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棗核的教案8篇 核心素養之探究棗核——一堂別開生面的教學授課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18W

本文介紹了一份名叫“棗核”的教案,它是一份以棗核為主題的創新教學案例,通過探究棗核的文化、科技等方面,引導學生感受祖國文化,增強科技意識。同時,該教案還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棗核的教案8篇 核心素養之探究棗核——一堂別開生面的教學授課

第1篇

3、學習本文圍繞棗核設置懸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結構方法;

4、體會海外華人的思鄉心態,培養熱愛自己民族和故鄉的思想感情

重點:理解本文樸實的敍述、精巧的結構;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

難點:理解作者通過選用細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達一個有深刻意義的中心思想的寫作手法。

上學期我們都學習了《歌詞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國心》,大家還記得嗎?這首歌很多同學應該都會唱,讓我們一起來試試。

(播放多媒體課件:歌曲《我的中國心》,全班齊唱。)

那麼,如果一個人離開家鄉很久,又很遠,時間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會磨滅他的這種思鄉之情嗎?

這,就是蕭乾先生在《棗核》裏所要告訴我們的。(幻燈片2、3)

1、指名朗讀課文(生齊讀同窗的話,其餘師讀,配樂)。

(2)思考:文章寫了什麼故事?讀了這篇文章,你從中感受到什麼?你對這篇文章如何理解?

三、讀懂棗核(師設計四項問題,引導學生把握全文主要內容、理解主題,同時指導閲讀方法。)

友人託我帶幾顆生棗核,用以在花園試種一下的事。(幻燈片6)

改了國籍,不等於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麼依戀故土的。

(3)課文中多處寫到棗核或與棗核有關的事,可見“棗核”是這篇文章的-------------。(線索)(幻燈片7、8、9)(板書)

請生圍繞棗核這一線索來概括全文的結構:()棗核-()棗核—()棗核—()棗核。思考線索的作用。

(師點明線索的作用;引導學生明白:讀書時把握住文章的線索,用助於閲讀理解。)

(4)這不僅是幾顆深情的棗核,也是構思別緻的棗核。想一想,將文章結構改為“話棗核、索棗核、得棗核、議棗核”好不好?為什麼?

明確:全篇用棗核設置懸念,使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寫得有張有弛、搖曳多姿,始終緊緊吸引着讀者,使結構更精巧。

(1)這位華裔老人為什麼要種棗樹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卻是讓老同學千里迢迢從中國帶來棗核試種?她到底為什麼要種棗樹呢?(幻燈片10)

明確:因為她想用幾顆來自故鄉的棗核種出棗樹來寄託思鄉之情。

(2)從哪些描寫中可看出他思鄉呢?齊讀第七段後找關鍵句。(幻燈片11)

“想廠甸、想隆福寺、想舊曆年、想衚衕棗樹”(心理)

(3)老人的花園既有垂柳、睡蓮,還有北海,還即將種下棗樹,老人何以不辭辛勞,不嫌麻煩呢?再者已到了風燭殘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棗樹長大?有種棗樹的必要嗎?(幻燈片12)

有必要,老人是把思鄉的感情寄託在這些事物上,寄託在這幾顆看來普通平常的棗核上,真是滿園景色,滿園鄉情——這就是老人表達思鄉之情的'獨特的方式。

改了國籍,不等於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麼依戀故土的。(學生勾畫、批註)透過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個華夏民族對故土的依戀之情。而且,這種思鄉之情也正是愛國之情的具體體現。

教師:這就是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透過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個華夏民族對故土的依戀之情。而且,這種思鄉之情也正是愛國之情的具體體現。

1、思考:這篇文章,表現的是一位遠離祖國近半個世紀的美籍華人思戀故土的民族深情,為什麼以“棗核”命題,而且,就這麼幾顆棗核,作者這樣反覆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題大做了?

