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8篇 探索大自然,感悟教學:《大自然的啟示》述評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68W

《大自然的啟示》是一本名為“生命啟示錄”的圖書系列之一,主要介紹了大自然中的各種自然現象、生命運動及其與人類生存和發展之間的關係。該書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引發了不少教育學者的思考和教育實踐的啟示。本文將就此對其教學反思作出分析和探討。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8篇 探索大自然,感悟教學:《大自然的啟示》述評

第1篇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重難點為:瞭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內容,並從中受到啟發。針對這一重難點,我先讓同學們朗讀課文,自己體會,然後小組合作討論,同學們的閲讀能力都很好,不僅問題回答的很準確,啟示也思考的很全面。之後我分別詳細的講解了一下兩篇小短文,包括內容與寫法特點,教學過程中分別使用食物鏈、表格和視頻來幫助同學們加深瞭解。語文學習主要是語言的訓練,所以我在講課過程中引導同學們積極談感受,多開發自己的`思維,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第一次面對這麼多活潑可愛的小朋友,心裏既新奇又有點緊張。雖然課前做了很多準備,但是真正站在講台上的時候,心裏還是有點沒底。講第一課時的時候,有好幾次都覺得沒話説了,講課的過程也顯的枯燥無味,好在同學們很積極,踴躍發言,給課堂帶來了一絲生氣。下課後我仔細反思了一下,主要原因還是準備不夠充分,課前只是試講了兩遍,有些語句沒有仔細斟酌,時間也沒有把握準確。陳老師也給我指出了很多問題,像是同學回答完後給反饋,儘量多鼓勵;課文中出現的多音字要在黑板上板書,等等。

找到原因後,在準備第二課時的時候,我更加仔細,把時間精確到了每一分鐘,把我需要説的每一句話都記了下來,包括提出一個問題後同學們可能的回答都仔細想了想,並相應地想出了反饋的語言,教案和ppt也反覆修改了幾遍。準備好後,我在宿舍講了兩遍,根據舍友的意見再次修改,睡覺前在腦子裏又過了兩遍。

事實證明,我的反思很有效果。第二課時上起來要比第一課時流暢很多,同學們的積極性明顯比第一節課還要好,我鼓勵同學的語言也不僅僅只是侷限在“很好”“非常好”“很準確”這類簡單字眼上,而是針對他們回答的問題找到一個切入點進行鼓勵,雖然還是不太熟練,但我相信,經過一定的鍛鍊,一定會越來越好的。這節課的時間把握的也很準確,跟我預計的差不多,沒出現空堂和拖堂現象。不好的一點是,由於我早上起晚了,沒能提前到達教室試一下多媒體,導致中間放視頻的時候出了一點小問題。幸好陳老師就在旁邊,立刻幫我解了圍。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8篇 探索大自然,感悟教學:《大自然的啟示》述評 第2張

第2篇

今天在學習《大自然的啟示》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之後問:“同學們瞭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後,你們還有哪些內容不理解?請你們邊默讀課文邊思考。”學生先是認真讀課文,然後紛紛舉手説出自己的疑惑。大多孩子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深度。如有問:“課文中的第一自然的和課題中的打掃為什麼加引號?;還有的孩子問:護林員為什麼不説服林務官改變打掃森林的.決策?······我讓學生帶着問題再次閲讀課文,很多孩子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古語説得好“學貴存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讓學生對文本提出自己一個問題,比學生回答老師提出的十個問題還要重要。這樣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學生帶着問題閲讀課文的同時,能與文本直接對話,而且學會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為了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1.當林務官看到又寬敞又潔淨的林子,心裏美滋滋的,他想:-----------。讓學生把句子補充完整。

2.出示兩組詞語:鬱鬱葱葱 充滿生機 活力四射 生氣勃勃····· 蕭條冷清 危在旦夕 奄奄一息 死氣沉沉 ······

學生用分別用兩組詞語來形容森林被打掃前後的不同景象。

幾年後,當林務官看到森林變得如此蕭條冷清後,他會向護林工人興師問罪,下面我們模擬以下這次對話:

林務官:你們這些工人怎麼搞的?森林怎麼會變成這樣?

護林工人:長官,這都是當初您讓我們“打掃”森林的後果啊!

