能力還有待加強,缺少對學生的信任,課堂上還放不開,應當讓多數學生通過活動體驗1噸的重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由出題,最後再由教師出一道實際問題,檢驗本節課所學內容,做到收放自如。

第4篇

噸是一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學生比較陌生,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三年級學生來説,有難度,感知體驗是必不可少的。

從量的.角度體驗,如30個學生的體重,一車水,從觸目驚心的數字中,感受量的變化,還有一頭大象的重量可能是幾噸,都是比較重的物體或是宗數比較多的東西才用噸這個單位。

從孩子的認知規律在不同層次認知中內化新知,調查彙報為感知,課前上網查或書上查,讓學生感知生活中噸的影子,個人去提水,小組合作算,估算,等過程,在身體視覺想象中內化1噸到底有多大,多多。

在解決問題應用中鞏固新知,溝通知識間的聯繫,學生的心情激動,想角豐富,思維活躍,體難深入,知識掌握紮實。

第5篇

“噸”對學生而言是一個比較模糊也比較難體會的概念,因此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推想一袋大米100千克,2袋大米200千克,那麼10袋這樣的大米就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噸,從而引出噸與千克的進率,同時感知噸是一個比千克大得多的質量單位。圍繞“怎麼稱噸”的問題,使學生很具體地再一次感受了噸是一個很大重量單位。

接着又以一個國小生的體重25千克,推算出40個這樣的國小生重1000千克,即是1噸,感受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又如:一頭奶牛的重量(5頭)、一袋水泥的重量(20袋)、一桶油的重量(5桶)、一頭豬的重量(10頭)……以此來推想1噸的重量,通過提一提、看一看、説一説等活動,把1噸的重量和學生熟知的各種物體重量建立聯繫,從而使學生對1噸大約有多重建立比較鮮明的表象。這些都是學生熟悉的,有助於學生在已經掌握千克的基礎上,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也知道1噸=1000千克,並能進行噸與千克的簡單換算。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在練習“想想做做”的第3題,2塊磚重5千克,200塊磚重()千克,()塊磚重1噸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知道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弄明白200塊裏面有幾個2塊,就是有幾個5千克,由於1噸就是1000千克,1000裏面有多少個5千克,就是有多少塊。思路比較清晰,但在課堂練習中,個別學生還是搞不清楚,有待課後進行輔導。由於所學內容比較貼近生活,學生學習的興趣比較濃,可以在小組合作中發現。

第6篇

在認識噸時,通過碼頭裝卸貨物的場景,通過集裝箱、貨車運載大宗物品的場景等,感受生活中“噸”的廣泛應用;藉助常見的袋裝大米的重量和一般國小生的體重,來認識1噸有多重。本課教學前,我讓孩子預先了解了自己的`體重(千克為單位),在蒐集了一些體重數據後,讓學生感受多少個就是1噸,他們都發出了感歎。再瞭解書上介紹的有關噸的信息,就減低了認知的難度。

總體感覺,三年級的孩子對於認識“噸”,有一定的難度,一是他們的年齡決定了感知的難度,二是因為其實“噸”在孩子的身邊並不常出現,無法有更多更感性的接觸,就憑想象多少個同學的體重,看一些圖片,感知仍比較薄弱。這在做習題時,表現的特別明顯,學生無法選擇合適的單位。如習題“一艘海輪的載重4500()”一題,學生知道海輪很大很重,但到底是種什麼程度,卻是沒有概念的。其實我們大人對於本題可能也要考慮一下,因為它離我們的生活並不近,只有進行一定的橫向比較,可能才能得到答案,那讓我們的這些孩子怎麼去作答呢?所以我想對於孩子,我們更應該考慮到他們的年齡特徵和生活實際情況。過高的要求,並不能使孩子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