師小結:感受生活,要由表及裏,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獨具慧眼,從小處着筆、從大處着眼,寓情於物,以小見大、從一件小事中,發掘出了一個有深意的重大主題。俗話説,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陽的光輝。我們要學習這種小中見大的寫法。(幻燈片13、14)

2、“思鄉之情”是一種情感,一種情緒,是一種看不見、摸不着的抽象的東西,可在作者的筆下,美籍華人的這種感情是那麼可觸可感,生動感人,你認為主要妙在何處?(幻燈片15)

思鄉愛國一直是人類眾多美好情感之一。在這方面,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寶庫給我們保留了眾多優美的詩篇,我們在課外還讀到哪些思鄉愛國的作品?(《鄉愁》、《月之故鄉》、《綠葉對根的情意》等)(幻燈片18、19、20、21)

風燭殘年的美籍華人要了幾顆棗核,想把它們種在自己的花園裏,以解思鄉之情。我們相信它們一定會茁壯地成長。試想一下,在這些棗樹下將發生怎樣的故事?

請發揮想象,以《棗樹下的故事》為題,寫一篇300字的作文。(幻燈片22)

教學反思:導入中的歌曲《我的中國心》,很好地將學生帶入思鄉愛國的情感之中。課堂容量過大,故顯得倉促,亦缺少恰當的銜接,過渡不夠自然。

棗核的教案8篇 核心素養之探究棗核——一堂別開生面的教學授課 第2張

第2篇

1、從質樸而富於抒情色彩的語言中體會海外華人依戀故土的民族感情;(重點)

2、學習用棗核設置懸念的巧妙構思方法;(重點、難點)

3、體會以小見大,借物抒情的寫法;(重點、難點)

蕭乾:出生在一個漢化了的蒙族貧民家庭,現代著名作家、翻譯家、記者。原名蕭秉乾,曾用名蕭若萍。畢業於燕京大學新聞系。二戰期間,曾作為《大公報》的記者,奔波在西歐反法西斯戰場上,創作了許多優秀的特寫報道。主要作品集有:《籬下集》、《栗子》、《人生採訪》等。著作選編為《蕭乾選集》(六卷本)。

懸念:在文學作品中故意設置“疑問”或矛盾衝突,造成並維持讀者期待、關切的心情的方法。

期待是一種藝術享受。作者一旦把矛盾擺在讀者面前,他們就會對人物的命運、情節的發展變化產生期待的心理。期待心理是懸念的實質,因此,懸念的設置要儘量早,而其消釋則宜儘量晚些。

讀者明確感到問題的存在,但對後事一無所知或略知一二是懸念設置的條件。

瑪()瑙()衣dōu()嫣()紅勻()稱()卵()石喏()

②比喻老年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隨時會死去。 ()

4、在“棗核”前加一個合適的修飾語,説説你加這個詞語的理由。

活動一:課文的題目是《棗核》,請同學們看看課文中有哪些地方直接寫到棗核或與棗核有關的事?

課文中有三處寫到棗核或與棗核有關的事,這三處分別是:第一段,帶棗核;第三段、託(棗核)在掌心;第七段,種棗樹。由此可見,“棗核”是這篇文章的`線索(即索棗核→見棗核→説棗核→議棗核)

活動二:這位友人不遠萬里,再三託付“我”帶去幾顆普通的棗核,她想做什麼呢?她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園中種下一顆棗樹——因為他思念家鄉。

活動三:那麼,我們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這位老人思念故鄉呢?(讀第七自然段後找關鍵字詞、句)

第七自然段中“年紀越大、思鄉越切”、“想廠甸、想隆福寺、想舊曆年、想衚衕棗樹”等詞語就集中表達了這種思鄉之情。

活動四:這位老人又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的。她做了些什麼?(讀8——10段後回答)

這位老人親手栽了垂楊柳、種了睡蓮、堆疊了假山,還想再種下棗樹。

託,是手掌或其他東西向上承受物體,;“託在掌心”,似乎是在感受棗核的力量,顯得珍惜。

2。她一面往衣兜裏揣,一面故弄玄虛地説:“等會你就明白啦!”