林務官:什麼?我只不過讓你們把哪些枯枝敗葉掃掉······

葉聖陶先生提出:“兒童時期如果不進行説話訓練,真是遺棄了一個最寶貴的鑰匙。”國小生正處於語言感知和語言表達的最佳年齡段。這些都明確指出了在學生的兒童時期語言訓練的重要意義。《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説話訓練要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訓練方式要多種多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找準切入點,把説話訓練和教學環節巧妙結合起來,並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中不斷得到訓練和提高。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增添了教學情趣,活化語文,使學生的課堂學習充滿生機活力。

第3篇

?大自然的啟示》是一篇略讀課文,表達方式獨特,是由兩篇科普小短文組成的。《“打掃”森林》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從前,德國有個林務官,一上任就命令護林工人把森林裏的灌木、雜草、枯枝爛葉砍光除盡,結果此舉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好心辦了壞事,把森林漸漸給毀滅了。《人類的老師》短小而又充滿趣味,通過生動的實例,介紹了科學家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研究大自然的特點和規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從而更好地指導人類的發明創造活動,更好地指導我們利用大自然的規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大自然,造福人類。

起初,我用“都説大自然是一本無字百科全書,這話還真不假。平時多留心觀察一下大自然,一定會獲得很多關於大自然的知識,受到許多啟示”來導入課題,先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把大自然比着百科全書,乾脆利落地將學生帶進了文本。學習這篇課文,主要讓學生明白每篇短文講了什麼內容,從中受到什麼啟發。但在學生熟讀課文後,讓學生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他們概括起來一定吃力。考慮到這樣的學情,我讓學生先概括《“打掃”森林》的'主要內容,學生概括出了“林務官好心辦壞事”、“林務官下令打掃森林,結果把森林毀了”等主要內容。接着我讓學生對課文內容質疑,學生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林務官把森林打掃乾淨了,為什麼反而把森林給毀了呢?我順勢就引導學生讀課文找出相關語句,勾畫出來。在交流時,我用課件出示了一個生物鏈接圖:枯枝敗葉→腐殖質→矮樹叢、灌木←鳥、獸→蟲,以此來理解生態平衡,讓學生明白當生物鏈中的一個遭到破壞,全部都要遭殃,森林就是這樣毀滅的。

在學習《人類的老師》時,我用了學習《“打掃”森林》一文的學習方法,先讓學生自由讀文,並歸納出短文主要內容,由於課文簡單易懂,學生很容易就概況出本文是講人類在蜻蜓、鯨身上的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我順勢就提問:人類在蜻蜓、鯨身上得到啟示解決了什麼問題呢?學生很快從文中找到答案,知道科學家從蜻蜓身上的到啟示解決了機翼劇烈抖動的問題,從鯨魚身上得到啟示提升了輪船的速度。在理解蜻蜓翅膀末端的厚斑點和鯨的“流線型”上學生有些難度,我利用課件出示蜻蜓圖片和鯨魚圖片,讓學生一目瞭然。人類從生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的例子還有很多,我以此進行了一個拓展,學生都能舉出很多例子,如:青蛙——電子蛙眼,蝙蝠——雷達,北極熊的皮毛——太陽能熱水器等。

1、禁錮學生思維。當學生概括出了主要內容後,我又課件出示課文主要內容,並讓學生填空,禁錮了學生思維,這是我在備課時沒有考慮周全的地方。

2、語言重複囉嗦。學生回答完問題後,只需要及時地表揚一下學生就甩開,繼續下一個環節即可,可我老是愛不自覺地去重複學生的答案,既囉嗦又浪費時間。

3、板書繁雜。在備課時,我反覆審視我的板書設計,覺得不怎麼合適,可怎麼也想不出更好的板書替代我已設計好的。

總之,存在的問題還是放心不下學生原因,接下來嘗試着大膽放手,把空間留給學生。

第4篇

儘管自己預想得很好,也做了充分的準備,但還是出現許多不足之處;如沒有充分深挖教材,瞭解學生預習情況及認知能力,反思了一下,出現了一下幾點錯誤:

第一、教學設計不夠合理,本篇課文雖然是略讀課文,但是由兩篇小短文組成的,內容較多,要在一課時內講授完,任務比較重,所以教學時間不夠,每一個環節沒有落到實處,。如:當學生説第二篇小短文的主要內容時,“通過生動的實例,介紹了科學家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學生答完之後,我沒有讓學生展開説。

第二、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書本中知道蜻蜓等動物是人類的老師,我就要讓學生拿出自已從書中搜集到的資料,和大家一起來交流。本來我以為大家會踴躍的站起來説説自已的蒐集的內容。讓我意想不到是,沒有一個同學站起來説,可能,孩子們受到條件的'限制,沒有收集到可用的資料,所以無話可説。這讓本來應該很熱鬧的一個環節,一下子冷清了下來,這讓我有點不知所措。

第三、沒有很好的對課文進行總結,這是一篇具有教育意義的課文,在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讓學生了解大自然給人類的警示和啟示,因為時間關係,我沒能更好的讓學生進行體會,思考大自然與人類的密切關係。