本意是故意玩弄花招,使人感到高深莫測。這裏貶詞褒用,意思是賣關子,不肯直説,表現了“那股調皮勁”,描寫了同窗得到棗核時異常高興的情態。

4.過舊曆年是炎黃子孫的文化傳統,“一”過聖誕,“就”想舊曆年,用“一……就……”的句式強調了舊時同窗遊子思鄉之情的濃烈和深沉。

5.可是我心上總像是缺點什麼,也許是沒出息,怎麼年紀越大,思鄉越切。

6.字面意思是沒有發展前途或沒有志氣。我國傳統的説法是“好男兒志在四方”,同窗思念故鄉,所以説自己“沒出息”。其實懷念家鄉是一種崇高的民族感情,説自己“沒出息”,正反映了同窗思鄉心切,是同窗苛責自己的謙詞。

1、除了文中提及的通過佈置家鄉味道的環境來寄託愛國思鄉之情外,你認為海外遊子還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寄託愛國思鄉之情呢?

帶故鄉水、故鄉土,過家鄉傳統節日,保留家鄉習俗等。

2、古往今來,我們人類有着許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鄉愛國是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這方面,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寶庫給我們保留了眾多的優美詩篇,請同學們聯想一下:在我們課內外還讀到過哪些表現思鄉愛國這一主題的作品?

杜甫的《春望》、辛棄疾的《破陣子》、余光中的《鄉愁》、黃霑的《我的中國心》等。

在美國新澤西州郊外的一幢白色的房子裏,每天黃昏,她總是百無聊賴地站在窗前眺望遠方。四周一片寂靜,只有棕色的山巒映襯着暗藍的天。屋裏響着的中國古典音樂,如流水般淌在她的心裏。她預感今晚又將夢見中國。自從移居美國後,晚上做夢常常回到故鄉,和父母、朋友們在一起。這樣多少可以緩解思鄉的情緒。

夜幕降臨時,先生問她今晚吃什麼,她決定自己動手做。她實在厭倦了那些美國的食物:牛排、豬排、火雞和厚厚的番茄醬……

美國人吃起肉來興致勃勃,並不斷和朋友、親戚交流食譜,獲得新的口味。他們“憎恨”蔬菜,也不知道如何烹調,總是把蔬菜放在一大鍋清水裏煮半個小時,最後加進一塊黃油,連鹽也不放。……

她總算是幸運的。她在美國的家舒適寬敞,上下三層,屋外有開闊的陽台,花園裏她先生親手栽種的蘋果樹和櫻桃樹,環繞在碧藍的游泳池旁。那是一個美國人一生的夢想和奮鬥的目標。

雖然如此,她感到美國人並不比中國人幸福。他們一生都在承受壓力和競爭,連、睡夢中都無法放鬆。她想起有一天她先生的感慨:“你知道我想念中國的是什麼嗎?那裏的人們的輕鬆自如和那些令人激動的變化,那裏的活力!別擔心,我們會回去!”

2、與課文《棗核》相比,兩篇文章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3、據上下文提供的語境,解釋加點詞在句中的含義及表達作用。

①屋裏響着的中國古典音樂,如流水般淌在她的心裏。

2、相同點:都運用以小見大手法;都運用烘托手法,表現強烈思鄉之情。不同點:《棗核》以人物的語言、動作描寫為主。本文以心理描寫為主。

3、①比喻音樂如流水,形象表現出人物陶醉其中的情態。②不喜歡,不善於做,表現美國人燒蔬菜方法的笨拙。③大體上。與別人比擁有優越的物質生活,不過免除不了思鄉之苦。

第3篇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維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炎黃子孫歷來有着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種愛國主義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現為對故鄉的思念和熱愛,無論走到哪裏,故鄉的山川、草木、人物,故鄉的一切,總是始終縈繞在心頭。過去,有些準備漂洋過海謀生的人在背井離鄉時,總要懷揣一把“鄉井土”,並永生永世珍藏起來。

安土重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我們祖先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以為一切有生之倫,都有返本歸元的傾向:鳥戀舊林,魚思故淵,胡馬依北風,狐死必首丘,樹高千丈,落葉歸根。有一種聊以慰情的迷信,還以為人在百年之後,陰間有個望鄉台,好讓死者的.幽靈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陽世的親人。民族向心力的凝聚,並不取決於地理距離的遠近。從普通居民到各業之王、紳士爵士、翰苑名流,對大陸踴躍輸將,表示休慼相關、風雨同舟的情誼,是近在眼前的動人事例。“美不美,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此中情味,離故土越遠,就體會越深。

蕭乾(1910---1999),原名蕭秉乾,蒙古族,著名作家、翻譯家和記者。1910年生於北京,1935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先後主編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報·文藝》併兼任旅行記者。作品有短篇小説集《籬下集》《栗子》等,譯作有《好兵帥克》《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等,此外,還出版過多種英文著作。1999年2月11日卒於北京。

第4篇

1、知識與技能:學習本文圍繞棗核設置懸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結構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來體會海外華人對故土的依戀之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海外華人的思鄉心態,培養熱愛自己民族和故鄉的思想感情。

播放《月之故鄉》的音樂與畫面,問:這首歌表現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引出課題。

① 蹊蹺(qī qiāo) 嫣紅(yān) 倘若(tǎng) 山坳(ào) 鑲嵌(qiàn)

明確:舊時同窗離開祖國五十年在美國事業家庭都如意的情況下託我帶幾枚棗核讓她試種。

3、課文的題目是《棗核》,找出文中提到棗核的句子。

明確:課文中有三處寫到,這三處分別是:第一段,索棗核;第二、三段、見棗核;第七段,説棗核。

“思鄉之情”是一種情感,是一種看不見、摸不着的抽象的東西,可在作者的筆下,美籍華人的這種感情是那麼可觸可感,生動具體感人。請大家齊讀課文,思考老人的哪些行為語言體現了他的思鄉之情呢?(齊讀第七到十自然段後找關鍵字詞、句)

第七段:語言描寫“年紀越大,思鄉越切”表明思鄉之情是高級住宅、稱心如意的家庭和事業所無法替代的。

總之,透過這些樸實的字詞,體現出友人思鄉之情的濃烈。説明優越的物質生活、高度的物質文明是沖淡不了強烈的思鄉愛國之情的。

1、這篇文章,表現的是海外友人的思鄉之情,為什麼卻以“棗核”命題?

明確:從內容上看,棗核形象生動地寄託了思鄉之情。

從寫法上看,以小(棗核)寫大(思鄉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裏,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過具體的.事物來加以表現,有時不妨就用一個小小的物件,以小見大)

2、我們在課內外還讀到過哪些表現思鄉愛國這一主題的作品或句子?

本文結構精巧,表現在用“棗核”作為文章的線索。棗核是一條敍事的線索,更是一條凝聚着鄉情的感情線索。此外,作者以小寫大,通過幾顆小小棗核,表達海外遊子的拳拳愛國之情。

第5篇

1.感受海外華人對故土的依戀之情,引發熱愛家園、報效祖國的情思。

由背誦經典的詠月抒懷詞、欣賞現代詩《月之故鄉》導入。

師:其實,古往今來還有很多通過詠月來表達思想感情的優秀文學作品,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紹一首這樣的'現代詩《月之故鄉》,我們通過欣賞音樂,感受一下作者借月亮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思想感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蕭乾的《棗核》一文,看看文中的主人公又是如何來表現思鄉之情的。

蕭乾,出生於一個漢化了的蒙古族貧民家庭。現代作家、翻譯家、記者。《棗核》一文選自《美國點滴》。

對於“導學稿”上的字詞、詞解還有無疑問,可以提出,其他同學幫助解決。

1、自由朗讀課文,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2、思鄉是愛國的一種具體表現,愛國主義是個大主題,有些作家通過氣勢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現,本文作者卻令闢蹊徑,通過什麼來表現?

構思:設置懸念 (作用:引人入勝,把主題表達得恰到好處。)

1、作者的舊時同窗在美國的事業、生活怎麼樣?你能在文中找出來嗎?

寫她的生活、事業與本文的中心有關係嗎?有什麼關係?