通過這次公開課活動,讓我瞭解到了自己教學上的不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更優秀的教師。

第5篇

?人類的老師》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該課文不光告訴了我們許多科學的知識,使我們明白了大自然中的生物是我們人類的老師,在不斷髮展的歷史進程中,生物為我們人類帶來了智慧,從鳥兒飛行得到啟示,發明了飛機;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雷達;從車前草身上得到啟示,設計建造了螺旋型的樓房……這一個個鮮活的事例,震撼着學生的心靈,也啟迪着孩子們的智慧。

如果學習就此打住了,那麼這課堂温度就不可能再上升了。於是,我補充了一則課外的`“大自然的啟示”,要讓孩子説説人們從“誰”的身上得到什麼啟示。一聽完,學生就爭相回答:“人們從響尾蛇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仿生紅外線和空對空響尾蛇導彈。”

我又稍稍添了把火,儘量讓水沸騰起來:“用我們的眼睛去觀察,用我們的大腦去思考,我們一定會發現更多。請同學們自己去發現吧,‘大自然的啟示’可説是無處不在啊!”此時,學生踴躍舉手發言,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有的學生還突發奇想,如由荷葉想到了傘,由冰想到了玻璃,由蜻蜓想到了小型直升機,由壁虎想到了粉刷個人使用的“吸力鞋”……

我認為這不僅僅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熱愛自然,瞭解自然的興趣,讓學生學會了留心觀察自然,學會了從自然界的生物身上獲得發明、創造的啟示。

第6篇

2、朗讀課文,把握每篇課文的主要內容,認識到大自然能給人類以警示和啟發,激發閲讀仿生學等科普讀物的興趣。

3、體會文章的優美的語言表達的意境與深刻的寓意的關係,瞭解本文託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特點。

4、聯繫自然與生活,獲得啟示,豐富思想,感受人生。

3、觀察自然、思考生活,聯想人生,獲得啟示,豐富思想

4、讀寫結合,鍛鍊學生的觀察和表達,深化感受與思想

1、走進第三單元,我們走進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學們回憶一下,通過前面課文的學習:《自然之道》、《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蝙蝠和雷達》,大自然帶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呢?

2、揭題:今天我們又將學習一篇新的課文《大自然的啟示》。

3、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需要同學們運用前面課文中學到的方法來自讀自悟。

4、同學們發現了嗎?咱們今天學的這篇課文其實是由兩篇小文章組成的。一篇是《“打掃”森林》,另一篇是《人類的老師》,(板書。)看看老師寫對了嗎?(“打掃森林”未加引號。)你真是一個細心的孩子。

1、那麼這兩篇文章帶給了我們大自然的什麼啟示呢?自由地讀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聯繫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詞語查查字典或向同伴請教。

2、認讀生字新詞,找出詞語中的多音字。(掃:掃帚、打掃。)

2、再仔細地讀讀課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標記,可以是一個小小的問號,也可以簡單地將問題寫在旁邊;遇到感受深的語句畫下來,可以用一個詞或簡短的句子記下自己的感受。

3、師生共同交流,主要解決兩個問題:(1)為什麼説林務官的命令給森林帶來了災難呢?

小結:同學們真會讀書,真會思考!剛才咱們通過讀課文,瞭解了《“打掃”森林》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什麼,並通過提出問題,互相交流,得到了關於大自然的啟示。下面,我們就按剛才的方法繼續學習《人類的老師》這篇文章。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在感受深的語句旁寫寫感受。(結合課件理解“流線型”。)

(3)重點感受“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人類從大自然中得到啟示,有所發明創造的事例還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課文──《蝙蝠和雷達》等,大家還了解哪些事例?

1、林務官打掃森林,結果給森林帶來了災難;人們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可見如果我們任意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就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如果我們拜大自然為師,虛心地向它學習,就能從中得到啟發,造福人類。

2、其實大自然帶給我們的啟示,談談自己從動植物身上得到了哪些啟發?你想發明什麼?