2、作者老友的思鄉之情主要通過她傾訴思鄉的心理活動,尤其是慰藉思鄉的種種行為表現出來的。

2、作者老友懷念家鄉,除想廠甸、想隆福寺、想舊曆年、想棗樹,她還做了些什麼?她所做的一切又表現了什麼?

(手栽垂柳、養睡蓮、堆疊北海、追憶北海泛舟的情景)

1、海外遊子還可以通過哪些方式或藉助哪些寄託物來表達他們對於祖國的一片深情呢?

1、運用下列詞語組成一段話,要求句意銜接、中心明確,詞語順序不拘,60字以內。

余光中《鄉愁》 琦君《故鄉的桂花雨》 瓊瑤《剪不斷的鄉愁》

第6篇

3、學習xx圍繞棗核設置懸念,使xx起伏跌宕的結構方法;

4、體會海外華人的思鄉心態,培養熱愛自己民族和故鄉的思想感情

重點:理解xx樸實的敍述、精巧的結構;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

難點:理解作者通過選用細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達一個有深刻意義的中心思想的寫作手法。

上學期我們都學習了《歌詞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國心》,大家還記得嗎?這首歌很多同學應該都會唱,讓我們一起來試試。

(播放多媒體課件:歌曲《我的中國心》,全班齊唱。) 這首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呢?(思想愛國)

那麼,如果一個人離開家鄉很久,又很遠,時間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會磨滅他的這種思鄉之情嗎? 這,就是蕭乾先生在《棗核》裏所要告訴我們的。(幻燈片2、3) 二、初讀棗核,認字識詞

1、指名朗讀課文(生齊讀同窗的話,其餘師讀,配樂)。

(2)思考:xx寫了什麼故事?讀了這篇xx,你從中感受到什麼?你對這篇xx如何理解?

三、讀懂棗核(師設計四項問題,引導學生把握全文主要內容、理解主題,同時指導閲讀方法。)

友人託我帶幾顆生棗核,用以在花園試種一下的事。(幻燈片6) (2)找中心句。

改了國籍,不等於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麼依戀故土的。

(3)課文中多處寫到棗核或與棗核有關的事,可見“棗核”是這篇xx的-------------。(線索)(幻燈片7、8、9)(板書)

請生圍繞棗核這一線索來概括全文的結構:()棗核-()棗核—()棗核—()棗核。思考線索的`作用。

(師點明線索的作用;引導學生明白:讀書時把握住xx的線索,用助於閲讀理解。) (4)這不僅是幾顆深情的棗核,也是構思別緻的棗核。想一想,將xx結構改為“話棗核、索棗核、得棗核、議棗核”好不好?為什麼? 明確:全篇用棗核設置懸念,使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寫得有張有弛、搖曳多姿,始終緊緊吸引着讀者,使結構更精巧。

(1)這位華裔老人為什麼要種棗樹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卻是讓老同學千里迢迢從中國帶來棗核試種?她到底為什麼要種棗樹呢?(幻燈片10) 明確:因為她想用幾顆來自故鄉的棗核種出棗樹來寄託思鄉之情。

(2)從哪些描寫中可看出他思鄉呢?齊讀第七段後找關鍵句。(幻燈片11) “年紀越大、思鄉越切”(語言)

“想廠甸、想隆福寺、想舊曆年、想衚衕棗樹”(心理) 栽楊柳、養睡蓮、堆假山,還想種棗樹。(動作)

(3)老人的花園既有垂柳、睡蓮,還有北海,還即將種下棗樹,老人何以不辭辛勞,不嫌麻煩呢?再者已到了風燭殘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棗樹長大?有種棗樹的必要嗎?(幻燈片12)

有必要,老人是把思鄉的感情寄託在這些事物上,寄託在這幾顆看來普通平常的棗核上,真是滿園景色,滿園鄉情——這就是老人表達思鄉之情的獨特的方式。

改了國籍,不等於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麼依戀故土的。(學生勾畫、批註)透過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個華夏民族對故土的依戀之情。而且,這種思鄉之情也正是愛國之情的具體體現。

教師:這就是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透過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個華夏民族對故土的依戀之情。而且,這種思鄉之情也正是愛國之情的具體體現。

1、思考:這篇xx,表現的是一位遠離祖國近半個世紀的美籍華人思戀故土的民族深情,為什麼以“棗核”命題,而且,就這麼幾顆棗核,作者這樣反覆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題大做了?

師小結:感受生活,要由表及裏,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獨具慧眼,從小處着筆、從大處着眼,寓情於物,以小見大、從一件小事中,發掘出了一個有深意的重大主題。俗話説,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陽的光輝。我們要學習這種小中見大的寫法。(幻燈片13、14)

2、“思鄉之情”是一種情感,一種情緒,是一種看不見、摸不着的抽象的東西,可在作者的筆下,美籍華人的這種感情是那麼可觸可感,生動感人,你認為主要妙在何處?(幻燈片15)

思鄉愛國一直是人類眾多美好情感之一。在這方面,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寶庫給我們保留了眾多優美的詩篇,我們在課外還讀到哪些思鄉愛國的作品?(《鄉愁》、《月之故鄉》、《綠葉對根的情意》等)(幻燈片18、19、20、21) 八、佈置作業

風燭殘年的美籍華人要了幾顆棗核,想把它們種在自己的花園裏,以解思鄉之情。我們相信它們一定會茁壯地成長。試想一下,在這些棗樹下將發生怎樣的故事?

請發揮想象,以《棗樹下的故事》為題,寫一篇300字的作文。(幻燈片22) 教學反思:導入中的歌曲《我的中國心》,很好地將學生帶入思鄉愛國的情感之中。課堂容量過大,故顯得倉促,亦缺少恰當的銜接,過渡不夠自然。

第7篇

一、理解美籍華人的思鄉之情,增強熱愛自己民族的感情。

二、瞭解作者怎樣選用細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達一個有深刻意義的中心思想。

一、體會海外華人的思鄉心態,培養熱愛自己民族和故鄉的思想感情;

三、學習本文圍繞棗核設置懸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結構方法;

1979年8月,蕭乾應邀赴美進行訪問交流,回國後將自己在美的見聞,寫成系列文章。《棗核》便是蕭乾的特寫《美國點滴》中的一篇(或一章),寫於1980年4月,是年5月全文分為10篇先後在《人民日報》連載,它猶如一股從大西洋彼岸吹來的春風,送來了一束有關美麗現代社會生活及一些海外華人心態的信息,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蕭乾,1910年生,現代作家、翻譯家、記者。蒙族人,祖籍內蒙古,生於北京。

1929年進燕京國文專修班學習,一年後考入輔仁大學。1933年轉入燕京大學新聞系,選修“特寫——旅行通訊”課程,1935年6月畢業。

1939年他赴英講學,開始了七年的歐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作為《大公報》的記者,奔波在西歐的反法西斯戰場上。1945年,他從萊茵河前線返回倫敦,經加拿大東岸轉舊金山,採訪了聯合國成立大會。在那些年代裏,他先後寫出了《矛盾交響樂》、《血紅的九月》、《倫敦一週間》、《南德的暮秋》及《美國之行》等優秀特寫。他的《美國之行》,是40年代對美國認識的真實記錄。

第一部分(第一段)寫一位在美國旅居的舊同窗託“我”帶給他幾顆棗核。這位老同窗不遠萬里,寫信索要的竟是幾顆不起眼的棗核,而且是用“航空信”“再三託付”,可見這幾顆棗核對他很重要。讀者不禁要問,它做什麼用呢?而作者又不肯説破,只説:“用途很蹊蹺。”這樣巧設懸念,引起讀者的閲讀興趣,自然地開啟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十段)寫“我”與老同窗相見,到他家作客,瞭解到棗核的用途。這部分可分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第二──四段)寫“我”與老同窗相見。多年不見的老同學,相見的第一句話就問及那幾顆棗核,得到之後“託在掌心,像比珍珠瑪瑙還貴重”。待問到它的用途時,他卻要“我”等會兒。這就更緊緊地吸引住了讀者。引出“我”的登門拜訪。