閲讀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學生的閲讀能力需要通過閲讀教學進行訓練。閲讀教學就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閲讀方法,掌握表達規律的過程,是教師教學生通過品讀各類文章作品來學習語文知識、訓練語文能力、發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教學活動,核心是教師教學生學會閲讀,達到增強學生的閲讀能力,所以閲讀教學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學生的閲讀水平的高低。那麼我們的閲讀教學如何設計與實施,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第7篇

?大自然的啟示》讀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四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在教學《大自然的啟示》一課時,我在學生熟讀課文後,讓學生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學生概括起來顯得還是吃力。看的出,光利用抓各部分主要內容的方法來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還是有些困難。怎麼辦呢?因為,我們此時學習的是《人類的老師》這篇文章,所以,我靈機一動,我想既然學生概括全篇困難,那就先練習概括一個自然段吧。於是,我請他們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學生説起來還是羅嗦,我引導説:瞧,雖然兩個同學概括的不是特別簡練,但你們注意到了嗎,在他們的言語中,出現了兩種很重要的事物。學生很快就答出是鯨和輪船。我把他們寫在黑板上,對學生説:看,你能結合課文,用簡單的話説説他們之間的關係嗎?學生在短暫的思考過後,順利的答出:科學家根據鯨的體型特點設計出了流線型的輪船,大大提高了輪船的航行速度。我又引導他們採用同樣的方法概括出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然後把兩段聯繫起來説就概括出了全篇的主要內容。

由這個教學片段,我想到了抓文章中的關鍵詞來概括主要內容也是一種不錯的辦法。但這個關鍵詞,最初應由教師提出。日久天長,學生就會掌握其中的技巧。

依據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在課堂上我從這幾方面入手:

1、放手讓學生通過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等方式達到了讀準生字字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目的。接下來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兩篇短文的大意,並啟發學生《“打掃”森林》可採用把各部分意思連起來的方法,《人類的老師》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後一自然段)的方法來歸納。

2、要學生劃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詞句,在旁邊批註,寫出自己的感受。通過自主閲讀,自主批劃,自主理解,自主感悟,自主質疑,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3、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學習交流,組內人員相互學習和評價,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再讓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對於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我適時地加以點撥,引導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受到啟發。如在交流“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繫的。這樣,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時,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我指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結合食物鏈圖示來學習就容易多了,這樣學生對課文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入地體會到“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

4、學完課文後,我還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想,並課外蒐集閲讀有關人類從動植物身上受到啟發而有所發明的文章,或寫一段話介紹自己從某種動物、植物的身上受到的啟示,學生激情都很高。

第8篇

在忐忑與自我安慰中終於上完了這節公開課,仔細算算,這應該是我所上的第三節公開課,感慨良多。從備課一直到上課,都有很多需要我仔細思考的問題。

先説備課,一學期以來的教學經驗反而促成了我的懶惰,認為備課反正就是找出課文中的線索,修辭等知識點,在課堂給學生呈現出來就行了。之所以選擇這篇課文,所想的就是它內容比較簡單,只要梳理完其中所藴藏的人生哲理就可以了。這樣的想法使得我並沒有認真地去備好課,甚至沒有認真地讀這篇文章,這就導致了在課堂上,人生閲歷較淺的學生們不知如何去聯想、概括人生哲理時,我不知道該做怎樣的引導,而在學生得出不同的答案時,我又該如何去做整合。我認為,這是這堂課失敗的根本原因。

還有,關於學教案的`編寫及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也是很大的問題。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其實我有些淡化學教案的使用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因為我覺得那樣的課堂教學進度有些跟不上。而在聽了備課組其他教師的公開課,我發現是因為我的方法不對。

學教案的編寫,最重要的要確定比較集中的教學目標,並且緊緊圍繞這個目標去設計學案的環節、問題,去組織課堂,並按照它來進行課堂教學,就如王老師給我們培訓的一樣,必須確保教學目標的凝聚性、可控性、切合性,這樣的學教案才不會成為一紙空文。

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中,我所缺乏的是細節指導,或者説是“手把手”地教會他們小組學習的步驟。我自己班上學生的能力及他們的思維方式整體來説應該是不錯的,而正是因為我平時沒有注意有意識地去培訓他們,導致小組學習成為空談,總是那麼幾個組或者幾個人在學習、發言,更多的則是在“隔岸觀火”或者乾脆聊天。所以,學習效率自然會低下,而卧也就乾脆忽略了這一環節,如此便進入“不良”循環之中。聽了備課組其他教師的課,我才知道是我的方法不對,我才深知小組學習的重要性,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不僅能夠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課堂紀律也大為提升,很少人走神、講小話了,學習效率也就提高了。

新課程改革,就是改變傳統課堂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不僅僅是學會知識點,更應該是學會思考方法,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讓學生真正地學會學習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之以漁”。此次課堂教學雖然失敗了,但“塞翁失馬,安知非福”,我看到了自身的缺點和不足,更從別人身上中汲取到了更多的教學經驗,別人都説,認清自己的不足很難,但現在我發現了,真的很好。我會努力地面對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糾正以往,踏踏實實地對待教學、搞好“五環節發展性閲讀課題”,讓自己在語文教學上得到真正地鍛鍊和提升,讓自己更進步。