第二個層次(第五──七段)寫“我”去老同窗家作客,瞭解到棗核的用途。這裏筆鋒一轉,避開棗核,寫路上的風光,寫這位老同窗的住宅、車庫、精美的後花園;寫“我”與老同窗的交談。説明這位老同窗住的是具有優雅環境的現代化住宅,有一雙成才的兒女和從事高科技研究的的愛人——“家庭和事業都如意”,可是思鄉之情日切。他想“廠甸”,想“隆福寺”,想“總布衚衕院裏的那顆棗樹”。祖國、家鄉的一景一物他都思念。這思念之情是高級住宅、稱心如意的家庭和事業所無法替代的,所以他要朋友不遠萬里從祖國帶幾顆棗核,他要種下這故鄉的種子,寄託他對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土的眷戀之情。

第三個層次(第八──十段)寫老同窗興建小“北海”,寄託思鄉之情。造小“北海”的假山石是“到幾十裏以外,一塊塊親手挑選,論公斤買下”的。假山上嵌的“紅廟”、“白塔”“都是從舊金山唐人街買來的”。真是不惜重金和氣力。這位美籍華人的良苦用心在於:創造出像故土那樣的環境,使他和老伴如身臨其境,回憶往日故鄉生活的情趣,寄託思鄉的苦戀之情。

第三部分(最後一段)點明中國人最依戀故土。文章在上面敍事的基礎上,用一個遞進句式議論,揭示文章的中心——中華民族是一個民族意識很強,民族感情極深的民族。

本文以棗核為線索,寫一對老同窗的交往,相互交談的也全是家庭、生活的瑣事,可表現的.卻是熱愛自己的民族這樣重大的中心思想,體現了作者在選材上的匠心。作者還巧設懸念,使故事曲折生動,緊緊吸引讀者。另外,文章語言平實自然,親切動人,人物的對話和環境描寫都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以棗核為線索,寫了一個美籍華人要幾顆故鄉的棗核試種,以寄託思鄉之情的故事,反映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識和豐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以小見大、以物傳情。棗核——一顆看似尋常不被人留意的種子;送棗核——一件極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蕭乾筆下,卻寫得那樣情意濃濃,含義深刻。小小的棗核寄託了一位遠離祖國近半個世紀的美籍華人思戀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國籍,不等於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象我們這麼依戀故土的。”作者獨具慧眼,從小處着筆、從大處着眼,寓情於物,以小見大、從一件小事中,發掘出了一個有深意的重大主題。

懸念一:“動身訪美之前,一位舊時同窗寫來封航空信,再三託付我為他帶幾顆生棗核,東西倒不佔分量,可是用途卻很蹊蹺。”是“蹊蹺”,背井離鄉幾十年,故土牽魂奪魄之物多矣,為何單要幾顆生棗核?文章看似起筆平平,但一下子抓住了讀者,不由你不讀下去。

懸念二:二人見面“擁抱之後,他就殷切地問我:‘帶來了嗎?’我趕快從手提包裏掏出那幾顆棗核。他託在掌心,像比珍珠瑪瑙還貴重”。“我問起棗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裏揣,一面故弄玄虛地説:‘等會兒你就明白啦。’”這“故弄玄虛”,的確很吊人胃口,棗核的用途一問便知,可他偏不正面作答,非讓你“等會兒”,那麼,讀者只好帶着疑問去讀下文了。

懸念三:“他把我安頓在二樓臨湖的一個房間後,就領我去踏訪他的後花園”。兩個“分手快有半個世紀”的同學不去傾心長談,為何踏訪花園?懸念之上又設懸念,真可謂是“緊鑼密鼓”。

當層層設置懸念之後,“他”才道出了棗核的用途:“近來,我老是想總布衚衕院裏的那棗樹。所以才託你帶幾顆種籽,試種一下。”簡簡單單幾句話,卻説出了他“年紀越大,思鄉越切”的感情,至此,我們也被他的情緒深深地感染了。

懸念的特點是先把疑問提出來,把矛盾擺出來,直至高潮,再解開疑問,寫出結局。它的好處是能引人入勝,扣人心絃,引起讀者的興趣和思考,取得出奇制勝的效果。《棗核》層層設置懸念,除有上述特點外,還有揭示人物性格、昇華感情的作用。

為了充分展示海外遊子的思鄉之情,《棗核》在設置懸念之後,又補敍了“他”家的“北海”,使文章的材料更為豐富,使我們進一步看到了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樣依戀故土的”

1980年初,作者訪美歸來後,曾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系列隨筆《美國點滴》共10篇,《棗核》是其中的一篇。

1979年2月,即出訪美國的前半年,中國作家協會正式為蕭乾平反,確認1957年的“資產階級派分子”實屬錯劃。經過這20多年的坎坷磨難之後,蕭乾所面臨的神州大地,一方面是生機勃勃,另一方面又百廢待興,渴望甘霖,國門重新面向世界。面對這樣的現實,可以想象到這位老作家的心潮是澎湃激盪的。他到美國之後的所見所聞,對他而言是新課題,對於這個課題的認識與選擇都是要眼力的。事實證明他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以一個老新聞記者的眼光,審視了美國的現代社會生活及其心態,以及發展與扭曲相交織所帶給我們的一些思考,這就是《美國點滴》的基本內容。如果説這篇特寫在結構上是多觸角型的體現了取材廣泛這一特點的話,那麼在其表現手法上還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點。作者站在民族與發展的高度,用比較借鑑與民族感情這兩條線,將這些材料緊緊地串在一起,使讀者在這一軸心上與作者一起思考。特寫的每一篇雖然都又是獨立的,而給人的印象卻都是深刻的,讀起來非常親切、有趣,決無空洞之感、堆砌之嫌

教學設計:《棗核》是當代著名作家蕭乾表現海外華人思鄉之情的美文。文章緊緊扣住思鄉這一主題,以“棗核”為線索,一一記述了友人的思鄉之情之戀之舉。在教學中以朗讀為基礎,輔以圈畫、品味詞句等方式,同時捕捉一些關鍵詞共同品味體會文中人物強烈的思鄉之情和民族感情。教學的難點落實在作者如何用具體化的生活細節表現文章的主題。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隨筆,但是隨筆不隨便,作者用“棗核”為線索巧設懸疑,對“舊時同窗”家後花園的鋪陳描寫都是為了曲折地表達出海外遊子們對故土的依戀,這種以小見大的寫作方式是值得學習的。

完成情況:本節課我以讀《月之故鄉》這首詩引起學生思鄉的共鳴,然後讓學生解讀文本,讓學生很快進入角色,為學生敞開心靈進行師生對話創設了有利的情境,進而師生共同遊歷那一段生命情感歷程。後來還讓學生蒐集了大量的關於思鄉愛國的名句、歌曲等,加深了愛國主義這一主題,完成了從文本精神到學生人格精神的飛躍,課堂效果很好。不足之處是學生的知識面較窄,語言表達力較差。

3、大力提高小組合作,全面推進學生的自主互助學習能力

第8篇

本文講了一個身體只有棗核那麼大的小孩子,幫助父母幹活,幫助鄉親們追回牲口、智鬥縣官的故事,表現了棗核的勤快、聰明。教學時,讓學生先讀文,再找出文中的過渡句,瞭解課文內容,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特點。

1.預習課文,認讀生字,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棗核的勤快和聰明;能複述故事。

2.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理解“棗核”在文中的意思。

1.教師引導學生自讀課文,讀準生字,把句子讀通順。

1.教師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第1~3自然段,瞭解棗核的勤快。

2.學生默讀課文第4~13自然段,抓住棗核的語言、動作,理解棗核智鬥縣官的經過,體會棗核的聰明。 2.棗核的勤快具體表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後一段中的“大搖大擺”寫出了棗核的什麼性格特點?

(棗核出生→棗核勤快→棗核幫鄉親們追回牲口→棗核智鬥縣官)

本課教學主要抓住了文中的過渡句進行,讓學生弄清課文從兩個方面介紹了棗核的特點,然後通過讀文,學生抓住了重點詞句,深入體會到了棗核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複述故事的環節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學習效果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